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知识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流程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数据和技术的快速增长,触发到有用信息的数据,被称为知识的转化。如今,人们都知道的知识和样式获取,识别,捕获,保存和利用它的价值,让知识可以共享,而不会失去它,换句话说,知道如何管理知识。知识管理术语就这样创建了。
知识管理作为管理设备增加了知名度,在过去的十年已经有担忧知识管理是否只是一种时尚,研究人员和学者一直在争论其风行之类的特性。Stankosky表示知识管理肯定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来临了。
虽然知识管理是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大部分都是非常相似的。根据Rumizen所说,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所需要的知识组织成功创建,捕捉,共享和利用。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人存储知识培训,经验和非正式的网络,朋友和同事,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对象,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或探索的机会。从本质上讲,我们把事情做好,知道答案或知道别人谁做成功。知识管理组织制定的方式试图认识和归档均来自各部门或院系的员工,并在某些情况下,组织内的知识资产即使从其他组织有着相似的区域是一个过程利益或专业化。作为信息和知识资产转化为坚持价值的过程中,它也被定义。它连接的知识,他们需要采取行动,当他们需要它的人。知识管理关注的是作出正确的知识提供给合适的处理器,如人或电脑,在正确的时间在简报上以适当的成本。通用的知识管理知识可用于一个以上的个人,如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分享它。知识管理几乎是一个新的领域,在高等教育机构才刚刚开始。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分享知识的举措,高等教育机构从而实现业务目标的价值。
二、知识管理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是总结了以前的科学著作中的数据,并进行总结。
三、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果
知识开始作为原始数据和数字。例如,教育机构智力的市场价值。同样,上下文中所说的数据就是特定高校的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在文件或数据库中的信息很容易捕获;大量的数据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很方便的检索到。只有当信息经过经验判断才能变成知识。知识仅仅是可以操作的信息,这使我们能够预测,偶然的关联或是预测决定。知识管理已经存在并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几年前才被人们认可。
知识被企业视为最重要的资产。这是假设每一个经验是可重复使用的,表示可以被其他人重复使用。一种比较普遍的认定认为知识主要有两种:显性和隐性。显性知识是文件信息,可以方便使用的。它可以是正式的,共同的语言。隐性知识是指知识嵌入在组织中的人的思想里的。根据Delphi Group的调查显示,组织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但是几种不同种类(电子的和纸制的)的显性知识总和却又大于隐性知识。可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组织中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知识管理的原则是对组织来说“他们知道什么是很重要的”。所有的组织教育机构也不例外,都有固有的以某种方式存储、数据和传输知识。现在的问题是通过知识资本的有效利用,什么价值加入到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案重点是如何应用并利用诀窍嵌入到工作中。知识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提供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
组织更好地管理他们的知识工作,是认真审视自己的过程,着眼于改善他们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这样思维,应该见效:开发基本过程的能力;寻找缺少的量度;考虑标杆;扩散内部知识和实践;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解决已知的知识缺口;检查和检验假设;隐显;学习故障。
所有组织都以某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存储、进入和传输。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价值加到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知识资本有效利用。高等院校有着重大机遇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支持他们的每个使命。在目前的高等院校,科研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的关键。高等院校不再只给学生提供知识,还有对知识的运用和沟通以备将来使用。因此,当代的海外高校已经适应了知识型社会的角色转变。
四、知识管理研究分析
知识管理的概念是极其复杂的,要进行简单的界定很不容易。正如Ackoff所说,数据被定义为符号表示属性的对象,事件和它们的环境。观察他们的产品,但都是没有用的,直到他们在一个可用的,相关表格。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功能性的,而不是一个结构的差异。摘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开头提出的问题,如谁、什么、何时和多少。信息系统生成,存储,检索和处理数据,因此,可以说,信息来源于数据。另一方面是知识上的“诀窍”(而不是知道是什么,或不知道谁),是什么使信息转化为指令的过渡可能。知识可以由传输,指示或从经验中提取。这意味着数据的符号(例如数字,字母或字母的形式的话),表示对现实的东西,但除非投入的背景下,通过某种形式的问题,他们不给任何意义。你这样做只是把它变成某种上下文,它成为信息。另一方面,知识是你的能力,使用这个信息转化为执行特定任务。
有两种类型的知识:一个是显性知识,它可以表示文字和数字的形式共享数据,科学的配方,产品规格,手册,普遍原则,等等。这种知识可以很容易地传送个人之间的正式和系统。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形式化,很难与他人沟通或分享。主观的洞察力、直觉和预感属于这一类的知识。此外,隐性知识是深深地植根于个人的行为和经验,以及理想、价值和情感他或她拥抱。知识源于个人,但它体现在团队和组织。在一个组织中,显性知识的例子是策略、方法、流程、专利、产品、和服务。隐性知识的例子在一个组织是技能和能力、经验、人际关系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和想法。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信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数据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组织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强调生成、捕获和分享信息知道和整合这些商业行为和决策为更大的组织效益。“Maggie Haines, NHS所长。“创建和后续管理的环境,鼓励知识创造、共享、学习、增强,组织和利用的利益组织和它的客户”Abell & Oxbrow, tfpl Ltd, 2001。“一个组织的能力来创造新的知识,传播到整个组织,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系统。”Nonaka & Takeuchi, 1995。“知识管理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公司纪律和一个新的方法来识别、利用和剥削的集体组织信息、人才、专业和技能。”Office of the e-Envoy, 2002。ASTD的高级主管布兰和马克认为“知识管理是对智力资本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运用等一系列相关过程进行明确、系统的管理。”巴士认为“知识管理是指将智力成本和信息资源回报最大化的策略和结构。知识管理依赖创建、收集、共享、整合和再利用知识的文化和技术过程,其目标是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创造出新的价值。”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Stankosky描述知识管理的四大支柱为:(1)领导;(2)组织;(3)技术;(4)学习。HE机构表示,将知识业务因为它们参与知识创造、传播和学习。HE学院的目标来准备新一代的技能、文化和科学素养、灵活性和批判性的探索能力和道德选择必要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知识管理体系投放市场的时候,他们可以从中吸取他们的同行在企业部门的教训。一些要点有:制定战略。在做任何其他事情之前,确定我们想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组织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成功的金融测量和信息技术支持。认为技术是一个推动力量;寻求高层的支持,使有人相信有利可图,然后倡导实施;选择一个试点项目,选择一个具有高冲击的组织,而是低风险以建立信誉;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定义过程和角色和激励团队的试点项目;实验结束,结果评估和改进行动计划。
当前高等教育机构承认他们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对他们继续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一个机构的知识管理是其文化的信仰、价值、规范和行为,都是独一无二的组织,非正式的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则。
五、研究结论
高校有重大应用知识管理实践的机会来支持每一个部分的任务从事教育公共服务的研究。一个机构广泛的知识管理推广,可以导致指数倍数增长,分享知识不仅是显性和隐性,和随后的福利。知识管理的技术和技术的使用在高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利用知识资本,组织的性质变化变得更加有效。如果能有效的完成,它将会有更好的决策能力,减少了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学术和行政服务能力,并降低成本。
(作者:上海欧萨评价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es in Learning Theories, Global Media Publishing, (2006), Section 10.
