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医学人文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人文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人文课程

第1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59-02

自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之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对医学生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设置随意化,课程量不足,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医学生未来职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框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尚需改进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从宏观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如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指出:“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国内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对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都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全国统一的整体性思路和具体的指导意见。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多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有些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而定的,没有可操作的教学大纲,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门数,各个院校参差不齐,致使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情况看,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时间大概只占总学时的8%。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相对较少,而且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选修,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造成的医学生原本人文知识匮乏的状况。总的来说,虽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指导,但截至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依据

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时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把医学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相结合,形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坚持与现代医学实际相结合,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医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除了要掌握常用的医疗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现代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应以情感和交往为支撑,既要有技术的功底,又要有一定的内在人文伦理价值的张力。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二是国际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是构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参照依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此后,我国在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过程中,由教育部、卫生部于2008年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际医学标准办学,提出了政策性的指导意见。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2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其“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源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130多所医学院校已有100多所把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列为必修课。日本也针对这一国际趋势,提出实施“全人的医学教育”,日本各医学院规定,每一学生必须修完多达60多学分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课程。三是着眼于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在传统的理工农医为强势学科的院校,开始逐渐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为传播价值理念,“包括共同的政治、经济态度、共同的语言和对未来前景的共同构想等。”而这些价值理念也正是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在近年来我国医生的评价体系中,也把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把人文素质等相关内容纳入到考核中。

三、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设想

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对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确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带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模式。适应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医学生必须充实完善人文素质结构,具体内容是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素质。对病人施以理解、关怀和体贴,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过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价值受到社会认同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由此出发,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作为未实现课程整合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交叉学科系统、操作技能系统。第一层面是人文基础系统,涵盖了具有普适性的课程。第二层面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系统,应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层面是操作技能系统。上述三个层面子系统课程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着培养医学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整体功能。

为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为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对上述三个子系统的课程群分别列出具体课程目录,纳入教学计划。并建议将第一、第三两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1学分(18学时);将第二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必修课,每门课2学分(36学时)。也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大纲中有目的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深化这些课程的文化层次。

第2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人文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已经日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的关注。人文思政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这些价值观是人类上千年文明的积淀凝华,是指导人们进正确行为的导向。其次,是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加以正确引导。要搞清楚我国高校为谁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个基本问题。只有培养出政治导向正确、具有高度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医疗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医学英语课程融入人文思政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为了顺应时展,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应该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上面。这一要求更加充分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医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它不仅要求从业者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更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有着现实意义。此外,从医疗整体现状来讲,提高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化解医患冲突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不能只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在相关课程中融入正确的医学道德观等思想教育,让未来的医疗从业者不仅有过硬的治病救人的医学知识,更具备“仁医”所需要的悲悯情怀和正确的医学伦理道德观。当前的形势也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素养的同时,具备悲悯情怀和崇高的道德素养。不断爆发的医患冲突和医疗矛盾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事实证明,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无法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

3医学英语课程融入人文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医学专业英语可以把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思政内容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崇高人文精神和政治素养的医学生。只有补充完善现有的医学课程内容,以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结合相关理论,遵循医学人文之间的天然逻辑规律,才能构建出完整的医学人文思政教育体系。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都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且有着较强的积极教育意义。医学英语课程的相关教材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人文培养的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可以从世界观教育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医学英语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一定会讲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文化、社会发展、医疗体系等知识,这时就需要及时地把西方国家与我们国家的相关领域进行对比分析,客观看待。要积极肯定我们国家近些年的发展成果,对西方的相关制度不盲目崇拜和推崇,要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其次,可以从人本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融入。要树立全面科学的医学发展观,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疾病,更要关注病人,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观,鼓励学生树立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工作促进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现实社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他人服务的理念。教师还可以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与其主题相关的具有深刻寓意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故事,对学生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和科学态度进行教育。教师在医学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思政教育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做起。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着天然的权威和优势性。如果想把人文思政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医学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崇高的医学人文素养。教师要在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道德观,使之形成正确的医学人文道德观。优秀的专业教师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似般教育。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要从思想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明白医乃仁术的道理,用自己的学识和道德感染学生。最后,充分发掘课本以外的教学素材进行人文思政教育。课本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对相关医学知识进行人文扩展。例如在讲到生物英语中植物学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扩展阅读我国医学工作者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

