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一课标范文

第一课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一课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第一课标范文

人就是站在地球表面的呀,方向感是相对的。

在我们的位置向上的方向,对于地球对面(另一端)的人来说,是向下的(脱离地球,在宇宙空间来看)

所以,我们规定万有引力的方向为向下,人是不会掉出地球去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第一课标范文

开学第一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年开学时期大家都需要观看,还要求写观后感,一些小伙伴非常好奇开学第一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开学第一课从哪一年开始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开学第一课开始时间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一下吧。

开学第一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每年的9月1日20:00或21:00。《开学第一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该节目于2008年起每年9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首播,2010年起改在每年9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开学第一课代表什么? 开学第一课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一重要节点进行教育十分重要。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在开学这一天对孩子进行教育。

以上就是开学第一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第一课标范文

一、地理课标紧扣时代脉搏

地理课程标准开门见山地提出地理课程改革的特定时代背景,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是全球变化形势的要求,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球变化形势方面,地理课程标准指出,目前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地理科学的发展方向,开阔视野,追求新目标。在素质教育方面,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应由“学科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带知识”、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依纲(教学大纲)扣本(教科书)”,教科书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没有权力、没有机会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该教什么”的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摆脱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教材不再具有唯一的正统地位,而仅仅是众多的学习资源之一。学习地理课程标准,我们应该考虑到:作为地理课程学习载体的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从内容编选范围上,要把积累、迁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作为编选指标,尤其是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的乡土地理,要增值、要升华。从运用范围上讲,要超越以往地理课程只限于课堂教学的观念,要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于课程性质,地理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性质和自然学科性质。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对象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既有内部的联系,又有外部联系。人们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来区分不同科学,从而准确确定了地理科学的性质。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课程性质要求我们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地理学科、地理教学的具体特点,而且要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活动,着眼于未来,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的综合,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初步的地理科学探究能力。

二、地理课标提出了教学的新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六大基本理念,大体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构建、评价机制关于学习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提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一理念涉及课程变革中的“生命色彩”问题。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从而激活、唤起学生在复杂多变时代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在此基础上,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说明地理课程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这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更是时展的需要。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树立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思想,对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倾注满腔热情,把地理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视为生命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学习方法,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虽然没有提出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但是,一改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言而喻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提出了地理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必须重视学法指导,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作为地理教师,还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善于积累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注重自身授课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影响。关于课程建设,地理课程标准有两条基本理念,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这两条基本理念,充分考虑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以及对个人发展所展示的挑战和机遇,阐明了当代地理课程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地理课程观。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强调“地理课程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基础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从课内走向课外,重视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课程资源。诚然,强调校外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忽略教科书,因为我们说的地理课本身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只有把组成课程系统的各种要素放在整体中去考虑,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各种要素应有的功能,才能保证课程的整体性优势。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地理学科纲领性文件中,如此极力强调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这也是第一次。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交往频繁,且日益发达,它是人们逐步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从中获得生存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作为生活要素来培养学生,作为地理教师,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要讲究使用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概括”方面的探究学习。

三、地理课标设计思路新颖灵活

第4篇:第一课标范文

全新的外观设计

相信所有用过联想小Y笔记本电脑的用户都知道,其腰身的那一抹橘色可是小Y系列的标志,不过,在如今的Y400上无法再看到它了。与之前历代小Y不同,新一代Y400颠覆了人们对小Y系列外观上的印象,我们需要重新去认识它。Y400整体基色为黑色,而键盘以及扬声器使用了猩红色,搭配起来真是霸气十足。整个笔记本电脑棱角分明,一眼望去就给人一种端庄肃穆的感觉。

浮岛式键盘不仅外形漂亮,实际使用手感也很棒,如果不是太挑剔的用户完全可以用它玩游戏,无需使用外接键盘。在键盘上方配置了一对经JBL认证的扬声器,猩红色网膜设计与键盘颜色相呼应,成为了一大亮点。还有一点与历代小Y不同的是,当我们合上Y400,会发现它的顶盖与底部都采用了一种仿碳纤维材质,众所周知,碳纤维是一种昂贵且加工复杂的材料,而Y400采用的这种仿照材质无论从视觉上还是触感上,都与真的碳纤维没什么差别,这也让Y400显得更加高贵,更有档次。不过,即使是在传统笔记本中,Y400的厚度与重量控制也很一般,携带比较麻烦。

强大的配置与游戏体验

“彪悍的小Y,你懂的”这是之前小Y系列的一句广告语,这句话一度在网上形成了新的“彪悍体”,可见其火爆程度。Y400既然是一款游戏笔记本电脑,配置自然不会让我们失望。主频为2.4GHz的英特尔酷睿i7-3630QM四核处理器、NVIDIA GeForce GT 650M独立显卡以及4GB内存,这样配置听上去足以应付目前一切主流游戏,而在实际体验中是否如此呢?我们选了两款游戏进行测试,其中,《孤岛惊魂3》是育碧最新推出的一款大作,配置要求非常高,Y400运行在最高分辨率、Directx 11特效以及各种画质全开的条件下,平均帧频为30fps,达到了流畅的基本要求。而在《极品飞车17:最高通缉》中,同样的特效全开最高画质,维持在40fps左右,基本没有卡顿现象。

