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见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在高等学校内部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内涵论起,简述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组成。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在传统教学中,学前教师的培养通常采用以主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它的特点是主讲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辅助手段,把教材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泯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前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要求学前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学前儿童的特点,制订教育教学计划、选择最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配备能吸引学前儿童的玩教具,还要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这就要求在学前教师的培养中,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方式,要打破讲授法独统天下的趋势,要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讨论法、读书法、示范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并且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联想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多多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省精品课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二次试教的机会。学生试教后,全体学生要针对试教课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是本节课的亮点和缺点。亮点是大家都要学习的,针对缺点,师生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样,让学生在备课、上课、评课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他们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评价方式往往可以决定学习的方式,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具有导向作用。学前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学前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在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中,需要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学前教师培养中的评价,要侧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研究能力、科学推理能力、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测评。要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既定的目标努力。为此,在“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省精品课中,我们更多地采用观察、教案设计、项目调查、书面报告等方法。从评价内容上看,开始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我们更关注学生智力参与程度、实际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程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评价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尤为重要的是将评价的目的定位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有什么漏洞,以便查漏补缺,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除了对学生的考试卷进行评价,还对学生的论文、调查报告、教育活动方案设计、各种作品等进行评价。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增加了口头考试和实际操作性考试(即学生试教),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独立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从评价者来看,除老师外,学生本人、班集体成员和实习单位的老师及业务主任都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自评、互评、组评和成人评价相结合的局面。
考试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评价体系,改变了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多次考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突出了对学生操作能力和从教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培养出适合学前教育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学前教师。
三、加强实操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前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学前教师需要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使学前儿童的体、智、德、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前教师的这种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例如: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计划;如何将抽象的知识用浅显、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如何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这些能力仅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学前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尤其要通过教育实习环节,使他们将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结合学科内容进行见习。在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时,结合学习内容,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后,学生要进行讨论,任课教师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种见习的优点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以后,在本校的实训基地中挑选业务比较好、责任心比较强的幼儿园教师担当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到专业指导教师所在班级见习。为保证见习质量,要求学生填写见习报告,并定期检查。专业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生见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见习的情况提出一些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延长教育见、实习时间。教育见、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十分重要,因而,我们增加了教育见、实习的次数并延长时间。具体做法是:一年级,组织学生在上、下学期到幼儿园各见周,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性质,同时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为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二年级,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试教二周,目的在于通过幼儿园教学找到自己的不足,使以后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三年级,组织学生实周或一个月,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次实习中要上一节公开课。学生上公开课时,幼儿园的业务主任、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实习队的带队教师及全体实习生都要参加。公开课的重点工作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备课环节。学生要准备详细的课程计划并交给实习指导教师阅读,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之后,重新设计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思路确定后,学生要写出反思报告,报告主要是采取比较的方法,找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个方面是评课环节。公开课结束后,业务主任及带队教师会对这节课进行详细的讲评,讲评的重点是这节课的问题和修改意见。讲评后,学生要写出课程反思报告并重新设计这节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查漏补缺,使学生能够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新晨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给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提出了挑战,也给学前教师的职前培训院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思路,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就会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学前教师,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佳宏:《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师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2、朱益明:《论中小学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及其形成》,《师资培训研究》,2000.1
