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颂祖国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拓宽渠道 经典进入课堂
课堂教学是开展特色教学的主渠道,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做到了“五个一”,即:每天一次诵读、每周背一首古诗、每周上一节国学课程、每周听一次古诗词鉴赏、每学期进行一次竞赛活动。经历从吟诵到品读、从鉴赏到应用的多思过程。
我们把每天的早自习的晨读时间定为师生诵读经典诗词的时间,学校根据各年级实际推荐了30首经典诗词,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全部会背诵。每周开设一节学习古诗词的校本课程,已阅读为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每天利用“欣赏”时间(每天10分钟)对一首经典古诗词进行鉴赏品味,很受学生欢迎。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词诵读和背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二、统筹兼顾 营造诗教氛围
1、分层要求不同年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学前、一年级以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主,2---5年级在吟诵经典诗词的基础上进行诗词鉴赏。(以小学生必备70首古诗为主)
2、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在开展古诗词进校园工作中,坚持与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目前,我校编写的《古诗词进课堂》一书,已作为校本教材投入使用。
3、坚持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
走廊文化凸显“诵读古诗文辞,打造书香校园”特色,以不同形式展现给全体师生,让他们耳熏目染,时时刻刻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每逢重大节日,学校都把古诗文融入到有关活动中。如五一劳动节举行以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为主题、母亲节、父亲节以歌颂亲情为主题、清明节以缅怀先烈为主题、教师节以赞美教师为主题、国庆节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优秀诗词书法展览等活动。各班级在班队会课中也组织相应的活动,以强化学习经典诗文的效果。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关键词】指导;有助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Primary school poetry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Liu Gongguo
【Abstract】Modern is arranged in the primary stage, i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classical Chinese, understand long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edify beauty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refore, should notic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ke students form ability.
【Key words】Guidance; Help to learn;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我国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尤其是诗歌具有感情激励,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可大大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安排古诗文,是让学生感受文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古诗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能力。
1 初读诗文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拼读生字词。如王冕诗《墨梅》中“乾(qi血)坤(kun),”王维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茱(z抽)萸(yu)”,《学弈》的“缴(zhuo)”……熟读诗文为理解诗准备。
2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由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演变,所以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了解字义,在释词中要着重理解与现代汉语字义相区别的词,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暮江吟》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学弈”中“非然也”的“然”指“这样”。同时强调有比喻意的地方,如《游子吟》中的“寸草心”指“游子之心”,
“三春晖”指“慈母之恩”。其它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词,如《七步诗》中的“漉”、“鼓”,《出塞》中的“飞将”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理解句意,进而明白全诗内容
句是由词连成的,完成了对字词的理解后,接下来是让学生连词成句,现代汉语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教师在评价时,不能单纯用“对”,“不对”来判断,只要语句通顺,能说清诗意,就应该肯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是唏”一句,在借助注释和词语手册可连词成句,“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园子里的蔬菜一片碧绿,早晨的露水在等待太阳晒干”或直译,用这种方法了解诗句的意思再连句成段,就可了解全诗文的内容了。
4 感悟诗文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虽在整册阅读课文中所占比例不多,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从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文景观,而且还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喻意深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情操有着重大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旬的理解,这些佳句的深刻含义对学生感悟作者写诗的思想内涵有很大帮助。
如歌颂祖国大好山河和美丽风光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5 再读诗文,指导背诵
朗读和背诵能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诗的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所以诗歌教学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指导背诵。读诗,首先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从整体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变化,感情比较明朗,欢快的诗,读起来应当语调高昂,轻松,语速稍快。读诗,还要注重节奏,停顿,一般说来七言古诗每句为四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二一”的画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可以是“二二一二”的画法,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五言古诗每节为三个节拍,可以是“二二一”的画法,如“白日/依山/尽”,也可以是“二一二”的画法,如“危楼/高/百尺”。
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吟诵进一步感悟诗文内容,便于记忆。
6 结合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的能力
语文教学,既强调知识,又强调发现、创造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绝不是简单地把现成的知识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去,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再发现”知识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事。所谓“人才”,首先得是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保障,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可能不能为社会造福,甚至有可能危害社会。我们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因此,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经典古诗文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我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准诗文、读好诗韵、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文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传承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魂、民族根。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的是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所以我在诵读课中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律,以“诚”为先的交往准则,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以“孝”为先的家庭伦理,以“俭”为先的立家之本,以“仁”为先的待人之心。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再如诵读《三字经》的内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融四岁,能让梨……如囊萤,如映雪……”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在诵读中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学习《泊瓜洲船》、《忆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心弦,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国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三、注重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是我们诵经活动的最终目标。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社区与文化委员
转贴于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特色 文化资源 熏陶 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79-01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笔者的出发点和主题就是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
