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从最初的诞生一直到近代逐步完善最终被人们称作新的艺术形式,其经历了多个演变的阶段,其复杂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影视艺术的内容通常会以其特定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可能每个人对于影视艺术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但是其重要性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纵观影视发展的历史,影视艺术一般被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包括社会古典追求时期、浪漫美学时期、纪实时期、影响时期以及当代的多元自由时期,我国的影视艺术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些时期。在后来的实践中,我国影视艺术行业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成为新兴的艺术形式。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影视行业发展是较晚的,最终影视戏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现实为基石进行创作,将其民族化,最终形成了创新出影视艺术的现代框架结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存亡战争与阶级矛盾战争是一大社会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影视行业也被卷入其中,最终反映真实生活的影视艺术在现实与影像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其悲剧美的特色,在此阶段中,我国影视艺术的核心向深层次迈进,相较于之前的平淡,这一阶段的影视艺术不论是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做到了质的飞跃。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影视艺术形式也趋于传统,抒情与叙事方面都有着属于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影视艺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向前迈进,从形式上而言,这一时代的影视艺术还是有所创新的,影片更加偏向于讲述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影视作品本质依旧空泛,无法达到审美价值的本质要求。到了后来,8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影视艺术也真正地走向了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视听语言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众多中国电影人在拍摄作品时都做到了巨大的突破,电影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90年代后,影视艺术市场化逐步渗透到影视作品当中,导致现实主义电影潮流的前进步伐受到阻碍,但是也给予了影视艺术走向多元化的道路。21世纪后,我国影视艺术最终迎来了市场化,也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形式的影视作品纷纷跃上银幕,而数字科技的进步也为其拍摄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二、影视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影视艺术是视听语言的集合,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影视艺术相较于过去,已经能够很好地为我们带来视听语言的享受,但是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局限。笔者认为,我国影视艺术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它融合了诸多艺术的元素,如画面、声音等元素被集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影视作品中许多时候能够通过画面与声音的结合给予观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但是影视艺术的更为关键的要素还应当是其作品深度,一部意境深邃的影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思考是无限的。在影视作品中,其内涵意境是需要通过影视艺术的手法进行展现的,有时候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当今的影视作品中,虽然其也被许多电影人所运用,但是却依然无法带领观众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中,给予人的震撼是有限的。其次,影视艺术为观众展现绚丽的画面不应只是刺激观众眼珠这么简单,其应当将以往抽象的概念和思想,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最终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受到影视作品感官上的刺激的同时,心灵上同样有所感悟。但是时下信息化科技发展迅速,网络这一平台的出现虽然让许多的创作者们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但是同样地也禁锢了影视艺术本质内涵的发展,传统影视艺术应当具有的审美价值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运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才是影视艺术发展道路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影视艺术的创新
(一)影视创作的交流形式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是较为丰富的,通过不同手段创造出更为直观的审美感受,通过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为观众塑造一个合理的艺术空间。而影视艺术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能够与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影视艺术所具备的那种充满共享性的特征,能够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处对影片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和探讨,而电影所具备的客观的视角能够让观众在电影院这个场所中,达到一个特定的心理反应。相较于以往的影视艺术形式过于单调和古板,影视艺术的创新能够更好地将电影艺术的此种意义展现在电影之中。电影作品的创作往往会在电影中融入当事人的主观思维,让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故事的魅力,让观众对于电影人物的世界感同身受,这就是影视艺术所具有的特点,这种信息磁力能够让其艺术气氛得到更多的展现。影视工作者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影视创作是一个作者与观众交流的过程,随着影视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影视艺术能够进行自身的转化,从而构建出一个能够让观众更容易感受其内涵的影视世界,最终完成影视艺术形式思想交流的目的。
