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评价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是一项充满挑战、彰显个性、独具匠心,具有一定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的聪明、勇气、睿智和才能。一堂高效课的标准可以从“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师生互动”与“目标达成”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教师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和方向。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这部戏拍得好不好,导演的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堂高效课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课前准备、过程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精心的课前准备是政治学科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和高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课这一环节。第一、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五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分析高考命题规律,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教学的目的性与针对性。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确定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第二、必须注重与时事相结合,突显政治学科的时代特征。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收集整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多读新闻、报刊、时政分析等材料,既要培养教师的时政敏感性,也要培养学生的时事热情。第三、必须深入分析学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课改精神。课堂上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深入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基本情况,并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有差异性的教育、分组、合作与探究。2、完美的过程管理是政治学科高效课堂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首先,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来说,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切实把握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即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第一、情境导入。优化情境设置是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挖掘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设一些让学生能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情感意识和能力意识。情境创设要具有时效性、地方性、趣味性和可探究性,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较高的启发意义和探究价值。第二、问题设置。学生的课堂探究是通过问题引导的,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应当深入钻研每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理论观点及原理性、结论性的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或通过师生搜集的典型事例、活化知识,给学生设置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问题,提前学习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在提炼观点、分析问题等方面的各种能力。第三、共同探究。教师要基于设置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如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活动演示法等,组织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探究。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与个性化发展。第四、情境回归。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经历探究过程所形成的知识回归到具体情境之中,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来分析或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第五、学习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堂课的高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来说,必须体现出教师的管理艺术、管理智慧和管理水平。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及时、中肯地进行课堂评价。第一、驾驭课堂。教师一定要记住自己作为“导演”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灵活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各种复杂关系,机智驾驭课堂,体现教学智慧。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引导和驾驭的能力,使课堂教学闹中有静,静中有闹,在闹静之中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第二、评价课堂。要及时、中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成果进行及时、中肯的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尊重和赞赏,才能增进学生的自尊、自信,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内驱力。
二、学生状态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必须还课堂于学生,还主体于学生,还学习于学生。坚持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广度、思维深度、合作程度等三个方面来评价课堂。1、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来看,要求学生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是主体要广泛,即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只有少数几个“精英分子”或“活跃分子”参与,绝不能让课堂成为一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而大多数的学生被边缘化。二是参与内容要广泛,即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都能参与其中。2、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来看:一是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兴趣,情绪饱满、兴奋;二是注意力集中,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三是对问题的回答要体现出创造性,并能够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既不是“超市”也不是“囚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时热烈,有时沉默。3、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合作程度来看,要求学生必须坚持“互助、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要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以各种学习小组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其中,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师生互动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助、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展示,还必须看到师生的互动行为,师生的合作程度与合作效果。也就是说,要看到教师是怎么在“导”,学生是怎么在“演”?导与演之间是不是配合得非常的默契。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标准
一、数学课评价的标准和维度
