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一课标范文

第一课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第一课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第一课标范文

人就是站在地球表面的呀,方向感是相对的。

在我们的位置向上的方向,对于地球对面(另一端)的人来说,是向下的(脱离地球,在宇宙空间来看)

所以,我们规定万有引力的方向为向下,人是不会掉出地球去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第一课标范文

开学第一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年开学时期大家都需要观看,还要求写观后感,一些小伙伴非常好奇开学第一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开学第一课从哪一年开始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开学第一课开始时间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一下吧。

开学第一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每年的9月1日20:00或21:00。《开学第一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该节目于2008年起每年9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首播,2010年起改在每年9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开学第一课代表什么? 开学第一课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一重要节点进行教育十分重要。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在开学这一天对孩子进行教育。

以上就是开学第一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第一课标范文

一、地理课标紧扣时代脉搏

地理课程标准开门见山地提出地理课程改革的特定时代背景,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是全球变化形势的要求,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球变化形势方面,地理课程标准指出,目前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地理科学的发展方向,开阔视野,追求新目标。在素质教育方面,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应由“学科中心”转向“活动中心”,由“知识本位”转向“技能培养带知识”、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依纲(教学大纲)扣本(教科书)”,教科书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没有权力、没有机会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该教什么”的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摆脱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教材不再具有唯一的正统地位,而仅仅是众多的学习资源之一。学习地理课程标准,我们应该考虑到:作为地理课程学习载体的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从内容编选范围上,要把积累、迁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作为编选指标,尤其是长期得不到足够重视的乡土地理,要增值、要升华。从运用范围上讲,要超越以往地理课程只限于课堂教学的观念,要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于课程性质,地理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地理课程兼有社会学科性质和自然学科性质。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对象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既有内部的联系,又有外部联系。人们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来区分不同科学,从而准确确定了地理科学的性质。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课程性质要求我们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地理学科、地理教学的具体特点,而且要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活动,着眼于未来,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的综合,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初步的地理科学探究能力。

二、地理课标提出了教学的新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六大基本理念,大体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构建、评价机制关于学习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提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一理念涉及课程变革中的“生命色彩”问题。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从而激活、唤起学生在复杂多变时代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在此基础上,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说明地理课程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这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更是时展的需要。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树立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思想,对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倾注满腔热情,把地理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视为生命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学习方法,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虽然没有提出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但是,一改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言而喻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提出了地理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必须重视学法指导,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作为地理教师,还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善于积累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注重自身授课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影响。关于课程建设,地理课程标准有两条基本理念,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这两条基本理念,充分考虑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以及对个人发展所展示的挑战和机遇,阐明了当代地理课程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地理课程观。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强调“地理课程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基础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多渠道地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从课内走向课外,重视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课程资源。诚然,强调校外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忽略教科书,因为我们说的地理课本身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只有把组成课程系统的各种要素放在整体中去考虑,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各种要素应有的功能,才能保证课程的整体性优势。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地理学科纲领性文件中,如此极力强调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这也是第一次。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交往频繁,且日益发达,它是人们逐步融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从中获得生存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作为生活要素来培养学生,作为地理教师,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要讲究使用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概括”方面的探究学习。

三、地理课标设计思路新颖灵活

第4篇:第一课标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进步;缺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6-0012-03

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并决定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就意味着已运行十年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的基本规范,规定了7~9年级学段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并提出了实施建议,是编写地理教科书、开展地理教学和评价以及地理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虽然课程改革已推进十年之久,但相当多的教师还停留在分析教材,效仿教学模式的层面,并未真正研读课程标准。因此以本此次新《标准》的颁布为契机,剖析其变化,希求促进执教者能真正领悟《标准》,从而使教育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一、《标准》的主要变化