[2]乔春英.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新模式[J];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3]DJ. Cranfield, J Taylor.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A UK Case Study. J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6 (2) (2008), pp.85-100.
[4]徐欣.我国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李雪斌.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整合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赵忠华,邵武杰.高校内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08年06期.
一、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述
1.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和“管理”两个词语的组合,而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时会造成一定的认识困难。从源头上看“知识管理”这个概念源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个过程,一个人通过学习新知识和获得新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经验表达出来、分享出来,促进和培养个人知识和机构组织的价值。在对于知识管理进行拓展研究中,学者丰富了知识管理的内涵以及知识管理的特征和方式。
2.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述
国内对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内涵理解尚无较为全面的解释,但是部分学者在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时。把知识管理看做是人的管理,认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包含着显现知识资源管理和隐性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三个方面。而从知识管理涉及的要素可以将知识管理划分为三个具体的方面:技术主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组织主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资源主导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2.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分析
(1) 以知识资源和管理方式为基础,主要包含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并且将资源和具体的知识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开展知识管理活动。(2)以人为本管理核心。图书馆的管理核心是人,所以管理过程中,一切以人为中心,尊重图书馆管理员和读者,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个性需求,发挥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3)以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高校图书馆施行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知识的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4)高校图书馆面对的用户相对固定,并且由于其读者大多属于高素质人才,对于知识管理的诉求较高,在开展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需要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适用性。
2.2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原则和目标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管理以积累原则、共享原则、交流原则以及创新原则密不可分,构成统一的整体,并在整体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操作。(2)积累原则是图书馆、管理员以及用户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共享原则是对于积累的知识进行传递,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交流原则是知识的动态流动;创新原则是维系和推动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原则是知识管理活动开展的纲领,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主要有:(1)个体目标――满足个体信息需求。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有限,其主要的作用是满足本校师生的信息需求,它是学校教育职能和科学情报的重要传递者。(2)组织目标――提高高校图书馆组织学习和协调能力。通过学习型环境的形成,能够优化图书馆资源和完善服务,并且能够拓展和延伸学习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管理结构,打造“学习型”图书馆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3)总体目标。推动人类知识社会进步。知识是成产力,是创造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二、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
1.理清管理思路,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问题依然突出,集中表现在对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实施高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和实践活动。所以应该理清管理思路,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1)把“知识”作为核心管理,实践过程要以知识为核心。(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图书管理员,调动员工积极性,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引导读者参与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并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3)知识管理离不开集体管理,所以不能依靠个人的主观管理,而是依靠集体的智慧。(4)知识管理以文化为依托,注重培养组织学习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5)以创新为目标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发展目标上看,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知识管理能力,针对实践过程的问题,也在过程中不断的调整。
2.规范技术流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1) 保障成熟应用。在技术设计过程中,要保障设计环节的正确性和设计的可操作性,减少设计环节的欠缺和不足。例如,对于个性化程度不高,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等要尽量的避免和修正。尽量采用相对成熟的系统应用,保障整个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的实施效果。(2)加强技术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技术来源于实践,所以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吸取合理的因素,采用集成创新的手段,对于用户需求进行改进。(3)规范化设计。在不断成熟的技术应用中,规范化设计便于知识管理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加强规范化操作有利于系统的升级,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水平。
3. 规范管理流程,增强对管理过程的掌控
(1) 管理方式转变。加强图书馆的群策能力和集体参与能力,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打破以往的决策制度和执行制度,要实现管理模式化的转变,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加快管理体质变革。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整个高校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建立一只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组织,提高组织的创新性和活力。(3)对于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根据管理目标重新对于实践流程进行理顺实践流程,保障整个知识管理的顺利开展,对于出现的具体困哪,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操作方法进行合理操作,保证知识管理能够有序进行。
4. 强调以人为本思想,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1) 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切实满足针对需求,改变学科馆员的部门监管方式,成立专业服务团队,秉持“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积极满足读者需求,并且树立“馆员第一”的思想,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推进知识管理的发展,更好的服务读者。(2)建立高校知识联盟,建立共享知识库。签订高校合作协议,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并且面向社会建立图书馆基金会,从而保障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流,以及拓展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彰显自身的价值。
三、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1.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看,信息技术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所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有(1)知识管理智能化。摆脱传统的数据处理,而是采用更加成熟的人工职能处理方式。(2)知识管理集成化。对于信息的整合和加工,促使知识管理的集成化技术不断加强,并通过不同的技术优势互补,对于知识的欠缺和不足,进行了弥补和修正。(3)知识管理个性化。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2.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加快
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学习、知识创新过程嵌入到组织结构中,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促使管理员的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的革新,从而为建立学习型组织奠定基础。在学习型组织的推动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工作充满挑战和活力,从而营造更好的管理氛围。
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管理以积累原则、共享原则、交流原则以及创新原则密不可分,构成统一的整体,并在整体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操作。
(2)积累原则是图书馆、管理员以及用户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共享原则是对于积累的知识进行传递,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交流原则是知识的动态流动;创新原则是维系和推动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原则是知识管理活动开展的纲领,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主要有:
