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

第1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2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第3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专业英语 职业技能

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是教授学生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知识,培养懂得国际商事、经营和管理法规且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中高级人才[1]。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来自国际性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要求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在课程当中引进职能技能的内容。本文针对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增加职业技能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是学科的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综合性质的技能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的是教授学生学习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复杂性英语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主要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现在的大多数综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把语言中的信息更直观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获取英语学习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知识的训练[2]。

虽然专业英语的教学手段有进步,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还有大部分综合课堂内容只是在原来“教师+ 教材”的模式上与原先相比并没有突破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单调,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知识获取面比较窄。仅限于英文方面的知识,而对国际贸易间经常涉及到的基本技术知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却很少提及。

职业技能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职业技能的种类被划分为三种,即为技术性技能,人际关系类性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如下文所述。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的主要内容有最基本的技能——阅读、写作和数学计算能力,也包括与特定专业职位相关的能力。

现在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进步,竞争的程度越来越剧烈,职位的需要、知识面和技术能力都随之提高,其中自动化办公、电子商务、企业的ERP管理系统、数控机床,这些岗位的从业者要有数学、英语、电脑、网络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假使缺乏此类知识,那么日常的电子邮件收发,电子文档的处理和制作,这些工作都不能处理,很难满足现在的岗位需求了。尤其是近些年来,电子交易化的大量应用,从生产领域到贸易领域,新的技术也不断更新,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实际要求。

2.人际关系技能

从人际关系学上讲,每一名员工都从属于一个组织。因此,身为组织的一分子,能否处理好同事和上司的关系,是发挥自身才能和作出贡献的前提。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实现自我的价值,员工就必须改进自身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学会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3]。

3.解决问题的技能

问题是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当发生问题,尤其是棘手且难以处理的问题时,需要员工有清晰的思路和应变能力来处理。如果员工解决问题的技能不尽如人意,就有可能失去这份工作。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有经验的前辈交流,借鉴成功的案例和加强自我学习的方法来实现。

职业技能所起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职业技能内容的增强,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明确了专业的学习方向,职业技能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 需要培养的是多才多艺、 综合素质好、 各方面能力强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更应具有可能从事行业各方面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对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至关重要。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学生的重要优势, 它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增强本专业的感性认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英语师范生不仅要学习相应的基础专业课程, 提高专业素养, 也要加强对本专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即突出国际性和贸易性这两个特点。

综合能力是需要通过实践性的活动来培养的, 各种能力和水平都是在实践当中体现出来的, 所以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实践讲课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如果在学习阶段存在知识水平、认知方法和技能方面的问题,那么走向社会后其心理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也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学生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 可以引导学生把专业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的职业技能课程中,把思想素质、情绪控制力、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国际贸易当中涉及到的行业知识相结合,既突出专业性,又能保证整体性。可是,要将技能知识与基础理论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就必须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从而推动学生的学科专业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并保持三者的和谐平衡, 这样就真正突出“国际贸易”的最大特点。

3.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专业英语学生来说, 一专多能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一专”是指在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方面要“精通”,这是一名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多能”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所在,指的是对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学科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 能将其与英语专业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做到触类旁通。现在, 培养“一专多能” 的英语专业学生是最高要求。

就业竞争力在职业技能的范围内,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术能力和社会认知,在不同学校同专业的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容易获得招聘企业的认同。

就业竞争力另一重要特点是拥有关键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应聘者在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具有相邻职业的知识储备。当需要更换职位时,依然能够很快的胜任,这也为就业中一个突然的优势所在,并且不会因人的变化而出现丢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适当很多的能力,具有综合性和专业的知识储备,对专业的技术知识可以很快的了解并且能快速学习,能够多个门类的技术性职业需求,即可以能适应对口性质的职业,还可以胜任与之相关的岗位。二是知识快速转化的能力,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并能自我把握,能够自行处置工作出现的问题,解决突然出现的难点。三是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将质量第一始终贯穿在工作第一观念当中,坚持保护环境的观念,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职业技能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