3、邓彤:《终身教育—21世纪中国教育走向的主要趋势》,《北京教育》,2000.3
4、陈钧:《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及其职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0.2
5、彭贤智:《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高师教育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0.7
6、刘加勇:《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8.7
1.构建高职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立足于培养学生个性和特色专长,以塑造出适应幼教机构多元化教育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凸显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有效途径。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单靠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并不能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实际上教与学、做还是处于脱节的状况,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不高。这种课程教学不能适应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教学活动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其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基于这样的现状,要在短暂的三年时间内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势在必行。
2.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实践教学在培养教师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运行质量。实践教学之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于与本科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优势就是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而专业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逐步提高专业自觉、专业技能,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化学前教育教师的关键。所谓"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实施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具体内容包括:
2.1 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方向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幼儿教师为主(主要针对3-6岁的学前教育机构),学生将来就业主要面向幼儿园教师或者针对幼儿的特色培训机构教师。另一方面,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方向教育。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早教机构(0-3岁)或者幼儿英语、幼儿舞蹈、美术等幼儿教育机构。
2.2 加大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要求执教教师依据幼儿教师的岗位职责要求设计教学环节。按照幼儿教师资格标准设计教学环节,将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分解成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再按教学规律将形成这些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经验等融合在相应的教学模块中,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以必须、够用、满足可持续发展为度,侧重应用;实践教学部分以实用、适用为选择标准,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逐步建构校内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技能活动三个环节。实践中,在知识方面,教授学生幼儿发展的知识以及对学前儿童进行专业保育和教育的知识。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六能七会"的专业技能:"六能":能保育幼儿;能设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语言、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社会、健康);能设计组织幼儿游戏;能创编幼儿舞蹈;能创设幼儿园环境;能弹唱幼儿儿歌。 "七会":会讲儿童故事、会唱幼儿歌曲、会跳儿童舞蹈、会制作幼儿玩教具、会弹一手好琴、会画一手好画、会写一笔好字。
2.4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在课程教学时注重教、学、做合一,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通过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见习、实习,参加各种技能比赛活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具体内容如下:大一学年,主要以见习为主,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幼儿保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最初的专业认知; 大二学年,进入到幼儿园班级中,主要实习保育员工作,观摩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大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 每次见习及实习完,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质量的见习、实习报告, 带队指导教师根据情况给予成绩评定, 该成绩要记入学生总成绩之中。
3.构建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途径
1.1《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尽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尤其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但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上,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教学内容繁、难、偏、旧,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前教育工作实际差距较大,滞后于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理论教学替代了实践教学,既使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也只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匮乏、随意,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进程。
1.2《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当前,《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多以讲授为主,只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中,教师教学很辛苦,学生学习更疲倦,甚至面对枯燥乏味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记忆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极差。
1.3《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实训。高职《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规范的实训方案。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的学时远远高于实训教学的学时,教师在主观上不重视实训环节。一方面,从校内实训来看,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从校外实训来看,学生见习的时间很难保障,随意性较大,即使学生实习时间比较充足,一般实习时间为半年或一年, 但基本上去幼儿园实习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分散实习,而且学生选择的实习单位多数是私立幼儿园,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指导。
1.4《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评价缺乏实效性