(二)紧随时代的创新思路
我国影视艺术形式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是仍然在多样性方面有着较大的缺陷,这也就导致了许多时候影视作品无法满足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广大观众,当前的影视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那么影视艺术的发展如果希望加快脚步,就需要广大的影视工作者将创新这一要素重视起来,创新已经成为影视艺术发展的关键。我们说起影视艺术的创新,并不是意味着将过去的传统艺术摒弃,相反更应当将这传统的影视模式保留,影视工作者应当对其进行符合时代特色的完善,将其改造成能够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影视作品在描写男女之间爱情时会赋予其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悲彩,比如著名电影《魂断蓝桥》,但是时下的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之时,却不能完全地对其中的模式进行模仿,因为在如今的社会中,观众观看战争年代的影片更愿意去关注电影中反映出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所以影视作品应当以时代背景为核心进行创新。而且影视创作应当处于时代的前列,在创作的过程中,社会中的诸多事件与细节应当及时地反映在作品中,不仅能够将影视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并且对观众更具有说服力,让其展现出属于时代的内涵,推动我国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结构模式与观众观感方面的创新
影视作品中,情节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节的合理性会让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更具有说服力,然而,许多情节的发展需要依靠巧合而进行,电影中的人物会在不同的巧合之中发生命运的突变,从而让剧情出现波折,最终达到情感。在过去,这样的情节能够完美地将观众的内心抓住,引起观众悲伤或快乐,但是到了今天,这种模式便显得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许多观众在观看之时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电影的价值有所降低。近年来,我国电影作品中的结构模式有了一些转变,但是其依旧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模式,只是对其进行了延续。因此影视作品中的结构模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和创新,比如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情节加入一定量的虚化描写,让其看起来更具有合理性,使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中去,看似真实的电影情节也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热情。观众的观感是不断改变的,影视艺术形式创新应当符合观众的转变,达到观众的观感与作品的创新相统一的目的。观众在观看电影之时,是对作品进行解读,电影应该通过视听语言将其创新观念展现给观众,而不是单纯地对前人创作理念的复制。当这两者达到统一之时,最终形成影视作品满足观众审美,观众审美促进影视艺术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影视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影视艺术的创新带来的思考
影视艺术不仅是一种能够传递思想的介质,同时也是一种能够为大众提供娱乐性导向的艺术形式,它应当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应当符合当代的文化背景。时下的影视艺术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传统影视艺术中的模式已然不再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不符合当代的实际环境。同时,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对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进行艺术化改造,最终高于生活,让观众在观看之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体会其思想内涵。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当转变以往过于艺术化的理念,观众在观看电影之时,更多的会愿意关注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而不是细心地去体会这部作品视听语言上的成就,因此电影作品更应当注重观众的观感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注重艺术性。影视作品往往会将观众带往一个构造完整的空间里,其真正意义上的形式创新,应当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隐喻。创作者应当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融入作品中,让作品充满来自生活的感动。而这些感动又通过视听语言表达出来,在合理的情节发展中为观众提供能够满足其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不仅应当从艺术角度反映生活,更应当表达出作者对于电影感情思想的把握,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将富有寓意的视听语言展现在银幕之上,只有这样的电影作品才能够最终把握住观众的需求,符合时代进步的特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影视艺术形式创新。
五、结语