Y400拥有UltraBay扩展配件功能,可以额外配备一块独立显卡,虽然此次我们没有拿到扩展显卡进行体验比较可陪,不过双显卡能将Y400的性能进一步提升是肯定的。虽然在性能上让人满意,不过Y400也有它的问题——视觉体验不足。作为一名游戏用户,我想1366×768的最高分辨率肯定不能让你满意,而同样14英寸的游戏笔记本电脑Alienware M14x的最高分辨率则达到了1600×900。不过我认为联想更多的希望用户通过将Y400连接电视来进行更好的感官体验,毕竟在14英寸的屏幕上,分辨率再高也无太大意义。

可DIY的UltraBay功能

作为传统笔记本电脑,Y400在接口以及光驱配置上可谓是应有尽有,但这都不重要,Y400大胆使用了UltraBay功能才是最大的亮点。这个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现在不常用的光驱模块对笔记本电脑进行扩展,这对喜欢DIY的发烧友来说可谓是一个福音。在Y400上通过UltraBay功能可以实现扩展硬盘、减轻模块以及扩展散热风扇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扩展显卡。目前联想提供GT 650M外接显卡与Y400本身内置显卡组成SLI,官方称可以提升大约1.5倍左右的3D图形性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想要使用扩展显卡还得配备170W的电源适配器,两者不能分开购买。

第5篇:第一课标范文

老板不管企业,企业照样发展;总经理出国休假,企业依然可以经营;但如果企业的业务代表都辞职了,这个企业将面临生死大劫。

业务代表为何如此重要,他们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什么?

1.红娘

消费者从知道一个企业的产品,到逐渐喜欢、购买、消费、忠诚于这个产品的过程,是消费者与企业产品的“相识”、“相爱”、“结婚”的过程,“红娘”就是企业的业务代表。

业务代表到一个市场后,要先了解哪一部分消费群体会“看中”你的产品,你的产品迎合了这部分消费群的哪些消费需要。然后,把你的发现介绍给经销商,经销商相当于你产品的“伴郎”和“伴娘”,你们一起将产品送到婚姻的“喜堂”(卖场、零售店)。最后,让消费者开心地“娶”走你的产品,并留下“彩礼”。

2.士兵

企业的强大与否,取决于企业所拥有市场的大小和强弱。一个全国各地都有强势市场的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全国性的大企业;一个只拥有个别小区域市场的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小企业。

而企业要拥有更多、更好的市场,就需要有更多、更好的业务代表去开拓疆域、开发市场。当所有企业都这么想的时候,企业与企业之间,就展开了市场领地的争夺;企业的业务代表就是各自企业征战市场的“士兵”。

3.外交官

业务代表身处市场一线,要面对方方面面的人员,如消费者、经销商、经销商的业务员、二级商、零售商、工商局人员、技术监督局人员,等等。

业务代表在与每一个人打交道时,都代表着企业和企业的形象,相当于企业的“外交官”。面对各类人员对企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业务代表都要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在处理公司促销政策、回款政策、经销商管辖区域、产品质量问题、行政罚款等事务时,属于自己职责和权限范围之内的事,要予以准确的答复;对于超出自己权限范围的事情,则要尽快向上司汇报,得到指令后传递给相关的人员。

业务代表肩负的责任

在消费者或经销商面前,业务代表比总经理更能代表企业。业务代表不仅要理解上述三种角色,更要肩负起对应的责任。

1.对消费者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务代表的工资和奖金都是消费者给的,不能开发和拥有更多的消费者,销售业绩就不可能有提升和突破。一个成功的业务代表首先要是一个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人。

(1)对所辖市场进行分类研究,找到自己要服务的消费群体是哪一类人,掌握他们的特征、经济状况和消费特点;

(2)向所辖市场提供目标消费群所需产品;

(3)及时发现目标消费群的潜在需求,对需求的趋势和规模做出准确的评估,并建议公司开发对应的产品;

(4)将公司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促销和回馈活动,尽可能告知更多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

(5)对消费者的疑问或投诉,要快速做出解答和解决;

(6)对本企业产品高频率消费的重点消费者,尤其要进行重点调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

(7)对企业伤害消费者的做法,及时提出异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对通路合作伙伴的责任

业务代表无法赤手空拳打市场,只有善于找到盟友的人才能成功运作一个市场。业务代表的盟友就是通路上的每一个利益体: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商场导购员等。能对每一个利益体承担责任的业务代表,可以将所有利益体的利益整合到一起,在为自己产品服务的同时,达到通路上的“多点共赢”状态。

(1)每一个利益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利润和利益。业务代表要通过对渠道价格的合理设定,让各环节拥有合理的利润和利益空间;

(2)经常注意各环节盟友的需求和问题,对他们的疑问、投诉、需求及时地予以解决,凡是自己能够答应或准备做的事情要做到,并告之事情进展情况和结果;

(3)关心盟友的生意和发展,及时地为他们做出商业忠告和建议,真心真诚地做盟友的参谋;

(4)在客户要经销的产品种类上尤其要重点关注,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不是客户要什么产品就给什么产品,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要帮客户进行客观的分析;

(5)对公司的促销政策、广告宣传策略等做出全面、正确的解释,促使客户了解并积极地响应和行动。

3.对公司的责任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企业每任命一个业务代表,都交给了他一方城池,或攻或守,业务代表都不能辜负企业所给予的这个舞台和企业的期望。

(1)经销商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业务代表要推销公司的老板以获得经销商的尊重,推销公司以获得经销商的信任,推销公司的产品以使经销商受到利益的驱动,推销自己以获得经销商的友谊;

(2)渠道是产品流通的必经之路,业务代表要不断地通过开发空白网点扩大网络,通过薄弱网点的提升强化网络,通过网络危机点的处理确保网络的畅通;