目前,《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评价内容局限于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即使有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例分析题,所占比例也微乎其微,学生基本上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考前背讲义、考后忘讲义,高分低能,即使有的学前教育学教师将平时考查与期末笔试相结合,但笔试成绩占相当大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1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2.1.1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将学前教育理论最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增加实践教学授课时数,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研究当今学前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2.1.2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学前教师职业素养训练模块
《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应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需要岗位职业能力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开发学前教师职业素养训练模块。具体内容如下:(1)学前教师职业素质训练模块;(2)幼儿园教育活动训练模块;(3)幼儿园环境创设训练模块;(4)幼儿园的管理与领导训练模块等。
2.1.3 强化职业能力训练,改革教学实践方法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高职学前教育规律,构建师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调查实践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具有从事未来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2.2 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实训模式
实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应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全程实训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学》实训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与讨论典型案例,观看幼儿园教育教学实录、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应各占50%。
(2)校内实训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专业实训室,包括蒙台梭利教育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奥尔夫音乐训练室、亲子教育活动室、微格教室、学前教育模拟实训室等。在实训室活动中,在学前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技能模拟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校外实训即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科学建立一支由幼儿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同时,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实行三年一贯制,即学生从入学之日起按学期划分阶段有计划地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第一、二学期主要结合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三、四学期在幼儿园见习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到幼儿园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散实习,第五、六学期集中实习或顶岗实习。这些形式对学生的从业素质与从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多层面岗位的适应能力。
2.3 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实现以评价促教、以评价促学、教学相融、教学相长的目标。
2.3.1 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内容评价
《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等内容进行考核, 尤其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出勤、学习表现、调查报告、课堂参与程度、实训、期末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分配考核内容的权重。其中,平时成绩10%,调查报告5%,实训43%,期末考核42%。知识的考核重点体现在理论联系并应用实际能力方面。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实践教学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38-03
一、实践教学信息化的背景
国家与政府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政策为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2010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尽快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强调把信息化教育手段应用于各级各类教师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与政府不断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各种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名额剧增,许多幼儿师范类院校面临着在政府指导下的急速扩张,出现了分散多校区、招生规模扩大而专业规模发展不平衡、办学成本高而收费低、培养培训任务繁重而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在扩张的同时,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技能的落实则需要实践,如何在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寻找一条破解诸多难题的改革与发展之路,势在必行。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实践教学的信息化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有待于学界加强研究与探索。
二、实践教学信息化的指导原则
(一)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着力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有教学模式改革的论述。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刚升格的高等专科学校,应积极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教师与企事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正式聘任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企业兼职教师所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专任教师每两年下企业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根据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是不可能达到此要求,不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比较难以实现实践技能的培养,而破解的唯一方式就是信息化。
(三)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改革的突破点。信息化模式的改革不是凭空的,必须要有所依托,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支持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信息化校园网,是改革必经之路,是改革的突破点。
三、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建设措施
(一)建构空中教室,共享优质资源。建构空中教室,可以实现职前与职后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做好、做实“2+1”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期工作,提高办学效率,可以较好地解决前面遭遇到的种种困难。
1.打破常规见习模式,提供远程见习渠道。“2+1”教学模式改革中,前2年的教育见习,通常是采用集中式见习1~2周,由于跨地区办学,运营成本高。通过建立空中教室,实现试验点场景现场直播,让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实时连线试验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信息化平台建构的空中教室,可以免去两地来回迁徙之苦,提供更多的远程见习机会,见习的时间可以大大地超过2周,从而积累更多的实践知识与经验。
2.提高教学效度,加强见习共性问题集中性指导。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人员比较紧张,教学任务比较重,再加上见习指导任务,以致教师的工作强度相当大的现状,建构空中教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强度,把远程见习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远程见习、教学观摩等方式,发现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性指导,对于个别性问题则可以灵活处理,从而有效地提高指导效率。
3.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职前职后资源设备共享。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除学历教育外,还承担着广西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建构空中教室不仅可以让全日制学生获益,同样也可以让参加职后教育的学员受益,而这些设备与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地共享,有效利用校内各方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资源设备充分共享。
