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史记中的小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史记中的小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学校事故中的学校责任

关于学校事故的发生及其处理问题, 近年来在报刊上频繁出现, 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从司法实践看, 一方面, 学校事故案件发案率及此类纠纷在增加;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又没有这方面的具体立法, 所以一旦出现这类案件, 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如何妥善处理好学校事故, 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秩序,已成为急迫的问题。

一、学校事故的涵义、范围从接触到的有关材料和案件可以发现, 关于学生在校发生伤亡事故的叫法很多, 诸如“校园事故”、“学生意外伤亡事故”、“学生伤亡事故”、“学校事故”等。前三种叫法都有一定的缺陷,要么界定过宽, 要么界定过窄, 且涵义不便确定, 本文主张用“学校事故”。关于“学校事故”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界定, 社会上的认识也各异。综合各类观点, 笔者主张学校事故的基本涵义应界定为: 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人身伤亡事故。这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大中小学校,当然主要的是中小学校。这一概念应该涵盖以下内容: (1) 从时间上说, 有一两个时间段: 一是正常的教学、管理时间, 即每天上、下午上课时间, 包括晚自习时间、课间休息、学校安排的自由活动、课外活动期间及教师提前半小时到校时间。放学以后的时间不在此列。二是学校利用节假日安排的补课时间。(2) 从区间上说, 一是学校校园内(包括校办工厂、农场、企业等)。二是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场所。学生受到和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不当对待而在校外自杀、自残, 也属学校事故。(3) 从结果上说, 致使在校学生出现伤害、死亡、残废, 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精神失常等人身伤亡、心理失常等事故。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属于学校事故: 一是校内活动期问, 违反《刑法》或者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 二是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 但未到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或者已办理毕业离校手续、步出校门的; 三是走读学生到达校门之前, 或者放学离开校门之后的; 四是乘坐学校交通工具走读的学生, 上学时或放学时在规定地点与交通工具接触之前或者脱离之后的; 四是校内住读生, 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在校外自律活动, 或在规定的作息时间内未经批准擅自离校外出活动的(含参加校外单位组织的活动的)。

二、学校责任的类型、性质本文所要讨论的学校责任, 专指在学校事故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按照学校承担责任的角度分为四类: 一是学校直接责任事故(学校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 ; 二是学校间接责任事故(学校承担相应责任或连带责任) ; 三是学校无过错责任事故(依法分担相应民事责任) ; 四是学校无责任事故(学校不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在学校事故中承担什么性质的责任, 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未成年学生具有法定的受保护、以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权利。这一被监护的权利在家庭里,自然是其父母(或由法律规定) , 当学生离开家来到学校, 如果根据已有的法律, 学校、教师不是监护人、不负有一定监护职责的话, 那么未成年的学生便处于无保护、无监护的“真空”状态, 而这种“真空”状态是有悖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一法理的。所以, 从逻辑上讲, 学生来到学校后, 对其监护的责任便自然从家里转移到学校,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言自明的“默认”或“约定”, 是自然形成的事实性委托。基于这一点, 以现有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而否认学校对在校学生负有一定监护责任是行不通的。美国的法院判例有一句名言是“学校和教师具有家长地位”, 这无疑明确规定了学校和教师具有对学生监护的权利。在我国虽然当前没有一法律明确规定, 但学校对学生的监护权自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便被“默认”或“约定”地自然形成, 是无需怀疑的。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应把学校和学生、学生家长的法律关系定位在“部分委托监护关系”上。当家长把未成年的子女送到学校时, 就意味着家长已经把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学校其行使。确立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部分委托监护关系, 从保护学生的安全和利益、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来看均是合理, 必要的。明确学校、教师有一部分委托监护责任, 既突出了学校作为教育、教学专门场所的独特性, 不致于因惧怕成为被告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也会使学校依据法律规定积极实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 尽可能地避免学校事故的发生, 更能使学校在发生学校事故问题时明确: 学校只在部分被委托监护职责的范围之内承担连带民事责任。[1 ]另一种观点认为, 学校不是在校学生的监护人, 双方既是教育与被教育, 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学校履行教育和管理职责, 虽负有对在校学生生命健康监督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但这种责任不同于监护人责任。[2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第一, 因为监护是民法上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定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 是民事权利义务的结合体。它既表现为民事权利即监护权, 又表现为特定民事义务即监护职责或监护义务。只要监护人的身份不变, 监护资格没有丧失, 就不会发生监护责任转移的情形。依照一般法理, 权利可以由权利人依法转移或处分,而义务人对其法定义务的转移与处分在一般情况下法律是不允许的。第二, 监护权与监护职责也具有人身属性与法定性。监护的设立, 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有两种方式, 一是法定监护,一是指定监护。法定监护是直接由法律规定的监护, 指定监护是由有关单位、组织或法院指定的监护。《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的范围有二类, 第一类是近亲属以及近亲属以外的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第二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本人或其父母所在单位、住所地村、居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监护权是一种身份权, 一般由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身份关系而产生, 只有具有一定亲属身份关系的人, 才能担任监护人。当被监护人没有法律规定的亲属时, 才可以由其他公民、组织担任监护人。《民法通则》对未成年人监护范围的规定是全面的, 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学校未被列入其中, 并非立法疏漏, 而是因为从学校的职能、作用、权限等方面衡量, 它不可能完全承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职责。《民法通则》第133 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但单位作为被监护人的除外”的规定即一明证。第三, 规定学校承担监护责任有悖民法公平原则。若立法规定学生入学或上学, 监护责任就由学校承担, 其目的不外是将本属于监护人的责任转嫁给学校, 徒然加大了学校的民事风险。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 作为受教者的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与作为教育者的学校的合法权益保护都必须得到兼顾, 不应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视学校为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认识, 不仅使学校承担难以担负的责任, 而且也难以解释何以学校只有监护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 何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法律规定, 而不能像父母管理被监护人一样管理学生。