(3)产品是业绩产生的武器,业务代表要熟练掌握公司产品的特色和优势,热爱自己的产品,把产品在市场的表现如实向公司反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市场份额在特定阶段是有限的,你不占有就会被竞争对手所拥有。业务员要细心观察竞争对手的各种迹象,如定价、销售生动化、促销、包装、新产品以及具体客户或消费者的态度等,学习对手的先进做法、及时发现对手的失误和危机并趁机进攻,抢占市场份额;

(5)市场档案是企业和业务人员研究市场、制定策略的重要依据,业务代表对市场分析、工作计划、网络信息、竞品资料、营销日记等都要如实填写和汇报;

(6)个人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业务代表既要使用规范化的商业用语,也要保持整洁的衣着形象,给客户展示的直观材料、产品目录、照片、图表和文件等,也都要干净整齐;

(7)流程和制度是公司和市场正常运营的保障,业务代表要遵循、贯彻、维护公司的各项流程和制度;

(8)销量是企业衡量业务代表能力的硬指标,业务代表的每一项工作的效果,最终都要通过销量来体现,完成每一个阶段公司下达的销售目标,是业务代表不可推卸的责任;

(9)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不能创造利润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对一个市场而言,企业可以在特定阶段内不赚钱,但绝对不能长久地不赚钱,业务代表在拟订市场运作计划时,要考虑市场的投入产出比,既要为企业创造销量又要创造利润。

4.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

不会对自己负责的业务代表,一定不会对公司、对他人负责。

(1)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提升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业务代表不可能做一辈子业务代表,如果一个业务代表不能在五年之内做到营销经理,他多半不是一个优秀的业务代表。积跬步至千里,纳细流成江海。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一年就会有大进步,三年就会有大变。进步来自学习、实践和总结。

第6篇:第一课标范文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不断完善的今天,高中地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通过文本查询、专家教师访谈、调查等方式,从内容方面对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问题;措施;高中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36-02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是在1904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到建国初期的《中学地理教育大纲草案》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教学大纲,再到2001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程标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地理教材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到2006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修订版》再到2011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动,所含的内容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本文主要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从教材内容方面进行,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

结合课程标准,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再对一些高中地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问调查,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教材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体现课程标准不够,或者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诠释不够恰当等进行分类归纳。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1.教材超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内容被作为教材的重点内容,课程标准没有提及的内容却是高考考点。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保留了陆地水体相互补给作用,并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并无要求;另外,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一些非常典型的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教材中有相当篇幅的内容介绍,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要求,这也给教师造成了教学上的困扰,该补充多少课外知识内容、延伸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高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比较不明确的,这里面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之间存在不匹配等。

2.教材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第一章第一节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教材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只是用文字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自身的有利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其中一些原理对于刚刚踏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例如,对“地球具有适宜温度条件”的理解,教材的描述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均匀地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如果地表温度太高,热扰动太强,原子就无法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其中,热扰动的强度与原子形成分子过程的关系,对刚踏进高中课堂的学生来说相当艰涩、难懂。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章中,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分别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实际上山地以及河流地貌的存在,都会对聚落分布和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而不仅仅只是影响其中某一个。

3.教材内容上的处理不当。教材在诠释课程标准的时候存在内容上的不恰当现象。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标准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教材具体落实到了水资源,但仅用水资源是否就能够说明问题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了呢?或许在水资源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让学生学会分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另外,教材第41 页“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依逻辑顺序应是“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依教材说法似乎是气压升高导致气温降低,这似有不妥。在第二章第二节,以活动方式呈现季风气候的成因时,教材分别用一月份与七月份东亚、南亚风向变化图来佐证,原本是七月份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但在图中却是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使之认为东南信风就是东南季风,易在理解与考试时混淆这二者。且一月份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左偏形成西北季风自东南亚海域吹向澳大利亚西北部,七月份东南季风自澳大利亚大陆吹向东南亚海域,这也会让学生误以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于季风气候,但实际上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笔者认为,东南信风不应该用东南季风来替代,科学严谨是教材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对策

1.紧抓课程标准,合理修订教材内容。作为教材修订者,在教材修订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新教材课程标准,并牢牢把握考纲,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这样既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备课顺畅,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性,有利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自学和复习。另外,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求知能力的强弱,寻求一种既能突出教材重难点,学生又能更好地理解的教材内容。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应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求知倾向。

2.基于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倡导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循环就是海陆间循环,教材中给出其主要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和下渗,实际上在参与到海陆间大循环的区域中,一些植物蒸腾所产生的水汽在高空凝结成云致雨降落到地表也有可能参与到这个大循环当中。在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讲解当中,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理解也会只停留在表面上。如陆地内循环可以补充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它只参与陆地内循环;若是沿海地区,在讲解海陆间循环时,还可以增加台风登陆等例子,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联系身边实际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第一课标范文

关键词:好课;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07-05

成就好课,是每一个教师的梦想。成就好课,不是偶尔地上一节公开课,也不是点缀式地有几节“拿手课”,而是改善我们整个的课堂生活。研究如何成就好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何为好课”。本文试从阐述“好课观”开始,主张通过一致性地思考目标、评价与教学,以成就好课。

