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工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硕师计划”;实施情况;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77-03
作者简介:张作岭(1963-),男,吉林四平人,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刘艳清(1972-),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赵朋(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与心理学研究。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问题是影响农村教育整体质量全面提升的难点问题。为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硕师计划”研究生(简称“硕师生”)培养质量上,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构建“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硕师计划”实施情况及培养模式的调整
“硕师计划”是专门为培养农村骨干教师制定的一项政策,主要是选拔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经推荐免试将其录取为“硕师生”,并与各省、县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让其到国家和省级扶贫县学校任教。“硕师计划”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始实施,累计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已达86所,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多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1]。“硕师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农村教师的数量,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了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农村的教育质量。截至目前,“硕师计划”的实施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试行阶段(2004至2005年)
试点工作主要在中西部19个省(市、区)进行,共有33所高校参与了推荐免试工作,有21所高校承担了培养任务,吸引了1 125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291个国家扶贫县高中任教,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2]。“硕师计划”的培养模式为“1+1+1+2”。即第一年,经推荐被免试录取的“硕师生”到签约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采取脱产的形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三年,“硕师生”在任教学校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并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论文通过后,方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明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四、第五年,继续在任教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2.推广阶段(2006至2009年)
2006年,教育部在其公布的工作要点中强调指出,要“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的规模”,并认真总结了“硕师计划”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在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扩大了计划实施的规模,将服务范围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同时将培养模式调整为“3+1+1”。即前三年,“硕师生”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通过脱产的方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硕师生”返回任教学校,在工作的同时,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任务,并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后,由培养学校授予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为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
3.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从2010年开始,进一步扩大“硕师计划”的招生规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结合实施。同时,对“硕师计划”做出了如下调整。一是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二是培养模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三是“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相结合,凡被录取为“硕师生”的学生均可同时被聘为特岗教师。四是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和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均有所增加。
二、“硕师计划”实施的成效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实施“硕师计划”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吸引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此,该计划得到了各省(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培养学校和农村任教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该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应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阳光推荐,公平选拔,积极接纳,合理使用”的指导思想。 实施该计划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输送了一批本科毕业生,解决了农村教师匮乏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学科教师紧缺的困难。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三是成功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3]。
在我国,“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的工作,在政策导向、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实施的重点是把培养质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教师,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硕师计划”实施以来,所培养的“硕师生”总体质量偏低,与培养目标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Abstract: The Special Fisc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is a crucial supporter to aid the po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rouses new requirements and more improvements for th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fund. The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nage the Special Fiscal Poverty Allevation Fund, based on fund management experiences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and advanced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关键词: 扶贫资金;指标体系;资金管理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target system;fund mangement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59-02
1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及运行管理体系
我国1980年开始设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经过多年的运行,一个涵盖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分配、使用、拨付和财务管理、监督检查、信息监测、绩效考评等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来源方面,为了保证筹措到足额的财政扶贫资金,对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来源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2000年颁发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和地方方配套资金。配套资金不能虚列预算,不能多头配套。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方面,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主要采取按项目分配和按“基数+增量”分配两种方式。
1997年出台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综合考虑某一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程度、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比例等影响因素。
