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工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难度过大
当前包括中职、技校都很难找到适合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大部分幼儿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对于现在学生的水平来说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看不到希望;教师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培养方法单一,方式陈旧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样的课堂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技校幼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明确技校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方向
幼儿在语言学习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接受语言的速度快,他们在纯净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老师的发音和说话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在明确技工学校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方向时,应注重对幼教专业学生的语音、语调的规范,注重口语能力的训练。
2.确定技校幼儿英语教学内容
在培养幼儿英语教师的过程中,结合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水平和今后幼儿英语教师的工作需要,教学内容应以口语为主,简单、实用。首先要增加口语课程,纠正学生的基本音标、单词的发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准确的语音、语调基础。其次,在掌握标准发音的基础上,应贴近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注重日常生活词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幼儿在生活学习中常常用到的词汇。再次,幼儿英语教师必须利用多样的教学法,设计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活动,让幼儿通过快乐的方式来学习英语。
3.更新技工学校幼儿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方法以多样化、趣味化和零压力化为主。首先,教学观念要改变。要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身心放松的环境中进行英语学习,就不能向传统教学一样一味枯燥地灌输,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早已被证实不适合当前的技校教育。老师要改变观念,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观念,课前多花心思去备课,备教材,备教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单词很枯燥,学生会学不下去,教师可以准备各种教具,包括形象的卡片、动画等,如学习单词duck的时候就用字母积木来拼凑,来看看谁的速度最快、创意最好等。然后就会发现,学生特别喜欢拼单词,这样通过玩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记单词。教日常的生活英语句型和对话,教师就要与学生多加练习,在课堂上,能用英语表达的,绝对不用中文。最初的时候是模仿句子,熟练以后就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改编句子,还鼓励他们经常编成儿歌来练习,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互相练习。此外,设计一些与所学英语知识相关的游戏、在课堂融入英文歌曲、欣赏视频短片等方式,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欢乐和笑声,把学生的情绪充分激发出来,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下才能让他们将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并且还能在欢声笑语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英语语感。
其三,教学手段要丰富。教师在单词和对话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游戏与教学工作相伴相行,让学生无形中学到一些幼儿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还可以通过教一些节奏感较强的英语儿歌或者英文歌曲的经典曲目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文歌曲能够将那些枯燥乏味的词语和句式变成朗朗上口、百听不厌的歌曲,其旋律、节奏和曲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掌握更多词汇和句子。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趣的、与幼儿英语相关的短片视频,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愿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求学生通过学习后确实掌握一些基本幼儿英语能力和幼儿英语教学的技巧,以提升自身今后工作岗位中的竞争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岗位为重的知识体系。学生在今后的岗位中也可以借鉴这些教学方法。
其四,教学模式要突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引导好学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出现错误,教师没有必要有错必纠,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有必要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及时对原来的教学构思设计进行调整,尽力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生氛围,这样学生才会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在快乐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幼儿园英语课堂的视频,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模拟在幼儿园上英语课的课堂情景进行试讲。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定期带学生到幼儿园去观摩幼儿园的英语教育活动,增加学生对今后岗位的认识,观察并了解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结合幼儿教育岗位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
4.完善技工学校幼儿英语课程的评估方式
传统的评估方法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位学生,我们应当改变这种评估方法,强调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活动效果等都列入考核的范畴,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估体制,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
三、总结
1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发展
不均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二元化经济基础下导致教育的城乡二元分化,集中体现在二者难以接受同等优质学前教育。相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状况而言,城市区域的财政支持、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城乡幼儿教育水准的不均等带来其个体发展的鸿沟,间接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日益增多。
2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偏向性”
城乡幼儿教育差距的根源就是二者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均衡性,公共资源由位于城市的政府部门进行分配。“城市偏向”的公共教育政策引发了城乡幼儿教育财政注入的巨大反差,城市幼儿教育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却受各方面因素掣肘停滞不前。以教师待遇为例,城市幼教积极落实其教师地位和待遇,实行资格准入制,幼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等方面与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农村幼教则大多数无编制,非在编教职工的工资基本依靠收取保教费来解决。辽宁省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60%的农村幼师月工资在300元以下,37.22%的幼教月工资在301—500元之间,非在编幼师中高达983%享受不到社会保险,农村幼师的待遇得不到保障。
3幼儿教育属性的界定与公共产品
供给原则相悖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私人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决定了它可以由市场来提供;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保证其健康发展。此外幼儿教育还存在利益外溢性,高质量幼儿教育的消费者还会回益与社会。2012年中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为64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7.43%。据此估算农村幼儿总数占全国幼儿的50%以上,形成大量幼儿教育的需求群体。当前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的仅占总数的20%-30%[3],留守儿童的适龄需求数量巨大,农村地区应该有更多的公办园来满足民众的需求。虽然农村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2012年累计63091所。但是从办园主体来看,27%由主办教育部门、10%由村集办,2%由事业单位主办,超过半数(61%)属于民办园,办园机构比较复杂,对幼儿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农民自身经济困顿与教育公共选择的缺失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民是农村幼儿教育的事实承担者。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收入水平不高仍是其子女入园的主要障碍。2012年中国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791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9.0%,转移性收入增长21.9%�,农村家庭用于子女上学的费用寥寥无几。