1.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

渗入职业技能培养的交互式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就是将技能课划分成训练、演练、温习和强化等部分,每一个部分可以作为一次微型课,有不同的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外作准备,课堂上学生互相合作,分享自己对技能知识的见解并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控制者、指挥者和管理者。

在职业技能培训时将就业放在第一位,就业意识要优先考虑和培养,培养学生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自我想法的就业观念,对将来的就业方向从入学就开始筹划。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中心,与社会就业机构合作,聘请和培养专业性的指导老师队伍,整个就业指导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从学生的际需求、就业动态、就业政策、面试的注意事项和信息等几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

2.紧跟社会发展,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学校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以课程内容能够在企业进行能力训练为主体的教方式,并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职业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思维拓展的训练。

着眼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学习。高等院校的教学不但要学生以“够用”为标准,而且应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外,还应注意对学生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管理类、 营销类、商务礼仪等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涉外事件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有针对性地选择技能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方向,学生从书本,日常接触和实习当中,根据专业包括的内容、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主动学习和实践技能。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加之有专业教师的辅导。整个学习环境非常开放,并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力和贡献精神。当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的岗位。

同时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从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需要和所需要的技能的实际出发,将实用性、可操作性的作为中心点,学习国内外成功的培训方式,考虑本专业特点和优势,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又保证学生可以有较长远的职业发展,从而保证学生步入职场后始终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这种制度的重点并加以实施。培养拥有扎实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还可以进行基本的操作,熟知管理和控制流程,可以自行解决部分问题的实用与理论性并存的复合性人才。

4.加强校企合作,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目的为教学目标,在专业老师的协助下,在教学行为中以真实案例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并讨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协调结合的有效手段。从学生的角度看,允许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它不追求结论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而是鼓励学生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或调整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经验交流的环节,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积极点评,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实验的方案不断完善。

按照可能从事的岗位特点和技能需求作为参考标准,根据从事职业资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日常的教学计划中加入行业和企业要求,课程的考核要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要求作为重点。与可能从事职位的相关企业进行强强合作,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切实的成长,从而在走向社会时更加平和地融入。

结 语

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课程增加职业技能内容能够提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在国际贸易中突出的人才。随着职业技能与原有教学体系的融合,会进一步失去专业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展极,王淑萍.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评价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5):137-138.

[2]申厚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1(5):8.

第4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国际贸易 课程体系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提出中国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加快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不断增强本国发展潜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海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将“一带一路”写入全会决定成为国家战略。2014年11月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这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及其他国家在旅游、贸易、金融、产业、文化、交通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进入快速的合作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面向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人才的主力军,新时期的战略构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进行改革,以便今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与集中实践教学这几部分组成。其中理论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1%,实践学分约占29%。理论课程中普通教育课程约占理论学分的30%,且每门课的学分设置比例较大,致使学生在普通教育课程上所花费时间较多,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偏向于理论层面,而涉及对学生今后就业有利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大,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如专业课综合特色课中涉及的课程没有侧重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大学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解决外贸操作业务中的实际问题,理论和实践脱节。这样的课程设置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需求,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好地投入与外贸相关的工作领域中。

(二)课程设置特色不够突出

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基本相似,地方特色不够突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参照本专业排名较前的重点院校设置的,没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如果地方院校或国家重点院校还是沿用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那么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就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不符合招聘单位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西部地区高校的相关课程没有涉及与中亚国家发展区域经济有关的课程,如:俄语、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中亚国家区域贸易专题等。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考虑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适应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色。目前,绝大多数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普遍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能通过学校实践平台去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国家进出口银行、报关行及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单位或部门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报关实务及外贸函电等相关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达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优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调整普通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综合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集中实践教学这几部分的比例。降低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且每门课的学分设置不高于2个学分。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普通教育课程上所花费时间,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加大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加深学生对专业领域相关课程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改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有效结合,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型人才。

