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希金致大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普希金;爱情诗;女性形象
普希金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作为跨越时空的载体,具有再阐释的可能性,一代一代的读者结合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理解来阐释普希金。正如荣格所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形象,而是一个确切的女性心象。”[1]普希金才华盖世,一直有很多女性崇拜、羡慕他,他本人也很浪漫,对爱情充满幻想,可以说爱情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生经历了一百多次恋爱,浪漫的一生因为女性而结束,这些经历使其成为一位具有强大的女性情结的伟大艺术家,这种女性情结表现在创作中构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女性形象,某种程度上这些女性形象的光彩超过了男性。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爱情诗占有很大的分量,他的爱情诗与他的私生活密不可分,有时候作者会直接说出这首诗是致某位女性的,但不能将他的爱情诗与他的私生活等同起来,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普希金对女人的态度是比较理想化的,从1822年普希金给弟弟列夫的信可以看出他的女性观念:“我必须告诉你的那些关于女人的事情有可能是毫无用处的。我只是想对你说,对于一个女子你给她的爱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她。”由此可见,普希金的男权意识是比较重的,但他的爱情诗中却描绘着一系列光彩的女性形象,成为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 女友型
普希金是一位浪漫诗人,他的一生与女性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他的诗歌创作是女人成就的,这些女性中有一些人与诗人保持着纯洁的友谊关系,这给诗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是诗人感情受伤、疲惫时的心灵港湾。亚历山大德拉・奥西波娃・斯米尔诺娃-罗谢特是俄罗斯最优秀的女性之一,她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非常喜爱文学、哲学,她与很多伟大的作家如普希金、果戈里等都是朋友。普希金创作出新作后,常会向她朗诵,并请她给出意见,同时普希金也很喜欢罗谢特写的小说,还送她一本纪念册《题亚・奥・斯米尔诺娃纪念册》。
普希金的亲密女伴是普・亚・奥西波娃,是三山村的女主人。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后来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在此与奥西波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17年普希金写了名篇《再见吧,忠实的槲树林!》,普希金的一生与奥西波娃一家保持着密切关系,普希金幽禁期间,奥西波娃给了他很大的安慰,使他的流放生活有了光彩,所以他常怀念在三山村的时光。普希金被沙皇幽禁后想逃往国外,在出逃前写了《给普・亚・奥西波娃》,诗中称赞奥西波娃是“乡间的女神”。1825年奥西波娃送给普希金一束花,诗人写了一首诗《田野上残留的一枝花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普希金不仅对奥西波娃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对其家人也写过很多诗。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的哲理诗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普希金写给奥西波娃的次女姬姬的;《给安娜》是写给奥西波娃的女儿安娜・沃尔夫的;《倾诉――致亚・伊・奥西波娃》是写给奥西波娃的后夫之女阿琳娜的;《给E.H.沃尔夫》是写给奥西波娃的女儿金娜・沃尔夫的。
普希金的奶娘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是诗人普希金十分敬仰的一位女性。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是一位传统的俄罗斯妇女,普希金的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生活主要由奶娘照顾,奶娘给予普希金的是真切的母爱,普希金始终对她怀有深深的依恋。普希金流放后又被沙皇软件,这段时间普希金与家人的关系恶化,只有奶娘一直陪伴着他,奶娘给他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地。幽禁生活解除后,普希金写了《给奶娘》这首诗,由衷的表达了自己的赞扬与思念之情,他将奶娘称为“不幸的青春时代的好友”、“我严峻的岁月中的女伴”。奶娘对普希金来说不仅是生活上的关怀,还在他年幼时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使普希金接触到俄罗斯民间文化。普希金对奶娘深切眷恋,不自觉的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冬天的晚上》、《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作品中,奶娘成为创作原型。
二、女神型
普希金的爱情诗创作与女神型的女性有着密切关系,她们身上散发着多样的美,或妩媚或天真,或美貌或多才,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农奴女演员娜塔莉亚是普希金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性,她对普希金有着重要意义,唤起了诗人第一次对爱的迷恋,写下了著名的诗《致娜塔莉亚》。
耶夫多基娅・伊凡诺芙娜・格力岑娜是非常美丽的少女,她非常喜欢文艺,为此举办了沙龙,聚集着优秀的艺术家、进步人士。格力岑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与自由思想,这深深吸引了普希金,普希金十分迷恋她,写下了《没有经验的外国迷》,表达了自己的迷恋之情。
吉娜伊达・亚历山德罗芙娜・沃尔康斯卡娅是普希金的灵感女神,她是俄罗斯著名沙龙的女主人,她的周围汇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且她本人也在诗歌、歌唱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普希金认识她的第一天,她就唱了普希金的《白昼的巨星已经黯淡》,为此普希金很受感动,写下了《给吉・亚・沃尔康斯卡娅公爵夫人》。
阿格拉菲娜・费奥多洛夫娜・扎克列夫斯卡娅是非常聪慧的一位女性,她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得到了很多诗人的青睐,普希金也不例外,为她创作了很多诗歌,如《挚友》、《肖像》等。
三、 情人型
普希金一生有着丰富的恋爱经历,他的激情很容易被点燃,他很容易爱上一个人,但爱情的火焰比较短暂,很快就移情别恋。巴库宁娜是可能是普希金最早追求的一位少女,认识巴库宁娜使他尝到了初恋的滋味。巴库宁娜是普希金的同学巴库宁的姐姐,因为她经常到学校看望弟弟,普希金得以见到了她。巴库宁娜喜欢艺术,富有才华与容貌,这一切深深吸引了普希金,点燃了他的爱情之花。普希金对巴库宁娜创作的诗带有羞涩的成分,对她的思念使普希金寝食难安,并称她为“我的心上人”。巴库宁娜的倩影一直深刻的留在普希金的记忆中,他先后为她写了20多首爱情诗,《是的,我曾经享受过,也曾感到幸福…》是偷偷写在日记中的,表达了自己对巴库宁娜的爱恋。还有比较著名的《歌手》、《愿望》、《致巴库宁娜》、《哀歌》等,这些诗主要诉说朦胧的爱情。在巴库宁娜离去后,写下了《秋天的早晨》,巴库宁娜和别人结婚时,普希金还参加了她的婚礼。
叶卡捷琳娜・科萨维里耶夫娜・沃隆佐娃是普希金时代最迷人的女性之一,很善于交际,一直深受异性的青睐。普希金与沃隆佐娃相识时,沃隆佐娃是一位总督夫人,普希金则是一位被流放的不听话的诗人。1820年普希金被流放到南方基什尼奥夫市,那里十分贫穷落后,在几位朋友的努力下,普希金得以到文化较高的地区敖德萨。当时敖德萨的总督是沃隆佐夫公爵,他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很愿意收养普希金,初次见面时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此普希金经常出入公爵夫人的沙龙,出入沃隆佐夫公爵府邸。但沃隆佐夫是军人也是官僚,他喜欢别人对他奉承,他希望普希金听他的差遣,而普希金喜欢我行我素,不愿意服从总督。同时普希金被公爵夫人所倾倒,与沃隆佐娃相处的十分融洽,常常一起散步、幽会,这引起了沃隆佐夫的不满,越来越不能容忍这位诗人,后向上级报告说普希金是个危险人物,普希金被幽禁起来,临行时沃隆佐娃送给他一枚宝石戒指,普希金视为珍宝,时刻带在身上,并创作了《护身符》、《保护我吧,我的护身符》等诗歌。普希金与沃隆佐娃的爱情经历使他创作了很多动人的诗篇,他们彼此钟情,留下了《致大海》、《焚烧的情书》、《致海船》等诗作。
