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好的情感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好的情感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好的情感文章

第1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渗透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抗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情感沟通能力和美德。因此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情感教育,重视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情商的形成和高素质的培养。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上课的兴趣很难提高。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很枯燥,教师只是一味地读课文,古诗也只是生硬地解释,文言文部分更是生硬地翻译,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兴趣渐渐减退了,只是机械地背诵课文,对于文章、诗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学到一定知识,没有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通过采用情感教育,将情感渗透到文章当中,能让学生在学习绕口的文言文时,更加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情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2.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主要是语言和情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加强情感的渗透,能够使学生的情绪都达到最佳的状态,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诚互动,这样不仅使课堂的气氛很融洽,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3.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陶冶情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准确地情感表达,能将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很好地传达给学生,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情感得到升华。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要想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处于比较叛逆的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情去打动学生,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采取高压的政策,以凶神恶煞的面孔对待学生,必然会造成师生之间不和谐,矛盾升级。这样不但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引导和情感再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谢了》,因为这片文章选自《城南旧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将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播放出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这样一种悲情浓郁的视听氛围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当中。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结组讨论交流关于爸爸的形象,重点对相关短论进行研读,力求以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就会进入角色,认真思考问题。

此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情感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的缺憾。

三、采用情感教育教学内容的情感渗透

目前,语文教学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情感渗透。

1.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入阅读文章的意境中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本人,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那么,情感也就渗透到阅读中,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2.写作教学中情感渗透

首先,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应该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其次,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强调个性的发挥,因为个性的发挥是情感的释然和真实表达。再次,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且应该将民族大义、爱国情感等融入到文章当中。这样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就渗透了情感因素。因此,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文章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情感教育模式将会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情感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情感教学和情感渗透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有好处。

参考文献:

第2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化。从而真正实现解放学生、为学生减负,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有丰富情感、感恩社会的新时代接班人。

1 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我国大多数的小学教育中,都是采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这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枯燥无味的过程,对于特别爱玩、爱热闹的小学生来说,这无异于是一种煎熬,所以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震撼小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必须活跃课堂氛围,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情感。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些幻灯片中,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动画或者游戏,因为小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把所讲的内容与这些动画、游戏相互联系起来,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学语文,在快乐中去体会文章的情感,这样还可以让小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体会教师所要讲到的情感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型话剧、小品等多种人物交流的活动,其中小型话剧能够让小学生参与到文章中人物的交流当中,可以让其自己体会的情感与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进行比较,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小品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让小学生表演小品,不仅可以给课堂带来许多欢乐,活跃课堂氛围,其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教给小学生很多东西,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读者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小型话剧、小品等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小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中包涵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教师,只要小学生对情感产生兴趣,则会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体会文章中的所包涵的情感。但是据调查,大部分的小学生对于情感问题不太感兴趣,他们觉得情感需要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并不能直观的表现出来,而小学生正处于爱玩耍的阶段,需要一些能够直观体会到有趣的事情,并不想趴在课本上去琢磨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及其变化。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需要教师们下一些功夫。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们对什么感兴趣,这个调查一定要全面,不能只针对部分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如果只掌握部门小学生的兴趣,则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特殊的教学方法、方式,就是把要讲的情感内容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让小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激发自己对语文情感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小学生情感兴趣的目的。

3 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可以有效的加强小学生主体情感的体验,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同小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生都特别害怕教师,尤其是害怕语文教师,一种可能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师说话非常客气,教师的话也是言听计从,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要想把小学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良好的结合,就必须改变这种情况,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小学生也有自尊、有尊严,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这些,经常给一些学习不好的学习起一些外号,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使其心理产生阴影,阻碍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习好的要给予鼓励,学习不好的要给予帮助,而不是嘲笑、讽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增强情感的交流。其次,教师要多多关爱小学生,小学生的年龄毕竟还小,在学习、生活方面还要成年人的关注、关心以及帮助,所以教师要主动的向学生询问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的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会让他们更爱与教师交流。例如:在《走,我们去植树》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把植树的重要作用讲给学生:可以净化空气,产出氧气让大家呼吸等。在课余时间经过学校允许后安排学生进行集体的植树活动,理论实践结合,在行动中教师关心学生成长实现情感关系的培养。

4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之间互相寻找心曼契合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就是听,说、读、写而己,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之中,这些被证明好的学习方法当然不能丢掉,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去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整个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而是一个开放的思想空间。这就要求学生们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大量沟通、交流。通过相互的交流并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可以有效的形成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良好学习方式,并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5 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人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浪花。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总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竟义,同时也有利于新一代青年的情感教育,其实情感生活更加的丰富。

参考文献

[1]王敏.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待歌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

第3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关键词:引导;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92-01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课堂应是蕴含丰富的宝藏,是情感波澜的海洋。因此,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语文味,情趣盎然的。它不仅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情趣。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呢?