二公共经济视角下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等化的对策
1重塑公共经济理念
均衡配置幼教资源现阶段中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将有限的经费进行城乡分配的合理化,充分考虑到补偿性公平,对农村幼儿教育实行倾斜化政策。一方面中央、省级政府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县级财政在该项目上的投入,以有效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投入公平,不断完善县、乡、村的幼儿园网络,扩大农村公立幼儿园的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村,实现城乡平衡,将普惠的阳光洒向最需要的地方。
2明确政府职责
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政府在幼儿教育监管的过程当中,必须明确自身职责。首先公共部门要对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的幼儿园应监管改建,对园舍条件不符合规定的村办园进行改造,严格把持幼儿园招生人数以适应生均活动需求;其次必须依照实际情况合理调配物资配置,改善农村地区的办园条件;再次以中小学校园布局调整为机遇,针对偏远农村地区,重新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出部分闲置学校用于开办幼儿园,以此来改善农村幼儿园资源缺乏的困境。
3发挥社会力量
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要加强对参与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民办幼儿园资质的鉴定,合理运用奖励机制以及契约机制让幼儿园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通过招标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育中介组织提供服务,扩充农村幼儿教育的优质资源,减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让农村适龄幼儿在有学上的基础上,保证所受教育的质量。
4渠道多样化
强化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要提升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提高农村幼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首先要明确农村幼师的身份与地位,向农村地区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提高农村学前教师待遇,确保农村幼师队伍稳定。其次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的数量需求,将农村幼儿园师生比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缓解幼儿享受优质教育机会公平矛盾,加快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公平”的目标。再次改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对农村幼师甄选、聘用的资质要求,提升农村幼师的专业水准,通过多元化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素质。
三结语
(一)教育过程: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均衡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从人均教育投入等公用费用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指标是中西部的一至两倍。”[2]东部发达地区不论是师资、设备还是教育信息的来源都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学校方面来说,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改进薄弱校,但重点校历史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不减,校际间资源配置的差距一时还很难完全改变,这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二)教育结果:招考制度的不对等
正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导致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差别很大。从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目前的高考升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地区越是发达,招考控制线越低,升学率越高。而在西部及中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招考最低控制线却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并且,许多名牌大学在其所在的省份、城市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且名额较多;而对其它省份、区域的录取分数过高,且名额有限。比如: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在其所在区域的招生名额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且达线分数很低。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那些想踏入名校,却受地域限制的学子的负担。虽然接受的是一样的教育,但是入学的门槛却有低有高。这对那些成绩优异却因地域限制而进不了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及其不公平的。
二、当前基础教育不公的消解路径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成因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在如此大环境下,我们的思想在历史与现实中挣扎徘徊,我国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历史给现实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而在现实中可以窥见人心更多的是在追逐既得的教育利益,最终使得我们教育的执行力以及道德标准大打折扣。正是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考量,我们才会努力寻找基础教育不公的消解路径,给那些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改变命运的教育机会。
(一)路径一: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事业,亟需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不能完全套用经济与行政思维。考虑到当下国家的财力,可以选择部分经济困难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对于那些整体经济较发达而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地区,可以用政策导向来积极鼓励省内县市之间的横向联通,通过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城乡之间、园际之间的差距,如将用于公办园建设的赞助费按比例进行提成、二次分配,重点投放到部分困难地区的薄弱幼儿园。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管理,严格幼儿园的开办条件,全面推行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学前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路径二:合理配置当前基础教育资源
政府作为国家一切事物的总调控者,应加强对教育的宏观调控。针对城乡以及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和中部地区的资源投入。引用经济领域的“城市反哺农村,东部扶持西部,推动城乡以及东中西部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对口协作。同时,着力加大对农村及城镇薄弱校的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另外,国家还可以将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从原先的九年延伸到十二年,将幼儿园或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内,凡公民达到法定入学年龄后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发展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将教育资源传递给农村和边远地区,为他们提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三)路径三:着力改革教育招考制度
关键词: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技工学生的体育教学都属于放羊式,当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完成练习后就属于自由活动时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丧失,甚至产生对体育的抵触心理,影响学生身体锻炼的开展。在技工学校中开展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运动变成内在的锻炼习惯,这也是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怕苦怕累怕出汗,不愿意配合教师开展体育活动,态度消极。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已经成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关注。
