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资金融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涵义及特点
资本项目自由化,是指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及金融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也就是要消除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及金融账户下各项目的外汇管制,如数量限制、兑换限制、区域限制、补贴及课税等,实现资本项目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
资本项目自由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居民既可以通过经常项目的交易获得外汇,也可以自由地通过资本项目的交易获得外汇;二是所获外汇既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出售给银行也可以在国内或国外持有;三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所需要的外汇可自由在外汇市场上购得;四是国内外居民可自由地将本币在国内外持有来满足资产需求。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经验
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向前发展,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是世界各国在开放条件下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开放资本项目时采取的步骤和策略是有所区别的。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中,虽然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国情有很大差别,但他们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骤和措施,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这一进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其中很多问题也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我们应该积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1、发达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经验
二战后初期,除了美国、加拿大和瑞士采取相对自由的资本项目体制之外,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是相对缓慢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货币自由兑换进程才明显加快。在实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过程中,其经验主要有:第一、发达国家的金融领域的自由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第二、随着资本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固定汇率制度难以继续维持,因此各国开始寻求更具弹性的汇率机制。第三、资本项目开放通常伴随紧缩性的宏观政策,还应采取结构性经济改革配套方案,为开放资本项目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2、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经验
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80年代以前,开始进行资本项目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那些国际收支平衡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家。此后,有的发展中国家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甚有利的条件下甚至在承担外债的情况下进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而且与发达国家的相似之处在于,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进程中也向更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迈进。
就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类型来看,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较快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受债务危机打击最大的国家增强对资本流出管制的力度。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拉美国家才又重新出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趋势。
阿根廷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对国内金融市场取消限制,并且在经济改革初期便取消了对资本项目的大部分控制。自1976年以来,阿根廷政府推行经济私有化和金融私有化,使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与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同步进行,通过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和市场利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造产业结构和吸引外资。
墨西哥在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对金融部门进行严格控制。直到1989年,对资本项目逐步放松管制,以吸引外资。在此之后,墨西哥外债迅猛增长,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来愈严重。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实行自动浮动,导致外汇市场危机,外汇市场危机进一步波及股票市场,最终酿成一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危机。
亚洲的情况则不同,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的亚洲国家的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在债务危机时期也并未出现重新加强管制的倒退。到20世纪90年代,亚洲国家普遍出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明显加速的趋势。1997年7月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受到严重的破坏与冲击。1998年,东南亚国家经济普遍出现负增长、货币贬值、外汇市场动荡、股市暴跌、失业严重、资金大量外逃、外汇储备急剧流失、企业及银行纷纷倒闭,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而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过程中,金融深化不配套,即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而引起的。
通过以上对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开放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第一,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是典型的渐进式改革。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一直是这些国家整体性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把开放资本项目与发展市场经济、加大开放度结合起来。第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没有必然的时间顺序,但经常项目开放并保持基本平衡,显然有助于缩小资本流出流入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冲击。第三,资本项目开放会使国内经济遭受更多国际资本的冲击,不利于经济均衡。第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必须有其他金融自由化政策相配套,必须与一国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决不能盲目的开放资本项目。
(三)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有近一半的资本项目不受限制或较少限制,有不足三分之一的项目受到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交易项目不足两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的规定,我国的资本项目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能否将入世后以来的资本项目管理规定加进来,否则资料有些过旧,最近有很多新规定)
表1我国资本项目管理现状表
资本项目内容管理现状
直接投资
1、外国及港澳台在大陆的直接投资
2、大陆在境外的直接投资
1、资本金及协议借入投资额经外汇局审批后予以结汇。外方利润可兑换汇出。
2、由外汇管理机关审查其投资风险及外汇来源,投资收益必须调回国内。
间接投资
1、境外发行股票
2、境外发行债券
1、发行所得外汇均要调回境内,结汇要凭相关资料到外汇局申请。
2、发行必须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所得外汇必须调回境内,偿还债务凭《外债登记证》或《外汇贷款登记证》申请,经批准方可汇兑。
其他资本项目
1、外国政府贷款
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3、国外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
4、国外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短期贷款
5、偿还外债本金
6、存放国外存款
7、对国外贷款和投资
1、向外经贸部申请并由其审批,由其授权金融机构办理转贷管理事务。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方可结汇。
2、国务院审批,相应国际金融机构评估,国务院正式批准,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方可结汇。
3、只有经过批准的金融机构和一些大企业有直接向外筹资的权力,中长期(一年以上)国际商业贷款必须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由国家下达外债指标。
4、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一年以下)实行余额管理,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每年下达短期外债余额控制指标,限额负债。
5、凭外债登记,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后方可汇兑。
6、个人家庭不得在境外开立私人账户,境内机构在境外开立外汇账户要经外汇管理部门审批。
7、经外汇管理局批准。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暂行规定》
2、我国资本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本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职责不统一。资本项目管理是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但这种管理职责还分散于国家计委、财政部、外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海关、税务局等部门。而且这些部门的职权相互交叉,相互间的协调机制效率较低,职责划分环节多,管理效率低下。(适当展开)
(2)资本项目管理领域不够全面。我国主要集中于对资本流入的管理,而对资本流出的管理仅限于投资风险审查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以及对投资主体资格的事前审查,缺乏对于投资过程以及债权等问题的管理。(适当展开)
(3)我国同时利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并且以事前审批为主,依靠制定法律法规例行检查,但事中监控能力较弱。(适当展开)
(4)难以严格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从国际收支角度看,大部分国际收支交易同时具备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特性,难以进行严格区分。因此,在现行“经常项目可兑换,严格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管理思路下,市场参与者趋利避害的本性必然会导致大量资本项目交易混入经常项目交易的情况。随着贸易融资的发展,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更加困难,从而实施有效的监管更加艰难。(适当展开)
(5)资本项目管理领域不够全面。资本项目外汇统计检测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只有外债统计监测系统,而没有外资统计监测系统。(适当展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我国资本项目管理还面临上述一些问题,因此在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威胁。
(问题部分是重点,请在深入分析)
二、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分析
(一)国际资本流动与利用外资的风险
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国际资本流动加速,特别是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入的急剧增加。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进一步放开,当国际资本源源流入我国时,如果管理得当,使用合理,则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如果使用不当,监管不严,国际资本因某种原因突然流出,将会给我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
1、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或数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一种国际经济活动,国际资本流动是以赢利为目的,但与所有权转移为特征的国际商品贸易不同,它统指以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为特征的资本流量、流向和持有者的变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包括:首先,资本增值和避险的本性无疑将促使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利润丰厚、安全性高的投资环境;其次,总体上的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增长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国际资本市场;第三,由于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动,各国经济开放政策的完善和国与国之间协作的进一步加强,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优良的投资环境;第四,20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的海外发展战略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全球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资本的争夺日益激烈,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也日趋活跃,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新的格局。不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品种不断创新,而且市场结构和资金流向、流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构成多元化,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第二,国际融资证券化,股票债券比重上升,直接融资占据国际资本流动主导地位;第三,私人资本流动比例增加,在国际资本来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第四,国际游资的规模大、流动性强,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国际资本流动特点重点展开论述)
2、国际资本流动与利用外资的风险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意味着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各种形式的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使我们开始面对资本流入与国际收支均衡之间相互作用的局面: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外资流入,外汇市场将面临资本流动冲击与汇率调整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面临的国际资本流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巨额直接投资形成的资本积累逐渐对我国外汇市场形成压力。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累计已超过4000亿美元,如果外商投资利润率以20%计算,外商可获得投资利润接近800亿美元,假定其将所获得利润的50%用于国内再投资,另外50%利润汇出,那么仅2003年汇出利润就高达400亿美元。虽然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仍表现为外资净流入,但进一步开放造成的资金流出将对外汇市场形成巨大压力。
(2)我国外债总额持续增加,债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从外资结构上看,接近60%为政府部门和国内金融机构的债务,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风险的加大,这部分债务的偿还和安排需要全面均衡。
