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妈妈带我去菜场买菜。菜场里的菜可多了!我和妈妈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买榨菜的地方。我说:“妈妈,我们买一袋榨菜吧?”妈妈说:“好吧!可是你要回答一个数学问题,四袋榨菜是一元钱,一袋是几元钱呢?”我思考了一会儿说:“2元5角。”妈妈说:“再想想!”“哦!我想了一会说:“应该是2角5分。”我说。妈妈笑着问我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说:“我是拆开来算的,一元钱买二袋,每袋是五角钱,五角钱再买两袋,每袋是2角5分,就等于一元钱买四袋的价钱。“妈妈说:“你真聪明,答对了,这包榨菜给你当奖品!”
我的反思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上课屁股坐不住,总是要离开位置,为这个毛病,妈妈不知道说了我多少次,但我总是耳边风,改不掉。前不久,我在老师和妈妈的帮助下,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让老师每天记录我上课的表现,这招果然有用,我渐渐地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但是老师说我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上课爱插嘴,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努力地改,但是上课一兴奋,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我下定决心到五月底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请老师和妈妈看我的行动。
一、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直困扰高中教学质量的原因.高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高中数学的教学知识和生活严重的脱节,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不能凭借生活的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也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将社会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培养乐于探究的能力.
2.加强对数学的理解
知识大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生活化数学的时候就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在课堂上主动地联系社会生活,能够加强实践的活动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解决生活实际案例的时候,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要应用于生活.
3.积累生活经验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经验.教师给出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就会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是用数学的思维来进行解决.在课堂上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就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好.在社会中遇到真实情境的时候,可以使用数学积累生活经验.
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运用策略
1.明确生活化数学的分类
高中数学其实处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现实社会的客观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师要找到高中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学习.生活化数学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生活经验类.生活经验类的数学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使用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例如,某公司为了实现五百万元的营业目标,要制定一个激励的方案,在利润达到十万的时候,按照原利润进行奖励,并且奖金随着利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奖金总数不能超过5万元,奖金要低于利润的25%.请为公司设计一个奖励的具体模型.第二类,社会常识类.有一些数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紧密相关的,例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有这样的例题:“使用居民身份证号码来统计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随机抽取一个数,这个数的后三位,就是要调查的对象.请问这样的抽样调查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高中生一般都是刚开始办理的身份证,对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特别感兴趣,这样的题型就可以让他们增加数学常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欲望.第三类,问题优化类.高中数学经常会遇到最优解的问题,例如,某宾馆一共有一百个房间让游客居住,每个房间定价是180元的时候全部住满,每增加十元就会有一个空闲房间,游客住房间就需要20元的维修费用,那么房间定价是多少的时候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2.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数学情境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仅仅在高中数学课堂讲课过程中并不能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数学才可以增强社会生活实践能力.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前提,高中数学教师要掌握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的策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在生活化情境营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性别年龄生长环境、思维差异,尽量地加入生活化和具体化的数学概念,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方法来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一些情境特别复杂难以说明白的,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之下,来进入到生活化环境当中.
3.在数学问题中进行生活化教学
高中数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生活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就是引导着学生应用这些规律.因此高中数学教材中经常选择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实际案例,这样能够突出数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对高中教材进行合理的解读,就能够挖掘到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数学思考的问题,增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平面垂直和直线判定性质的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生活情景:“电线杆与地面,旗杆与地面,路灯与地面,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差别?通常在盖房的时候,都会使用铅垂直线,来看一下墙角是否是整齐的,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对平面以及平面垂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将知识作为出发点,将问题作为引导者,就可以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过渡,降低了数学的抽象性.
4.在数学应用中引入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数学;实际问题;措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让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运用,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关于数学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提升”.传统的数学教育与生活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生活、学会数学思维,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一、小学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学生生活差距大
教学内容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所运用的教材,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包含的内容.但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大部分教学内容距离小学生实际生活太遥远,例如:黑兔白兔、加工一批零件、修水池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很乏味,没有共同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
(二)数学教学的理论性和生活化关系不能得到正确处理
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让学生能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也要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知识.但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能很好地处理理论化与生活化的关系.有的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不能从实际生活中挖掘问题,让学生生活情境中发现、探索知识,学生学到的只是数学符号与公式,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能在实际问题中得到良好运用.