到底什么才是一节好数学课呢?专家普遍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评价一节课的标准应体现在教学目的的确切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性、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寻找重点难点的准确性。可知,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受关注的几个方面是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过程,学生行为也开始受到关注。
二、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
首先,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 以后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如、曾美露都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研制的评价量表也很好地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和深度来体现学生的活动情况等。
其次,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从固定的向开放的、弹性的体系发展。以往的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性很强、指标项目很详细,但它只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共性,而看不到课堂教学的个性,对所有课堂教学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只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共同规律性,而没有看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开放性; 由于评价结果表现为分数、等级,所以它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低效的。学者们针对结构陛评价指标的弱点,开始提出一种比较开放、有弹性的评价指标。“所谓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是指只有少数几个评价指标或题目,要求评价者在做出评价结论的同时描述被评者的行为特征,并说明判断所依据的理论或价值取向。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评价标准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重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忽视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追求高效,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注意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如任子朝、孔凡哲、曾美露、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研制的评价量表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三、数学评价标准的结构、内容及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大都用的是评价标准和指标法(量表评价法),但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对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理论思考与设计,而在真实课堂上进行的观察评价研究非常少,缺乏课堂实证研究。这是一种自上而下、概念驱动、注重理论演绎的研究思路,与西方教学评价研究的自下而上、数据驱动、注重数据归纳的思路截然相反,评价标准和指标完全来源于自上而下的理论推演,没有获得自下而上的实地观察数据的配合与支持,就缺乏信度和效度,而且指标和标准大都是对课堂教学某个方面的模糊的语言描述,意义不精确、不具体,比如“学生有效参与”的标准是什么?该怎样把握有效参与的“度”?因此就无法对这样一个描述给出准确的数字表达,因此这只是形式上的量化方法,实际上根本不具备量化方法的优点。评价应该建立在对某一节课进行客观、精细、准确的记录和描述的基础上,既应该有对课堂教学完整进程和各种事件的有血有肉的语言描述,也应该有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的定量记录和各种行为之间的潜在关系和规律的深入揭示; 既应该有对可观察的外部行为的描述,也应该有对师生内部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体验)的描述,这样才能深入分析课堂教学情况,改进教师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其次,评价指标法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对于指标的权重分配有关键特征调查法、两两比较法、专家评判平均法、倍数比较法、Q分配法等等。实际上的权重分配却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科学依据,甚至有时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
四、关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具有很广泛的意义,以下仅就评价主体、课型及其他差异、基本教学模式及其重组等方面简单介绍。
1.评价主体
只有少数文献构建了多元主体的评价标准,例如文[24]构建了数学教师用、非数学教师用、学生用、授课教师用4个评价表构成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但大多数文献虽然阐述了评价主体多元的必要性,但从标准构建到评价实施都没有真正反映出多元性,学生参与评价目前还不太好操作,如果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评价难免有片面性;
学生会简单地从自己的好恶去评价教师;学生不一定会说真话;让学生评价教师,有可能会误导教师去迎合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另外如果能有新任教师、熟练教师、专家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表,针对性会更强。
2.课型及其他差异
由于中国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另外数学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着不同课型的数学课,这些差异或者不同,在评价标准中如何反映应予研究。
3.基本教学模式及其重组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每一类都有其理论根源或模式特征:讲解一传授模式、自学一辅导模式。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抓住对各个基本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评价其他教学模式。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与多种因素相关的系统工程,如何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数学教育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 ,陈金萍;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5年19期
教学评价标准;积极引导;主动;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74-02
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两面性
现今社会人们对中国教育方式的议论此起彼伏,在舆论的冲击下,教育系统也开始反思并开始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喜讯。而教师面对教学评价标准却一时慌了手脚,以往的教学经验与现在的教学追求发生冲突。而今,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了许多教师也感到纠结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有人总结出的课堂教学标准:
1. 教学目的切合实际:符合并能完成大纲规定;切合和学生实际;具体且能达到。
2.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3.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学生性格的发展。
4. 重点突出,难点准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概括难点准确;能找准关键。
5. 教学方法生动有效:重视启发,勇于创新;教学气氛生动活跃;能精讲精练。
6. 注重概念原理教学:概念讲授正确;原理教学清晰;举例典型恰当。
7. 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连贯性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8. 语言表达流畅简洁:教学语言简练明确;表达流畅,有节奏感;板书简要公正、脉络清楚
总的概括一下,就是教学目的达到,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学习,教师教学抓住主要知识框架与重点,既要有概念还要保证知识的连续性与趣味性。标准所覆盖的方面已经很全面了,那为何现在学生依旧压力巨大,学习有效性依旧不高呢?
首先,我们在通读一下课堂评价标准,关于第二点和第七点,如果让学生加入到教学中,教师是很难掌握教学时间分配的尺度的。学生思维一旦打开,讨论尖锐化白热化。这是人为所无法控制的,如果教师主要侧重第二条标准,时间的合理分配必然被打乱。同样,如果侧重时间分配,也必然会阻断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继续另一个知识的教学。教师也是迷惑的,如何达到它的标准,又怎么不与现实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所冲突呢?试想,教师已然在犹豫在徘徊,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又如何提高?