一、我的好课观:根据学生的学习信息来评价一节课

关于何为好课,层出不穷的各种“标准”令人目不暇接。笔者丝毫不怀疑这些标准的价值,但又非常怀疑上课的老师们能否“记住”这些标准――哪怕仅仅是“记住”!所以,本文在论述“何为好课”的时候,想寻找另外一种思路:用一种简单的描述来说明好课之本质。笔者的所谓“好课观”,包括三层涵义:第一,是学生在学习的课;第二,是学生向着目标学习的课;第三,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

1.“学生在学习”

这样的要求是针对学生“疑似学习”而提出来的。学生坐在课堂里,人在课堂,可是,他们是否真的在进行学习,这是需要我们格外警觉的。笔者在2006年时就组织过相关的课堂观察,观察者分工负责对全班学生的观察,记录每一个学生在整节课上的学习投入状态。在一节看似一直在推进教学的课上,学生游离于学习的情况,是非常令人震惊的,而执教的老师常常并不知道。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非常值得警惕。因此,我们把“学生在学习”作为好课的第一条标准。

2.“学生向着目标学习”

也有很多时候,学生的确在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向着目标学习。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可以包括目标之外的学习,但这是学生的自学行为,而不是课堂学习行为。课堂上的学习,不能离开目标而进行。

3.“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

这是课堂最终的状态描述。课堂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因此,必须是大部分学生达成目标;当然,这还不够,一节好课,还应该能够促进“一部分学生创造目标之外的精彩”。“达成目标”与“创造目标之外的精彩”,都很重要,前者解决是的“温饱问题”,后者解决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的问题。“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必须得到重视的,但“温饱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

从笔者的“好课观”,我们可以思考“怎样评课”。我们再也不必把评课的重点瞄准教师的教――我们丝毫不怀疑教师教的重要性,但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如何评价一节课”,我们的评价对象是“课”。就像我们评价一件产品的好坏,我们应该根据产品的标准去评价,而不是丢开产品本身的标准去评价创作这件产品的人。当然,研究是谁上课、他怎样上课的、他为什么能够上好课或者为什么上不出好课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重要的,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如果笔者的好课观是成立的,那么我们评课的目光就必须从“看教师”转向“看学生”上来,因为“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1]。具体来说,就是要看学生的学习信息,看学生的学习信息是否能够证明“学生在学”、“学生向着目标学”、“大部分人达成目标,一部分人创造目标之外的精彩”?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催生这些学习信息呢?这就涉及本文的题旨:“如何成就好课”。如何成就好课,如何催生我们所要的学习信息,涉及三个内在一致的重要概念: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

二、学习目标:成就好课的核心问题

目标是什么?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在没有确定要去何处之前,就在那里绞尽脑汁地思考“我们怎样去”,这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做这样的事情:在学习目标还没有明确之前,我们就开始研究“怎样教”,就在研究“设计怎样的小组讨论”,“设计怎样的情境”,“设计哪些好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重要的,但只有置于学习目标的框架中与学习目标进行一致性思考,才是有意义的。事实上,对于“学习目标”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启蒙,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2]。成就好课,我们必须研究目标,必须首先研究目标。从国家的教育目的到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到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到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都属于“目标”的范畴,都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本文关于“目标”的讨论限于“一节课”,这个“预期”的“期”是一节课。

1.目标的科学性

目标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定位的科学性,即定位在“一节课的目标”,我们习惯于把“爱国主义感情”、“朗读能力”等作为学习目标,其实,这不是“一节课的目标”,而是更长学习时间的目标。第二,是指表述的科学性,即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是学生,表述的主语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再也不要用“让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这样的词组来作为学习目标的打头了;行为动词要清晰、可评、可测,要用“写出”、“说出”、“指明”、“绘制”、“解决”等,而不要用“领悟”、“感悟”来表述;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而不是最高要求。①

2.目标的课程性

一节课的目标,是一门课程的目标在这节课上的体现。一节课的目标,必须体现这门课的课程性质。如老师把《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目标之一设计为“学生通过朗读学习,知道小动物不同过冬方式及其原因”,把“朗读”作为过程,把“知道小动物不同过冬方式及其原因”作为“预期的学习结果”,语文老师就做了科学老师的活儿了。“一节课的目标”与“这门课的课程标准”的关系,类于“父子”关系,儿子总是要承续父亲的血脉,一节语文课的目标,要让人看得出是“长得像语文课程”。

3.目标的有限性

一节课所能够达成的目标是极其有限的,我们一般可以设定在三项左右。目标设计不能求全,不要害怕别人指责你漏了这个漏了那个,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限目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有限目标才能创造无限精彩。我们很多的课堂就是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就这里也“点到了”,那里也“讲过了”,看似什么都教了什么都学了,实质是处处留情蜻蜓点水,这样的课不可能是好课。要教,就教个透;要学,就学到位。

4.目标的具体性

一节课的目标,是具体化了的目标,而不是“普适性”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这节课也可用,换节课也可以用,那么,它很可能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而是“一门课程的目标”,或者“一个单元的目标”。所以目标的表述,不要说“普通话”。比如说“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就是一个普适性的表述,没有落实到本课的具体要求,可以具体化为:“通过文中轻声词、问句的处理,能读出小燕子关切的语气,能读出小青蛙、小蜜蜂回应中让人放心的语气。”

5.目标的适切性

目标的适切性,要求我们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可能性,可以通过“前测”或“样本调查”来进行,不能通过想当然“他们应该已经学过了”来替代学情研究,如果这样,肯定会误判;研究教材,就要研究学习目标如何凭借教材得以实现,切不可被教材所囿。目标必须与学生适切,并不是定得越高就代表教师水平越高;目标必须与教材适切,用目标去解读教材,而不是无休无止地对教材进行过度开发。