(三)教学评价不与实际生活结合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已不适用.数学教学与实际问题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新方式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评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因为在考试中的分数不佳得不到老师的认同,觉得只有考试得高分才是学习的目的.教学评价的不合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降低学习热情,是新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结合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灵活的学习数学
(一)教师应树立教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想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就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与课上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为让学生感到数学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一门学科,引导他们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要积极寻找与教学内容契合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思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较弱,通过熟悉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象化教学内容.通过将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是应尽量加入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想要让学生在课上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与实际问题结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印象的教学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设计教学情境是要与实际生活结合,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课上,可以导入三个学生在买文具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再开展教学时会更加容易一些.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将课堂内容在实际问题中体现,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加减运算的课上,可以提前准备20颗水果糖,告诉学生获胜组会得到分配权,然后从总数中拿出8颗,问学生还剩多少,将学生的结果在黑板上进行显示,并进行讲解,通过很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在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思维.
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培养数学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关键时期,改变传统的只教授理论知识、学生没有主体性的数学教学方法,让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虽然目前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在广大教学者的不断努力探索下,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香妮.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学习小学数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2]张春红.新课改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50).
[2]高润林,文福,付敏.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2013(01).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诚如摘要中讲述的那样,现在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已经让很多教师所接受,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不少,如何更好的将生活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机的结合,是我们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将其解决,那么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案将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终结者。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每件事情在尝试之初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生活化教学也是如此,很多人觉得数学生活化没什么不好的,可就是有一点,他们忘记了学习,不仅仅是生活,还是知识的囤积。没有理论的学习,没有系统的学习,在生活化的例举也会使人无法理解一些问题。这就是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目前出现的主要情况是有些教师在注重教学生活化的时候,没有合理的例举生活中的例子,有时候导致学生对生活,和教材两模糊的情况出现。例如,有些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与之初分别是,3000元与2500元,剩下的钱作为积蓄存储到银行中个,那么在不考虑银行储蓄利息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才储蓄到10000元。这道习题的解题正思路是,首先算出每月所剩下的积蓄有多少:3000-2500元,设他们需要X个月才能储蓄到10000元。解题的方程式就出来了:(3000-2500)*X=10000.然后将方程揭开即可了。但是这道题中个出现的问题是,它虽然是一道生活化的习题,但是他没有符合实际。实际的情况是银行不可能没有利息,而且还涉及到一些存取方式的设定,那么这个习题就不是一道合格的和生活化习题。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就只会计算本金的存储数而不会计算利息的产生,以及不知道哪种存储方式是最为有利的存储方式。
还有一些教师忽略了课本的,没有很好的结合教学课程,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做支撑,想不出解题思路与解题对策。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例举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说是天花乱坠,丰富多彩,而对与教材上的理论基础,却讲授的很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基础薄弱。最终实际检测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进行解题。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对策
要想解决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首要的一点是要明白,教学生活化,仅仅是教学工具的一种,是要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所以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应当遵循一下原则进行。
(一)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理论讲解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门学科。他既来自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首先要讲授给学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计算和解题思路,是需要认真研习和大量的练习才能对初中数学学科熟练掌握。
(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多方面考虑问题,练习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注意例举生活中的例子的时候,一定要恰当,合理。要考虑多种生活实际因素,并且告诉学生在例举生活化例子中被忽略的因素有哪些,在生活中要注意那些被忽略的数学因素。而且举例的时候要注意例举一些学生经常关注的问题,比方说圆形的形成,可以例举秋千的360度荡漾,最后走过的痕迹,形成一个圆形,等等。
(三)作业布置中体现生活
要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的影子,要合理布置作业,在作业布置上,要注意生活化的作业,和理论学习的作业定量比例一定适当,不要过于偏重于哪一个方向,也不要故意忽视掉哪一个方面。对于课本上的习题,和生活中的例举,一定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绝不能让学生学习到最后,成为一个只知算数、解题的书呆子,更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无法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这些生活问题。
(四)评语合理化的与生活结合
初中的数学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就是在课堂上,而课下的交流就主要是靠着作业评语来进行了。许多初中数学老师,对于理论基础等知识的储备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当面对学生的作业修改时只是针对习题进行评语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应用题的评语中要有生活化的影子,总之还是那句话,要让学生知道初中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学科。同时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就要注意评语的语气和内容,当学生的出现理论性错误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理论的理解不仅仅是局限于公式的套用,还要有细心的分析和解剖能力。当学生出现应用性习题的错误时。教师的评语可以是参照习题,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修改。
三、结语
总之,无论是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请各位教师注意,它始终只是各个教学手段当中的一个,还希望各位同仁可以正视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要忽略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快乐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 教学 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探究,学会质疑、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智能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发展。其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只有激活问题意识,才有可能养成探究和发现问题的习惯,进而学会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活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具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假设,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致力于激活、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究,围绕学习内容,尝试寻找和发现问题,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数学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借以形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情境,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得问题发现和解决的主动权,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数学学习创新的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其质量观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而具有数学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的基本要求,课改的深化现在已经到了养成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数学创新能力的时候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于问题中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呢?
