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儿童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教育方法

第1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一、探索“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1.情感缺失

有调查表明,有70%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顷诉的对象。再者他们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不敢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致使留守儿童缺少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情感的缺失又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有些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所以,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

2.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监护人缺乏教育管理的能力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了,一方面,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也失去了一般儿童的天性与快乐,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状态。代替他们管理孩子的都是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类的老龄化人群,这些监护人中的多数人,一缺乏文化,二缺乏力气,更缺乏教育头脑。这诸多的因素,使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自然的形成了一个深深的代沟,没有共同的语言,更没有共同的爱好,连吃的、用的、看的,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

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我们作为教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三、对留守儿童要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

留守儿童往往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长辈,学习成绩也差。所以很多表现良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更不愿和他们交朋友,老师、家长也不很重视,使得这些孩子比较孤立,破罐子破摔,更加难以教育。所以,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少先队干部等必须改变观念,率先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谈心,交朋友,结对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逐步改变他们“差生”“后进生”的面貌,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协助,维护班规、校纪,充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四、更新监护人的教育观念

绝大部分代监护人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情感交流沟通,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出现学习不认真,做作业粗心,玩就随心所欲学习思想随波逐流,跟好的同学就学好,跟不好的同学就学坏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要通过一些活动有针对性的转变监护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增强代监护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五、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六、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第2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1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有哪些特征?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1.1 “儿童之家”是一真正的家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家”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家”,也就是说,应该有一些房间和花园,孩子们就是房子的主人。带有遮蔽处的花园是最理想的,因为孩子们可以在它底下玩耍或休息。也可以免受曝晒和雨淋之苦。”①

1.2 学校的房间是孩子们进行“脑力劳动”的时间

“儿童之家”为孩子们配备了各种房间,各种家具应有俱全。“儿童之家”所设计的各种桌椅都很轻便,便于搬动,孩子们可以选择他们觉得最舒适的坐姿。教室里有很多非常低的黑板,即使最小的孩子也能在上面写写画画。“儿童之家”,是不按年龄分班的,幼儿的学习不受规定时间的限制。总之,蒙台梭利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自由。

1.3 “儿童之家”的设施要有助于孩子们自己去做

“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教室里的桌椅允许儿童按自己的意愿搬动,矮柜子上的各种物品和教具供儿童随意取用,功课的安排也无固定时间,而是强调个人学习和活动。“儿童之家”还有为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作准备的练习,如穿衣、脱衣、解纽扣等。

“儿童之家”是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房间,是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家。并且,“儿童之家”中的设施没有限制,一切事情都是孩子们自己去做。训练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发育应该遵循自然,大体上分为三部分:运动神经培养,感官教育,语言训练。

2.1 运动神经培养

蒙台梭利认为,运动神经的培养很复杂,给孩子指明方向,孩子的运动就会朝着正确目标发展,还对儿童进行肌肉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基本运动;照顾自己;家务处理;园艺劳动;手工劳作;体育、韵律活动。

基本运动指日常生活中的走路、站立、坐、操纵小物件等;而照顾自己就是教给孩子们如何穿衣、脱衣。孩子们不仅给自己穿衣,而且还会帮其他的小朋友穿衣,在过程中,寻找劳动的乐趣;老师在一旁观看孩子们独立去完成洗脸、擦鞋子、清洗家具、清理地毯等任务;老师还会带孩子对花园里的花草树木进行悉心照料,培养孩子们对园艺劳动的热爱;还给孩子们提供手工劳作的机会,通过“泥塑”训练,锻炼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孩子们的体能,“儿童之家”给孩子们提供了“踩线”练习,并且在进行“踩线”的过程中,为孩子提供音乐伴奏,以此来增强儿童的乐感。

总之,通过对孩子们进行运动神经的培养,增强了儿童的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理能力。