(1)个体目标———满足个体信息需求。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有限,其主要的作用是满足本校师生的信息需求,它是学校教育职能和科学情报的重要传递者。
(2)组织目标———提高高校图书馆组织学习和协调能力。通过学习型环境的形成,能够优化图书馆资源和完善服务,并且能够拓展和延伸学习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管理结构,打造“学习型”图书馆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3)总体目标。推动人类知识社会进步。知识是成产力,是创造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
1.理清管理思路,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问题依然突出,集中表现在对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实施高效的知识管理策略和实践活动。所以应该理清管理思路,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把“知识”作为核心管理,实践过程要以知识为核心。
(2)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图书管理员,调动员工积极性,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引导读者参与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并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3)知识管理离不开集体管理,所以不能依靠个人的主观管理,而是依靠集体的智慧。
(4)知识管理以文化为依托,注重培养组织学习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5)以创新为目标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发展目标上看,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知识管理能力,针对实践过程的问题,也在过程中不断的调整。
2.规范技术流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1)保障成熟应用。在技术设计过程中,要保障设计环节的正确性和设计的可操作性,减少设计环节的欠缺和不足。例如,对于个性化程度不高,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等要尽量的避免和修正。尽量采用相对成熟的系统应用,保障整个知识管理的操作过程的实施效果。
(2)加强技术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技术来源于实践,所以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吸取合理的因素,采用集成创新的手段,对于用户需求进行改进。
(3)规范化设计。在不断成熟的技术应用中,规范化设计便于知识管理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加强规范化操作有利于系统的升级,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水平。
3.规范管理流程,增强对管理过程的掌控
(1)管理方式转变。加强图书馆的群策能力和集体参与能力,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打破以往的决策制度和执行制度,要实现管理模式化的转变,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快管理体质变革。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整个高校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建立一只高水平、可持续的发展组织,提高组织的创新性和活力。
(3)对于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根据管理目标重新对于实践流程进行理顺实践流程,保障整个知识管理的顺利开展,对于出现的具体困哪,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操作方法进行合理操作,保证知识管理能够有序进行。
4.强调以人为本思想,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1)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了切实满足针对需求,改变学科馆员的部门监管方式,成立专业服务团队,秉持“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积极满足读者需求,并且树立“馆员第一”的思想,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推进知识管理的发展,更好的服务读者。
(2)建立高校知识联盟,建立共享知识库。签订高校合作协议,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并且面向社会建立图书馆基金会,从而保障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流,以及拓展高校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彰显自身的价值。
三、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1.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看,信息技术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所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有
(1)知识管理智能化。摆脱传统的数据处理,而是采用更加成熟的人工职能处理方式。
(2)知识管理集成化。对于信息的整合和加工,促使知识管理的集成化技术不断加强,并通过不同的技术优势互补,对于知识的欠缺和不足,进行了弥补和修正。
(3)知识管理个性化。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2.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加快
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学习、知识创新过程嵌入到组织结构中,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促使管理员的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的革新,从而为建立学习型组织奠定基础。在学习型组织的推动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工作充满挑战和活力,从而营造更好的管理氛围。
3.全员参与管理
知识是能在信息运行中改进人的行为的特殊信息包括人们所掌握的关于知识创造尧整理尧传播的经验总和知识管理是确定尧收集和传播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尧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的活动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智慧有助于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图书馆的各项职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
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核心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尧增强用户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以及用户知识服务的满意度等形式不断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时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核心:
2.1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参与和体验
21世纪现代图书馆工作重心将从野书本位冶向野人本位冶转移尧业务重心从第二线向第一线转移尧服务重心从一般服务向参考服务转移知识管理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人表现在人的参与和人的体验两方面首先馆员是从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主体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离不开馆员的参与在开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时要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让馆员全面参与进来其次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要以用户的体验和反馈为核心用户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对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指示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需要用户的广泛参与和体验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意见及时改进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
2.2加强合作增进知识资源共享
用户知识共享的程度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用户知识共享的多少能反应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好坏高校图书馆不能只满足于自身所拥有的馆藏知识而要建立与多个馆之间的协同合作体系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尧相互利用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以增进知识资源的不断共享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可通过OPAC尧Calis等系统来实现对文献信息资源可共享的保障以形成国内甚至国外间的知识共享体系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也不能只限于对浅层技术的应用还应当致力于隐性知识的共享高校的校园文化尧图书馆文化等作为隐性知识是图书馆读者的教师尧学生能够共享的独特的知识资源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尧知识水平尧科研能力有着特殊的价值是知识资源共享的重要对象值得高校图书馆予以特别的关注。
2.3抓住机遇重视知识创新工作
国内学者盛小平认为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生产尧扩散和转移及其由相关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它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尧技术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管理3个方面国内学者吴慰慈认为如果说信息资源管理是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高校图书馆要想打赢由网络替代图书馆来开展知识的组织和传递这场战争必然要重视知识创新工作通过知识创新来调解各种矛盾力争成为用户利用和传递信息知识的首选。
3、加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对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的影响
根据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及其服务工作的核心要求其服务工作方式包括开展学科服务尧信息资源服务尧用户自助服务以及知识服务共同推进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3.1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工作能通过学科服务体现出来学科服务要求学科馆员具备专业化的知识通过深入到用户的专业领域中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参加学科知识服务的各个环节是学科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桥梁用户通过知识服务平台享受服务学科馆员通过这个平台向用户提供服务谁拥有更多的学科知识谁对学科服务团队知识服务贡献的知识更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3.2信息资源服务