2008年5月修订后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规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包括:扶贫成效、管理使用和工作评价三大类。
2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2.1 扶贫资金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007年,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上任后不久,特别强调在提供资金、技术和其他形式的援助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关注结果并评估援助有效性,提出了对华援助的五大支柱。世行在与中国的扶贫贷款项目合作中,十分注重扶贫理念、扶贫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
①一次规划、分年实施;
②以社区为单位的多部门综合性扶贫开发;
③特别关注性别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④以村级规划为平台建立农户广泛参与的机制;
⑤完善贫困监测系统建设,客观全面评价扶贫项目;
⑥将能力建设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发达国家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对我国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有很多有益启示。
2.2 扶贫主体责权划分不清,权责设计不对等
政府主导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大特色,其优势可以制定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动员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扶贫开发实施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并逐步过渡到 “四到省”原则。尽管扶贫资金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调整与完善,但从运行结果来看,责任划分仍不清晰,权责设计还不对等。
中央强调责任,地方强调权力;扶贫工作仍具有委托性质,“四到省”的责任缺乏有效机制来落实,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的扶贫目标有时候会产生偏离;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扶贫开发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出现了责任、任务到县,而权力和资金却停留在省一级的不对称局面。
2.3 资金分配与使用,难于做到科学、公正,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表现在:
①目前,财政资金分配有三种方式,即按项目分配资金、按基数分配资金和按影响因素分配资金。按项目分配资金容易出现寻租行为,造成地区之间较大差异。按基数法分配资金不能充分体现资金分配与贫困程度的对应关系,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倾向。按照因素法,九大因素中的有些因素如“国家扶贫方针政策”和“其他”因素难以准确界定等。
②立项、评估统计数据不客观、准确,影响立项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4 多渠道的资金分配缺乏有效整合,协同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管理,例如,2010年,我国各类扶贫资金515.1亿元,但财政扶贫资金仅为185.7亿元,包括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利用外资和其他等各类资金329.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占各类扶贫资金总和的36.05%。
此外,对于龙头企业、民间组织、国际机构、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等通过间接方式对扶贫资金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利益方重视不够。
2.5 扶贫资金投入的目标瞄准存在偏离
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分散,呈现点状分布特点,以重点县为基本单元的扶贫资金瞄准机制在覆盖贫困人口方面可能存在偏离。
2.6 政府主导模式未能激发使用主体积极性,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贫困群体是扶贫工作的主体和主要利益相关者。但在我国,扶贫干预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上不上项目,上什么样的项目,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发言权。最终项目能否完成和是否有效,政府部门从不承担责任。
2.7 监测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8年根据绩效考评增加了“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幅度”两大指标,体现了更加注重扶贫成效的理念。同时,为了加强过程管理,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开发建设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但从前瞻性的角度看,距离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
①缺乏对项目相关性、可持续性以及贫困人口满意度的考评指标。
②缺乏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将资金使用效果指标与资金投入有机联系起来的投入、产出类指标。
3 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1 完善扶贫责任制,提高资金瞄准度
准确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是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将扶贫战略规划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
考虑到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更加分散,而低层级政府具有了解、熟悉实际情况的优势,应在理顺各级政府职责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的责任,并根据绩效管理理念的要求,相应赋予其更大的管理权限。
3.2 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
改变单一依据贫困人口等基础数据分配资金的方法,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②客观、科学、规范原则。通过制度手段,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的、主观的因素。
③权责统一的原则。
3.3 进行体制创新,整合财政扶贫资源
要以“四到县”机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县一级在扶贫资源整合中统筹全局、协调运作的优势和能力。提高财政扶贫资源的整合,发挥协同效力。
3.4 完善扶贫项目库建设,逐步推行扶贫资金多年度滚动预算
目前,由于我国受预算制度、行政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尚不具备全面推行多年度滚动预算的条件。但可以在各级政府扶贫规划、重点村扶贫规划、扶贫资金项目库的基础上,开展扶贫资金多年度滚动预算试点,在部分省份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3.5 完善扶贫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在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大反映结果和影响的指标的权重,逐渐减少主观评价指标的数量和权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①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析评价不同项目对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性,增加对扶贫项目的相关性考评指标。
②在重视扶贫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增加对扶贫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评指标。
③根据不同类型资金的投向和用途,从项目产出的数量、类型、质量、时效、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增加对扶贫项目投入与产出类指标。
④增加贫困人口满意度评价。
⑤增加对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3.6 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机制
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乡村公示公告及监察机关“民生特派组”制度,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人大、政协发挥监督作用,共同加大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和惩处。
参考文献:
[1]吴国起.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
[2]邓毅.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研究[J].财政研究,2008(4).财政部预算司.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2009(21).
[3]广东省财政厅.以绩效为核心,建立竞争择优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机制[J].中国财政,2009(21).
[4]付英.兰州市扶贫开发绩效评价及实证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孙前路,等.扶贫资金管理与挪用倾向的内因分析:解释框架与稳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4(1).
[6]陈卫宏,谢晓英.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贵州省RSST#UTRT年扶贫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3(4).
[7]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8]翟彬,杨向飞.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分析――以2002―2006年农村扶贫资金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8).