(3)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力度加大,相当部分的监管措施是管制性的,是损害金融运用效率的,是不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的,特别是我国外债来源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并且,在资本账户开放后,中国资本流出将会有增无减,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在资本账户开放后资本流动更为便利,资本外逃的成本降低。第二,在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基于逃避金融压抑、规避国内风险等动机引起的资本外逃会进一步加大。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后,随着资本流入和外债的增加,银行和企业也会增加对外资产,从而导致国内对国外的直接投资或证券都将大幅度增长。
(二)我国的外债风险
外债,对一国经济而言既是一种外部资源,又是一种潜在负担。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但如果外债规模过大,债务结构不合理,对外债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债务危机,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债规模与日俱增,目前已成为世界三大债务国之一,其外债风险也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的步伐而逐渐暴露出来。
1、风险损失大,利息负担沉重。外债风险的产生和汇率风险及利率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汇率风险,即外汇风险,是指一个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由于外汇汇率变动,导致其以本币衡量的价值上升或下跌的可能性。运用到一国外债管理上,汇率的变动会使以外币标价的外债的本币价值上升或下跌,外债筹措和使用成本相应上升或下跌,直接影响外债的使用效率和偿还。另一方面,所谓的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对某个经济实体的收入或净资产价值的潜在影响。运用到一国外债管理上,外币利率的升降会直接使外债的筹措成本上升或下跌,而本币利率的升降则会通过影响汇率的变化和资本的流动间接影响融资成本。在我国不断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汇率也将更具有弹性,这样利率、汇率都将会更加灵活。如果外债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在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使我们遭受的损失将大大提高。
2、导致更多的隐性外债,增加外债风险和外债监管难度。截止2003年12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1936.34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770.4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9.79%。据初步测算,2003年末,我国债务率(外债余额与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为39.9%,负债率(外债余额与GDP之比)为13.74%,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9%,各项指标均处于国际安全线之内。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样乐观,大量隐性外债在新条件下日益显现出来。从国家外汇管理的角度来看,隐性外债是指处于国家对外债的监督管理之外,且不反映于国家外债统计监测之中的外债,是逃避外债管理的重要形式。而在进一步开放的条件下,外债监管的难度大大增加,再加上资金的大量流入,无疑会使隐性外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当隐性外债具备一定规模后,其影响特别是短期隐性外债的影响,将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如果遇到经济萧条,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则隐性外债就会变成显性的外债,潜在的风险也就转化为现实的外债风险。
3、外债风险的连锁效应。外债风险来源于各种不同的金融风险。同时,他又反作用于金融活动的各个要素,和各种风险共同作用,引发和加剧全面的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就揭示了外债风险的传递效应,从外债风险到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再到金融危机,从一国到其他国家,进而几乎遍及全世界。由于外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各个要素有存在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发展中国家体系中自身的脆弱性,外债风险的加剧往往与其它金融风险同时发生,各种风险共同作用,构成了风险传递的途径,如不给以足够的重视,外债风险不仅会导致债务危机,而且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资本外逃带来的风险
1、资本外逃的涵义:目前在学术界,资本外逃已实施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涵义。但有一点基本得到认同,即把资本外逃视为非正常的资本流出。但是,对“非正常”的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种为动因论,即认为一国居民由于规避国内政治、经济风险等因素将资本移至国外的为非正常资本流出。另一种为后果论,认为资本外逃时造成国家财富损失并大大降低社会福利及国民效用的资本流出。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应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理解,一是资本外逃是指未经批准的、违法违规的资本外流,使超出政府实际控制范围的资本流出。二是资本外流不等于资本外逃,不能把资本流出都看作是资本外逃。
2、我国导致资本外逃的主要动机包括:(1)转移非法所得。如贪污、受贿等获得的资金,侵吞的国有资产,从事走私、贩私、诈骗、偷漏税所攫取的巨额财富,都构成了资本外逃的重要组成部分。(2)逃避管制。尤其是规避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由于我国对境外投资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投资获益,未经批准就将资金转移或截留境外,(3)趋利避险。例如,国内一些企业将外汇资金转移境外后又作为外资流回国内,以享受各种税收和其他优惠待遇,这也被称之为“过渡性”的资本外逃。而且,当存在利差、汇差、收益差的情况下,为获取高收益,也会引起违规资本外流。此外,当市场预期本币可能贬值时,为避免汇率风险,也会形成资本外逃,出口推迟付汇、进口提前付汇就是企业比较常用的方法。
3、资本外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的危害
(1)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首先,资本外逃会减少国内储蓄,这相当于减少了国内投资,而投资的减少势必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其次,随着进一步的开放,一个不存在外汇管制的国家,资本外逃很可能在公开市场上出现,其直接后果是该国必须调整自己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存在逆差时,政府对国际收支的调整往往是通过削减进口需求,而不是通过货币贬值来实现。因此,资本外逃会使当前的产出水平降低。
(2)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稀缺,所以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边际生产率较发达国家要高。另一方面,外逃的资本成为在外国的金融资产后,其收益率要低于国内真实资本的收益率。因此,外国资产的收益率小于国内投资的边际产量,必然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给国内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负效应。
(3)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国际收支状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毫无疑问,当资本大量流出发生,特别是本国资本大量外逃时,就会导致本国资本项目逆差扩大。如果资本项目逆差的长期存在,就必然长期依赖经常项目来加以弥补,否则无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已经表明这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了较大的逆差,因此,指望经常项目的顺差来弥补发展中国家因资本为逃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不现实的。为了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政府就不得不对外举债,从而加剧国家的债务负担。而一旦当国际资本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再流入甚至还大量撤离时,国际收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严重失衡,进而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并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拉丁美洲许到国家8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外逃,随后就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4)导致本国货币汇率波动。从宏观上看,大量的资本外逃引起本国的外汇储备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市场上外币供不应求,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例如,墨西哥1994年的金融危机便源于大量外资和国内资金挤兑抽逃,在短短几个月内,其外汇储备由170亿美元猛降至65亿美元,比索也随之急剧贬值40%。同样,导致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国际游资撤走后,泰铢贬值,为了抑制货币过度贬值,泰国政府动用了所有的外汇储备,但由于国内资本也对本国金融形势丧失了信心,发生了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导致泰铢更大幅度的贬值。
(5)造成结构性赤字和引发通货膨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本外逃往往意味着政府举借大量外债。这样,政府债务的扩大促使发展中国家产生结构性赤字;同时本国财产外流使得国家税收大幅减少,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只能用通货膨胀来填补财政缺口。拉美国家曾经普遍爆发的恶性通货膨胀就是例证。
三、对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建议
(一)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和利用外资风险的建议
1、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及创汇能力
据悉,截至今年(写具体年份)3月底,由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610.53亿美元,由直接投资形成的资本积累已对我国的外汇市场形成了巨大压力。但是对于继续增加的直接投资,我们不能将其拒之门外,只要我们能利用好这些资金,无疑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必须加强政策性引导,不盲目吸收外资,对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地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优化外资节后。同时提高外资的陪同能力,改善投资环境,将外资吸引到最需要的地区和行业,使利用外资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2、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提高清偿能力,防范外债风险
由于我国外债总额处于持续增加的态势,同时在外债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进一步的开放,使我们借用外债的风险性大大增加。为了防范外债风险,我们应强化外债管理,控制外债余额的过快增长,同时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外债借、用、还的有效管理,保证债务的正常偿还和保值增值。
3、明确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重心,防范国际游资冲击
面对我国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的趋势,国际资本流量和流速将大大提高,国际游资也将趁机频繁进出我国,这就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重心应是对国际收支风险最大的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是金融机构自身的监管。
4、积极审慎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由于我国目前的汇率调控机制还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健全,贸易与金融市场自由化还未完成,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有效性低等原因,在各项条件未成熟之前,应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取消资本管制的经验教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二)防范外债风险的建议
由于我国目前外债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进一步的开放,还将使我们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借鉴巴西和墨西哥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要求的外债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控制外债规模与结构,并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以尽量避免高速流动的金融资本可能造成的危害,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1、实现外债借入的成本最低、规模适度的目标。对外债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其规模的控制。借用外债不仅要保证外债规模能够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要保证外债规模不超过本国偿债能力,并应尽量降低借款和偿债成本。我国举借外债的管理,应实行计划控制、指标管理、严格把关、确保规模适度的管理方法。对债务主体要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一国在对外举借债务之前,必须事先了解各类贷款的条件和特点,并进行比较分析,以增强借债决策的科学性,然后才能把握时机,争取吸收合适而优惠的国外贷款以实现成本最低目标。
2、保证外债的使用在尽量避免风险的同时,实现较高的收益。对此,国家外债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研究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和利率走势,确定外债币种的最优组织结构,及时对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做出预测。同时,要加强对外债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估,对项目的耗资量、利润率、创汇率和投资回收期限等进行全面测算和论证,以总结经验教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使外债资金发挥作用。只有尽快使外债资金转化为生产能力,获得利润,创收外汇,积累资金,才能确保如约按期清偿外债本息。
3、保证外债按期如约偿还,维护国家信誉。借用国外贷款要求债务国必须按事先双方商定的期限、利率等有关条件按期如约清偿,以保持债务国的良好信誉。在管理方面既要尽量保证外债资金均匀地、延续不断地流入,又要保证我国的清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为争取有利条件归还贷款,要根据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瞬息万变的趋势,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把硬通货负债转化为软通货负债,或提前还款。同时,还要注意使各笔贷款的偿还期要适当错开,以避免出现偿债高峰期。此外,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增强外债项目经营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4、积极建立公平、合理和有效的债务重组机制。由于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一国的危机很容易波及到周边国家,加大了国际金融体系的风险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日趋严重,为了避免债务国的危机的日益恶化,以及防止危机的扩散,应根据债务国和债权国的实际情况,对债务进行合理、有效的重组,可以帮助债务国实现可持续的债务结构以早日恢复经济增长,有效避免债务危机的深化,同时也可以保护资产价值和债权人的权利。因此,不断完善和逐步推进“国家破产计划”,能对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产生巨大作用。
(三)对于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的建议
由于持续的资本外逃将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我国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的情况下,我国防止资本外逃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对此,我们必须从防范和治理两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1、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国家经济状况不稳定,发展缓慢及缺乏安全的投资环境是导致资本外逃的因素之一。只有当一国的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资本外逃。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为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首先,促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建立灵活的利率和汇率形成机,使利率和汇率水平能够真实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合理配置资源。其次,积极完善和发展本国的金融市场,建立远期外汇市场,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充足的套期保值、规避金融风险的工具。