第2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兰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市场条件和制度背景都有较大差异,对其激励效果的研究,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在2006才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实行的股权激励制度才真正起到效果,所以本文选择的公司样本都是2006年后才实施股权激励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上市公司在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的措施后,其经营业绩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公司在进行激励后,在经营业绩上会有一定的提高,但在纵向时间维度分析,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关键词 :股权激励;股票期权;经营业绩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73-03

1 研究假设

现代企业的特点在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阻力,要解决委托问题,激烈的竞争性市场约束机制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成为重要的问题解决途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市场不够成熟,缺乏有效的竞争性市场约束机制,所以在目前我国的市场发展状况下,要想解决委托问题,使公司业绩得到改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做的越来越好.管理层和股东通过股权激励进行连接,作为这样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完善我国公司的内部治理十分重要.一方面,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一定进步,属于次强式有效市场,说明在这样的环境下实施股权激励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资本市场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另一方面,通过股权激励可以使公司的管理层行使剩余所有权,成为特殊的股东,在某一层面上降低了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差异,减少管理层对股东利益的损害,从而更有效的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管理层更多的会站在股东利益层面来管理公司,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假设:股票期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正相关关系.

根据材料的收集,目前我国A股市场很多上市公司都实施了股权激励政策,大部分A股公司选择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根据国泰安的数据,我国有78%的实施了股票期权这种激励模式.上述模式的选择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种激励方式所耗费公司的财务费用较少,并且在现金流量层面上不会对公司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可以给中层带来很大的财富效应,对这些公司中层所普遍接受,故很多上市公司所采用.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006年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十分不完善,存在很多的缺陷,股权激励缺乏实施的客观条件,公司中层持股在很多方面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有很大的出入.通过2006年的我国的资本市场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中层和股东利益需求较为一致,从而使股权激励能够真正起到效果.本文选取的样本为国泰安数据库中2006年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在这个阶段共有418家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

为了使本文的实证检验有效真实,本文股权激励样本按一下原则进行选取:(1)只选取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2)除去那些因连年亏损而“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可信度较低,不具备分析价值;(3)由于金融行业属于高负债、高杠杆公司,因此不选取银行、保险、证券这类的金融公司;(4)那些存在公司重组或有重大变动的公司也排除在外;(5)除去其它形式的股权激励公司,只保留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按照上述原则,共有346家公司符合条件.

2.2 变量定义及说明

2.2.1 被解释变量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有关业绩指标的研究,本文认为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收益率(ROA)以及主营业务利润(ROM)这几个会计指标可以较准确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选择这几个指标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这几个指标可以体现客观性、可比性等特点,并且它们较容易获得,通过综合分析这3个指标,可以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进行一个更加全面、客观和具有趋势性的研究.

2.2.2 解释变量

由于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使用较为普遍,所以本文只对股票期权这一种股权激励模式进行研究,激励模式属于定性分析,所以用虚拟的变量OPTION来代替,并且将OPTION的值设定为1.