(二)体现课程特色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相应调整。目前,在所开设的专业课如: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单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题、国际商务管理、国际结算、电子商务、外贸商品学概论、国际投资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物流学、报关实务、国际贸易函电、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课程进行内容调整,突出专业课的基础性、动态性和应用性。要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的特点,课程内容体现出与其相关的内容。增开有关中国与中亚国家关于经济合作、贸易互通、贸易便利化、中亚经济概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院校,也可增加与地方特色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院校。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对象的层次,因材施教,并根据调整的教学内容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

(三)加大实践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性知识外,还要重点掌握外贸操作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本专业的实习教学软件,如: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软件、国际商务单证实习软件、报关实务软件、国际结算软件等。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习,让学生充分掌握外贸操作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要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与海关、银行、检验检疫局、报关行及外贸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派往实践基地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解决有关外贸操作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宇馨.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5-227.

[2]王芳,付桂红.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5-16.

[3]王建丰.新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特色建设的改革思路[J].黑龙江教育,2011(11):8-9.

第5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一、行为导向式教学综述

行为导向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的、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教学主题往往就是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实际的任务委托;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学习者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常用的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行为导向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其基本特征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真实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二、行为导向式教学的综合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一般性的书本知识融人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去,使学生从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个性中去理解书本知识,掌握必备的流程规则。教师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授课时,应当根据每章节和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编制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选择的案例既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很好地结合,又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联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知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些案例要涵盖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质量、出口包装、货物的运输、保险、货物检验、索赔、不可抗力等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当充分考虑到分析此案例时所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应引导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例如:在讲解“商品的品质”时,由于该节理论性不强,内容通俗易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上的案例材料,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又如:在讲“价格术语”一章时,由于内容繁多,学生很难一下子通过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对实际问题做出回答,所以就采用讲解分析的方法来讲述该章的案例分析题。讲到一种价格术语时,先把该价格术语的定义、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讲解清楚,然后即席引入一个案例,来说明以上所讲内容。对于一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案例,例如:在讲授“出口合同的履行”时,由于内容综合,针对该章的案例分析也较复杂,这时,可以采用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章节的特点、重点、难点设计场景。从原来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具体的内容来演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通过把抽象化的概念设计成情景,其次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协作,共同模拟,加深概念的理解,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国际贸易磋商的环节包括:询盘―发盘―还盘―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一讲授这些概念的特点、注意的要点等,但是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根据交易的具体商品进行贸易的磋商,此过程涉及如何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及合同如何签订、包装条款、支付方式、运输、保险等,在这个情景磋商过程中学生把所有学过的内容通过情景模拟演绎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互相协作能力等。学生情景模拟进口商与出口商的贸易磋商的过程,亲身体验如何询盘―发盘―还盘―接受。不仅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了磋商,还涉及到很多知识点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合同的签订、商品的包装条款、支付方式、运输等,在模拟过程中还涉及到商务礼仪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锻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评和纠正。例如:商品价格的核算是否正确,贸易条款的签订是否适当,学生的仪态是否大方等,详细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夯实基础。

第6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62―02

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通过学生对事物或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教学内容,短时间内提升能力的认知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课程本身与英语紧密相连,但许多学生不习惯用英语思维和操作,很难自如地用英文草拟函电,更不用说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进出口单据了。因此,要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国际贸易流程必须开展双语教学。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低,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使用浙科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建立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外贸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建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旨在训练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并从语言方面保证国际贸易合同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严谨性,学生能独立履行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函电写作、单证缮制和合同拟定方面的技术和语言任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各种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进出口贸易的整个流程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学校的商务电子模拟实验室,依托浙科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平台,以出易的流程为主线,针对进出口贸易的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催证、审证、改证、备货、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投险、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银行、保险、船务运输、报关等流程,进行情景模拟实践。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十多个4~6人小组,分别代表进出口公司、银行(开证行、议付行等)、保险、海关、商检和国际货运等不同公司,进行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与审核等主要业务。通过生动的实例及大量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商品出易的全过程,从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和得体的英语表达方式。

