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乡村旅游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管理

第1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黔东南;乡村旅游;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199-0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拥有贵州省三分之二的森林资源,在自治州三万余平方公里内,山青地绿、水清泉温、森林峡谷,人民勤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族文化古朴古香、浓郁厚重,是现代生活追求的一块神秘的处女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兼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身的“民族风情博物馆”,是“贵州高原上的翡翠”。在这里,有世界之最——千户苗寨西江,有“世界苗族文化遗产保留地”——巴拉河,有独特侗族鼓楼、苗家吊脚楼、风雨花桥、古驿道等等古建筑群,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芦笙表演、斗牛斗鸟、民间竞技等等民族文化传承。秀丽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存组成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采风型旅游是其乡村旅游的魂灵。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末,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就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想,并选取部分条件较好的民族乡村进行试点,目前全州农村已有1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俗乡风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自治州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成为自治州的一项支柱产业,涌现出凯里南花、雷山西江和郎德、从江岜沙和小黄、黎平肇兴和地扪、榕江车江、丹寨石桥等成功的乡村旅游典范。二十余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农民脱贫致富,是解“三农”问题,最终保持和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在看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具有天然性和稀缺性、多样性和脆弱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一是农民的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与现代旅游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分散的村寨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民族文化面临异化的危险,处于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

一、乡村旅游客源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这就为旅游者的旅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加上喧闹的都市生活环境和繁忙的都市生计使人们追求返朴归真的原生态净地。而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分布隐藏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山村,这些山村又是独特的、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这就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客源主体基础。这些客源主体一般可分为周末或假期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家庭结伴游,城市个体、私营工商、服务业的业主,离退休人员,国外游客。周末工薪阶层乡村旅游多是以家庭为单元或单位组织、朋友聚会的方式,目的是放松心情。这些游客的数量和规模通常较大,消费不算高,但他们是乡村旅游重要而稳定的客源;城市学生虽然属于低消费型的旅游,但乡村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教育学生的大课堂,是周边城市的中、小学以及高校开发修学需要的项目理想之地,而且就近城市的学生周末常常到乡村游玩学习长知识,学生也是乡村旅游的常客,如何把学校的课外教学与乡村旅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各种假期到乡下举行家庭聚会,已经是当今城市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城市千家万户的家庭成员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主体;城市个体、私营工商、服务业主利用乡村环境和地理优势,放松心情,招待客户和联络感情,他们经济宽裕,消费高,是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非常重要的客源主体;老年人渴望回归自然,有益身心健康。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阶段,城市离退休人数日益俱增,如何吸引离退休人员来乡村旅游度假,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客源,是乡村旅游应当把握的一个重点;来自国外各地的游客,他们主要是采风型旅游,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到在世界有影响的地方,如雷山的西江、郎德,从江的小黄、丹寨的石桥、黎平的肇庆等地,他们是民族文化特色最为突出的乡村的旅游客源。

二、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回归自然的需求

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希望通过乡村旅游暂时避开喧嚣繁杂的生活环境,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获得身心的放松。

(二)康体娱乐的需求

城里人到乡下,就是希望能够享受城市的环境所不能带来的精神上感受及物质上的需要。他们看重的是生态环境是否良好,食品是否绿色卫生,同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强身健体。

(三)参与体验乡村生活的需要

现在,人们的旅游活动已由被动参观变为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游客在乡村不只是品尝农家土特产,还要亲自下厨; 不仅是欣赏田园风光,还可亲自干农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内容更加丰富,意义更加

深远。

(四)对乡村文化的需求

乡村的生活文化和世俗文化即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百般生业、游观娱乐、方土游医、鸡鸣狗盗……构成了乡村日常生活的文化图景,这一幅幅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蕴含着几千年历史的生活情态、世俗图景,甚至比那些彩衣飘飘、粉墨登场的角儿、腕儿,更真实,更有风采,更能贴近生活、提升生活、颐养性情,成为雅俗共赏的精神大餐,因而越来越多的旅客希望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民间艺术等,拓宽视野,感受民族文化艺术之美。