2.2.3 控制变量

由于公司的业绩受多个方面的影响,通过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但影响公司业绩的方面还有很多,如公司的规模、资产负债情况等,由于本文作的实证分析,若将其它因素忽略,很可能使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缺乏可信度.为了充分考虑到其它因素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尽可能的使研究不产生大的质疑,共有五个变量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所以有五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为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公司的大小.这五个控制变量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很大的影响,若不考虑它们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一定会使结果失真,从而不能很好地找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2.3 实证模型

通过查阅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为了更好的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建立了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实施股票期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3 实证检验

为了更好的验证股票期权激励如何影响公司的业绩,A代表实施了措施,B代表没实施措施,本文会将A和B进行比较;通过对A和B的比较,对两个方面的分析,综合比较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是否会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

3.1 横向比较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通过表1可以看出,对A数据进行分析,2012年业绩ROE、ROA、ROM的平均值分别为0.1681、0.0637和0.1578,与未实施股票期权的公司相比,显著提高.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到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和未实施股权激励,通过模型软件计算出它们的经营业绩分布存在规律性,表现出偏态分布的特点,通过B数据的研究,其经营业绩偏的更加厉害.还有,通过A和B进行比较,通过模型软件可以看出它们的经营业绩的分布更加的密集,若是B,那么经营业绩更加密集,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实施股权激励和未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分布都要高一些.通过对两类公司ROE、ROA及ROM的分析比较,A比B要稍好一些,并且业绩分布波动较小,较为均衡.

在确定了配对样本之后,本文使用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那就是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样本和配对样本进行分析,是从ROA、ROE和ROM这三类数据进行分析的,并取代号分别为C、D、E.通过统计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到,C1和C2的均值分别为0.0832和0.0572,它们之间的差值为0.0260,说明C1比C2高出了0.0260.此外,t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087,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接近于0,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拒绝原假设,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样本公司与配对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样本公司的数据大于配对样本公司的数据.通过相同的分析方法,本文得出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与配对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样本公司的数据都大于配对样本公司的数据.

由于本文在选择配对样本时,严格执行上述的配对原则,将若干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因素已经排除,如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上市公司的规模、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控股股东性质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公司经营业绩也能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排除了这些影响易速之后,上述分析结果的不同可以确定为是股权激励实施所造成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于未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经营业绩.

3.2 纵向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股权激励实施前和实施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如何进行变化,本文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实施前一年和实施后一年的经营业绩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出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过程中,计划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

根据表1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在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期权激励计划前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公司经营业绩的均值发生了变化.样本公司实施激励计划的前一年即T-1年的ROA、ROE及ROM平均值低于实施激励计划的后一年即T+1年的平均值.

根据表2分析,对股权激励实施前和实施后的ROM、ROA以及ROE简单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分别为0.37、0.44和0.89,根据结果可以得出股权激励的实施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概率P的计算都为0.000,说明股权激励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明显的线性变化.

从表3可知,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前一年即T-1年的ROM均值为0.03415,后一年即T+1年ROM的均值0.04516,所以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其主营业务利润率提高了0.01101,说明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提高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另外,T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263,其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476,由于其值大于0.05,不能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了股权激励实施前和股权激励实施后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显著.应用同样的方法,发现股权激励实施前和股权激励实施后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显著.综上所述,从ROM,ROA和ROE的两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实施股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提高,但存在的问题是其提高并不十分显著.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6-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为样本,通过ROM、ROA及ROE这三个被解释变量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研究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1)与未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相比,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要好一些.(2)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前后的经营业绩,虽有所提高但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我国股票市场仍为弱有效市场,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同时经理人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及法规政策的不健全等导致了上述结果的出现.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由于股票期权激励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所以上司公司在公司内部激励方式的选择方面可以考虑股票期权激励.第二,由于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还不完善,为保障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和优化完善成为必要,通过高效的竞争,发现那些懂的管理、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从而更好的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第三,由于在时间跨度方面分析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时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要使我国的证券市场要更加有效,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属于弱有效市场,股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价值,从而减弱了股权激励的效果,只有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股权激励制度才能发挥最大效率.

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它却是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公司内部治理问题的方式.在党的十上,国家也鼓励公司治理方面的创新,积极地进行公司改革,提高公司的经营的活力,所以股权激励虽然目前发展还很不完善,但其潜力还很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司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公平有效的实行,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层的积极性,若使用不当反而打击了一部分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要保证公平公正的实施股权激励.

参考文献:

〔1〕Muurling R, Lehnert T. Option-based Compensation:A Surve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4(39):365-401.

〔2〕Holland L C, Elder E M. Employee Stock Options in Compensation Agreements:A Financing Exp-lanation[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6(12):367-379.

〔3〕刘绍娓,万大艳.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2):90-101.