1.教师要善于引导
引导学生尝试接触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高境界的教学方法,比直接给答案好的多。通过挖掘教材中矛盾的因素,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发现问题,交流经验,明确相关事实,这样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激活状态,学起来特有兴趣,容易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但教师还有主导的作用。教师通过主动地指导学生,为学生发现问题当好踏脚石和敲门砖,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逐步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角的度量中”,我先请同学们试着量∠AOB的度数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后,相互交流度量方法。由于我出示的角不是水平放置的,因此方法比较多。在各组代表发言后,由其他同学自主认同或者反对,教师适时追问有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方法:“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看位置。”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做所有的事,也不是无目的地放任学生合作探究。而是及时给予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调控,保证学生始终有目的地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从而每个人都能参与其间,获得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一般的,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提示,数学基础较差的,引导更直接一些,基础较好的,问题导引可以相对深刻一些,这样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都能开窍,在思考中激起问题欲望,逐步发现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
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提高专注力。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的意识,进而主动探究,深入学习,提高成绩。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
教师可以在引入课题时设置问题情境。开始上课引入教学内容的时刻,教师通过故事引入、数据引入、场景引入等等,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时候,学生思维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和深刻。能激起学生问题欲望,进而融入教学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笛卡儿的故事;《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中关于韦达的故事;勾股定理的历史典故等等,都是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好案例。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设置。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我设置这样的情境: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该挖何处?请你画一画,说一说。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和猜测。接下来很自然得到:此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上。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也导出了课题,学生的探究的欲望被激发,画图、思考、讨论,也有些学生仔细去看教材。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具有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
3.指导学生在应用中发现问题
【关键词】读书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一、读书的重要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几千年来,世界文明主要是通过书籍来记载和传承的,而我们每个人则是文明世界里的一滴水、一粒沙。虽然渺小,但却感受着、体验着这个世界,是文明的创造者之一。读书,使我们变得不再渺小,充满力量。多读书,可以足不出舻卦亩潦澜纾惊叹和感知文明的伟大,认识人类的平凡,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多读书,可以学习更多知识和经验,发现和查找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和进步,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多读书,可以让人变得聪明、智慧,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战胜对手和自己,从而开拓新的里程碑。多读书,可以让人知书达礼,“腹有诗书气自华”,与人沟通交往,展示自己的素养,获得更多的机会。多读书,可以让人心情愉悦,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促进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多读书,可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旺与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读书状况,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之路,影响到企业发展的状况和祖国建设的未来。
二、高职生的读书现状和分析
2016年世界读书日调查发现,国人年读书量不足5本。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国人尚且如此,高职生的读书情况亦令人堪忧,经过我这一年来给高职新生上课兼管理的工作总结得出,他们读书的量与质都比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的读书意识不强、读书时间不多、思考能力欠佳、依赖网络阅读、具有盲目性等。
1、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由于家庭教育一直缺少读书的熏陶和引导,学生家长的阅读时间就少甚至为零,怎能去苛求孩子天生爱读书呢?上大学前的学校教育虽说是素质教育,但是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应试才是王道,题海式学习挤压了学生本可以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久而久之,由于读教科书和考试成绩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多数学生对读书的感觉是辛苦、是艰难的,甚至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勇气,更谈不上体验阅读的乐趣。
2、对课业学习不求甚解。由于中学学习效果和高考成绩等因素,决定了高职生的理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他们上课一般缺少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的习惯,缺少深入思考的习惯,更不愿意精读深钻,只是做到基本完成课业,简单凑合地应付期末考试。更有甚者,上课不带书和笔,要么听不懂,要么不在听,最后只是复习突击几套题库,考试碰运气。
3、较为盲目地碎片化阅读。信息化、网络化普及的时代,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学习、实践、娱乐的空间,同时也造成他们在多元选择时的盲目性和比较浮躁的状况。他们不愿读书、不爱读书,难得的阅读多存于网络之上――各种碎片化的阅读。网上的点击式阅读,如蜻蜓点水般量多而不精。即便是读书,大多是休闲、时尚、实用和功利类的图书,经典名著和各类专业性读物甚少。
三、读书活动的一些推广尝试
基于读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读书的现实和特点,必须采取可行性措施加以改正和推进。开展各种读书活动,目的是使高职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实现从“开卷有益”到“坚持阅读”再到“享受悦读”的转变,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情操,帮助学生从书中汲取知识、获得智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上,督促学生课下读书来辅助授课。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推荐小说《解忧杂货店》,让学生从有趣的小说情节切入,坚持读完一个个看似孤单、实则联系紧密的人物故事,从中获得对理想的认识、对爱情的坚守、对事业的拼搏等思考和理解,正视自己,慎重选择,坚持实现。同时,由各系部结合专业课,给学生推荐适合的读书清单。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课堂的延展性,收获更多。
