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现代农业科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科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科技

第1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1.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2.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按照“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建平台、以平台促协作、以协作创机制、以机制建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农业科技基础,综合考虑产品、技术和区域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国家基地、区域中心和试验站的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建设,合理配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遵循“课题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原则,不断完善保证持续研发和有效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在全国逐步形成农业科技力量联合、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格局。

第2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一般来讲,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2.1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2.2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3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3.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3.2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第3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一)把好信息内容关口

信息内容正面、积极、严谨、科学,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文字控制在200~300字左右,不超过500字,语言风格尽量生活化、风趣。配上相关的图片说明,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具体涵盖了如下内容:1)营养健康:与蔬菜、水果、大米等农作物营养价值、营养成分等相关的科普信息或蔬菜养生等。2)家庭园艺:主要介绍如何在家庭开展蔬菜、花卉、苗木等植物的种植,改善居家环境,如盆栽蔬菜、植物家庭种植技巧等。3)品种推介:向公众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包括新的特菜品种、本院育成的新品种等。4)植物科普:主要介绍植物特征特性、植物生理、植物营养、生物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二)组建一支微信创作团队

本院组建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本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3%,他们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特用玉米等优良蔬菜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优质香蕉苗、热带水草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检测等工作。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撰写微信稿件,使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应用成效

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服务理念,发送微信200多条。点击量达15万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尤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赏,微信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1)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如早稻米和晚稻米的区别,哪种鲜食玉米好?,辣椒叶的妙用,广州蔬食记之泮塘五秀,大米的抛光处理等,选种子要“三看”,说辣;情人节收月季,你女朋友同意吗?;植物之间的友谊;远离黄曲霉素等;2)解疑析惑,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尤其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知识,解除了人们的疑虑,让老百姓吃得科学、吃得放心。如:彩色鲜食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家中的大米如何保存?大蒜有保健作用你知道吗?谁影响了种子发芽?为何现在的胡萝卜暨直又靓?常吃南瓜好处多;天天吃水果有益脑与心;植物萎蔫的原因分析和挽救;盆栽植物为什么生长这么慢?霜打蔬菜分外甜;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为何宁夏菜心如此受欢迎?;香蕉种子在哪里,它是怎么繁殖的?;为什么很少黑色的花?;水生植物的根为何不腐烂?;有虫眼的蔬菜安全吗?等。3)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推介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推介特色蔬菜,内容鲜活,具有较强的时令性。如:广州春天良蔬之———韭菜(枸杞叶、香花菜、荞头、艾);雨前春芽嫩如丝等;夏有秋葵当美味,健康又开胃;广州盛夏叶菜;中秋尝月饼,蔬菜来消脂;食花润燥好时节等。提醒人们时令蔬菜正当时。4)及时推介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动态,让人们及时了解蔬菜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信息。如岭南第一蔬———菜心;似花似菜的西兰苔;会结冰的蔬菜;五菜之冬寒菜;特色甘蓝类蔬菜;樱桃小萝卜,色艳又美丽;芳香蔬菜进社区;2014年广州市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等。5)介绍都市人家庭种菜的技术,为都市人在自家阳台或房前屋院种植蔬菜提供指导。如板栗南瓜家庭种植技术,家庭种植施肥原则,家庭种菜,家庭阳台蔬菜品种选择,紫苏家庭种植技巧,盆栽蔬菜点缀生活等。

三、结论

1)应用微信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体现了现代通讯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动动手指,便可获得农业科技知识,改进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手段,扩大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对象,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丰富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函。2)微信公众平台,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具体行动舞台。3)微信内容主要是传播科学知识,正面、健康、充满正能量,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体现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质。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微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在手机已普遍进入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或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在“三农”工作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建议

第4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一、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创新成果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提升中国食品名城品位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加大科教兴农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现已基本形成多种科研主体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格局。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力量:一是农业技术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总站、畜牧中心站、种子管理站、农机总站、乡镇(街)农站、农机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农业技术事业单位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多个,其创新项目的内容主要有:新品种引进、试种试养、繁育选优及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化研究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知识性、技术性培训等。二是涉农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我市现有涉农民营科研机构2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74个、专业合作社1110个。这些民营科研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涉及瓜菜、畜禽、农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地开展行业性、专业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已成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三是农业科技项目合作机构。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合作,建立国家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1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2个、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3个。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同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完善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科技人员2.3万人,农业科技人员5747人,其中一线科技人员2026人。