第3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②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比如在教学必修五中《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而后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博学多才,刚直不阿的气质,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唐诗宋词选修》和必修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③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必修教材许多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包含着语文因素。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指向那些适合高中生成长需要的,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反复出现并持续地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高中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获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安妮日记》、《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等。在教授这些文章时要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第4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成果评价制度 存在问题 完善制度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进的根本动力。制定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鼓励、引导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目前,高校社科类成果评价标准均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且围绕着“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为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教育部曾于2006年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各高校在诸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对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各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无任何意义,只会鼓励善于钻营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投机取巧,而对真正潜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变相压制,是科研发展的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产生,是科研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对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意见,以期对有关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

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

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

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2.同类相比原则。

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

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

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参考文献:

[1]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第5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在教育中,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高职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课,长期得不到重视,已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把重心放在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其次,大多数职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计方面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像语文这样的文化课程要尽可能少开,甚至可以不开。于是一些学校大量削减、占用文化课时,不断加大专业实训投入。再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很少读,甚至不读名著,不知道左丘明、周树人、屈子、毕淑敏,只追求周杰伦,韩星,功利主义泛滥,人文主义迷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文理术并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并不难。

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文学科的宣传力度,要想对待其他学科一样重视起来。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将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各种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化知识竞赛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性。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其实也可以这样解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它是高职教育的第一目标。而第二目标才是“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程序性知识”。这要求高职语文教学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放在首位。陈旭光曾在《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说过:“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人文教育它是通过长久的情感陶冶、责任培养、思维训练、价值观熏陶等方式形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提升学生多方面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次,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共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

目前高职语文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就有着不少这样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强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前,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道德问题,特别是关于爱心,责任心,价值,诚信意识美学理念,艰苦创业精神的缺失。若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来源于慈爱与友善,来源于对学生平等对待,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也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教师应该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经典,有意识地补充人文科学知识,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境界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

因此,我们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来影晌和带动学生进步成长。

第6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摘要:以“宁波商帮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该课程开设目的、设计理念等出发,具体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和所取得的成效,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体验式教学法

作者简介:庄丹华,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60-03

根据2014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多年努力的方向。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分数线不断下调,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由此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而对于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的高职学生来说,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固定,要引导提升其人文素养难度也很高。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具备“高素质”,为他们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高职院校有必要专门开设适合学生就业所需的人文素养课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感染、影响学生,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如百年老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现代商帮人才”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此,该校特意开设了“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人文素养。为提高教学实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推广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法做了深入的阐释和演绎,经过几年实践,已取得明显成效。现以该课程为例,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开设的目的与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教学内容

(一)开设目的

“宁波商帮文化”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伦理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具备或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诚信、务实、协作的精神,并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同时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和现代商业意识,故不以知识点的讲授和掌握为目标,而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全面实行体验式教学,达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使以“创业、务实、诚信、协作”为核心的宁波商帮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宁波商帮精神与人才培养、宁波商帮崛起的背景、宁波商帮的发展历程、宁波商帮的典范人物、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商帮的人文精神等。上述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进行有倾向性的讲授。

2.参观考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由主讲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请资深讲解员随同讲解,播放相关资料片,以从多个方位体会、感悟宁波商帮精神。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宁波商帮文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明确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逐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学习成为“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厘清自身的思想认识,对“宁波商帮精神”产生真切的感悟。

(一)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加入教学进程,共同探讨。一方面,组织教师对“宁波帮”现象及其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并结合其他商帮进行类比,贯穿古今,以更好地分析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以真实的材料、生动的实例感染和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老师解析的方法,就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交流,开阔眼界,并加深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交流方便,打破课堂的局限,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课外学习需要,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同时,利用QQ空间等和学生加强沟通、联系,拓展教学时空。

(二)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观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参观宁波帮文化园区,并请博物馆提供导游和讲解,实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直观印证教学内容,撰写心得体会,从而对其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宁波商帮文化”课程建立了固定的实践体验教学基地:宁波帮文化旅游区(含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等),在导游、讲解、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保证了校外教学的顺利进行。