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奥列尼娜是美术学院院长、考古学家奥列宁的千金。奥列宁在皇村毕业后与奥列宁一家很熟悉,奥列宁的沙龙是名流聚会之所,普希金很愿意参加。普希金初见奥列尼娜时,她只有16岁,普希金幽禁后再见她已19岁。奥列尼娜从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有着很高的文化素质,又很活泼,惹人喜爱。普希金说她是最富有趣味的人,深深的爱着她,称她为“我的天使”。普希金很想和奥列尼娜结为夫妻,但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后来普希金离开了彼得堡,使他与奥列尼娜一家的关系疏远了。在与奥列尼娜的交往中,普希金写下了《我曾经受过你,爱情,也许…》、《美人儿啊,不要在我面前唱起…》。
总之,普希金一生与很多女性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女性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的爱情诗创作因为女性而起,他的一生也因为女性而结束,诗歌与爱情成为他生活的追求。玛丽亚・拉耶夫斯卡娅说“作为诗人,他认为自己应当爱上所遇见的每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2]诗人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并反映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为此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塑造了很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成就了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注释:
[1]霍尔,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北京:三联书社,1987,54.
[2]匿名.普希金友人录[M].莫斯科:“真理”出版社,1984,126.
参考文献:
[1]陈训明.普希金抒情诗中的女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2]刘香英.普希金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她的表面足足有71%被厚厚的海水所覆盖,蓝色的海洋是她最宝贵的财富。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如果没有了海洋,地球将了无生机;海洋是天然的牧场,就是有了海洋,地球才充满朝气。
一代枭雄曹操的伟作《观沧海》,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致大海》,金代词人折元礼的《望海潮》等,无不歌颂大海宏伟辽阔、雄奇壮丽的气象。大海,是我们蓝色的家园,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可是,现在我们的家园受到了破坏,由于人类的不知足和贪心,过分的掠夺了海洋资源;也由于人类的不自觉,污染了海洋环境,长此以往,海洋将从蕴藏丰富资源的聚宝盆变成死气沉沉的无用之地,因此,我们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海洋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罗曼罗兰如实说。的确,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热爱海洋生物,我们任意的破坏,最终会受到惩罚。
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陆地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发展空间也日益狭窄,海洋是我们今后发展所需的后路。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油气资源、水资源、医药资源等等,是今后维持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
特别触动我的故事有两个。
有学生告诉王小妮,他中学时的一位教师很喜欢诗,经常请学生读诗,也给他们讲诗。可能受了电影《死亡诗社》的影响,教师还曾鼓励学生们站到课桌上大声把诗歌朗读出来。他们的教室在三楼,那位教师的家就在四楼,他们经常听到教师和她先生在家里大声读诗。他们一读,学生就在教室里静静地听。
这真是美好的瞬间。教师用自己对诗歌的热爱,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而神圣的回忆:像梦一样美、像青春一样纯洁的诗,静静地流淌在校园里,流淌在孩子们的青葱岁月中,滋养他们日后漫长的人生。经过了诗的哺育,这些孩子在人群中显得很不一样。王小妮说:“这些通了灵气的学生走到了我面前,听课的时候眼睛闪着光,我很感激这些不相识的老师。”她请这位学生把教师的名字和学校写在她的本子上。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教师: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元通中学吕淑英。这位来自苏轼故乡的普通的乡村教师,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为我们接上了诗教的古老传统。
另一个故事则让人心情沉重。同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何超回忆自己初中时的一次经历:学校要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之前学校从未有过这类活动,因此何超非常兴奋,选了的《囚歌》,连着几天背诵,比赛的前夜还在洗澡的小房子里大声练习。比赛时,由于太紧张,他把“朗诵”说成了“演诵”:“我要为大家演诵的诗歌是《囚歌》。”没想到他的老师立刻喝住了他:“你连朗诵都说错了,别念了,下去吧。”多年后,何超依然不能忘记那声喝斥,在交给王小妮的名为“诗歌记忆”的作业的最后,他工工整整地全文抄写了一遍《囚歌》,还斜飘着画出一团云朵的框,框里写着:“谢谢老师,重新开启了我对现代诗歌的那份最初的激情,今夜我开始读诗,以我自己的方式,以最原始的萌动。”王小妮感叹说:“过去我从没想到,一个孩子受伤,伤口是这样深和难以愈合。”那个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她请何超上台为大家朗诵《囚歌》,实现了他关于诗歌的最初的梦。
读这个故事时,我悚然心惊。我是否也曾因为学生一个无心的小小失误,便这样粗暴地打断他?更可怕的是,我无意中打断了他们,而自己对此浑然不觉,未曾作任何补救。那伤口和阴影就永远地留在了他们心上,一个热爱诗歌的孩子,可能就因此远离甚至厌弃了诗歌,对原本就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诗歌般的激情与美失去兴趣与信心。何超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王小妮,王小妮用诗一样柔软美好的方式,治愈了他的伤口,为他接续上了对诗歌的原初的热情。只是,像何超这样幸运的,能有几个?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从1993年开始至今,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高考古诗鉴赏题从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很多省市将此题分值由6分提高到8分,分值的提高引起了师生的关注,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既是出于应对高考现实的考虑,也是提高语文能力本身的长远要求。
我们的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诗歌本身的特点所致:用语含蓄凝练,跳跃性大,讲究余味和弦外之音;另一方面是学生阅读视野狭窄,阅读能力差,难以把握古典诗歌创作规律性的东西。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表现在高考中就是得分率较低。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浅显的看法:
一、从作者入手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他的“知人论世”观就是说要对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要读懂诗歌,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比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因作诗歌颂自由而被沙皇放逐南俄,后又被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致大海》就是诗人在追求自由而又得不到的心境下写成的。因此,大海被拟人化,成了一个赢得自由的英雄。了解了这些,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一步一步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靠近。诗作往往会涉及到文学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及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和生活经历等。许多诗歌,人们不能很好地鉴赏它,还往往是因为不了解它的写作时代。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其中下片写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为什么会这么难说出口?如果不去了解辛弃疾,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里面蕴涵了他一生巨大的感慨?
