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1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主要内容:

1、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2、 自学能力的培养;

3、 社会公德教育;

4、 世界观教育;

5、 人生观教育;

6、 劳动观念教育;

7、 终生学习教育;

第2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關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第3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自己的灵魂塑造他人灵魂的职业,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为人师表,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都应作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比其他行业人员更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

2.要有现代教育观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人才观强调了人才应有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单一的模式,要有层次和个性;教学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质量观指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基本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最终能经受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

3.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对承担人类文明传播使命的教师而言,知识更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任务,必须有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

4.要有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进行一场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改革必然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十分重要。

5.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教师就要学会适应环境,积极利用各种环境变化和各种信息,主动灵活地调整行为,从而能在各种环境中做出应变反应,取得主动地位。

6.要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素质教育的实施,心理教育很重要。教师应该具有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要有对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鉴别、诊断能力,善于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看待学生的各类问题,并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二、目前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转变。(2)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不足。(3)知识面狭窄,不具备宽广的和深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欠缺。(4)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能令人满意,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1.学习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决定行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和教育观,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行。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

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购置教学设备、增加图书、实验器材等等;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最使人羡慕的职业”。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德、能、勤、绩,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以教学成绩来判定,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此,必须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尤其要注重长期以来忽视的师德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制约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4.引进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

竞争机制的有效引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制度,将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之一;二是在分配制度中强化素质条件,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提高;三是完善优秀教师奖励制度,造就一大批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5.加强在职进修,确立终身教育观念和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在职进修工作,并形成一种制度。教师也要珍惜和把握再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6.开展教育科研,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第4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创新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中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成为中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从而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

(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第5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音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40-0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专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明确音乐教育发展方向,提示音乐教育计划要点,提供音乐学习经验方法,确定音乐教育评价基础等。为学生提供达到目标的最优的音乐学习内容、方法与经验。在音乐新课程中,课程目标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乐观地对待事物,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素质教育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即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情感,体现在学生对周围人和事物付出的感情、爱心上;态度表现为对学习目标、生活责任投入多少精力;价值观,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在音乐课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进行正确的学习活动。音乐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审美,引导学生判断、欣赏以及创造美的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会与学生自身的情感状况息息相关,人们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审视一部音乐作品。所以音乐课程教育效应应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上升到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二、过程与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结果,也就是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素质教育的外在素质主要就是一个人的能力。现在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其教育目的就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便终身从事音乐活动。这与音乐教学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

只重视结果忽略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模式后患无穷,是片面及绝对性的。我们甚至不排除学生有投机取巧的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音乐学习尤其重要,是因为音乐是终身受益、可以延续的学科,有着“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教学过程也就是其教学目的。所以要激起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地位。主动感受、鉴赏音乐,掌握练习乐器的方法才是目前音乐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三、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与技能才能进行各种音乐活动。尤其是中专生,面临职业规划之时,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音乐知识不仅仅体现为乐理知识,还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知识,还特别包括音乐创作、音乐历史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音乐技能不仅仅体现为视唱、练耳、识谱等方面,也不只是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唱歌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这样才能有利于构成基础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整体体系。

第6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不断改革,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在新形势下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针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学校体育要从重视体质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思想的重要改革。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发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体质和体能,而且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有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新世纪的人才素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

(一)建立全新的评价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力求突破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指导思想。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二)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体育极为复杂,有其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21世纪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体育学生不仅要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并不容易量化,单靠定量的方法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必须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离不开任课老师的自我评价。因为任课老师工作在第一线,了解教学活动的情况,清楚教学质量的优劣。但由于评价时的心理压力与主观因素,任课老师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还需他评,由同行教师评价,结合任课老师提供的信息,按评价标准进行,这样才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评价。特别是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不易外在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各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制定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建立重在激励的科学评价。

青少年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教师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至关重要。例如,在评价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作纵向比较,设立各种激励学生投身体育锻炼的表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等等。

三、体育教学中应强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客体教育观向主体教育观的转变。因此,体育教学中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宗旨来组织,才能培养自觉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主体性具有两层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生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主体性;二是指体育教师教育的主体性,即教育应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为根本宗旨,既包括教师创造性地加工教学信息,又包括教师主动地适应学生。

四、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突出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体育知识传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精神,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实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自觉参加锻炼。对实践课的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体质,同时有效实行素质教育,如田径项目有跑、跳、投,特别是长跑项目,更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可根据教材的性质不同,更多选用比赛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参与比赛和组织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培养竞争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某些能力素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计划,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练习,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质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各种思想品质。就教学内容而言,许多内容多有针对性项目可选:只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可选择带有明确规则的游戏或竞赛活动,以发展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可选择娱乐性。集体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性格、人际关系与团结协作的品质,也可选择韵律感强,节奏鲜明的练习,发挥学生美感的情操;还可选择时间较长,难度较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练习,发展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教于拼搏的意志品质,等等。只要我们努力做,精心选择,培养好学生的各种思想品质,就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