一、技工校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影响因素
1.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在技工学校,学校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专业技术学习与实践层面,并没有给予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不进学校如此,学生家长也认为学生读技工学校主要是学好专业课,体育学习并不重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形成体育教学不重要的潜意识,更关注文化学习,认为体育学习可有可无。
2.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较弱
男生和女生由于身体结构上的差异,对体育教学也会存在不同的态度。对女生来说,情绪变化更明显,加上体能上的不足,很容易从心理上对体育进行排斥。而对男生来说,虽然热爱运动,并且具有良好的体能,但是对于体育教学的参与兴趣并不高。这两种情况使得体育课堂中整体的参与兴趣都很低迷。
3.体育教师引导作用被削弱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但是应试教育在我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经在学校形成了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更重视文化教学,而且教师是学生的成长引导着,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教师习惯保持严肃脸,拉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体育兴趣的分类学生的体育兴趣
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按照兴趣倾向可细分为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按照兴趣时间的持续长短可细分为稳定兴趣和短暂兴趣,按照兴趣的广度又可以续分为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在针对体育兴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实体育兴趣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体育教学情境性兴趣与体育学科性兴趣,前者是具体的教学情景对学生产生的吸引作用,作用是短暂的,效果有限;后者则是学生个人对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倾向,效果更长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情景性兴趣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学科性兴趣养成,陷入教育认识误区。要想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学参与兴趣,不仅要积极开展情景性兴趣教学,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学科行兴趣养成。
三、培养技校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1.重视学生教学情景性兴趣培养
⑴通过语言引导。体育教师要掌握如何通过语言引来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需要懂得一定的语言艺术内涵,并且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用更生动的方式表示出来,有效启发学生,微课堂增加趣味性,同时缓解课堂气氛,在更轻松的环境中有效开展互动。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与用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开展队形训练过程中,喊口令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喊,在队形排列中可以选择基本的队形,也可以尝试其他更有意思的队形进行练习,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⑶加入游戏教学。游戏教学可以被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有很多游戏都可以被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并且游戏大多需要以集体为单位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教学需要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到运动技巧,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比如在学习投篮是,教师可以通过投篮比赛的方式开展教学,将男生女生分组配合进行限时赛,对胜利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⑷加入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引入音乐元素的方式将音乐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借助音乐进行舞台设计,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教学中去。比如很多学生都不喜欢长跑运动,如果教师在长跑过程中播放一些具有动感的音乐,能够有效缓解运动给学生在来的疲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体育学科性兴趣培养
⑴发挥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影响学生,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好感。⑵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教师需要面向技工学校学生开展体育价值观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人情体育学习的价值所在,在开展的体育事件中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好处,与学生分享体育历史故事与体育明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向学生讲授必要的体育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⑶注重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意识决定实践,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益处时,才会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彩玉体育锻炼是保障自身状态以及对学业提升的现实需要,在意识层面将体育运动与未来终身体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提升参与兴趣。⑷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提升参与兴趣。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因此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负荷的运动。而在开展身体负荷运动之后,学生的身体能够感受到运动后的舒适感,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负荷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要保持适度的运动负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体验效果。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本身的文化基础差,还要承担巨大的专业学习压力,通过适度的负荷运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释压,这将成为学生提升体育参与兴趣的重要因素。⑸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参与兴趣。通过课堂成就感的获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成功。当学生在运动技能的习得中获得成就感后,会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信心,在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克服心理上的惰性,积极开展学习。比如教师开展目标学习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初步体验运动——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尝试——学习——提高”的过程,在一步步的参与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成就感,提升参与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在时展过程中,身体素质的提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为了帮助技工学校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达到端来你身体的目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意识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重要性,及时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开展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教学环境的创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将体育教学转变为终身体育。
作者:李晔豪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晓华.技校学生体能弱势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9).