4.拓展教研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来回两地奔波,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幼儿园等实习基地观摩学习,而空中教室的建立,提供了远程观摩的机会,极大地拓展了教研资源,组织专业教师观摩学习,研究一线的教学,保持良好的教研氛围,对于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可以利用高清录播设备,进行录制收藏到特色课程资源库,以备日后反复观摩研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善用微格教室,提升师生教学技能。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微格教室已经被国内外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需加强微格教室的建设,充分利用微格教室来提升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
1.在教育见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技能训练。“2+1”教学模式中的“2”,是在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微格教室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学生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或片断的分析,如语言、表情、动作、演示、提问等教学技能,训练学生的导入、强化、组织、试误及结束等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
2.促进微型教学常规化,提升师生评价水平。信息化模式的改革,需要时间来推进,利用微格教室可以有效地促进微型教学的常规化。在微格教室中,教师借助摄像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每一组学生的训练状况,学生在模拟教学训练后,通过及时重播录像,也可了解自己训练的情况。在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具有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角色扮演者通过重播自己训练的录像,肯定成绩,分析问题,进行自我纠正和评价;也可以是同组训练的“学生”角色扮演者通过听课、一起观看重播录像,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此外,指导老师也要对“教师”角色扮演者的模拟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这些评价方式,对于帮助“教师”角色扮演者提高教学技能是及时有效的。有效的多种评价方式可以真实地反馈信息,客观、全面的评价,有效地提升师生的评价水平。
3.以较少的教学实施,传授较多的教学技能。进行微格教学的一般方法是:由受训者(人数以10人为宜)用10至15分钟的时间,对某个教学环节,如“组织教学”或“授新课”进行试讲。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短、人员少、速度快。试讲情况由录像机记录,指导教师和受训者一起观看,共同分析优缺点,然后再作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教学技能。经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使得受训者教育教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技巧。
4.实施资源信息化管理,实现异时点播教学或同步教学。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利用微格教室,可以对优秀教师、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程进行转播或实况录像,供其他师生观摩、学习。学校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做报告,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园卫星电视网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校同步实况转播,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利用信息化平台的资源管理功能,对优秀资源可实现异时、异地点播教学。
(三)教育实习实训信息化。“2+1”教学模式改革中的“1”即最后一年是到幼儿园或幼教机构进行实习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育实战能力。加强教育实习实训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教学模式改革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有合作关系的幼儿园作为示范点,包括四种类型:亲子园示范点、幼教特色示范点、区内优质园示范点、区外先进地区优质园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的信息化改革具体表现在:
1.岗前技能训练信息化。岗前技能训练是指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之前或进入幼儿园实习初期,应对学生强化技能训练。岗前技能训练信息化,是指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各实习点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阅读岗前技能训练方案,了解训练项目内容、训练要求、实训地点和时间进度安排、分组与指导教师安排、过程考核模式、经费预算等,逐项完成训练任务,并通过训练日志汇报实训过程,以便学校对训练过程的了解、检查、调整,做好质量监控。
2.实训过程管理信息化。实习过程包括集中实习和顶岗实习。集中实习是指学生到学校统一安排的(下转第51页)(上接第39页)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是指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进行的具有就业倾向的实习。实习过程包括在工作岗位观摩、见习、岗位实践、完成实习任务或项目、总结反思、能力提升等。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教师对实习工作的指导到位、系部对实习工作的管理到位、学校对实习工作的监控到位,提高实习任务完成的效率,保证实习工作的质量。
例如,在实习准备阶段,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帮助学生阅读《毕业实习任务书》,了解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和地点、实习步骤与内容、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管理办法、成绩考核办法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每日(或每周)实习日志和教师指导日志,加强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系部、专业带头人可与实习基地和兼职指导教师加强信息沟通,实习生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实习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实习生互相之间的信息沟通;帮助学校、系部对实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等;在实习的总结阶段,通过管理软件,开展多方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社会评价等,检测实习效果,以便进一步开展团队交流、技能比赛或专业技能展演等,展示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信息化。学生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接受老师指导,进行选题调整、资料收集、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作品创作、作品修改、成绩评定等。
4.人才培养质量跟踪管理信息化。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和工作情况的信息跟踪,分析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此外,信息化模式改革还包括校内课务管理信息化、学籍管理信息化、师资管理信息化和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通过管理软件模块和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安排课程、教师、教学场地与教学时间等,以解决学校多校区、系部多级管理状况下的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强化质量监控,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0(8)
[2]谢应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3]唐林兰.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史丽君.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实践研究,2010(12)
[5]米庆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6]张宏星. 网络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1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312)
关键词:顶岗实习 国培计划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4-03
目前,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缺乏,学历和素质状况偏低,幼儿教育中存在着教师数量不足,教育观念落后,质量不高等问题,根据“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1)”,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园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幼儿园教育工作不规范,如教学活动常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化”现象严重;农村幼儿园缺乏儿童操作材料,环境创设的理念落后、形式单一,教师对当前幼教新理念和新要求缺乏了解等。鉴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四川省启动了“国培计划”幼儿教师培训项目,对农村幼儿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进行的短期集中培训,使其成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种子”教师,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在培训中,方案采用“两个捆绑”(将承担培训任务与派出实习学生进行捆绑、对市州教育局:将选派学员参训与接收师范生实习进行捆绑)、“三方联动”(联动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四维对应”(实习时间与研修时间对应、实习基地与学员地区对应、实习人数与学员人数对应、学生专业与学员学科对应)的方式,确保师范院校和市州教育局按照要求选派参训教师和接收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确保项目实现双赢目标。