本模式将外贸实务的训练任务分为三大模块,即外贸函电模块、外贸单证模块和外贸合同模块,共计18个课时的训练。在外贸函电和单证模块实训中,通过电脑的业务流程展示板,中英语言的交替呈现,使学生熟悉和体验国际贸易流程。所有步骤中均设立大量的函电、单证练习,用于学生填写和模拟训练,实训作业采取教师在线批阅评估和各小组交流评估两种检查形式,最后进行课堂作业展示和点评。在外贸合同模块实训中,主要由合同签订准备阶段、签订合同阶段、合同履行阶段三部分组成。通过合同阶段的训练,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关合同条款的内容更加深的理解,用英文起草合同,对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英文表达方式熟练掌握,尤其是进一步了解外贸英文合同的语言特征,能正确理解和翻译合同英语中出现的古体词、正式词、专业术语及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各种长句。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实验室学生利用教学软件,通过网上模拟,实现国际贸易的无纸化操作,从进出口合同的交易磋商、函电往来、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开立、出口货物托运订舱、出口报关投保、出口单据制作、银行审单结汇等具体操作程序,通过一个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案例串连起来,使学生通过实习,完成一笔进出口业务的真切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为学生日后走上外经贸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双语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将现实中的国贸实务环节的具体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单调的国贸理论知识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情景模拟;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在对具体的三大外贸实训模块的模拟训练中,实现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亲身体验自觉地将国际贸易实务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低成本、高效率地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解决课堂与社会分隔、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国际贸易实务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融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四大功能为一体,它涉及国贸基本知识、规则和惯例,具有知识教育功能;它注重进出口业务操作,因而又具有技能教育功能;它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国际经济市场,与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国际商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他们需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英语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素质教育也是国际贸易实训教学应有的功能。此外,外经贸人员要面对的是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要解决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新问题,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因而它还具有创新教育的功能。

三、对双语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通过对76名参与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学生的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笔者发现:

1. 课堂利用效率高,师生对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较满意,但课时量还应再增加。学生在参与实训前已学过相关的国贸理论知识, 加上实训前熟悉了相关的国贸英文专业术语, 因此实训课上教师的英语讲解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实训操作辅导中,简单的英语对话既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 又提高了双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师生对这种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均感到满意,达到95%。同时,约32%的学生认为,应适度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学时,加大实践模拟演练时间,充分发挥实践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

2. 情景模拟实训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应注意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模拟进出口贸易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氛围中学习相应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是知识来源的象征,其角色好似一位军事指挥官,学生对老师必须言听计从;相反,情景模拟教学则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通过主动的模拟实验操作,有利于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在情景模拟教学实训中,教师更多是扮演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发现自身在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一次次地反复训练操作改正这些错误,进而实现自我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践课程的组织上,由于承担不同的外贸业务角色,指导老师应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每个学生对所有工作流程统一安排,全面实践。

3. 情景模拟教学趣味性强,但对构建情景的相关性和针对性要求较高。情景模拟教学脱离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角来接受知识和技能,因而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由学生扮演贸易进出口中的相关角色,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体验性和趣味性不足的缺陷。但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设计的情景对其相关性和针对性要求较高。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跨国界的商品交易,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决定了这种交流基本是以传真、电子邮件等间接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方面的能力,包括搜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拟定函电以及与客户交流和应变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创设一种情景,构建的情景要紧紧地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展开, 根据教学内容在情景中做出具体要求。同时,设计的情景应该是课堂上所不能轻易接触到或实践到的内容,或者说是教学内容中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部分。