基于调查结果对《标准》(实验稿)的总体肯定,《标准》保留了原有的基本设计,《标准》修订组曾详尽的修订说明,本文就下列领域内突出的变化列表做比较。

(一)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依据(见表1)。

(二)课程目标部分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见表2)。

(三)内容标准部分

内容标准部分是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也是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一部分修订的主要变化是表述更加清晰准确,可操作性更强,在措辞、内容上是变动最多的部分(见表3)。

(四)实施建议部分

1.修订版在“教学建议”开头部分即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

2.在“评价建议”里,明确了对三维目标的评价标准,明确了“给学生做出评价结论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3.在“教材编写建议”里提出“要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里提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

二、《标准》的明显进步

(一)课程定位进一步提升

从前言部分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性质和作用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对本课程定位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是“基础课程”而不仅仅是“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地理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这一定位的直接表述只见于《数学》课程标准,不同于《语文》、《英语》课程标准中工具、人文属性的基础,更与《物理》课程标准之自然科学基础,《历史》课程标准之人文科学基础的表述迥异,是对地理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上的一次重大提升。

地理课程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化学等均有关系,可以视为联系各课程的枢纽[1]。本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观察、思考、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又能增加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二)实践性特征得以彰显

竺可桢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曾指出:“……地理教学不能专持教科书与地图,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使儿童亲尝目睹……”。在课程特征的陈述中增加了“实践性”,说明地理课程本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而学好这门课程也必须开展实践性活动,这一特征贯穿新课程标准始终。

首先,《标准》中关于课程设计理念的表述不再强调“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而只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增加一条“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这一变化间接传达出对课程实践性特征的重视,地理课程本身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抹杀其实践性的特征,使学生只满足于从网络中获取各种地理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亲身体验。

其次,“内容标准”部分的变化也足以印证实践之于地理学习的重要。如“中国地理”中“自然环境”部分补充的一条活动建议:“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活动。例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就比较容易实施,从而使学生对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等水文特征形成直观认识。在“乡土地理”部分更加明确,“说明”中直接表述为“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乡土地理部分的学习更主张室外、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反复提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中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如立足校园建设地理教室,地理园地,开展气象观测、岩石矿物标本展示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议中又再次强调“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

(三)实施建议更加明确

实施建议相对于《标准》(实验稿)更加明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课程实施主体的认识明确化。修订版指出“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地理教师的教学”,只有地理教师领悟了本课程的设计目标、设计思路和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之后才能有效实施教学。这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的职业素养应该是教育、心理类学科基础与地理专业学科以及当代人文科学基本素养的多层复合体。

二是对三维目标如何评价以及评价的目的明确化。三维课程目标的编制是课程改革的创举,修订版特意在总目标的阐述部分增加一段说明三个领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力图避免以往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人为地割裂。在评价建议中则从评价环节入手,要求针对不同领域的目标确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并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三、对《标准》中部分变化的隐忧

尽管《标准》数易其稿,竭其所能使之趋于理想,但白玉微瑕,还有一些小变化需引起关注,以利于今后的教材修订和课标使用。

(一)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缺失

在三维课程目标的陈述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的变化显而易见:删掉了原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养成,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所增加的两条充分体现我国国情的实际,颇为重要,但为何删减“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养成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包括地理数据的统计、地理现象的观察等,忽略了这一点无异于弱化地理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二)少数内容标准的增删改变处置不甚得当

仅列举两例说明:一个是世界地理“气候”部分,原有表述为正确使用“天气”、“气候”这两个术语,修订版则修改为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地理术语和地理概念属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而术语是地理学专用名词,属于陈述性知识[2]。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来说,能知道“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合理使用,从而体现地理素养即可,修订版显然拔高了学习难度。再一个就是世界地理“居民”部分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原表述为“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无甚不妥,而修订版改为“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影响”,有关人口问题的研究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口数量过多、过少的人口结构均会对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我国目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为什么修订版却忽略这个事实而只关心“人口数量过多”呢?显然这样的修订降低了对基本国情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尔寿.地理教育与地理国情[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22.