影视艺术更新速度快,淘汰几率大———因为新型媒体网络有巨大的储存和点播功能,并且新型媒体网络拥有强硬的高新技术,所以影视艺术作品在网站上能够停留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影视作品在网上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这就要求相关的影视作品必须是有很高水平的。现在有很多电视剧、电影和和综艺节目都没有一点新意,内容空洞乏味,单调乏味,而且有很大的成分是抄袭别人的版权的。这样的影视作品就很难在网络平台上立足,并且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取代,从而被淹没在平庸作品的洪流中,而不能为人所知。促使影视艺术作品质量下降———在网络媒体上,传者和受众具有完全平等的平台,受众既可以是受众,同样也可以是传者,这样一来,网络上就会出现许多自制的影视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质量很难被保障,从而就有很多差质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公众的眼中,这种差质的作品会对公众和社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影视艺术如何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
改变和拓宽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要想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网站就必须改变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路,要改变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完全分离的场面,创造一个更大的平台,让观众和影视作品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平台,让群众能够与影视负责人无隔阂的交流,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影视以后发展的方向。其次,创作影视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有足够高的编导能力的导演、编导,它更加需要的是他们能够真正的深入到生活中,用细微、敏锐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找到生活中的有意义的题材,并且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口味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主体、主题平民化,题材多样化———随着新型媒体网络的普及,顺应新型媒体网络的优势,现在出现了很多平民化的影视作品。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思想为核心,无关乎集体,无关乎成名,没有杂念,他们以某一个打动人的点,得到许多人的大力支持,从而能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迅速蹿红。除此之外,他们的创作手法都非常灵活,主题形式多彩多样,或许他们表达的主题思想并不深刻远大,但是正是这种随意性的拍摄,才能表现出多样化的影视作品,才能折射出他们不同的个性,所以才能够打动人心。丰富创作影视作品的新形态———如果将传统的影视作品简单的搬到新媒体网络平台上,肯定不能够表现出它的应用特性,所以传统影视作品必须进行再创作,表现出自己的新艺术形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新媒体网络上获得新生。再者,影视作品的创作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因为现在媒体网络的受众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所以影视作品的创作必须体现出年轻人的特性,根据年轻人的特性创作出具有年轻态的影视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年轻人,迎合大众的口味,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总结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影视艺术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
面对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面对权威的丧失和话语权的取代,作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内容博大精深,底蕴宏厚悠久的文学艺术一时手足无措。在影视艺术的冲击下,文学在话语地位﹑审美形态﹑情感的表达及作家的生存方式﹑身份处境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巨变[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视觉狂欢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对视觉文化的冲击,文学没有必要哀叹和担忧,也没必要誓死坚守和排斥新生艺术。虽然新事物的成长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抗争,但是文学艺术想要在新的时代下生存下去,切勿故步自封﹑孤芳自赏,与影视艺术斗争到底;而应放低姿态正视影视艺术,敞开胸怀欢迎影视艺术,及时调整自身,与影视艺术交融共生,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从信息的流向来看,文学是信息的者,而电影、电视则是信息的接受者,文学一直是影视最重要的资讯来源。文学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积累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沉淀了一大批经典之作,为影视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素材和营养,并直接催生出了一批优秀影视剧作品。近年来兴起的“影视同期书”就是影视文化和文学艺术合作的范本。“影视同期书就是与热播的影视剧同期或后期推出的文学读本,它是以影视媒体转换成印刷媒体的形式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剧本———影视的改编过程,而倒置为剧本———影视———小说,它是传统小说与影视剧作两种艺术形式的衍生物”。
