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幸福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 ner(1984)提出来的概念,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成分。
Sarason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和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和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潍坊某高校221名学生,发放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05%。被试年龄范围18-23岁。
22研究方法
221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Fazio,1977)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次研究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计算总分。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
采用肖水源编制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本研究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进行适当的修改。
223归因风格问卷
采用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2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形成问卷在班级进行集体匿名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向各班学生被试宣读指导语,要求独立做答。将所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31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主观幸福感总分和社会支持得分及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32归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得分、学业成就方面、学业成就-背景、学业成就-运气、人际关系方面、人际关系-努力、人际关系-运气、人际关系-能力、学业成就-能力、外部归因以及内部归因得分上表现出相关。
33社会支持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本研究以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共解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方差的360%。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学业成就-能力归因,学业成就-努力归因这4个自变量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见表
4讨论
大学生在事件进行正确归因时,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而在对事件进行错误归因时可能降低其主观幸福感。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回归方程显示,主观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大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归因于能力、努力在回归方程中均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方面,对其影响较大。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归因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方差的360%,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重要预测作用,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5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归因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但在研究方法上,方法单一造成研究深度的不够,今后要注重研究方法的质与量的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Weiss R,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Rubin Z,edDoing unto othersEnglewood CIiffsNJ;Prentice Hall1974:17-26
[2]Sarason B R,Pierce G R,Shearin E N,Sarason I G,waltz J A,&Poppe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oth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273―287
[3]Cullen F T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sciences[J]Justice Quarterly,19941l:527―559
[4]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5]许怀祥,李建伟,簿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关键词 乐观;悲观;主观幸福感;元分析
分类号 B842.6
1 问题提出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主观幸福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性评价(Diener,2000)。心理学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多有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既有外部的(何冬丽,2013),也有个体自身的(温娟娟,郑雪,2011)。在探讨个体自身哪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研究中,个体较为稳定的信念和认知倾向特点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陶沙,2006),而气质性乐观正是个体信念和认知系统中的重要方面。由此,我们推测气质性乐观与主观幸福感可能存在重要关系。
气质性乐观由Scheier和Carver提出(1985),指的是个体对于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发展趋势及后果的信念和评价倾向,并据此编制了测量工具――生活定向测验(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LOT),后来他们(Scheier,&Carver,1994)又修订了这一工具(LOT-R),将气质性乐观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即积极的乐观倾向与消极的悲观倾向,乐观倾向是积极、正面地评价事情的发展趋势和后果,而悲观倾向则是对此报以消极、负面的评价。这两个测验是测量乐观-悲观倾向时使用最为广泛的问卷。本文的元分析即基于以LOT及LOT-R为工具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尹霞云,黎志华,2015;Diener,2000),研究者习惯将其分成两个基本成分,即生活满意度(SWL)和情感体验,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程度的判断;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丁新华,王极盛,2004)。本文的元分析选取采用以下工具进行测量的文献:测量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SWL)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测量情感成分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S。这两个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并在国内外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颇受重视,一般认为,乐观的个体比悲观的个体更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Cha,2003),即更乐观的人更可能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但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例如,You,Fung和Isaacowitz(2009)的研究以中国人为被试,测量得出乐观与积极情感的相关为一0.01。同时,一些研究用同样的量表测量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如Meevissen,Peters和Alberts(2011)的研究表明乐观与积极情感的相关为0.24,而Larson,Good和Fair(2010)的研究则测得高达0.51的相关。也有研究者采用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齐晓栋,张大均,邵景进,王佳宁,龚玲,2012),发现气质性乐观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但并未进一步分析乐观与悲观两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各个成分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既然气质性乐观更可能是由两个独立的成分(即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构成的,那么不同的成分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是否存在不同,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深入探讨。另外,一些调节因素可能也会影响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首先,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乐观-悲观倾向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差异(齐晓栋,张大均,邵景进,王佳宁,龚玲,2012;秦红芳,朴婷姬,2011)。例如,同样是You,Fung和Isaacowitz(2009)的研究,以美国人为被试的测量得出乐观与积极情感的相关为0.31,这与以中国人为被试得到的-0.01具有很大差异。其次,群体差异。目前的研究经常选取大学生作为测量对象,但不同年龄阶段中,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等的关系是否相同存在争议(温娟娟,2007),仍需验证。因此,进一步探讨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同时探讨一些影响因素如何调节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十分必要。
2 方法
2.1 文献搜集
文献搜集包括中文和英文两类。中文文献主要从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搜索题名、关键词、摘要和主题词中包含“乐观”的研究,筛选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相关的实证性文献。英文文献以“disposi-tional optimism”、“optimism”、“subjective well being”、“SWB”、“negative affect”、“positive affect”、“lifesatisfac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以下数据库中检索: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并通过“百链”进行补查,没有全文的文献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获得。
2.2 文献筛选、编码
将所得文献通过以下标准进行筛选:(1)研究必须使用Scheier和Carver所编制或修订(包含翻译修订)的生活定向问卷(LOT或LOT-R),生活满意度量表必须是Diener等1985年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必须是Watson等1988年编制的测量情感成分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S)或者单独使用了其中的某一分量表。(2)研究必须考察了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包括任一维度)的关系,并且直接报告了两个变量的相关。(3)文献中涉及的调查数据不能重复。(4)调查对象为各年龄段及职业的正常被试,不包括生理疾病患者(如癌症、艾滋病患者等)。对纳入文献进行编码时,为确保一致性,采用同一编码者在不同时段针对所有编码文献进行重新编码的方式进行检验。
2.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用CMA 2.0专业版软件进行元分析。元分析使用r作为效应值。
3 结果
3.1 文献同质性检验
按照文献筛选标准,最终获得满足元分析标准的研究有41项。其中中文文献8篇,英文文献33篇。学术论文39篇,学位论文2篇。同一编码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编码基本相同,说明本研究的编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最终检索到的文献数量、所包含的独立样本数、样本量区间及涉及的被试总数、同质性检验见表1,用CMA2.0统计软件分析,Q统计显示文献间均存在异质性,可能是由于文献来源于不同国家、发表时间不同等原因。当效应值是异质时,通常采用随机模型分析方法。
3.2 主效应检验
表2是随机模型分析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比较在统计意义上乐观与悲观两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有无显著差异,进行组内比较,表2表明,乐观与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的关系显著高于悲观与两者的关系,而与消极情感的相关则没有显著差异。
另外,研究进一步检验了乐观-悲观倾向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维度(积极/消极情感)的作用是否相同,结果表明虽然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维度的相关(r=0.41)在数值上高于与积极情感的相关(r=0.35),但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Q组间=3.59,df=1,p=0.058);悲观与认知维度的相关(r=-0.30)也稍高于与情感体验维度的相关(r=-0.23),但也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差异(Q组间=0.79,df=1,p=0.372),说明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两个成分的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3 文化差异及群体差异的调节效应检验
从搜集到的文献看,悲观与积极/消极情感的文献数量较少,无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因此,以下调节效应检验不包括悲观与积极/消极情感的相关。
首先,进行不同文化背景的检验。本文中为了避免因样本较少引起的偏差,在进行文化背景比较时只选取中国和美国。结果见表3。其次,为了进一步考察大学生群体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程度是否与非大学生群体不同,将文献中的被试分成大学生和非大学生进行编码,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3.4 发表偏倚检验