第5篇:第一课标范文

老板不管企业,企业照样发展;总经理出国休假,企业依然可以经营;但如果企业的业务代表都辞职了,这个企业将面临生死大劫。

业务代表为何如此重要,他们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什么?

1.红娘

消费者从知道一个企业的产品,到逐渐喜欢、购买、消费、忠诚于这个产品的过程,是消费者与企业产品的“相识”、“相爱”、“结婚”的过程,“红娘”就是企业的业务代表。

业务代表到一个市场后,要先了解哪一部分消费群体会“看中”你的产品,你的产品迎合了这部分消费群的哪些消费需要。然后,把你的发现介绍给经销商,经销商相当于你产品的“伴郎”和“伴娘”,你们一起将产品送到婚姻的“喜堂”(卖场、零售店)。最后,让消费者开心地“娶”走你的产品,并留下“彩礼”。

2.士兵

企业的强大与否,取决于企业所拥有市场的大小和强弱。一个全国各地都有强势市场的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全国性的大企业;一个只拥有个别小区域市场的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小企业。

而企业要拥有更多、更好的市场,就需要有更多、更好的业务代表去开拓疆域、开发市场。当所有企业都这么想的时候,企业与企业之间,就展开了市场领地的争夺;企业的业务代表就是各自企业征战市场的“士兵”。

3.外交官

业务代表身处市场一线,要面对方方面面的人员,如消费者、经销商、经销商的业务员、二级商、零售商、工商局人员、技术监督局人员,等等。

业务代表在与每一个人打交道时,都代表着企业和企业的形象,相当于企业的“外交官”。面对各类人员对企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业务代表都要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在处理公司促销政策、回款政策、经销商管辖区域、产品质量问题、行政罚款等事务时,属于自己职责和权限范围之内的事,要予以准确的答复;对于超出自己权限范围的事情,则要尽快向上司汇报,得到指令后传递给相关的人员。

业务代表肩负的责任

在消费者或经销商面前,业务代表比总经理更能代表企业。业务代表不仅要理解上述三种角色,更要肩负起对应的责任。

1.对消费者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务代表的工资和奖金都是消费者给的,不能开发和拥有更多的消费者,销售业绩就不可能有提升和突破。一个成功的业务代表首先要是一个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人。

(1)对所辖市场进行分类研究,找到自己要服务的消费群体是哪一类人,掌握他们的特征、经济状况和消费特点;

(2)向所辖市场提供目标消费群所需产品;

(3)及时发现目标消费群的潜在需求,对需求的趋势和规模做出准确的评估,并建议公司开发对应的产品;

(4)将公司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促销和回馈活动,尽可能告知更多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

(5)对消费者的疑问或投诉,要快速做出解答和解决;

(6)对本企业产品高频率消费的重点消费者,尤其要进行重点调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

(7)对企业伤害消费者的做法,及时提出异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对通路合作伙伴的责任

业务代表无法赤手空拳打市场,只有善于找到盟友的人才能成功运作一个市场。业务代表的盟友就是通路上的每一个利益体: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商场导购员等。能对每一个利益体承担责任的业务代表,可以将所有利益体的利益整合到一起,在为自己产品服务的同时,达到通路上的“多点共赢”状态。

(1)每一个利益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利润和利益。业务代表要通过对渠道价格的合理设定,让各环节拥有合理的利润和利益空间;

(2)经常注意各环节盟友的需求和问题,对他们的疑问、投诉、需求及时地予以解决,凡是自己能够答应或准备做的事情要做到,并告之事情进展情况和结果;

(3)关心盟友的生意和发展,及时地为他们做出商业忠告和建议,真心真诚地做盟友的参谋;

(4)在客户要经销的产品种类上尤其要重点关注,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不是客户要什么产品就给什么产品,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也要帮客户进行客观的分析;

(5)对公司的促销政策、广告宣传策略等做出全面、正确的解释,促使客户了解并积极地响应和行动。

3.对公司的责任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企业每任命一个业务代表,都交给了他一方城池,或攻或守,业务代表都不能辜负企业所给予的这个舞台和企业的期望。