2.2 感官教育

2.2.1 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感官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感觉能力缺陷,为发展认知活动奠定基础。在感觉形成阶段,幼儿的感觉得不到充分发展,就会影响其全面发展,等到成人后再进行感觉训练,效果甚微。对3至6岁的儿童尤为关键。

2.2.2 感官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创制了一套教学用具,供感官练习之用。

1)视觉训练

视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物体大小,颜色,高低,长短的辨别能力。蒙台梭利为儿童提供了一套圆柱组教具。分三组,第一组高度相同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组高度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童将其分别放入相应的孔中。孩子们总是将圆柱放错位置,经过无数次尝试,最终都能顺利的给圆柱找到适合它的“家”,来培养孩子们的视觉。

2)触觉训练

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光滑与粗糙,温度冷热,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触觉能力,准备了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让孩子们亲自用手指去触摸木板,切实去感受他们粗滑度的差异。不同温度的水的金属碗,让儿童直接触摸碗的外面,提高他们对冷热度的辨别能力。

3)听觉训练

听觉训练主要使儿童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蒙氏准备了两套乐钟。第一套乐钟是按音律顺序排列好的,要求儿童根据第一套乐钟为第二套乐钟的音律排好顺序。这就需要儿童经过不断地敲击,仔细的倾听,耐心的练习,最终为它们找到正确的位置。还对儿童进行“静默训练”,可以初步培养起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并能唤起儿童心灵深处的音乐天赋。

4)其他感觉训练

蒙台梭利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味觉,色觉,嗅觉,重量觉。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尝试,最终孩子们都能顺利地掌握各种感官,从而促进儿童感官能力的发展。

2.2.3 感官教育的评价

通过感官训练,扩大了儿童对周围的认识,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忽略了各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而且其感官教育采取的方法缺乏新颖性。为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它的感官教育方法,取长补短,以促进当今幼儿感官教育的发展。

2.3 语言训练

训练孩子去听周围环境产生的声音并区分它们,以为孩子更清楚地聆听发音语言而做准备。老师跟孩子讲话时必须发音清晰。让孩子们唱歌,也是一个锻炼准确发音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孩子们懂了许多词语,大,小,厚、薄、长、短、深、浅、粗糙、光滑、重、轻、冷、热等,还有关于颜色和形状的名称。通过练习,这些名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各归其位,根深蒂固,从而促进着儿童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第3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23-01

近年来,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从而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关爱。行为上缺少管教,从而造成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差。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的我,根据政府和学校实施“关爱留守”工作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管理采取了一些策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学习。

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我是从事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居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总结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老师方面能做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知识、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建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二、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爱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彩的。总之,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洞察学生心理,倾听学生的心声。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也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三、充当中介,让留守儿童感知被“爱”

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班主任成为他和父母感情的传递者,这是改正孩子各种毛病的好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与他的父母通信、通电话,介绍孩子的情况,传达他们对孩子的爱,每当学生出现什么错误时,班主任既是他的教师,更是父母的代言人,他感觉到有人在爱他,并且这种爱就在身边,学习成绩就慢慢地的提高了。把他的一点一滴都向他的父母转达,看着孩子那种信任的表情,这样你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的。

四、感化留守儿童,学会关爱他人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是家庭的“老大”。只求得到他人的关爱,却很少关爱他人。那如何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呢?经常星期六、星期天到留守儿童家去,帮他家人做事,并教育他父母不在家,就更应该帮助父母去照顾老人,这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五、特别强调的方面

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家访和家长会,教师要与留守家里的监护人很好的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重点起到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以来,教师成了监护人、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上给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尽管是数学老师,日记是每天都要查阅的,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积极的一面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再次是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特别是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的活动,培养孩子亲情关系,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让这些活动来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材施教。

最后,班主任要做心理医生,要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根源。

第4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

本人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一线班主任工作的零散实践经验而谈,良好的家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说教指导法