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资源高校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学科特征和专业特征向其推介专业化及专门化的知识资源服务通过个性化的知识资源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是实现知识管理工作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能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对具体的信息资源服务环境尧服务方式尧服务措施尧服务目标等进行全面的尧综合的权衡和考虑以为用户推送专业化的尧精准的信息资源为核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到位的信息知识资源服务作保障只有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特定需求出发高校图书馆才能确保其所提供的资源服务是有价值的是用户所需要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个性化资源服务的方式有建立专门学位论文库尧特色数据库尧重点学科导航库等建立相关特色数据库尧专题数据库正是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为用户提供资源服务以满足用户最广泛的知识资源需求的具体体现。
3.3用户自助服务
前期已有浙江大学尧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机构建成Mylibrary知识服务站点这种模式能充分实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共享节约馆员面向用户服务过程中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用户对知识的整合尧提炼尧浓缩和升华为用户知识创新提供条件但由于知识服务模式及用户行为习惯的变化使得该功能已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发的野IIP冶尧野SKE冶即信息集成服务系统渊IIP冤尧信息服务集成融汇系统渊iLibrary冤和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系统渊SKE冤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野十一五冶期间研发的在野十二五冶期间面向中科院课题组或实验室以开展群组个性化知识环境建设为目的而建构的IIP系统向用户呈现个性化的页面能为用户提供内容管理尧专题服务以及专门的文档和图像服务iLi鄄brary支持用户按照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在平台上便捷的进行交流完成信息服务工作SKE严格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开发可根据用户的特定需要呈现出多重关联的知识网络该系统具有个性化的定制平台拥有多样化的信息导航和多种形式的知识发现。
3.4知识服务图书馆
知识服务是指图书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尧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参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为广大用户提供知识产品或解决方案满足他们知识创新和增值的新型服务体系知识服务是最基本的尧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是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而开展的特定服务知识服务是帮助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争取社会读者和用户的有效措施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工作表现为对知识的整合尧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的评价知识的整合工作涉及对知识的组织尧知识的挖掘和知识的加工等方面这种整合不仅强调各类人力尧财力尧物力等资源的整合更大程度的注重知识尧数据尧信息尧经验等要素的重组和聚合以不断实现知识的增殖为知识服务提供保障知识的应用是用户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最直接体现方式用户的知识应用情况直接反应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情况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特别重视用户的知识运用情况提高用户的知识利用率从而提高知识服务的效益知识的评价是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客观实际性的评判包括显性知识评价和隐性知识的评价要为用户提供高质尧高效的信息知识服务对自身拥有的知识进行评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4、结论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不仅需要辅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还需通过自身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价值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要求辅导员具有专业化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职业能力可以反映出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等。因此,高校基于知识管理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系统化地评价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发现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再通过知识管理对其加以改正,从而稳步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一、知识管理的涵义
高校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校辅导员则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知识管理则逐渐成为提升与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知识管理这一理念在20世纪末期首次被提出。知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其通过主观反映把知识经验与其他信息互相结合,进而形成知识结构。知识通常被分为两类,其一,明显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指方便学习,可以借助工作如影音、图片等工具记录,让人在学习知识时,形成一个明显的认知。其二,抽象知识,这类知识与明显知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主要依靠人自主形成,这反映出其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抽象知识是人在进行活动后形成的经验等具有个人色彩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个人与组织价值的基础,借助知识可以获得社会价值。而知识管理也是基于此产生[1]。通过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研究,知识管理概念可以从宽度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解答。知识管理的宽度是指对知识进行管理,探究知识本身的价值,并对知识进行创新、传播等。这就形成了知识管理宽度。而深度的知识管理则更加强调由知识衍生出的知识资源,如技术人员、产品设备等具体的知识形成,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进行管理,形成知识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由于抽象知识具有的主观性,让其具有无法系统化学习的特点,因此在知识管理中,掌握对抽象知识管理的方法是其工作中的重点。知识管理在运行过程中,首先,应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方向,让人员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作用,并组织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分享主观知识,交流客观知识,进而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建立完善的知识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价,进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知识管理团队,形成体系化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部门应是独立存在的,但其却能够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通过对这些不同知识的整合与分析,进而提出不同的知识创新观点,为知识管理队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在开展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理论信息技术,建立知识资源库,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促使知识体系更加健全,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知识服务,进而形成知识共享,增强知识管理效率。最后,知识管理的开展,能够营造出知识氛围,进而形成知识文化,改变人员的精神面貌,进而形成核心知识文化。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1.创新评价理念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运行的基础工作之一,并且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深刻。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其价值观等观念正处于形成阶段,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学生通过模仿辅导员的行为,甚至言行,进而形成恰当的思想观念[2]。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强弱对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结合知识管理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化的评价,从而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足之处,辅导员通过评价结果,改正自身,进而增进自身的职业能力。首先,在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应创新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理念。结合知识管理内涵转变原有的评价理念。在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对学生管理组织能力,应以全面的眼光,看待辅导员的整体综合能力,进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理念。与此同时,在评价模型中融入知识管理理念时,应掌握知识管理的具体内涵,重视对辅导员知识能力方面的评价。其次,在创新评价理念的过程中,还应在其中结合其他评价理念,如胜任力评价理念等,让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更加全面,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
2.建立评价体系
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对高校规划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借助职业能力评价模型,了解辅导员具体情况,发现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与了解其工作态度,进而对其进行辅导,引导辅导员正视自身的工作。因此,高校应注重评价模型的构建,形成与辅导员情况相符合的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进而形成高效化的评价模型结构。首先,高校构建评价体系结构,形成评价依据。通过了解与掌握知识管理体系,把评价体系与知识评价结构互相结合,形成互相融合又互相独立的评价体系。高校在评价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双向评价,从而对其职业能力形成全面性的认知。其次,高校在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还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形成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增进辅导员的认同感。其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结合知识管理理论,通过对辅导员明显知识的检测,了解辅导员的知识体系结构与程度。并且由于知识管理具有互通性,使得评价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全面性、多角度的评价特征。最后,在建立评价体系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管理中的数据资源库,构建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流程,不仅提升评价职业能力的速度,其更是减少人为评价的主观性,形成客观评价模式,确保评价体系的公正性[3]。