二、解读言外之意
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诗歌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跳跃性,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意趣,昂扬生动的意趣,一种画面,闪动的瞬间即逝的美好画面,一种哲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诗歌鉴赏就是尽量还原其内在的真实含义,去探寻诗歌中隐含的背景,学会从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语表和语里等意义,解读出诗歌的言外之意。
三、辨明虚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诗从本质来说,是虚实相映的。实,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虚,是指情感、氛围和格调等主观因素。对于学生,讲解太深奥或太专业的诗歌鉴赏术语名词,诗情画意,学生可能听不明白或似懂非懂。而你讲什么是实的、具体的、可触摸的;什么是虚的、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学生是完全懂的。从诗的写法上来看,诗人也一般常采用以实带虚,以虚入实,虚实结合的方法。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读者想象的介入,使得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能够辨明虚实,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用心积累
一、语文读写教学中渗透海洋文化精神是重要并且必要的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四阶段目标中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这样的阐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二)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语文学科的读写教学中,学生不仅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而且受到“道”的熏陶。而我们的读写教学选择了大海,其“道”的深度和广度就具备了。
(三)大海的意象解读和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
千百年来,大海已经形成了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的意象特征。我们人类从大海里获得丰富资源的同时,更从大海那里获得了智慧的力量。并且长期的文化积淀,使耕海牧渔的渔民身上逐渐凝聚成一种自信、自强、自立、奋斗不息、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可贵精神,这正是独特的渤海文化的内涵。我校作为地处渤海之滨的中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四)从古至今丰富的海洋文学作品
在海洋文学方面,古人留下了众多描写海洋的诗词作品,海洋的宽广、渊博、深沉、热情、开拓进取的种种意象,正是教育所需要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正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在具体的阅读写作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继承并发扬这些精神。
二、语文读写教学中渗透海洋文化精神的策略
(一)从海洋文学作品的汇总入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进而凸显海洋文化特色
构建怎样的课程文本,并可传承和发展怎样的文化。那么,怎样构建渗透海洋文化精神的校本教材呢?
我们把海洋文学作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题材可能是海本身,如普希金的《致大海》,也可能是其生活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如高尔基的《海燕》,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第二个层次的作品是其主人公以海为生,其活动在海上或海岸,但作者没有海洋意识,作品所蕴含的海洋精神不明确,如日本作家叶山嘉树的《生活在海上的人们》;第三个层次的作品,其文本提到海,但海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个模糊的意象,或仅仅作为一个可置换为内陆的背景,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认识,我们达成共识:以“海洋特色文化立校”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就从语文阅读教学入手,着眼于课内课外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或者其生活与海联系在一起并赋有海洋精神的人或物的相关作品。
语文课题组成员一起系统地归纳适合初中生的课内外文本材料,然后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爱好、认知特点以及知识水平,再考虑语文教材对不同年级语文阅读的要求,将课内外的海洋文学作品进行分年级的整合。(资料整合)再以目录的形式呈现给每一位师生。之后便是组内教师利用语文阅读课组织学生阅读海洋文学作品,并进行专题阅读指导。整个阅读教学遵循我们先前探讨的“阅读积累——赏析交流——仿写创作”阅读教学模式。后来,随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入实施,我们又编写了系列《海洋文化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中的《海洋文学》教材。这一教材分为海之魂、海之趣、海之韵、海的故事、海之歌五个文本阅读单元,分别按照海洋文学作品的文体分类编排,另外包括一个探究单元和一个赏析单元。由于这本语文校本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自学。因此,编写时插入适当图片作为补充,既增添了趣味性,又能启迪学生思维。探究单元将读写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受语文,领悟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具体文本深挖内涵,对学生进行海洋文化精神教育
在系列语文教学活动中,海洋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语文组开展的阅读课教学展示活动中不少教师执教的课例都选择了海洋文学。因为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很多和海洋密切相关的作品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典范。
(三)进行与“海洋”有关的作品的创作训练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考虑学生年级、兴趣爱好、教学进度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写作训练。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体现师生双边的读写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生活,激发兴趣,巩固成果,实现人文教育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巩固读写教学成果,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阵地。我们先后举办了“海之声”诗文朗诵会、“海之魂”读后感评比、“大海故乡”手抄报评比、“海之韵”作文竞赛、“让海的精神伴我成长”演讲比赛、“海浪花”歌词征集赏析交流等活动。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是活动初的素材搜集还是活动过程的竞赛展示或是活动后的反思交流,我们都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过程之美。