专门组织学生参加在宁波帮博物馆召开的“2011全国商帮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时期下商帮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讨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国职业经理人协会联盟、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宁波帮博物馆执行承办。本次全国商帮研讨会有徽商、晋商、甬商、粤商、陕商、鲁商等全国各地商帮积极与会,是国内商帮最集中、探讨最深入的研讨会之一,也是国内级别最高的商帮研讨会。部分师生参加研讨会的讨论并作大会发言。

(三)课程教学与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现代商帮讲坛)有机结合

现代商帮讲坛以现代商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具体包括宁波商帮精神、商业经营之道、创新创业事迹、地域文化内涵等。主讲人包括本省(市)宁波商帮、浙江商帮等研究专家,本省(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本省(市)经济研究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每学年开设10次以上大型讲座,以达到进一步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养学生现代商业意识,营造出以现代商业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目的。

在两年中,现代商帮讲坛开设了20多场,所开设讲座包括:宁波商帮在上海的崛起、保税港区建设与宁波经济发展、宁波商帮的经营谋略、宁波帮成长的土壤、家电业国际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学生理财规划、宁波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宁波市工程造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如何成为优秀的外贸业务员、甬商大讲堂—放飞心灵、甬商大讲堂—激情与理性、甬商大讲堂——职业精神、甬商企业转型升级与产品创新设计、从甬商成功的秘诀谈大学生创业、高职学生走向职场融入社会之要领、宁波商帮文化与当代企业家价值、当代高职生如何适应民营企业文化等。讲座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有机融合,拓展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不同视角的体会与感悟。

(四)采用体验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查知识点为主的卷面考核的方式,采用新的体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小团队考察报告加现场汇报)、学生体验与反思(参观心得等)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期中考试要求学生介绍、提炼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制作成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宁波帮文化园区的情况进行介绍,并结合每位同学的参观心得,也制作成PPT汇报,与全体同学共享。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从任教过的班级来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中、期末考试学生普遍参与热情很高,现场气氛热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效果

“宁波商帮文化”课程系公共必修课,计16学时,在模具、机电、电子、自动化、楼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应用英语、产品设计等10多个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5年来已开设百余个班级,学生数近五千人。就学评教的结果来看,基本上排名在前三分之一,而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这门课从一开始纯粹的传统课堂教学到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明显提高,有时甚至很热烈;从学生的心得来看,体会明显加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以分析体会自己家乡的经济文化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说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下面列举几位学生的参观心得。

“包玉刚,邵逸夫……那一个个伟大的宁波名人,用他们坚韧不拨、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很多的奇迹,并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前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这些宁波名人也确确实实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把自身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大学生的我,通过这次活动,更是受益匪浅,对于未来大学三年有了更准确的规划以及更明确的目标,说白了,人就这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实现自身的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在这次博物馆的参观中,我学到了许多,坚持、努力是他们的精神;公平竞争是他们从商的原则;永不放弃是他们固有的态度;而扶贫救济,更是他们内心的最真挚的表达。我们学习、生活,都应该不放弃,自信的面对一切。”

“通过这次宁波帮博物馆的参观,我认识到了从商的积极一面。我以前并不理解从商的真正含义。自从听了商帮文化研讨会后,我知道了,从商,就是把商人集结起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回馈社会,回馈消费者,努力把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以前上商帮课的时候,一直都感觉到宁波商业历史的魅力,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我更加感到宁波商业实力的雄厚,我要努力学习商业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宁波商帮文化”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体验式教学法的成果,教师陪伴和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肯定和支持,给学生提供各种体验的方式和氛围,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深层心理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达到了教学的初衷。

第7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81-02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性科目,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理念、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德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推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

1.1能够促进专业学科的技术技能、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工作中,课程形式与教材内容非常单一,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写作实践中的母语文化特性与人文精神探讨,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科沦为了纯粹的考试工具。尤其理工科专业院校的教育内容中,往往偏重于专业学科的技术技能,而忽视基础写作实践教育,这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就职后,虽然书本知识记忆跟多,但是实际操作能力严重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低下,对单位各类文件文书的写作运用缺乏基本的了解,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对新人进行二次培训教育。天长日久,不少用人单位便不愿意再招聘应届毕业的新人,宁可花较高薪资招聘已经有一定经验的“老手”,这样的现状最终造成了日益严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而推进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专业学科的技术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1.2能够提高语文应用文写作基础