采用说服教育,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指导方法,是很多家庭教育中常用且惯用的方法。该种家庭教育方法的好处是方便易用,但不是对每个孩子都有“疗效”,特别是当下瞬息万变的教育背景下,孩子们头脑和心中看到、听到、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孩子们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如果家长的说服教育方法不能很好地入情入心,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孩子是不会接受的。而且有些家长不注重方法,长期的絮絮叨叨的说教,很容易造成学生抵触叛逆的心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说教指导法可用,但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话不用多,但要精,切中要害地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才会在心理上接受家长的说教,从而按照合理优质的导向健康成长。要想实现良好的说教指导,和家长自身的品行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让孩子崇拜佩服你,为人父母才可以掌握最有力的说教指导撼动力。有些家长或许把让孩子崇拜佩服自己想得太过神秘且高大上了,其实勤奋、诚信、尊老、爱幼等美好的品行都会成为孩子崇拜你的元素。

2.榜样示范法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野蛮的“棍棒教育”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示范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个性形成与发展。家庭教育中对父母榜样示范法的要求是长期而严格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润物无声的过程。实施这种教育方法的家长要么具有良好的自身修为,品行端正、言行一致,能成为孩子心目中好的模仿对象;要么愿意为孩子的良好、健康、优质成长改变自己原本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癖好,且能长期坚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为彬彬有礼的人。榜样示范法中影响孩子行为的核心撼动力就是父母的言行,有意无意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意识教育力量,孩子从最初的模范到逐步地习惯,进而稳定地形成为自身的性格,都是榜样示范法良好的教育效果。

3.氛围熏陶法

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熏陶孩子形成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的好性情和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儿童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上文中提及的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如能良好运用在孩子成长期的家庭教育中,将对孩子的良好个性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教指导法让孩子从道理上明白什么是对的,而且知道该怎么样做,也就是说既为孩子们指明了方向,也带领孩子找到了抵达目的地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做事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愿意用语言阐述明白所作所为的内因外果,希望和别人产生思想上的一致认同点。

榜样示范法最适用于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的孩子们。中国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此话虽有些偏激,但很形象地道出了家庭中榜样示范的力量是强大而不可替代的。要想让孩子成为高尚的人,家长的行为品质绝不能卑劣。要知道孩子在学校,老师们所传授的多是书本知识,课本以外的像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道理等,都是家庭教育的重头戏。为师的这些年我深刻地体会到,很多时候孩子身上呈现出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孩子七八岁被送进学校时,已经是一个“半成品”了,老师其实就是在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宝贵品质,带领他们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前进。如果这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教育存在脱节和相悖的东西,那么孩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究竟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更是令人担忧。当然,如果家长能用良好的品行给孩子的成长以示范和引领,此种教育方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是言行一致、行为端正,且愿意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孩子。

第5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作者:刘彦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成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探索[J].四川戏剧,2012,(05).

[2]魏玥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J].读天下,2016,(11):319-320.

第6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普通话教育 重要性 规范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证明,人一生当中学习语言最快、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婴幼儿已经形成了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力和语言器官发育也基本形成。到三四岁左右语言系统就已经开始定型,再学习其他语言就难以改正。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就要学习正确的发音,要不然再补偿教育就会更加困难。要想讲好普通话,就要从幼儿抓起,越早进行普通话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还需要制定专业的教育方式,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发展幼儿语言水平,使幼儿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更快掌握普通话。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发音练习

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示范、讲解等让幼儿进行科学的发音练习。先要向幼儿做出示范,让他们先看清楚发音的部位,如果幼儿没办法准确发音,老师不仅要正确示范发音部位和方法,还需要对发音方法进行讲解,把发音原理更具体更形象的给幼儿讲解。比如发出舌尖音的n和l,老师可以先给幼儿指出这两个音的具体发音位置,让幼儿看见舌尖的位置,讲清发音方法,n发的是鼻音,声音是由嗓子发出的,l是边音,音是从舌的两边发出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示范,让幼儿准确掌握发音的动作,准确的发音。