三、加强乡村旅游管理,满足游客需求的建议

(一)发展适应游客需求的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产品应开发成为集乡村休闲、乡村风情文化、乡村农业观光、乡村体验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景区。但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旅游资源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的主题应各有侧重,杜绝千村万户面孔雷同的单一发展模式,寻求多种模式共同发展,努力适应游客的不同需求,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相结合又各有侧重的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一是改善交通,完善交通网,解决乡村旅游的进入性;二是完善娱乐设施,设立农事劳动、自主餐饮、歌舞娱乐、观赏花木、参加集市、登山越野、捕鱼划舟等娱乐项目,打造娱乐设施“精品”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三要改善食宿环境及卫生,要使游客得到回归自然的享受。

(三)打造四季品牌

黔东南自治州的许多乡村旅游均受季节和节日的限制。应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及特色,确立四时经营主题和亮点。通过确立四时经营主题和亮点,延伸乡村旅游产品链,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由此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四)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

第2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第3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验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的方法,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2009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治理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9中国乡村年”,更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实现其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害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长”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当地居民是它们的拥有者、保护者,所以绕开当地居民参与而进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观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园风光、农事活动、风土民情等,这些都是当地最生动、最鲜活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当地居民则是它们的重要载体,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才能使这些无形的精神资源得以展现。第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决策治理,获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当地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造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他们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会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社区参与发展不平衡

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开放的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引导社区居民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治理、规划、经营中去,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乡村处于摸索阶段,采用的是组织参与的模式,部分居民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如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在比较偏僻落伍的地区,乡村旅游更是毫无社区参与可言。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最终会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而逐步衰落。

(二)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区全面有效地参与乡村旅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参与的规模上,应是全部居民,起码是大多数居民的参与;在参与的内容上,指当地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到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包括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决策、治理、经营和当地的环境保护及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从参与的目的来看,居民不再仅以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为单一目的,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居民还视环境保护、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最终达到自身、社区、当地旅游业三者的共同发展。

目前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来看,社区参与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少数居民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治理等方面的参与少之又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门一些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只是简朴的农民个体经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风,未采取任何措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第二,从当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治理者或规划人员在制定一些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规划时,常将社区居民排除在外,强化了社区居民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他们认为开发旅游是政府行为,是为公司谋利,进而有意无意将自身与旅游发展隔离开来。第三,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差,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收入的分配。但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治理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指导思想和治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假如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调解、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税收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教导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导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治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9.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9.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农业经济,2009.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人文地理,2009.8

5.彭敏,付化.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9.1

6.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9

第4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节庆活动 组织管理

一、引言

乡村旅游节庆是利用乡村田园地理环境、原生态劳作流程、以及特色农业规模效应,或者通过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而开发的,吸引旅游者的乡村节庆事件。节庆活动所产生的活动效益,除了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包括社会文化及环境方面的效益。如:建立居民意识、增加居民的荣誉感、凝聚地方团体组织及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活力、游客及居民的满意度、提供正当休闲活动、行销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施政能力、提升地方知名度、教育宣传以及直接体验的游憩价值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节庆活动约5000余个。但近年来不少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大多昙花一现,且已呈现泛滥之势。很多节庆活动由于特色缺乏、活动持续时间不长,所获得的媒体报道规模、持续性、深度有限,导致关注度较低,往往达不到举办目的。因此,研究如何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放大节庆影响力,取得“三大效益”;节省运作成本,避免“三种浪费”(钱、时、空),让乡村节庆活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就显得很迫切。然而,节庆活动的管理存在很多变数,不同的游客参与的目的不同、节庆活动本身的地域差异性以及管理人员和管理模式等,都会影响节庆活动的管理过程。同时,节庆活动所面临的环境却在朝着相似的方向变化:即竞争加剧、消费者更加成熟、流程和对象更加复杂 。

二、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现状及特点

郫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属的一个县,距成都市区1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437.5 km2。郫县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地带,都江堰自流灌区上游,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点,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郫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7℃,春早、夏长、秋雨、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态气候环境十分宜人,最适合开展各种乡村休闲旅游活动。