第7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摘要]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培养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应用越南语专业为例,分析了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提出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应用越南语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明确了应用越南语专业特色和课程一体化建设着重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国际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径,形成本专业的特色和品牌,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外语人才支持。

[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高职 特色专业课程一体化

[作者简介]李太生(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东盟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越南语教学与翻译、东盟经济文化。(广西 南宁 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应用越南语专业”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TSZY09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78-02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是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处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前沿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说,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提升特色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2011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我院”)应用越南语专业获得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立项。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确立了培养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外向型人才的目标,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教学改革和实践,构建了以越南语为载体的涉外旅游和国际商务课程体系,创新国内与国外、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提升学生社会发展空间和外语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在自贸区内跨国就业,外语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区域内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

为适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广西新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通过在区内高校中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急需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同意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的通知》(桂教高教[2011] 66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是把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全面带动广西高等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项目将遴选一批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及其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突破。我院应用越南语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方面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教改成果。但随着东盟小语种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越南语专业学生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对历届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调研表明,就业压力的存在主要是由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造成的,纯语言东盟小语种专业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涉外职场的需求,具有语言沟通优势又具备专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成为涉外企业青睐的目标。应用型小语种特色专业课程的缺失,造成特色人才的缺乏。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外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成为专业教学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对我院应用越南语专业的立项建设,为特色专业建设和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高职应用越南语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建设原则

1.目标定位。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定位要符合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外语人才需求前景,将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应用越南语专业要建设成为培养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涉外人才岗位群需求的应用型东盟小语种示范专业,造就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满足涉越职业岗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在全区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作用。

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定位如下:第一,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跨国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第二,保持专业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与水平在全国高职高专同类专业中的领先地位和示范效应。第三,专业办学具有一定规模,就业前景好,专业对口率高,实现跨国就业与创业的目标,将应用越南语专业建设成为区域性东盟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人才支撑。

2.建设原则。经过三年多来的特色专业建设,笔者认为,特色专业的建设要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应用越南语特色专业的建设要体现以下特色:

第一,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越南和东盟地区成为广西外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陆海空交通与越南互通互联。因此,越南语专业建设要提高服务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能力,通过对区域内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形成符合本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满足涉外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外语特色人才支持。

第二,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紧密结合本专业、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应用越南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体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共同培养的特色,课程设置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越南语为载体,以涉外旅游及其服务、国际商务和国际财会岗位群为专业方向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第三,体现教学特色。探索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训和实践教学水平,科学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课时。突出专业教学特色,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风格。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课堂、实训和涉外职业服务实践活动。构建由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外共建的实训和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教学一实训一涉外实践的教学体系。

第四,教学团队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应用越南语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成员的构成和素质要求方面要有本团队的特色,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涉外社会服务能力,由中越教师和企业或行业专家构成的国际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培养具备在本领域和本专业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学术造诣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三、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的不断推进,广西外向型企业及越南中资企业对越南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应具备熟练的越南语交际能力,而且要求具备相应的涉外旅游、国际商务和涉外管理等职业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的人才形势需求变化。着重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岗能力和发展空间。主要培养路径包括与越南合作大学开展“2+1”“2+2”学习模式,提升越南语的沟通和翻译能力;与广西民族大学开展专本课程衔接自考项目,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学历发展空间;与南宁铁路局、凭祥东盟物流园及部分跨国企业合作建立实训与就业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具有国际与国内、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近两年来,广西涉外企业及自贸区跨国企业对越南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同时具备外语和专业技能两种能力和出色的职业素养。2010年,通过对50多名越南语专业毕业生和10多家跨国企业调研,发现学生学习的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对称,难以满足就业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重点抓好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的衔接、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衔接等问题。完善“一轴两翼”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课程建设作为建设重点,即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轴心,以越南语、英语语言能力为左翼,以旅游、商务职业技能为右翼的课程体系,重点放在按照“外语(越南语+英语)+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课程模块,立足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构建完整的涉越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之适应相对应的区域专业岗位群需求。