首先,虽然本次元分析中学位论文只有2篇,但在涉及两篇学位论文的分析中,未出版文献中乐观与生活满意度相关为0.44(k=2,N=821),出版文献中两者的相关为0.41(K=33,N=10312),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Q组间=0.24,p>0.05);未出版文献中乐观与积极情感的相关为0.50(k=1,N=304),出版文献两者的相关为0.35(k=24,N=7478),差异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Q组间=3.39,p>0.05),且均为未出版文献中的相关略高于已出版文献,因此可以认为本次元分析不存在显著出版偏差。其次,从元分析输出的结果看,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失安全系数分别为8588、1942,证明额外需要有至少1942篇以上乐观一悲观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相关无显著性的类似研究,才能否定两者间的重要关系。另外,漏斗图可以直观看出是否存在明显发表偏倚,CMA2.0软件作图,发现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漏斗图均基本对称(图1,图2)。因此,综合来看,可以认为本研究存在出版偏倚的可能性较小。
4 总结与讨论
4.1 主效应讨论
从此次元分析结果来看,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两者之间具有稳定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跨文化、跨群体的一致性。其中乐观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悲观则正好相反,从宏观上再次印证了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说明乐观的个体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有更多积极的心境,体验到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之所以乐观能产生高度的心理收益,是因为乐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能使个体更多地看到事物好的方面,积极面对现实,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正是这些积极力量的作用使乐观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增加人的心理能量(付志高,刘亚,2012)。在众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乐观-悲观倾向是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内部因素。当然,由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错综复杂,任何一种因素都不可能解释全部的变异,以后研究中仍需深入探讨包括乐观-悲观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乐观-悲观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中可以看到,首先,乐观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高于悲观与幸福感各维度的关系。这说明乐观与悲观更倾向于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如欲加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培养其积极乐观倾向的作用可能大于消除其悲观倾向。其次,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并不相同,这也可以从相关研究中得到佐证,如Cha(2003)的研究中发现乐观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高于对积极/消极情感的预测作用。最后,虽然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因素(生活满意度)相关高于与情感体验(积极/消极情感)因素的相关,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乐观-悲观倾向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4.2 文化差异及群体差异的调节效应讨论
首先,文化差异的调节效应。元分析结果发现,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同,在美国被试中得到的相关高于在中国被试中的相关。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自我提升,个人目标的自我实现是社会的主旋律,个体一般可以随意地尽兴地表达“希望好事情都发生在我身上”这样的想法(余欣欣,郑雪,2011),并且可以因此使个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Carver,Scheier,&Segerstrom,2010),因此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自我抹消是正常的,表达乐观可能反而难与其他人相处,招致消极的人际间反应(Chang,Asakawa,&Sanna,2001),降低社会支持,因此乐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较弱。
其次,群体差异的调节效应。大学生群体与非大学生群体中得到的乐观-悲观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相关没有显著差异。由于大学生的取样方便,一直是心理学相关研究中常选取的调查对象,此次元分析中大学生群体也占大多数,这也曾受到研究者的质疑,本次调查说明在研究乐观一悲观倾向时选取大学生被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非大学生群体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体验;幸福观教育
课题名称: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当代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编号:(2009B017)
一、概述
21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幸福观教育也应该从内容及形式上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体验,从而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近几年,我国有多位学者开展了大学生幸福观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幸福感状况并不乐观,存在很多危机。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就成了一项重要课题。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的因素
1、金钱、享受对幸福的影响。金钱和物质财富是实现个人幸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正确幸福观的前提。对于物质匮乏的人来说,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因此就无法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总有痛苦的感觉。大量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年的人均消费水平要比全国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高出许多。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但是有很多学生仍感受不到这种幸福。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不惜出卖自己的和青春。
2、情感困惑对幸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将“体验爱情幸福”及“充实大学生活”作为恋爱动机,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只重视恋爱过程,却不在意结果。一般情况下,恋爱结果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大学生一旦出现感情问题就会感到失落、自卑、迷茫,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大学生情感问题就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3、就业压力对幸福的影响。就业形势的日益激烈,使大学生们感到很多无可奈何。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的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心理偏差,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教育者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了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幸福观正确,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所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时,应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确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观的形成。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很多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便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相混淆了,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问题。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形成健康人格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幸福观,只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知道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消除忧虑、孤独、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才能够愉快的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所以,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
四、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1、确立指导原则,构建理论依据。以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的指导原则,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以及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论述幸福的内涵和本质,理清阐释幸福、主观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等基本概念。
2、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有效数据。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科学设计调查方案,做到点面结合,横向比较,最后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总结。
3、对状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资料及数据显示,对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幸福观状况、发展变化的物质条件和影响因素。
4、多运用理论成果,解决好现实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学生幸福指数的提升,不仅是国家、社会、高校的责任,大学生自身也起着关键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应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重视幸福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体现和强调幸福观教育。(2)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健全各项服务和设施条件,多为学生营造幸福环境,提升其对大学生活的幸福体验感。(3)引导大学生改变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多体验身边的幸福,消除消极情绪,发现幸福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佳英《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辽宁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想要探讨的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和进行调查问卷后发现我们想要探讨的主题背后的实质关系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主管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了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量表,同时也借鉴了一些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论文。试图说明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支持;生存质量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生活质量是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经历的良好状态的主管感受,他是衡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生对学校各种因素产生的一种幸福感也就是一种满意感[1]。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质量做出的判断的程度。Ed Diener[2]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部分。而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在就越强。
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支持,即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国外许多研究都发现,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由于社会支持提供的材料或信息上的帮助会有助于提高个体愉悦感、自尊、自信、归属感,当人们面对压力的生活事件时,还可以缓解应激反应抑制负性情感,从而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感情,从而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因此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以及自尊水平都很有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调查问卷是本小组的三个组员向身边在校的同学朋友分发,没有特定的地域和年纪的偏向,对于被试的唯一条件就是在校大学生。一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到的有效问卷361份。
(二)测量工具
1、生存质量测评量表简表(WHO QOL-BREF)简介
WHO QOL-BREF量表包括4个领域:生理领域、心里领域、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该量表能够产生四个领域的得分。
量表另外包含两个独立分析的问题条目:问题1(Gl)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存质量的总的主观感受,问题2(G2)询问个体关于自身健康状况的总的主观感受。
生存质量测评量表简表的信度效度指标
采用cronbach’s ɑ对 WHOQOL一BREF量表中的四个领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进行信度分析[2,3]。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采用的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是由肖水源1993年编制的[6]。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