2评价标准理想预期与现实的冲突与解决方式
2.1 教师所面对的问题
课堂评价标准,圈定了教师教学的范围,过于理想化。有悖于现实中的实施。单独来看,每一条标准都很合理,绝对不难达到。但如果全面去看,作为教师也难免顾此失彼。而初中教师的身份,应该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化,可以明确解决学生问题。与高中教学不同,初中所涉及的方面与深度都远远不及,完全在教师的可控制范围之内,或者说大部分在可控制范围。如果教师茫然,在课堂教学中无疑会传递给学生。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有些教师在化学实验中,为了达到学生参与教学的标准,请同学在讲台演示,尽管在教师亲自指导下,依旧因为化学反应剧烈吓到同学,以致实验器材脱手,学生惊魂甫定,老师手忙脚乱,课堂乱作一团。
2.2 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课堂标准适应改革后,有数目可观的学生开始积极学习,主动地去求知,寻找自我学习方法,课堂评价标准对学生方面是有利于学习有效性的提高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依旧处于被动麻木的学习状态中,他们甚至感受不到课堂气氛的改观,老师教学的进步。对于这部分学生,学习有效性基本一直处于谷底。那么又该如何处理这部分学生呢?伦理道德告诉我们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学生,这绝对不利于孩子成长,与人格健全。所以,即使是一小部分人,教师也应该关注,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学生注意力。
2.3 相辅相成的解决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周围环境的改观,带他去参与到集体思维中,慢慢走出自己的封闭环境。这样,才会提高同志们的学习有效性。在学生拥有兴趣的同时,教师应再做进一步的努力。让学生达到另一高度。学习有效性,不光要学生会学习,更要高效率的进行。对于同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出不同思路,要绝对重视教学评价标准的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这一项。教学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分散侧重点来达到基本的教学平衡,但针对这一方面,绝对不要忽视。有效的指引学生用不同方式思考,运用技巧,借助外力帮助。充分开发学生思维。在以后步入社会,学生单独遇到问题有自己解决的能力。针对问题,要学会总结。就是解决问题后,要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有意识地去启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经验解决新问题。有了这个"经验",在遇到类似的新问题时,才能产生一种"直觉",正确地判断思维的方向,这远比学生单纯解决问题的意义更大,它的教育价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类问题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学生学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最终过渡为"会学习"。
如此进行,教师方面,要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做出帮助和适当的引导。学生本身,也要致力于摆脱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由此来提高长远的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在制订课堂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时,教师首先要考虑清楚执行课堂评价的主体是谁。在确定了评价系统的纵向模块后,横向的评价主体设置就必须与此衔接上。评价主体由过去的教师单层次,发展至今时的教师与学生双层次情况,甚至在一些任务驱动型的课程设计中还会出现将学生层次划分为自评与他评,从而形成评价主体三层次的情况。多层次主体能够弥补教师一人独断,观察力有限的问题,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多层次评价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学整体性达到高达统一。而评价主体层次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活动的内容来确定。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个人的情况下,最好至多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层次评价的模式。学生为了能对自己的评价更细致具体,会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操作上,教师的即时评价在构建师生互动的同时,也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团体的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双层次评价或教师与学生三层次评价模式都可以采用。