2、改善投资环境,公平对待内外资企业。一方面,“过渡性”资本外逃,在我国的资本外逃中占很大比例,这主要就是因为我国对外资企业提供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从而导致国内资本逃往国外,再以外资身份回到国内以享受优惠待遇。如果统一对内外资企业的政策,就能从根本上消除“过渡性”资本外逃。另一方面,采取这项措施,还能防止外资企业在优惠待遇到期时引起的外商资本抽逃。
(一)科技项目种子期的概念。种子期又称筹建期,是指科技项目还处于研发阶段的中后期,还在实验室中进行全面研究,没有形成最终产品,或者产品还有待完善,一般说来,这种产品在技术上可行,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企业也在筹建中的这样一个阶段。
(二)科技项目种子期的特征1、项目(产品)特征。处于种子期的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经济组织形态,无论是技术方法还是生产工艺都尚未完全开发,还在培育、形成阶段。2、收益状况。由于企业产品还处在研发阶段,没有销售收入,只有研发费用和企业筹建费用等支出。3、企业风险。企业要面临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中,主要是新技术能否开发出来的技术风险和能否生产出产品并被市场接受的市场风险。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企业不确定性大、研发难度高、周期长,国外研究资料表明,从提出创意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项目形成,淘汰率高达95%,此时企业融资风险也比较大。4、项目(产品)预期特征。科技项目的创新主要是相关主体看好项目(产品)未来的市场表现和市场前景,一些项目(产品)通常具有很好的市场表现,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同时这些产品往往也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取得较好的收益,具有良好的预期收益。但这些项目(产品)由于受到技术、市场、管理和财务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5、资金需求。企业初始启动需要相应的资金用于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及科研设备、仪器和其他固定资产的购置,资金需求量相比其他阶段较小,一般占创业投入资金总量的5%~10%。但由于正式生产经营活动还没开始,没有现金流入,需要的资金是稳定、能够长期使用、短期无偿债压力以及利息支出尽量小。
二、科技项目种子期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一)科技项目种子期基本收益。种子期的企业或项目的整个财务处于亏损期,由于企业产品还处在研发阶段,没有销售收入,只有研发费用和企业筹建费用等支出。
(二)科技项目种子期预期收益。一些科技企业的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往往具有卓越的产品性能、不俗的市场表现,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获得理想的收益。但这时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大,对收益的认识比较模糊,合理判断也比较困难。
(三)科技项目种子期的风险。科技项目往往会受到科学技术、市场、管理和财务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科技项目(产品)带来一定风险。1、科技风险。此阶段主要面临高新技术不成熟和能否开发出产品的技术风险。2、市场风险。这个阶段基本没有产品销售,也没有现实中的市场风险。3、管理风险。此时科技项目(产品)的团队(企业)尚未形成,未来的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尚不知晓,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项目(产品)是有管理风险的。4、财务风险。这个阶段的资金需求虽然不大,但融资渠道很少,往往只有自有资金、政府资助或者风险投资等资金来源,由于这个阶段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不确定程度较大,各方面的投资意愿都不太高,所以有很多科技项目(产品)会因为财务制约而止步于此阶段。
三、科技项目种子期资金需求情况
科技项目企业在种子期期间主要进行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企业的初步组建,所以需求的资金较小,但科研能否成功,有无市场还不确定,所以也存在较大风险。由于投资风险很大,正规的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商业银行等对其缺乏投资欲望,因此很难吸引外界投资的介入。
四、科技项目种子期意向资金
创业者认为其科技项目有前途、有市场,不断进行科研开发,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开发成功,以获得科技进步带来的丰厚收益,所以创业者通常会用自己的储蓄,向亲戚朋友借款来投入,其中个人积蓄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70%以上企业的初期资金是个人的积蓄。由于科技项目研发成功通常能产生溢出效应,有正的外部性,国家为了鼓励创新创业,也可能予以支持,投入国家开发基金。愿意进入这一阶段的种子基金,投资者主要是政府机构或富有、独具慧眼而又敢于冒险的非公开和正式的个人投资者即所谓的天使投资者。
五、科技项目种子期融资方式选择
结合上面的分析,长期借款、长期债券和权益资金等是比较适合种子期的融资方式。但是,处在种子期的企业没有有形资产可以做抵押,也没有科研成果,几乎不可能取得长期借款和发行长期债券。权益性资金包括内源融资、政策性资金、风险投资、发行股票股票等,但是很明显此时企业并不具备直接上市或者间接上市的条件。
六、高科技企业种子期科技金融形式
在种子期期间主要进行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企业的初步组建,所以需求的资金较小,但科研能否成功,有无市场还不确定,所以也存在较大风险。由于投资风险很大,正规的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商业银行等对其缺乏投资欲望,因此很难吸引外界投资的介入。在这一阶段,资金来源主要是发明者或创业者自有资金、天使投资以及由政府提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一)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创业者为了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用自己的积蓄投入到科技项目开发的企业中进行科研和组建企业的资金,是高科技企业种子期阶段重要的资金来源。
(二)创业基金。创业基金是一种投资于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企业的一种基金。这种基金的组织和运作原则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运用现代信托关系的机制,以基金的方式将各个投资者彼此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投资专家运作和管理,通过被投资企业的高速成长和资本增值来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特殊投资基金。
(三)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自由投资者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成立的一种投资形式,是风险投资的一种,这种投资主要向一些科技创新创意或者科技创业进行的前期投资,如果这些创意或者创业获得成功,并取得健康成长的话,该投资就会转让其股权,通过股权的转让来获得收益。
关键词:EPC项目;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发展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发展基金的EPC项目融资模式探讨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8日
引言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是一个新兴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随着国家扶持政策不断推出和落实,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市场化、最具成长性、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行业。目前绝大多数的节能服务公司开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形式对耗能项目进行节能改造。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且多为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少、项目投入大、缺乏资产抵押和贷款担保,加之节能量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节能收益风险,由此造成的银行贷款难、融资渠道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突破资金瓶颈、拓宽融资渠道成为节能服务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看到,已有部分学者对EPC项目融资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贷款、关系型贷款等银行贷款的探索上,也有学者对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针对EPC项目私募股权融资做专门研究的却很少。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融资构想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及目标。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8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50亿元,年平均增速在60%以上,已成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中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累计达683.95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242.68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106.7万吨,与“十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量相比净增15倍。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可达1,500亿元以上;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力争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到2,000多家;带动节能技术研发创新、节能产品制造、节能工程设计、节能咨询评估等相关行业和机构的大力发展,加快形成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
(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融资的提出。私募股权融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是通过私募股权资本,面向特定投资者,以私募资本形式投资于非上市企业的权益,对企业进行长期股本投资,并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退出机制的一种融资方式。我国民间资本和民间企业资本充足,很多民间资本没有合适的项目投资,而节能服务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很多EPC项目收益较高,完全能满足私募股权投资收益的要求。国家一直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上市融资,而PE的最佳退出方式是将融资公司推向上市,具有培育公司上市的功能,二者具有极强的契合性。本文的研究期望架起民间资本和节能服务产业的桥梁,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利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补贴依赖,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目标。
基于私募股权融资的灵活性,可以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股权或EPC项目进行融资,而本文是基于区域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设立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视角探讨这一融资路径。
二、融资路径设计
(一)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建议产业发展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有限合伙制是指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ship,简称GP)和一名承担有限责任的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hip,简称LP)组织。GP须以自己的个人财产对合伙组织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LP对合伙组织的债务只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GP负责基金的运作,LP一般不参与基金管理。
有限合伙是目前基金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首先,这种组织形式的约束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制企业的“委托—”问题,使得投资人和管理人价值共同化,更好地为投资人创造投资价值。其次,可避免双重纳税问题。按现行税法规定,合伙企业本身不纳税,只须合伙人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公司制企业中公司和股东须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和股东个人所得税。再次,管理灵活。公司制企业有着较为完备而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合伙企业管理制度灵活,绝大部分事宜可以通过合伙协议自由约定。最后,外在约束和管理较少。公司制企业有严格的资本缴付和验资制度、资本维持制度、年度财务审计制度等,而合伙企业没有相应的监管制度。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架构如图1所示。(图1)
(二)基金的组织结构。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作为基金管理人,主要负责制定投资方案并实施,并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监督和参与管理。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是中小型企业,通常资本运作经验匮乏,而基金管理团队有着专业的资本运作经验,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不足。
基金发起人可以是以获得投资收益为目标的具有实业投资经验的产业投资公司,也可以是拥有强大节能技术科研能力的科研机构。在起步阶段甚至可以通过国家拨款、政府出资的形式注入资金,但不建议政府直接介入基金管理,而是作为引导资金、利用政府信用撬动资本杠杆。对政府的考虑主要是基于节能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节能服务行业外部效应显著,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民间资本对节能服务行业不甚了解,因此不敢投资节能服务行业。政府参与进来,承担部分风险,会使民间资本信心指数大增,由此可引导民间游资的投资方向,推动地区节能目标的实现。这种运用市场机制的操作方式,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功能,减少政府工作和资金压力,较单一的对部分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对于节能服务行业的推动力将更为持久、更为有力。
基金管理团队和基金发起人是产业发展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而有限合伙人(LP)可由民间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国际资本、甚至是有实力的节能设备供应商组成,只要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属于合格投资者,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对股权投资企业的投资者人数的规定即可。节能设备供应商参与节能产业基金的运作,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分享节能收益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说,节能设备供应商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可提供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弥补其专业技术方面的不足。
三、基金运作模式
(一)基金的投资方向。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是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可投资于初创期的公司和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成长期的非上市节能服务公司,也可作为过桥资本投资于上市过渡期的节能服务公司,再由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投资到EPC项目。EPC项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效益好且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另一类是环境效益好但投资回报低甚至收益无法覆盖成本的项目。由于资本的逐利性,PE基金对投资收益率要求较高,该融资路径只适合第一类EPC项目。尤其适用于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有一定风险而收益较为可观的EPC项目。