1、 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概况

郫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尤其注重节庆活动对旅游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郫县政府对全县的旅游节庆活动进行了统筹安排,并制定了“郫县旅游节庆文化活动方案”。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郫县下属各乡镇结合本地丰富的自然和乡村人文特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大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每年定期举办金秋古城柚子节、友爱海棠节、田园文化艺术节、葡萄采摘节、韭黄文化节等农业节会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称号。近年郫县主要乡村节庆活动情况见下表:

2、郫县旅游节庆活动特点

(1)种类繁多,内容较为丰富

郫县的旅游节庆活动,种类繁多,内容较为丰富。有的是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而开展的节庆活动,如“金秋古城柚子节”、“田园时代葡萄采摘节”、“农科村海棠节”等;有的依托当地自然条件而开展的节庆活动,如三道堰镇的“亲水休闲旅游节”。三道堰镇素有古蜀水乡之称,近年,该镇以节日为载体,以系列活动为亮点,让游客零距离感受亲水休闲的魅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挖掘本土风俗民情,已经连续举办了58届的龙舟会,以赛龙舟、抢鸭子、放河灯、歌舞表演、川剧座唱、书画展览等活动为主要内容,是郫县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外,还有以艺术表演为特色的“府河源•乡村音乐节”、结合非遗节举办的“蜀绣艺术文化旅游节”等。

(2)主题明确,初具品牌优势

郫县在确立节庆主题时,各乡镇都以本地的标志性特色资源为基础,例如, 三道堰镇“亲水休闲旅游节暨三道堰龙舟会”、友爱镇“农科村海棠节”、新民场镇“西部花乡乡村旅游节”等已在一定区域内树立起品牌,部分节庆已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旅游节庆的典型代表,例如,“望丛古蜀文化节”以“解蜀语、瞻蜀祭、观蜀舞、赏蜀景、品蜀味、展蜀史”为主题,不仅成为郫县及成都文化旅游的一大盛事,也成为全川蜀人乃至全国、全球蜀人的盛事。

(3)运作市场化,功能发挥较充分

郫县的旅游节庆活动采用的是“政府组织、企业运作、民众参与”的方式,即政府负责组织协调,以招标的方式由企业按市场化模式运作。一方面,通过面向社会征集旅游形象主题口号、节庆内容等方式开放办节;另一方面,以节养节,以节创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如2009安靖镇“绣•田园”蜀绣艺术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达5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游客1万人次,实现收入7000万元(注:资料来源,郫县旅游局)。而安靖以此为契机,正在形成集刺绣艺术品、蜀绣用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并将在此基础之上将安靖打造为具有浓郁田园色彩的现代田园蜀绣风情小镇。

事实证明,节庆活动具有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功能,不仅成为郫县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而且对提升郫县的区域形象、促进郫县经济贸易的全面快速持续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思考

郫县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有可能阻碍旅游节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剖析,以便发现管理中的问题。

1、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无法完全体现活动的核心价值

一般来说,节庆活动的设计与管理,首先应确定节庆活动的目标――“SMART”。SMART有利于节庆活动实现其目标以及活动后的评估工作,如确定活动的收入、利润、门票收入、广告收入、商品销售量、赞助收入、所获得的捐款、津贴、现金流、国际或当地游客的数量、投资水平等。其次是进行设计。它构成节庆活动成功的基本要素,并将影响到活动的每一层面。而设计的中心就是要体现活动的核心价值。

郫县旅游节庆活动己历经多年,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目标的确定尽管很明确,但其设计与管理还无法完全体现其核心价值。如:“亲水休闲旅游节”目的是为了把久居都市的游客吸引到古蜀水乡三道堰,让游客零距离感受亲水休闲的魅力;它面对的顾客应是:成都市民及周边邻近地区的游客;为此,旅游节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导致游客和观众的精神疲劳从而降低旅游节的兴趣点,同时有可能因影响工作而流失大批的观众。但是亲水休闲旅游节长达150多天,造成市民的旅游节疲劳战。

2、旅游节庆活动产品的主题设计应反映郫县的特征

节庆活动产品的主题设计应体现举办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潜在消费者的需要以及经济的承受力,并根据节庆活动的内在特征以及全面的预算来安排。主题必须鲜明、生动,具有时代气息。一旦确定节庆活动主题,就将成为这个节庆的主旋律,一切活动将围绕着它展开,最终形成整个节庆的大合唱。