课程分组活动内容的重复性较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1-2次活动观察后,抽出时间关注其它组别的操作活动,甚至思考活动深层的德育方向目标,这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他评的横向三层次结合,不但使评价角度更立体,评价的内容更充实,也约束了学生在课堂活动间歇的行为。如果课程分组活动内容彼此相关度不大,或重复性低的情况下,最好采用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他评的双层次模式。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向定义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大胆尝试,多总结经验。因此去除掉学生自评模式,可以将学生从课上教学自我反省中节省时间,更加集中精力在活动完成的操作上,在收获教师与同学的客观评价后,在课后设置的自我总结环节,重新定位和调整自己的操作标准,从而使三层次立体式评价的效果延伸到课外,扩大了评价效果的影响性。
二、评价标准内容的设置
经过教师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评价设置后,进入到实施阶段后,很多教师面临了最大难题:评价内容的可执行性。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整体素质较差(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心理水平等很多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五花八门﹑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教师实施评价时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观察评价。2﹑每项评价多维度,各项考察方向数量庞大,对评价者素质能力要求高。3﹑各层次的评价人员根据自身技术技能情况,评价标准会有偏差,评价的结果差别过大,可参考性降低。这些问题会导致课堂评价活动开展缓慢或无法进行,甚至流于形式,失去了设置评价的目的和功能。如何设计评价内容的细则,就成为课堂评价环节的成败关键。仍以《物流电子单据实训》中“函数输入练习”这一章节为例,考虑到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比较薄弱,多数教师会将大部分课堂时间设计给学生进行重复多层次上机实训的操作,留给课堂评价的时间很有限,有些教师设计的评价表如表1:这份教学评价设计已经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为达到有限时间内得到评价结果,教师在评价内容上压缩了内容容量,缩小了评价主体范围,但在执行时仍然碰到:“教师评价花费时间较长”“学生评价难以务实求真”等执行难的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评价标准的模糊和不统一。
设计评价内容是为了表现课程内容的中心主体,而配套的评价标准则是评价学生技术操作效果的层次,让学生在明确操作内容的基础上,向“高要求﹑高标准”努力进取。因此统一的评价标准,细致定量的评价内容,能为评价主体降低完成评价工作的难度,从而提高评价的效果。以上面实例的第1点内容“实训练习中的2张单据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操作完成”为例,将评价标准修改为(表2):这样的评价标准细则的制定,既说明了技术技能的层次性,又让学生自评简单易行,同时让评价结果更为切近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在设计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内容上,很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都同步进行评价。中职学生的整体情况是基础薄弱,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多维度多层次的开展自我评价是不现实的。即使提供了细致执行力较好的评价标准,学生由于个性上的差异﹑选取参照物的不同等,可能会造成对操作内容的误判或偏差。因此,建议对一些关键评价内容,或行业规定的硬性规则等,只设置教师评价以提供和规范官方认证的标准,增强评价体系的指导性。
三、评价实施的效率性
相对“传统课堂”,高效课堂以“人本”“生本”为教学理念,以导学案、学生学习小组为载体,以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基本秩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育人目标的。同时,对于课堂的评价,也会相应地产生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理念和评价制度,而且其必有别于传统评价模式。那么,高效课堂评价与传统课堂评价模式到底有哪些不同?