三、评价任务:成就好课的关键技术②

评价任务强调学习任务对学习目标的“指向”。学习目标,描述是的“预期学习做到怎样”;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到怎样”。举例说明,有老师设计数学课《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其中一项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对比、交流,能说清算法算理,做到四个说清:(1)说清计算的顺序;(2)说清商的位置;(3)说清余数的处理;(4)说清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是:“计算一道习题,抽样指名说算法算理。”在这项任务中,指向学习目标,都是可评价的,那些指向学习目标的、可评价的学习任务,就是“评价任务”。按理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本身就该是一种目标行为,因此,课堂学习任务,本身就应该是内含学习目标的、可评价的,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忽略学习任务的这种特性,为了强调之,我们称合乎这种特性的学习任务为“评价任务”,包括传统的作业题、问答题、纸笔测试等,也包括“表现性评价”。

1.评价任务的指向性

评价任务是指向目标的,怎样确保这种指向,怎样确保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我们采用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是“逆向设计”。传统的课堂设计是遵循这样的线路进行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当然,这样的表述已经是一种假设,事实上我们甚至跳过学习目标,直接去设计所谓的教学活动,即还没有知道“去哪里”,竟然直接思考“怎样去”),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习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达成目标”,即“教学活动”,第三个问题是“学生学会了吗?”。所以,这样的评价是“对学习的评价”,这样的课堂是“评、教分离”、“评、学分离”、“先教后评”、“先学后评”的课堂。而“逆向设计”的线路则是这样的:“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在这个线路中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学习目标”,第二个问题是“用怎样的学习任务来证明/促进/帮助目标的达成”,第三个问题是“怎样落实评价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里的评价,是“为学习的评价”,是“促进学习的评价”,这里的课堂是“边教边评”、“边学边评”的,是“教-学-评一致性”的。第二种策略,是“对应思考”,即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对应,这种对应不一定是“一一对应”,但只要有目标,必定有评价任务与之对应,有目标而没有评价,无法保证目标是否已经达成。

2.评价任务的明晰度

一个明晰的评价任务要让学生清楚三个问题:我要做些什么?我怎么做?我要做到怎样?明晰这三个问题非常重要,明晰的任务可以起到“导学”的功能。关于如何使评价任务更明晰,我们提供如下建议:第一,语言明白。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度极其重要,究竟要学生做些什么、怎样做、做到怎样才算是好的,要讲得明明白白,要采用儿童能懂的语言,确保学生能明白。必须强调的是:不仅仅是教师明晰,更要让学生明晰。第二,教师示范。必要的时候,教师作示范。比如怎样的朗读算是“读出关切之情”,教师应示范读一遍。第三,提供样例。比如美术课《猜猜我是谁》中,关于怎样算是今天的好作业,分头部外形、发型特征、服饰发饰、整体构图四方面打星评定,但具体怎样算一星、二星、三星,仅靠语言描述不清,教师利用样例来说明,就非常有效。第四,给予辅助。老师们上课喜欢把教材的内容搬到PPT上,笔者是反对的,但建议将重要的学习任务用PPT的方式进行呈现,因为有些评价任务,仅仅是讲解一遍还不够,PPT呈现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第五,提供支架。比如作业纸、分析表等等。第六,强调参与和介入。比如评分规则的制订、解释与运用,要强调学生的参与、介入。

3.评价任务的“空间感”

这里的“空间感”,是指评价任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有利于符合好课要求的学习信息的产生,而不是用评价任务把学生“搞死”。保证评价任务的“空间感”,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评价任务本身要设计得好,一个是这些评价任务要使用得好,评价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要确保空间感。这里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本文第四部分讨论“教学活动”时再展开。怎样的评价任务是有空间感的?首先要简约。任务本身是简约的,而不是极其复杂的,更不是零碎而繁多的,零碎而繁多的任务给人“逼仄感”。第二求丰富。任务可能催生的“学习信息”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封闭的。第三有趣味。任务尽可能是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有老师在二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中,第一次用了很多小任务来组织教学,教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而且学不好。第二次上这一课的时候,只用了一张长方形纸作载体,学生先用这张纸探索长方形周长,再裁出一个正方形探索正方形周长,再利用裁下的长方形及这个裁下长方形的对折图形进行相关图形周长的计算。这样,“一张纸,一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教得轻松,学得扎实,并且有趣,学生能够获得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四、教学活动:成就好课的现场功夫

“目标”,回答的是“去哪里”的问题(目的地);“评价”,回答的是“我怎么知道自己在哪里”的问题(GPS全程导航);“教学”,则回答“怎样去”的问题(交通工具)。这三个问题需要一致性思考,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学”是最后的汇聚处:所谓好课,总是要上出来的。那么,我们如何确保教学活动与目标、评价的一致呢?