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学时比例不低于50%。提高具有职业岗位特点的学做一体的课程比例,毕业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和实践作为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越南语作为东盟非通用语,它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不同于英语专业,构建应用越南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国内与国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双主体共建模式。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围绕加强外语(越南语和英语)能力、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不但能够胜任相关的涉外职业岗位,还可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空间的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了四个具有实践教学与实训、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国际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培养特色人才和跨国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设集实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越南语商务翻译中心。四是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以证代考和以赛代考制度,引入企业职业人才标准体系,将获取涉外导游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涉外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证等资格证书融人实践教学考核,形成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实践证明,拥有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4.建设具有国际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是培养外语特色人才的重要保障。针对高职越南语专业教学团队缺乏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和背景的情况,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派教师到跨国企业学习和挂职,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此外,以学院东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科研、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以提高实践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

参考文献]

第8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与时俱进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专业的名称首先出现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它是由当时存在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工业外贸和国际商务等专业合并形成的。

从1998年专业名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涵盖的已经远远不止是货物进出口业务,而是包括了国际投资等众多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外贸业务员,而是包括了商务外交、国际商务战略、政策与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人才。事实上,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许多毕业生进入了咨询公司、银行、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国企、民企和外企,还有的进入了知名投资银行、战略咨询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高端就业渠道。另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不同的专业合并而来,不同大学的这一专业具有非常不同的学术传统。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的这一专业源自其1998年以前的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等专业,学术性和综合实力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大学曾经隶属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其专业源自其传统的行业背景,因此保留了较强的实务与政策研究传统。但是,即使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的传统上强调实务的国际经贸学科体系,近年来在教学中也大大加强了经济学理论的分量。可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已经由上个世纪国际贸易专业强调的实务操作能力转变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分析能力和政策理论基础。这种变化是我国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经济学为基础的

复合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大类专业,因此与经济学、金融、财政等其他经济学大类专业下的专业一样,需要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一些大学或者学院,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实行大类招生,大学前两年所有经济学类学生不细分专业,共修经济学理论基础课,入校两年后才分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输、金融和财政等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所有其他经济学类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对于准备今后出国或者在国内名校深造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最好在大学期间选修更多的数学课程和经济理论课程。

除了经济学理论课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商学类课程,其中国际营销、财务会计等课程一般是必修的。许多学校还会提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供选修。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经常涉及法律问题,因此实务传统较强的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必修国际商法,有的学校还会提供国际经济法、海商法、国际金融法等课程供选修。

有人说,国际职场最重要的三件事是“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交流、交流和交流)。交流能力对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人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因此,除了开设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等课程外,语言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别强调的。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全校所有专业的考生都按照外语专业考生的要求参加高考外语口试,还专门开设了三语实验班,要求该班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有中文和英文熟练的交流能力外,还需要在法语、日语或者西班牙语中选择并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学校给学生提供在该语种国家交流访学的机会。

除了上面这些课程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会开设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其他各种国际经贸活动中涉及的政策和实务问题。有的学校还可能提供贸易实务实验室和金融实验室,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平台网站上直接感受经贸金融业务的部分流程,有的还会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广交会、博览会、经贸国际研讨会等活动。

选择和不选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由

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其宽口径和多出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文理兼招,其课程涵盖法、商、政、经、文等多个门类,理论与实务课程兼备。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大学期间受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这是该专业值得推荐的最重要的原因。由于这一特点,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途径非常多,对人才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例如在深造方面,除了继续攻读经济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外,还可以申请法律(例如法律硕士学位)、工商管理(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或者国际商务硕士)、公共管理(例如公共管理硕士)等专业的研究生。在国际上,法、商、政三大学科门类的高等教育的主体都在硕士阶段而非本科阶段,例如在美国,这些专业的硕士招生都非常欢迎本科是经济类专业的考生。

第9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范文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