[2]郑秋杰.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
1、考试内容拘泥于教材,重知识,轻能力。课程考试的内容大多根据指定的教材或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考试内容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些老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过关,在考试前划范围、给重点,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机械学习方法。
2、考试过程中轻过程,重结果。以分数高低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造成有些学生一味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甚至有些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平时不注意认真听讲,到考试前几周开始突击复习,学习前松后紧,这样也许可以通过考试,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试方式缺乏多元化、全面性,形式比较单一。以闭卷考试为主,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难以体现课程的特点,只能简单的考核学生的记忆知识和简单推理的基本技能,无法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客观题较多,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培养创新素质。
4、考试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考试大多安排在期末,致使学生平时懒于学习,考试前突击学习,养成投机心理;只考核学生成绩,不能及时反馈、促进教学;考试后信息反馈不足,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二、改革考试方式,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革新考试内容,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内容。《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考试时,题型应该尽量减少客观题比例,避免过于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考试内容应转移到对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考核上。
2、加强过程管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和监测。不再“一考定终身”,而是把考试当作一个贯穿教学的过程来对待。要求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的、不定期的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和督促。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仅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动态的调节后续教学内容。考核时要注意两种不良倾向:只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
3、增加小设计、小制作、小论文等实践性环节,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实践、创新。《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课题,如从简单电路的声控灯、门铃、防盗报警、双联灯到空气断路器、电气布线等,鼓励学生由浅到深,开展以求知为目的的开放型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把该环节的内容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关键词:教育,收费,消费,投入
随着学校收费的增加,教育收费问题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许多贫困家庭已经无法承担巨额的费用。许多学生因此辍学,也有的家庭因为为了供学生读书而成为贫困户。而在国外普遍存在免费的教育,国内一些曾经认为教育收费是一种投资的体现,在此本人提出新的见解。
在此先确立一个原则:“谁受益,谁投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公费的理由。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行为,因此把教育作为一个投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应当看到,教育的作用和产出是复杂而且长远的,得到产出回报的主体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且还有、所在的城市、国家等等。实际上得到教育回报更多的是国家和社会,所在的企业,而个人相对非常微薄,甚至所在的城市得到的回报都比个人的回报要高。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学科,甚至受教育者几乎没有得到的回报,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社会长远的利益和今后的发展。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贬值,即使他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他如果与公司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公司以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巨额利润,教育的回报就体现在公司利润中。近年来由于人才市场的变化,人力资源贬值明显,许多公司压低员工报酬,这意味着受教育者的从教育受益程度在下降,因此承担的教育费用比例也应当相应下降。另外,还有长远的回报,甚至在该人去世后非常长的时间内产生价值和回报,如爱因斯坦的理论至今还在发挥其价值。由此可见,有必要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对于教育给予投入,而国家则可以从企业税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中给予提取,从而由国家来对教育进行投入。个人也可以适度承担一部分,但是国家可以通过工作后税收调整来进行收取,然后由国家进行投入。公费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是可能学生不珍惜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选拔和考评机制来进行约束,成绩不合格不录用、不授予学位或者不允许升学。另外还可能存在高校不负责任,没有动力,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考核评价监管机制来实现,学校接受国家的投入,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把这些责任都纳入考核评价范围。根据考核来给予投入,形成动力机制。
教育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由社会来承担更加合理。因为国家有更加强的调解控制能力,能够把产出的效益回收过来。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大,还存在投资产出风险,所以国家来承担费用可以平衡风险,带来稳定。
从促进经济发展和运转上来看,实行基本公费的教育利于经济良性运转。在市场经济下,存在着比较大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在我国特别明显,而我国的教育收费远远超过了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于教育收费,有一种说法是可以刺激内需,因为人们不愿意进行普通的消费,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进入大学,他们非常愿意花钱。实际上,内需的扩大是需要以收入为基础的,对于贫困家庭,即使他们将家里的收入用在教育“消费”上,必然会在其他的地方节省等量的消费,因而没有扩大内需,而且在一些重要的甚至必需的消费上厉行节约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比如在医疗、饮食上节约。相反,许多家庭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够接受教育,很早就开始进行储蓄,这在无形中缩小了内需。另外,为了供孩子读书,许多家庭还进行举债。这会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的副作用,也缩小了债权人的内需。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教育公费有助于多方面的公平。在我国处于读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自己挣钱来供给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的能力,基本上是整个家庭,特别是父母来承担费用。这其中的不公平有:第一,父母不公平。因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最大的受惠者不是父母。他们出于亲情和望子成龙的心情才给予供给。现在的高收费情况下,他们得到的回报与付出远远不能够比。有什么理由让父母来承担费用呢?第二,学生不公平。许多家庭因为无法供给学生读书,对于这样的学生显然也不公平,特别是有着很高天赋的学生,他们的辍学对于社会的潜在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他们而言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我们来看父母到子女的抚养和继承,本来就带来了子女一代的不公平的,国外通过税收来调节。我国没有遗产税,且贫富差距超过警戒线,但是通过教育公费,也可以调节父母到子女在教育上抚养能力不一样带来的不公平。