量表计分方法:第1-4,8-10条:每条只选一项,选择1、2、3、4项分别计1、2、3、4分,第5条分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6、7条如回答”无任何来源“则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自己个来源就计几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析方法:总分:即十个条目计分之和,客观支持分:2、6、7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条。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生存质量的情况整体状况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平均生存质量分数是88.6分。其中59-69分的比例最少,只占了4.4%;其次是71-79分数段,占总人数的13.3%;分数分布最密集的还是集中在80-100分数段,占了总人数的70.9%;100分以上的人数排第三任然高过59-69分数段的人数。这说明了大学生的生存质量还是普遍偏高的。
(二)社会关系维度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生存质量量表包括了四个维度,文中主要分析的是社会关系维度(包含题目:20,21,22主要包括个人关系,性生活,所需社会支持的满足程度。)与生存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社会支持的总体得分状况
社会支持量表赋值题目一共有十题。
(四)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四、讨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生存质量水平比较高
男女大学生生存质量的得分非常高,并且高分数的比例较高。这说明男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即他们的生存质量还是很高的,可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出社会学历较高,社会地位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尊重较多,得到的社会支持也比较多。其中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由于被试的不同,他们的调查对象为大一新生,因此作者认为比起刚脱离紧张高中生活的男生而言,女生在学习期间更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更加勤奋,因此,学习的回报能给她们带来成就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她们的满意度,但是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单纯的学习成绩已经不能再给她们带来成就感了。
(二)社会支持性别差异分析及应对方式
但是男、女生在主观支持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性,说明大学生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更多,即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更能高,这与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一致的。由于社会对学历和知识的重视,拥有它们的大学生自然会受到各位的对待,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大学生的身份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大学生的在主观支持维度上的得分会显著高于常模。但是在主观支持利用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常模说明虽然男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支持,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如何利用所得到的支持,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与男生本身独立的性格有关,不希望接受别人太多的恩惠,希望自己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三)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及对策
生存质量与社会关系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因为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人,其体会到的关心和帮助就会更多,对生活就会更加满意,相反,社会关系不好,得到的支持较少,其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就会较多,生活满意度自然就不高。学校也是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一个支点,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生活是其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因此营造良好地学校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主观生存质量感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 100.
关键词:体育运动、幸福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1.总体情况
本次研究由两个专业学生从对客观因素对他(她)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条件中进行相关分析,“您认为下列哪些客观因素对您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
1.1就业意向
随着大学生就这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学扩招幅度的逐年加大,现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是生存手段之一,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数据可以看出,运训 89 人,经管 78人,选择就业意向明确的经管同学占34%,运训占41%。而选择不太明确和不明确的同学,经管占64%,运训占59%。
运训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明确的人数要高于经管的学生。而不太明确和不明确的人数两个专业不经相同。可根据图6中显示,运训与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意向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却要远远高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
通过分析认为:对于自己今后职业的不明确经管占了64%,运训占了59%,两个专业都超过了一半人数,而经管专业比运训专业显然更多。可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运训学生显得更为担忧。根据分析:首先,应长期进行比赛的运动员,对于自己的忧患意识,却要高于经管类学生。其次,经管类学生由于之前一直在父母身边,凡事都由父母替他们一手操办,所以对于社会的复杂性没有太多的忧患意识。再次,由于部分体育生从事体育生涯数年,又希望自己可以从事一些除体育之外的工作,可因自己本身文化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对自己就业方向的盲目,从而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加大。
综上所述,虽然运训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意向中‘不明确’要少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可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却是长期训练的运训学生认为更大。
1.2 人际关系及恋爱状态
人际关系和睦程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影响,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结论相一致。可对于人际关系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只是进行简单的相关关系,缺乏特殊情况、机制下地探讨。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调研的运训 89 位、经管 78位同学中,选择和睦、较和睦的同学中,经管专业学生占94%,运训专业学生占83%。而不太和睦,经管占6%,运训占17%。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个专业想比较中和睦与较和睦的比例大致相同,不和睦的比列运训学生却高于经管学生。蒋宏宇和宋楚林(2008)认为:体育运动能打破人与人之间因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而造成的隔离和孤独,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对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络,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①。根据以上结论却不一致。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首先,体育锻炼确实可以积极的改善人际关系,可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在体育生涯中所“锻炼”出来的性格,比如:高傲、个性等。都是不利于更好的人际关系的相处。其次,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于人际关系又略有不同。团体项目的人际关系要高于非全体项目,有氧项目的人际关系要高于非有氧项目。从表6中可以看出,运训专业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低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由于他们在运动场上,那种独立的个性,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低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恋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中的一种,所以在男男之间、女女之间、男女之间。运训的学生能显得更为活跃一些,可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因为年龄等各因素的限制而下降。可根据图5显示,运动员乐观的精神到是降低了(与经济管理专业相比)它们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之,人际关系与恋爱关系会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运训学生的特殊教育背景,从而显示两者对于主观幸福感感的影响并不大。
1.3家庭经济情况及父母教育方式
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对收入和幸福感的许多研究发现:经济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客观收入决定的,但是人格和其他生活环境等因素却显得更为重要。另有一些研究者(Veenhoven,1995)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收入只在满足人们先天需要的范围内对幸福感起作用。这样,在贫困国家或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国家收入才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较大的影响②。
从数据中发现,经济专业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情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影响要高于运训的学生。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运训专业的学生从小的教育背景与经管专业学生的教育背景略有不同。研究证明,良好的家庭经济确实能给学生(尚未独立走向社会的人)带来良好的生活保障,从而提高幸福感。父母的教育方式更是家庭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标志性情绪体验。而运训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对两者之间的依赖要少于经管的学生。原因有:一、经济的上的补助除了父母的补助之外,更多的也许会来自各个大型比赛的比赛津贴。学习期间的学费也是少之又少。二、由于他们长期在外训练,所接触到的教育方式,更多的会来自社会、学校、教练等。当然父母的良言,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所以,在这两方面运训的学生会略少于经管类的学生。
可见,长期跟队的训练生涯使运训专业学生的独立性较强,家庭经济情况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度相对较少。而经管专业的学生在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对于家庭的依赖较强,所以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就较高。
1.4学习压力及学习成绩
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其主观幸福感体验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面对特定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由于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能力,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或因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产生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体验,不利于健康成长。③
从数据中中可以看出,运训学生对于学习压力与学习成绩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略大于经管的学生,而并非相差很大。通过分析认为:在初高中阶段运训学生在学习上所消耗的精力远远小小经管的学生。而进入大学期间,由于非术科类学生对于进入大学生活的自由而有所松懈。相反,运训的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训练阶段,虽说学习时会有所力不从心,可他们担心课程的不及格却会促使他们形成一种动力。一种心态可以促进学习过程,但是运训学生对于学习结果好坏的影响却不大。所以,在大学阶段,运训与经管的学生对于此两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没有产生较大的不同。
总之,由于经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相对于他们以往上高中的学业相比轻松许多,所以学业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太大的影响主观幸福感。而运训专业学生由于本身对于学习的缺乏,在大学期间又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使得学业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略微大于经管专业的学生。
1.5体育活动的次数
可以发现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体育活动频率远远高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运训专业的学生除了平时上课时所需要参加的体育锻炼外,更多的是参加了学校、社会的各个体育活动项目。而对于主观幸福感而言,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使身体上的健康以外,更能促进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国家在2006年以来推出的阳光体育的政策,可见国家、社会对于体育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所以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度上的认可,也比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为强。
参考文献
[1]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96―99.