(二)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和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有选择地加以推广。两年来,先后组织申报、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13个,引进资金600万元,累计实现新增产值1000万元,新增利税100万元。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力度,重点培育了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适用技术近100项,推广优良品种90多个,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9%,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重点引进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树、禽畜等方面16个优良新品种,推广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大棚瓜菜保护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虫、水稻抛秧、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农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项技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和举办科普大集活动,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协会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开展“传、帮、带”,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产销服务,带动群众学习生产技能。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力度,积极普及先进适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顺利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县验收工作,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不强。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县级城市基础科研条件差,专业技术人才横向调动很难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农业科技部门就业的极少,致使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失衡,没有形成梯队人才结构。特别是乡镇和街道农站等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工作。

(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强,也申报了一批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引进了一些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但是与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是: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还不够实,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还不够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还不够多,实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步伐还不够快。

(三)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多。虽然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上级拨款不足、本级财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增幅较小,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列入全市科技计划的不多、扶持资金不足。

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事业单位的管理,加大对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星火专家大院建设的扶持力度。建议省、市人事部门要按照有关农业科技人员人事管理规定,根据各县(市)区农业科技单位因人员转岗、退休、辞职等所产生的缺编名额,面向全社会招考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予以补充,配足配强农业科技人员。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教育培训,采取专家授课、横向交流、外出考察、实践锻炼等有效方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自身素质。层层落实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制,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绩效考评,明确各类科技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第5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经过几年的发展与研究,我国的“三农”已经开始步入到了自己的黄金期,农业生产的成果大幅提高,同时,农民的收入也接连增长,农村中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高度,农业科技成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放开。今年实施颁布了中央一号的文件,这一文件的颁布迎来了农业科技的有一个新的春天。在文件中强调指出,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公共性与基础性,这些作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这一政策的制定也必将能够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显著增强。首先,由于整个农业行业正在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民朝着组织化以及农业社会化等这些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正在全面转型升级等者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使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的一个时期。其次,通过最近几年来大力发展各种各样的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工作,推广了大量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这一措施显著增强了农民吸纳、并且使用科技产品的意识与能力,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同时要效益的氛围已经变得越来越浓了。三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农业科技不仅承担着基础农业的相关改造与提升功能,而且还不断的延伸到各个行业的触角,积极适应着农业一二三的融合与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着从产到销的各个科研体系,努力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等这一系列的功能都努力的纳入到农业科技的研究内容当中,研发先进的信息传递、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文化传承和生态修复等技术,促进农业科技由单项的技术创新向复合型的集成创新改变,不断适应农业上中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现代农业中的“高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等这些要求相比较而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主要表现为不全面、不配套、不平衡、科技支撑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不够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效率不高。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选题偏离生产需要,弱化协作,农业科技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研发存在着“头重脚轻”现象,即研究强推广弱,上面强基层弱,农业生产得不到科技的有力支撑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如种业上,除“甬优”水稻系列品种外,其他作物上育成的品种很少,蔬菜、家禽品种主要从省外引进。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研究少,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明显不足,以节水、节能、节肥、节本技术为主的成系统的栽培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单学科、单专业成果多,重大跨学科和影响全局的大成果少,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率不高。由于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条件比较薄弱,基础还不够扎实、力量也比较薄弱、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比较低。农业社会化的相关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备,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人员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农民的培训缺乏相关的针对性,而且培训的对象多是老龄化,培训的内容也大多是教条化,培训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到科技的应用。加上农业具有一定得风险性,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农民既想迫切的希望得到最新的技术,但又存在着矛盾那就是不愿意承担示范试验过程中所具有的风险,这一问题也就增加了技术推广的难度。四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科技创新的工作还是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相关农业科技建设的队伍总量不够、结构还不够合理,同时也缺少一流的专业团队和领军的人物,在相关的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很难有重大的突破。农业的科技才人储备不足,很少有大学生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工作,即使是可以引进相关的人才,留不住、发挥不了作用这一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三、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是:注重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突出高效生产技术、农业种业发展、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两个大的方面,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精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和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必须要得到巩固和加强。一是要加快构建“一体多元”的农技推广新体系。二是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要在项目、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重大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联系沟通制度,激发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加快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广泛开展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学术交流制度,继续开展“十佳”农技人员评比活动。把社会化服务农技人员纳入农技推广体系范畴,加强培训和管理。在项目支持、职称评定、社会保障、技术服务、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第6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可行性;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F3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9-01