这种从影视艺术到小说艺术的讨巧的变迁方式,正说明文学艺术不排斥影视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借助影视的力量来发展自身。但是,在为文学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知名度的同时,影视给文学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有目共睹。在影视狂欢的时代,文学一方面必须不拒绝影视艺术,反而应该将文学的各种艺术形式渗透到影视艺术之中;一方面又需要对大众影视文化保持警惕,因为向影视艺术献媚并不是文学艺术的唯一出路。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为拍影视即兴创作的剧本或脚本,这种为影视而文学的作品,影视化的痕迹明显,文学的味道全无。正如作家、编剧徐小斌分析说:“为了迎合市场,不少作品都被打上了浓厚的商业化烙印,粗制滥造、狗尾续貂之作比比皆是”[6]。这种舍本逐末的文学创作道路,无疑是不可取的。文学应该在融合其他媒介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其次,影视艺术要以开放谦卑的姿态面对文学艺术。影视艺术是多元吸纳、全方位融合艺术成果的一种新的媒介艺术,诞生发展的历史仅百余年,所以各个方面发展还不完善,在文学艺术面前,多少显得有点稚嫩。文学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叙事手法、结构样式、表现技巧,沉淀了一大批经典之作,为影视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素材和营养,所以我们要看到影视艺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学艺术,如果没有文学各种艺术形式作支撑,影视艺术很难获得飞速发展。正如张艺谋说:“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7]不仅仅是小说对影视贡献极大,文学的其他三种体裁(诗歌、散文、戏剧)都极大地影响了影视的发展,无数小说、戏剧和散文作品不断被直接改编成为电影,如古典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戏剧、海明威和莫言的小说等。影视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但如果没有文学的支撑很难有佳作。
众所周知,影视剧本大体有两种类型: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原创剧本是影视编剧专为拍摄影视剧而写的,虽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爱情公寓》《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但这类剧本多少有点急功近利,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而“绝大多数有品位、上档次、能吸引观众的影视剧则是来源于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8]。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高粱地》,《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这就足以说明,影视艺术若想长期生存,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来提升。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虽然在大众文化浪潮下影视艺术对文学造成了挤压,但是影视艺术固有的局限性使它远远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是“读”,影视是“看”。“读”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思维活动,形象思维融汇其中,意义更加丰富深刻,而“看”,如看电影,却主要是一种直观的感性活动,比较平面化,缺乏深层思索。因此,文学的发展为影视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基础,而影视艺术也正是强大的文学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和体现。总之,影视艺术和文学两种媒介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正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宁宇所说:“影视和文学的联姻,不过是消费时代各取所需的结果。许多文学作品纷纷‘触电’带动了影视剧的发展,更有许多小说因为搭乘影视顺风车,而一跃成为畅销书”。
摄影器材,作为一系列复杂的工具,不仅包括照相机,还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无论社会人士或在校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经济条件,择优选择适合自己的机型,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机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它集物理、机械、人体工程、电子、材料、数学等学科为一身,融科技知识和专业学问为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拥有着多种功能,良好的效应,便于入门,充满趣味及那神奇的奥秘,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的能力。所以说在通识教育中,选择摄影工具来培养与提高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很合适的。
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人的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核心的思维力外,还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水平上,而观察是诸种智力因素的先导。常言有云:摄影是一种减法的艺术,摄影实践需要摄影者在纷繁复杂的景象中抽取出其中精华的部分,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因此,摄影可以训练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在百姓日用的凡俗中择取神圣。摄影家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质。因此说,学习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摄影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构思新颖,角度独特,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来创作。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作品,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发散、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尝试拓展性的创作拍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摄影实践,既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其创造能力。