第3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讨,引领学生探究,就必须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提高导人环节乃至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妙趣横生、在认知冲突中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学习求知欲。

 

《西游记》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名著,里面的人物、素材为小学生所津津乐道。将《西游记》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算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而言,以《西游记》中的人物为故事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有效思维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高效、长效的学习效应。

 

一、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听讲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应“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可见,良好的故事情境对小学生学习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这种直观、浅层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直观的内容呈现、直接的方式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听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导人最基本的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西游记》创造数学故事与情境,能有效地降低学生感知、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使学生能够以较好的学习状态进入课堂学习,捕捉教师提供的关键信息。就数学情境导入而言,要体现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简洁性,《西游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唐僧师徒人物有趣、取经故事生动形象,是让小学生较快进入听讲的良好学习素材。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一位老师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他又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1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对于小学生而言,“认识几分之几”是数的概念上的一次飞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让其认知产生矛盾、思维出现纠结的学习空间。运用《西游记》的人物创设一个“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显然,“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这句关键信息的理解,是课堂教学高效与否的关键。让机智聪明的孙悟空和愚昧贪婪的猪八戒去琢磨“半个”,相信学生觉得有趣有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认真听讲,逐步被引导到如何表示一半这一教学任务上来。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运用《西游记》故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的有效性,较好地展现了其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价值”。

 

二、利用故事蕴含问题导入,提高学生思考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探究。可以说,问题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数学教师利用故事设置问题时,要针对教材的关键、学习的难点,巧妙设疑,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积极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小学生有好奇的天性,一旦他们无法解决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驱使他们朝着这些问题去努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导人环节,教师要学会善于利用《西游记》故事,围绕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恰当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积极主动、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时,这种学习状态必将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思考有效、高效。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商不变性质的重点在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在小学生的生活世界里没有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里数学经验属于比较难以突破的教学重点。如何将这个核心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引起学生主动探究,关系到这堂课后续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猴子和猴王“谁的笑是聪明的笑”这个问题,使学生在大笑之余能聚焦关键问题,以自己的思考去寻找隐藏在背后的数学规律。显然,这样的主动探究过程,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小学生思考的有效性。

 

三、使用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提高学生探究有效性

 

一上课,先让学生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且立即被吸引住,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显然,故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此产生求知欲,就会积极尝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心理学原理表明,一旦小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其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将《西游记》故事以幽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生动的细节来化解数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单调性,能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生动性,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对《西游记》的关注转移到对新知的关注上来,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例如,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料遇到一个妖怪。那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回答:“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只听孙悟空连声说:“变(0.09米),变(0.9米),变(9米)。”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打死在地。

 

师:在刚才的故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1:金箍棒越变越长。

 

生2:数越变越大。

 

生3:小数点不断向右移动

 

师:对,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西游记》中的金箍棒能变长的故事可谓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金箍棒十倍十倍变大的情节,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情况有内在的联系。因此,通过金箍棒十倍十倍地变大,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探究过程完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学生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而老师的“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的问题就有了翔实的探究空间。

 

四、应用故事复习知识导入,提高学生交流有效性

 

数学是基础性、发展性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前后知识的衔接点,基于对学生、学情、学习的分析,确定知识的起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复习旧知识,利用类推方法和迁移规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显然,通过复习旧知,能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但复习旧知的过程往往为学生所怠慢,通过《西游记》故事的演绎,将枯燥的旧知融入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知识点,从而为新知的有效学习创造了条件。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设计了孙悟空偷蟠桃的故事:王母娘娘要过大寿,她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大口大口地吃着桃子,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禀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让学生列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练习的阶段,学生得到的是机械的训练,对其意义的理解不深,对“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后续学习没有显著的迁移作用。应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偷蟠桃的经典情节,学生有熟悉感,在诙谐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学生明白在孙悟空的捣蛋下,蟠桃园里一个仙桃也没有;“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复习也就有了充分的认知基础。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人环节对整堂课的效果、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用《西游记》故事,能创设情境,利用故事蕴含问题、激发兴趣,应用故事复习知识,实现教学的有效导人,最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班幼儿;提问技巧

小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理解也主要表现为直接理解,往往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难以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对于故事也只是停留在简单词、句的理解。而提问是帮助小班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所要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科学的设计提问,来帮助小班幼儿有目地的、有序的、深入的理解故事。

一、小班下册的教案《能吃的零食宫殿》,提问设计没有完全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过于笼统,层次不够分明,幼儿难以作答

《能吃的零食宫殿》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位医生劝过公主,教师在第二遍阅读故事的时候,就问幼儿:“医生是怎样劝公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包含词语太多,小班幼儿以形象记忆为主,对于那些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容易记住,对于词语记忆效果差。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三句话那么多,小班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难以作答。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提问用语超出了小班幼儿的理解水平

教师在提问完医生的劝告后,又问道:“公主的表情怎么样?”表情就是指人通过姿势、态度等表达感情、情意。主要有三种方式: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一般在小班幼儿的理解程度来讲,表情只是指哭、笑、生气等一些简单的面部表情。在故事中,公主听完医生的劝告后,分别做了一个动作说了一句话,而没有关于面部表情的描述。这样一来幼儿就无法理解教师的提问,对于问题也不知从何回答了。