2、利用主题班会等时间,每月设立共读分享。可以由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学生干部组织,从好习惯的学习与养成开始。《把时间当作朋友》、《时间管理幸福学》等时间管理类书籍,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时间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好时间管理,拓展人生的宽度。
3、学校图书馆除了及时引进各类书籍之外,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多搞些活动来吸引高职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读书的参与度,从而扩大整个学校的读书气氛。比如新书宣传、重温经典、图书漂流等,让书香伴随更多的学生,漂到教室、食堂、宿舍乃至校外的公交车上。
各类推荐书单,好书的选取最为重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多读书,发现适合高职生阅读的好书,按照课程或年级需要推荐给他们,采取必须和自愿相结合的方法,如:设置必读和选读书目,自愿阅读和一起共读等形式,在高职生中做分类性、坚持性地推广。结合他们依赖网络阅读的特点,推广优秀的手机阅读APP以及好的阅读方法。有序推进,着重落实,最终达到教师提高自身,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互相带动,学生影响教师的校园读书行为和爱读氛围。
四、结束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可能拿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马拉松吗?哪一个马拉松冠军获得者是一直领跑的呢?我们高职学生可能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能曾经失去读书的兴趣,而当今社会讲究的是终身教育,什么时间都可以说是“起跑线”,只要你决定开始改变现状,那么坚持下去,就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获得可喜的成绩。作为教师的我们多读书,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往往能帮助学生成为人生长跑的赢家。所以,坚持下去――静待花开。
关键词: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91-1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小学高年级学生仍然处在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即形象思维发达、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未成熟。此时的特点是思维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因而高年级学生的数学理解离不开问题情境。出于这种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往往对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生活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当学生面对新的生活情境时,会感到陌生进而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往往教学中注重的是在情境中“学”数学,而非“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二,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分散编排,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比较缺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必要的重视,不能有效增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其三,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部分,从例题到习题的题型丰富,跳跃性较大,关注了问题解决的策略,但是缺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及数学模型的建立,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
解决问题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组合的过程中面临着思维的判断与方法的选择,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必要的简单数学问题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是学生能够顺利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键。比如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图形计算公式、周期规律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用高深的数学知识去为某一实体建立数学模型,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了解数学模型及建模思想,并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思想。我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五个环节:“情境感知、数学理解、模型建立、问题解决、情境拓展”。关键是让学生经历两次转化:“情境感知到数学理解”的转化、“数学理解到模型建立”的转化。
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课堂教学策略
1.情境感知到数学理解
把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抽象和归纳,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直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一种迫切的解决问题的心向。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息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对话的、文字的、表格的、图画的等;有些信息是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有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没用的,甚至有时给出的信息是隐藏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训练才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才能让学生在面对陌生的生活情境时,不感到陌生与束手无策。
2.数学理解到模型建立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还必须让学生经历由数学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利用相关的工具、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是完成第二层面的转化。学生是否对规律中的数量关系有深入的认识、是否具备相应的数学表达能力决定了这个层面转化的成败,因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的帮助及激励性的评价来促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本人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活动中思考、释疑。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找到对应的数学模型。
3.问题解决到情境拓展
学生经历“两次转化”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了数学,用数学的思考与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是,学生能列对算式不一定真正学会了这道题。这还够,有价值的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存在的情境是鲜活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再次走向生活。“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应要求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头脑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后,要对自己所认识的模型会解释。这样才会对类似问题的拓展灵活地解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和社会日益稳定,人们对教育水平的追求也不断地加强,数学作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学科,它的教育水平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其中在小学课堂上增加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成为教育界的重点关心内容。在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有了一些趣味性的改革变化,包括数学问题生活化、体验学习的乐趣及数学语言生活化等,这些变化会帮助小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我国教育方向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乐趣