第一,以学评教,依学定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以学评教,就是强调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状态上,将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即学生能否主动学、积极学、是否会学、学得如何,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依学定导,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课堂教学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策划者、指导者的新角色转变,由“一言堂”变为“百家鸣”。
第二,由“知识本位”评价向“人本主义”“能力本位”评价转变。在传统的课堂中,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下,学生只掌握了知识的本身,并没有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结果是只会呆读死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高效课堂则要求“知识目标”只是作为基本教学目标,而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提升为重点目标,既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更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德能兼备的现代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第三,由评价应试能力为重向综合素质为重转变。过去传统的评价注重应试能力,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主要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比较单一、片面。而高效课堂评价注重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从书面、口头,实验、实践、体验、生成创新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极力倡导综合素质评价,倡导以课堂为主战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转变,推进课堂评价重心向人本化、全面化、科学化转移。同时,高效课堂还由注重课后结果性大型考试评价转向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跟踪验评抽检转变,增加了个性化、发展性评价。
第四,由关注少数精英学生向关注全体学生转变、关注薄弱学生转变。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真正把打造高效课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传统教学漠视人的个性差异,大部分学校唯升学教育,课堂教学仅仅盯着有升学希望的部分“学苗”,对于另一部分因非智力等因素造成的“学困生”,大都采用放弃、遗弃的态度。高效课堂以民主、平等、公平为教育教学原则,大力倡导“人人平等,个个成才”“关注薄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新兴理念,坚决摒弃只面向少数精英的陈旧观念,在小组评价、个体评价、班级和教师评价别突出扶弱济困,共同进步的新教育评价观。
第五,由单一教学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高效课堂改变了原来由教师“一元化”课堂评价的模式,逐步变为师生自评、互评,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等多元评价转变。同时,把学生学习小组和教师备课组、学科组、年级组等团队“共同体”作为主要评价对象,由此,以团队整体为主要方式的学生、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就应运而生。
第六,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多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因此,学习状态的评价也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情趣、主动参与、积极合作、乐学创学的学习状态等;由评价预设重难点预设向评价学情调查转变;由课后作业评价方面向评价当堂检测、学案自学情况转变等。
第七,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高效课堂中负有重大的使命,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发生着转变:由甄别、选拔、管理为主向促进学生、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转变;由重视教师评价能力评价向注重学生评价能力转变;由行政主导评价体制向“管办评分离”的新评价体制改变;由单线式“讲――听――说――评”课堂评价模式,向立体式“集备――观察――验评、质检――反思研讨――培训提高――培训改进”新模式转变等等。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对策
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个学校根据各自学情建立了一整套的英语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中大力推广使用。如何将常态的教学模式与学科、学段、课型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流于形式,学生疲于应付,英语课堂效率低下,开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潜能就是一纸空文。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教师大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经典”,如何让这种经典模式发挥它最大的效果,如何在讨论前进行预热;如何在小组活动中避免“个人秀”“一言堂”;教师如何给予小组合作有效的指导;不然,小组合作失去了意义,更无法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评价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英语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合理性,英语课堂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对每一个学生的长期发展尤为重要,但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英语课堂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学校如何对教师的英语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都十分重要,因此合理的英语课堂评价标准是保证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熊川武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就是要及时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反思性的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也是改善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熊川武,1999)。”听课、评课、反思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教师在评课时采用“中庸”的评课方式,优点永远是主流,缺点永远是补充,老师在自评时也很少客观的看待英语课堂问题,导致评课成了优质课、示范课,观摩的功能永远大于学习反思的功能。如何客观的评价反思教学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1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学高效性策略的研究
首先,充分透彻的了解课改理念。从理论上讲,教学策略可以让教师更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从实践上讲,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实践,教师要了解学情,精心备课,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点拨,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规范组织英语课堂,巧妙设计各个环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打造高效英语课堂,优化教学效果。其次,合理规划管理英语教学时间。学生的英语课堂单位时间是确定的,如何通过教师的规划和运用,给学生带来的有效学习时间却大不相同,由此引起的学生学习成就也就大相庭径。实际上,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愿意投入的学习时间越长,教师能赢得的隐形或相对教学时间就越多,能实施的教学任务量就越多,教学的效率就越高。可见,教学时间管理对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影响深远。最后,建立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高效的英语教学基本可以描述为“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简言之,“高效英语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要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英语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高效英语教学的五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质疑再探、拓展提升。
2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高效性策略的研究