3.结合实际评价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其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并不相同。这是由于辅导员个体不同,其主观思想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存在差异性。这也让其在对辅导员能力进行评价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其还需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评价结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在构建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把其与知识管理系统互相结合,利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辅导员的日常知识行为进行收集,成为评价的一部分。同时,利用知识管理可以跨部门的特性,定期对辅导员进行阶段性职业能力评价测试,增强评价体系的专业性。在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时,不仅要高校本身对辅导员进行评价,辅导员自身也应结合评价标准,对自身形成主观性评价,高校也应支持学生参与到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中,通过整合评价体系,形成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标准。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在构建结束后,高校还应正确掌握其应用方法,合理使用,全面检验辅导员专业能力。基于知识管理体系,借助其知识资源库,形成网络评价渠道。高校统一制定评价时间,辅导员定期借助评价渠道,回答评价问题,再通过数据分析与计算,得出评价结果,把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通过评价结果,发现自身职业能力的薄弱之处,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知识管理,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能够利用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检测自身,形成实时监测,观察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情况,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提升职业能力计划,按照计划增强职业能力,推动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场所,不仅要教导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促使其全面发展。而这些需要通过高校辅导员的引导,辅助学生完成任务目标,这也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高校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模型,通过对辅导员进行全面评价,稳步增强辅导员综合能力,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汉.基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下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调研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6).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思考
现在社会知识的力量以及逐渐超过了工业科技,逐渐变为主导地位,直接引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出台措施,我国也陆续开展工作对其进行研究。高校作为大部分知识的发源地,更加需要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
1.知识管理的内在含义
1.1 增强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趋势把握。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几乎不存在先例可以进行经验的总结学习,所有的内容都必须要靠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进行探索工作。因此,高校应当积极配合国家制度的管理工作,认真的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合理地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估,多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文化中心进行沟通交流,获得最新的知识管理新方法、新技术,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1.2 建立责任制。设置专门知识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保护高校的知识内容,尽可能将知识变成经济效益。其主管人员主要工作有:第一,全面了解高校整体水平,分析高校的需求点。第二,努力营造一个内部共享的系统化模式,使高校内部的信息交流速度明显加快,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和研究动力,建立内部知识库。第三,对知识库的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对其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管理,保持与学校发展水平相协调。第四,对其硬件设施的设置工作的管理。第五,促进对学生的促进工作,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保证知识的质量,促进知识内部共享。由于知识不等同于其他物质,它是许多人许多时间智慧的结晶,因此高校必须对其具有足够高的重视程度。同时应当了解只是不同于信息技术,并且已经大大超出了信息技术的范畴,因此高校在设立知识管理系统主管负责人时,应当注意避免将其作为信息管理的扩大,从而将信息主管变为知识主管,这是一个严重的概念错误。
1.3 鼓励学生和有能力人员参与。教学和科研人员应将管理工作重点面向学生,是他们构成了学生的主体。在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时,尽量将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良好的实践者,因为他们具有更开阔的思路,更新颖的想法,更强的钻研精神和能力。多组织学生同教师一起参与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管理活动,将其运用到知识的管理系统中,更加高效对知识进行管理。同时学校可以在社会上进行人才招聘工作,挑选具有一定知识管理经验的人才,进而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4 建立内部共享网络。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在当下的信息社会更加明显,因此高校可以再学校内部建立一个内部共享网络,快速高效的对信息进行传播,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递路径和时间。建立网络信息化系统,可以更好的促进知识的共享,增加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在美国的施乐公司就专门为知识管理设立了“知识地平线”,以此来为知识的有效管理提供保证。
1.5 创建高校知识库。进行知识管理的高校应当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数据集合体,也就是知识库。其主要内容包括:高校的主要人力资源情况;高校内不同职能人员应当具备的技能和要求;高校内部每个机关部门的整体资料和分项资料;高校自建校以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详细事件过程内容;与高校有联系的各个单位的基本信息;高校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详细介绍;高校内部各个教学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文献和研究成果。而且应当注意的该项目应当由多人共同负责,这样可以防止出现某些特殊情况,知识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2.对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的实施理念
知识管理工作在现代的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施方案不仅可以对该流程进行有效地规划管理,同时也可以将设计到的多方面信息进行整合,对高校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开展该项工作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实施之前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思想:
2.1 树立新观念有效开展工作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极为开放的时代,高校应当针对社会采取半开放的模式,既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全盘接纳,将优秀的社会思想融入到高校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中,对于企业中有效地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并且运用到知识管理当中,从而更好地进行工作。
2.2 重视知识管理工作
在实际学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应当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其进行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清晰的了解其管理成果好坏的重要性,高瞻远瞩。努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
2.3 运用信息技术基本理念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但是其本质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和联系性,其管理结构都是较为相似,因此可以将在信息管理中使用的模式和方法对知识管理进行适当套用,以此来相对更有效地进行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4 设立有效知识共享平台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竞争力体现,对其正确的进行管理工作是十分必须的。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将知识进行有效传播,把高校内部的隐含知识显现化,采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其进行激励,鼓励学生多在共享平台发表观点,并且多对他人主张进行思考分析,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学校整体的实力,增加高校自身知识储备量,加强知识管理。
2.5 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思想的汇聚地和发源地,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绝对依靠,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实力体现的最好证明。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必须将本身的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所有的这些都是高校的知识,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价值体现将会越来越明显,高校必须严格执行落实国家的规定,对其自身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在校园内实现快速的知识共享,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永卫.国内高校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
[2]罗丽萍.高校知识管理及其实施[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6).