说到诵读,有些人认为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高中语文教学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失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前就批评学生“吟诵功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老师,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解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终生受用。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据说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间换气才能成声,可见体会格调的顿挫是多么认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学生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诵读教学与诗词教学密不可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诗歌阅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在诗词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更应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诗词的音韵美,通晓诗词大意。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1.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惋惨恻……。
2.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3.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就相得益彰了。
4.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5.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三、多种形式激发兴趣,提高诵读水平。
一、客观因素
1.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课本中某些外国作品难以理解或难以引起共鸣
比如,在上外国诗歌单元的时候,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认为外国人写的诗歌最没劲了,其中也包括班上几个语文功底相当不错的学生。“为什么觉得没劲?”“看不懂,乱七八糟,说什么都不知道。”此位学生针对普希金的《致大海》愤愤而谈:“课本上的外国诗歌读起来没什么味道,太直白了,语言一点也不含蓄,感情抒发也显得粗糙,什么都挂在嘴上,还是唐诗有味道,我不喜欢外国的。”中西文化确实存在差异,西方人尚形象,东方人重蕴藉;西方人感情表露直白,东方人则显得含蓄深沉。这些特征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引起中国学生阅读上的不适应。
2.由于中西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以及翻译工作者个人水平等因素制约,翻译出来的外国作品在语言上多少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指代上的含混不明、个别字词生涩别扭、多重复句的连环使用、关联词的层出不穷等,这一切都使学生感到头昏脑涨,无心于外国文学的学习。在课文《鸟啼》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在第一遍看课文时根本没有看懂,虽然课文中的每个字都认识,但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第二遍、第三遍时也只是朦朦胧胧、一知半解,真是雾里看花,始终没有看明白。
二、主观因素
1.教师方面
(1)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以考试为指挥棒,考哪指哪,主观上轻视课本中的外国作品。除了极个别经典篇目在考试中偶有涉及,几乎很少有考题是直接出自外国作品的。既然可考性不大,而且学生似乎也不大愿意学,一些教师也乐得轻松,何必花大力气做无用功呢?于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读读、看看、提提,就草草收场了。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似乎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时间大大节省了,学生分数也上去了,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不负责任的教法把学生的兴趣扼杀在外国文学殿堂之外,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最终也将影响成绩,是得不偿失的。
(2)由于教师个人对文学作品各有偏好,学术水平有高有低,知识面有宽有窄等原因,使得教师自身对课本中的外国作品也没有吃透弄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有所发挥。于是,对学生有疑惑的关键部分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有想法需要展开的部分则简化处理……长此以往,学生对外国作品的热情在枯燥无味的日常教学中被消磨殆尽。
2.学生方面
(1)学生心理因素。①应试型心理。迫于升学压力,学生哪门学科分数提高得快,就钻哪一门。语文工夫在平时,要靠长期的积累,考试分数上的提高不如理科明显,不少学生认为在语文上花大力气和不花力气分数相差也不大,不如多留点时间做数学、英语习题,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心态。整个语文学科尚且遭此冷遇,更不必说其中分量轻的外国作品了。②唯我型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读书。作为读者个体,希望多读到些符合口味的文章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有的学生却把阅读上的偏好无限放大,变成一种不可理喻的固执。对于他感兴趣的课文,可以读得很深,比如某些学生对古诗词十分着迷,读起来如痴如醉,但对于不感兴趣的课文,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的外国作品,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否定。③阅读心境的影响。学生阅读应该是在一种平和的没有压力的心境下进行,如果心头背负着一块大石头去阅读,能读出趣味、读出哲理来吗?有些学生说其实平时挺喜欢看外国文章的,但一旦选入课文就觉得兴趣大减。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教师提的要求过多,既要领会思想又要品味语言,还得揣摩特色,使学生一上来就感受到一个“怕”字,接着便是“烦”字。既让学生去“亲近”课文,又提出一些“难堪”的要求,学生会认为你“心怀不轨”,反而会产生一种抗拒、不合作的情绪,这又何苦呢?我们不妨采取老子“无为而治”的做法。
(2)从学生的知识构成看,阅读量小、知识面窄是现代高中生普遍存在的缺陷。平时很少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脑子里有限的文学常识还是靠中考复习时强行灌塞入脑的。这样的记忆不可能深刻,形成的语文知识体系也不可能常用常新,日益丰富充实,只会越用越少。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例如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介绍、不同国家的一些和风俗习惯等常识一无所知。
迷途的爱
谁的寂寞/衣我华裳/谁的华裳/盖住我伤痕累累的肩膀/谁的明月/照我黑色的松岗/谁的孤独/挫疼山间呼啸的沧江……
——引子
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用泪水稀释着被秋阳逐渐扩大的痛苦,同样是痛的感觉,我的心却少了一分莫名的惆怅。
我无法对心底发出的凄凉的哭声置若罔闻,因为我身边只有我自己。爸说我缺乏与别人的沟通,我付之一笑,生活在个人世界的我,又何谈交流?
当秋风无情地分离最后一片落叶与母体的团聚时,我已放弃无由地相信,人们说:“相信任何人与怀疑任何人是同等的错误。”我就无助地生活在漫无边际的错误之中,等待残阳渡我。
懒散的提笔记下一天的心情,只有寥寥几语,然后毫无目的的粘在日记里,心里似乎还期待着回忆。一切都无所谓,我的生活只属于我自己。直到看到敞开的日记本扉页上的点点泪珠,才发现我伤透了她的心。“我爱的凝聚。”她留给我一句话,墨水被泪水稀释了,淡淡地,象我对他朦胧的爱。我确信与他交流十
分必要。所以,我试着把久闭的心打开一道夹缝,防入一缕久违的阳光。
我没有想到一切都那么快,她的白发,她的皱纹和她十七年的艰辛,都随着时光流失了,只留给我日日夜夜的爱。世人说:母爱是伟大的。我终于相信。彻夜未眠,望着窗外苍老的天,我聆听着我和我童年的故事,每一个音符都敲响了我的心,融化在爱的海洋里。抚摩着她长满苍茧的手,岁月在她手上刻了一道又一道痕迹,里面印证了伟大的爱。望着雪般的白发心如刀绞,我浑沦了生活十七年,竟没有注意到日多一日的白发!