从城乡经济发展来看,受教育群体往往是为城市经济服务的,但是家庭却担负了巨额的费用。不仅仅如此,受教育期间他们都对于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学生的日常消费大大拉动了城市的消费。学生兼职打工都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服务。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都为城市的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农村只是源源不断地把高素质的人才送到城市,并且为城市输送了教育和生活费用。农村很少得到人才和科技的回报,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由于教育的低投入,高产出性质。教育需要激励,免费就是一种激励。一些父母因为不理性等愿意而不愿意出钱交学费,不愿意进行长远的投入,但是政府国家应当是理性的。
有流行的说法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教育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所以应当鼓励这样的消费。消费的价值上来看,国家应当保障消费的效益最大化,要在基本的消费和保障上给予支持和补贴,比如医疗、生活保障、教育、住房等,而对奢侈性的消费给予征收消费税。教育不是一项奢侈的消费,而是必须的,对社会有巨大意义的,同娱乐性的消费不一样。国家为了保障消费和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应当承担和补贴教育“消费”。这也是公费教育的一个依据。
教育收费就意味着有钱人才能够接受教育,同时也相应降低了对于他们成绩、勤奋和天赋的要求。事实表明这些有钱人往往在学习上不勤奋,缺乏斗志。而许多有真正天赋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却无法接受教育。高等教育无论从学习还是上来说,都需要天赋、勤奋和智商。在进入工作阶段后,他们学习的知识、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是否能够带来效益和产出都至关重要。这点上教育收费对于社会带来了损失。最近频频拉响的知识产权的战报给我们启示,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至关重要。在许多方面,我们已经被国外的专利技术封锁,如果再不加大创新投入和对于创新给予足够重视,经济难于跨越。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如果教育收费会给学生精神和思想上带来巨大的负面,而知识和高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如果教育收费是个人的投资这样的想法一旦根深蒂固,受教育者将更多考虑自己利益而可能在很多方面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大大降低全国人民的凝聚力。而应当看到当今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通过收费限制,防止人才过剩并不现实,因为普通家庭对于就业市场并不可能很清楚,国家则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很清楚了解人力资源市场行情,通过限制高校招生来防止人才过剩。此外还应当教育费用的产生过程以及是否合理,不应当把不合理的费用算在教育费用内,同时也要进行合理控制和监管,防止费用扩大。
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期间,课题组深入电力行业的8家单位进行调研,对工程师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实地参观,对企业教育培训负责人、工程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人次22次(工程师14名,教育培训负责人8名)。同时,经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核准,课题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工程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集中发放,当场回收,最终收集到908个有效工程师的样本。 本文选择三个维度作为观测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重点:个人特征、基本工作情况、学习情况。个人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或影响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专业能力。基本工作情况反映工程师的职业状况和工作阅历,以及企业对员工劳动价值的衡量标准和认可程度。学习情况反映工程师的学习状况、学习期待和兴趣、学习能力和习惯、学习困难等等。这三个维度基本涵盖了影响工程师在职学习的主要因素,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工程师的学习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访谈提纲的操作化程序和调查问卷各个维度的操作化定义,并在每个维度下设计了分指标。从有效样本中选取年龄段为25~55岁;学历背景为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职称为初、中、高级;职位级别为初、中、高级的有效样本,使用IBM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同时对访谈笔记和录音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工程师的学习需求特征。
二、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
调查统计的总体结果显示,88%的工程师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的教育活动对专业职称、职位的晋升有帮助,77%的工程师认为目前所接受的教育进修以及自学情况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58%的工程师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平时的正常工资,同时男女工程师对以上问题的认同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师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表示认可,工程师与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训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措施,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潜能、造就更适合企业的特色技能。
1.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动机明确。
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电力企业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先进技术的代表者、企业发展骨干力量的工程师,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学习动机直接表现为通过学历教育获取文凭、或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60%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学历教育,81%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908个有效样本中,70%的工程师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企业工作的,但是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却差异显著,从图2看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的仅占24%,基本以及有一些相关的占68%,完全不相关的占8%。早在1974年,克拉斯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工程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工作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参加继续教育的工程师的工资增长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印证并丰富了克拉斯的结论,即继续教育对工程师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首先,工程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升职、升级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品质。虽然难以用单纯的物质成果来量化继续工程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却不容质疑。其次,工程师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以帮助其解释或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李锋亮等在中国大范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将显著提高工程师入职后发生过度教育的概率。最后,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只有通过持续专业化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从准专业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从业者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从业者。