关键词:教务管理 工作交接 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27-02
人员流动是每个组织都会面临的管理问题。在企业中,市场因素、企业战略变化和激励措施等因素都会导致人员流动,有些行业的特点甚至决定了其中的组织将保持人员的高流动性。因此不少企业通过引入知识管理来确保核心知识不会随核心人才的离职而消失,从而保持竞争力。
高校虽然不会面临人员的高流动性问题,但岗位调换、员工休假等原因导致的人员内部流动或临时离职,以及高校的组织结构特点,使得其仍然会面临岗位知识和离职者的工作技能、技巧无法有效传递给继任者的工作交接困境,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高校各学院的教务管理工作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代表。
一、学院教务管理岗位及人员特点
为了适应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扩大,学科、专业不断增多,教务工作管理难以全面覆盖、统一管理的现实,我国高校通过简政放权、明确分工,相继构建起“学校――院(系)”两级管理的教务分层管理模式,以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而分层管理模式使得学院的教务管理工作更加重要。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一方面,学院的教务管理岗位担负上传下达和提高不同专业教学管理水平的职责,工作内容繁杂,要求员工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和技巧,以及处理复杂的协作关系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务管理岗位的人员流动性相比教学岗位更高,部分学院存在年轻教师临时兼任教务管理工作的情况,多数教务管理人员并不具有专业背景,由于员工工作调换、女员工休产假等客观原因,以及员工个人工作习惯和性格特征等主观因素,经常出现在岗人员不熟悉工作内容和技能,忽视教务管理重要性等问题,导致学院乃至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在人员流动或临时离职的情况下,借鉴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来保留核心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有效管理工作交接,能够使学院的教务管理工作保持较高的效率。
二、知识管理理论
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和瑞典的斯威比教授提出“知识管理”概念以来,知识管理已经为诸多优秀企业所认知和实践,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其他组织管理工具结合成为更加强大的决策支持和管理工具,成为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来源。
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随着不断的实践逐渐区分为不同的研究对象。一类是将知识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存储、复制和传播核心知识和最佳工作实践。另一类是将知识管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结构设计、激励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等管理措施,促进“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四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日本的野中郁次郎教授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以及“SECI”模型可称为这一研究视角的代表。显性知识是指可观察、可计量的知识,如规范的技术动作和正式工作文档;而隐性知识则是深藏于员工大脑中的知识,如独特的工作技巧。SECI过程模型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进行相互转化,从而传播优秀知识和最佳实践,并创造新知识。
实际上,德鲁克在知识管理的代表作之一《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对于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型企业并未分开两个角度去论述。以系统的观点来看,专业知识和最佳实践的创新以及组织竞争力的提高,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有效地组织知识管理过程。而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又需要对知识的形态、内容充分理解,才能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在学院教务管理工作中,因人员流动带来的工作交接不畅和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工作方法和技巧、组织结构和协作关系、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加以思考和解决。
三、学院教务管理工作交接存在的问题
学院的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繁杂责任重大,在因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多种因素造成人员流动时,顺利的工作交接成为保持工作效率的关键。为了保证效率,多数学院采用“师徒制”的方式,安排继任者提前上岗,在即将离岗员工的配合与指导下完成一学年大部分工作。然而目前存在多重障碍导致工作交接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老员工“离岗不离职”,部分继任者则态度散漫,师徒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其原因包括教务管理人员多数是年轻教师,不具备专业背景,缺乏分享工作经验和培训继任者的意识和能力,认为继任者工作效率低、能力差,经常自己完成大部分工作;继任者则多数是新员工,更加缺乏对教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掌握工作主动权且得不到锻炼机会的情况下工作态度不佳。
第二,除上级下达的正式文件外,工作中涉及的各类文档、表格缺少标准格式,继任者在工作中遗漏、错填或制作不完整的文档和表格,造成工作信息的混乱。非正式的文档和表格虽然不需要向上汇报,但往往包含重要而复杂的信息,老员工往往是根据经验制作文件,而且缺乏保存和整理原始文件的意识,用时重新做。继任者在完成工作时在既没有标准格式可参考又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往往遗漏重要信息,造成工作失误。
第三,继任者对主要的沟通和协作关系不熟悉,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和技巧,在向上、向下和平行沟通中经常遇到障碍。原因主要是教务管理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比较复杂,老员工之所以能够高效完成工作,往往是建立在与上下级和同事良好的正式或非正式人际关系上,在了解协作对象的基础上有效避免沟通障碍;继任者作为新员工,对上下级关系和学院教师情况了解不多,加之个人性格和工作态度因素,无法迅速提高效率。
四、提升工作交接效果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学院教务管理工作交接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笔者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改善工作交接现状提出对策。
第一,加强知识共享文化和制度的建设。知识共享文化实际上首先是学院文化的建设,也就是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措施统一思想和目标,改善老员工和继任者的人际关系,并提升两者对于工作顺利交接重要性的认识,使老员工加强主动培训继任者和分享工作经验的意识,使继任者加强对学院教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应制定合理的激励和检查制度,针对老员工可根据继任者单独工作时的表现对培训情况作出评价,并在考核和薪水方面有所体现;针对继任者特别是新员工,可采取削减其他工作量或增加津贴等方式鼓励其不断掌握工作技能,并由学院领导对其培训和交接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二,加强文档、表格等文件的管理。非正式文档、表格属于显性知识,虽然是临时制作,但涉及的信息较复杂。因此,首先应当制作出标准格式,并鼓励继任者在工作中根据实际需要和经验不断完善;其次,应当妥善保存和整理,例如设置专门的文件夹,以及有效管理电脑中的文件夹。
第三,老员工将宝贵的工作经验分享给继任者。高效的工作技能往往属于员工的隐性知识,是在工作中不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促进老员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达到继任者快速开展工作的目的。在知识共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老员工可将重要或容易疏忽的工作内容加以整理并写成文档,例如可在工作文件后将工作流程中的重要信息、时间和人物标出,也可写出关键的上下级和平行沟通关系以及可能遇到的沟通障碍,以便工作交接后继任者能够避免工作失误或沟通困境,高效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经济 高校图书馆 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化和网络化。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枢纽之一,其在教育教学中地位明显提升,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若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图书馆的管理与利用,提升知识本身的价值
图书馆知识管理属于图书馆学中一个正在完善的研究方向。柯平教授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文中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和传播共享图书馆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图书馆的应变与创新能力的活动”。图书馆知识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管理核心,以信息技术为管理工具,利用本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资源,对图书馆进行综合管理与利用,从而达到知识创新、提升知识本身的价值。
2.促进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读者的需求是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最大动力。由于图书馆内知识、技术和用户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将知识管理的理念有效运用到图书馆,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改革,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图书馆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存的问题
首先,管理理念较为陈旧、保守,求稳、维护性管理在一些部门和单位中还存在;其次,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第三,管理者群体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第四,管理手段现代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管理及管理创新滞后已成为高校图书馆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思路
1.观念创新。首先,对图书馆的概念要有新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的借阅场合,而是一个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它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方便,并且,图书馆员也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图书馆员,而是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办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另外,要考虑学校的定位,要根据学校的研究与教学重点突出本身的办馆特色,树立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观念。
2.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是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技术。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图书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我们只有加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才能适应这一变革。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完善和发展人。这是图书馆管理中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充分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3.组织结构创新。大多数图书馆的组织结构都是馆、部、室、组的多层塔式”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使各单位和各图书馆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协调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图书馆组织结构发生变革,多层阶梯组织将被扁平组织取代。