“妈,我爱你!”
我看到了她眼中闪动的泪珠,还有满满慈爱的笑脸。她说:“十七年的铁索终于打开了!”我知道,那是爱的钥匙。
大海的语言
海风轻轻地掀起了一阵浪花,却又不得不在岸边放下,只带走了海藻淡淡的味道。我想留住它,但我知道它也是海的一部分,是它传达海的语言,从海是个婴儿的时候一直到现在。
脚下踏着软软的细沙,倾听着浪与礁石的问答。当我回首时,才发现海风已用浪花将我的脚印带到了海底。我问大海,为什么要带走我所走过的痕迹。是海风,吹过我的耳旁,轻声告诉我,因为大海不想让你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回忆也许会是沉重的包袱。我看着那些逐渐消失的记忆,终于明白,大海是在教我忘记,人不能总带着过去产,那样太累。
为了能找到一片值得让我回忆的贝壳,我犯了一人皆知却又从皆犯的错误,丢弃了一个又一个贝壳,手中却拿着一片缺角的"废品",当我想将它扔进大海时,风又来了,带着海的语言来了,将它放在了那片贝壳上。
我轻轻将贝壳放在耳旁,听见了,是海风在说贪心是失败的原因,人要学会满足……我看着天蓝色的大海,是啊,海是那么伟大,却没有五光十色来装饰自己,因为它懂得满足,也许正是那蓝色才是一颗淡泊心的颜色。那一刻我的心也变蓝了,蓝色中衬着那片贝壳。
看着大海无边无际的身躯,我问蛇是什么力量能创造如此壮丽的海岸。大海用它那浑厚而又激昂的声音回答着,浪在风的帮助下撞击着岩石,那隆隆声告诉我是不懈地追求和为理想民而粉身碎骨的信念。我似乎看见了岩石正在向那不屈的大海让步,是的,这种信念会让世界万物都望而却步。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似乎想留下我。望着金色的浪花和远方归来的渔民,我告诉大海我必须走,你教给我的一切都使我终生难忘,但我还有我的梦,我要创造自己的梦。有一天,我还会回来,定带着普希金的《致大海》,向你祝福。我走了,但我的心中已有了蓝色的血液。
用心与大海沟通吧,它会教给你宽容,教给你坚定的信念…
心的交换
星期天,用唯有的一下午收拾一下零乱的书桌。"啪,"一张紫色的卡片掉在地上。"
愿你的明天更加美好!??同桌"哦,静儿,很久没有见到你了,你还好吗?如今我依然记得你,你还记得我吗?
静儿的性格与她的名字完全相反。她不是娴静的淑女,而是非常活泼好动。
她是我的初中同学。那时,在我眼中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女孩。她每天和我们学校里的坏小子们一起出入,跟他们喝酒、打架,对人说话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并且动不动就打人。我没她说过一句话,直到她成了我的同桌。
老师让她搬到我旁边时,我实在不懂。可我没有勇气去找老师。就这样,她成了我的同桌。第一天,上语文课她出神地望着窗外,直到老师叫到她回答问题。她支吾着说不出一个字。我不禁小声说出了答案。她马上重复了一遍,得以坐下。不想下午她竟送我一支漂亮的彩色铅笔,她说谢谢我上午的帮忙。"她一年来也会感激别人。"我第一次这样想。
后来,每当我帮她一次,她都对我感激不尽。我渐渐忘了她是个坏女孩,开始和她说话。我逐渐了解到她的故事:她的爸爸在她很小时就抛弃了她和妈妈,和另一个漂亮女人一起生活,但留下了一大笔钱。于是她的妈妈每天出入酒楼、歌舞厅或跟牌友打麻将。除了给女儿钱,再也没理过女儿。她说到这时在,眼里总会涌出泪水,我突然觉得她很可怜。她又说,她一直默默地羡慕我,家庭、成绩、老师的喜爱……其实她也知道和坏小子在一起是不对的,可其他人谁都不愿理她。她哭了,我呆呆地看着她痛苦的样子,我想帮她。"我会和你成为好朋友的。我真心地说。她用那含着泪水的眼睛看着我,我的心一阵疼痛。
从此,我们在一起上学放学,每到星期天她就来我家写作业。渐渐地,她疏远了那些坏小子,我真为她高兴。可好景不长,坏小子们硬拉她入伙,我多次真诚地帮助她,让她使坚持着,不与他们来往,终于,她成功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我和她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她说,我会记过记着你,感激你,因为你是我的知己。
她的眼睛,充满感激的眼睛,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回首过去,我感叹沟通的力量,它让我和一个曾是坏女孩的人成为了知己。
"这是心的交换……"卡片上如是说。
真诚•沟通
我一向认为人类是世上最敏感的动物,我们的心中总是积累了太多的压抑,是啊,在这样一个同样让人感到压抑的世界里,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简单化的处事方式。
但是,有时候当我们真的压抑、郁闷到极点的时候,要怎么办?我会选择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我喜欢我们一起发出的那种爽朗的笑声。人与人是需要沟通的,这是一个不会改变的真理,我真的无法想象:当整个世界都已不再微笑,不再沟通,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其实,沟通并不那么困难,既然上天有缘让我们相识,为什么不真诚一点,彼此之间多一点信任,多一些关心,你会发现世界其实还是很美好的。
我不喜欢那些年轻人脸上那种与世无争、毫无表情的面孔,也许是COOL了点,但这有什么了不起,毕竟他们已失去了上帝最初给予我们的真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热心的帮助别人,让心灵之间多一点交流,那么整个世界会显现出生气勃勃的一面。
当你习惯了相信别人,关心别人,你就会深深地感觉所吸引的相互沟通的,其实是我们心中最渴望的事,因为它唤醒了人类好冷酷的面孔下所掩盖下的本性:我们是需要关爱的。
真诚的交流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喜欢彼此坦诚的对待,困为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心灵沟通不仅仅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的,它是人类灵魂的交汇。
当我看见这个喧嚣的甚至有点杂乱无章的社会,我是多么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多一点点沟通,多一点点谅解,让那争吵和矛盾都随风而去吧,不仅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详和,变得温暖。
也许你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承受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幸,但不要忘记你还有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是你最应该与交流,最应该信任的人。
用真诚的心来对待所有的一切,你会发现:因为有了真诚的沟通,人生就会多一些欢笑。
失水干花
干花看起来像干瘪的木乃伊,没有灵魂。因为它在蒸干的过程中花脉断裂,失去水份。
分别时,鸭蛋问我:"以后我们不在一起了,会不会变成两个陌路人?"我摸摸她毛茸茸的脑袋,说:"怎么会呢?我们的友谊坚固如磐石,可以卒千年。傻丫头,别多想了,以后我们还是统一战线。"鸭蛋很虔诚地点点头。一直以来她都是很相信我的,可我怎么看到她眼中闪动的泪花!