第7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成功学习观;研究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基于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大量成功现象的分析和成功规律的探讨,通过把握现代大学教育规律及时展趋势,以现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成功学、人才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伦理学、管理学、系统论等学科群为理论支撑,创立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成功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 ,通过成功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

(一)成功素质教育的框架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个目标、五大体系、两大系统、两个发展和四个成功(具体内容用图1 表示)。

1.一个目标。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 成功素质具有先进性、独特性、目的性、系统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

2.五大体系。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不同于一般素质的“五大体系”,它是实现特定成功目标所必需的优秀素质体系,包括观念体系、品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方法体系。在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中,观念体系居于核心地位,是成功素质的灵魂。

3.两大系统。成功素质教育将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大类。专业素质是指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体系;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优秀素质体系。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都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二者缺一不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以,成功素质教育可以划分为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二大系统。

4.两个发展。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使学生“五大体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培养每个学生在各项素质上都得到发展,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即个性特征充分开发,是指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先天基础、发展潜质、素质优势等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突出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充分开发。因为个性充分发展既是成功的本义,也是成功素质的本质特征,从而也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5.四个成功。成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大学培养成功人才,并将大学生的成功划分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在这四个成功中,学业成功是大学生的直接目标,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成功素质与四个成功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是促进大学生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唯一选择和必由之路,成功素质对大学生四个成功即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1.成功素质决定学业成功。传统大学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学业成功理解为拿到毕业证和学位,因而重专业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目的也主要放在各科考试成绩过关,能拿毕业证上。成功素质包括促使学生学业成功的素质。成功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学业成功定位为必须具备成功素质,要求学生自觉把学习的过程变成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结果,不仅仅是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而且使他们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2.成功素质决定就业成功。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忠实、文明、诚信、拼搏、实践能力强、遵纪守法等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所包含的素质要素。成功素质是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其中包含就业成功的素质。因此,是否具备成功素质是就业成功的关键。

3.成功素质决定创业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者来源于创业成功,创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重要体现。成功素质教育要求在全面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的过程中,通过开设《成功学》、《创新学》、《创业指导》等课程和大量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业成功的素质,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因而成功素质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成功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创业成功。

4.成功素质决定事业成功。事业成功是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最终体现。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通过考察大量的成功人士,认为凡成功者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对目标的执著、敢于舍弃其他和对事业的耐心。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成功素质的特征要求为学生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素质基础。

正是源于成功素质教育根本目的的必然要求,以及成功素质对学生四种成功的决定性作用,成功素质教育将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二、成功素质教育的学习观是成功学习观

学习观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双方对学习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简言之,学习观就是如何看待学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是为学服务的,应当围绕学的需要进行,而学习观是学的灵魂。成功素质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可以称为成功学习观。成功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具有一致性。教育的四个支柱实际上就是21世纪的学习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即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习的范围不只涉及生命的某个阶段或某一个层面,它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时代赋予了“学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成功学习观是发展成功素质的学习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全面学习观

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仅仅学好专业知识,而应将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的锻炼、品格的塑造、方法的习得、观念的形成等成功素质五大体系的开发、培养作为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还需要提高非专业素质。学习形式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更不是纯粹的理论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第一课堂是学习,第二课堂也是学习。可见,大学习观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全面的学习观。 全面学习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与党的基本教育方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的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的规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教育”――通过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塑造,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之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全面学习观要求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知识、能力与素质,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全面学习观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各方面的全面性。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形式上,认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同等重要,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同等重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同等重要;在学习方法上,包括记忆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研究学习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上,不仅包括人生成长的学校学习各个阶段,也包括走向社会以后继续学习,是既面向现在又面向未来的学习过程,是贯穿终身的学习过程。