――――――――――――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学科建设项目(PXM2014014224000045);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
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而且长年留校工作的,也只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子。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竞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咕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
【选自《新浪・博客》】
机关论文
石家友
话说某单位创建“学习型机 关”,一个月内在职人员都要写一 篇论文。这可难坏了办公室的小 张。学习会上领导明确要求论文 一定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而且 由小张负责收稿。小张到单位几 年了,干的一直是端茶倒水的活。 尽管是大学生,他写这样的论文 也很为难。
哪曾想,不到十天的工夫,他 就收到了厚厚一叠的文稿。小张 依次看下去--
试论主要领导延期退休的必 要性,作者:处长;
甘当配角的健康效应之浅 见,作者:副处长;
谈谈做好电话接听工作的重 要意义,作者:办公室主任;
浅论睁眼闭眼时机把握的技 巧,作者:小车驾驶员;
文稿起草中领会领导意图之 我见,作者:秘书;
(一)在后勤服务方面:
搬入新办公楼后积极为各科室安装网线、电话线,提供质优价廉的办公家具和电脑,组织全所固定资产的登记、报废申报工作。对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做到警钟常鸣,凡重要节假日都有布置、有值班、有检查;同时,积极配合郑州市消协进行每年一次的防火、防盗知识讲座,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安稳、舒适、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
(二)在完善制度方面:
为提升本所和企业集团kt250.com的管理水平,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修订了《安全、消防制度》、《岗位纪律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本所和企业集团步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现代管理模式。
(三)在科研服务方面:
组织、协调国家部委、省科技厅、省院合作、院专项资金等科研项目的招标、申报、总结等工作;组织院、所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的奖励工作;规划和承办梨试验站等工作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负责本所种质资源库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共累计整理、收集多份种质资源。
(四)在档案整理方面:
为使本所和企业集团各类档案、文件资料的管理,做到不遗失,查阅方便、迅速。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规定整理文件、资料,收到上级文件后先进行登记,经请示领导批阅后,及时装订、存档,真正做到了手续程序化,累计接受上级文件余份,移交院里档案余件。
(五)在开发服务方面:
组织、协调科普、扶贫、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等示范推广项目的招标、申报、总结等工作;今年我所共承担科普项目项,扶贫项目项,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项;在我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所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河南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在我院展览厅筹建中,组织、上报关于园艺成就的文字、图片、实物共计份。
(六)在人事医保方面:
工资和医保是关系到全所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了工资和医保数据的准确性,累计多次到省人事厅和省医保中心核对数据,完成了全所职工的工资晋升、新参加工作人员的
工资审批和医保年检、新增、减少人员等手续,累计办理退休人,工作调动人;还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为企业集团聘用人员办理了有关社会保险,使其安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组织、协调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工作,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
以党和国家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要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2、搞好养成教育示范生评比工作,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3、做好“放飞爱与梦”扶贫助学奖励基金启动工作。把“大手牵小手、共创新风尚”活动落到实处。
4、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队风队伍教育,做好“六、一”儿童节表彰工作。
5、加强师德建设,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事件发生。
6、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一、严格政策,依法治理,是做好成招工作的基础
要做到严格政策,依法治招,首先是要学校领导重视成招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深刻认识到成教招生工作是学校整个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领导,学校应成立以招生工作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部署学校的招生工作。其次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招生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制度,即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计划公开、招生办法公开、录取分数线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对招生录取全过程监督,在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和省高招委的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还应制定《招生工作人员守则》、《招生录取工作机构及职责》、《招生录取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这些文件汇编成册,下发给每个招生工作人员,从而自觉维护招生工作的严肃性。
二、依靠办学特色,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是做好招生工作的主渠道
在近几年的工业化推进过程中,许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但是由于不少企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等原因,多年来,难以招聘到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因而人才奇缺的顽症严重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因此,招生学校应敏锐地去捕捉这一时不我待的扩大生源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确定“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的全新的企校合作办学模式,从而确保办学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
实践证明“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企校合作办学模式虽然是一条艰辛的办学、创业之路,也可谓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希望工程”。然而越是边远的山区,艰苦的行业,越是缺乏人才,最迫切要求大专院校进行人才扶贫、知识扶贫。
“对口招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企校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企校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企业来说,投资少、受益大,职工进校不离岗,在自家单位就能接受大学教师的知识传授,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还能请老师在生产现场、工作岗位上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作为学校来说,拓宽了办学、科研的渠道,扩大了生源,提高了办学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思想和业务都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质量立校、服务考生,因人施教,是做好招生工作的生命所在