2.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显著。
由于工程师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象较为广泛,工程师个人特征和职业经历的不同,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很大。不同年龄的有效样本在哲学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图3)、不同学历的有效样本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有效样本在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国际社会对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结构达成了一定共识,建立一些比较成熟的工程师素质模型,例如约翰等提出的工程师领导力模型、莫文建构的工程师特质四面体以及布伦达等的工程师能力框架。然而,形成工程师学习内容差异性的原因不容忽视。首先,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初步具备成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其次,在工程师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所需获取的知识和提升的技能是有所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所需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对其职业发展影响更大。最后,工程师认证标准不仅规定了工程师的职业准入资格,而且基本反映了工程师的职业水平和等级,级别越高的工程师对职业素养和认知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
3.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个性化突出。
工程师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阅历、生活经历、学习经验随着时间的延续会不断积累,强调学习与个体自我经历的整合。在个体自我作用下,更希望依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工程师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方面的不同。就学习地点而言,高等院校仍然是工程师首选的学习场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的绝对优势;企业现场学习受到年轻工程师的青睐,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他们的现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就学习方式而言,课堂面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25~34岁和45~54岁工程师对回归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问题研讨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或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受到35~44岁工程师的欢迎。在企业实际调研还发现,师带徒方式较好解决了集中学习与员工需求匹配度较低的问题,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对年轻工程师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获得岗位工作经验很有效果。此外,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远程网络能够打破时空局限降低学习成本,但是并不受到被试样本的欢迎,这可能与行业特点、网络建设情况以及工作性质有关系。
4.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时间成本排序第一。
要想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工程师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努力程度和劳动等学习成本。从图9可以看出,中国电力行业的工程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认为时间成本有较大困难的最多,其次是工作压力,第三是费用承担。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在时间分配问题上,工程师需要兼顾的因素很多。所调查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岗位聘任制,工程师在工作时间内岗位责任大,同时工程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是家庭的顶梁柱。因此,除了企业安排的在工作时间内的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外,工程师参加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如何在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是工程师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其次,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记忆、感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开始呈下降趋势,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时间不学习容易产生惰性;而且由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进度不紧凑等客观原因,使工程师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没有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时间的浪费造成学习价值的降低。
三、工程师学习需求对继续工程教育的影响
现代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呈现出迫切性、差异化、个性化、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学习也存在诸多困难,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更多关注工程师群体学习需求特性,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使学习者获得教育收益,国家得到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受益的结果。因此以工程师为办学对象的继续工程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程师能力开发系统,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系统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在深入理解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师“提高能力水平”和“发挥能力水平”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工程师自身价值、创造企业价值、进而推动工程科技进步。
1.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约瑟夫在1978年提出了工程师学习需求理论,建构了工程师的需求层次,他认为大多数工程师的需求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个层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师的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对待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在工作中体验各种经历并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可能性,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从职场新手到工程师、再到行家里手的职业发展。因此,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工程师提供教育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办学的基本思想。工程师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决定了办学的多元化,工程师学习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决定了教育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办学机构将学习者(工程师)作为客户来看待,研究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关注工程师的学习成本、加强与工程师的交流、考虑工程师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办学机构要将这一思想实施于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教育服务吸引和维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办学机构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要做品牌做生活,通过创建品牌核心价值观,营造新型生活方式,实现工程师在社会尊重、自我职业实现等层次需求的满足;通过建立客户俱乐部并开展相关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成为工程师交流沟通的新模式和学习休闲的驿站,成为工程师的学习圈、生活圈和交友圈。