一、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1.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对周围环境好奇观察学习的年纪,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该阶段的特殊行为和心理,将教材书中的数学题有机地改造成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小到班级教室中的桌椅数量,大到宇宙天体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可以将这些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融入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数学知识中,再引领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数学。教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方便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小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知识的兴趣。
2.体验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育主要是对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引导的作用,因此对兴趣的培养占教育任务的很大比重。教师想要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就应该创建一些贴近生活和有趣的情境,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探知欲,同时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相似的情境中也会偶尔想到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并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就可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知识,同时在其中体会到很多有乐趣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就等同于枯燥的代名词,因为数学中存在大量难解的专业词汇,而小学生理解程度有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低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进行改造,这样可以方便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在不违反数学的严谨性的前提下,一定程度地将不易理解的数学语言幽默化或加工成小学生能听得懂且易理解的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这样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将数学语言进行生活化的改变,可以很大地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外的数学兴趣激发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过的知识,想要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应该促使小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很多,比如,上街买菜需要用到加减法,对周围各种图形的认识,学生也在家庭水电费和手机费的花费金额上,也可以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无穷无尽的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引领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的学习。
2.探讨式解决问题
探讨式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周围人的讨论和交流去寻找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提供给学生在课堂外需探讨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首先进行主观的思考,思考帮助形成自己的想法后,与其他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向周围的其他问题进行扩展,这样不仅帮助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探讨式解决问题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作业布置生活化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强调的改革内容就包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减负”,小学课堂以外作业布置生活化完全贴合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可以减少书本中的练习题,增加更多思考和实践相关的作业,比如布置学生陪家长去外出买菜,将计算价钱的工作设置为数学作业,还可以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数学知识互动作为作业,将数学作业布置得更加生活化,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助也会增加家长对学生数学学习知识的了解。数学作业布置生活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其喜欢学习数学。
随着时代的更迭与文明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都应该主动思考小学数学教育中增加更多的乐趣,这样才会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总之,想要在教育方法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性,就应该促使小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探讨式解决问题和作业布置生活化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小学生在课堂外的数学兴趣,将学习数学变得充满生活乐趣,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一、构建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上下车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现象,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我在教学中构建了上下车的生活情景。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有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生:车上原有6人,到站后下去4人,又上来5人。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按照小孩子的思维顺序和日常活习惯都会按照条件给出的顺序解答。生1:会。6-4=2(人)2+5=7(人)答:这时车上有7人。师:6-4=2(人)表示什么意思?生1:6-4=2(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5=7(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后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生2:有,6+5=11(人)11-4=7(人);生3:还有,5-4=1(人)6+1=7(人)。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锥,让同学想办法让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跳在纸上。孩子们很兴奋,也很高兴,他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有的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沿边画出正方形,画出正方形;有的把纸放长方体上,沿边折一折,折出长方形;有的把圆柱沾上印泥,印在纸上,印出圆形。思考正方形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思考学生知道了平面图形是一个面,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在各个物体上的平面图形。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回归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熊去商店买东西,商店里有足球、羽毛球,有铅笔、橡皮、漂亮的铅笔盒,还有三角尺、地图、笔记本。三角尺五角一个,铅笔盒2元一个,小熊要买一个三角尺和一个铅笔盒需要多少钱?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等等,使学生在故事情景中练习数学知识。
现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还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