(二)内化学习观

成功素质教育学习观的核心思想是变传统的知识学习观为素质培育观,即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而是培养素质特别是成功素质。 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无论何种学习,所学到的东西刚开始往往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不能够直接转变为素质。如何将这些“死”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本领和能力,最大程度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训练内化和实际应用等途径转化为成功所需要的素质。 学习绝不能囿于知识的机械堆砌。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知识,这并非说读书无用、知识无用,学习的关键在于怎样读、怎么学。是否学以致用、是否内化为素质,才是学习的本质。只有内化为素质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学习。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是由多种知识构成的。各种知识的有机组合便形成了知识结构。如何把知识转变为素质呢?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开发内化的途径主要有:环境熏陶内化、系统学习内化、系统训练内化、自我修炼内化和实践经验内化。 通过一系列途径的内化,把那些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体质。通过不断反复的内化学习过程,人的素质就不断提高。所以,素质实质上就是去掉了一切外在东西之后潜在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三)终身学习观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非一日之功,真正的学习是要结合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永久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期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知识是浩瀚广博的,而在大学的有限时间里所能够学习到的知识相当有限;知识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与发展的,仅仅凭借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注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学习最主要的不是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以后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学习观要求大学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言:“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这四种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由于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为了获得终身学习能力,要把四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贯彻到人的一生中去,贯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所有人群中去,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使未来社会成为教育社会,使“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 ,形成学习化社会。而这些正是成功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三、成功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的几点启示

成功学习观是以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学习观,是以培养和发展成功素质为目的的学习观,是科学的学习观,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研究生要获得成功素质,取得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取得学业成功,只有取得学业成功,才有可能取得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由于研究生学习与本科生的学习重点有所不同,必须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培养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因此,研究生要注重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研究方面的成功素质。

(一)学会求知――研究生的学习观念

有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已经有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经历,知识基础比较雄厚,因而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人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观点似乎很有道理,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的辩证关系。“可以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这在知识激增时代也不例外,甚至更加重要。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这算得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 成功素质教育强调成功素质,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认为“知识量与素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对研究生也不例外。因此,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在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法、培养研究能力、养成研究品德,在不断追求已知中探求未知。

(二)学会做人――研究生的学习品格

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才。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品格体系,并认为“品格素质的核心包括二个方面的因素,即道德和意志。” 这与许多教育家的论述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人生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会做人的过程,而研究生作为学校学习的最高阶段,应当在学会做人方面也达到最高境界。学会做人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感恩等等。而且每个方面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如学会关心包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 研究生学会做人要从学习做人的知识入手,从身边做起,学会尊重导师,遵守学术规范,学会关心同学等,在学习研究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体验做人的真谛。

(三)学会做事――研究生的技能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内化学习观,并把系统训练内化、实践经验内化作为素质内化的二个主要途径。这些都对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学会做事就是要在学理论的同时学会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不实践,就无法将知识升华为素质” 。研究生应当把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如课外活动、科学实验、参加学术研讨会等纳入自己的学习计划,接受导师的指导。只有加强学会做事,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在一些研究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会做事,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用手比划,从不下水实践,则永远学不会。因此,研究生只有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研究实践,进行研究训练,才能掌握研究技能。

(四)学会学习――研究生的学习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在五大体系别提出了方法体系,特别强调学会“学习的方法”,将学习方法作为方法体系培养的重中之重来抓, 提出了高效率的学习要求。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竞争对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学习的最高要求是高效率的学习。高效率的学习能力是成功素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研究生更需要学会学习。在知识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学习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学习方法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研究生必须在树立全面学习观、内化学习观、终身学习观的基础上,学会上课、学会自学、学会写作等。以学会自学为例,研究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自学。学会自学,就是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五)学会思考――研究生的思维训练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后天开发内化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化学习观要求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为学习者的成功素质。虽然内化有多种途径,但是,不管哪一种途径都离不开思考。特别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会思考更加重要。学会思考必须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消化知识,明白知识的真正含义,才能把知识变成提高自己素质的文化素养。学会思考应当贯穿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都需要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创新更需要思考。思考是研究与创新的前提,各种科学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学会思考是研究和创新的必备素质,学会思考才能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的方法很多,包括学会辩证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六)学会研究――研究生的研究方法

成功素质教育及其学习观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认为“研究式学习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以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 提出了“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要求师生双方在共同研究中学习提高。研究生离不开研究,没有研究,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学会研究是学会思考的高级阶段。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越是在高层次阶段的学习,越需要学会研究。学会研究应当成为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教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加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七)学会创新――研究生的研究目标

成功素质教育不仅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而且把创新教育原则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指出“全校师生都是创新的主体”, 认为“学生创新是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创新教育要求学生时时想着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处处践行创新”。 这些对研究生学会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创新是思考与研究的最高阶段,只有学会创新,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与动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是做出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以创新人格的形成为标志。研究生要在学习创新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创新思维,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学会创新应当成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目标,并通过学会创新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美]伯顿•克拉克著, 王承绪等译. 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陶学忠编著. 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3.

[4]孙朝. 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8).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6]张茂林. 论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6).

[7]杨叔子. 时代的必然趋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8).

第8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是: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第9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科学素食

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