首先,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如何强化学生自学的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如何培养学生在自学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如何检验自学的效果等。其次,促进学生高效合作学习的策略。如何建立合作小组;小组合作的要求;在自学的基础上何时开展合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如何在合作学习中体现竞争机制;如何把独学、对学和群学有效的结合。
3英语教学中多元评价机制建立的研究
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评价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是否符合高效的标准,主要从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成果两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是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生互动、设计有效环节、落实方法技能;学生是否乐学、学会、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另外还可以建立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师生互评、教师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尤其在小组合作中,评价机制是否健全、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关系到这种积极性能否成为常态保持下来。班级评价机制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班级评价机制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班级评价机制与学校奖励机制相结合,真正实现班级评价的长效性和有效性。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每一个亲历者都应该根据各自的校情、学情和本人的知识体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改革也无固定方法可套用。任何人和学校切不可照搬照抄,唯有适合的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郭翠兰.教学文化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误区;人本主义;核心要素;评价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5.44.164
目前高效课堂开展有较高普及度,颇受学校领导重视,收效也初见端倪,但教师很少注意情感、价值、态度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很多教师把高效课堂中的“高效”曲解,其落脚点基本上是和教学效率、形式、学生成绩挂钩,评价过于单一,所谓的“高效”只不过是打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幌子,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1 高效课堂内涵的几大误区
1.1 时间利用率高即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即时间战,以较少时间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成果。如把教学效率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课堂投入比值,则时间投入越少,教学效率越高即为高效;以时间认识教学,备课时把教学环节限制在规定时间内,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没有学生思考和表达情感的时间。
1.2 教学方法多元化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高效性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相关联,课堂气氛越活跃,教学形式越丰富,学生积极性越高,课堂就越具有高效性,换言之高效即最大程度变换教学形式与方法。如课上学生辩论、讨论、反问,或讲故事、角色互换、看视频,气氛浓烈。仅从课堂丰富程度看,方法的确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但从思维状态看,教学目标模糊,重点不突出,教学形式偏离课本和教学大纲,学生被多彩好玩的课堂迷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从互动性看,此课堂是以学生取乐、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师生交流浮于表面,问题得不到深层挖掘,学生成为老师配角,连教学互动都算不上,更别说高效。
1.3 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的施展成为课堂评价的关注点,也是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现“以学论教”成为新课改的亮点,课堂评价视角由教师转向学生,评价重心由“教”转向“学”。但受以往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有人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为标尺,如老师当堂测验,学生答得既快又好就看作高效,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分数高,成绩好,就认为实施方式对,效果好。
2 传统高效课堂与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对比
传统高效课堂中高效可用“多”、“快”、“好”、“省”来概括。多即学生掌握知识、解题技能和方法多;快即知识点掌握快,回答快,做题快;好即教学效果好,做题能力强,考试成绩好,学校和家长评价好;省即传授知识和课堂训练时间与周期短。具体讲,传统高效课堂包涵:一是课堂知识达成率高,即课堂检测分数高;二是时间利用率高,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和方法;三是教学气氛好,即课堂活跃,教学形式多样,学生积极主动。传统高效课堂在理解高效时循规蹈矩,实则是应试教育的“翻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自我概念”塑造,在课堂上承认和满足学生多种情感需求,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学会学习”。其也承认传统高效课堂的内涵,但侧重于在高效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传统高效课堂中多、快、好、省的目标虽已达到,但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轻松、有意义,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是教师经常忽略的。人本主义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是被看成完整的人,知识掌握、分数成绩等硬性指标只是教学目标中的一小部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鼓励、欣赏、好奇、尊重、信任、兴趣、个性等情感需求,也需要培养诸如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韧性、毅力、独立自主等精神品质。传统高效课堂和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不一样的,后者更能让人精神愉悦,得到可持续发展,受益终生,前者局限于记忆和操作熟练度,是短期效应。若传统高效课堂是脑力高速运转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来构建的知识体系,则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是快乐幸福地获得对自身有帮助的知识和其他素养。
3 构建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
3.1 教师高尚的道德素养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敬业爱生、淡泊名利、因材施教、创新进取等均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体现,特别是热爱、尊重学生成为师德的首要内容。师德是打造人本主义高效课堂的前提。首先,教师应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批判权威,乐于实践等优秀素质;其次,教师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谦虚治学的态度,锐意创新,大胆探索教法学法,激发学习热情和聪明才智。打造人本高效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在综合素质方面不断修炼自己,提升个人魅力,做学生心目中的“心灵使者”。
3.2 开放的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灵活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操作、感受、体验、表达、交流和分享机会,体现“以生为本”的真正内涵,如课堂上尝试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学案式、讲练结合式等模式。其次要求教师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都应提倡。在保证课堂秩序情况下应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参与交流和回答问题时,其新颖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是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3.3 民主的师生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改中提倡的理念,教师如何“导”是关键,“导”的过程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只顾主导忽略主体,是否摆弄教师权威形象,这些问题也是高效课堂要解决的。突出学生主体性是其本质核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能动性强,内心积极向上,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相信学生,积极配合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牢牢掌控和强迫。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多争取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足够思考空间,让其去感悟、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4 安全的教学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心理氛围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创造优良教学心理氛围就须培养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关爱、理解和接受学生,抓住学生知识和情感需求,差生优生坦诚平等对待,学生也尊重教师,师生彼此理解和信任,同学间互相帮助、关心、谦让,在此环境下学生有心理安全,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质疑权威,敢于交流,张扬个性。