二、培养幼儿正确的听音能力

听力是说得好的基本条件,想让幼儿能进行准确发音,首先需要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让幼儿能准确分辨出语言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对那些近似的发音,例如:c、zh、ch、sh等,只有幼儿能分辨出它们的不同,才能正确的发出这些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听力进行培养,外国就非常注重对幼儿视听训练,各个年龄班级,都设有训练听力的设备,四岁和五岁班,还准备图书和耳机。让幼儿在看书的时候能听到耳机里传出的准确、动听的语音故事。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一些和幼儿进行谈话、和别人讲故事、互相倾听并交流等方法来培养幼儿对普通话的感知能力。

三、引导幼儿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需要根据各个阶段幼儿实际发展情况,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幼儿开展活动,三四岁的幼儿语言飞速发展,这时的幼儿并不能准确发音,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还没有发展完全,所以要想使幼儿对普通话学习产生兴趣就需要选择一些游戏性的儿歌或是绕口令,这样既能听又能读,还能边做边玩,这样既能做到寓教于乐,又可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像小朋友特别喜欢“小兔走路蹦蹦跳,小乌龟走路慢吞吞”这个儿歌,可以一边说一边模仿小动物做出动作,让他们愿意说儿歌,对儿歌产生强烈兴趣。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三四岁幼儿很难发准f音,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用牙齿咬住下唇带动下额发音,还有些孩子发不清s的音,说不清四和细,对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进行锻炼。游戏“小鸡吃米”就能更多练习“吃”的发音,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发音学习,更不能歧视那些说话晚的孩子,要有耐心多和他们交流,多和他们说标准的普通话,鼓励他们说出完整的句子,这就是好的语言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优势。四到五岁的孩子词汇积累比较快,所以想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就需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词汇量。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或是表演,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可以表演的小故事,让孩子以这种形式提高普通话水平,比如《金色房子》的故事当中短句优美而又朗朗上口,在欢快的氛围中就能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教师在和幼儿交谈时也要讲普通话,同时注意要表扬普通话讲得好的孩子,如果遇到不能准确讲普通话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改正。针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每月可以组织一次讲故事活动,也可以让幼儿续写故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可以使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为孩子顺利升入小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对于中班或小班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模仿,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普通话,应用多种语言训练方法,让幼儿喜欢上普通话。

四、引导幼儿提高讲普通话的积极性

语言环境在幼儿正确发音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为幼儿第一个教育环境的家庭,父母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对孩子具有深远影响。幼儿园要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成长创造合理的普通话学习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积极性。如果幼儿每天都在规范的普通话环境中成长,则可以准确掌握发音部位,掌握更好的发音办法。日常对话过程中,家长就应注意自身发音,这样才能对孩子有积极影响。幼儿都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家长可以调动幼儿讲好普通话的积极性,鼓励幼儿说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能力。如可以利用猜谜语、拍手谣等亲子游戏,不但练习了孩子的普通话,同时使幼儿得到了快乐。在平时生活中,这样的活动很多,如洗澡时、接送过程中、游乐场所,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普通话。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特别要重视的是,父亲应该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训练孩子的普通话,可以促进孩子讲好普通话。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只有母亲独自参与是不够的,只有父母共同作用,则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幼儿学习普通话是一个长期任务,教师只在善于创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学习环境,坚持经常练习,幼儿才会喜欢普通话,才能说好普通话。幼儿时期的教育具有关键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幼儿说好普通话工作。只有让幼儿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才能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利。因此,学好普通话要从幼儿做起,这是我们应该明确的任务。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善于创造规范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幼儿则一定能够说好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徐晓燕.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J].学周刊,2011,(29).