[2] 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2):75―78.
[3]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少l,I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注解
① 蒋宏宇.宋楚林.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CN43 - 1027/ F(2008)8 - 080 - 02
【关键词】 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大学生;网络
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on Undergraduate Gener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Wan Xiaoxia, Zheng Xu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4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of network behavior, gener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elf consistency. Methods The research measured the gener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f 339 undergraduat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undergraduates who surf the Internet for different times by using the GWB, EPQ and SCCS. Results Moderate, health online is helpful to undergraduates to develope their soundpersonality and advance general well-being. Conclusion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dialectically and take different education measures in dealing with the three kinds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Gener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Undergraduates; Internet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研究有诸多报道[1-4]。这些研究主要限于探讨网络成瘾者的某些心理现象。近年对大学生(一般适应者)上网行为的心理分析近年已有少量报道[5-7],但是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其人格、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选总体幸福感(以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整体性评估[11])、人格及人格发展重要的因素自我和谐(评定个人是否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为研究突破口,探讨不同网络行为的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网络行为对人格、自我和谐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特征,对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预防网络成瘾、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来自2所大学二至四年级6个专业(药学、中药学、预防医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随机整体抽取356名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56分,回收有效问卷339份。
1.2 研究工具 ①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8]。(本研究采用前18项累计加分。满分120分)。②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Ouestionary,EPQ),含精神质(P)、内外倾性(E)、神经质(N)人格的3个维度及一个效度量表(L)[9]。③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10]。包括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参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上网情况调查问卷编制,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分为0~5小时、6~20小时、20小时以上3类)、上网目的(将上网目的分成聊天、娱乐、电子邮件、信息服务、刺激游戏、信息技术、其它7个类型)等,同时附有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供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者填写[11],以筛选上网成瘾倾向者。
1.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 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统一指导用语,对被试同时进行GWB、EPQ、SCCS、上网情况调查。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结果采用SPSS 10.0软件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类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339名有效被试中,男生163人,女生176人。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3类,每周上网0~5小时91人,每周上网6~20小时160人,每周上网时间为20小时以上88人(网络成瘾倾向者7人已排除)。问卷调查表中已特别注明:上网时间不包含专业课学习上网时间。调查表明,上网6~20小时男生79人,女生81人,而0~5小时以下女生61人,男生30人;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的男生61人,女生33人;被试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对应上网调查问卷中的非常喜欢项目栏目的选项)依次为:聊天(46.6%)、娱乐(46.3%)、信息服务(34.0%)、电子邮件(32.7%)、信息技术(20.0%)、刺激游戏(6.0%)、其它(4.4%)等。调查中还显示:在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者,在娱乐、聊天和玩游戏两个方面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即男生喜欢惊险刺激游戏(20.4%),女生喜欢娱乐(57.6%)、聊天(54.5%)。
2.2 上网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类上网时间的学生在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中内外向、精神质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神经质与其它两类上网时间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
2.3 3类大学生男生女生在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研究上网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的不同,将3类学生中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较,见表2。
表2显示,每周上网时间5小时、6~20小时学生中总体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上网20小时以上时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内外向、神经质维度男生女生无显著差异,但男女学生精神质有显著性差异。
2.4 上网时间不同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上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4.1 3类学生总体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3。
从表3得知,总体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人格内外向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自我和谐、自我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维度(灵活性为反向计分)极显著负相关;与精神质负相关。3种类型学生的人格、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关系不尽相同。上网在0~5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灵活性维度及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倾呈显著正相关;上网在6~20小时学生的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维度、与人格中精神质维度、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刻板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向维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上网时间在20小时以上学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神经质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灵活性负相关、与内外倾维度呈显非常显著正相关。
2.4.2 3类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人格、自我和谐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诸因素之间的确切关系,对于不同上网时间的学生人格各维度、自我和谐各维度是否可以有效地预测总体幸福感,并且考察其预测力的大小,把总体幸福感当作因变量,人格3个维度、自我和谐及3个维度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上网0~5小时的学生,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自我灵活性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看出神经质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8.8%,两个变量联合解释38.8%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114.969-1.37×1-0.666×2。上网时间6~20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联合解释47.4%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129.517-0.545×1-0.573×2-0.810x3。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向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可以联合解释37.1%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1=90.432-1.447×1-0.607×2。
学生总体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人格中神经质、内外向维度及自我和谐中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y1=117.054-1.062×1-0.515×2-0.325×3+0.351×4。
3 讨 论