灵。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和共同劳动的结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而班级文化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之重可想而知。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对小学生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中,笔者把立足点和主旨确定
为:用多种文化资源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理应把它发扬光大。
1 用古诗词熏陶学生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诵读积累古诗词不但能使学生增长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且能陶冶情操。首先,指导学生精心学好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技巧。其次,开展“我爱读古诗词”的语文活动,每周增学一首古诗词。每周让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动手搜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优秀古诗词抄写在黑板上,教同学朗读理解学习,并抄录在语言积累本上熟读成诵。下次学习新作品时,先要朗读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温故知新。鼓励学生下载到该诗词的歌曲,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歌唱,以增加趣味性。
在第一次校园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轮到我班时,正值万紫千红的仲春时节,笔者精心挑选了几十句恰好与时令吻合的含有“春”字“春风”或“春雨”“春水”的古诗词名句训练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在台上表演“古诗词含春名句联诵”。先全体学生齐诵16首诗中16个含有“春”的名句,然后分角色,女生朗诵13首古诗中含有“春风”的13个名句,男生朗诵11首古诗中与“春雨”“春水”有关的11个名句,让学生从凝结着古代诗人智慧和灵感的咏春诗句中去重温春天的美好,去感受春天的万种风情。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姹紫嫣红的春天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可我们人生的春天却只会一去不复返!我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只有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播种希望,将来才能收获金色的果实,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 讲爱国名人故事,用中华名人的爱国事迹熏陶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爱国”是它的核心和基石。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爱国精神浇灌着中华民族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文明。在中华传统美德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开展诵读爱国诗词,讲中华爱国名人故事,唱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歌曲的活动,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爱国的种子。在我校开展的全县德育展示开放活动中,我班开展了主题为《爱国主义永放光芒》的德育班队活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爱国主题的诗词,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爱国名人的动人故事,还饱含深情地合唱了歌曲《祖国是妈妈》,得到了观摩教师的好评。
3 讲中华成语故事,用成语中的名人事迹熏陶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向上向善
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绝大多数来自于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其中一些成语蕴藏着精彩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许多个性鲜明,有智慧有成就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在言简意赅的汉语成语中。挖掘这些故事,让学生讲述,既增长了知识,学习、积累了语言,又能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如“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的故事,“闻鸡起舞”祖逖苦练武功立志报国的故事,“凿壁偷光”匡衡家贫却勤奋读书的故事等等。学生通过讲述这些成语故事,不但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历史知识,而且能从故事中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某些启迪,心灵受到熏陶、感染,萌生出正能量。
4 利用校园的“墙柱文化”资源熏陶学生心灵
古诗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体裁,它言简意赅,意境深邃,生动形象,表现手法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是中国文坛上璀璨的明珠。它描绘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低头思故乡”的万千愁绪,以及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学思考……古诗教学是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艺术鉴赏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
古诗中有歌颂祖国山河壮丽的,描写羁旅生涯辛酸的,也有抒发佳节形单影只的凄苦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有效地将格调美、意境美、哲学美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让他们身受艺术气息的熏陶,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西湖的景色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可以配合一首古典音乐烘托气氛,为学生构建美的意境,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解析古诗中描写西湖景色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让学生欣赏这样的诗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性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类似的诗句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碧玉装扮的妙龄少女的妩媚之美,“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动静相宜之美,以及“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视觉冲击之美……这些都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启蒙诗句。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敏,然而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却不能准确把握古诗的意境。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转变学习方式,以编故事、绘画等形式对古诗的意境进行再造,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着重讲解陆游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编制一个时代缩影,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古诗情景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巧设问题情景:从“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中你能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在病榻之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奄奄一息地念着自己的宏图大志。儿孙围在他的周围,只见这位白发老者艰难地从口中蹦出几个字,随着一声凄厉的叫声,这位白发老者带着他的壮志未酬消逝于低矮的房屋之中。这是学生想象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景象进行意境再造,对古诗的言外之意自己通过联想补充,也是一个艺术再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意,也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摘 要】很多学校认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功能,在学校内积极推广,确实,经典诵读给学生的德育功是强大的。介绍了如何利用经典诵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经典诵读;渗透;德育
一、开展经典故事会,促进学生诵读
很多经典诵读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比如,《三字经》是一本小学启蒙读本,它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趣味性强,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三字经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有很多学生在小学前的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但是,他们仅是限于机械的背诵,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却了解甚少,如果我们把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挖掘出来,让学生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讲三字经故事,在学习故事、讲故事中了解《三字经》里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创设经典诗文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创设学生学习诵读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进入校园的时间起,学生已经进入了具有浓郁品德教育气息的环境。学校里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那些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与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到阵阵的香气,也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气息,从而对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的宣传栏或者黑板报上,张贴学校教师的名言警句,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们,起到示范作用。操场的围墙上一首首小诗并配有图画,如孔融让梨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学楼的走廊上,贴满了同学们自己亲手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小报的制作本身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们也会在经过走廊时关注其他同学的小报,从而让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换来对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级也要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学习内容、黑板上的激励性的诗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这样的警句既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也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当他们长期得到这种警句提示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从《弟子规》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华