第7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音发展;常见问题;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2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59-02收稿日期:2011-11-6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思维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而语音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语言的全面获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音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个性与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形成。儿童在1岁半左右开始说出第一批词语,随后便不断在生活中重复练习和积累素材,为以后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研究学前儿童语音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对于学前儿童语音的教育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找出具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的语音发展特点,能够更好、更快、更多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进而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全面发展。

一、学前儿童语音发展常见的问题类型

(一)替代

这种问题类型主要表现为学前儿童在发音过程中用一个音去替代另一个音。例如,汉语普通话中存在着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音位对比,学前儿童在发音过程中常出现用不送气音代替送气音的现象,有的学前儿童将“兔子跑了”说成“肚子饱了”,这就是用不送气音d代替了送气音t,用不送气音b代替了送气音p的原因,出现发音替代问题的学前儿童,往往是用会发的音来替代不会发的音,或用易发的音来替代不易发的音。

(二) 省略

学前儿童发音过程中丢失了某个或者某几个音素,造成音节的不完整或使人误认为是一个音节。例如将“轮船”发成“lenchuan”,前一个音节丢失了“u”音段,而后一个音节中的“u”音素却并未丢失。省略往往与某一音素的具置有关,同一音段在不同的位置上可能出现省略,但在另一位置上就可能不出现省略,这既与音段搭配的难易度有关,也与学前儿童个体的发音习惯有关。

(三)歪曲

学前儿童在言语过程中将某个音素发成了汉语言系统中不存在的一个音素,歪曲音的出现多与学前儿童发音器官本身的缺陷或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有关,也与音素搭配难易程度或儿童不良的语音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前儿童语音发展常用的评估方法

语音评估直接影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语音评估包括构成汉语音节的声、韵、调基本部分。语音评估首先要求检查者有良好的语音听辨能力,其次要求检查者有该语音的系统知识,再次要求检查者能够采用通行的国际音标进行记音。评估目的是为了确定学前儿童语音发展的程度,学前儿童语音的清晰度,主要采用测试、观察和调查三种方式进行。

(一)测试

利用专业仪器和评估诊断工具对学前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进行诊断,确定其问题的类型及程度。诊断内容包括语流、嗓音等方面,可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其发展水平采取看图说话,跟读、回答问题、复述或操作工具及其他具体的操作材料等形式来进行。

(二)观察

在接受语音测试时,学前儿童可能会因为心理紧张影响语音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为使得诊断结果可靠、真实,可采用观察的方法以获得学前儿童语音能力的真实情况。观察法主要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的交往行为,教育者在观察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学前儿童交往行为的详细资料。

(三)调查

调查学前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父母语言发展史和学前儿童既往病史。学前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环境,进而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认知风格。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评估之前,必须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事先观察学前儿童的具体情况。先询问父母一些有关孩子的情况,如孩子的性格是害羞还是大方?是否怕生?喜欢语言表达吗?爱玩什么玩具等问题,每一个细节信息都对学前儿童日后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所以资料填写的越完整越好,内容越丰富越好。

三、学前儿童语音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发音技能的教育引导

学前阶段是儿童语音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正常教育环境下,4岁儿童语音发展基本结束,已经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有的幼儿在习得声母发音过程中,常常将g音和d音,n音和l音混淆。此外,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发音的错误率较高,教师和家长应该对这些幼儿进行发音技能训练,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朗读顺口溜、诗歌或是绕口令;要求幼儿发音并观察模仿口型,对发音不准的学前儿童要给以耐心,消除儿童的紧张感,对有发音问题的儿童进行鼓励。培养学前儿童的发音技能不能局限于个别语音的训练,还应该注意儿童发音的清晰度、语调、节奏。

(二)语音教育要与每个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相适应

每个学前儿童不仅在成长和发展的速度、需要、兴趣以及学习的能力上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而且每个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同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这使得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的家庭及文化背景所特有的价值观也不相同,在教育训练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前儿童的特殊需要,不能把每个学前儿童看成是一样的,相似的,不能用同一个教育要求、方式、方法对待不同的儿童。 教育引导学前儿童正确发音,应该先从最简单的音节开始教,注意引导学前儿童观察具体的发音部位。教师应先给学前儿童示范说出常见实物名称,身体各部位名称,自己的名字及大人的名字然后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模仿。教师可以拿出实物,说出名称,然后用图片,再用口头示范,最后让学前儿童说出名称。