1.循循善诱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某些作品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思考、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去感受、体验作家的情感。

文章是作家表达其思想感情的载体,学生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的认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写作者由农民的艰辛劳动,生活贫困想到自己俸禄优厚,感到惭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这种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可能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体验得非常深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其他同主题作品,如《卖炭翁》,去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无疑将对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情趣的形成大有裨益。中学语文课文,大多蕴含着积极的情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这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高尚品格的形成,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情感情境

俗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以情感人。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受到其年龄及知识的局限,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对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体验往往不够深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使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教师就要善于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营造相应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作者的感情。营造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能促进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营造氛围:

2.1 情境导入。万事的成功往往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开始。同样,一节成功的课,往往离不开一段好的开场白,好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我在教学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世界上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相同的,但每个家庭在爱的表达上又各有各的不同。"同时,又给出丰子恺先生给孩子们画的几组漫画让学生去咂摸。这段开场白激起了学生带着悬念去关注文本内容,关注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促使学生去理解"成熟与保有童真之间的关系"的主题,获得人生的启示。

2.2 巧用问题设置。文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描绘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抒发感情的,巧妙的问题设置能把文章表现的内容直接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教《给我的孩子们》一课,作者的情感非常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师利用巧妙的问题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激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究热情。例如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笔墨去描写自己如何以漫画的形式留住孩子的童真?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潜下心来思考父爱的分量,并理解父亲不希望孩子长大的良苦用心。这位下文引导学生思考"成熟与保有童真"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做铺垫。激发学生珍视亲情,正确看待生活,感恩生活的美好情感。

3.独立思考,领悟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个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声音去吟味"。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多角度来实现。既可以品味语言以促进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独立思考进而辩证的理解文本。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学生是能够体验、领悟到作家的情感的。但我们又不能囿于作者的思想,如《窦娥冤》这篇文章,窦娥用"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样的誓愿引起皇帝的重视,从而沉冤得雪。可是这样的愿望是以万千百姓的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为代价的,说到底这是一种私欲的体现,以此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客观的引导学生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借以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这样,学生的思想将会受到熏陶,美好的情感也将会像一粒种子根植学生的心灵,继而开花、结果。

4.以读促感

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的表白,依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课堂上把阅读理解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情感对话,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通过引读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作品,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同时还有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主旨。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因为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语气、语调、节奏等具有强大的感染作用,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爱的纯真、炙热,同时爱的高尚与伟大。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让学生明白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绝大部分可以说是文质兼美,非常适合诵读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读,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这样将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深入文本去思考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说话的语气、细微的心理等,进而对他们的情操和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教学效果往往比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必须善于引导,积极渗透,并最终引导他们从灵魂深处产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受益终身的教育。

第4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对策

G633.3

前言: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们注重情感教育,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了许多贡献。在教育教学中,定时的开展有关于情感教育的活动,重视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能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情感教育为他们自身带来的改变。我国古已有之的教育形式非常注重情感教育的培养,他们认为在教育中,知、情、意一样都不能少,知代表知识与认知能力,情代表情感与审美,意代表意志与理想方向,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新课改也正是根据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交流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来设计的。新课改的情感教育要求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相契合,更加与当代的时展相一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新课改中情感教育应用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以及学习信念,从而促进学生们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们可以感觉放松,身心愉悦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们想法以及培养学生们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其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所遇到的一切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的人格。情感教育的应用非常重要,首先,其能够为学生们的学习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带给学生们一个身心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尽情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其次,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教学过程中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能够让学生们从自身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学生成为一个“温情”的人。第三,情感教育能够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够让学生感受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充沛情感,使其更加热爱校园,热爱课堂,热爱我国的文化教育。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是一项由学生意会其内容,陶冶自身的情操,丰富自身内涵的活动。虽然情感教育已经被大部分学校认可,但是想要学生们充分的学习到其精髓,让学生从情感教学中受益,则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