1.教学活动嵌入评价任务

从“评价与教学”相整合的理念来看,教学活动就是安排“评价任务”。怎样安排评价任务,何时落实,怎样实施,就构成了教学活动。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看作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明确评价任务―执行评价任务―交流学习情况”(这是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的描述)。如下图所示:

“明确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这里的“明确”非常重要,如果事先不明确,到“执行评价任务”时就一团糟,老师就得全班叫停,重新再来。“执行评价任务”,就是学生在评价要求的引领下进行学习。因为用内嵌目标的“评价任务”来导学,所以学习不会盲目,不会变成撒手不管的“放学”,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让学”责任,千万不能做“扰学”、“替学”的事,强调要完整地执行评价任务,以保证评价任务的“空间感”。“交流学习情况”,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对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分析、评价、补充等,是对“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与提升。

整体地看,“明确评价任务―执行评价任务―交流学习情况”,是一个学习链/评价链,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由若干这样的学习链/评价链构成的。当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个学习链/评价链需要灵活运用,比如“评价任务的呈现时机”,就非常重要。在《猜猜我是谁》的教学中,在“明确评价任务”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介入评分规则的制订。运用样例分析让学生明晰了评分规则,但是却没有要求学生根据评分规则来进行绘画与互评,一直到学生绘画结束之后,才要求根据评分规则来评分,这里“评价任务的呈现时机”就不是最佳。如果能够前置到学生习作之前,就会更好地起到“评价引领学习”的作用,会更好地实现“学生在学”、“学生向着目标学”及“大部分学生达标一部分学生精彩”。

2.教学活动优化评价信息

从“课堂是创造学习信息的地方”[3]的理念来看,所谓教学活动,就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评价任务、获取(收集)评价信息、利用(处理)评价信息以促进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使得评价信息得以优化。③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活动可以整体地将“展开评价任务―获取(收集)评价信息―利用(处理)评价信息”(从教师角度来描述)视作一个“教学链/评价链”(如下图)。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就是由若干这样的教学链/评价链构成的,从而使评价信息足以证明:“学生在学”、“学生向着目标学”及“大部分学生达标一部分学生精彩”。

信息处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好的评价任务,处理得不好,仍不能催生有效的学习信息。比如,好端端的一个具有“空间感”的评价任务,一个需要学生整体思考的任务,经常会被教师“拆分”、“零卖”,把原本的“大任务”、“大问题”进行“肢解”、“零散化”,使本来能促进系统思考的教学重新回到“点到点”的肤浅“互动”,结果,使课堂失去应有的“空间感”。比如,一道一题多解的习题,教师在处理的时候把它进行肢解,每一个学生都只探索一种解法。教师指名回答,一个学生说一种。最后教师总结,宣布说:“我们已经学会了N种解法。”而事实上,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是学了一种解法啊!这种教学满足于“点状信息收集”,不追求更加优化的评价信息,怎么可能把学生教聪明呢?

3.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从框架到细节”的思路

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笔者主张“从框架到细节”的设计思路。所谓“框架”,就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及评价任务的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学习链/评价链”、“教学链/评价链”的建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的一致性。在一致性思考“目标、评价、教学”的课堂框架中,我们研究相关细节才是有价值的,否则,我们对课堂的研究总是在“点”上打转,转得再怎样辛苦,转得再怎样久远,也只能像驴拉磨一样,走不出这个圈子!

一节好课,首先要确保目标的正确。在目标正确的前提下,确保目标、评价、教学三者的一致性。怎样确保这三者的一致性?那就要采用“逆向设计”、“对应思考”的策略,框架设计先于细节设计,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评价任务安排教学活动,在课堂框架中充分思考关键细节的设计。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可能是“学生在学习的课”、“学生向着目标学习的课”、“大部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创造目标之外精彩的课”,才可能成就必然的、自觉的好课。

注释:

①可参阅: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3-114.

②可参阅:张菊荣.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从任务设计到效果反思[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5).

③关于课堂评价信息的相关研究,请参见《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3年第6期“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的主题组文,包括崔允《教师,请你先学会评价再来学上课》、张菊荣《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等。

参考文献:

[1]崔允,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第8篇:第一课标范文

近两年,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和上海市大力推进的“电子书包”项目为抓手,以三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学校数字化学习的特色道路,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树立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数字实小、协同教育、快乐学习”。

2007年至今,学校确立了每一年的研究主题,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实践探索。从课程不明确到明确阶段重点推进课程,从无研究目标到明确年度研究目标,从自主摸索到参与教育部项目系统研究。

一、探究型课程

1. 实施情况

我校与杨浦控江中学、四川彭州博爱升平小学合作,开展基于生活实际的项目研究。如“小筷子力量大”、“小区停车位的合理设置”等。其实施三要素分别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网络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博客、Moodle平台;数字化学习方式 :合作讨论式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式学习,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方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型课程教师主导性强,教师从项目确立到合作方式、学习路径全程把关。为此,我们建立了项目平台,引导学生在任意时间和空间学习,并重新界定教师的角色,由学生自己确定合作交流方式。

2. 收获

通过开展探究型课程的实践,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行为;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

二、拓展型课程

1. 实施情况

在三到五年级语、数、英三门学科开展数学思维、趣味作文、敏特英语拓展课教学,每周一节。其实施三要素分别为:数字化学习环境 :一对一的数字化环境(Dell上网本);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小英雄”、“敏特英语”等多媒体学习软件;数字化学习方式 :自主发现,探究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不明确;小组合作有效性差;全班交流互动性不强。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措施:

一是变革课堂传统规则,建立新型课堂常规。学校确立了“面向全体、大声发言;注视对方、仔细倾听”的学习常规新要求。发言时,学生转身或跨出一步,面向更多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教师一人;倾听时,注视发言者,仔细听清发言者说的每句话,逐步建立起倾听与对话的课堂文化。

二是变革教学评价思路,推行现场研究策略。我们认为,课堂转型的实质是:在课堂上要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力,保障学生探究的权力。因此,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现场研究。课堂的现场研究和一般的“说课评课”检验模式有明显的不同,课堂现场研究的重点是观察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变化。此外,课堂现场研究是一种参与式的观察,研究者置身于教师和学生之中,观察和记录课堂教学的变化,旨在发现更多还未被发现的事件,力求信息获取的客观性和最大化。