内江师范学院在承办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项目的同时,实施了“学生顶岗实习,师资置换培训”的办法,让学前教育师范生到幼儿园去顶岗实习,深入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相对于教育实习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师范生与幼儿老师身份的置换,实习生全权扮演教师的角色,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对师范生的技能、思想、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并为高师院校教育改革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尽管“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对提高农村幼儿教育以及高师院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诸多益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及时解决。
1 “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的现状调查
1.1调查样本选择
2010年和2011年,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分别赴简阳市、资阳市、广安市、内江市等多所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任务。为了对“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解,本文对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两个年级(2010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和2011级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做了初步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1.2调查结果
1.2.1实习前相关问题的调查
(1)职业态度的调查:对问题“实习前,你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的回答有41%的实习生是比较喜欢,37%的回答是没感觉,其中回答非常喜欢和不喜欢的分别是12%和10%,由此可见在顶岗实习前实习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不强。
(2)心理感受调查:对问题“实习前你的心态是怎么样?”有46%的实习生的回答是既好奇又害怕,好奇的是幼儿园的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害怕的是自己在高校所学习的知识技能难以胜任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
1.2.2实习过程中的调查
调查发现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师生交往能力等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实习生初登讲台,心里发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语调平淡,缺乏肢体语言,注重传输知识的结果,不太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组织教学方面,不清楚幼儿的需求,不能顾及全班幼儿的需要,课堂情景知识匮乏,任意加深知识难点。
1.2.3实习后相关问题的调查
(1)调查对象对问题“通过本次实习,你的能力?”的回答情况如下:有17%的实习生认为通过顶岗实习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有42人认为通过顶岗实习自己的能力较为提高,占样本总数的42%;能力提高一点的有38人,占样本总数的38%;另外,能力没有提高的仅3人,占样本总数的3%。这些数据表明,“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很好的促进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2)调查结果表明通过顶岗实习,实习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程度有所降低。在访谈中,在问及“既然不打算当幼儿教师,为什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回答是“父母认为当幼师好”、“本以为当幼师要求不高”。而通过顶岗实习后, 有很大一部分的实习生没有专业发展的意识,有些实习生甚至根本不打算当幼儿教师。
通过表1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热爱的人数提高了2%,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深入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和实践,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热爱。但是,通过实习对自己专业比较喜欢的人数降低了14%,相对的通过该实习对自己专业没感觉或不喜欢的人数分别提高了1%和11%。因此,通过顶岗实习,实习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程度有所降低。
2 对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顶岗实习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通过教育见习的方式对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进行了解。然而,在见习环节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如高校在安排学生教育见习中指导不够积极,学生多是走马观花式地完成任务。通过访问,这次顶岗实习前,高校只系统安排过一两次教育见习,而且见习内容单一,只是对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进行参观和旁听一些幼儿教师的课,导致了实习前学生的经验储备严重不足。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实习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态度。由于顶岗置换的地点大多数在农村,实习生面对农村幼儿园落后的教育环境而情绪低落,一些实习生甚至想到以后的就业可能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而产生很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实习与就业形成矛盾。出现这些的问题的原因就是顶岗实习前高校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出问题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与心理准备不足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顶岗所在的幼儿园大多在乡镇。幼儿园领导更为看重的是实习生的艺术技能。然而高中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之前只学习了一年的键盘器乐、视听练耳和美术。因此,在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实习生组织教学的能力挺强,但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却表现得不足,例如,在美术教学时只能照着原图画;歌唱教学时不熟悉曲子,教学过程中唱不准音,听不出幼儿歌唱时音准和节奏的不准确等。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
一些实习生对实习幼儿园的期望过高,大多数实习生给自己在实习中的定位是幼儿教师,并希望能够在顶岗实习中系统提升专业知识,可以受到系统的培训,学到更多专业知识。用实习生的话说就是工作要有“技术含量”。而实际上一些幼儿园认为实习生能力不够,不让实习生带班上课,这让实习生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另外,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大班额、师资少的情况,50~60人的幼儿班级是常见现象,部分班级的幼儿人数甚至有80、90多人,而一些实习生独自带班,甚至兼做其他班辅导工作。幼儿班级人数过多使实习生工作强度大,体力不支,心力交瘁,一些实习生在顶岗初期出现身心疾病的症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2.3幼儿园教学管理中存在缺漏
部分幼儿园对国培工作态度敷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只是让学生负责打扫卫生、维护安全这一类的工作,学生接触不到幼教的核心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此外,教学分配不合理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幼儿园将实习生当成是义务工,给实习生安排了很多的课时任务。另外,有的实习生不仅要上自己本班的课,还要帮其他的老师代课。从表2可以看到:上过40次课以上的学生有83%,上过20-40节课的学生也占了11%,另外,有6%的学生只上过1-4节课。由此可见,实习生的课时任务普遍比较繁重。