3.1 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自我和谐总体分析 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在自我和谐及各维度、人格内外向、精神质维度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上网,大学生总体对网络的认识及利用能够较好的把握,对自身有充分了解,能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将来与网络世界有机的整合。但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神经质显著高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并且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低于其它两时间。一方面似可说明经常上网的大学生中拥有更多阅历和经验;适当的使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释放压力平台以及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这种形式,对于学生的稳定性的建构有帮助。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正是由于比较成稳的人格特征,能积极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他们在开拓视野同时,利用多种形式交流,开展多种有益的娱乐文化活动有助于幸福感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可见适度和健康使用网络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稳定性发展及幸福感提高。
3.2 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男女生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的差异分析 3类不同上网时间的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各维度、人格神经质、内外向男女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男女生自我和谐程度比较一致。但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格精神质维度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从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可知:每周上网20小时以上的玩刺激性游戏主要为男生,女生上网更多是娱乐、聊天、信息服务等。这与有关调查一致[12]。玩刺激游戏本身对大脑是一种刺激,它容易诱发人的不稳定性、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可能由于精神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对刺激性信息存在加工偏向,甚至这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3.3 上网时间不同的3类学生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学生总体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其总体幸福感与其人格中内外向维度极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自我和谐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灵活性(灵活性是反向计分)维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学生总体回归结果表明人格中神经质维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在三种不同上网时间中的神经质对总体幸福感也都具有预测力,说明其影响力不受上网时间的影响。这与相关研究一致,再一次印证了Diener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有力的预测因素理论[1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对总体幸福感有影响,这与相关报道一致[14]。
3类不同上网时间学生的相关及回归分析回归与相关显示:上网0~5小时、6~20小时学生其自我灵活性对总体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说明上网时间0~20小时的学生,更需要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吸取网络中的有益的东西,积累一定的经验,处理各种情境变化。上网在6~20小时的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对总体幸福感具有负面影响。这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等各种影响心理的因素比较敏感,往往个体自我真实经验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自我判定与来自同学、师长、学业的评价的不一致经验容易诱发负面情绪的产生使得幸福感降低。因此教育学生接触网络的学生,按照社会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学会应对各种情境和经验的变化,使自我和谐发展更完善,提升幸福感。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长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维度的影响幸福感的力度更为凸现,两者可以联合解释37.1%的变异。最近有研究外倾和神经质人格对情感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发现外倾和神经质人格不仅对情感幸福产生了直接的气质性影响,而且还通过生活事件对情感幸福感间接产生影响,外倾者对积极情感信息存在加工偏向[15]。面对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及多种网络交流形式,外倾者可能会在网络中创造和选择积极信息及情景而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经常上网,导致有些人由开朗、热情、外向变得缄默、孤独、内向从而影响幸福感,这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往也有研究发现,神经质性的个体更容易孤独,并且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交。神经质和精神质越高的人,越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甚至会导致成瘾行为[16]。因此,对于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应引导积极利用、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将网络更多用于学习、寻求信息、知识,并且注意把握好上网时间。
综上所述,应区分对待不同上网时间类型的学生各自心理状况,其教育侧重点不一。对于上网时间较少甚至不上网的学生(0~5小时)学生,可引导学生正确、有意识的使用网络,跟随时代的发展、开拓生活空间是有益学生稳定性、灵活性发展幸福感提升;上网20小时以上内倾的学生应有意识的加强关注网络积极、正面信息的意识。网络接触频率较高的男生精神质是干预的重点。上网时间较长的学生应注意把网络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在网上寻求某种刺激,避免网络成瘾。
4 结 论
网络在大学生的人格内外倾、神经质维度及自我和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总体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上网时间0~5小时学生的神经质显著高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幸福感低于6~20小时、20小时以上的学生。不同类型接触网络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男女生在上网20小时以上时,精神质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上网0~5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6~20小时学生神经质、自我灵活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上网时间20小时以上的学生神经质、内外倾是总体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5 参考文献
[1]纪秋发.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23
[2]Kraut R, Kiesler S, Bonka B, et al. 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2002,58(1):49-74
[3]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1):34
[4]梁宁建,吴明证,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294
[5],刘俊,董冰.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29
[6]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1):64
[7]严标宾,黄曼娜,丘碧群,等.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68
[8]范肖冬.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3-86
[9]龚耀先,等.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
[10]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4-317
[11]纪秋发.对国外网络成瘾失调症研究的略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23
[12]李秀敏.互联网内容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559-562
[13]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14]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等.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21(3):273-275
[15]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关键词:幸福;成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获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校人才培养的幸福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资助。
一、 引言
中国计划生育的特殊性,引发较多青少年问题,不断出现一些极端问题,专家认为这归根于心理问题,因此各高校均设置与大学生心理咨询有关的机构。但是这样只能是解决个别的心理咨询问题,不能普遍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得到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下降,体现在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担当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指向、实现梦想等压力。不正确处理这些压力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能否有效处理这些消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如果健康,就能找到积极的问题解决办法。提高心理的健康程度是一个漫长而需持久的过程,其中幸福感就是最重要的心理状态之一。中国有学者如此说“幸福问题是人生哲理乃至人生科学的集中处、枢纽处” [1]。目前高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学生的就业不断遇到不顺心、不对口、不是所期待的现象,不断出现负面埋怨,有的学生因此而在精神上受到打击,无法正常就业,因此虽然是好的发展专业,W生的心若不强健,即便学到了真本领技术和专业知识,也会因心理问题而被拒绝之外。国家当前的状况既是前所未有的好,又是前所未有的坏,全国范围内的忧虑抑郁、绝望、 失落等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同物质文明空前高度的发展双峰并峙,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理性地正视人才培养与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院校的教育理念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各高校的教育理念大多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更多关注学生的物质性成功,较少关注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幸福性成功。