1.营造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最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场所就是轻松愉悦、充满情感的教室。在课堂上,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子来进行情感教育,营造出良好的情感学习氛围。比如,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从中体味丰富的情感。同时,还要把握好节奏,将学生们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让学生们从文章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感受。比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中,便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文章进行朗读。同学们在朗读中与角色融为一体,体会到了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很多同学因为文章短小精湛的内容在朗读中不仅潸然落泪。

2.运用现代化科技创设情景

随着我国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致使很多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在对初中学生语文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为教学所带来的便利,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创设教育背景,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现,让学生们如同真实参与到当时的情景一样,感受到其中真实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进行《雷电颂》教学的时候,便将教室中的灯光调暗,运用多媒体中的声效对雷电进行模拟,而后再结合多媒体视频让屈原的形象展示出来,加上铿锵有力的旁白,同学们立刻被所展示的场景所吸引,随着剧情的推进,学生们跟着视频中的内容一起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体会到了文章中的内涵,也更加能够体会“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手法运用,能够切身体会到曾经黑暗统治的恐怖。

3.加强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如果只靠上课时间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正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因此,只有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真知的应用。教师所进行的情感教育要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比如,笔者在进行九年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的时候,与同学们一起首先进行“手工活动”,在此活动中笔者与学生们一起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让同学们挑选其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图形。同学们给出了形形的答案,每一个答案都极具道理,也正是与教材中的文章理念相吻合。在此活动中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让学生们认识到“事情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中的答案同样丰富多彩。为学生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认识事物,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让其情感教育的目的得到充分实现。

结语:

情感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在初中语文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教育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与其他的科目相比,更具有人性化。教师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让情感教育更好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桂彩.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W周刊,2015,09:53.

[2]吴玉生.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学周刊,2015,09:221.

第5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目标;设定;达成

为了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我国全面推行了新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阅读教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老师说学生学”的死板层面上,“情感目标”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拓宽学生的情感空间,让人文特色充盈在语文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悟人生,关注人情,分析人事,真正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那么如何让情感目标能够更好的达成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好学生情感的调控

“一个语文教师本来就应该有极为强烈的语文(语言)意识。”教师必定要先于学生去研读文本,那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容易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对于如今的初中生来讲,由于他们的个人阅历以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在品读文本时所能产生的情感共鸣自然较少,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同时也难免会遇到许多障碍。此时,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先调动自己的情感,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自身来传达给学生,以此创设好良好的情境。“通过巧妙引导、真情感染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够兴致勃勃地学习语文,投入更多的经历,产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受到导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开启情感之门,培养更好的阅读能力,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将静止的情感动态化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一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可以更加地集中心神,充分调动内心情绪来感受课文内容。特别是对于诗歌、散文等,文中佳词美句、精彩篇章喷吐于口中,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以至于种种文化积淀,都从心上流淌。”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一文时,文中的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而这里却用来形容山,“青”本与山色相符,“铁青”又将充满希望的孩子爬上山顶之后却遇到大山威严与无情的回应之后所感受到的无比沮丧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学生的身心可以通过朗读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能够更加有效地从文章中产生美的享受,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能达到情感体验的提升,使阅读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通过课内外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都说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其实阅读亦是如此,我们也可以从阅读中体味艺术的真实。这也就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中学时段的学生的联想能力本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个人生活经验有限,许多好的思维闪光点往往因受到实际因素的束缚而夭折。此时教师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突破个人的思维局限,通过学生自身经历将其进一步发散,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展开更广阔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便于对文本内容有更深更确切的理解,使其真切体味作者想通过文本表达的真情实感。

四、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寻找与作者感情世界的契合点

良好的氛围与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融人到文本中,置身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徜徉于作者的情感世界。情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情感线索――呈现的。

郑友霄老师也提出“汹涌如潮的语文课程改革,引进并确立了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老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激发。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氛围中领悟其中寓意,充分理解好作品中的角色,然后将自己融人到作品中,使自身的性情得到陶冶与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要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要注意教师的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等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老师上诗歌与散文课时会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泛读,而此时老师的声音语言与肢体语言则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聆听老师朗读的语气以及观察老师肢体语言的表现来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具体艺术形象以及情景画面,这是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对文本内容的一个再现。