4.服务内容创新。要了解、预测和识别读者的阅读需求,及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深层次地开展各种信息服务和特色服务,并强调自我服务和网络个性化服务,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形成一种全新的服务格局,从而推动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5.构建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图书馆健全而易行的规章制度,创造并维系了其制度文化环境优势,思想活跃而又秩序井然,独立自主而又开放兼容,自由轻松而又严肃认真。它既提供了统一的行为道德规范,又提供了个人创造性发挥的自由和实践体验的机会,是自觉自由与纪律约束的统一,共性规范化与个性多样化的统一。通过图书学生不仅获得学习方法的实践体验和能力与众共生意识及协同共进能力,自我教育意识及自控自律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是一种德与智、知与能全面发展的“完全教育模式”。
6.加强队伍建设。首先,培养信息意识,树立信息观念。作为图书馆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注意自身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为馆员提供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设施和媒体资源,使馆员从参与者的角度,有意识地将自己放在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大环境中,全方位地感知、认识信息时代给人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从而在立足本馆信息开发同时,以更高更宽的视野审视信息空间,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挖掘信息资源,以信息系统主人的意识扮演好用户“领航员”的角色。其次,加强信息技术培训,调整人才知识结构。馆员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管理部门更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配置人才、引进人才,同时为老馆员创造条件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尽快改变自身落后状况,跟上时代步伐。第三,加强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员知识更新、补充、扩展和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传统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使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第四,加强学术交流。高校图书馆在其经费允许和业务圆满完成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馆员参加各类型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使其不断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使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管理创新是对高校图书馆各组织要素的有机组合,图书馆的组织要素包括馆藏文献、馆舍、资金、设备、图书馆用户,以及与图书馆活动发生联系的各种关系和职能部门。管理创新不是简单地要求各组织要素正常运作,而要统筹安排各个环节,使之合理、高效,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全面否定,也不是为了工作方便而进行的改革。它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从而有利于发挥图书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开发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有利于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利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知识管理 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指出:“知识将取代资本、机器、原料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①而辅导员队伍作为我国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变革的新要求,紧密结合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特点,有效整合知识资源,实施知识管理,全面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方法
知识是主体对主客观事物属性与关系的反映,是结构化了的经验、价值和相关信息的融合。②一般而言,可以将知识根据其属性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主要指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载体进行记录的数据、信息,易于学习和传播,是客观知识。而隐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则根植于个人的经验和头脑之中,是高度个性化、难以格式化的,被认为是主观知识,包括了技术诀窍、分析能力、经验和阅历、价值观念、创意思维等等。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已越来越成为财富、资产等的重要获取来源,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和管理。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在国内外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中,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维度对知识管理加以解释。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则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③由于隐性知识的自身特点,较难交流和被他人学习,因此对于隐性知识进行发掘、交流、共享和创新,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也就成为了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实现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其主要方法集中在五个方面。其一是明确知识管理的目的与框架。即明确要在组织中实施知识管理,全力树立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学习意识,并探索建立一套完备的考核制度和评估体系。其二是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团队组织。即要设立组织的知识主管(CKO),按照不同知识领域组建跨部门的知识团队,定期进行横向交流,分享最新知识,获取和创新观点,提高组织的知识更新活力。其三是建立组织的知识库。即把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分门别类,给予提炼和升华,形成组织的知识库,并同时建立知识库更新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其四是运用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即大力在组织内部推行互联网技术、云端存储技术等,以此建立知识管理、共享、传递的信息网络,提高知识管理的便捷性。最后是营造一种知识共享文化氛围。即在组织内部倡导成员的开放式交流、互动式学习,尤其对于知识密集型组织要推动成员进行相互间的知识共享,并把这种开放、互动、共享的精神上升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和经营文化。
2 知识管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水准的辅导员工作队伍。以知识管理理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领域中专业队伍配置不足量、结构单一、连续性不强、发展出口狭小等问题,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知识管理是提升辅导员队伍自身知识水平的有效路径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对于辅导员的自身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纵向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班级建设、学生党建等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横向上涉及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学科,都要求深入了解,能够掌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促进辅导员组成知识分享的网络结构,集合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任职领域、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发展方向的辅导员,有效进行知识共享,激发知识学习、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完成自身知识结构,提升知识水平。实施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优秀辅导员将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进行数据化编码,将这些以工作经验、判断力、创意、价值观念等为主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供其他辅导员学习、应用,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同时,实施知识管理符合当今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客观要求,能够促进辅导员根据时代变迁,不断吸收最新的知识资源,将自身打造成为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系统,从而加速自身知识更新换代周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2.2 知识管理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坚强保障
辅导员专业化是指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目标,以教育专业性、科学性为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过程。④这种辅导员成长为具有一定理论背景的职业化专家的过程,伴随着辅导员不断强化自身知识学习和积淀的过程。因此,在辅导员队伍中大力实施知识管理,可以通过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存储和交流,促进辅导员针对某一领域,结成研究型团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产生科学化的理论成果,构建系统的工作理论架构,克服以往辅导员工作经验化、浅表化的弊端。同时,实施知识管理,还可以通过构建辅导员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促进辅导员持续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辅导员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实现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的有效融合。从而从事务型、管制型的工作模式中脱离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上,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2.3 知识管理是增强辅导员队伍适应高标准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要求
知识的载体是人。知识管理是基于人的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而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就是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孕育。从知识论上讲,人才培养就是科学文化知识传递并内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因此,知识管理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张扬、价值取向多元、对知识的获取能力也更强,频率也更快,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实施知识管理,能够促进辅导员在工作中实现知识的开放和可持续循环,提高辅导员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换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构建一条闭合回路的“知识链”。然后,以“知识链”为源动力,在对各类知识理论充分学习吸收的基础上,有效优化辅导员工作的管理模式,拓展工作的内涵和路径,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趋势。最终,以此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4 知识管理是克服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感的有效方式