3.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没有思考价值

在活动的结尾,教师问到:“零食宫殿好不好?”“像公主一样爱吃零食好不好?”“你自己爱吃零食吗?”在故事教学中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爱不爱”等提问太简单,小班幼儿可以不加思考地回答,无利于小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4.反问式的提问方式小班幼儿难以理解

小班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对提问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意思。教师最后问道“该不该少吃零食呢?”这样一句有点反问式的提问,会让幼儿误解问题的本意,从而出现“不该少吃零食”这样与故事的教育目标、与回答者的本意背道而驰的答案。

二、运用以下几个提问技巧,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主题;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提问要注意具体、明确

具体明确的提问有助于幼儿思维,便于幼儿思考和回答。如:教师将:“医生是怎样劝公主的呢?”这个问题问得再具体点,三位医生的话分别问三个问题,“牙科医生对公主说了什么?”“白胡子医生是怎么说的?”“年轻的医生是怎么说的?”这样具体的问题使小班幼儿容易回忆故事的内容,让幼儿的头脑中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回答起来能比较有条理,对问题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2.提问要符合小班幼儿的理解程度

小班幼儿对于词义的理解处在低级水平,词义理解还不确切,常常过宽或过窄的理解一个词,对于词、句的理解也停留在表层,而不会理解句子的转义。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小班幼儿的理解程度出发,设计提问。如:将“公主的表情怎么样?”改成“公主是怎么做的?”“公主是怎么说的?”;将“该不该少吃零食呢?”改成“能不能多吃零食呢?”。这样一来小班幼儿就能够理解,可以轻松的回答问题了。

3.问题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小班阶段是幼儿思维开始发展的起始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让幼儿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如果将“零食宫殿好不好?”“像公主一样爱吃零食好不好?”“你自己爱吃零食吗?”这些问题改成“为什么零食宫殿不好呢?”“多吃零食有那些不好的地方?”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其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联想,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4.提问应围绕故事主题、紧扣目的

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先分析故事所要表达主题思想,然后确定目标,再针对目标设计问题。故事《能吃的零食宫殿》的目的主要是让幼儿明白多吃零食的危害,应该养成少吃零食的好习惯。所以,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公主在零食宫殿每天都吃什么?”“公主天天吃零食,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最后,公主还吃零食吗?”“为什么?”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无意注意占主导。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样紧扣主题的提问,能让小班幼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问题上来,也有利于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另外,在平时小班幼儿的故事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已经问下一个问题了,可有些幼儿还在回答上一个问题。这是由于小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固定性,使幼儿缺乏灵活性。当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时,他们还在考虑上一个问题,思维一下子转变不过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除了要运用以上几个策略外,还应注意:一个问题提完后要让幼儿有充分思考回答的时间。在提下一个问题时,应强调:现在我要问另外一个问题了。这样一来幼儿的思维就有了充分的时间转变,注意就会被吸引到下一个问题上,类似情况也不会出现了。

对于小班幼儿不能过多地运用回忆性的提问。如果按照“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种方式去提问,幼儿会对故事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对故事内容没有兴趣,所以,教师要将回忆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相结合,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

总之,提问是实现小班幼儿故事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的设计提问,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

第5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内容 提要:1998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国债规模与日俱增。在民间资本增速下降、消费增长持续低位运行、外部环境恶化导致出口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国债投资在国民 经济 中的地位愈发显得举足轻重。从

(二)国债投资平抑 经济 波动的福利绩效 分析

世界各国的经济 发展 史证明,剧烈的经济波动将极大地降低经济增长的总体绩效和 社会 总福利。短期超速的经济增长的往往被随之而来的低速和负增长所带来的痛苦所抵消。经济增长的巨幅波动破坏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潜在运行风险。据统计,1953年以来,

第6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考古;考古者;形象;神秘

在一些作者和导演的眼中,考古者是一群神奇的人。他们拥有聪明的头脑、渊博的知识、敏捷的身手和过人的胆识,既能操作的了高科技装备,也能上天入地、降妖捉鬼。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作者写的精彩,观众看的高兴,但万不可当做纪实来看待,小说及影视作品都是经过作者或导演加工的,只为博观众一乐,里面描述的考古以及考古者的形象与真实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甚至很多都是与真实情况完全不符的。有鉴于此,我专门搜集了一下这方面比较热门的文学及影视作品,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总结了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考古者的形象,下面就简单的论述一下。