2.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
工程师群体首先隶属于一定的企业,一般有正式的组织基础,是工程师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工程师隶属于一定的工程师协会或专业协会,这些协会一般属于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非正式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关系、维护工程师权益、提供专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程师学习的有利支撑。工业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不仅能促进工程师的合理分配、使用和流动、而且能激励工程师更加积极地提升能力和素质。因此,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目前,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高度认同继续教育对工程师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和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有继续教育经历。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都建立了以任职体系、素质模型、绩效管理为依据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企业大学,作为员工培训的一种创新形式发展迅速。但是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大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此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困难,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员工的流动性大,造成这些企业的工程师数量少、一岗多责,更多的是依靠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教育培训。因此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程师学习需求特点,要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组织动员机制。
3.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工程师的专业化程度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严格的工程师制度管理是工程师职业存在的基础,体现了工程师执业的专业地位和垄断地位。对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可以保证工程师职业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标准化和权威性的工程师“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制度是检验工程师学习和培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师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劳动所得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虽然由于工程师学习需求旺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近年发展迅猛,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建设发展不均衡、办学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继续教育面临“学而无用”、“含金量低”的尴尬局面,制约着办学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的获得和晋升与其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工程师供需的良性循环。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核心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标准化建设,能够规范和约束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引导办学机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完善管理。工程师制度管理中有关继续教育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及规定为办学机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依据和参考借鉴。
4.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
工程师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原则上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政府的投入主要在于基础建设和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建设;企业执行2006年国家出台的“关于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的规定,企业按人员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于在职学历教育,各个企业制定了不同规定给予报销相关费用;工程师个人自觉参与继续教育的投入意识越来越强。然而,由于工程师教育培训具有专业性强、入行门槛高、前期设施投入大、运行维护成本高的特点,使得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成为继续工程教育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工程师学习的经费保障形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生命力。在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不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有限的现实条件下,拓展其他筹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继续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是解决继续工程教育经费困难的主要解决办法。其次,高校、企业、社会力量任何一个办学主体都不可能独立承担起工程师的学习培训任务,不是搞“大而全”、“你有我有大家有”,造成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各具优势的办学特色,满足多样化的工程师学习需求。最后,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整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学分互认互换制度,构建工程师继续教育的“立交桥”。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修饰工作表》教学设计
《修饰工作表》这节课是能否获得一个精美表格的关键,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也是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设置数据的字符格式、对齐格式;
会设置表格的行高、列宽、边框和底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节问题强调,让学生明白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把工作表设计的更加美观合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单元格行高、列宽的调整及设置对齐方式的具体方法
2、掌握对单元格添加边框与底纹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单元格行高、列宽的调整及对齐方式的设置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美化工作表的实际操作性较强,操作又比较机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及手段
教学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今天学习的任务进行明确定位教育学论文,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任务目标
首先展示一张不完美的“八年级(3)班学生成绩表”,引发学生思考:可否进行修饰美化?