规模的不断扩展,需要质量来保障,这既是立校之本,更是招生宣传全过程中的利剑,有了质量作保证,我们的招生人员在宣传过程中,才能理直气壮,敢于承诺,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才会被认可。笔者认为在狠抓质量就必须树立一种理念,贯彻一条主线,严把四个关口。树立一种理念是指树立一切工作围绕服务考生,服务学生而运作。俗话说“顾客就是上帝”,同样就招生而言,就办学而言,考生、学生就是“上帝”,这是我们上至领导下至每位教职员工应有的共识;贯彻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因用而学”、学校“因人施教”为主线,并贯彻于办学全过程。比如实行“一个专业多种培养规格”的培养模式,即同一个专业名称下,针对生源群体的不同工作特性制定了多个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因用而学”,学校“因人施教”。严把四个关口一是指生源质量关。主要是对新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坚决杜绝通过各种通过违纪手段被录取的新生报到注册;二是指教学关。除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授课外,还必须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督导,同时注重对学生到课率的考勤;三是指考试关。核心做法是实行“教考分离”;四是指毕业关。主要审查学习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否符合要求,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规定“一生一专题”,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度。
四、正视困难、剖析成因,创新思路,是做好成招工作的根本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论文摘要: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既职前教育了顶岗实习生,又继续教育了置换教师,还推进了高师院校的改革步伐,是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
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山西忻州师院从1997年以来,至今已组织近6 000名本、专科生到忻州市所辖的6个县市的农村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西南师范大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西部农村教育的“顶岗实习”计划;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2006年5月实施研究,建立“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模式,师范生到农村实习,置换出教师到学院免费培训。“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模式为构建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搭建了一座桥梁,既职前教育了顶岗实习生,又继续教育了置换教师,同时推进了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步伐,是一项“实习学生、置换教师、大学教师”三方共赢的高师教育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顶岗实习,有助于师范实习生的职前教育
(一)教育观念的树立
实习生们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对新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初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增强了民主意识。
(二)专业精神的感染
通过顶岗学习,实习生们感受到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成熟的工作作风。这为他们立志当好老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教学技能的熟练
实习生学习了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问、引发学生兴趣、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控制课堂局面、制作教学课件、写好板书等教学等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的了解
在指导老师的细致指点下,实习生们熟悉了如何观察和了解学生,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何组织班会、如何进行成功的家访等班主任工作。
总之,顶岗实习为职前教的师范实习生提供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他们所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得以在课堂上经受检验,并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二、置换培训有助于实习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所谓置换培训就是用两名小教专业的大三本科生暂时顶替一名小学教师的岗位,把那名小学教师置换出来进行免费短期脱产培训。
短期培训的模式是研修培训,采用“自主学习、专家引领”的方式,培训内容设计为行为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观摩、反思和总结四个部分。培训以一项专题研究为纽带,围绕专题组织讲座、读书、研讨活动、专门技能讲解与培训、现场实践与研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培训的目的是:
1.教育观念的更新。培训中传递了大量新的、有效的信息,介绍了不同角度和多个层面分析问题的思路,更新了培训教师的教育观念。
2.科学素养的提高。培训中补充和更新了教师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科学素养。
3.专业能力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和专项技能训练,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置换培训为疲于应付繁重教学任务的农村教师、骨干教师们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使他们来得安心,学得踏实,他们可以利用被顶岗的时间补充知识、更新观念和发展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师资的更新,提高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转贴于
三、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有助于高等师范院校改革步伐的推进
(一)顶岗实习,是提高师范院校实习质量的有益改革
顶岗实习推进实习制度改革,增强实习环节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传统实习,很多城市中、小学出于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不放心,不愿意让实习生承担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实习的低质量必然影响师范生的能力培养,这是师范院校实习工作长期以来面临的难题。而在顶岗实习中,将农村学校设立为教学实习基地不仅为师范生提供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场所,而且师范生承担了正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其职前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有全方位的实习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整合师范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建构。
(二)顶岗实习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
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全面启动之后,高师教育系统现行体制的合理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顶岗实习是师范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顶岗实习以顶岗教学为基本要求,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标准高、压力大。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需要调整完善与顶岗实习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大幅度强化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要突出师范专业的实践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使师范生不仅能应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而且能把握课程标准,尤其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掌握学科教学力度,学会教学设计,学会组织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学习等。
(三)置换培训充分展现了大学优势,有助于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专业期刊资源,还有高素质的专家队伍。置换培训为大学教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专业优势。这些优势发挥得越充分,意味着培训的实际成效越高。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既有英国“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培训的优点,又具有美国“教师发展学校”的特长。它不仅解决了师范生实习难的问题,而且密切了高师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的联系,也促进高校与农村办学建立起“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进一步、长期的发展,使合作双方取长补短,既有助于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殿.贴近基础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师范院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爱满天下.2007,(3-4)7-11.