(二)基金的存续方式。基金按其存续方式,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在发起设立时,限定了基金单位的发行总额,基金募集完成后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也不允许赎回。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在设立时,其总规模并没有固定,而是视投资者的需求而定(管理人也可以对申购设定限制),投资者在正常情况下可随时申购或赎回的基金。由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属于长期投资,本着谨慎性原则,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存续方式应选择封闭式,基金不存在赎回问题,所以不需要留存预备赎回的资金,全部资金可用于投资,有利于基金管理人制定长期投资策略。
(三)基金的投资形式。通常可通过购买公司股权以普通股的形式投资于节能服务公司。但普通股不是唯一投资方式,出于风险规避和不同的投资策略,还可采取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分期投资的方式。概括起来就是EPC项目可通过出售公司股权和可转换债券的形式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进行融资。由于开始时无法确切地、透彻地了解融资企业的全部真实情况,为防范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基金可采取分期投资的方式,采取渐进式、多轮式注资,此种投资方式可有效规避潜在收益风险。分期投资对融资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表现在可防范融资企业股权被过早稀释,激励融资企业经营者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等。
(四)基金的投资限制
1、《合伙企业法》对普通合伙人的消极资格作了明确规定,即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目前对有限合伙人未作出任何限制性规定。
2、为了确保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产业发展基金必须保证项目专用,实行封闭循环运作。可采取退出一个、清算一个、投资于下一个的滚动发展模式。基金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图2)
(五)基金的退出方式。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在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会选择退出:一是所投资的EPC项目或节能服务公司在基金所预期的时间内达到了它的预期投资目标,基金为了实现这种预期目标而选择退出;二是所投资的EPC项目或节能服务公司在预期的时间内没有达到预期投资目标或者企业陷入困境,基金为了减少损失、控制风险,也会选择退出。产业发展基金退出的方式主要有:首次公开上市(IPO)、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MBO)和破产清算四种。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可根据项目运作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退出。另外,新三板的扩容预期会为股权股份转让创造新的环境和通道。
四、结语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可大大提升融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向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突破既有资金瓶颈,公司治理结构也可受益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国际管理经验得到极大改善。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一轮或几轮私募股权融资成功上市,获得更加优化的企业资本结构,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谌树忠.“十一五”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R].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1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项目融资;资金管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46-02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的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作为资金密集型的企业,高效的资金管理能够充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房地产企业是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组织,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成本高、资金周转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房地产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组织而言,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融资管理和资金管理与控制,对于保证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房地产项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项目,房地产项目的投融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管理,提高房地产企业资金管控水平,促进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效益的提升成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研究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融资和资金管理,旨在提高房地产项目的融资能力,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有效地整合房地产企业的资源,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实现房地产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一、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融资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房地产融资决策不当
在房地产项目的融资过程中,由于房地产企业缺乏科学的融资决策,造成项目融资出现融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和引起债务危机的现象。房地产企业针对某一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需要进行融资决策分析,进而确定企业的项目融资的渠道、数量、风险等要素。但是,由于房地产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分析流程,没有对项目融资决策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缺乏资深的融资顾问的参与,造成项目融资不够合理和完善,不能够满足房地产项目融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造成巨大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另外,缺乏科学的审批流程和审批制度,也是造成房地产企业融资决策不当的重要原因。
2.房地产融资市场体系不健全,融资效率低
房地产项目在融资的过程中存在多种融资模式,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国房地产企业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完善的融资模式。各地的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单一的融资模式容易造成房地产企业巨大的融资风险。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体系还不够健全,许多房地产企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短视行为,企业过度地依赖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受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健全的融资市场体系,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存在融资成本过高的风险,这严重地制约了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资金的有效筹集,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另外,房地产项目在融资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分析和估算。对房地产项目的投资规模、融资方式、项目建设的数量、融资的时机等,缺乏充分的考虑,造成房地产项目开发盲目融资的现象,给房地产企业造成潜在的财务风险。
3.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不高
房地产项目建设是一项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投资成本高、面临风险多的项目。因此,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面临多重风险的考验。而当前许多房地产企业由于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融资和项目资金管控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和问题,造成企业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危机。房地产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和融资风险缺乏充分的预警、识别和应对机制。企业缺乏对融资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的重视,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缺乏冷静的、科学的分析和认识。这造成房地产企业严重的财务风险隐患。最后,房地产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构,对投资和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职能部门,造成房地产企业的风险。
4.资金管控不严和调度不合理,造成企业财务困境
在房地产企业的项目投资和开发管理过程中,资金管控水平低下,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影响房地产项目资金管理的效率,可能导致奖金被挪用,侵占,抽逃或者遭受欺诈。另外,房地产企业资金调度的不合理,营运不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
对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房地产项目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控制,项目资金在收付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控制,严重影房地产项目开发资金的正常运转,影响和制约项目的进度和项目投资资金的周转,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安全,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项目融资和资金管控的措施建议
1.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决策分析
科学的融资决策分析,对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融资水平,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房地产项目投资之后,应该进行科学的融资决策分析,探讨企业融资的方式、途径,融资成本以及存在的融资风险和债务风险等。企业应该对项目资金的筹集途径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对企业的债务责任和融资规模以及融资期限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融资目标和融资方案。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融资能力,提出建设性的融资方案,充分的咨询融资顾问,降低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
2.推进融资渠道创新,实现多元化融资
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多采用银行贷款等信贷融资方式,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深入发展,例如,地产基金、地产投资专门机构、地产信托、地产专业投资银行等多途径的融资方式得到深入的发展。企业在进行项目融资中应该主动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推动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效率。其次,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企业发展资金。房地产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和借壳上市的方式获得资金,这是房地产企业有效的利用资本市场,获得企业发展资金的方式。再次,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融资。房地产企业虽然可以利用银行贷款的形式解决短期的资金需求问题,但是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发行公司债券,为企业筹得建设资金。债券融资是一项稳定的投资方式,能够有效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债券融资能够有效地降低房地产企业对信贷融资的依赖,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结构。房地产在融资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证良好的社会形象,稳步扩张,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3.监督资金使用过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的自有资金、多渠道融资筹得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制订科学的资金使用计划,提高房地产项目的资金管理水平,加强对房地产建设资金的使用过程的监督,能够有效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在房地产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阶段的资金使用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该科学地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加强对资金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和流失的现象,降低资金使用的成本。另外,应该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集中管理。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资金使用主要流向工程的采购和建设成本中,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材料采购和工程施工过程的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监督,严格控制资金的支出,保证资金合理安全的流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制定滚动的预算计划,加强对资金使用的预算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安全流动。最后,应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收入与支付过程的监控。针对房地产项目的运作流程,加强对关键节点的资金流动的监控,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关的资金审批、严格用款审批制度,有效防范资金使用风险。
4.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保障房地产项目资金安全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投资额度较大、投资周期长,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完善项目资金的保障机制。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款项和工程费用的计量、审批、确认以及支付程序。完善房地产项目的资金存取、费用收付制度,加强对资金流动的审批和操作流程的规范,从而保证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有效管理。提高房地产项目的财务资金计划管理水平。在房地产开发的阶段,应科学地编制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计划及原材料设备等采购资金计划通过全面的年度和月底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根据实际的工期需要和工程进度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项目资金使用,从而实现科学的房地产项目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
资金对于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关系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开发和战略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立项、土地储备、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融资和资金管理与控制,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加强对融资渠道的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对企业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控,加强对资金使用的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使用的效率,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房地产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国方.房地产项目融资基础模式比较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1).