我们想要对这些作品中塑造的考古者形象进行分析就应该首先搞清考古者在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定位,这是首要的前提。经过对搜集的作品的了解可知,考古者在这些作品中都是比较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就是作品的主角,如《国家宝藏》系列、《夺宝奇兵》系列、《古墓丽影》系列、《木乃伊》系列等,主人公的职业便是考古。有的虽然不是主角,但确是推动剧情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如《神话》、《十二生肖》、《鬼吹灯》等作品中的角色。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和导演大都有选择的忽视了学界的一些负面的形象,营造的大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形象。

现在已经对考古者在作品中的定位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在这些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考古者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将从性别、年龄、外表、内在、工作和生活背景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先从性别来说,这些作品中的考古者大多是由男性来塑造的,由女性塑造的考古者角色相对较少,这也与现实的情况比较吻合,考古需要经常到野外进行发掘,下到田间地头、荒山野岭、沙漠戈壁等地方,条件比较艰苦,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更适合这项工作。其次是年龄,在这些作品中考古者的年龄从青年到老年几乎都有,如《夺宝奇兵》系列,由于比较经典,因此便一部部的拍下去,主角也从青年步入到了老年。再次是外表,角色单从穿着上来看很难很难判定其职业,即使是穿着比较专业的野外工作服装和携带专门的考古工具,人们也很难判断角色的职业,因为考古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次数实在是太少,当然从事考古工作的除外。男的英俊女的漂亮且大都身手不凡、聪明睿智是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至于他们的内在,可以用下面几个词来概括,即正义、善良、勇敢、敬业、沉稳、有原则等,这里当然不包括反派角色。最后是考古者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作品中的考古者大都有比较不错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他们或是某著名大学的教授,或是出身显赫的考古世家,或是某一领域的权威等等,良好的背景更凸显了他们的气场。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对作品中展现的考古者形象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考古者有多大的相似度呢?平心而论实在是与现实中的考古者形象不太相符。作品中再现的考古者形象虽然源自真实的考古者群体,但是出于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目的,很多方面经过作者和导演有选择的加工之后与真实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考古这项工作被有意的神秘化了,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用一些秘文、神怪传说等来吊足读者和观众的胃口。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读者爱读,观众爱看,而且也激发了公众对考古的兴趣。坏处则是把考古过度的神秘化了,在吸引了一部分人的同时,也着实吓退了一部分人,不利于人们认识真正的考古。真正的考古大多数时候重复的是单调的工作和体力劳动,这对许多抱着探幽寻秘的热情投入到考古这项工作中来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小的打击。作品再现的考古者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很多普通群众来说,这些作品是他们了解考古的唯一途径。所以作品在塑造考古者形象,在讲述考古这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修饰的尺度,适度的夸张和修饰,尽量不要过度的夸张。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希望,毕竟这些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这当中的取舍只能由读者和观众自己把握了。

第7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1. 股权激励机制的概述

股权激励机制是一种经营者长期激励方式,主要是让经营者持有股票或股票期权,让他们成为股东,将其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在一起,借此来激发经营者提升公司价值的动力以实现其自身财富。股权激励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委托―资本理论、公司剩余索取理论。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是按照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所划分的经营股权激励方式。“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是现股和期股激励共同放入基本特征,即高管在享有股权增值所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股权贬值的风险。在期权激励方式中,因股权持有者不承担风险,所以其风险承担能力并不会限制期权数量的设计。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是股权激励的三种主要类型。高管股权激励主要有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延期支付计划、业绩股票、储蓄参与股票六种股权激励模式。股票期权这一激励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单就收益水平而言,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在我国效果并不明显。然而从成长率这一标准来看,其效果则非常显著。

2.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机制成果研究

大量实践成果表明,高管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使得公司经营业绩得到了提高。然而,因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不具备完善的外部市场,多种制度缺陷及不合理的内部机制仍然存在,致使此机制的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多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与我国未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相比,已实施此机制的上市公司的发展业绩并未拥有明显优势。

3. 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

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以及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设计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不明显,并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由此可见,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治理结构存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差、董事会规模与高管长期激励相关性不高、存在传统家长式管理方式等诸多问题,执行主体行为发生了严重扭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管内定薪酬计划导致出资人利益受损的情况。因此,保证薪酬计划有效的关键是合理有效地解决董事会的独立性及工作方式问题。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是管理层购股资金的两个来源。外部融资成为股权激励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因为管理层所需资金庞大,单靠其自有资金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此过程中,向银行、自然人、法人借款都是比较困难的,此时信托融资为股权激励融资开启了一扇大门,提取激励基金也使得激励对象有资金去购买股票。股东财富最大化是高管股权激励的最终目标,拥有许多积极利益。作为设计激励机制的一个基础环节的业绩考评标准主要包括财务价值(FV)考核指标和市场价值(MV)考核指标两种。