(三)语言教育应该立足生活教育,坚持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观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具体感知的、形象生动的内容。发生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人、事、物,是他们学语音的最佳材料。教育者在选择游戏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时,应该尽量贴近学前儿童熟悉和喜欢的内容,如自己、家庭、食物、小动物等,而不应该选择脱离学前儿童生活实际、过于晦涩难懂的内容。对学前儿童的训练不仅要选取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更多地要选取对学前儿童交流有帮助的生活小故事,使学前儿童易于理解和乐于运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在游戏时,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眼、耳、口、鼻、手协同配合下,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此外,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的交往、合作、互助等行为,是其社会技能发展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游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将语音学习以游戏化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前儿童面前,消除学习和生活的隔阂,有效地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最大程度地促进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8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脐带处理;脐带夹;二次剪切

脐带的处理结扎有很多方法,有一次性脐带夹法、二次剪切法、气门芯套扎法等,其目的均是要保证脐带不要出现出血、渗血等情况的发生[1]。在对脐部进行处理时保证减少细菌侵入的机会,本次试验分别选用一次性脐带夹法和二次剪切法处理新生儿的脐带,前者可减少新生儿脐带出血、产生炎症情况的发生,使脐带更快更彻底脱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于我院2011年9月出生的新生儿1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80例新生儿,A组新生儿男44例,女36例,体重在3.1-4.5kg之间,平均体重(3.5±0.5)kg;B组新生儿男34例,女56例,体重在3.7-4.4kg之间,平均体重(3.6±0.7)kg,两组新生儿经体检之后均确认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在出生体重、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新生儿主要操作步骤如下:新生儿出生后先对其进行常规处理,使用一次性脐带夹套入脐带,在距离脐轮0.5cm处将脐带夹夹紧(注意不能夹到皮肤),切断即完成脐带处理,脐带断面使用10%碘酊消毒,脐窝周围皮肤用95%酒精脱碘,直接暴露,24h后将脐带夹打开;B组新生儿主要操作步骤如下:新生儿出生后对其进行常规处理,用相同方法进行消毒后用脐带包包扎,24h后进行二次剪切。同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日常脐部护理,在每日沐浴后用碘溶液进行消毒。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用不同方式处理脐带后出血、炎性分泌物、周围皮肤破损的情况,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和脐窝完全干燥时间的情况。评价指标:脐部出血:处理后仍伴有不同程度渗血。炎性分泌物:脐部红肿,有臭味体液分泌。周围皮肤破损:脐部周围皮肤伴有不同程度红肿及溃烂。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新生儿经不同方式处理脐带预后情况 表1结果显示,A组新生儿采用一次性脐带夹法进行包扎后出现脐部出血、炎性分泌物的人数明显比B组用二次剪切法处理脐带的新生儿少,P

2.2 A、B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与干燥时间比较 表2结果显示,A组新生儿采用一次性脐带夹法进行包扎后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和腋窝完全干燥的时间均比B组采用二次剪切法处理脐带的时间少,P

3 讨论

新生儿脐部是最易感染的部位,脐带断面暴露在外,在正常情况下残端会逐渐坏死、脱落,断面在10-14天可完全愈合[2]。即将断裂的脐带是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易于细菌的生长,会有炎性分泌物产生、导致脐部出血、皮肤破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24h内对新生儿脐带进行适当的处理显得极为重要[3]。