大多数学校都学习《弟子规》,这里的“弟子”特指学生,“规”是指规范。《弟子规》的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其中第六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形成顺口押韵的《弟子规》,《弟子规》规范了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家、在外、与人的交往、礼仪、学习等出外、待人要做一个行为举止规范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弟子规》时,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四、从唐诗宋词诵读中形成热爱祖国的胸怀
在唐诗宋词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让学生重复诵读的同时,多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组织春游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时走到大自然当中,当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心头便呈现出一首首古诗。当学生看到则则发芽的柳枝时,就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看到一只只小燕子从自己身边飞过时想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想起了诗句,在诗句诵读中想起了美丽的景色。
五、在古诗词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很多的小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交往,但他们的交往很简单,只是感觉高兴,还是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我们要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诗中,都有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谊有如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在学生面前浮现,他们的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珍贵。
六、在古诗中体验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一类古诗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类古诗有很多,比如,在《静夜思》中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又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有《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诸如这类古诗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每一个诗句虽然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产生这种思乡之情,就根据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读书能给人知识,同样,小学生诵读经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历史悠久,古诗更是博大精深,尽管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们能牢牢记住这些名篇佳作,一定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将会受益无穷,最终后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从而提高他们的涵养,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德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经典诵读”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下).2011(01)
关键词:素质教育;情感;渗透;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58-01
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其人文性,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通过情感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挖掘教材内涵渗透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的很多篇目,蕴含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愫,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思路历程,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深入剖析作品,挖掘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在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激发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生命意义及对人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苏轼的《沁园春・ 雪》的教学,学生在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壮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去体味一代伟人旷达的胸怀,激发学生关注历史成就功业的责任感,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饱含爱国情怀的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体味名言佳句,结合现实多方面耐心指导,进行爱国主义渗透,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描写歌颂篇目,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体味文本词句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是情感体验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渗透,语文教学最适宜开展情感教育,语文课本承载着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伟大的作家及他们的经典作品提供给了学生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涉及很多的人文知识,学生喜欢的文章往往包含很多可以触及心灵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育,感染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当关注其情感体验,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与文本人物产生感情共鸣,心灵受到陶冶,学生把自己生活、经历、感受融入作品,教师要营造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进一步理解课文,升华思想感情。
三、置身真实情境达到情感共鸣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通过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产生美感,而感官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精神愉悦,产生显著的审美效果。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精神和谐,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创设意境,以情动情,通过表情范读、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美的境界。信息技术引入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单调呆板现象,信息技术蕴含超大信息量,阅读方式也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图画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钱塘湖春行》教学,教师在字面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欣赏古筝音乐伴奏下的朗读,再为学生播放春意盎然的画面,展示绿草如茵,莺歌燕舞,碧波荡漾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例如,《木兰诗》的教学,播放影视剧《花木兰》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目的,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阅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悲欢离合,提高思想境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深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文章情感的感召,净化和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课外活动实现情感延伸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比赛,既拓展语文阅读面,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情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诗歌朗诵讲演比赛,成语、古诗、文学知识竞赛,开讨论会、收集简报、做手抄报等这些活动。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古诗知识和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爱国情感。课外阅读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这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把握时机,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健康品格。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