4. 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中的股票期权

股权激励模式将引导高管人员努力工作,使公司的运营更加平稳,有效地避免了过度的冒险。期权是高管人员的一项不确定的预期收入,是在市场上实现的,没有现金支出的形式也使得公司降低了激励成本,因此受到了股东的支持。

4.1 设计思路

前面已经说过,使出资人与人的目标利益统一起来以使人的追求结果与投资方的利益达到高度一致是股票期权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当然,如果设计的稍有差池就可能与预想结果背道而驰,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为此,股票期权收益应与公司未来业绩、长期盈利能力挂钩,并且需要考虑如何能使优秀管理人才留下及使各出资人的利益统一并集中的方法。

4.2 我国上市公司期权激励机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缺乏相关的规章,导致一些困难阻碍存在于实施过程中,所以致使这项机制就需要通过多种变通途径来促使制度进一步行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出台,解决了股权激励中股票的来源问题、认购资金的来源得到了明确、该计划的具体内容得到了细化、持股比例有了适度的界定。在相关市场的有效性问题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股票市场起步晚,致使其离成熟和充分有效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其二,经理人市场的建设比较滞后,市场化程度低;其三,公司的治理还不是十分有效,稍有不当就有可能使高管进行暗箱操作,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4.3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中的主要要素的设计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设计中的主要要素包括授予对象、授予数量、行权价格、有效期限四个内容。合理设计授权对象能使股票期权数量的限制和利益要求达到一致,并且,只有公司内部职员的经营决策层有资格拥有。授予数量也必须设计合理,它直接关系到经营者的利益,反应该机制的效果。行权价格这一因素直接影响经营者的利益以及制度实行所取得的效果。在有效期限内,高管需等待行权时间的到来。

4.4 意外情况下的处理办法

再除上述正常情况之外,在股票期权遇到意外情况下,需要适当的调整方案。第一,雇佣关系终止。当高管任职期满或退休时,仍然可以享受离职前的权利。而授权人自愿离职,并且合同期满则可继续享有权利,若未满,需将股票期权自离职之日交还给公司。非自愿离职且没犯错误的情况,可继续持有,若有失职,则失去权利并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是可将其作为遗产转给继承人。送红股、转增股、配股或增发新股及购并、控制权转移、破产清理时也需要另做处理。

5. 主要问题及关于该制度的建议

5.1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施过程中,如果将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的条件指定的过低,则实现不了该机制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当然,行权价格过高也会达不到实施该机制的目的。另外,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制度的不规范。出现这些问题不外乎两个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及相关法律不完善、激励方案设计不合理。因此,解决方案也应该基于这两个问题。上市公司应该设计出合理、科学、有效的激励方案,要避免首次行权数量过多,禁售期限过短等问题。要不断完善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努力做到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能有法可依。

5.2 相关建议

为改变上述情况,我们建议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股权激励,建立一个可以长期有效均衡的激励机制,并通过股权激励改进公司治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有效可行的办法,但是也要牢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要在借鉴基础制定符合国情的机制。公司可以设计出符合公司战略及文化由现金、期权、限制性股票等组成的最佳方案,以便更有效地激励员工。实施该机制,不仅要对高管有绩效考核,内外监督与约束机制也必不可少。对于大股东及高管来说,迫使公司治理得到改善所带来的股票溢价,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8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湿性愈合;肌腱;骨外露;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08-02

小腿下端、足踝处外伤后由于皮肤薄、肌肉组织少等因素的存在,易导致肌腱、骨外露,若长时间不愈合,将诱发骨髓炎等危险性病症,危害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常用换药方法伤口愈合缓慢,且易并发感染,甚至导致伤口经久不愈,不但影响患者行走功能,还致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从而产生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2]。因此,探讨一种合理、安全的换药方式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将抽选我院接收患者30例,分别给予不同程度换药方式,旨在探讨湿性愈合敷料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抽选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接收肌腱及骨外露患者30例,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医治组患者15例,包括: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位于22-62岁阶段内,平均(26.3±1.3)岁;肌腱、骨外露面积位于2-4cm阶段内,平均(2.6±0.1)cm;其中,胫骨外露患者6例,踝部骨外露患者5例,肌腱外露及跖骨外露患者各2例;对照组患者15例,包括: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位于25-65岁阶段内,平均(27.5±1.5)岁;肌腱、骨外露面积位于2-3cm阶段内,平均(2.4±0.2)cm;其中,胫骨外露患者5例,踝部骨外露患者6例,肌腱外露及跖骨外露患者各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借助常规药物换药,如:使用氯化钠溶液清洗患者伤口,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若患者伤口处于黑色状态,且伤口部位存在诸多腐肉,应先给予腐肉清除处理,然后再使用过氧化氢溶液进行清洗,最后用氯化钠溶液清洗伤口并借助无菌棉签将其擦干,彻底去除坏死组织;伤口清创处理后,使用复方黄柏液溶液进行常规换药,待伤口周围坏死组织减少后,使用重组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在此基础上加凡士林覆盖伤口,每日换药1次。