我校在开展课堂现场跟踪观察的过程中,采集众多数据与资料,关注教师和学生对话、访谈的形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评价转型。基于对课堂转型实质的理解,我们开展了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评价的现场研究。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在互联环境下,一名学生或数名学生(一般不超过4人)拥有一个数字化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现代技术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角色转换的特征。

首先是研究个案的选择。在学校相关年级中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准则是要能观察到从初始阶段到变革阶段变化的全过程。在实验班中,我们选择了一名英语教师、一名数学教师作为观察对象;选择4名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这4名学生在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时属于一个异质的学习小组,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业水平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明显差异性。

其次是课堂观察的模式设计。在明晰个案选择的基础上,随即对实验班开展课堂跟踪观察。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每月跟踪观察1次,每次观察2名任课教师的各1节课。同时,用2台摄像机拍摄教学全过程,1台拍摄全班的教学活动,1台拍摄被观察的4名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

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与分析的流程,即课前准备——仔细阅读教学设计,对教学流程做好笔记;课堂——录像摄制、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学生个案观察;课后的回顾与对话——课堂录像分析。我们进行课堂观察的基本准则如下:(1)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关注“学”应体现在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反思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之中。(2)观察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具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的信息。(3)课堂案例是以真实的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档案,必须包含有足够的教学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课堂分析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是:学生学习时间分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集体交流表达能力。

2. 收获

通过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堂的现场研究,我们发现评价方式的转型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

其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变化。传统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教师把自认为最优化的学习方式直接教给学生,替代了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

以葛莹老师的英语课《Compound Words》为例,课堂结构、教师讲授时间、学生学习时间与传统课堂相比都发生了变化。本节课主要分为“导入”、“讲授”(主要告知学生如何使用软件)、“练习”(个人练习、小组练习)、“反馈评价”四个模块。整堂课中,教师告知学习方法5次,学习活动6次,反馈评价5次。结合统计表的数据信息,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占了将近25分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讲清要求、教授学习方法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了学生,评价的重心更趋于学法的指导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变化。新课程理念的多元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促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使其不断进步。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评价,通过对4名被跟踪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可见,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评价每一名学生,不能片面强调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应位次,而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三,小组学习合作能力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课堂上更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分享、交流。我们发现,教师在改变评价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能一次比一次更快地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并在团队中乐于合作、分享。

其四,集体交流表达能力的变化。依据课堂转型的目标要求,学校在课堂上以“评学”为重点。着眼于采取怎样的评价形式和内容,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制定了新的课堂常规:(1)诵唱算练、充分准备;(2)面向全体、大声发言;(3)注视对方,大声发言;(4)每课一说,学会表达,并作为“评学”的标准之一。课堂上,更关注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更关注评价学生起立发言时是否“转身面向全体,大声表达”,其余学生是否“注视对方,仔细倾听”;评价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时间及习得效果。

基于评价的转型,学校的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教与学的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二是教师授课身份从一个具有控制权的管理者,变成课堂的促动者。三是教师能清楚地向学生阐明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四是学生能很快地开展学习,并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完成活动任务。

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获得了丰富的实践体验。他们比平时上课更积极,更投入;他们乐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而且渴望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聪明发现。

三、基础型课程

1. 实施情况

确立两个“Dell互联教室”,两个“iPad数字化学习应用教室”。其实施三要素分别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网本、iPad、Wi-Fi、Apple TV;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材、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学习方式 :情境探究 。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有:教师信息素养滞后,课堂时间管理意识差;学生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较差;家长理解不够、信心不足,对数字化学习既支持又担忧;技术支持公司鱼龙混杂,教师面临如何理性、有效选择与使用信息技术的挑战。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教师“CBL探究式学习”专题培训;制定“时间管理,科技应用”的学习应用总目标,细化每月推进表;签订家校协议;每周开展课题组活动。

2. 收获

通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现了以下三种目标:一是点燃教师,驱动了变革的内生力量;二是协同家长,整合了变革的优势资源;三是支持学生,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9篇:第一课标范文

1教材与教学思路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式的书写。与老人教版教材相比,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化学式部分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也都有较大的变化。化学式是学生继学习元素符号之后所学习的第二种化学用语,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工具,化学式的书写是初中化学“双基”教学的重点内容,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化学式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本技能。但由于书写化学式所需的有关知识记忆量大,抽象性强,极易成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主要教学思路如下:重视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物质、具体反应与实验现象给出化学式,构建化学式与物质之间“名”与“实”的关系,揭示化学式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注重示范引导,强调书写规范,展示化学式的严谨和简约之美,促进学生对化学式的国际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理解和体会,使学生感悟学习化学式的必要性;简化对化合价概念的教学,突出对化合价含义和作用的学习,强化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在应用中加强记忆并初步形成书写化学式的技能。

2教学过程设计与设计意图分析

【实物展示】氧气镁条氧化铜粉末双氧水

【问题】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所观察到的物质,并说一说对于这些物质你还知道什么?