[2] 姚钢.浅谈新形势下的房地产项目融资渠道[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
[3] 解秀丽.房地产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对策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2).
[关键词]项目;投资;风险
项目投资是投资标的明确的长期投资行为。汪克夷、董连胜(2003)认为成功、有效的项目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效益的改善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失败的投资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有时甚至会使企业破产。所以项目投资有较高的风险性。汪克夷、董连胜(2003)认为项目投资风险依据风险因素的性质可划分为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资源风险及管理风险五大类。另外项目投资还具有投资数额较大和生命期较长等特点。
一、项目投资分析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项目投资分析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分析项目是否和企业以及集团公司的战略一致,相关的法规政策是否允许和扶持,技术是否成熟,公司是否有相应的资源和能力支撑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以及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充足和时间上是否匹配,项目对就业和税收的影响等等。定量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单位功能建设投资、单位功能运营费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现值指数等评价指标。
由于项目投资有较长的生命期,所以还要分析项目生命期不同阶段现金流量的特点。项目的生命期一般包括建设期、经营期和终结期三个时期。项目的建设期主要是现金的流出,经营期既有现金的流出,又有现金的流入,在终结期主要是现金的流入。对项目投资而言,对其进行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相关的现金流量来进行财务方面的分析。
在这种现金流量的分析中最困难的是对未来若干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和选定设当的贴现率。因为企业在规划期会对项目未来的环境进行假定。一般的项目寿命会超过五年,这样长的时期,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如政治、法律、经济等因素在较短时期内不会变化,但在较长时期会发生对项目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因素中的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贴现率的选定。另外一方面,在项目的建设期和经营期会发生未预料的情形,这些都使项目投资的风险较高。因此,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均会进行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来进行应对。
上述的投资效益主要是微观领域的财务效益分析,事实上还存在宏观方面的国民经济效益,即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有时项目还要考虑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就业、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分析。
二、现有项目投资分析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现有项目投资效益的分析体系主要考虑的是财务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相关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这些评价考虑了项目未来的风险和面临的不确定性。但这种分析不是一种精确的分析方法,因为在分析中有大量的预测和假设。这种分析能提供大致的判断依据。
现有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体系的优点是首先把不同时点现金流量贴现到同一时点,这样有利于对同一项目的不同建设运营方案进行比较。其次现有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体系把大多数的风险都考虑了进来,并把他们简化到贴现因子中,贴现因子包含了通货膨胀风险、再投资风险、利率风险、流通性风险和违约风险等风险。第三,现有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体系把相关成本和相关项目纳入考虑,使项目对企业的影响可以纳入分析体系。由于这一体系简单,容易理解,便于交流,所以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
在运用现有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体系时要关注贴现因子的变化,如利率处于上升通道等将会使上述指标与预计发生较大不一致,使已建项目无利可图。另外预测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在一个激变的环境中也会与预测有较大出入,这些都会影响指标的正确性。
其次,在使用内涵报酬率进行项目评价时,设定的目标报酬率不能是项目资金来源的加权资金成本,而应是企业融资后的加权资金成本。在计算加权资金成本时,债务的成本时容易获得的,难点是权益的机会成本估算。目前前一千大国有企业的平均权益报酬率是接近10%,这应作为权益的机会成本的最低值。实际计算出来的内涵报酬率越大于设定的目标报酬率,那么企业就越有安全边际,未来抗风险的能力较强。
最后,现有资金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体系缺乏实物期权的思想。由于项目的生命周期较长,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根据项目的进展,设置若干里程碑事项在这些关键的节点,会思考是加快,延缓甚至停止项目的进程。而且在采购设备时,尽量多采用通用设别,少采用专用设备,这样就给自己更大的灵活性。同时,对项目而言,技术发展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在采购相关设备和相关技术时一定要慎重,有时可能现在经营租赁主要的设备以待两到三年后性能更优越、价格更低的设备。所以一定要给项目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灵活性,放弃也是有价值的。例如,在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不仅要购买成本低的设备,还要使设备的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较低,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而且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简单易学。
三、项目投资分析的原则
鉴于上述的项目投资分析的特点,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应遵循下述的原则:
第一,成本效益原则。在项目中要消减不必要项目要素,提高设备的利用利率,使所有的作业都是增值作业。因此要分析项目的所有设备和作业流程,进行价值工程分析(Value Engineer,VE)和价值链分析(Value Chain,VC)。通过这两种分析消灭浪费和非增值作业。
第二,风险收益原则。由于项目的生命周期很长,所以整个项目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需要对风险进行较全面的预估,这样才能使电信企业的项目投资不会失败。
第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在评价分析的过程中要关注利润、净现值等财务指标,还要关注顾客满意度、流程合理化、员工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这样“平安城市”视频监控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和系统。
第四,数据可靠相关性高。在对“平安城市”视频监控项目进行效益分析时会考虑类似项目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一定要可靠相关,否则就会使定价错误。另外,不同的项目所面临的决策约束条件和决策目标是不同的,再加上环境的动态变化,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单个投资项目对规模庞大的企业的整体运营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有时只分析项目对企业的直接影响,在这些直接影响的范围内,主要分析有该项目和无该项目对企业运营的效果和效率有哪些影响。
常规的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多采用固定价格体系,这种方法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忽略了员工工资、电力、燃料等对通货膨胀是敏感的这一事实。所以在评价时需考虑类似的变动对项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剑平.高新技术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第7页
[2]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53-62页
[3]杨炉根.深圳电信CRM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7
[4]黄斌.移动通信企业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7
[5]唐晓东.投资视角下城市公用企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6
[6]张瑛、吕宁华.企业项目化管理组织运作绩效评价研究.江苏商论.2009.6: 104-105
[7]李娟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消费导刊.2010.3:121-122
[8]邓剑平.高新技术创新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第9页
[9]汪克夷、董连胜.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软科学. 2003. 1:141-144
[10]王晶香、张雪梅.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投资回收期浅析. 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2:13-16
[11]许志元.常规公交项目投资策划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12]王红宾.基于BOT项目的投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
[13]王文英.策略与目标成本指关系之探索性研究——透过两企业之比较个案.Chiao Da Management Review.2007(2).P203-248
[14]卡普兰、诺顿着,博意门咨询公司译: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创造企业合力,商务印书馆,2006
亚洲开发银行(ADB)(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是一家多边开发金融机构,成立于1966 年,是一个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它的总部位于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就目前他们的成员来说,有67 个,其中人员的比例是48 名来自于欧洲地区,只有19 名是其他地区的。中国被接纳为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是在1986 年的2 月17日,由整个亚行的理事会进行决议的,而真正成为亚行的成员是在同一年的3月10日。发展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开发银行较为认可的股份国家,同时也是此银行公共部门业务的第二大借款国。
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银行的业务功能相同的是对外界提供贷款、技术、咨询服务等,不同之处在于,亚洲开发银行有协调成员国发展的政策和计划功能。因此,亚行在业务方面分为两部分,即:普通业务和特殊业务。其中,普通业务主要是由亚洲开发银行为客户提供一些资金方面的融资和帮助,而资源的来源很显然也就是各个成员国的股份,存款以及从外界融资过来的钱。而特殊业务则是一些基金,其整合渠道是外界融资,主要有:亚洲开发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更贫困的发展中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提供技术援助)、日本特别基金(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对私营企业的股权投资)。
在贷款方面,亚洲开发银行的种类和其他银行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主要包括项目贷款、行业贷款、规划贷款、中间金融结构贷款等。其中项目贷款不同于普通的银行项目贷款,它必须是由特定的项目来提供融资资金,一般都是针对发展中成员国家提供的。与国内商业银行项目贷款以及国家开发银行项目贷款相比,利用亚行贷款进行城市建设项目融资有着以下特点及优势。
一、亚行提供项目贷款一般要经历的阶段
1.对项目进行确立。一般来说,项目的确立都是亚行与发展成员国进行商讨决定的。在进行确定项目之前,亚行会对其成员国的整体经济实际情况、项目发展规划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2.项目相关资料的准备。项目在确立之前,亚行除了对成员国的经济情况进行研究之外,还会对整个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通过资料并实地考察,之后决定是否进行融资。
3.项目评估。对这个项目的规划、相关资料的准备、项目所属的行业以及其发展情况等一切进行审核。
4.对贷款的谈判和审批。进行项目评估之后,认为项目具有可行性,就会进入对贷款的谈判阶段,即:具体贷款的数目、利息等等,当谈判结束且有效后,其项目的成员国以及主要负责单位或者企业需要向亚行的董事会提交贷款申请建议书,并由他们进行审批,批准后,亚行行长和项目的借款人(或者授权代表)进行签署相关贷款协议。
5.项目实施。通常,贷款在签字后的90 天会生效,这与国内银行提供项目贷款所用时间相比,利用亚行贷款的系列准备工作需要整理一段时间才能够完成。在特殊情况下,有时候,亚行会同意贷款人在进行项目评估的过程中进行相关材料的采购。