在这之后,再对学生进行语感操练,此时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作品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当中,找到文章的关键句或者是将文本表达情感的契合点进行沟通连接,使学生情感、老师情感以及作者情感三者合而为一,使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通过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于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口的巨人’、‘行陵高标’的形象的言行片段,就要着力展示,以他孜孜钻研文化宝藏的精神和嫉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教育感染学生”。

五、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显然的,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情感积累的极为重要的一条途径。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中学生大量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得来的。教材中的文本是极为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而大量的阅读往往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在阅读时会自然而然的对未知的结尾产生一种自我意识上的预测,同时又迫切地等待最终出现的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与自己的设想有何差距。这样的循环往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满足阅读需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动情,培养审美情趣,产生美的享受。

六、通过课内外写作训练,抒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

第6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情感是人的本能,情感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情感是获取知识的纽带和桥梁。生活中也常常听人们说,特别喜欢听某某老师讲课。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样的教师平易近人,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都能看到学生好的一面,能与学生建立起深厚师生感情,学生就乐学,所以说,情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纽带和桥梁,是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杠杆的支点。

每个人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小学生的情感更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波动性。小学生的情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不断地丰富和强化。如果为师者能够根据学生情感的变化的规律去工作,善于利用情感的纽带去教学,必将事半功倍。一般地说,小小学生的情感其表现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内容是不断丰富的,稳定性是不断增强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情感,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1. 紧扣题目,感受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材中或是课外的读物中,一看题目便可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作为教师无论教学哪一类的课文,都不能忽视解析题目这一关。因为这些题目大都是作者所描写的人与事的情感的直接流露,所以我们就必须通过解析题目这一环节,通过解析题目,让学生来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受到感染,这样就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珍珠鸟》、《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可爱的草塘》等题目,一看题目,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更能感悟到文章的来龙去脉,对领会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 开拓思路 发掘情感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情感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才能达到理解课文、掌握中心,与作者同呼共吸。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起拟定学习提纲,开拓学生的思路。如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自然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拓思路,一方面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查阅相关的资料,同时也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师生相互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认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在情感上产生永不熄灭的火花。

发掘学生的情感,一要因势利导,二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具体的环境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太浅显,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太深刻,学生觉得丈二和尚,抹不着头脑。因势利导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必须动一番脑筋;因材施教,一看教材内容,二看学生素质,只顾教材不顾学生,是缘木求鱼,只顾学生不顾教材,是无本之木。两者兼顾,才是真正地因材施教,师生的情感才能达到共共鸣,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达到陶冶情操、开拓思路、有所体会、有所发现。绝不是人云亦云,目无主见的旁观者。

3. 摘句拈词 体味情感 课文中,作者或者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能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语句来,认真体会,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动手通过点、画、圈来加深理解文章的韵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学会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势,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拓宽学生的的视野,为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和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营造肥沃的土壤;四是让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升。摘句拈词,体味情感切忌断章取义,要结合文章前后文的意思和整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来理解,不然的话,非但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会把学生引向歧途。

4. 熟读成诵 抒感 书读百遍,共义自见。背诵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背诵的教学方法,因此也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是基础,义自见才是根本之目的。熟读和义自见其实是已经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必须有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即使一时能背诵如流,也无法得到巩固,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文中的好词佳句及写作技巧。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7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一、前言

语文教学要根据只适合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情感教学,让小学生把握课本材料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文章中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能够让小学生看到课本中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二、要明确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老师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有意识的人,是否有兴趣学习和能够接受的教育程度都受他们自己的支配。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的意识一旦形成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带着自己的见解去感受外来的影响,所以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时,学生也会有接受非教育影响的一面,这两种影响共同构成了学生的意识,对教育影响做出特定的反应,所以老师们要明确学生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使学生有兴趣去学,主动接受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把这种客观的影响转化为主观形态的情感认知、态度等。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帮助自己逐渐摆脱老师的教导和影响,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提高自身修养。所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是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三、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我国大多数的小学教育中,都是采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这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枯燥无味的过程,对于特别爱玩、爱热闹的小学生来说,这无异于是一种煎熬,所以要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震撼小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必须活跃课堂氛围,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情感。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些幻灯片中,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动画或者游戏,因为小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把所讲的内容与这些动画、游戏相互联系起来,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学语文,在快乐中去体会文章的情感,这样还可以让小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体会教师所要讲到的情感内容。