4 人本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4.1 是否给予学生情感体验机会
情感体验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并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表情木然、严肃,状态消极懒慵,情绪变化反常。情感体验只有在知识和情感交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交流的前提是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无思想包袱,发散和求异思维得到肯定、鼓励、赏识。在此交流环境下,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4.2 学生是否提升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课堂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和学会解题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能横向纵向联系和比较知识,对分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构建出知识框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其有很强的分析和归纳问题能力,这些正是人本高效课堂中提倡的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所需能力。
4.3 学生是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是失败的。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效果不会有帮助,只会造成事倍功半。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让学习更轻松,更容易。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根据实际量身定制相应学习方法。当学生知道如何做,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和迁移应用能力就容易掌握,人本高效课堂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4.4 学生是否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
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完成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配角。教师不是权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切学生都可批评指正,甚至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让其在课堂畅所欲言,大胆犯错;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合作探究、质疑,表达自己的学习愿望,以得到教师关注,使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5 结 论
高效课堂内涵阐释和评价是综合考虑且复杂的问题,虽仅从人本主义角度去思考可能有失偏颇,但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学始终需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不能拿硬性指标去看待学生,而应从学生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考虑,才能走出传统保守高效课堂的魔咒,让科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使人本主义高效课堂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为新课程改革引领前锋。
参考文献:
[1]许方文.高效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的理性思考[J].文教资料,2010(3).
[2]伍兴春,冯仲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王新民,刘小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报),2008(1).
[4]秦丽楠.关于高校课堂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3).
关键词:初中数学;模型思想;教学模式
自21世纪初我国实行课改以来,在全国各地就兴起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这些新的教学方式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模型思想”的渗透,而“数学模型”渗透是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归纳等过程,应用数学方法确定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相关方法、手段等求解数学模型,最后再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展示其应用的前景。这样看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把握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根本出发点都是要从教材出发,因此,当教师想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上完成“模型思想”的渗透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课堂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吃透,这样才真正把握了教学本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将“数学模型”加入到每一步教学设计中来,让课堂真正地高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模型思想”的魅力。
例如,笔者在教初中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仔细的研读与把握,这样就能将教材内容上所涉及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元二次方程”“相似图形”“投影与视图”“反比例函数”“对概率的进一步研究”这六部分整体上进行理解与把握,这样在进行“模型思想”渗透的过程中,就能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二、构建一定的模式
在对于教材内容有本质的把握以后,教师就可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模型思想”设计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教学模式可遵循,从而使课程的可执行度更大。另外,教师在遵循制定好的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学习,将所使用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
例如,笔者在教授初中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心对称图形”时,笔者在课堂讲授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1)什么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2)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
(3)这些中心对称图形有何关系?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就能有基本的把握,教师也将本节课知识的讲授建立了具有层次的数学模型,而且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进行引导,利用以上所提的问题使课堂教授层层递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高效。
三、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改以后,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逐步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逐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知识决定问题的解法不止一种,而教师在分析例题时,往往只教给学生传统的解题思路,把所遇到的题目按题型分类。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只依靠记忆解决问题,这种所谓的“模型思想“的运用是不适合学生发展的。
例如,笔者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时有一个关于方程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更多侧重用方程的思想解决。但是在给学生进行思想创新的灌输以后,学生就会产生新的想法,现笔者以教学案例说明:
题目:已知鸡和兔共有15只,共有40只脚,问鸡和兔各几只?