推进语文教学应用文写作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基础。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传统应用文写作课程学习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尚不能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偏重于死板知识记忆上。另外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侧重专业学科(例如计算机、英语、财会及其他各类可考证的专业等),容易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一定懂语文(专指中文语文),忽视应用文写作基础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更多地是从故事性去看待,而不是从章法、语法、词性、格式等专业性去理解。结果很多人对于理论内容记忆滚瓜烂熟,自己动笔写作时则一筹莫展,几乎写不出格式、语言逻辑、条理性合乎规范的应用文,甚至刚刚参加工作后都写不好类似请假条、公告这样简单的小应用文,更不用说提交规范的工作报告、制作程序书等正常工作。

2 高职院校应当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性与职业性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理念

中国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多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要求。

通过对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学习可以看到,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点核心:一是实践能力要强,二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首先要具备应用文写作实践运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应当具备足够的人文性、专业性、实用性与针对性,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注意加强针对学生社会实践与职业所需的实际应用培养,树立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应用实践、帮助学生胜任就业目标的教学理念。

3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制度

3.1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教材内容与职业应用能力培养

旧式教材注重理论知识记忆与范文阅读,教学内容类型单一,过度偏重于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应用文的实践应用,且其教材内容几乎没有任何职业针对性,更谈不上能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其实很多工作都与应用文、说明文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公文公告、合同契约、往来信函、说明书、流程文件等等。高职院校实行教学改革后,课程内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方向,从工作应用分析着想,合理制定教学教材内容与教学计划,重视人格品德教育,注重职业应用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课程。

3.2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

道家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申到教学中,便是指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当今社会,知识资讯呈现爆炸式增长。一味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所能教授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需求的。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足够的有针对性的知识,才能培养出学习型、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此外孔子也曾经谈到,在教育时要注重启发式教育而不是填充式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判断甄别、善于举一反三,培养作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时方式方法要丰富多样,注重教学双方交流互动,鼓励学生锻炼具有职业实用性的能力,采取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提高写作应用水平。

3.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

要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方向与目标,不断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技巧,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养成认真刻苦的教学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拓展思路,掌握社会工作岗位对写作实践应用的要求,并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职业应用能力。

3.4设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必定要对传统教学考试方式作出改变。像过去那样纯粹的答卷考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新的考核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实践需要,改革考试内容,注重检验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课程与拓展活动中,对学生实行综合动态评价。理论答卷考试应当只占考核的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模拟表现、实习应用等都应当列入考核范围综合打分,才能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文娜.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8)

[2]赵旭艳.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第8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美比较;经验借鉴;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150-04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教育,还应该重视它的人文社会性和服务性。西方国家很早就很重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主要指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医生能将医德与医术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对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自20 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20 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但是,与美国先进的人文医学教育相比,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则显得比较落后。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缓解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中美两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己经积累了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首先,报考美国医学院的考生,一般已经在理工科大学学习了3~4 年,获得相应的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再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学习四年医学,授予 MD学位[1]。这样的学习背景保证了美国的医学生具备较好的以人文素养为主的综合素质。其次,美国医学生具有较高起点的人文素质也与其入学考试方式有关。比如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是只关注医学院校入学考试成绩,尤其关注学生在学士学位阶段的综合成绩、个人表现以及教授推荐。入学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学医的动机、责任心和献身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方式等内容,从而可以使主考官了解到申请者对医学的热爱程度、献身精神、学医动机、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和在群体活动中的能力、忍耐力、自信心等。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录取的医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与美国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较为薄弱。首先,我国在校医学生是通过高考入学直接学医的,没有专门的医学院校入学考试及面试。这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人文底蕴不足。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上。其次,导致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国学医的学生均是高中时的理科生。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导致理科学生不学习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导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再次,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大学一入学就学习医学知识,相比美国通行的4+4年制的医学教育模式,中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时数明显偏少。

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美国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表现为纵向的序贯性,大部分人文课程开设于临床前期,临床教学后期也有少部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美国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也较高,达20%~25%[2],课程内容特别注重将社会发展紧密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推陈出新,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是美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如将现行的医学热点问题中的精准医学、医患关系、生殖伦理问题等内容纳入人文教学中,进行讨论学习。另外,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美国高校医德教育非常强调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3]。