6.后期评估。在完成项目实施后,亚行在一定时候会对项目的准备、设计、评估和实施等各方面进行评估,验定。并对此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差距,同时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编写成文,做后期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需要和项目完工报告同时提交形成项目设计报告的基础。
二、亚行向我国贷款的相关规定
目前,由亚行向我国提供的贷款,偿还期限一般是24至26年,其中包括宽限期4至6年。其贷款的利率是以六个月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之后,加上利差0.6个基点。从2006年年底开始,亚行贷款年利率约为5.8%。在选择贷款利率方面,亚行相对较为灵活,借款人可以与亚行约定采用浮动利率,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固定利率的转换,每半年调整一次。通常情况下,亚行在签定的亚行贷款协定中,按照由低到高的还款原则,规定了各年度还款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各年度等额还款的资金压力。
三、张家口市利用亚行贷款的可行性和优势分析
由于张家口市属于偏远山区,地处中国的中西部,且经济相对欠发达,在申请国内商业银行项目贷款时遇到诸多的限制条件,国内各商业银行对于张家口市项目贷款的准入条件较苛刻。
对于国家开发银行,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开发银行重点支持了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相应的贷款比重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优先保证了国民经济急需的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我市城建项目也争取到了开行的贷款支持。但自2006 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业务领域已经从重点支持“两基一支”和城市化发展,向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域转变,开始了较深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设计。开行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一大重点,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资源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及县域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对县域的辐射能力和影响作用明显增强。
相比之下,在将来的几年中,亚洲开发银行准备将40%的贷款投向中西部地区。根据介绍,亚行的贷款渠道主要是以国家财政部作为担保,进而对一些农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进行投资。就目前,亚行投资的项目来看,有50%多的贷款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最初,亚行的贷款资金大都投向了我国的东部,而从20 世纪90年代中后阶段起,开始向西部进行。尤其现在,亚行开始以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为基准,来更多的注重对农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贷款,其资助的重心也由城市转向了小城市以及农村。
四、利用亚行贷款进行项目融资建设,有利于加强
项目管理,不断提高项目建设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为指导借款人和他们的执行机构从亚行贷款账户中提取并合理使用贷款资金,亚行制定了《贷款支付手册》,《普通业务贷款通则》,《特别业务贷款通则》,《亚洲开发银行采购指南》,《亚洲开发银行采购政策、实务和程序手册》,《亚洲开发银行及借款人聘用咨询专家手册》,《亚洲开发银行融资项目的财务报告和审计》,《亚行投资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指南》等。这些文件的精神在贷款协定中均有明确的体现。
现阶段,亚行贷款更加注重规划、制度和能力建设。它的效果在河北省利用亚行贷款建设海滦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的5个一揽子项目上已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亚行也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金融的体系开始简化程序、对审批环节能消除就消除,很大程度上改进了贷款。而这些变化将会使得中方利用亚行贷款更加简便、灵活、高效。据介绍,除贷款项目外,亚行还计划每年向我国提供赠款。这些赠款被重点用于项目的前期准备、政策及专题研究。项目前期准备的援助资金主要用于交通、能源、土地管理、市政规划、教育、卫生、环保等项目建设。
关键词: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机制;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成效
(一)规模大
2010年至2013年的四年中,新疆全区新建改建城镇保障性住房107.7万套、安居富民房92.6万套、定居兴牧房5.5万户。其中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自治区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第一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果突出,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实际开工套数超过了“十一五”期间的总和;2013年自治区确定了30万户安居富民、2.71万户定居兴牧工程和29.6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任务,至年终已全面超额完成建设计划。(详见表1)
表12010-2013年新疆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工套数(单位:万套)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总计
城镇保障性住房 26.4 35.6 29.5 29.9 121.4
安居富民房 / 30 31.5 31.07 92.57
定居兴牧房 / 1.58 1.25 2.71 5.54
总计 26.4 67.18 62.25 63.68 219.51
(二)品质好
新疆通过出台适合新疆特色的保障房建设标准,对保障房的选址、规划、建筑、设备、装修与设施、施工和验收等环节做了严格、详细的规定,使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和居住品质进一步提升。在实施“两居工程”建设中,新疆提出了“安居促乐业,产业促增收”的要求,建房的同时必须建设庭院,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手工业加工等庭院经济,在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支持和培育富民兴牧后续产业发展,提升农牧民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能力,使安居与富民相结合,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
(三)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有所提升,参与的主体逐步增多,新疆辖内22家银行中至少有8家银行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0年7月以来,全疆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近200亿元。金融机构当年累计发放城镇保障性住房贷款占工程项目融资总额的比重大幅攀升,由2010年的8.6%上升至2012年的18.8%,上升10.2个百分点。除贷款外,金融机构还积极开发新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非信贷支持,如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以及信托融资等。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渠道狭窄,尚未形成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收益率低,加之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对社会资金吸引力低,融资渠道狭窄。目前,新疆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补助、地方财政资金、对口援疆省市支援以及金融机构信贷,民间资金介入很少。
(二)缺乏配套激励政策,金融机构参与意愿低
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回收周期长,利润空间小,存在一定的资金偿还风险,在缺乏相应的担保和配套激励政策的情况下银行信贷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如,部分地方政府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时执行基准利率,在没有相应的补偿和激励政策支持下,金融机构承贷意愿偏低。
(三)缺乏差别化信贷政策,银行信贷准入受限
目前,保障性住房贷款在项目审批条件、资本金到位审查、资产质量认定、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都比较严格,针对性不强,基本采用商品房开发贷款的管理模式。银行资金在保障性住房信贷准入上常常因为“四证”不齐、抵押物不合要求、风险收益达不到标准、银行额度受限等因素而受到限制,致使全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的融资要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四)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融资效率低
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信息滞后与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融资效率。尤其是部分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意识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沟通渠道缺乏,有效沟通不足,项目与信贷资金不能实现有效衔接,建设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
三、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融资工具,提高融资效率
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创新模式,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范围,积极承揽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储备贷款、开发性贷款、按揭贷款业务,加强房地产信贷结构调整,全面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根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信贷需求的特点,开拓创新具有针对性的融资工具,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培育和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有效切入点,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效率,逐步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完善保障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承贷积极性
设立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配套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减免、专项奖励等优惠政策,灵活有效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信贷资金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与财政资金融合支持环境,降低信贷资金风险,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承贷积极性,引导、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渠道。
(三)抓关键,加大对重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支持力度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如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房、农村危房改造、牧民定居住房、抗震安居住房等,对重点保障性住房项目与商业性房地产、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一般性融资平台项目应进行严格区分,加大对重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沟通与协作,实现项目与融资有效对接
金融机构应切实落实“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协作,及时掌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阶段的信贷资金需求,跟踪了解贷款项目办理规划许可、建设用地审批、施工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等手续的进展情况,在业务合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优先安排、审批和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相关部门应搭建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对接,及时公布已列入财政预算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方便金融机构对项目进行筛选并及时列入信贷计划以积极介入,提高信息对接效率。进一步合作探索拓宽项目资金筹集的新渠道,尽快改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