3 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让顶岗实习生更好地完成顶岗,结合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笔者从顶岗高校、实习生和幼儿园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3.1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就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依托,针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职前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应加大幼儿园急需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另外,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更新,众多早教机构的出现,应该在课程设置中设置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相关课程,使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学龄前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此外,加强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理论,了解幼儿园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安排学生每个星期半天到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的接触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教师的职责,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质量的见习报告,学校指导老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成绩评定,并将该成绩记入学生总成绩之中,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1]另外,在学生学习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指导等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教学,将书本知识及时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针对当下的大学生不能吃苦,受挫能力也差的现状,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轮流去贫困山区进行义务支教,让学生体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吃苦中找到快乐。另外,高校也可将吃苦耐劳的道德精神贯穿于课堂,例如,增加实践课,让学前教育师范生去帮助幼儿园的环创和编排文艺活动等。让学生认识到吃苦耐劳是一种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这种精神并做好随时吃苦的准备。
3.2增强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能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2]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3]在职前师范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即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有了职业认同感,即会将其表现在优秀的专业行为中。如面对学前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做好实习,实习生的言行举止、教学技巧,基本功练习等方面都应该做好准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实习工作做好。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加紧巩固基本师范
技能,例如:同学之间一个月内可以准备1-2次的师范技能训练,练好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还可以组织微格教学并观看小组的课堂录像,同学之间相互提出问题、互相学习,注重教学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的协调,找出自己的缺陷并改正自我,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3加强幼儿园对实习生的指导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生的接收单位,要积极做好对实习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师范生提供生动实际专业教育,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实习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中,并使其基本上掌握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地进行教学。而并积极挑选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加强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状况、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指导。
此外,“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相对于一般的顶岗实习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师范生与幼儿老师身份的置换,实习生全权扮演教师的角色,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但是,师范生到幼儿园只负责“顶岗”,而一些老师的活动与实习生无关,这让很多师范生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容易造成师范生对实习工作的厌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实习生和其他老师一样参加学校的其他日常活动,如教职工会议、家长会及其它工作,让实习生真切的感觉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一分子,充分参与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工作中。
另外,幼儿园在积极配合高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的同时,可安排幼儿教师与实习生互动,分享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提出教学中的主要难题与困惑一起探讨。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教育理论上已有一定积累与自己的认识,与幼儿教师一起分析解决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为自己将来的顶岗实习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深化了一线幼儿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幼儿园也获益匪浅。
“国培计划”顶岗置换项目是进一步探索适宜于农村幼儿教师实际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开发优质培训资源,提升培训的层次和水平的创新尝试,在培养“种子型”的教师同时,推动师范院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是,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学生个人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离不开师范院校专业教师的指导,实习基地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分析现状,解决问题是为了通过顶岗实习,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推动学前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提高培养质量,提升师范院校服务学前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报,2006(4):22.
[2]Beijard D,Verloop N,Vermunt J D.Teachers’percept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0(16):749-
764.
1.1卫生保健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卫生保健能力。了解3-6岁孩子的身心状况,能够根据年龄特点、季节变化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够指导孩子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能够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教给孩子简单的自救和求救方法。
1.2语言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极为重要,是实现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手段与表达方式。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言能力专项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从沟通能力、幼儿故事的创编与表演能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3艺术能力专项
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审美教育目的、落实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艺术学习经验,并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情感的激发、陶冶和升华,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将从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幼儿舞蹈创编与表演能力、幼儿美术能力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4教育教学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后评价,即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能力。我们将从幼儿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幼儿游戏编排与表演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玩教具制作能力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再具体地分学科地细化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分“阶段”实施