(1)经销商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业务代表要推销公司的老板以获得经销商的尊重,推销公司以获得经销商的信任,推销公司的产品以使经销商受到利益的驱动,推销自己以获得经销商的友谊;

(2)渠道是产品流通的必经之路,业务代表要不断地通过开发空白网点扩大网络,通过薄弱网点的提升强化网络,通过网络危机点的处理确保网络的畅通;

(3)产品是业绩产生的武器,业务代表要熟练掌握公司产品的特色和优势,热爱自己的产品,把产品在市场的表现如实向公司反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市场份额在特定阶段是有限的,你不占有就会被竞争对手所拥有。业务员要细心观察竞争对手的各种迹象,如定价、销售生动化、促销、包装、新产品以及具体客户或消费者的态度等,学习对手的先进做法、及时发现对手的失误和危机并趁机进攻,抢占市场份额;

(5)市场档案是企业和业务人员研究市场、制定策略的重要依据,业务代表对市场分析、工作计划、网络信息、竞品资料、营销日记等都要如实填写和汇报;

(6)个人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业务代表既要使用规范化的商业用语,也要保持整洁的衣着形象,给客户展示的直观材料、产品目录、照片、图表和文件等,也都要干净整齐;

(7)流程和制度是公司和市场正常运营的保障,业务代表要遵循、贯彻、维护公司的各项流程和制度;

(8)销量是企业衡量业务代表能力的硬指标,业务代表的每一项工作的效果,最终都要通过销量来体现,完成每一个阶段公司下达的销售目标,是业务代表不可推卸的责任;

(9)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不能创造利润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对一个市场而言,企业可以在特定阶段内不赚钱,但绝对不能长久地不赚钱,业务代表在拟订市场运作计划时,要考虑市场的投入产出比,既要为企业创造销量又要创造利润。

4.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

不会对自己负责的业务代表,一定不会对公司、对他人负责。

(1)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提升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业务代表不可能做一辈子业务代表,如果一个业务代表不能在五年之内做到营销经理,他多半不是一个优秀的业务代表。积跬步至千里,纳细流成江海。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一年就会有大进步,三年就会有大变。进步来自学习、实践和总结。

第6篇:第一课标范文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不断完善的今天,高中地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通过文本查询、专家教师访谈、调查等方式,从内容方面对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问题;措施;高中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36-02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我国中小学正式设立地理课程是在1904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到建国初期的《中学地理教育大纲草案》再到八九十年代的教学大纲,再到2001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程标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地理教材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到2006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修订版》再到2011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动,所含的内容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但目前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本文主要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从教材内容方面进行,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

结合课程标准,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再对一些高中地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问调查,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教材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体现课程标准不够,或者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诠释不够恰当等进行分类归纳。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1.教材超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内容被作为教材的重点内容,课程标准没有提及的内容却是高考考点。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保留了陆地水体相互补给作用,并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并无要求;另外,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一些非常典型的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教材中有相当篇幅的内容介绍,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要求,这也给教师造成了教学上的困扰,该补充多少课外知识内容、延伸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高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比较不明确的,这里面可能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之间存在不匹配等。

2.教材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第一章第一节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教材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只是用文字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自身的有利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其中一些原理对于刚刚踏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例如,对“地球具有适宜温度条件”的理解,教材的描述是“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均匀地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如果地表温度太高,热扰动太强,原子就无法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其中,热扰动的强度与原子形成分子过程的关系,对刚踏进高中课堂的学生来说相当艰涩、难懂。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章中,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分别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以及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实际上山地以及河流地貌的存在,都会对聚落分布和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而不仅仅只是影响其中某一个。