在学校里提倡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首先要有幸福理念的教育。国外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的涵义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国内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的内容较多,包含幸福概念(如快乐论、意义论、满足论、状态论等)[3-4]高校的教学实践内容较少见到报道。本文的研究不是侧重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而是侧重通过幸福感的焕发体验引入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理论内容以及实践授课,提出该理念的基础理论内容并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课堂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 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理论内容
扩招后地方院校生源质量今非昔比,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上的自信,学习兴趣不浓厚,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应用创新双型人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的改革措施侧重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幸福课程。探索的思路是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以大学课程课堂的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以系列心灵培训讲座为提高教师和大学生心理的正面能量和积极情绪的通道,以座谈讨论和个人跟进交流为提高师生的幸福感的形式,以科技活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设计为培养学生学习科技创新技法技能的学习组织形式来奠定成功基础和经历成功过程,实现师生课内课外均拿着积极情绪和幸福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大学的教育采用幸福理念和成功理念必是高校教育教学不可阻挡的改革趋势。推进幸福性成功教育理念不仅保障大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且能给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下面侧重阐明该理念在课堂的教学课程理论基础内容及教学导向。
(一)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定位
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具备三要素:强健的心、足够的智慧包括知识、人脉组织关系,学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有成功的基础,但是多数高校培养的人才只能满足第二第三个要素,往往忽略了第一个要素。成功并不等于幸福,许多成功人士过得并不幸福,心灵不流淌无法体会幸福,因此没有幸福感的成功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个大问题,许多学生虽成绩和技能各方面都优异,却无法体会快乐,正如创建了现在广泛流传的哈佛幸福课程的作者TalBen Shahar(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所说自己一样:虽然在有名的哈佛学校读书,学习和生活都很顺利,荣誉也多,却感不到幸福。许多学生不是焦虑就是觉得乏味。因此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不断得到专家的青睐,高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幸福感。
(二)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
引入师生间的幸福课程教育理念,提高师生幸福感,幸福课程大胆触摸师生的内心深处,发掘潜意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人才培养的应用创新双型的培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共有七个内容。
1.心灵课程。
心灵如同河流,人的心灵也有流向。让师生意识到心灵有6个阶段:相信自己、怠慢与放纵、失败、痛苦、悔悟、幸福。阅历不足的人很容易停留在第一阶段。尤其是大学生,比起没有考上的同学,就以为自己真的是很了不起,或者是以为进大学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他们相信自己,自以为是,坚信自己定会成功,所以一意孤行。这样的心里一层一层地堆积,容易变得居功自傲。人一旦心高,就变得怠慢、放纵,容易目中无人,任凭自己随心所欲,放任自己,最终以失败告终,失败带来痛苦,如何整理才是关键。本课程传递的信心是大学生即使不慎染上赌博、网络游戏,只要正确认识心灵世界,就能从中摆脱出来。人生变化的首要关键不是取决于决心和努力,而是取决于心灵变化。本课程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灵流向和心灵地图以确立正确的幸福性成功理念和人生价值观。
2.自闭课程。
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甚至紧闭心扉,不与人交流,变得不幸。人的想法以外有更加广阔的世界,人若只停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灵世界就会枯萎,而自负和过于相信自己都会阻碍内心世界发展。大部分学生和老师之间、生生之间只说客套话,不交流心,不表露自己的真心,喜欢选择隐藏。如同死水变臭,自闭的心也会生病。心灵交流应该畅通,不应该堵塞,同心合意才能收获幸福,反之,痛苦一般都源自交流不顺畅。本课程原则是无论困难、恐惧、悲还是欢乐的时候,人都需要有一个交流心的对象,当心交流时,就能阻止不幸发生。
3.沟通课程。
大学生的烦恼实际很简单,但不寻求别人的帮助才变得严重。问题并非是自己想解决就能得到解决,很难时只需要接受他人的真心即可。因为人的想法不一定都正确,他人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自我封闭状态下的想法。通过沟通接受引导,就能轻松解决心理问题。本课程教会学生懂得深层次思考,自负的人常常只有表面的第一层思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提升到第二层思考。不停留在第二层,再换个角度思考第二层思考的问题就会拥有更加成熟的第三层思考,会发现第一层思考包含即兴和错误的成分。思考越深入越能得出正确的想法。大学生要学会思考才能进步,才能感受幸福,才能获取成功。
4.变化课程。
接受爱,自然会打开心扉,紧闭心扉生活的人是最愚昧的人。外表改变不是根本的改变,重要的是心态的改变。当感受到别人的爱时,内心就会发生变化。大学生较多比较逆反,与父母隔阂,虽然父母有时发火和责骂,但是通过与父母交流,倾听父母的心声,就能感受到父母爱。子女若感受到父母的爱,生活就会发生变化。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只要打开心扉听一听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就能改变。本课程教会大学生如何敞开心扉倾听他人沟通心灵,变得健康美好。
5.发现课程。
心心相连,会迎来新生活。在大学里,大学生接受什么样的心,决定着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接受健康、阳光的心,生活就是阳光的。大学生给自己打分容易会高出别人的客观评估,持有这种想法的就会经常和周围人发生冲突。如果把心态降到自身实际水平以下,就能与周围人和睦相处,生活也会幸福。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不过是游戏成瘾、赌博、异性问题、朋友关系、自卑感和憎恨x异父母等,看似复杂,但一剖析其实很简单。他们的内心世界分为几种类型,只要稍加纠正,心态就会迅速得到好转。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包括欣赏优美音乐、与世界各国学生交流、也和班里朋友谈心等,他们的心就会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有沉湎于恶习的大学生接受别人美好的心灵,让别人美丽的心灵来引导你,使你远离恶习。如果想自己改变生活,就会太难而半途而废,几次失败之后就会气馁,从而陷得更深,本课程教学生学会发现这个秘密。
6.幸福课程。
品味他人,就会幸福。每种水果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味道。无论是谁,只要以诚相待,就能品出他独特的魅力。人的一生中,不满和抱怨并非源自恶劣的环境,而是来自内心黑暗的一面,快乐与幸福也源自心中的那份盼望和爱,并非源于环境。我们之所以遭受困难和痛苦,是因为缺乏智慧和思考。本课程传递因与人用心相处、挑战越过环境而得到幸福的秘密。
17.成功课程。
成功不等于幸福,幸福需要心来流淌感受,本课程改变学生的成功标准,传递成功的三要素以及身心的强健方法,帮助大学生面对任何困难。
(三)幸福性成功型理念的实践应用方案
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改革重点在于实践,本文选择大学一年级学生为探索和实践的对象,结合上面课程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如下:
1. 确定2014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为普通班级,不参与这种教育理念的课堂,2班定位为实验班级,2014年9月入学后对学生和本班的班主任老师进行系列的幸福理念和成功理念培训,让2班学生首先面对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心理需求,掌握成功的三要素,建立幸福感;进行实践时,我们选择大三年级的一个班跟着大一实验班进行培训以比较。
2. 将幸福理念融入2班的部分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侧重心灵的流淌,穿插5分钟学习与本教育理念的课程内容有关的视频或交流或讨论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开心扉。
3. 定期考核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学习效果,比较实验班级和普通班级的结果,学期末总结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目标的确定,分享各自的心理经历对学习的影响。
(四)实践效果
从大一年级开始进行这种教育理念的改革教学取得的效果比从高年级开始进行的效果强,因为从大二开始大多数学生对人生价值观、成功理念、幸福感和体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看法,要改变相对大一需要更多时间,所以效果差些。大一学生普通班级的补考率、重修率比实验班级高出好几倍,普通班级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有了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别的嗜好而影响学习的学生,在大二有留级学生,而实验班级没有这种现象,学生对学习普遍保持积极态度。因此在2015年9月对2015级学生均进行这种教育理念教学,第一学期的考试结果显明补考率比去年2014级学生的补考率低,不再出现极端个别厌学的学生。
三、结论
本文提出的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较全面涵盖了幸福和成功的关系理念,在高校教学的改革实践,主要体现在寓幸福性成功标准于教学课堂,针对大一学生先进行一系列幸福课程学习,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寓幸福性成功型教育理念于穿插不同课堂以及增加其他形式如科技活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设计等方式,这种理念经实践证明可以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抱怨、无奈态度,改变学生的负面情绪,提高幸福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最重要的还能激发学生的潜意识能力,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这种教育理念明显使得大学生的心灵变得强健,视野拓宽,降低心态,减少许多恶习和沉迷,提高幸福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被培养成为应用创新双型人才,为以后的成功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非常健康明朗的态度,造福于社会。
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比没有参与的学生幸福指数高、成绩显著、表现技能更好。面对困难和负担,他们能进行高层次思考,容易成功。其优势还在于这种影响是伴随一生的。如果这种教育理念在高中开始实践,相信中国的青少年问题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减少。
参考文献:
[1]陈瑛主.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前言第3页.
[2]毛洪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5-37.
[3]付丽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10.
[4]栾传大.论幸福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4):15.