2.1第一阶段:组建“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团队
(1)确立“校内”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组织其成员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颁布2012年9月),让指导老师进入幼儿园与幼儿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以方便及时了解幼儿教育实际需要的技能和活动。
(2)确立“校外”实践能力指导教师。校外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为有丰富经验的现任幼儿园教师。“校内”、“校外”协调合作,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发实践课题。
2.2第二阶段:建构三大教学模块
(1)课堂教学模块。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教法等22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另外最具特色的是新增设“模拟课堂”。“模拟课堂”由校内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组织授课,内容为“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五大领域。其主要内容是:先让教师模拟给定学生训练任务,然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最终完成教学设计。“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网络、视频、摄像等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采用网络视频方式,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研讨和评析;拍摄制作幼儿园教学活动录像,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较为直观地拓展学生视野,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任务驱动法: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用“任务”引导学生,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教师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一部分“任务”,但总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学生得到新知识、完成“任务”后又会得到一个“新的任务”,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得到切实提高。
(2)实践教学模块。
1)见习:每周固定一个半天的现场见习教学,如游戏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幼儿园课程教学等专项教学见习。校内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与外聘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先要一起策划和准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内容,等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双方还要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并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到“模拟课题”中。2)实习:让学生直接接触幼儿园的教学场景,深入班级体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孩子零距离交流、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3)社会活动: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召开学生假期实习专题会议,布置实施方案和任务。假期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在整个实践教学中突显出“三大结合”的特色。实现“中职课程”与“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相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这三大结合,既能让中职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紧密连接,又能发挥校内、校外实训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能使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技能。
(3)课外活动模块。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
幼儿心理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其次是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也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012年笔者所在的学校被确立为中职国家示范校,要想让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更好的发挥作用,在此简单的谈谈我对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变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变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增强幼儿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除了教师自身要加强个人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外,笔者还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实现了幼儿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衔接,另一方面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和有趣。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1. 游戏法与讲授法并用
游戏法是幼儿园教学与其他教学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借用游戏法,能提高幼师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幼儿想象发展主要特征的内容时,设计抽纸条的游戏让学生从装有写着不同要求纸条的盒子中随机抽取不同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故事创编、问题解决、或根据纸条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加深对幼儿想象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2. 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并用
由于中职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教师必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可适当的采用分组教学法将班级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预先将学习内容布置下去,由各个小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最后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并对优秀小组进行鼓励和加分,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3. 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并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诸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各种影音资料包括记录片、动画flash、幼儿园教师教学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学的感性认识。
4. 常规教学与见习实习活动结合
幼儿园见习、实习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常规教学的有效延伸,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将这两者紧密结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为两周左右,实习则是一学期,因此在学生见习期前我会结合幼儿个性评价一章节的内容布置学生选择见习班级的1名幼儿写观察日记,并进行简单的评价,见习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并评选出优秀日记。实习前我则会选择诸如《幼儿心理发展特征之我见》(3~4岁、4~5岁、5~6岁任选一)、《对幼儿情感发展的比较》等题目任选其一进行试验并写出报告。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学习幼儿心理学在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方法变 探究性学习代替常规学习
1. 巧用情境探究法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置身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和探究欲望,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 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探究问题。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并认真听取;另一方面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给予鼓励,肯定其敢于发言的精神,消除学生“ 说不好”挨批评的顾虑。
3. 结合实际,让学生敢于探究