郫县旅游节庆活动,多数都确定了相关的主题,这是非常明智与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节庆活动还没有主题,一些有主题的活动也并没有很好的突出郫县的特色。

纵观郫县的节庆活动,多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主题,如美食节、花卉节、龙舟节、采摘节等。并且,郫县目前还没有旅游形象主题口号(郫县旅游形象主题口号已在征集中) 。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如何彰显郫县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Theobald (1994)认为,旅游节庆活动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替代大众旅游的一种方式。郫县有三个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即:“古蜀文化的诞生地,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川菜美食文化的繁荣地”。节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老瓶不断装新酒”,在常规项目不动的基础上更换一些更富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的项目,使每届的游客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烘托出浓烈的节庆气氛,不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旅游节庆活动的层次有待提升

郫县的许多乡村节庆活动都冠有文化之名,但文化氛围并不浓郁,以致于许多以文化为名的活动被讥为只有吃的文化。过度重视实现经济效益的速度,导致节庆活动仅与餐饮业、摊贩密切结合,虽然增加了业者的收入,但却因此降低活动的品质。相应的休闲、游乐设施设置要与乡村特色贴近,娱乐方面要以各种民间表演形式为主,并尽量吸引游客参与其中,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加强对农耕文化、农业生产和民间习俗的展示等,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此外,部分地区服务质量较差。虽然郫县旅游局举办过多次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使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很大提高,但目前郫县旅游从业人员质量、数量、结构和布局方面,任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重视对普通话和外语能力的培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细微化、延伸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的能力,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乡村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及满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林铭昌:《节庆活动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的研究》[M]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148~15

2、吴恒:《节庆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M],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277~279.

作者简介:

郑平(1965-),男,四川峨眉人,讲师,从事旅游经济教学与研究。

第5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

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a>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第6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项目;资金管理;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资金是生产经营的首要保障,资金是为生产者赚取利润的重要经济资源。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率,是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一个企业发生亏损不可怕,但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便可引起生产的中断,严重的会带来倒闭破产的风险。因此,企业时刻应把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龙头来抓。本文主要站在施工企业三级子公司角度来探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有效缓解资金压力的途径,提高资金效率。

一、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

目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无计划,在投标和施工环节垫资较高,应收款项不能按时回收,资金支出安排不合理是导致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因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竞争的压力,整体毛利率偏低,盈利水平不高,这也加剧了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1.结算与收款不及时。合同规定达到计量条件方可计量,施工单位为了确保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垫付大量的自有资金。另一方面,业主支付不及时,或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保理、贸易融资等方式进行支付,并且与银行、施工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书,对施工单位资金进行监管,导致施工企业对项目资金无法正常调拨和调配。

2.垫资较高。招标单位在进行招标时,都会向施工方收取一定金额的投标保证金,有的地方还要收取信用保证金。由于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低价竞标现象严重,导致企业投标质量不高,中标率低;对于中标的项目, 按照合同条款规定需向业主提供银行保函和支付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的比例一般为合同额的5%,有的项目甚至高达7%,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相当紧张。

3.整体毛利率偏低,盈利水平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导致的市场分割,使得建筑市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情况时有发生。施工单位为了中标,往往把标价越压越低,企业处在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境地,低价竞标已成为建筑市场中的普遍现象。

4.质量保证金回收不及时。按照合同规定,在整个工程缺陷责任期满监理人签发缺陷责任期终止证书,且竣工文件全部交齐后,业主才返还质量保证金。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业主到后期因贷款不到位,也无法及时向施工单位返还质量保证金,特别是地方投资的一些项目,对质量保证金的返还时间一拖再拖。对于公路项目来说,因施工单价本来就低,对协作方扣取的质量保证金比例就不能太高,即使业主扣取施工方的比例来扣取,扣除材料费、机械费后,所扣取的质量保证金也很少;如果不能及时支付给协作方,便会面临企业名誉受损和诉讼的风险,使得施工企业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5.物资采购成本过高。由于施工企业资金存量不足,为了满足施工生产需要,所组建的大部分项目都采用赊购方式购进物资,单价明显高出投标单价和市场现款采购单价,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难以实现内部责任成本目标,同时,也加大了外欠款金额,增加了资金缺口。