[5]艾露露,涂江波.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5(2)
〔关键词〕品味;自尊;幸福感;中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0-0004-04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国际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议题[1],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幸福感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外有研究对554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以及重要生活领域(学校、家庭、朋友、自我、生活环境)的生活满意度表现为正性水平,即中等以上水平,但是调查中,也有11%的被试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下,7%表现为很不满意。甚至分别有22.8%和17.6%的青少年对学校和家庭生活感到不满意[2]。目前国内有学者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如,在性别差异方面,有研究发现,女中学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3],但也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差异上,多数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低年级,高中生低于初中生[4-5],除此之外,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5]。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自尊发展的重要阶段[6]。研究表明,自尊是对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7-12]。如Paradise和Kernis[8]的研究发现,自尊水平高且稳定的个体倾向于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还有研究发现,外显自尊对外显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效果[9-10],内隐自尊对外显和内隐幸福感同时具有预测效果[10]。
为何高自尊个体会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有研究认为,高自尊个体倾向于从积极方面来看待自己,面临失败时更加自信,进而能改变情境,较好地应对困境,从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13]。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家Bryant和Veroff提出一个概念:“品味”(savoring),其是指人们引起、欣赏和增强积极体验的能力以及以这种能力为基础的加工过程[14]。日常生活中采用某些品味策略(如记忆建构),可以延长积极体验,增加幸福感[15]。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高自尊个体倾向于更多地品味积极事件,相反,低自尊个体则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积极情绪[16]。因此,品味很有可能在自尊与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但是,目前尚无研究对自尊影响幸福感的机制进行探讨。且目前研究进展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缺乏对中小学生的研究,无法从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探索;此外,目前研究的取样范围小,多集中于某所或几所大学,影响结论的推广性。
本研究面向中小学生,从全国范围内的14个省市进行大规模取样,探索品味在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更好地了解自尊影响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全国东部(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中部(黑龙江省、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西部(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三个不同地域的14个省市,每个省市选择了3~5所中小学,共发放问卷11000份,收回9405份,有效率为85.50%。其中男生4836人,女生4567人,无效数据2人;平均年龄13.30±2.15 岁。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生4043人,初中生4514人,高中生 838人,无效数据7人。
(二)工具
1.牛津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是1989年由Mills和Argyle[17]开发,用来测量人的主观幸福感,我们采用的是其修订版,共包含29个项目,题目按照0~3计分,得分越高代表幸福感越高。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1。
2.品味信念量表
本量表是由2003年Bryant[18]修订,主要用来测试人们主动用心地品味事物的能力,共包含24个项目,题目按照1~7计分,得分越高代表品味越高。本研究中分量表和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7 。
3.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本研究运用的量表是1965年由Rosenberg[19]编制的,用来测试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即个体的自尊水平,共包含10个项目,题目按照0~3计分,得分越高代表自尊越高,本研究中的炔恳恢滦韵凳为0.756。
(三)程序
在全国幸福学校共同体联盟的协助下,选取14个省市,采用现场填写和网上施测的形式(地理位置较远的省市,如黑龙江、甘肃等)完成问卷调查。
(四)统计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采用Baron和Kenny[20]的方法和Preacher和Hays的Bootstrap方法[21]来探讨品味信念在自尊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关系。
二、结果
(一)描述统计
对9405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得出自尊得分、品味信念得分、幸福感得分,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它们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两变量上的差异。
结果发现,男生的自尊得分和品味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自尊=-3.33,p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自尊得分、品味得分和幸福感得分更高(t自尊=10.14,p
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在不同年级段的情况,结果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年级段在各指标上均差异显著(F自尊=122.24,p
(二)自尊、品味信念和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幸福感得分与自尊得分
(r=0.45,p
(三)各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将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城市/乡镇)、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省份、自尊得分、品味信念得分作为自变量,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除了省份所在地以外,其他变量都可以显著预测幸福感得分(F=472.10,p
(四)品味信念对自尊和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分析
采用Baron 和Kenny[20]的方法,以自尊得分为自变量,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品味信念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1)自变量可以显著预测因变量(标化偏回归系数β = 0.45,p
进一步采用Bootstrap检验[21],设置Bootstrap样本数为5000,以自尊得分为自变量,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品味信念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Bootstrap值为0.2156,95%置信区间为[0.1803,0.2503]。0值没有落在置信区间内,说明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研究采用大样本数据,从全国范围内调查了11000名中小学生的自尊水平、幸福感水平和品味水平。结果发现,总体来说,幸福感方面,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东部省市高于中部和西部省市。更重要的是,自尊、品味与幸福感三者之间显著相关,品味在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自尊、品味与幸福感三者之间显著相关,且品味部分中介了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与预期假设一致。品味反映了个体增强积极体验的能力[14],可以增加幸福感[15]。先前研究发现,高自尊个体倾向于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进而更好地应对困境,获得较高的幸福感[13]。本研究的中介效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自尊增加幸福感的机制。高自尊学生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品味策略,提高品味能力,因此在面临学业等方面压力时,能更多地增进积极体验,“以苦为乐”,从而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得分方面,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东部省市高于中部和西部省市。性别方面,先前研究发现男生幸福感低于女生[3],研究者认为,一方面男生的不良行为多于女生,更容易受到批评;另一方面,女生的社会角色更容易受到教师或家长的关心[22]。而本研究发现,男生幸福感水平更高,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的要求较低,兴趣更广泛,独立能力更强,因此可能会有更高的幸福感。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更高,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5]。可能因为独生子女拥有更多的家庭资源和父母关爱。年级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先前研究结论一致[4-5,22],小学生相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学习压力和社会责任更少,更容易满足,同时随着年级升高和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逐渐增强,对外在环境和自我的批判性评价也逐渐增多,这可能会导致其幸福感降低[23]。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东部省市学生幸福感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省市,可能是因为东部省市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能提供更多的社会便利。
但是,本研究只探索了品味在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其他可能因素;除此之外,单纯的中介分析不能从因果关系上解释自尊影响幸福感的机制,接下来的研究可以进行品味策略相关的干预训练,进一步探索品味、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综上,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研究l现,中小学生群体中,品味对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Patel V,Flisher A J,Hetrick S,et al.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A global public-health challenge[J]. Lancet,2007,369:1302-1315.
[2]Huebner E S,Drane W,Valois R 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0,21(3):281-292.
[3]石国兴,杨海荣.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38-241.
[4]宋灵青,刘儒德,李玉环,等. 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3(12):282-287.
[5]苗元江,汪静莹,苗心. 正念与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2(7):16-19.
[6]王春丽. 小学生自尊需要、满足状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7]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 575.
[8]Paradise A W,Kernis M H.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Implications of fragile self-esteem[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2,21(4):345-361.
[9]Kernis M H,Grannemann B D,Barclay L C. Stability and level of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anger arousal and hostil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1013- 23.
[10]Schimmacklu,Diener 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explici-tand implicit self-esteem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3,37:100-106.
[11]耿晕埃郑全全.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3):243-246.
[12]张林,徐强. 自我概念和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09-611.
[13]Baumeister R F,Campbell J D,Krueger J I,et al. Does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interpersonal success,happiness,or healthier life styl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03,4(1):1-44.
[14]Gersema M. Savoring: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07,20(6):880-884.