大屏幕投影:
“八年级(3)班学生成绩表”美化前后的对比画面。
问:两个成绩表不同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观察、小组讨论,选出学生代表发表观察结果:(对齐方式和表格的行高与列宽等的不同,边框、底纹的设置)
教师概括:(屏幕投影)
1.行高和列宽
2.对齐方式
3.边框与底纹
引入新课:本节课就是学习如何进行以上内容的设置来修饰工作表。
投影课题:修饰工作表(屏幕投影)
通过强烈的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提问解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老师总结,自然过渡,引入主题。
(一)有利于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致使交易双方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由于劳动者生产技能提升而引起的生产成本下降形成企业比较优势的关键,因此对于降低生产成本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愿意选择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参加教育培训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习得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当外在条件相同时,与未接受过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会由于自身素质的提升而具有一种比较优势,因此在就业中就能拥有相对的优势。
(二)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流动,是他们不断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从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趋向改变的今天,“从一而终”的传统职业观念受到挑战,职业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呈现速度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具备职业流动的必备素质;可以使他们通过自身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由“新手”成为“专家”,由此增强自信力,职业流动意愿也随之增加;可以使他们掌握新技术和适应岗位新要求,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资格,从而使职业流动成为可能和持续。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才能够不断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指出,农村家庭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年收入158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初、高中的,家庭年收入2947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中专、大专的,家庭年收入55780元;户主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125213元。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但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研究者对广东省东莞市电子产业、手袋加工业、鞋材加工业等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接受教育培训与他们的收入水平呈正向关系。
(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作为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经济结构是生产要素流动配置的状态和结果,它是由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训后,以发展性因素为流动动因,流动的意愿增强,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大规模的流动既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的结构,又改变了社会总需求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农产品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变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格局逐渐被打破,不断优化升级,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被释放出来。农村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重新进行组合,农村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经济学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正确的择业观念是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和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形成新的择业观念,是有效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第一要务。如前所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学历层次和文化素养较高,维权意识强,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但是他们的职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容易出现偏差,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一味追求既舒适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岗位。为此,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处于两难境地。鉴于此,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时,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及时调整心态,通过小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从而最终找到符合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工作岗位。
(二)注重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养
注重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对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同时对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调查表明,需要职业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25.7%,需要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7.3%,需要管理技能方面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为15.8%。由此不难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是以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于较高职业岗位的追求。鉴于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材施教,对于已经在城市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对于还没有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开展引导性培训和就业前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处于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不同职业或工种岗位要求,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此外,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经过培训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增强在谋职、供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构建多元化教育培训融资体系,提供经费保障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并且教育培训支出的首要来源是自费,这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往,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导向下,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利益相关者参与新生代教育培训,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资助、社会参与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其一,各级政府应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大幅度增加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规范资金管理模式,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积极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用工单位和培训单位的税费减免力度,扩大减免范围,增加减免比例;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中央供给、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其二,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如果企业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和经济效益较好,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其三,制定多种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在农民工教育培训领域的投入。其四,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培训的最直接获益者,要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四)培训形式多样化,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
正如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者达肯沃德和梅里安所说:“成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着多种责任和义务,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工学矛盾突出,这是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一大障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投入的最小化和产出的最大化的目标,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在授课形式上,既可以把课堂设在学校,进行集中授课,也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等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场所,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观摩。在培训手段上,既可以运用传统的面授教学手段,也可以运用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视频、慕课、基于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教学等。在培训时间上,既可以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也可以采取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相结合。
(五)培育多元教育培训主体,增加培训机构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