6.得不到上级企业的资金支持。施工企业在施工前期,其上级企业可能还会投入适当的资金对项目进行支持。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项目整体毛利率较低,有的甚至出现经营亏损,再加上资金到位率较差,不能如期归还上级单位融资款项,导致信誉评价受到影响,上级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再对施工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二、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

随着建筑市场施工企业的急剧膨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僧多粥少的形势加剧。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效缓解资金紧张的局面,使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受国家宏观政策、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影响外,最主要的还要立足本身,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形势,不断加强管理,开源节流,科学安排,加快资金周转,有效提高资金效率。

1.及时办理验工结算。业主支付的工程计量款是施工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形式,目前,验工计量滞后是制约工程款回收的主要原因。因此,施工企业在抓好工程进度和安全质量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施工合同,对于符合条件的已完工程、变更索赔及材料调差等事项及时进行签认,积极收集资料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工计价。

2.建立健全“双清”制度,保障资金良性周转。对于已作为应收款项管理的工程款和到期的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等,要由专人负责及时进行清理,不断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和坏账风险,从而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在项目收尾期间,要建立有效的清算清收制度,做好各类台账,明确相关责任人,针对业主的不同特点,制定有力措施,建立健全清防并举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双清”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拖欠款项金额大、时间长、回收款遥遥无期的合作单位,要坚决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索赔,及时收回各类应收款项。

3.科学编制资金预算。施工企业在系统内要切实建立起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资金审批制度,有计划安排资金支出,要始终遵循“必需、合理、节约”的原则,尽可能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确保科学安排资金运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

4.加强管理,提高项目盈利水平。收入的大幅增长是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的基础,费用的有效控制是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的保证,资产运作效率的提高是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助推剂。

5.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协调能力,适当运用内部融资手段缓解资金压力。施工企业项目要结合自身情况,加强与材料供应商和协作队伍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应付款项和银行承兑汇票进行适当延期支付,以缓解资金压力。在材料款及工程款的支付上,基本上都可以预留10%以上的资金。

6.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优势,推行物资集中招标采购。为有效缓解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促进资金活动良性循环,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资金的收缴和集中力度,规范资金使用审批计划,对项目分散的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充分发挥资金集中优势。强力推进对大宗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减少因散购、赊购而增加的采购成本,充分发挥施工企业集团优势,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在成本节约方面的意识和能动性,努力降低项目施工成本,节约资金占用成本,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7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第8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前言 

对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旅游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加强旅游管理不仅可以合理地优化旅游企业的产业结构,还有利于净化旅游市场,奠定构建文明、健康的旅游市场的基础,因此,在旅游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旅游管理。 

一、加强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旅游业是本地对外形象的一种展示,加强旅游管理可以推动当地旅游公共产品的完善,通过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向游客展示本地旅游的特色。比如通过旅游管理可以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和保护,例如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游览者的满意度,同时能够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加强旅游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旅游行业出现的恶性竞争,比如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对于旅游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市场进行相关秩序的制定,可以将旅游企业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使旅游业得到良性发展。 

二、当前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宏观调控力不足 

在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旅游管理问题暴露出来,比如在旅游宏观调控方面,由于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38元一只龙虾、“灯影牛肉”等等的问题出现。另外缺乏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使得旅游景点景区涌现出大量假冒伪劣的纪念产品,比如10元的“兵马俑”、5元的“苏绣”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旅游的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样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来提高信息化程度。旅游作为一种“无形”的产品,被人们消费,在人们进行旅游选择以及旅游商品的购买过程中,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作为依托,这个过程将极其缓慢,同时也将导致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明显。比如在一些乡村游和农家乐的旅游景点,由于信息化程度普及率低,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制约,旅游行业发展仍停滯不前。 