鸭蛋与我是死党,我们一起谈天,谈地,谈风雨,也会为教室外那棵老梧桐树最后一片黄叶的凋零而惋惜。三年中,她总是以她单薄的身躯挡在我的前面,生怕我受到伤害。最后她总遍体鳞伤,我也一样。我笑她,让她下次走远点,可她总是不听。当我又受难时,她又站到了我的面前,拉都拉不开。她还自嘲说自己是敢和石头碰的臭鸭蛋。
分别的前一天晚上,我与鸭蛋坐在操场东边的双杠上约定:分别之后,互不通信,互不打电话;如果有缘,我们会相遇在世间的某个角落。这个约定虽然有点残忍,但我们坚信我们的友谊会天长地久,相信距离定会产生美。因为那时一个认为天空都可以掰下来咬一口的年龄。
春去春又回来,花落花又开。在这一年零七个月零四天的日子里。我们没有通过一封信,没有打过一个电话。但是,我想你,鸭蛋,想你毛茸茸的脑袋,晚上梦到你站在我的面前,我喊"鸭蛋,是你吗?"你不回应,只是浅浅的笑,笑容背后却是更深的无奈与失落。然后你的眉头微微皱起,我伸出手想帮你抚平,因为你这个样子我看了会心痛。但手触到的只是潮湿的冷风。醒来后的我泪流满面。有时找来一只鸡蛋对她倾诉,开始设想579天后的相遇会是什么样子。鸭蛋是对的,我不适合当导演或作家,想象力太不丰富,想不到……
那天,学校放长假,天上下着雨,我去超市买东西,通过琳琅满目的获架,我看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鸭蛋?!"感谢老天,让我们相见!我们幸福地相拥。像以前一样在超市门口每人买盒西瓜冰坐下来吃,边吃边谈:你在几班?文科还是理科?成绩好吗?……但这一系列俗套的问答之后,便是灼人的尴尬。我扭头转向窗外,宽大明亮的玻璃窗上雨滴沿着紊乱的轨迹下滑,像我俩在流泪。我问自己,我和鸭蛋这是怎么了?
由于受不了这种气氛,鸭蛋借口回家,我目送着鸭蛋单薄的身影,眼泪无声地滑落,含在嘴里的冰好冷好冷。
后来,鸭蛋给我寄了一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里面是几片风干了的玫瑰花,附着几行字:干花看起来像木乃伊,没有灵魂,因为它蒸干的过程中,花脉断裂,失去水份。我们的友谊亦如此。
是啊,没有沟通的友谊怎么会长久?我抱着那封信在风中哭泣。
潮湿的冷风里弥漫着玫瑰枯萎的香。
面对面沟通
当你有事要告诉另一个人时,你可以打电话给他家里;你可以打电话呼他,让他回呼;或者你直接拨他的移动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发个E-mail……
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你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你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个真正的人说过话,你面对的只是一部毫无感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机一边器泣,一边诉说,有的高兴地笑,甚至跳起来;或者在不断变幻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痛苦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在的沟通少了。
倘若电话,电脑能代替面对面的沟通,那么为什么两个人见了面显得那么激动。为什么一些重大会议不用电话传达内容,为什么有"离别一日,如隔三秋"的说法呢?