与投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农业对外投资占总体对外投资量比重徘徊于1%,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不相符,也与其他大国建立全球利益的产业投资结构有较大偏差。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的构建,是农业投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境外农业投资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更稳妥的风险管理。涉农企业对境外资本运作缺乏足够经验,农业走出去亟须支持模式创新和金融服务引导。
传统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模式面临的困难
传统金融支持走出去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涉农间接融资主要以贷款为主,政策性银行通过支持农业项目走出去,较好地充当了“敲门砖”的角色;商业银行通过贸易融资和结算等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总体来看,直接融资体量较小,如中非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基金、中国中东欧基金等第一期融资总额仅30亿美元,规模有限且未专门针对农业行业。
(一)间接和直接融资难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企业把“融资难”列为农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困难。政策性银行融资方面,截至2015年底,农业部累计向进出口银行推荐五批贷款项目共计416个(778.98亿元),口行批贷项目89个(共233.75亿元),其中涉农境外投资贷款项目获贷约25亿元,仅占获贷资金的10.71%。这些获农业部推荐的项目已从产业导向上筛选了一轮,否则获贷比例将更低。商业银行融资方面,被调查企业仅46%的境外投资项目获得过商业银行贷款,普遍因为抵押担保物难以符合贷款条件。中小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要队员” ,感到获得直接融资难度非常大。广西某木薯淀粉公司负责人表示,曾尝试向政策性基金申请融资,因投资体量偏小而被拒之门外。也尝试过向风险投资公司寻求直接融资,但由于对方提出需共享的收益率大幅压缩了企业直接利润空间,融资计划未能达成。
(二)抵押和并购难
调查数据显示,60%的企业表示其获利能力好的项目,有能力用现金流负担当前融资成本,却止步于各种融资门槛。银行需要企业将境内资产作抵押,一般只能以评估价值的30%至40%放贷,如有担保公司出具担保函,可将贷款额升至70%。然而,政府性担保公司担保费用大致为贷款额的5%,民营融资担保公司收费更高,且大多还要求贷款企业提供15%左右保证金,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和贷款成本。其次,企业融资并购后从银行再借钱难。调研发现,有并购经验的企业一半以上通过无融资收购和杠杆收购完成,此两种方式使企业资产负债率迅速上升。在并购完成后扩大生产需进一步融资,但在并购刚完成时其负债率达峰值,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通常会在此时期降低再贷款额度。
(三)金融服务少
政策性银行作为国家走出去战略的直接推动者,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比商业银行更具优势,如利率低(根据项目和贷款品种可比基准利率低1-3%)、期限长(重大项目可达10年以上),获贷后资金使用和还贷程序较为简便等。据调查数据显示,64%的企业希望政策性银行加强结算环节业务和服务,84%的企业希望其加强融资贷款服务,72%的企业希望可以获得更多信用担保服务。以口行为例,其涉农投资业务品种仅有农产品出口卖方信贷及境外投资贷款业务,在直接融资服务、资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尚未完全匹配企业需求。
(四)境外资产盘活难
农业企业走出去时投资风险增加,其融资需求必然发生新变化。一是企业境外资产无法作为有效抵押物获得贷款。调查数据显示,63%的走出去企业倾向于使用境外资产作为抵押,希望把境外的土地、厂房、设备盘活,但国内银行对其估值难度大,对于境外资产抵押获得境内贷款尚在探索中。二是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母公司的信用评级未能在境外推广和接受,难以参考这些信用资料为境外新公司建立信用记录,制约了境外公司(控股公司)的融资能力。
(五)规避风险能力弱
走出去企业在对外农业投资中,对于如汇率汇兑、利息双重征税等风险先期考虑不足,运用有偿风险管理手段(如掉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型企业走出去趋向于选择实力相当的企业“抱团出海”,缺乏大企业牵头,抗风险能力较低,风险分担机制难以常态化。此外,64%的调研企业投资至非洲、中东欧、东南亚等地,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低,有的企业利润直接被当地的高通货膨胀消减掉,部分地区法律健全程度低,企业时常面临违约风险。农业投资除了本身的弱质特点外,还附带对外投资不确定性及由此增加的隐形成本。
创新支持模式构想
当现代金融在境外“邂逅”最传统的农业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必定是错综复杂的,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持续。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复杂问题,需要从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改革等方面着手,但目前农业走出去形势迫在眉睫,标本兼治难度较大,需基于现有条件探索农业走出去的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为确保研究的客观、中立、全面,我们分别对融资服务需求端的企业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供给端的金融机构多次开展座谈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走出去金融支持的创新模式,这些模式主要从多主体参与、援助促进投资、部际合作、政企结合、风险控制等角度思考,以期对涉农境外合作的资金融通提供参考。
(一)多主体参与:成立农业对外投资产业基金
由走出去的多种参与主体(政府、企业等)设立农业对外投资产业基金,加强非传统业务对农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基金可分两个层面,一种以财政资金为主,瞄准农业对外投资中基建类项目投资;一种以社会资金为主,瞄准盈利性较强的项目,根据项目可灵活加入参与人。初始资金可由财政、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资金组成,其他部分可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由市场化的管理公司发起成立。对于贸易为主的农业企业,可降低抵押担保条件,以股权投资和债券委托贷款给企业,链接产供销。对于境外投资型企业,通过股权的方式注入资金,参与部分经营管理。
基金主要瞄准海外并购和境外园区建设等大型项目,打破传统的信贷方式,用股权方式直接注入资本金,更加符合农业对外投资产业运行周期。并且,能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对海外经营项目出资率,优化企业可用资金结构,提高信用等级和经营效率。
(二)援助促投资:促成援贷投结合的园区公司
将示范中心与境外农业产业园区结合,将有投资意向企业、中方园区承建企业、所在国企业或政府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设立“农业援助与投资园区公司”。示范中心经过中方试养、试种,充分发挥公益职能后,达到可移交受援国的条件下,将示范中心所有权作为所在国资产入股园区公司。示范中心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一部分,除为公司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外,还可以出售技术服务和辅导当地农业生产获得利润,保证援外示范中心的产业化和可持续性。同时,园区公司可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兼具土地升值、园区管理费用等收益,偿债能力增强,带动企业和示范中心集群发展,还可以公司主体身份获得境外低成本贷款以减轻发展负担。
(三)部际合作:建立银行项目互选平台
目前农业部与银行的合作,主要是把项目定向推介给一两家政策性银行,项目零散且贷款成功率不高。引入多种类型金融机构,采用“项目选银行,银行选项目”的互选方式,可发挥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低的优势和民营银行方式灵活的优势,为项目提供差异化的选择,以竞争提升服务效率。
首先,农业部按国家政策制定项目评价标准,选定多家政策性和商业银行为合作伙伴,约定融资补贴的方式和比例。其次,企业向农业部申报贷款项目,农业部按符合国家战略标准审核评估,对照项目规模、需贷额度等推荐给不同类型银行,银行进行初步批贷审核。再次,签约银行与企业项目互选,签订合同后向农业部报备并定期报送贷款余额。最后,农业部利用贷款贴息等手段,按各签约银行在项目清单内的贷款余额拨付补贴。此模式将建立多对多的银行与企业互选模式,形成竞争性安排,不仅能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还能防止补贴扭曲利率,促进金融服务的改善。
(四)政企结合:启动并购应急行动机制
当前全球农业跨国并购风起云涌,重量级的跨国并购项目骤然增多,如孟山都等上游跨国农化巨头及ABCD等大型下游粮商驱动的全球兼并重组,对全球农产品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面对并购事件,银团贷款的资金筹措通常需在1-2个月内迅速完成,企业单笔融资巨额化,急需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大型涉农并购应急行动机制。一方面,设立种子、农化、粮食贸易等关键领域的国内外并购信息库,实时跟踪有并购意向的项目。另一方面,汇集在并购融资有丰富经验的金融机构,在并购机会发生时从资金和节点迅速完成研判和资金筹措。在及时预判风险、合理估值的基础上,迅速协调各方合力出击,提高关系行业话语权并购事件的成功率。
(五)风险控制:构建风险分担与补偿体系
第一,建立一体化的海外投资保险和贴息补偿机制,面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带动作用的投资,以及承担战略储备种植及加工的投资,以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并保障国家战略物资的境外储备。第二,建立农业境外投资的损失补偿金制度。补偿金拨付金融机构而非直接补给企业,利用其杠杆效应放大对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其放贷涉农项目承担风险时,分类别和额度对金融机构采取一定的损失补偿措施。第三,在做好贷款项目征集推荐的同时,及早建立对外农业合作项目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配套措施,降低企业融资贷款成本。
几点建议
加强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不仅需要在模式上创新,还需从宏观层面利用部际合作、畅通基金申请渠道、加快园区金融支持、强化政府银行合作、设立并购协调机制、建立风险担保机制,加强资金互助研究等促使新模式的应用和落地,让创新模式惠及农业走出去主体。
(一)畅通基金融资渠道,股权融资开源助力
充分利用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联动,推动股权投资方式促进企业融资。建立农业投资动态披露机制,及时企业融资需求信息,畅通企业获得丝路基金、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基金、中非基金,以及建议成立的农业对外投资产业基金等融资渠道,并根据农业投资特点设定收益率和退出期。引导金融机构注入资本金并提供咨询服务,提倡社会资金注入以优化融资结构,逐步实现企业利用金融服务以提高自主融资的“造血”功能。
(二)加快园区金融支持,援助投资相辅相成
加快评定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加快联保贷款机制、企业互助担保联盟等创新在园区的先行先试。引导示范中心纳入临近的农业产业园区,促进援外项目与农业产业项目的结合。推动援外道路交通、港口码头、农田水利工程等基建项目与企业对外农业合作项目配套。畅通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园区公司的贷款审批渠道。
(三)强化政府银行合作,丰富抵押加速融资
加强与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合作,构建适合农业走出去企业特点的多品种授信、集团授信等制度。加快农业走出去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并将此体系与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关联参照。支持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抵质押获得贷款,逐步扩大和丰富境外资源抵(质)押担保的范围和方式。尝试与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召开企业融资推介会,搭建农业合作项目融资平台,将各方共同关切的农业合作项目纳入部际合作框架。建立农业申贷专项补贴,专门针对与我部战略合作银行机制下的合作项目,按相应的放贷比例给予资金拨付。
(四)设立并购协调机制,加速并购资金筹措
一是对于较大规模的境外投资并购,联合其他部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资本金和贷款贴息)。二是对并购之后的跨境资源整合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如中粮集团的境内外公司的内部整合,资产评估增值需要缴纳税收,建议此类业务给予延迟纳税支持。三是定期将并购信息在企业和金融机构间,加速并购关键时期的资金筹措。
(五)建立风险担保机制,发挥杠杆强化支持
推动建立由政策性银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境外投资合作担保机制。按照企业项目性质和承担国家走出去战略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拨付风险保证金给项目的贷款银行,按照逐年递减原则减少风险保证金拨付比例,最终由企业自主承担。考虑到补贴政策的合规性、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和发挥有限补贴资金的杠杆效应,同时最大限度调动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可考虑通过补贴放贷等形式,支持获得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的项目企业。