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很强,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去分析论每门课程的论题。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公共卫生基础课,主要由伦理学、流行病学与卫生保健课程三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流行病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患者健康方面和卫生保健系统改革的兴趣[4]。课堂上采用课前阅读资料、自拟讲座、互动小组发言、反思写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学也是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渗透、融汇在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哈佛大学医学院在医学四年都开设“医生-病人关系”的人文课程[5]。一年级主要学习讨论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的基本知识;二年级主要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三、四年级则由医生结合临床实践与学生就此问题再做更深层次的研讨。

而我国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据统计,大部分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为总课时的8.85%,教学重点以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课”内容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在前一年半开设[6]。人文社科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政治、哲学类;社会、经济类;历史、文化类。教材和教学大纲全国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考虑单门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少有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医学院校自主设置医学人文必修课的自主性较小。在后两年的临床实习教学阶段基本没有医学人文必修课[7],对于医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忽略了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特点的长期性,不利于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能导致医学人文课程仅停留在理论上,缺少与医学实践的融合。

1.3教学手段

美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外,尤其注重讨论式教学,还要求学生做专题讲座、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美国的人文教育中也大量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形式,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和老师一块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教师在这里成为导学者。在此过程中,通过广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关资料,提高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仍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讲授授课方式,教师主要为承担“两课”教育的教师。教学的手段也主要以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为主,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很少的老师采用以社会医学为主要内容的讨论式教学,不重视学生上课的人文关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提高不快,而实践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σ窖生关怀人文品性的躬尝践履[8]。

1.4 师资条件

每门课均由 3~7名教师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学,一部分教师既是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又是医学专家。如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的任课教师中,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2.4%为外科医师[9]。

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而忽视对医学人文学科师资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他们的专业背景主要为“两课”教育。同时,我国医学院校缺乏跨学科领域的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忽视医学生沟通能力、思辨能力、道德品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的医学知识相对缺乏,讲授课时不能很好得将医学知识融入到社科教学中,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这样就导致专业课老师在医学专业讲授时缺乏人文教育;人文课程教学时,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医学案例,两边的老师不能将医学知识与人文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感觉学习人文课程不能“学以致用”,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

1.5课程评估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撰写心得论文、个人讲座、小组讨论成绩、参与教学研究考核等是他们的主要考核方式。采用口试、定性评价、开卷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更加能够反映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与监督作用。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通过精心组织的“两课”教学及适当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核还是主要以期末笔试的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很难有效的评价人文教育的效果,也难以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

2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重新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在宣传上强调要更加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但事实上却常被边缘化。我国众多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些滞后,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医学人文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方式,严重地制约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5+3”模式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更加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更新观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内化于心,大力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科学精神教育追求的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其终极目标是求真求实。而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志在超威”,目的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追求的是唯善唯美。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在统一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才能真正体现出高尚的医德修养。

2.2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达到人文与医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2.2.1 建立人文课程比重加大的系统连贯性医学教育体系 由于高中理科生的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教育。各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学习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人文、社会与医学,要充分考虑医德教育,开设一些既能掌握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将医学热点问题融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从而达到课程少,但涉及面广、又与医学专业水融的目的。如设置中西医学史、近代医学的哲学基础、医学人类学、医患沟通概论、医疗社会学等[10]。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来供学生选择。

2.2.2 建立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 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除了专业学习外,开放型的人文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拓宽视野、接触并体验社会。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在医学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11],如一二年级医学生到医院进行早期预见习,到社区福利院进行义工活动等,多数为通过学生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医学人文服务,使学生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值得国内学习借鉴。

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了解不多,缺乏沟通方法, 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有研究认为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重塑良好的医患关系[12]。这个阶段的人文教育更能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开始真正的与患者接触, 切身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习培训基地应该营造良好的医风环境去熏陶学生。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好、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 教师以“身教”影响学生。

2.3 培养一批适应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双管齐下。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选拔德艺双馨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并定期参加人文课程的培训,鼓励参加医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会议。医学院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同时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背景的教师,增加人文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联系。