论文要: 云南的旅游扶贫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解决 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旅游扶贫中引入社区参与的机制,实现贫困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文章 探讨了云南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必要性,并结合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云 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
云南省127个县 (区)、市中,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2%,其中有5 1个是少数民族贫困县;66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并且绝大部分是少数民 族。云南贫困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高聚居区,他们的脱贫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以及 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云南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扶贫,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 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近年来,云南的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贫困地区利用当 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较好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摆脱了贫困 落后的面貌。①
应该指出的是,云南旅游扶贫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社区参与模式单一化,参与层次较 低,仍是一种被动参与;②由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资本稀缺,市场竞争力弱,他们在 参 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很难公平地享受到旅游开发的利益,因 而发展旅游业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旅游扶贫中引入 社区参与的机制,实现贫困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本文探讨了云南贫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 贫的必要性和实践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
一、云南旅游扶贫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利益 分配等涉及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利益的决策、执行过程,既包括旅游社区的政府及非政府介 入社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方法和手段, 也指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旅游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其 它各类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是居民对社区旅游业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旅游 业发展成果的分享。社区参与也是云南旅游扶贫实践的重要内容。
1.社区参与有利于云南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能力,特别 是乘数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强的产业,尤其在收入和就业方面,而如果有大量外地人进 入参与到云南旅游开发当中,他们占据了一定的就业比例,就会使当地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 或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出社区,出现漏损现象,削弱旅游乘数效应。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可 减少外地人进入的机会,从而相应减少旅游效益漏损量,提高旅游乘数效应,发展云南的经济 。
2.社区参与有利于云南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居民作为利益主体之一,承担了旅游开发 过程中的各项隐性成本,如资源、环境、社会成本等。若不考虑社区居民的要求,使他们非但 不能从中受益还要忍受由于旅游开发而带来的消极影响,他们便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抗 行为。在旅游开发中,必须考虑让居民参与,把居民自身利益和旅游开发挂钩,让其意识到自 身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收益的多少。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维护社区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保持环境卫生,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 时,会对环境质量、游客容量等问题给予关注,并监督和指导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环保政策 和环保行为,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而有利于云南贫困社区可持续发展。
3.社区参与有利于提高云南旅游产品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者才会获得 满意的旅游经历。对旅游者而言,游客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是旅游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社区居民是与当地自然历史和社会文化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知道社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所 在以及哪些旅游资源值得开发,社区参与能使旅游开发规划符合当地社区的意愿和能力,从而 获得居民的支持。并且,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能体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向游客展 示的生产、生活、表演、服务等活动都能出于真情的自然流露,使游客能体验到纯正的民俗 文化,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③
二、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实践情况
从云南旅游扶贫的实践来看,目前社区参与在云南旅游扶贫中仍然不普遍,典型的例子 如曲靖罗平的多依河景区和丽江泸沽湖下落水村。
多依河景区处于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1999年以来,曲靖罗平县以油 菜花旅游节为突破口,对多依河进行了旅游开发并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取得了良好 的经济效益。多依河景区周边分布着的几个布依族村寨,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 参与内容上,政府按村寨进行划分使其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旅游业中:(1)对直接被占用到土 地的农户,除了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外,由政府配给每户一辆三轮车在景区游线上承载游 客游览观光以直接获取经济收入(景区内不允许任何机动车出入)。(2)对多依河景区沿河分 布 的几个布依族村寨,其中一村寨主要靠划竹筏获取收入;另一村寨负责牵马和抬轿,政府在 景区内山体开辟两条专门的骑马游线,村民通过为游客牵马游玩而获得报酬;再另一村寨则 主要制作展示布依族生产生活特征的竹编竹制小手工艺品,如水车、织布机、竹桶、水枪等 在景区附近向游客出售。④
丽江泸沽湖下落水村共50户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村委会为保证社区居民的共同利 益,将划船、骑马、歌舞表演三项规定为集体经营,向游客收取统一价格,所获则平均分配 给参加经营活动的居民,其他服务项目则由居民自主经营。政府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建设景区 公路等基础设施,通过设立公路收费站、门票等获取回报,同时,政府也将部分门票返还给 各村寨,以促进社区成员对维护、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的支持。这种相互扶持的制度使得社区 旅游业的发展呈良好的态势,社区居民、集体、政府三者关系较融洽。