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实践不但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教会了他们去欣赏美,享受美,使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成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成人与成长,而通识教育核心是在使人成为人,也就是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评的精神,也就是使得学生“成人”,从而可以独立思想,拥有独立的人格,从而映照伟大哲人康德的思想: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现实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作为弱势的大学生们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几乎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课堂上还存在着一种灌输式教学,把所谓的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从而在他们的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刻板迟钝、思想僵化。在校大学生二十来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时期,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阳光洒脱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这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深刻影响,也有学校自身专业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而作为大学生通识主要内容的摄影艺术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瞬间的领悟和捕捉能力,丰富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创造能力。摄影艺术是个“我影照我心”的艺术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镜头释放,就一定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进而使大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艺术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就是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进一步开阔摄影艺术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摄影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把美的欣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作结合起来,使摄影艺术教育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摄影艺术的创作实践就是让大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他们亲自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总结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当然,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不要认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总之,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⑴施方良.《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
⑵李佐锋、周淑芬.《小学数学教师知识扩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在电影中,演员能够穿着各种类型的衣服,就像广告牌一样,引领时装的潮流,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让服装能够迅速走红。现代电影逐渐细化了分类,因此需要我们对于服装也要进行系统的分类,设计出相应的电影服装,进而能够突出电影的内涵,可以说电影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设计的发展。
服装作为独特的艺术种类反过来推动电影发展。电影创作中,作为表现出电影作品最基础的语言系统,能够影响着电影的发展。我们创作的电影是一门欣赏的艺术,在电影中,服装会随着人物的思想变化而塑造,服装的成功造型设计能够直接征服观众,并且这种服装视觉效果能够深入到思想深处,进而能够引发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喜爱与思考。
电影艺术与服装艺术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电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发展的百余年中,通过自身的独特魅力与视觉技术巩固了自己的艺术形式地位,扩大了在人群中的影响,并且逐渐带动了服装艺术的发展。电影的迅猛发展能够推动服装的多元化发展,而优秀的服装设计也能够表现出电影的角色,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电影中服饰语言的作用
第一,渲染出戏剧效果。德国著名电影史学家洛特•艾斯纳曾经说过,“在一部电影中,服饰永远不会是独立的艺术元素”。电影从开始发展一直到大规模传播过程中,逐渐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虽然与戏剧不同,但是独特的戏剧性特点依然在电影创作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在去年上映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不仅是职场白领们的服装秀,电影中的服装也不仅仅是人们的装饰,而是与其他语言系统一样,能够表达出更多的信息。徐静蕾在电影创作中,刻意地去降低原作中对于职场的冲突,而着力去制作一部爱情时尚电影。在电影中,王伟的旧爱是玫瑰,而杜拉拉则是王伟的新欢,但是这三个人又在一个公司上班,因此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尴尬气氛就形成了电影的戏剧性,尤其这部电影擅长用分割屏幕的方式同时来表现出玫瑰与杜拉拉服装造型。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戏剧效果就会突出出来。对着剧情的开展,第一个场景是杜拉拉第一次来公司上班,左边的画面是杜拉拉穿着一件格子衬衫来弯腰将自己的运动鞋换成了皮鞋,而右边的画面却是玫瑰穿着精干的职业装,穿着高跟鞋大步走来。这时候,杜拉拉的职场菜鸟的形象瞬间凸显出来,与玫瑰精锐的职场精英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可以说有着真实与戏剧性的效果,能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第二个场景是在同样的场所,有着同样的情节,不过杜拉拉将自己的平底皮鞋更换成为高跟鞋,而玫瑰神情落寞地走出来。通过这个场景的展现,表示杜拉拉已经适应了一年的职场生涯,习惯了白领的生活,并且能够融入这一阶层,也可以暗示了她的自信与对事业的更高追求。第三个场景是玫瑰对杜拉拉说公司将要解雇了王伟,让她暂时能够保密。这时候杜拉拉穿着淡黄色的斯文有余但是气场不足的花苞型连衣裙,她戴着的金色与天蓝色两种不同风格的项链显得十分多余与繁琐,但是玫瑰却穿着一条贴身的连衣裙,有着华丽与优雅的气质,让杜拉拉瞬间嫉妒起王伟前女友的身份。