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现象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猜想和求证的精神,例如幼儿的活动心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活动中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如何根据这些心理开展教育活动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和了解,并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评价变 常规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效果的好坏,应贯穿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在知识的应用方面。笔者认为应将常规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强化实践性和知识的应用性。根据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任务特点,配合学习过程考核。如平时根据所学知识模块,将平时的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笔记以及测验作为常规评价的内容,而将学生的课堂创意设计、观察日记、幼儿心理调查报告、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等作为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将两者有机结合,最终给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注意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性评价,例如用给每位学生期末一封信的形式,表扬学生的进步并诚恳的提出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等,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幼儿心理学的乐趣,也对培养其良好的心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幼儿心理学教师掌握相关延伸学科的知识并能与幼儿心理学课程更好的整合及应用的能力。二是如何把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掌握原教材知识点的“度”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学前教育就是指对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其中,按照年龄又可以分为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两种,学前教育是与初等教育相衔接,为幼儿上小学及终身学习打基础。学琴教育专业是我们高师高专的重点专业,从我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否受到社会的认可是我们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
在学生在入学前就要对所读专业有所了解。所谓的了解并不是单纯明白所学是什么专业,会开设什么程,而是要明白就读该专业毕业以后面对的工作性质是什么,工作对象是什么,提前有很好的心理准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性质,学生首先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所了解,对幼儿园有所了解。我在本学期带了教育系四个班的琴法课,以有一个班结束了见习,我要求学生每人写了一份见习感受,学生的实习感受更多的是新鲜,好奇,实际收获不是很大。根据我校惯例安排,见习期为两周,在两周中,学生更多的时间用在的是了解幼儿园,了解园区功能,陪小朋友玩耍这些琐碎上面,实际担当幼儿园教师辅助的工作机会很少,即便有,也只是待在一旁看,无从下手。可否建议在今后的实习中,首先安排幼儿园中较有经验的教师先陪伴我们的学生有一两天的适应过程,陪伴过程中顺便适时讲解一下孩子的行为,园中教师的工作方式,更有效的帮助我们的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幼儿园的教师工作不是简单的陪伴孩子玩耍,游戏,而应该是有目的的,科学的,安全的引导工作。
更多学生在见习两周的主观感受是累。这种累和在校园书本学习的累是不同的。我们在学校中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经过老师和学校主观安排的,无非是课程紧张,没有过多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而在幼儿园工作,我认为更加应该是心累。根据不同幼儿园班容量不同,老师要顾全到所有孩子的感受,平等对待,还要对每个孩子的行为有所理解,有所帮助,而不是简单的统一化管理,要允许孩子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极高的智慧,极大的包容心,耐心和爱心。
学生仅仅见习两周,这种感受是微弱的,要让他们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所要付出的辛劳是远远超出他们想象的,要有足够坚强的内心面对天真的孩子,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转换每天繁琐工作,孩子哭闹给老师带来的负能量,负面情绪。这对于幼儿教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要让学生明白你现在面对的工作状态有可能是一生所要从事职业的工作状态,帮助学生慎重选择这份职业,而不是被迫选择。在国外,学前教育包括幼教专业的教师师资往往都是博士以及很高学历的资格才可以胜任,精通了心理学,教育学甚至哲学等很多学科。这和我们的国情恰恰相反。在中国,通常只要中专或大专毕业,考取了幼教资格证即可上岗,这是十分不科学的。
我们学生在除了接触学校所发的专业理论课程书目之外,少有机会基础到更多接地气的数目,而且同学们一般不会主动到图书馆介绍相关幼儿心理知识的书目。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回答通常是“很枯燥,老师讲的没意思”。
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理论讲授总是空洞无聊的,学生总是在应付学习?”我们在讲授中可否更为实际的变理论为示例?作为教师,即便我们自身能力有限,我们同样可以向同学推荐一些非常优秀的专家写的书籍而使学生不至于迷茫。比如孙瑞雪老师出版的一系列数目《爱和自由》,《儿童敏感期》等等书目,都是非常有爱的科学的书籍,书中将所涉及的所为理论知识很好的转化在了各种孩子出现的示例中,可以提倡学生课余多阅读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给自己的心灵补充一些养分。
关于弹唱能力。给小朋友边弹琴变歌唱儿歌是学前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儿歌弹唱几乎是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面临的基本内容,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音乐的初步探索,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声情并茂,充满感情,旋律优美的演唱孩子们的歌曲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美育观的形成。
①我们学校在大一开设了一年的试唱课,每周两个课时。看一下我们的《视唱乐理》课的教学目标,这门课程的学习基础都是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练耳基础的,但很遗憾,我们的一年级的学习都没有此内容。学生在一年中学习基本都是在无升降号的练习。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教学计划是合理的。试唱课的上课形式普遍都是老师弹几次,学生跟唱几次,一年下来,即便是演唱C大调的儿歌都唱不准。首先学生在演唱时本身就没有音高概念,教师也没有要求学生去听自己所唱的东西,只是单纯的跟唱,耳朵的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即便是教学检测也只是将平常练过的试唱内容唱一遍即可,并没有对学生实际音准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今后的试唱课程中,可否将练耳的部分结合进去,第一节课讲授乐理知识,第二节视唱练耳共用一个课时,更充分的发挥九十分钟大课的效果。经过一年的视唱练耳训练,势必对学生的唱的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②在大二的时候,我们开设了儿歌即兴创编和儿童歌曲演唱两门课,每门课时都是九十分钟。我们再来看一下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对琴法课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儿歌即兴伴奏能力及弹唱综合能力。弹唱本身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在的上课模式是两者之间基本没有交集,内容也没有关联。是否这两门课可以合并在一起上一个课时,剩余课时可以作为练习时间。在曲目选择上,选择一些两门课程都通用的,幼儿园演唱曲目频繁的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帮助到学生。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18.91%(必修),专业基础课程12.94%(必修),专业课程23.88%(必修)三类。
作为三年制的课程安排,公共课程的比例是否过高。有些课程是否可以适当缩减开设的长度,缩短为一个学期或者改变一下上课模式,以系列讲座形式开设或者是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一下学科前沿的东西即可。
在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有一些课程我们能否适度的调整课时数,根据今后工作需求,适当增加一些或缩短一些课程,使我们的课程设置更合理。所有增加或减少的原则都是根据在幼儿园中实际需求来定。比如最为突出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幼儿园游戏》这两们课程被标记为核心课程,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觉得受益最大。在幼儿园中最多的活动就是游戏活动,那么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可以多给与类似课程多一些时间,尽量还原幼儿课堂实际游戏的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来组织每一次的游戏设计,老师也能尽量给与每个学生的设计最实用的评价。
通过三年的学习以及实习,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尽可能自我完善,尽量达到一名幼儿工作者的标准,不忘记初次见习面对孩子纯真笑脸的感动,不忘记自己发誓要当好一名幼师的美好誓言,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沐浴在老师们无私的爱和善良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