1.2.2医治组:

医治组患者临床伤口清洗和清创等同于对照组,伤口处于黑色期状态时根据渗出液体颜色选择合适敷料覆盖,针对不易清除组织,可借助清创胶进行清创;针对伤口渗出液体较多患者,可利用泡沫进行覆盖;针对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患者,可联合银离子+清创胶进行覆盖,以预防感染,该阶段患者可每2-3天换药1次;若患者伤口处于红色期状态,骨外露、肌腱部分存在肉芽覆盖伤口现象,首先应借助泡沫敷贴换药,这样可加快肉芽生长进度,快速填充缺损创口,此阶段每3-5天换药1次;待患者肉芽完全覆盖患者伤口,且伤口上皮组织开始爬行后,可借助透明贴覆盖伤口,以便加快上皮组织增生进度,便于伤口愈合,该阶段每4-6天换药1次。两组患者临床伤口换药期间均评估患者伤口及伤口周围颜色变化情况,观察伤口大小、深度、伤口是否肿胀、供血等,详细观察渗出液颜色,并详细记录渗出液总量。临床治疗一段时间后,比对其治疗效果。

1.3观察项目:

(1)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标准[3]:患者伤口完全愈合,肉芽生长较多为治愈;患者伤口腐肉彻底清除,伤口分泌物减少为好转;患者伤口和治疗前相比未明显变化为无效;(2)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x±s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若结果显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借助不同药物换药后伤口部位均转变,医治组患者治疗好转率(93.3%)和对照组(73.3%)相比,差异性鲜明(P

2.2两组患者临床相应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医治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间隔换药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

3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肌腱、骨外露后如不及时处理,将诱发各种危险性病症,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必须探讨一种安全药物进行处理。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为优锁尔、复方黄柏液溶液及重组纤维生长因子,优锁尔溶液含有石灰硼酸,具有杀菌、除臭等临床作用,可用于皮肤溃疡患者;黄柏液溶液为外用药剂,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于黏膜感染患者[4]。但两种溶液杀菌作用相对较弱,且药物作用时间缓慢,尤其是针对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来说,临床效果微乎其微;再加上该溶液敷料后无需覆盖,纱布干燥快,药物更换时易再次损伤创口,延长伤口愈合进度等因素的存在,影响临床效果,在刘春娟等[5]报告中有所提及。重组纤维生长因子为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修复受损细胞、再生细胞等临床作用,可加快伤口血管再生进度,改善伤口周围血液循环现状,加快伤口愈合。但是,该因子不具有清除坏死组织作用,只能单纯性的应用于伤口愈合期,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伴随着临床对肌腱、骨外露患者伤口处理药物的不断研究发现,湿性敷料效果明显,该敷料具有阻隔微生物作用,可有效控制细菌生长,便于细胞功能发挥,降低临床伤口感染率。任莉[6]研究报告显示:湿性敷料包含种类相对较多,包括:清创胶、泡沫敷料、透明贴等,清创胶不仅具有快速吸收渗出液作用,还具有加快失去活性组织脱落等临床作用;泡沫敷贴可阻止微生物、灰尘等污染性物质进入伤口,预防感染;且该敷贴还具有高吸收性,长时间保持伤口湿润,加快伤口愈合进度,避免换药期间创口损伤;透明贴等水胶体敷料可为创口提供湿性环境,加快创口肉芽生长进度,吸收渗出液效果突出。虽然该湿性敷料治疗效果明显,但目前并不存在理想、单一、适用于任何伤口阶段的湿性敷料,因此,临床处理期间应根据伤口不同程度选择合适敷料。从本组研究结果得知:湿性敷料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93.3%)和常规药物组(73.3%)相比,差异性鲜明(P

综上,临床肌腱及骨外露伤口患者护理期间使用湿性愈合敷料,安全、有效,可加快伤口愈合时间,提高好转率,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压疮护理与湿性愈合疗法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2(16):15-16.

[2] 占婷婷.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医药,2012,26(06):841-842.

[3] 郑瑛,朱俊锟,兰树华.湿性愈合在肌腱及骨外露伤口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28(06):530-531.

[4] 陆月红,蔡子英,吴梅.髌骨外露感染性伤口愈合不良1例应用湿性疗法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4,14(03):299-300.

[5] 刘春娟,钱丽蓉,文曰,等.湿性愈合模式在P-J综合征外科术后感染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6(15):1379-1381.

第9篇:史记中的小故事范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