新生儿脐窝里经常有分泌物,分泌物干燥后会造成脐窝和脐带的粘连,但在表面看来却很干净,这时应对新生儿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消毒,使用10%碘酊对脐带断面消毒,与蛋白质结合使其失活,脐窝周围皮肤用95%酒精脱碘消毒,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4]。常用的处理脐带的方法有一次性脐带夹法和二次剪切法,采用一次性脐带夹法进行脐带处理时应使用一次性脐带夹套入脐带,在距离脐轮0.5cm处将脐带夹夹紧,但注意不能夹到皮肤,脐带夹的结扎血管的性能较好,作用持久,能有效阻断血液运转,不易对新生儿造成伤害,使脐带更快干枯而脱落。二次剪切法需在24h后对新生儿进行2次修脐,更容易产生出血的情况,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护理人员对脐部愈合的三区很难分辨清楚,若修脐时间过晚会出现脐带变干变硬的情况,会增加剪脐的难度,坏死组织得不到彻底的清除,且二次剪切会重新暴露创面,引起新生儿的哭闹,容易伤及新生儿周围皮肤,引起家属的恐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5-6]。在脐带彻底脱落后,脐窝会有一些黏液渗出,这是脱落的脐带还未被上皮细胞所完全覆盖,其新生的肉芽组织中的液体渗出所致,对于此现象应用75%酒精进行擦拭,以加快表面皮肤的愈合[7]。在脐带残端脱落的过程中,会伴有炎性分泌物和损伤周围皮肤的可能,有时脐带残端脱落不彻底,在体表被摩擦、牵引,可导致脐带渗血,使新生儿哭闹不止[8-9]。在新生儿出院前应教会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脐带出院后消毒的方法,告知在其自然脱落等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10]。

本次试验采取一次性脐带夹法和二次剪切法对脐带进行处理,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一次性脐带夹处理新生儿脐带相比二次剪切的方法可减少脐带出血、炎性分泌物产生的几率,具有显著差异,从另一方面来讲,将脐带暴露在外会加快断面干燥的速度。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后用一次性脐带夹法对脐带进行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优于一般处理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宏梅,徐旭娟,鞠春梅,等.两种新生儿脐带处理方法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4):356-357.

[2] 顾祖文,潘君,周海英.不同新生儿脐带处理方法的效果比较[J].上海护理,2010,10(5):56-57.

[3] 李海苗,林嫦梅,刘桂兰,等.新生儿脐带处理改良方法与传统处理方法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59-560.

[4] 赵巧英,郭丹洁.新生儿脐带结扎及护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5A):34-35.

[5] 苏丽东,唐鸿玉,陈业芳,等.新生儿脐带残端两种处理方法的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3):3031-3032.

[6] 顾春怡,张铮.脐带剪断器SCC23应用于新生儿断脐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IA):35-37.

[7] 王晓芳,诸葛苏必,雷美娥.新生儿脐带残端2种处理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与康复,2008,7(6):423-424.

[8] 庄薇,吴文燕,王悠炯,等.两种脐带残端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上海护理,2011,11(4):15-16.

第9篇: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造力;六大解放;方法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涵盖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例如,创新能让一个企业依靠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而这些想法的提出离不开企业内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企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而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便是创造力。

一、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人类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完成一项创造性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品质。人在孩童时期,创造力就已萌芽,这是人的一种潜力,需要在后天不断地通过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进行挖掘、培养。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曾经说过:“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就解放儿童创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让教师与家长不拘泥于自己古板的思想,放开双手让儿童更自由地成长,让儿童的创造力得以保留与增长。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会思

由于儿童知识储备较少,头脑里总有许多有千奇百怪,天马行空的认知与想法,这些认知与想法很大程度上与成人固有的想法不同,在儿童看来,一切都具有新鲜感。例如,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儿童们会得出很多不一样的答案:太阳、鸡蛋、葡萄、橘子等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甚至是仙女施放的“魔法球”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想象。然而,让成人回答,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数字“0”或者“这是一个圆”。

此时,教师与家长不应该将儿童的创造力束缚于成人自己固有的思想内,而应该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去思考问题、怀疑问题、挑战固有结论的权威。鼓励儿童拥有自己的主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发挥创造潜力,独立思考,得出更多“魔法球”这样与众不同的结论。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会干