从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实践情况来看,此方式拓宽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来源,增加了 经济收入,不失为目前带动云南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相对可行的手段。但也存在若 干 问题,如社区居民的参与没有固定的和制度化的组织形式,居民在具备经济利益项目的参与 上积极性比较高,但是缺乏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经济组织,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居民的参 与比较分散,不能很好的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另外,就是居民对于眼前的经济利益看 得比较重,而对于长期的旅游扶贫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不关心,而实际上,后者对社区贫困人 口的脱贫效果影响更大。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实践中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另 一方面,贫困居民素质的低下,对旅游业及其规划相关知识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
三、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
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建,其核心目的是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 展系统,确保通过旅游扶贫,使社区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发挥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实 现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同时使社区在自身素质和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最终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为此,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构建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经济方面,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扶持当地居民。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扶持 当地居民,包括制定保护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法规条例,从法律上承认其经营的合法性 ,规范其经营服务质量,这样既利于其健康发展,也会增加政府的税收。财政上的扶持包括 帮助居民筹措开展旅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等。在旅游扶贫过程 中,要注意将分散的资金、技术、劳动力进行有效的组合和合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市场参与 能力,从旅游市场体系中获得发展的利益,旅游社区的企业自创建之日就应遵循“谁收益谁 付费”的原则,给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并向社区居民开 放。在实践中,政府和企业尽可能雇用本地居民,为本地居民优先提供盈利机会,包括尽量 提供给本地居民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社区形式的经济组织可以考虑社区基金、社区居民参 股的合作股份公司等,这样能增强与外来资本对话的力量。
2.政治方面,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企业、政府和社区居民三 个旅游利益主体中,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 , 他们在旅游资本、技术和市场竞争方面缺乏 竞争力。如果旅游开发完全依靠经济机制运作,扶贫所强调的对贫困人口的扶助和发展机会 的创造很难实现,社区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利益主体之外,达不到旅游扶贫的目的。在云南旅 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为当地群众参与旅 游开发和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具有共同需要和共同目标的生存空间,社区既是生活共同 体,又是利益共同体。随着社区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是必然的。居民 参与社区管理的方式最主要是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直接向社区管理机构反映,往意见箱里 投信,向新闻媒体反映。在许多旅游社区,社区建设还不完整、居民参与旅游社区管理的机 制还没有建立、群众自治组织还不完善,其功能还不能实现。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业 的发展,将社区参与与旅游开发、规划和实施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3.社会文化方面,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建设。如果社区居民光有参与旅游的热情 而缺乏参与旅游的能力,同样不能实现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居民 的参与能力建设,这需要加强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对其进行旅游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教 育培训的内容包括:普及旅游基础知识,树立为旅游者服务的意识,加强旅游法制教育 ,推广普通话和英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居民文明行为、热情服务的教育。另外社区还可 通过加大公益宣传力度,评选文明工作者、文明家庭等方式实现对居民的好客教育,加强对 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形象。对社区成员进行旅游专 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内容包括旅馆服务、旅游交通、旅游市场开拓、旅游产品生产等。这能使 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掌握一门专业技术,能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 价值。
4.环保方面,推行实施10个r行动。对游客而言,旅游地是暂时的居留地。而对旅游地 居民来说,旅游地是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因此, 旅游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对社区居民具有更为 重要的意义。更进一步, 保护自己经济收入这一切身利益成为社区居民保护旅游资源的动力 。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即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的目标,推行实施10个r行动,即:认知(reco gnize)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拒绝(refuse)参与任何对环境有损的旅游活动;减 少(reduce)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寻找较少环境影响的替代(replace)产品来达到对环 境呵护的目的;为了节约资源提倡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生活消费品;重 新改造(reengineer)耗费水和能源的机器设备;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retrain)使其在行 为方面影响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对参与环境保护的人给予某种形式的回报奖赏(reward);为 了改变人们对环境的习惯行为,重新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行为准则,需要对人们再教育(re- educate)。运用10个r行动的教育使社区成员更新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注释:
①胡锡茹. 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 经济问题探索,2003(5)
②黎洁,赵西萍.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 旅游学刊,2004(4 )
③何玲姬,李庆雷,明庆忠. 旅游扶贫与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热带地理,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