职业倦怠是指工作者长期处于巨大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负责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在各种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下,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⑤其表现主要体现为工作情绪衰竭,热情和动力不足;对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去个性化,心态冷漠;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等三个方面。在辅导员队伍中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将辅导员从“事务管理者”转变为“知识工作者”,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效率性,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无用功环节,从而降低辅导员工作的压力感。并可通过连续无间断的创新,降低其自身的疲劳感,有效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同时,通过实施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辅导员走上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路径,打造具有一定纵深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工作成果的价值度,强化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降低其职业倦怠情绪。
3 基于知识管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
以知识管理为导引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应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创造有利于知识传播、分享、创新的体制和氛围,挖掘辅导员自身知识潜能,增值工作中的智力资本因素,以此更好地为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大局而贡献力量。
3.1 建立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相关机构和技术基础
在辅导员队伍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知识资本高效运行的系统架构,引导辅导员实现从简单事务型工作人员向知识集约型工作人员的转变和突破。为此,一是要在建立辅导员知识管理领导机构。在学校层面,可以由校学生工作部门牵头,设立专门岗位,承担知识管理专员(CKO)的职能,协调全校辅导员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学院层面,可以设立兼职知识管理负责人,和学校对接,从而形成学校、学院一体化的知识管理组织运行体系。二是要打造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支持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辅导员共同参与的网络知识分享体系。积极利用最新的云端传输技术,实现辅导员工作知识的实时快速存储和共享。充分开发和升级现行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借力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库,建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辅导员工作知识的专题数据库。有一定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不同学校之间的校际辅导员知识分享平台,定期上传资料,促进工作交流和知识共享。
3.2 建立辅导员工作高效访问和共享的知识库
所谓辅导员工作“知识库”,是指基于知识管理的理论,将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等进行及时梳理而组建的知识空间,以此来减少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学习曲线,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辅导员工作知识库,可以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更新换代,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为此,一是要整合辅导员工作知识资源,将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理论层面的显性知识和经验层面的隐性知识加以归纳分类,进行集中整合。并且建立的工作知识库要有智能筛选和查找功能,方便辅导员进行检索学习。学校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知识库建立的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二是要积极整合国外数据资源。在有效收集国内辅导员工作知识的基础上,指派专人定期查阅欧美、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教育、心理健康、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最近研究成果,加以翻译、摘要,导入知识库中,供辅导员学习、分享、交流。三是要建立辅导员知识库和手机的同步功能,探索知识库信息的自动订阅、集中推送、工作圈分享等功能。尤其是要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背景、跨办学层次之间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知识库联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拓展辅导员工作知识库的外部空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建立辅导员知识库,进行知识分享的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保护知识库的个人“知识产权”,从而保护辅导员积累、创新理论知识体系的积极性。
3.3 促进辅导员积极开展隐性知识分享
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的核心能力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之上,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组织成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⑥然而辅导员工作的隐性知识往往表现为个人技巧、魅力和经验等,根植于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经验之中,不易被编码和识别,更不易被有效表达和学习。因此,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管理,更多地要聚焦于隐性知识的有效学习和共享。为此,一是要积极搭建辅导员工作队伍之间的有效对话机制,打造辅导员沙龙、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师徒结对等平台,通过相互交流、主题研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辅导员队伍之间的经验分享。二是要组建带有一定科研项目性质的“知识联盟”或“实践社区” (Community of Practices),由若干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共同参与,在就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探索研讨的过程中,实现隐性知识的横向传播和代际传播。三是创新形式,设立辅导员“公开课”。按照教师实施公开课的要求,组织部分优秀辅导员开展班会公开课、学生谈心谈话公开课等,邀请其他辅导员旁听学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进行现场视频录像,后期加入专家点评环节后上传上网,打造辅导员公开课的网络分享平台。
3.4 营造辅导员队伍中知识分享的浓郁氛围
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将组织转型升级为学习型组织,从而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传播、创新和分享体系。而实现这种转型升级的前提在于建立一种倡导知识分享的浓郁氛围和组织文化。为此,一是要塑造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物理环境。学校和学院要突破原有辅导员办公室的传统物理架构,创建开放性的办公环境,减少独立办公室和传统“格子间”的办公格局,以此促进辅导员相互之间的开放研讨、深度会谈、经验观察等。二是要强化辅导员的专题培训。实施辅导员知识管理“培训菜单”制度,设立相应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要求辅导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学分数量的课程学习,通过培训引导辅导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知识分享机制推行过程中的“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个人推动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期以命令带动式为主,当成果出现后,要逐步转向利益诱导式,最终演变为个人推动式。这样的演变过程,也正是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过程,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辅导员恰当的自我定位、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团队共同愿景,从而营造一种开放、互动、向上的组织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文化氛围。
3.5 建设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所谓辅导员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就是对于辅导员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的过程。按照横向维度可以分为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三个方面,按照纵向维度可以分为知识管理结果、知识管理过程两个方面。⑦为此,一是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化监控,在项目开始前要进行现状诊断,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实时跟踪,项目实施完成后要进行及时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从而形成“诊断―跟踪―评估―改进―优化”一体式的知识管理循环体系,做到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相结合。二是要注重不同层次辅导员知识管理的评价。既要评估个人做的效果如何,又要评估所在团队做的效果如何。在评估结束后,要进行及时奖励,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更多辅导员参与到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来。三是要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效结合。由于知识管理概念的抽象化,因此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难度较大,必须首先建立一套适应于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定量考核机制,从、参与知识共享活动数量、科研团队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积分排序;同时,又要对工作团队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实际效果加以定性化评判,以此树立范例与典型,为其他辅导员和团队确立可以借鉴、学习的目标。
注释
① [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45.
② 余江涛,刘世勇.学生工作新视角:辅导员的知识管理及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86-87.
③ 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2000(4):11-14.
④ 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218-223.
⑤ 陈道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