3.教材内容上的处理不当。教材在诠释课程标准的时候存在内容上的不恰当现象。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标准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教材具体落实到了水资源,但仅用水资源是否就能够说明问题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了呢?或许在水资源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让学生学会分析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另外,教材第41 页“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依逻辑顺序应是“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依教材说法似乎是气压升高导致气温降低,这似有不妥。在第二章第二节,以活动方式呈现季风气候的成因时,教材分别用一月份与七月份东亚、南亚风向变化图来佐证,原本是七月份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但在图中却是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这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使之认为东南信风就是东南季风,易在理解与考试时混淆这二者。且一月份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左偏形成西北季风自东南亚海域吹向澳大利亚西北部,七月份东南季风自澳大利亚大陆吹向东南亚海域,这也会让学生误以为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于季风气候,但实际上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笔者认为,东南信风不应该用东南季风来替代,科学严谨是教材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对策

1.紧抓课程标准,合理修订教材内容。作为教材修订者,在教材修订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新教材课程标准,并牢牢把握考纲,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这样既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备课顺畅,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性,有利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自学和复习。另外,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求知能力的强弱,寻求一种既能突出教材重难点,学生又能更好地理解的教材内容。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应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使教材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求知倾向。

2.基于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整个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倡导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循环就是海陆间循环,教材中给出其主要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和下渗,实际上在参与到海陆间大循环的区域中,一些植物蒸腾所产生的水汽在高空凝结成云致雨降落到地表也有可能参与到这个大循环当中。在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讲解当中,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理解也会只停留在表面上。如陆地内循环可以补充塔里木河是内流河,它只参与陆地内循环;若是沿海地区,在讲解海陆间循环时,还可以增加台风登陆等例子,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联系身边实际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记忆。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第一课标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4-04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要求[1];在经历了十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完成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工作,并于2011年底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9月开始使用根据《地理课标》(2011年版)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中“序”的内容,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地理课标》 (2011年版)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实验稿)更加精炼,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一句,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标准

1.删去《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在“气候”中,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显简练。再如,在“疆域与人口”中,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更显规范。

3.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以提高要求,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提高了要求,表达更加规范。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中,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关于“活动建议”

1.内容方面,规范活动建议。《地理课标》(2011年版)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活动建议,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建议开展几项活动,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于“说明”

1.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实验稿)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此外,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依据《地理课标》(实验稿)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只是“中图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2011年版)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为简明扼要,《地理课标》(实验稿)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在《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被删去,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新增必要“说明”,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为明确概念,杜绝分歧,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实验稿)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而《地理课标》(2011年版)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 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在《地理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补充。

1.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注意知识再现”。

4.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建地理教学环境,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地理教学方法。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认真地开展教学,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第8篇:第一课标范文

近两年,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和上海市大力推进的“电子书包”项目为抓手,以三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学校数字化学习的特色道路,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树立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数字实小、协同教育、快乐学习”。

2007年至今,学校确立了每一年的研究主题,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实践探索。从课程不明确到明确阶段重点推进课程,从无研究目标到明确年度研究目标,从自主摸索到参与教育部项目系统研究。

一、探究型课程

1. 实施情况

我校与杨浦控江中学、四川彭州博爱升平小学合作,开展基于生活实际的项目研究。如“小筷子力量大”、“小区停车位的合理设置”等。其实施三要素分别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网络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博客、Moodle平台;数字化学习方式 :合作讨论式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式学习,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方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型课程教师主导性强,教师从项目确立到合作方式、学习路径全程把关。为此,我们建立了项目平台,引导学生在任意时间和空间学习,并重新界定教师的角色,由学生自己确定合作交流方式。

2. 收获

通过开展探究型课程的实践,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行为;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

二、拓展型课程

1. 实施情况

在三到五年级语、数、英三门学科开展数学思维、趣味作文、敏特英语拓展课教学,每周一节。其实施三要素分别为:数字化学习环境 :一对一的数字化环境(Dell上网本);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小英雄”、“敏特英语”等多媒体学习软件;数字化学习方式 :自主发现,探究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不明确;小组合作有效性差;全班交流互动性不强。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措施:

一是变革课堂传统规则,建立新型课堂常规。学校确立了“面向全体、大声发言;注视对方、仔细倾听”的学习常规新要求。发言时,学生转身或跨出一步,面向更多的学生,而不是面向教师一人;倾听时,注视发言者,仔细听清发言者说的每句话,逐步建立起倾听与对话的课堂文化。

二是变革教学评价思路,推行现场研究策略。我们认为,课堂转型的实质是:在课堂上要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力,保障学生探究的权力。因此,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对一”数字化课堂现场研究。课堂的现场研究和一般的“说课评课”检验模式有明显的不同,课堂现场研究的重点是观察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变化。此外,课堂现场研究是一种参与式的观察,研究者置身于教师和学生之中,观察和记录课堂教学的变化,旨在发现更多还未被发现的事件,力求信息获取的客观性和最大化。

我校在开展课堂现场跟踪观察的过程中,采集众多数据与资料,关注教师和学生对话、访谈的形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评价转型。基于对课堂转型实质的理解,我们开展了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评价的现场研究。所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在互联环境下,一名学生或数名学生(一般不超过4人)拥有一个数字化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现代技术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角色转换的特征。

首先是研究个案的选择。在学校相关年级中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准则是要能观察到从初始阶段到变革阶段变化的全过程。在实验班中,我们选择了一名英语教师、一名数学教师作为观察对象;选择4名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这4名学生在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时属于一个异质的学习小组,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业水平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有明显差异性。

其次是课堂观察的模式设计。在明晰个案选择的基础上,随即对实验班开展课堂跟踪观察。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每月跟踪观察1次,每次观察2名任课教师的各1节课。同时,用2台摄像机拍摄教学全过程,1台拍摄全班的教学活动,1台拍摄被观察的4名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

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与分析的流程,即课前准备——仔细阅读教学设计,对教学流程做好笔记;课堂——录像摄制、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学生个案观察;课后的回顾与对话——课堂录像分析。我们进行课堂观察的基本准则如下:(1)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关注“学”应体现在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反思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之中。(2)观察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具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的信息。(3)课堂案例是以真实的教学状况和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性档案,必须包含有足够的教学细节和必需的信息资料,课堂分析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是:学生学习时间分配、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集体交流表达能力。

2. 收获

通过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堂的现场研究,我们发现评价方式的转型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

其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变化。传统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教师把自认为最优化的学习方式直接教给学生,替代了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

以葛莹老师的英语课《Compound Words》为例,课堂结构、教师讲授时间、学生学习时间与传统课堂相比都发生了变化。本节课主要分为“导入”、“讲授”(主要告知学生如何使用软件)、“练习”(个人练习、小组练习)、“反馈评价”四个模块。整堂课中,教师告知学习方法5次,学习活动6次,反馈评价5次。结合统计表的数据信息,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占了将近25分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讲清要求、教授学习方法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了学生,评价的重心更趋于学法的指导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变化。新课程理念的多元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促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使其不断进步。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评价,通过对4名被跟踪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必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可见,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评价每一名学生,不能片面强调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应位次,而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三,小组学习合作能力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课堂上更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分享、交流。我们发现,教师在改变评价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能一次比一次更快地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并在团队中乐于合作、分享。

其四,集体交流表达能力的变化。依据课堂转型的目标要求,学校在课堂上以“评学”为重点。着眼于采取怎样的评价形式和内容,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制定了新的课堂常规:(1)诵唱算练、充分准备;(2)面向全体、大声发言;(3)注视对方,大声发言;(4)每课一说,学会表达,并作为“评学”的标准之一。课堂上,更关注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更关注评价学生起立发言时是否“转身面向全体,大声表达”,其余学生是否“注视对方,仔细倾听”;评价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时间及习得效果。

基于评价的转型,学校的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教与学的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二是教师授课身份从一个具有控制权的管理者,变成课堂的促动者。三是教师能清楚地向学生阐明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四是学生能很快地开展学习,并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完成活动任务。