【小结】同学们对以上物质的了解还真不少,不仅有物质的性质、用途、分类,还有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些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叫化学式。

【问题】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物质,学习化学就是要和各种各样的物质打交道。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还接触和了解了哪些物质,请写出它们的名称和化学式。

【引导】名称和化学式都可以用来表示物质,在这两种表示物质的方法中,你更愿意用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化学式在表示物质时,既简捷方便,又能使物质的组成元素及其原子个数一目了然。

【讨论】以某物质的化学式为例,说明从化学式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1个分子;表示构成1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

【引导】用化学式表示物质不仅具有简捷方便、含义丰富等优点,而且它还是一种被全世界一致认同的、具有国际性的化学符号。同学们刚刚写了这么多化学式,真是不简单。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呢?目前已经知道的物质有三千多万种,而且人类每年还将发现和研制数十乃至数百万种的新物质。所以,化学式的书写绝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设计意图首先,突出化学式在表示物质组成时的优越性,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其次,在肯定并欣赏学生的同时,用事实和数据使学生感知不足,感悟学习化学式书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板书】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3化学式的书写

【讲解】化学式的书写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单质是纯净物中组成相对简单的一类物质。

【板书】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阅读】课本79页的“联想与启示”。

【讨论与交流】你认为不同单质的化学式在写法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和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式与物质组成的关系,认识并理解化学式书写的根本依据,记住不同类别单质化学式书写的差异性。

【练习】写出下表中单质的化学式,并在后面的空格中填上你所知道的其它单质的名称和化学式。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成定向和开放两部分,不仅能起到检查和巩固的作用,而且能达到对所学单质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目的。同时,定向与开放相结合的练习方式,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挥各自水平的空间,从而更加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小结】金属、非金属固体、稀有气体的化学式常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氧气、氮气、氢气等某些常见非金属气体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2”的组合来表示。

【板书】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引导】什么是化合物?下表中的物质都是我们在前面实验中所接触过的化合物,请描述它们的颜色、状态,并写出其化学式。

【讨论】观察和分析上述物质的化学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化学式不仅可以反映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还可以反映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同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一定相同……

【讨论】化学式右下角的小数字能不能改动?为什么?

【小结】化学式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的,而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熟知的物质入手,构建化学式与物质之间“名”与“实”的关系,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化学式是物质组成情况真实反映”这一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为元素化合价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引导】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的真实反映,书写化学式的关键是要知道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应该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但是测定物质组成的实验要求较高,不仅大多数人因条件和能力所限,不可能完成实验;而且也没有必要人人都花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验。那么有没有既尊重实验事实又能够正确、快捷地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方法呢?

【讲解】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许许多多的化合物,发现了形成化合物的元素都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化学上则把这些原子个数比用一些特定的数值来进行表示,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值就被称为元素的化合价,也就是说,可以用化合价来计算化合物中不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设计意图因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概念,所以,没有必要对在教学中化合价的具体概念上进行纠缠,更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给化合价下定义。但由于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中介”,因此,用一种通俗的、简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合价的由来,认识化合价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化合价与化学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把科学家所研究的有关元素的化合价标出来,请同学们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看看能否发现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板书】(1)化合价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以及配合板书的讲解,示范标注元素化合价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对元素化合价准确、规范的认识。为了发现规律,学生不仅需要用眼看,更需要用心想,同时还得设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的过程。

【交流】化合价有正负之分;正价元素在左,负价元素在右;不同化合物中氧元素都是-2价;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之和等于零……

【引导】元素的化合价除了上述规律之外,还有其它许多规律,下表是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看看你还能发现元素化合价的什么规律?

【展示】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多种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全面的认识化合价,为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做好铺垫,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交流】有些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有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有些元素只有正价,有些元素既有正价又有负价;不同的元素可能有相同的化合价……

【讲解】有了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就能很快地推知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关系,也就可以既尊重实验事实又很方便地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了。那么根据化合价如何书写化学式呢?

【阅读】课本80页“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中的内容,并结合文中的范例,了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本步骤。

【板书】(2)书写步骤

【示例】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书写化学式的示范教学,不仅为学生检验阅读效果提供了自评的标准,而且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还起到了突出过程,强化重点,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的作用。这样的设计,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度指导为一体,远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看”的传统化学式教学方法更为有效。

【小结】①判断组成元素,写出元素符号(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②标注化合价,计算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③求原子个数,并写在对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④检查化学式的正确性(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练习】写出氧化锌、氧化钠的化学式。

设计意图书写化学式包含有较多的操作技能成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并熟练有关技能。所以,当学生对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表象后,必须及时进行练习。氧化锌、氧化钠化学式的书写与氧化铝化学式的书写极为相似,通过模仿,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练习】写出氯化钙、硫化钾的化学式。

【讨论】氯元素、硫元素既有正价,又有负价,如何确定氯化钙中氯元素以及硫化钾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小结】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与金属元素化合的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设计意图书写氯化钙、硫化钾化学式时,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化合价原则对氯元素、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选择。练习难度的增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书写化学式的热情。

【练习】写出氯化铁的化学式。

【问题】铁元素既有+2价,又有+3价,如何确定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引导】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以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化学上常会用一些特定的字加以区别,如当化合物中某元素显低价时,会在元素名称前加上“亚”字。

设计意图了解了化学式书写的基本步骤后,学生在进行书写化学式的练习时,还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是先把有关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一罗列出来告诉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较之前者,后一种方法虽然会耗费较多的时间,但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用得更活。

【总结】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关键要知道元素的化合价,否则就无法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必须记住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知道了元素的化合价是不是就可以任意书写化学式呢?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所以只有在化合物实际存在时,根据化合价书写的化学式才有意义。

设计意图教学总结不能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和重复,更重要的应是从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加以升华。

【作业】1、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写成容易记忆的歌谣、快板或口诀等,并与同学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