儿童总喜欢动手做一些在家长和教师看来很糟糕且无用的事,并且有很大概率会因此受到呵斥。例如儿童在玩玩具,尤其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玩具时,许多儿童会出于好奇将玩具大卸八块,而在这过程中极有可能损坏玩具部件。在许多家长和教师看来,这种损坏物品的行为应当受到制止与惩罚,让儿童下次不再有这种举动。

然而,很多家长与教师没有想过,这会束缚住孩子的双手。孩子做事前会害怕受到惩罚,虽然他们会因此变得小心谨慎,但这也变相磨灭了他们的创造力,他们不再敢于动手实践自己的想法。

因此,教师与家长在碰到此类情形时,应当更多地给予鼓励与引导。例如,在孩子拆了玩具但没有损坏部件时,引导孩子将玩具重新组装起来,即使拆坏了部件,也应当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现在的损失是为儿童长大后的创造做出的“投资”,只有解放出儿童的双手,让他们放手去做,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与锻炼孩子的创造力。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会看

眼睛是心灵之窗,是人类用来观察、阅读世界的窗口。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与教师强迫儿童用双眼紧盯课本,封闭了他们观察、分析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窗口”。虽然成绩提高了,能识更多字,能做更多题,但也失去了察觉新事物的眼光,失去了发现创造需求的洞悉力。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因此,教师与家长需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不止会看书,还会阅读世界。例如,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带喜欢的植物,并在课堂上观察植物的根,观察出植物风吹不倒的原因,为儿童施展创造力打好坚实基础。

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会讲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一个人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他的思想与观点便会与他人的产生碰撞,从而能产生新的理论,提升当事人知识水平与创造力。

然而,在家庭里,长辈之间的交谈,儿童插话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在学校里,学生上课的时候要遵守纪律,一不能随意相互说话交谈,而不能随意发言提问,否则会受到老师的斥责。同时,儿童问题过多也会使家长与教师产生不悦情绪。儿童的想法得不到表达,只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儿童便不愿交流,只会选择被动地接受,长久下去,儿童的创造力便消磨殆尽,变成书呆子。

因此,家长与教师要有耐心,接受儿童的不断提问,同时鼓励他们多问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而不被过多的规则所限制。

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创造力的培养与运用需要广博的基础,这些基础也来源于除书本以外的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孩子需要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与身处的社会,开阔视野,在其中自由地探索与学习,并从中丰富的阅历。这就好比从出生就被养在动物园中的猴子,它们没见过真的大山,河流,琥珀,他们脑子里只有假山、人工池塘,它们对世界的理解是狭隘的,只有真正的回归森林,他们才知道世界之大。

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当鼓励儿童走出教室,开阔眼界,从大自然与社会中汲取精华,为创造力的培养与运用汲取养分。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现在的儿童日常生活时间被家长与学校排满,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周末在外上家长为其报名的“兴趣班”,日复一日的完成老师与家长安排的任务,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既然连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又怎么能发挥创造力去完成一些奇妙的创造,待成人之后,除了循规蹈矩地工作,又何来创造力可言。

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当把时间还给儿童,让他们有时间钻研,有时间发挥创造力来进行简单的发明创造,并对他们的行动予以肯定与支持,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给现代儿童创造力培养指明了方向,应试教育与填鸭式教育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只有把自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少年。让孩子自由地思考、敢于动手去创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有时间走出教室,用自己的双眼仔细观察这个世界,凭借这一切的积累,完成自己的发明,实现自己的创造梦,真正成为国家之栋梁。

参考文I:

[1]阮素莲.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儿童创造力培养[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2(1):45-46.

[2]徐玉斌,牛双喜.论家庭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0(6):28-29.

[3]甄志芳.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S1):119-120.

[4]夏玲玲.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下的儿童创造力培养探究[J].成才之路,2014(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