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自,获得了丰富的实践体验。他们比平时上课更积极,更投入;他们乐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而且渴望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聪明发现。

三、基础型课程

1. 实施情况

确立两个“Dell互联教室”,两个“iPad数字化学习应用教室”。其实施三要素分别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网本、iPad、Wi-Fi、Apple TV;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材、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学习方式 :情境探究 。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有:教师信息素养滞后,课堂时间管理意识差;学生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的意识与能力较差;家长理解不够、信心不足,对数字化学习既支持又担忧;技术支持公司鱼龙混杂,教师面临如何理性、有效选择与使用信息技术的挑战。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教师“CBL探究式学习”专题培训;制定“时间管理,科技应用”的学习应用总目标,细化每月推进表;签订家校协议;每周开展课题组活动。

2. 收获

通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现了以下三种目标:一是点燃教师,驱动了变革的内生力量;二是协同家长,整合了变革的优势资源;三是支持学生,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9篇:第一课标范文

1教材与教学思路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式的书写。与老人教版教材相比,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化学式部分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也都有较大的变化。化学式是学生继学习元素符号之后所学习的第二种化学用语,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工具,化学式的书写是初中化学“双基”教学的重点内容,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化学式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本技能。但由于书写化学式所需的有关知识记忆量大,抽象性强,极易成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主要教学思路如下:重视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物质、具体反应与实验现象给出化学式,构建化学式与物质之间“名”与“实”的关系,揭示化学式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注重示范引导,强调书写规范,展示化学式的严谨和简约之美,促进学生对化学式的国际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理解和体会,使学生感悟学习化学式的必要性;简化对化合价概念的教学,突出对化合价含义和作用的学习,强化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在应用中加强记忆并初步形成书写化学式的技能。

2教学过程设计与设计意图分析

【实物展示】氧气镁条氧化铜粉末双氧水

【问题】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所观察到的物质,并说一说对于这些物质你还知道什么?

【小结】同学们对以上物质的了解还真不少,不仅有物质的性质、用途、分类,还有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些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叫化学式。

【问题】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物质,学习化学就是要和各种各样的物质打交道。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还接触和了解了哪些物质,请写出它们的名称和化学式。

【引导】名称和化学式都可以用来表示物质,在这两种表示物质的方法中,你更愿意用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化学式在表示物质时,既简捷方便,又能使物质的组成元素及其原子个数一目了然。

【讨论】以某物质的化学式为例,说明从化学式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1个分子;表示构成1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

【引导】用化学式表示物质不仅具有简捷方便、含义丰富等优点,而且它还是一种被全世界一致认同的、具有国际性的化学符号。同学们刚刚写了这么多化学式,真是不简单。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呢?目前已经知道的物质有三千多万种,而且人类每年还将发现和研制数十乃至数百万种的新物质。所以,化学式的书写绝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设计意图首先,突出化学式在表示物质组成时的优越性,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其次,在肯定并欣赏学生的同时,用事实和数据使学生感知不足,感悟学习化学式书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欲望。

【板书】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3化学式的书写

【讲解】化学式的书写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单质是纯净物中组成相对简单的一类物质。

【板书】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阅读】课本79页的“联想与启示”。

【讨论与交流】你认为不同单质的化学式在写法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和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式与物质组成的关系,认识并理解化学式书写的根本依据,记住不同类别单质化学式书写的差异性。

【练习】写出下表中单质的化学式,并在后面的空格中填上你所知道的其它单质的名称和化学式。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成定向和开放两部分,不仅能起到检查和巩固的作用,而且能达到对所学单质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目的。同时,定向与开放相结合的练习方式,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挥各自水平的空间,从而更加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小结】金属、非金属固体、稀有气体的化学式常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氧气、氮气、氢气等某些常见非金属气体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2”的组合来表示。

【板书】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引导】什么是化合物?下表中的物质都是我们在前面实验中所接触过的化合物,请描述它们的颜色、状态,并写出其化学式。

【讨论】观察和分析上述物质的化学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化学式不仅可以反映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还可以反映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同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一定相同……

【讨论】化学式右下角的小数字能不能改动?为什么?