医学院校要制定相应政策开展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如专业课老师听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人文教师听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这样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达到交流授课技巧的目的,从而达到人文与医学教育的和谐交融,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2.4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

人文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应该多采取启发式、发现式、情境教学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生的人文精神、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要贯穿于t学教育的全部课程中,加大后期实践教学的人文教育。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换位思考,促进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反思其所从事的职业的人文性,培养他们的“仁术”与“仁德”。临床实践更能够让医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生命化的思维方式[13],从生命的视域出发理解和关爱患者。

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载体形式开展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建立专门的医学特色的校园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内容。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与人文学知识竞赛。经常就社会热点的医患关系、伦理问题等开展在线讨论,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在线播放一些医学人文方面的视频。另外,近几年“慕课”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开始使用[14],可以将“慕课”教学手段引入医学人文教育中。采取多种数字媒体形式,来适应网络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

2.5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应研究建立现实可行并能够量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考核制、人文竞赛认证书制等。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适当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评估,如解剖实验课程中对标本的尊重、动物实验课程中对动物的关爱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期间考核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对病人的关怀程度等。同时也要改革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考核,老师要在医学教育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对病人的关怀与沟通技巧。

2.6 营造浓厚的医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长时间的影响学生,对医学生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的文化本身就改变了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15]。在校园建筑上、宣传上都要考虑医学人文教育的特色。如建立医学名人广场、医学文化长廊等,宣传栏里多宣传医学人文的内容。校园电视台、广播台都播放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全方位培养医学生的大环境。

3 结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实现医学人性化和生命化。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我们医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从而改变之,适应目前正在进行的“5+3”临床教学改革。通过转变观念、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师资力量、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阶段、加强临床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和重视医学院校校园医学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医学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出真正具有仁心仁术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筠萍. 中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11,(2):8-10.

[2] 李治中,张桥.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52-53.

[3] 袁力,张敬军. 中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28-129.

[4] 王雁菊,刘春雨,曲必成,等. 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4-75.

[5] 曾贞.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医学类院校的影响[J]. 医学信息学,2010,23(6):1561-1562.

[6] 张俊. 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医学与哲学,2011,32(8):64-66.

[7] 刘万路,赵世鸿. 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5):105-107.

[8] 时统君. 悖离与重建:走向意义关怀的医学人文教育[J]. 医学与哲学,2015,36(2A):16-19.

[9] 肖琳,鲁晓擘,张跃新. 英国医学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4,673.

[10] 赵书峰,滕志香,景学安,等.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30-132.

[11] 吴雪松,张雪,王,等. 追寻医学人文教育的生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文课程改革与实践[J]. 医学与哲学, 2015,36(6A):12-15.

[12] 方木水,肖凤,刘丹,等.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 医学与哲学,2014,35(3A):74-76.

[13] 操奇.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科学的生命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2015,36(4A):4-7.

[14] 史晓普,崔文香,程丽楠,崔香淑. “ 慕课”(MOOC)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3):424-426.

第9篇: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汇之处,重视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育培养,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育途径,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

1.1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新疆医学院校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各民族的医学生,由于各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少数民族医学生尤其是南疆学生由于生活环境限制,对于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较为欠缺,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新疆某高等医学院校一年级少数民族医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于自身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满意度较低,对于医学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

1.2少数民族地区医学人文教师紧缺,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对医学生的培育一直都以专业技能为主,因而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师资力量相比,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新疆某医学院校专门从事医学人文课程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大部分来自临床或者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教师或兼职教师相对于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没有形成较好的师资团队,部分兼职教师由于承担临床教学或政治理论课教学,备课精力和时间不能保证,因此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而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一直处于一种瓶颈状态。

1.3教育模式僵化,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缺乏吸引力

目前,虽然关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仍然欠缺思路和方法。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现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第一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少数民族医学生不同的人文基础而采用统一标准教学,这样可能造成部分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课程进度,继而缺乏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样,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强、考核形式单一也是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在课程的考核方面,现行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传统题型为主的试卷,而传统的考试类型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医学人文受教育状况还需考究。