经过创新性的培养学生新解法:
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咱们吹一声哨,它们就会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吹一声哨的话,它们就又会抬起一只脚,(25-15=10),这个时候鸡就一屁股坐地上,而兔子还两只脚站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脚,鸡有15-5=10只脚。
这一解法就结合了生活经验与数学思维,利用“生活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这种解法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是有利的。这对于高校课堂的构建也是重要的。
四、科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模型思想”渗透的效果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在初中数学的授课过程中这一标准的建立必须从学生出发,建立适当的标准。这一标准的建立一方面要考虑“模型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执行度,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良好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不断摸索制定出真正适合自身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模型思想”的渗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教师结合课改的需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的本质出发,结合“模型思想”的特点构建一定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表现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针对性 多元化 积极探索 有效备课
《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而且要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它包括了比一般期末书面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学业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它更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学业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1]
一、教研活动内容的针对性
过去本校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县区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但在《评价标准》的实施后,它能有效地解决本校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2]
二、教研活动形式要多元化
在以前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3]
三、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研讨方式,努力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在反思以前活动不足的基础上力求进行改进,称为你争我抢课例,老师学习阶段。具体的做法:一是实行了公开课申报制度。教研员在每学期结束前务必将下个学期的公开课计划拟定好,包括公开课的具体时间、内容和具体要求,然后在学期结束前及时下发到各校,各校的教务处再及时传达给学科中的每一位教师。二是学科教师根据自己任课的年级和课型选择适合自己这一内容,然后利用假期撰写出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最后学校教导处再将本校学科教师申报情况汇总上报到学科教研员处。三是学科教研员在开学第一周根据上报情况和各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最终确定开课教师的名单。四是确定研究主题,提前一周上传到网上,各校要求参与本次活动的教师务必课前根据主题和课时内容作好发言准备。五是活动时先观摩课堂,然后分片讨论这节课。由于事先教师对这节课的内容和活动主题都作过准备,因而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又是在自己片内进行交流,所以她们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最后,每个片再派一名教师将片内的意见或建议汇总,上台进行交流。
四、明确集体备课内涵真正落实有效备课
详细的制度需要扎实的落实。集体备课不仅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更要求教师解决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所以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就要抓住以下关键点。
五、精心安排 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为了确保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在《关于加强学校学科组、备课组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对各组的活动内容做出了以下规定:
1.各备课组要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按单元或选择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备课。注重作业的设计,积极进行 “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共同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措施。[4]
2.对备课组活动也提出以下建议:①安排2-3次课题专项研究活动;②3-6次备课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③3-6次专研性集体备课,研讨、听、评课活动;④1-2次组织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研讨,感悟特级教师对教材独特的解读及有效的教学组织等。
3.这样有弹性的规定在尊重各组实际情况的同时,又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即重视课堂教学的研讨,又做到了活动的全方位多角度,有效防止了“以课代研”的现象发生。
总之,自《评价标准》的实施以来,学科教研在教研员与市区级骨干教师的努力策划和调整之下,力求创设多种途径和渠道来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质量,培训和提高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他们也正以饱满的姿态和热情投身于小学英语教学。同时通过几年的努力本校也造就了一支学科骨干队伍,他们在深入教材研究、课堂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带领着广大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教学研究,还积极参与市区的评价学习培训与实践探索,在学科教学方面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使自身专业不断得到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2009年10月第1版
[3]《形成性评价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003
[4]韩惠芬.对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试验探索[J ] .《小学外语教研》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