面对面的沟通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情感表现的更真挚,度想一下,你和一个朋友闹了点小矛盾,你是打电话跟他沟通一下,还是面对面的交流呢?我认为你会选择面对面地沟通,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化解矛盾。
我们现在处于不成年与成年之间,往往会出现逆反心理,渴望自己独立,不受父母的约束,老师管教,总是认为自己没有错,从面会因一些事秘父母闹别扭。我们总认为父母不了解我们,老师不甘落后解我们,但也不愿意与他们沟通。这样以来,关系就就会疙疙瘩瘩的。面对面的沟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毕竟父母是爱我们的,老师是关心我们的。试着与父母沟通,谈谈自己的苦恼和困惑,这样会生活会更愉快;试着与老师沟通,说说自己意见和建议,会使学习更顺利。
阿拉伯谚语:面对面沟通,才是真正沟通。
法国民谚:面对面沟通,才能打动别人的心。
既然面对面沟通这么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粉红色的桥
"你说说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看这种课外书,这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妈妈一把抢过我手里的书指着我的鼻子吼道。
"凭什么一点自由都不给我!?我学习累了,看会儿书还犯法啦?"我不服气地说。
"好啊,做错事还顶嘴?你不服我管就别在这个家呆着,走!你走!"妈妈气极败坏地说。
"好,走就走!怕你啊!?我和你真是没共同语言!我走了再也不回来了!"我抓起书包奔出家门,留在妈妈一个人愣在那里。
坐在教室里,我的心平静了许多。气消了之后想起我最后说的那句话不禁有点后悔,不回家?那放学后我要去哪里呢?回家吧,妈一定会说我,不,不能回去!与往常不同,今天的我却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不要放学。
可是还是放学了,我走出校门,心里一直徘徊不定,算了,还是回家吧,不
回家又能去哪里呢?我叹了口气,慢慢地往家挪。到了家门口,我推了推门,没锁,我把头探了进去,院子里没人,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客厅里,妈妈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想喊一声"妈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轻轻地打开我的卧室门进去,关上门,重重地舒一口气。
咦,那是什么书桌上躺着一个小小的粉红色信封。我轻轻地打开它,里面有一封信,信是妈妈写给我的。内容是:
我的乖女儿,你已经长大了。妈妈爱你,可妈妈发现我的爱却成了你的负担,成为你厌恶妈妈的障障了,妈妈知道错了,你能原谅妈妈吗?就让信做为我们沟通的桥梁吧,把你的烦恼和心事告诉妈妈,好吗? —— 永远爱你的妈妈
信虽短,可看完以后我已泪水模糊了双眼,我有一个这么善解人意的妈妈,我为什么还惹他生气呢,我提起笔,把我的歉意写了下来,并希望而希望妈妈能原谅我。向她诉说了我学习上的压力。朋友之间的不愉快和压抑在我心中的烦恼。说出来后,我觉得轻松了很多。
第二天,妈妈给我回信了。给我提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建议,并用母亲那温暖的话语来安慰我,鼓励我。小小的粉红色信封成了我和妈妈心灵沟通的桥梁。
人常说"三岁一个代沟"。虽有些夸张,但正说明了现代年轻人的特点。可怜善良的天下父母,和追寻自尊自强的年轻人,,推倒你们心灵周围的墙吧,它会变成通向和谐幸福的桥。
化墙为桥
人无完人,神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上帝在造人时,不小心将一粒灰尘掉在人与人的心之间,可别小看这一粒灰尘,它在人们的心灵之间形成了一堵厚墙,它人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层薄膜,让人们感到对方是那么的不可捉摸。
终于,两颗年轻的心被这厚墙的阻碍激怒了,人们开始进行搏击,他们决定推倒它,这时,上帝也出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派几位使者去帮助他们。
第一天,猜疑带着把大锤子到了一颗心那里,对他说:"哈哈,兄弟,我们俩真是志同道合,你一定和我一样想知道墙那边的状况。来!拿起这把锤头,将墙敲个粉碎,让对面的一切都呈现在我们眼前!"心毕竟年轻,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当他用锤子敲向墙时,锤子被弹了回来,砸在了猜疑头上,他立即消失了。
第二天,欲望带着一把铲子来到另一颗心那里,耍起了猜的那一套:"哎呀我的好兄弟,别在望着墙发呆了,我知道,你很想知道墙那边的情况,毕竟你们亲如兄弟吗!有这点欲望不算什么。来!拿起这把铲子,去把墙根的土挖松,把墙推倒!"但他挖到第二下时,铲把一下断掉了,个体户人好灰溜溜的离天。
这一下了两颗心都有些失望了,连使者的帮助都不能使墙倒下,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
第三天,两颗心在失望中等待着第三位使者,与前两位使者不同,第三位使者没有单独去哪一边,他站在了墙头上,微笑着说:"我的孩子们,你们无需苦恼,立在你们面前的只不过是一堵极易推倒的墙,拿出你们的真诚来,推倒它吧!"
两颗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用锤子都锤不碎,铲子都铲不动的墙,自己能推倒?但他们又不愿放弃,于是拿出自己的真诚,向墙推去,奇迹发生了,当他们触到墙时,那堵墙竟然真的倒了,倒在了地上,成了一座桥,两颗心跑上桥头时,紧紧拥在一起。
这时,上帝来了,他总是能说出一些真理,这次也不例外,不过,他这次表
情严肃:"我的孩子们,正如你们所见,沟通之桥立起来便成了拦路之墙,这就需要你们用真诚去推倒它,不要信任猜疑和欲望,沟通,只依赖真诚。
你过来呀
叮叮是一只非常自卑的小鸭子,因为它长得太丑了,没有同伴和它一起玩耍,它总自己孤独地走来走去。
叮叮的家在一条小河的东岸,河的西岸住着小白兔贝贝一家。贝贝是一只活泼漂亮的小白兔,每当叮叮在小河边漫无目的的走时,总能听到河的对岸传来的贝贝银铃般的笑声。这时,叮叮心里就会泛起一种苦涩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当叮叮再次听到贝贝的笑声时,它再也按捺不住了,偷偷地游到了河对岸,躲在河边的一簇芦苇中。贝贝正和自己的同伴玩得高兴,忽然听到芦苇中有"沙沙"的声音,便扭头而去看。结果在芦苇丛中发现了叮叮。叮叮惊慌地不知所措,大大的眼睛流露出惊恐的神色。贝贝呆愣了一下,立刻笑了起来:"你好,我叫贝贝,你呢?"叮叮并不回答,仍然惊恐地望着贝贝。贝贝又友好的说道:"你过来呀,和我们一起玩好吗?"叮叮猛然回过神来转身游走了,贝贝在它身后大喊:"喂,你怎么了?"叮叮,使尽全身的力气远远地的躲了起来。后来,叮叮又有好几次游到了河对岸,每次贝贝都对它说:"你过来呀!"可叮叮既不反对也不答应,只是在河里静静地呆上一会儿。
有一天,叮叮又游到了河对岸,这一次只有贝贝在岸上。贝贝对叮叮说:"为什么我每次和你说话你都不吱声呢?我没有恶意。你过来我们一起玩好吗?"叮叮听了有些心动,身体向前游了一些,但很快又游了回去。它想起了妈妈对它说过的话:"不要相信任何人说的话,只有自己才是可信的。"叮叮又游走了。
忽然有一天,贝贝突然出现在叮叮的面前,叮叮惊讶极了:"你是怎么过来的?你会游泳吗?"贝贝指着不远处的独木桥说:"前不久有人建了那座桥,我是从桥上过来的。"贝贝停了一下,笑了起来:"你终于肯和我说话了,我想和你做个朋友,你同意吗?"叮叮将头低了下去:"我没有朋友,没人愿意和我做朋友。"贝贝立刻说道:"那我说是你的朋友了。走吧,我们出去玩。"
在贝贝的感染下,叮叮逐渐快乐起来,也变得自信多了。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定位。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葆有了人类文化的精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则是其中的精品,这些作品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多元文化观念,因此,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大纲》,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浓郁的文学内涵,体会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尊重异域文化,使学生懂得从他者的眼光透视本民族文化,逐渐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
二、注重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学性教育,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2003年春颁布的修订《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重视语文的文学教育,《大纲》指出语文科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纲》规定了选文的标准以及比例,“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新大纲对语文文学教育的重视既符合国内外重视文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也为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广阔的前景。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文学规律,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为范本,并向世界文学名著辐射,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文学形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构文本意义”。
文学是以审美形象的形态存在的,与科学活动的概念相比较,文学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假定性、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变动的。波兰现象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兴味”同样认为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活动,而外国文学内涵本身的多义性、模糊性更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向解读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不要做定性的解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文学形象的情感、思想,让学生自主地与作品对话,从而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教科书以及评论界对莫泊桑《项链》及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几乎是众口一词,即小说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但是只要我们深入作品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女主人公身上具有远比爱慕虚荣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她的单纯、不满足于现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丢失项链后对命运坚毅的抗争。而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讽刺中更包含有深切的同情。这些意义的获得,只能以学生走进作品、深入体验文学形象为前提。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节选)》中的戈多是谁?戈多的意义何在?戈多是否会来……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与感受,调动想象和联想去“对话”、去“填空”。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适时的点拨,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良好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同时,外国文学是不同于中国文学的异质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阻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阅作品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以及相关文学流派主要特征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2、适时开展中外文学比较,知晓文化差异,感受文学魅力。