2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

在对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认识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少数民族医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应付各种考试和获取相应学分。可见,多数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内涵、意义以及它与医学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从而也使得医学人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医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不仅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部分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意义认识的欠缺,一方面是由于少数民族医学生在入校前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继而导致其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说明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缺少较好的举措,在人文课程设立之初,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没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预测和预判。在教学内容安排中较少关注是否与民族文化相适应,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在课堂上给予少数民族医学生正确的引导,这些都影响着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人文课程学习的认知程度。

2.2学校缺乏对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视和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并没有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加以区分,而是采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少数民族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也较为薄弱,加之部分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不重视,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也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此外,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课时偏少,目的性不强,往往流于形式,不重视实际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由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教师的紧缺,致使在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环节相对欠缺。加之,在教育方式上均是采取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当中只注重概念理解和理论知识记忆,而忽略思维模式的强化,缺少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教学理念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考试当中人文教育方面科目成绩偏高,而在真正的临床实践当中则表现出医学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

2.3医学人文教育内容过多拘泥于教材,忽视了对民族医疗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解读与挖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受本民族习俗与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厚,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在实施教育中适当融入民族医疗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其多方面汲取文化教育丰富的养分,这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健康成长有着特殊意义。纵观新疆民族医疗文化发展历史,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并不匮乏知名学者、优秀的民族医学家,他们在传承本民族优秀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先进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医学的敬业精神、导人向善的语言行为、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的不竭努力等等。而在现代医学人文教育中,却忽视了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更缺少了对民族医疗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解读和挖掘,因而很难引起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共鸣和对于人文精神的深入思考。

3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思考

3.1利用物质资源优势,发挥隐性课程与文化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伴随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和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熏陶、塑造、调节等作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新疆一些医学院校虽不乏特色建筑标志,但其内涵和意义却多不为在校学生所重视,这就使得许多雕像、建筑仅仅成为了校园的装饰。对此,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物质资源优势,加强对校园标志建筑的宣传,在授课中加入对于名医雕像及其背景的介绍,进而加强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以助于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此外,隐性课程与文化还包括学生社团开展的医德医风知识竞赛、热点医疗话题辩论赛等,在丰富少数民族医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同样影响其对于医学人文的认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医学人文相关内容,加强医德医风的宣传,可以改善现有医学人文教育方式的单一,增强少数民族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相关知识的了解。

3.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中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首先要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优秀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要条件是引入多领域少数民族人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实现“一课多师”。以医患沟通学为例,单纯依靠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来讲授不免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感,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此间隙,由一名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身边的医患问题为实例来讲授,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消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入多领域少数民族人才,一方面缓解了在校教师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知识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授课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使课程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

3.3结合新疆文化特色,实现民族医疗文化与现代医学人文理念的高度融合

新疆地处祖国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对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点。因此对新疆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当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将民族传统医学文化引入课堂,可激发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明确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结合新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体的特殊性,将民族医疗文化与现代医学人文理念高度融合,有效地结合少数民族医疗文化中丰富的人文关怀理念和文化特色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探索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可行办法。

3.4坚持学用结合,强调医学人文考核机制的持久多样化

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仅应帮助医学生去获取、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引导医学生对棘手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体察。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考核上,偏重于人文知识的记忆,未充分关注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体验、内化和具体行为表现。这也是学生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所在。坚持学用结合,强调医学人文课程与基础课程的结合,医学知识与医学道德的兼顾。同时,丰富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在临床教学阶段,使学生吸取医患关系、医学伦理、法律法规问题的经验教训,突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增加医患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能,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此外,无论是对于医学人文教育成效的考核还是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都不能单纯地遵循传统课程的考试模式,尤其是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应当是贯穿其整个学医生涯的。首先,在课程的考核方面,加入对时下热点医疗话题的论述;其次,建立持久的考核机制,特别在临床实践中,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考量作为医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是对医学“以人为本”重要理念的贯彻。

作者:孙子君 佟晓露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李恩昌,程乐森,王庆淼.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2]谢静,陈晓阳,韩淑琴,等.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94-695.

[3]王华山.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教改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4-215.

[4]陈铭彬,张婧.社会学习理论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引导策略探析[J].学术论坛,2015(5):166-168,180.

[5]赵海录,佟晓露,韩书贤.新疆少数民族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91-93.

[6]时统君,吴永平.论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4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