【小结】化学式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的,而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熟知的物质入手,构建化学式与物质之间“名”与“实”的关系,并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化学式是物质组成情况真实反映”这一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为元素化合价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引导】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的真实反映,书写化学式的关键是要知道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应该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但是测定物质组成的实验要求较高,不仅大多数人因条件和能力所限,不可能完成实验;而且也没有必要人人都花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验。那么有没有既尊重实验事实又能够正确、快捷地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方法呢?

【讲解】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许许多多的化合物,发现了形成化合物的元素都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化学上则把这些原子个数比用一些特定的数值来进行表示,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数值就被称为元素的化合价,也就是说,可以用化合价来计算化合物中不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设计意图因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概念,所以,没有必要对在教学中化合价的具体概念上进行纠缠,更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给化合价下定义。但由于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中介”,因此,用一种通俗的、简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合价的由来,认识化合价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化合价与化学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把科学家所研究的有关元素的化合价标出来,请同学们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看看能否发现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

【板书】(1)化合价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以及配合板书的讲解,示范标注元素化合价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对元素化合价准确、规范的认识。为了发现规律,学生不仅需要用眼看,更需要用心想,同时还得设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的过程。

【交流】化合价有正负之分;正价元素在左,负价元素在右;不同化合物中氧元素都是-2价;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之和等于零……

【引导】元素的化合价除了上述规律之外,还有其它许多规律,下表是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看看你还能发现元素化合价的什么规律?

【展示】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多种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全面的认识化合价,为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做好铺垫,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交流】有些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有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有些元素只有正价,有些元素既有正价又有负价;不同的元素可能有相同的化合价……

【讲解】有了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就能很快地推知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关系,也就可以既尊重实验事实又很方便地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了。那么根据化合价如何书写化学式呢?

【阅读】课本80页“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中的内容,并结合文中的范例,了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本步骤。

【板书】(2)书写步骤

【示例】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书写化学式的示范教学,不仅为学生检验阅读效果提供了自评的标准,而且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还起到了突出过程,强化重点,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的作用。这样的设计,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度指导为一体,远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看”的传统化学式教学方法更为有效。

【小结】①判断组成元素,写出元素符号(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②标注化合价,计算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③求原子个数,并写在对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④检查化学式的正确性(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练习】写出氧化锌、氧化钠的化学式。

设计意图书写化学式包含有较多的操作技能成分,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并熟练有关技能。所以,当学生对书写化学式的方法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表象后,必须及时进行练习。氧化锌、氧化钠化学式的书写与氧化铝化学式的书写极为相似,通过模仿,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练习】写出氯化钙、硫化钾的化学式。

【讨论】氯元素、硫元素既有正价,又有负价,如何确定氯化钙中氯元素以及硫化钾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小结】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与金属元素化合的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设计意图书写氯化钙、硫化钾化学式时,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化合价原则对氯元素、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选择。练习难度的增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书写化学式的热情。

【练习】写出氯化铁的化学式。

【问题】铁元素既有+2价,又有+3价,如何确定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引导】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以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化学上常会用一些特定的字加以区别,如当化合物中某元素显低价时,会在元素名称前加上“亚”字。

设计意图了解了化学式书写的基本步骤后,学生在进行书写化学式的练习时,还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是先把有关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一罗列出来告诉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较之前者,后一种方法虽然会耗费较多的时间,但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用得更活。

【总结】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关键要知道元素的化合价,否则就无法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必须记住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知道了元素的化合价是不是就可以任意书写化学式呢?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所以只有在化合物实际存在时,根据化合价书写的化学式才有意义。

设计意图教学总结不能只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和重复,更重要的应是从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加以升华。

【作业】1、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写成容易记忆的歌谣、快板或口诀等,并与同学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