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观念使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具有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打破一元封闭的教学模式和认识局限,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理解、评价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不是去讲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将中外文学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而是立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适时、适当比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蒲松龄的《促织》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是它们却有相似的主题。《变形记》以人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促织》以人变成蟋蟀的情节都表现了人性异化的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蒲松龄和卡夫卡在表现人性异化的层面上是有区别的。蒲松龄只是从现实的层面无意识地涉及到了“异化”,因此,作品中的蟋蟀并没有失去自我后的焦虑、孤独、恐惧和痛苦,而是一只善于讨好、驯顺的蟋蟀,并以此给成名一家带来了的美好结局。而卡夫卡则是从哲学的层面有意识地观照了觉醒后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比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审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平台,寻求中外文学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蕴,感受其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类似的比较颇多,如贝克特的荒诞派剧本《等待戈多》与的《雷雨》的比较、《边城》与《百年孤独》的比较、《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比较等。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中外文学作品的可比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作品,为学生营造多角度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环境,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中知晓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适应多元社会的外国文学素质。
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技法,品味语言,也可以撰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进行课堂讨论、放映外国文学名著电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循文学规律和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真正实现《大纲》“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的目标。
三、开设外国文学名著选修课,进行名著导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并对选修课的开设、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要求。这不仅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也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设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选修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高中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设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习惯。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所选篇目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选讲篇目可以依据《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三课外读物建议中推荐的篇目,同时兼顾其他作品。
2、不讲授外国文学史和进行文学评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外国文学历史悠久,流派和作品众多,教师一个学期可以选择一、二部作为范例,进行具体的阅读、欣赏指导,但不求全面和深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介绍作品的背景材料,梳理情节概貌,进行精彩片段欣赏,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品的文学技法,把握文学形象。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课外自读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督促,比如,组织讨论、写读后感和欣赏短文等。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之以外国文学名著电影欣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
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衔接与互补。
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基地,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高师学生的文学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需从源头入手。
首先,改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培养学生外国文学素养。
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进高校的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薄弱,外国文学素养尤其欠缺;由于专业化的制约和功利化的思想,高校学生的文学兴趣淡薄。二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观念陈旧,王采丽在《清理与反思》中就指出:“外国文学名著的一些教学提示和指导材料有许多内容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的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而有些教学者仍然当着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是很可悲的。”教学形式单一、僵化。教与学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为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在课余阅读、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研究中培养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喜爱和探究外国文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外国文学作品情感、内涵和艺术技法。教学时,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重点作家、作品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术观点的展示、师生平等的对话,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影精彩片段、图片、音响、相关文字资料的插入等,从视觉、听觉、情感、思想等方面调动学生参与欣赏作品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外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取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文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透视剖析作品,引进外国文学学术动态,让学生的视野更宽,眼界更高。
其次,与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衔接。
高师的外国文学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学生文学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将文学教育的观念和外国文学知识和方法运用、渗透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因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适当地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看,选入其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比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西方现代派作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重点指导。但是,这种教学决不能与语文教学法等同。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站在文学的高度,运用文学理论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外国文学功底;又要指导学生从深奥的理论中走出来,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欣赏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同时,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舞台,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自己备课,自己讲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既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又有利于形成学生博襟和眼光的人类意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统一的精神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国文学在陶冶情趣、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接受外国文学,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世界主义的精神品格,是每一个外国文学工作者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献彪.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天行.“文学教育学科教学原则”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文学启蒙教育论稿》、《文学启蒙艺术》、《文学启蒙教育个案精选》出版座谈会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6)
[7]潭晶华.高校专家建言:外国文学教育值得开发[J].作文世界,2003,(7).
[8]庄文中.学一点外图文学[J].中学语文教育参考,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