关键词:沿海开发;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一、金融业对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支持方向
(一)国际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值得关注和借鉴
金融业要支持和服务于海门市乃至盐城、南通和连云港的其他沿海城市的开发,首先要理解沿海开发的国际经验和把握沿海开发的战略方向,一是门户城市在沿海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釜山等地都是沿海地区重要的门户城市。这些沿海地区开发之初,均采取做强门户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开发的思路。二是远洋深水大港的支撑作用。如洛杉矶大都市区拥有长滩和洛杉矶港,东京圈拥有横滨、川畸和千叶港,釜山大都市区拥有釜山港和大浦港。这些港口都是远洋深水大港,不仅带动了区域全球贸易进程,而且推动了沿线工业基地建设,为门户城市的枢纽功能发挥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三是以大运量高速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支撑。以高速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保证了重要的空间支撑,尤其是区域性高速干线对城市区域化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如在沿海区域城镇体系演化过程当中日本的新干线、韩国京釜高铁、美国的加州高速路网成为城镇体系集聚和连绵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接轨全球市场的产业政策。临港工业是世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沿海开发地区都主动接纳全球产业转移,发展临港产业,并积极进行新兴产业基地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通过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化发展。
(二)金融业要准确把握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布局
1.基础设施先行,加大对以东灶港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海门市东灶港是南通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是南通市加快调整产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更是沿海开发的龙头工程,在海门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业要积极适应沿海开发战略定位要求,强化对东灶港港口体系对区域城市化的支撑功能。加大对以高速公路、沿海铁路、航道等为主的交通网络和码头、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形成港口群强有力的配套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2.以产业为主导,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沿海大开发,产业是载体,大项目是关键。金融要积极策应沿海开发产业战略重点,积极支持海门市建设海工装备、大飞机制造、机电、食品制造等临江工业和以新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现代纺织等新兴和优势产业,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对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持,促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3.以城市化为支点,加大海门市城市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步伐。目前海门市沿海开发围绕“昨日垦区、今日园区、明日城区”的总体目标,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在着力打造的沿海临港产业平台之一。金融业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海门市新区城市化战略,通过城建贷款、房地产开发融资、个人住房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海门港工贸区、滨海新区、临江新区、海门工业园区四大新兴城市群。
4.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积极支持滩涂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支持以特色瓜蔬、特经特粮、四青作物、果品苗木、优质家禽、海门山羊、优质水产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以着力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为重点的滩涂开发,支持以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加快推进高校农业规模化、传统农业商品化,促进沿海地区的持续发展。
5.以中小企业为补充,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活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为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搭建了发展平台,为民营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提供了机遇。同时,大批的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追求也为沿海开发带来了发展动力。海门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名列南通县市区之首,于是海门市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金融业要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积极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活力。
二、拓宽视野,创新推动,全方位打造沿海开发金融战略新格局
(一)“突出一个核心”,就是要突出以吸引股权性资金为核心,有效撬动金融杠杆,发挥金融对沿海开发的支撑作用
沿海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资金的来源是金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先导性的股权性资金更应作为核心对待。因为无论是采用银行贷款、发债、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已经设立、资本金到位或符合项目融资资本金条件的基础之上。从另一方面说,取得股权性融资后吸引银行贷款
、发行债券等债务性融资难度相应降低。因此,吸引股权性融资在沿海开放战略的金融支持与安排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推动两大突破”,就是要围绕难点,重点在创新和机制上实现突破,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推动创新突破。沿海开发,金融创新是助力器。金融业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积极的措施,密切跟踪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充分利用和组合各种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新拓展融资空间,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担保方式的创新。比如海门沿海有25公里的海岸线,可以探索以这片海域使用权抵押进行融资;二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如通过汽车金融服务网络给汽车生产商在全国的汽车经销商提供授信支持,并与企业的销售资金回笼进行实时对接和有效管理,实现了银企双方的价值提升和共赢;三是新兴市场融资产品的应用,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理财等产品,就是在银行贷款之外充分利用各类新兴市场筹集的资金,不但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
2.推动机制突破。以全球化的视野,放眼国际国内市场,从机制上突破,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鼓励参与沿海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例如鼓励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到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组建沿海开发产业基金,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吸引风险投资与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增资或设立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带动中小企业融资的快速发展等。
(三)“实现四大融合”,就是要融合金融要素和资源,汇聚更大的力量支持沿海开发
1.促进各种金融业态经营相融合。充分利用银行、信托、投行、基金等各自经营优势,对各业态产品与服务进行嫁接和融合,形成有效顺畅的融资体系。如以股权信托募集资金作为股权性资金,嫁接银行贷款资金;以公开发行、直投等方式满足资本金要求,嫁接银行、保险、信托贷款等债务性资金等。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运用相融合。综合运用ipo、股权私募、再融资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产品和银行贷款、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收益凭证、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产品融合运用,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3.政府引导资金与民间资本相融合。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各自的特长,适宜政府投资的领域由政府主导,其余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和发展,以小投入带动大投资,综合运用bot、bt、ppp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或以出售资产、发行债券和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等。 4.金融资金与产业资本相融合。产业资本是先导性的资金,金融资金对产业资本的跟随效应十分明显,但金融资金同时又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复制效应和衍生效应。沿海开发必须以产业资本先导性进入带动金融资金的跟进,从而带动金融资金和产业资本互动效应的发挥。
三、政府护航,着力打造沿海开发的金融外部配套环境和体系
1.加强政府主导,搭建以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和政府投资主导的投融资平台为核心的两大平台。一方面,发挥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利用会、恳谈会、网站、刊物等形式,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及项目的沟通联系,主动传递沿海开发信息,实行重大项目银企对接,并在项目推进上加强衔接,使金融机构了解项目行政审批进度和投资进展,方便融资审批对接和安排。另一方面,设立沿海开发省级投融资平台,借鉴高速公路开发的经验,以平台筹措和集中管理资金,统筹规划,避免各市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科学化投融资体系。
2.引导金融资源向临港工业倾斜。研究出台财政贴息等专项政策,对信贷资源投入总量或重点项目、小企业具体单项业务考核进行激励引导,鼓励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沿海地区。鼓励保险、信托资金进入沿海开发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沿海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3.积极优化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增强沿海地区金融活力和竞争力。社会信用和金融生态环境是沿海开发中不可流动的资源禀赋,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在企业注册登记、项目报批、完善产权交易等方面,减少环节,缩短时间,降低费用,提高效率,解决制约投融资发展的软环境因素,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沿海开发;二是倡导重大项目银团融资,创造有序竞争和合作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沿海开发。加强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创造适应金融创新的宽松监管氛围;三是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信用宣传,主动协助化解区域内金融不良资产,完善针对企业逃废债等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保护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积极性,努力构建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
参考文献:
向楠.构建江苏沿海开发投融资体系的思路及建议[j].特区经济,2010,(3).
聂琳琳,刘传哲,唐安宝.后危机时代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金融支持[j].商业经济评论,2010,(4).
裴平,刘璐.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现代金融,2010,(7).
房吉,沈正平,邵明哲.江苏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投融资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