大中农场位于大丰市东南部,毗邻国家麋鹿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 200 hm2,其中耕地面积5 066.67 hm2,水面533.33 hm2,林地866.67 hm2;土壤质地砂壤—轻壤,有机质含量1.22%,年平均气温14.3 ℃,无霜期216 d,年降雨量1 045 mm。主要从事水稻、麦子、瓜果蔬菜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无公害畜禽规模化养殖。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大中农场规划于2015年前,基本建成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基本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服务网络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完善。

1 基础设施完善

农场实现条田化管理,沟河配套,灌排分开,“五纵九横”的灌排河道健全完善。一级提水总站3座,小型泵站17座,灌溉干河25 km,灌溉支渠70 km,灌溉农渠650 km,其中防渗支渠25 km,防渗农渠100 km,灌溉保证率达95%以上;农机总动力2.5万kW,各种农具400余套,稻麦生产机械化率100%。农场加大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现代农业科技园已初具规模。

2 农业资源丰富

园区中心规划400 hm2,远离城镇,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一是水质、土壤、空气洁净无污染,达优良等级,符合生态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要求。二是淡水资源丰富,用于灌溉的水资源由通榆河引至王港河、疆界河,再由提水总站抽至场内灌溉干河,通过二级提水用于灌溉。三是防风林建设好,植树绿化比例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3 人力资源雄厚

全场现有总人口近4 000人,在职2 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126名,其职称中高级15名、中级36名、初级43名。中心农科所建成后,依托公共科技平台,对外服务场所达到500 m2,有实验室12间,涉及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肥、气象等领域,培训场所面积200 m2,可同时接待200人培训。

4 农业生产状况

大中农场以稻、麦生产为主,年产水稻4万t、大麦及小麦3.5万t、杂交制种稻0.3万t,年生产销售稻、麦良种1.5万t。2009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的西瓜、马铃薯、葡萄等瓜果种植已初具规模,高效设施农业优势凸显。

5 “四新”应用情况

农场年引进稻、麦新品种20个以上、新技术5个以上,年推广新品种5个以上,新技术3个以上。农场主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小麦“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十字栽培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正向系统内及周边地区推广。

6 组织机构健全

科技示范园建设得到了省主管部门和地方科技局、农委等支持,成立大中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集团公司董事长和分管领导担任,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的项目管理资金投放、硬件建设等具体工作,制订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职责权限,做到有规可限,有章可循,保障规化的落实。研发机构为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科技中心。产学研合作单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苏省种子站。

7 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经济效益。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的使用,特别是以大田农作物种植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苗木花卉示范区“三大载体”为建设内容的核心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现代农业迅速成长,提高示范区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社会效益。通过现代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产业园、特色园的建设,将带动沿海主导产业的领先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增效、企业增收,从而为沿海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三是生态效益。科技园建设遵循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倡导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理念,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产、加、销体系,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高效化生产为前提,以创造良性生态环境为目标,最终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1-4]。在建设过程中,同时对农业环境的综合整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建成生产持续发展、生态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示范区。

8 参考文献

[1] 王延春.我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26.

[2] 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09-2812.

第7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深远的实际意义。2009年8月,陈仓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周原、慕仪两镇建设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计划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新建大棚蔬菜10000亩、日光温室蔬菜5000亩,日光食用菌600亩,食用菌大棚300亩;建设现代化育苗中心1处;建成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8个 、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场6个、千头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场3个、千头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1个、年出栏1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1个。

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近年来,陈仓区认真贯彻落实《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部门配合、农民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和园区规划建设要求,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示范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采取项目整合、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土地流转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2010年底,园区先后投入资金2.49亿元,基本完成了水电路“三通”工程和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等硬件建设。建成蔬菜工厂化育苗温室1座,蔬菜食用菌日光温室709座3156亩,蔬菜大棚2800多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700多亩。建成千头奶牛场3座,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村(场)5个,千头标准化养猪场10座,年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场81户。园区存栏大家畜、奶牛、生猪、羊、家禽分别达到0.71万头、0.18万头、12.75万头、0.35万头和53万只。种植优质粮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达到2.17万吨。初步形成了以精细蔬菜、设施养殖和优质专用粮三大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两年来,园区引进陕西鸿盛、陕西大明等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2户,引进农业新品种20多个,向基地推广16个。2010年全区(未包括高新4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92万亩。同时,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销售,带动了周原、慕仪两镇运输、农民就业等。目前,园区内约有1.2万农民直接或简接从事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和优质粮生产销售。2010年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3元,较2008年的4505元增长2008元,增幅达44.6%。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