(三)机构组织不健全 

旅游地区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目前部分旅游景点旅游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缺少旅游协会,或者旅游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旅游协会是一个自主性群众性的旅游管理组织,它可以对旅游景点地区的各个方面起到监督管理作用,还可以对游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加强景区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等。但是由于各地对旅游管理重视程度的不同,不同的地区旅游协会的发展现状也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出现了旅游协会中机构不健全、职能分配不明确、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旅游管理问题的优化策略探讨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旅游是地方经济、文化的体现,在旅游管理中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积极解决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地方旅游管理中,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旅游业的整顿力度,制定出一些适应各个旅游景点的条例规定;对于景点餐饮、娱乐摊位进行监管;对于出现的不文明、不合法情况及时处理,比如针对漫天要价的餐饮业进行价格调控,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市场的秩序维护,对于不正规的纪念品贩卖摊位进行严厉的打击,彰显政府的权威地位。 

(二)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众多新型旅游方式的涌现,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目前出现的乡村游、农家游潮流,在互联网的传播下,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知名度,还可以提高旅游的服务感。例如,通过一些旅游APP软件,地方特色旅游信息,可以提高旅游服务半径;另外利用网络进行旅游市场的调研和规划,可以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市场管理。 

(三)健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 

经实践证实,旅游协会在旅游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就当前的旅游管理现状来看,旅游协会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发挥甚微,一方面是有极大部分旅游地区未设置旅游协会组织;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协会的存有形同虚设。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旅游管理中要完善旅游协会的构建,比如在地方建立旅游协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协会机构中不同人员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另外注意在旅游协会招募成员时,要侧重于高素质人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从而使得旅游协会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结语 

第9篇:乡村旅游管理范文

Abstract: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lowed down the pace and entered the "bottleneck" period of the status quo, many academics, industry people and causes of their pligh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from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al advantage, and grasp the "passenger experience "to strengthen the areas of tourism management on measures of the viability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inking.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 文化旅游 旅游管理

Key words:Rural Tourism,Eco-tourism,Culture and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87-01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起步之初发展迅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旅游业整体呈现出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渐下滑的态势。如何延长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使其真正走上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笔者在此尝试着对乡村旅游业的运作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中走生态旅游路线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的选择。因为,只有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发过程,才有可能世世代代健康发展下去。

从生态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对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这可以为项目方确定旅客接待容量提供依据,从而解决了在乡村旅游供给的分析时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难题。

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从经济的可持续角度说,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能取得经济效益,并且要能有效地管理资源,以便造福子孙后代。

二、利用优势,贴近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应该看到自身长远发展的强大后推力――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反映在乡村旅游方面,便是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的环境、氛围。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曾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乡村旅游才有存在的精神意义。

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我们可以衍生出两种旅游地的构建方式:

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这样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同时,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这种方式的生命力就不及第一种,容易给人一种单纯模仿、再现历史场景,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上的感觉,而没有真正做到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三、认清本质:注重“游客体验”

游客即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是整个旅游项目兴衰的核心,没有长久的游客吸引力和游客体验管理,再完备的措施也不会为项目带来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乡村旅游地中的游客体验已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确定游客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项目在定位时最需要考虑的,是游客群的定位,即想吸引哪一部分游客。

其次,要完善游客体验的供给平台。游客持着不同的体验需求来到乡村旅游地,旅游项目应能形成有效的体验供给能力,建立多样化的游客体验平台是重要的途径。

四、加强学界理论研究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系统而宏观的,对规律的总结、本质的认识会为实践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为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但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客源市场定位等的理解不同,对其概念的阐述一直存在着分歧,甚至尚无一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学术理论的不稳定性显然是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的。

今后在加强旅游学界的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不断发展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以及有选择地吸收、笑话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成果。

五、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行业自身的管理和规范。对于乡村旅游更是如此,它面临的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

第一,党委、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有足够的重视,结合中心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旅游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好方法,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是发展旅游业的新亮点,是就地实现非农化和改造农村的新途径。

第二,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制定、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这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

第四,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进行卫生管理、安全经营管理、价格管理,保证乡村旅游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农村经济,2005,(1).

[2] 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6).

[3] 张健华等.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商业研究,2008,(1).

[4] 杜江等.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

[5] 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

[6] 王旭.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当代贵州,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