[15]Bryant F B,Yarnold P R,Morgan L. Type A behavior and reminiscence in college undergraduate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91,25(4),418-433.
[16]Wood J V,Heimpel S A,Michela J L. Savoring versus dampening: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regulating positive offect[J]. Jacrnal of Personality on Social Psychology,2003,85(3):566-580
[17]Hills P,Argyle M.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2,33(7):1073-1082.
[18]Bryant F. Savoring Beliefs Inventory(SBI):A scale for measuring beliefs about savouring[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003,12(2):175C196.
[19]Rosenberg M.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J].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Measures Package,1965,61:52.
[20]Baron RM,Kenny D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21]Preacher K J,Hayes A F.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 Behaviou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2004,36(4):717-731.
[22]孙配贞,郑雪,余祖伟. 初中生感戴、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750-752.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近十年,教师幸福感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因为一个教师是否快乐和幸福不仅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心灵的发展,更不用说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职业成就感和生存意义。但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教师的幸福感不断流失。很多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而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和职业幸福的精神享受,导致职业倦态现象的产生。
国外研究者Dunham关注教学改革带给教师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国内研究主要从教师、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进行,当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在教师身上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感觉时,职业倦怠就有可能产生。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什么是幸福?有的认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有的认为“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时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并把目的性的实现视为幸福的本质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研究开启了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苗元江(2003)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幸福的个人的主观体验,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主观标准对直接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得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夸梅纽斯曾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么,教师是否是最幸福的人呢?。黄正平(2003) 认为,教师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体味构成教师的幸福感。教师幸福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综上所述,教师的幸福感属于一种职业幸福感,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其实质是持续性的愉悦。
三、影响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大学英语女教师人数众多,平均年龄偏低,学历和职称也较低,是高校师资队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与其它学科的教师相比,她们外出进修的机会和得到的科研经费很少,在专业发展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加上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断改革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学校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的过高要求以及来自职称、家庭和健康等方面的压力使大学英语女教师逐渐产生各种消极的心理反应,影响她们的工作热情,导致她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身心倦怠,幸福感降低。
(一)个人因素
大学英语女教师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是理想的结婚对象,对生活的幸福感较高,但对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不高,因为她们在高校的地位一般都比较低。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渴望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作为高校职业知识女性和家庭女性双重角色,她们对幸福的主观感受更加敏锐。高校的扩招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致使她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上,没有更多的时间投人到科研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评不上更高一级的职称更是意味着职业成就感的降低和经济收入的减少。长期的超工作量教学使她们的身体和心理一直处于疲倦和压力之中,大部分女教师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甚至患上职业咽喉炎。工作满意度的降低使看似风光体面的高校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幸福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这个职业对她们而言,只能说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
(二)学生因素
尽管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大学英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随着社会对外语综合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英语逐渐成为升学、就业和晋职的一块敲门砖。他们希望学好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但又不想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这毕竟不是他们的专业,那么他们就会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到教师的身上,期望教师能点石成金。一旦他们学不好英语,或者考试不及格,他们便把责任推给任课教师,认为教师上课效果不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给教师很低的评价,造成她们职业声望的降低,加重她们工作和心理的负担。众所周知,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更是如此,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助学者而已。由于女教师的心理特性使她们比男教师更看重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教师,学生的过高要求和不公正评价让她们感到无所适从,身心疲惫。
(三)学校因素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的权威性使之成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通过率也成为学校评价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四、六级成绩与学位挂钩,甚至与毕业证挂钩,借四、六级通过率提高学校的地位。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院校,往往不顾正常教学秩序,把相当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应试教学,忽视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希望教师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给他们做模拟题以提高考试成绩和通过率,尽早拿到四、六级考试证书。
以考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大量讲解和分析试卷,传授考试技巧,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是做模拟试卷。这种缺乏互动和交流的课堂即使提高了学生的通过率,也是得不到学生的承认和赞许,很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抱怨说在这样的英语课堂上既学不到语言知识,一也没有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是应试能力增强了,这让教师们特别郁闷,不知该如何教才好。
虽然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但是学校领导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即通过率,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自身发展似乎并不很重视。也就是说,学校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却没有为之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大学英语女教师大多处于40岁以下,正值结婚、生子、事业发展的人生最重要阶段,生活和工作压力特别大。她们为生活和工作付出了很多,同时也渴望生活和事业都能顺顺利利,享受为付出而得到的回报。但是由于学校没有提供更好的教师自我发展环境,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很少,或者提供很少的经费,使她们对事业成功的期望化为泡影。在缺乏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氛围下,女教师在众多的角色冲突面前更加弱化了自我调节的能力,究竟是在事业方面还是回归到家庭方面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精神安慰?如果这些消极的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就会严重影响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滋生职业倦怠感。
(四)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社会给予女教师的政治待遇以及对女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都不高。大学英语女教师也不例外。她们的一些合理要求以及晋升机会、工作条件等长久得不到改善。尽管近年来,大学英语女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同时社会对女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她们不但被期望成为成功的职业女性,而且是贤妻良母,工作、事业和家庭样样是能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们对她们的劳动认识偏离了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她们所付出的与所得到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对她们的过高期望,造成她们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随着社会对英语综合人才幕求的不断提高,教育部不断地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试验,从2004年开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修订以及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到2006年的四、六级考试改革和2009年的网考试点等,使大学英语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疲于应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流失。
四、促进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提升女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在内心里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定,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也就是说,教师认为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如果女教师认为通过教师这个职业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她们就会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把教学当作一个幸福和崇高的事业,享受教学带来的持久性的愉悦和幸福。反之,如果把教师职业定位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和荣誉等,她们就会感到自己的工作失去意义和价值。由于女教师在物质方面的追求一般都比男教师小,她们更倾向于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把学生教好和得到学生的好评被她们看作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当女教师对这种精神的享受远远超过物质的回报时,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将一直贯穿于习以为常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之中。
(二)提升女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幸福感的基础。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叶澜2001)。由于大学英语女教师人数众多,学校应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鼓励她们考研和考博,定期分批提供她们出外进修学习的机会,条件允许的话,出国学习对英语教师来说是受益最深的,无论从语言学习到文化体验都是最好的途径。其次是要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给教师做学术报告,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英语教学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搭建一个自我发展的交流平台。女教师本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讲座、观摩、讨论和反思,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越高,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就越强,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越强烈。
(三)提升女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幸福既不是纯粹的精神体验,也不是纯粹的物质满足,而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一定的物质保证,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女教师当然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女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要求全社会崇尚男女平等和尊师重教,创造一个男女机会均等和切实提高女教师地位的良好环境。给予女教师与男教师同等的进修学习机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环境以及从政的机会,不断改善女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让女教师在社会上能够比较体面地生活,她们才会把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意味着女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只有当尊师重教、男女平等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才能促使女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真正享受教学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