第二,衬托时代背景,能够渲染整体电影的气氛。观众是通过直观的形象来观看电影的,属于视觉的艺术,而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色彩表现出来的。而色彩是最抽象化的语言,在电影中色彩不仅能够有着独特的审美性,也有着装饰性的特点,恰当地使用色彩能够体现出电影的时代背景。而我们在电影创作中服装的主要元素由三部分组成,也就是色彩、款式、材质,而其中的色彩能够给观众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电影中的服装就像无声的语言来对观众讲述着故事的内容与画面,将电影情节的年代与背景直接地给观众展现出来。一般在电影中,不同时代的服饰都能够让演员穿着,来演绎当时的时代背景,服装能够在电影艺术中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反映出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在创作的影片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脉络,与电影中的服装相互照应,烘托电影作品中的气氛,能够给观众带来冲击力,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第三,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烘托衬托电影演员的心理变化。在电影创作中,服装能够推动电影创作的效果。除了需要电影中演员的表演,演员只有穿上电影中的服装才能够扮演出来角色,更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与形象。在电影中,服饰也是人物内心特征的反映,它是人物心理性格转化的载体,能够逼真生动地展示出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与内心世界。在扮演人物过程中,能够表达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与审美心理的影响。在电影中,外在的人物形象要与内在的心理与气质相符合,而电影服装能够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电影的服饰能够对电影人物内心世界直观阐述与形象的外化显现,成为一种独特的角色塑造载体,可以说电影服装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功能是电影中其他道具难以比拟的。我们所谓的“衣如其人”,就是说服饰可以作为一种具象的手法,成为最直接反映穿着的人们的形象特点与性格特征,使角色的特征更加典型化与鲜明。在电影《霹雳娇娃》中,三个形象鲜明的女特工为了能够获得重要情报,一会儿化妆成为甜美可人的糖果女孩,一会儿化妆成为热辣的机车女郎,甚至还有彪悍的女强人的造型。可以说每一次的造型都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离不开服饰。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巩俐扮演了一个农村妇女,身穿碎花棉袄与缅裆棉裤,瞬间给人展现出一个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
第四,反映出电影角色心理。我们在塑造电影中的人物时,需要有着心理深层次的内涵表现,才能够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电影中的服饰能够成为角色的隐性特征的表现载体,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够外在地装扮角色,也能够刻画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随着电影内容的展开,角色的外在形象也会随着心理变化而变化,并且能够为电影情节的脉络发展提供具体的条件。例如在电影《雷雨》中,不同的服饰变化,能够将女主角繁漪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转变为心理受到严重摧残的老妇人的心理展现出来。在她少女时代的时候,采用的是少女装扮,通过淡紫的色调展现出少女的幻想,而在进入到周家之后全身的深紫色能够表现出繁漪的孤独寂寞,旗袍的外形也用了修身的款式代表着她走向成熟后的风韵。同样地,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被几十件旗袍包裹着,有着矜持而又雍容华贵的气质,每件旗袍都能够表现出女主角的不同情绪。而观众也能够被旗袍的美丽所吸引,进而为女主角的情感变化而欷歔不已,可以说整部电影中张曼玉不同的旗袍变化表现出她坎坷的心路历程。我们中国俗话说,“人靠衣装。”可以说,服装能够体现出一个人平时的品味与情绪,因此在电影中依靠变化服装能够对角色的心理转换凸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能够引导观众体会到电影的内涵。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对电影的服装有着足够的了解,服装并不只是简单地为了剧情的需要,而是能够有着当时的时代特色与风俗习惯。例如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王博与王丽去布达拉宫拜佛过程中,画面中都是穿着有着浓郁藏族风情衣服的藏民与喇嘛,一下子把观众带到,可以通过直接的视觉感觉与剧中角色达到有机的统一。而这种直观的感觉,也让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关键词:图像艺术、写实绘画、作用、影响
谈到图像与绘画,他们一开始就有斩不断的关系,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就是德国画家盖达尔1830年发明的,当时叫做“盖达尔”写生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图像艺术创作无论是在技术方法、媒介材料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已大大的拓展和进步了。早期图像艺术更多是指“图”的意义,现在则更多是指“像”的意义。现代摄影技术出现以后,图像艺术与绘画艺术更是相互作用和渗透,传统的绘画艺术面临着来自图像艺术的挑战,同时也为绘画艺术在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带来了新的变化。照相写实绘画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图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关系