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教师,只要小学生对情感产生兴趣,则会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体会文章中的所包涵的情感。但是据调查,大部分的小学生对于情感问题不太感兴趣,他们觉得情感需要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并不能直观的表现出来,而小学生正处于爱玩耍的阶段,需要一些能够直观体会到有趣的事情,并不想趴在课本上去琢磨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及其变化。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需要教师们下一些功夫。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们对什么感兴趣,这个调查一定要全面,不能只针对部分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如果只掌握部门小学生的兴趣,则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特殊的教学方法、方式,就是把要讲的情感内容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互联系起来,从而让小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激发自己对语文情感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小学生情感兴趣的目的。

五、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可以有效的加强小学生主体情感的体验,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同小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生都特别害怕教师,尤其是害怕语文教师,一种可能是出于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师说话非常客气,教师的话也是言听计从,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要想把小学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良好的结合,就必须改变这种情况,优化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小学生也有自尊、有尊严,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这些,经常给一些学习不好的学习起一些外号,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使其心理产生阴影,阻碍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习好的要给予鼓励,学习不好的要给予帮助,而不是嘲笑、讽刺,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增强情感的交流。其次,教师要多多关爱小学生,小学生的年龄毕竟还小,在学习、生活方面还要成年人的关注、关心以及帮助,所以教师要主动的向学生询问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的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会让他们更爱与教师交流。

第8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应用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每一堂语文课。教师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抒发,在让学生体会文字和情感的魅力的同时,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目标。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包含着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在内的深层次教学体系。[1]

情感教育的引入,可以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充满活力。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语文本身的文化魅力更是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处于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情感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1.把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将情感教育直接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环节就要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并且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并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效果,尽可能用精彩的语言将课文内容生动的表达出来,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自身经历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将文中父亲对儿子真挚、细腻的爱恰当的表达出来。尤其是在朗读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段文字时,语调要舒缓,要饱含深情,让学生充分感受父爱的博大深沉。[2]同时,在其他课文教学中,依据具体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体验人物的情感立场,体会人物心理状态,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将课文所描述的环境氛围生动的再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的老父亲》这首歌曲,为课文创造浓浓的亲情氛围。[3]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歌的背景下,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热爱之情,从而取得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快速而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在冲击学生感官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情感教育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既扩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又取得了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3.在写作实践中强化情感教育

在学习课文、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过程中,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受教育模式。而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表达相应的思想和感情,学生则是以主人翁的形式参与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学生的情感素质能在写作中得以升华。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我们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无不是内心情感的表达。[4]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真实想法,力求写出真情实感,感染读者,也感动自己。

在具体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充满情感体验的题目。这些题目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够激起学生联想,尽可能触动学生情感神经,如《妈妈手上的茧》,这个题目能引起学生对母亲辛苦劳作的感恩情结;再如《风雪中的鸟儿》,这个题目则能激起学生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坚强品质的赞美与渴望之情。学生面对这样的写作题目时,内心定是激动的,或是感慨的,其内心情愫在相互碰撞中得以升华。在写作中,学生的情感素质得以提升,情感教育在无声中促进了语文教学目的的达成。

三、结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感教育逐渐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提升学生情感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并在写作教学中落实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失为有效途径。

第9篇:好的情感文章范文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着眼于培养和提高民族素质,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教材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这些课文,无论是生动感人的故事,优美清新的散文、诗歌,以及含义深刻的寓言、童话,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有的甚至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终生难忘。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突显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这是语文课突出的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学生感情的心理特点,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几点探索:

一、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黄鹤楼送别》一文,以“送别”为主线,借景抒情,语言优美生动,感情丰富真挚。我在教学这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描写江边环境以及黄鹤楼话别的语句,把学生带入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去充分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来揣摩人物的内在感情,并将其凝聚和升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其真正理解文本,认识人物,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创设情境,激感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出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的作者的情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挖出文章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有感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鲜活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赶海》,播放“海边风光图片,配上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在大海中永生》,配上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学《大江保卫战》,配上歌曲《为了谁》等等。为学生创设了如痴如醉的境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情,体味到趣,领悟到道理。

三、态势语言,传递情感

马克思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情感上的传导者。“亲其师,信其道。”在情感的陶冶过程中,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文中蕴含着的情绪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方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从而由情悟理,受到教育。

态势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学时,教师的态势语,尤其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课文内容的晴雨表。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能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会极大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处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相反,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这就难以使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造成了障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渗透德育的好教材。小学课文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们喜闻乐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知、情、意,有机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同时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