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尚需加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加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格局还没有建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人才、资金、土地制约明显。园区建设进展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劳动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园区大多数农户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设施蔬菜、种养业科技人才匮乏。四是农业产业化亟需加强。园区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示范窗口。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传播农业先进技术的前沿阵地和有效途径,加快建设势在必行。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良性发展,应抓紧从以下几方面破题。

1、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园区发展。建立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自筹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通过政府投资、银行信贷、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有效途径,吸引资金投入,加快园区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加大跑项目、争资金力度。相关部门要及时捕捉信息,积极研究、吃透政策。充分发掘园区潜力,认真调研论证,加大项目资金的申报工作,以优势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抓产业招商、用好外力。依托现有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定位,用足用活现有优惠政策,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开展招商,吸引各类社会资金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示范园区投资建设。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作用,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等各种服务,引导、鼓励有实力的农民会员围绕市场需求增加投入,提高农民专业化程度,推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园区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等措施,积极扶持和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业主做强做优,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紧抓国家投资水利项目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大冯家山水库高抽泵站更新改造建设力度,完善恢复园区水利灌溉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园区缺水的制约问题。要加大对园区设施、农产品的保险承保力度,发挥农业保险在补偿受灾损失、帮助恢复生产生活方面的“稳定器”作用,减少自然灾害对园区发展带来的损害,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3、创新发展模式,集聚产业效应。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采取各种发展模式,积极构建设施蔬菜、畜牧养殖、优质专用粮三大产业框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支持、吸引高科技企业进驻园区,发展生产生态循环农业利用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二是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注重精细蔬菜、设施养殖和优质专用粮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最大限度的提高科技园区自身资源利用率,着力建设园区生态链,使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畜--沼--菜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农民以入股、出租、转包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园区聚集,促进规模化经营、推动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8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含义;重要作用

现代化大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比广泛使用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办法施行的社会化农业。目前农业技术以植物学、遗传理论、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利用农业理论经验解决农业的栽种、培育、饲养等实际问题。现代化大农业还利用了电子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等机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随着农业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农业生产要与加工、销售的制造的联系势必日益紧密。

1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作用

1.1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只有发展好农业我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粮食的需求也是最多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需求日益上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我国劳动力在不断减少。根据社会调查结果,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显然,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安全审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从而提高粮食的质量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就要以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安全等为目标。因此进行农业创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产量低、安全系数差、污染大等缺点因此首先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后代着想实现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污染大效益低的现状,因此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实现农业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1.3农业科技创新是使农民富裕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找工作,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农产品的出售,因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方式就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我国发展农业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策略。现代化大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有一种“科技富农,科技兴国”的说法,因此只有将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的生产中去才能加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的策略

2.1现代化大农业中进行科技创新要考虑环境的特点

农业生产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此气候、空气、土壤的成分等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中季节性气候的特点,比如新疆哈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干燥少雨,春季多风、冷暖多变因此适合种植哈密瓜,而夏季酷热、蒸发强适合种植大枣,冬季寒冷、低空气层稳定则种植巴塔木。此外要考虑区域性比如:地势平坦阳光和水源充足的地方适合种植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因此区域性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特征。所以农业技术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从而有效的进行农业资源配置。

2.2现代化大农业中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帮助农民掌握科技技术才是发展的根本。在研究农业技术时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比如主要以农业为主的新疆哈密地区总人口56.27万,农业人口18.5万,工33.33万hm2地。此地区以农民为主导,给农民提供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服务。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依靠以往的技术和经验。因此,要充分让农民认识到农业创新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和质量。

3结束语

现代化大农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目前的现代化大农业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综上所述,只有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并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显示区域性的特点、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才能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国。

参考文献

第9篇:现代农业科技范文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十二五”规划在谈到农业科技创新时都提到了现代种业。这是因为,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着眼于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行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切实加以解决。

一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努力实现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飞跃。二是积极应对,要抓紧把中央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细化、实化、具体化,加强统筹协调、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任务,形成支持种业发展合力。

加强统筹协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把握关键环节,就是要牢牢把握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自主创新。要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要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四是坚持扶优扶强。要加强政策引导,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