图像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在表现意图、创作方式(过程)和最后的展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纯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在作品中以后,便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慰籍,对于“作品”是否可以为他人所了解、接受一般不在他的主要意图之内。作品与观众只是简单的、很感性的交流,其语言涵义是不清晰的,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也是纯绘画的特殊之处和迷人之处。而图像语言工作者的表现意图大都是根据一定的文字概念,着重在于把文字内容确切地表达,与大多数观众进行沟通并使其理解是他们的主要目标,最常见的如影视作品,广告招贴,元不体现这一创作意图:在制作过程当中,绘画艺术创作者不必遵循一些制作上的规范,他们可以主观地按自己的需求去发挥,即便有理性的思考介入,也是作为情感表达的导引(例如构图和肌理)。相反地,图像艺术的制作从开始就要述说目标,选择并决定适当表现手法。(照相写实绘画在制作上类似于图像作品的生产,因此画面的情绪化特征没有了,作者的情感无法强烈的灌注于作品当中,“照相写实主义”作为“主义”产生了)。绘画创作则是由画家(人)来操作画笔完成作品,这样画家的主观情感不可避免地凝固在作品每一个制作阶段当中了。而图像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由制作者来操控机械(摄影机、摄像机、后期暗房机械等)来完成作品,制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机械性。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理性活动占主导地位。作者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理性布局来引导或操控观众的感性。这便是当代艺术重“观念”而轻“绘制”的来源所在。
二、图像在观念、技术、物质及形式方面推动了写实绘画的发展
近20多年来的中国具象作品,几乎都用照片这种二手视觉经验作为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写生仅仅是一部分画家保留的创作手段。中国照相写实主义出现了冷军、石冲等重要画家,在当代绘画领域,很多艺术家正在借用影像艺术的观念、形式进行创作,有的画家就是因为受到图像艺术的影响,才使作品带上了时代的印记,例如油画家钟飙的作品。
图像艺术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整地;造林方法;技术对策
1.造林方法
1.1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
1.1.1直播造林技术的适用范围
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直播造林适用于交通条件差的远山、深山,灌溉非常困难或者无法实施灌溉,难以实施植苗造林的干旱瘠薄山地。
1.1.2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应坚持适地适树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兼顾的原则,以选择根系发达、萌蘖力强、遮拦雨量能力强、生长稳定、耐瘠薄、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另外,黑松、侧柏等易受鸟、兽、虫危害的树种,在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直播造林。适合直播造林但未经试验的树种,可先行试验,总结经验后,推广应用。
1.1.3种子来源、种子质量及种子检疫
种子来源:在选择种子来源时应按照以下三个原则:尽量采用本地种子;本地采种量不能满足造林需求的地区,应按照我国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中国林木种子区划》的国家标准执行;对于无种子区划的树种,在调进外地种子时,要尽量选用与本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同或相似地区生产的种子。种子质量与种子检疫 种子质量是直播造林成功的关键,经检疫、检验质量合格种子,用于直播造林。
1.1.4种子处理
种子储藏种子入库前都必须净种,测定种子含水量,对含水量过高的种子要进行干燥处理,使其符合贮藏标准。为防止病虫害,入库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可用熏蒸法,即用56%的磷化铝片按每吨种子5~10片药量分散摆放在种袋上,密闭熏蒸96小时后,通风48小时。安全含水量低的种子等适用于用普通干藏法储藏。安全含水量高和具有深休眠的种子,可用坑藏、堆藏等湿藏法储藏。浸种 播种之前浸泡种子,促进种子吸水膨胀。播前处理根据树种、立地条件和播种季节等决定。易感病虫和易遭鸟兽危害的树种,或者在病虫害严重的造林地播种,应进行消毒浸种或拌种处理。种子消毒浸种可用0.5%甲醛,拌种可用辛硫磷、呋喃丹等,辛硫磷用50%的乳油拌种,用种子量的0.5%~1%。为防鼠害,也可采取结合拌种加入毒饵等措施。
1.2植苗造林法
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1.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2.植树造林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2.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人工播种方法
2.3.1播前的种子处理
目的:完成种子发芽准备,加速种子发芽,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
措施: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深休眠种子要催芽。
春播时逼迫休眠种子应浸种,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
秋季播种时一般都不浸种、催芽。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方应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拌种。
2.3.2播种方法
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
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
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
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
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
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
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
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
适用条件:已有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迹地引入针叶树种,沙地造林。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
【参考文献】
[1]李景伟.林业生态效应与营林技术研究[J].中国林业,2010(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