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颅脑损伤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资料110例患者中,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有效率为58%。
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发生频繁呕吐,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气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2]。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的患者35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术后护理: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要及时叩背吸痰,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吸痰时要施行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当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伤口疼痛、缺氧等时,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平静后再测量,以便确保颅内高压监测的准确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脱水剂效果更好。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热很常见,我们必须要明白患者发热的原因。一般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我们可采用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以下。
一般护理:颅脑损伤患者,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的皮肤和骨突出部位,要保持床铺的清洁与干燥,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对持续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的护理,并为患者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组病人置尿管时间在5~10天。转贴于中国论文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为62%。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及时进食,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不能进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危重病人因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局部黏膜水肿,因此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有学者认为,将插管长度改为从发际到剑突(实测距离)至5cm时,对胃黏膜损伤较轻[4]。适当约束烦躁病人的双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畅通,防止堵塞。避免过频更换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在鼻饲时应给予半卧式头部抬高30°~45°,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定时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饲时要调整“三度”,即浓度、温度、输液速度。一般温度在35~37℃为宜,过热可导致黏膜烫伤,引起出血;过冷则易致腹泻。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还要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并做好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等变化。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
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流质等;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进行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的发生。本组有6例发生心衰、3例发生肾衰,其中4例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这些患者心功能代偿能力较差,当伤后处于高动力状态时,心脏负荷增大,出现失代偿。大量脱水剂的应用,易加重肾负荷,因此要及早补充和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康复期的护理:颅脑损伤后,患者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颅内高压监测,能准确判断颅内伤情及脑水肿情况,降低了因使用甘露醇不当而引起的肾脏的毒性作用,减少了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了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盲目性[5]。在监测过程中,要求将预防颅内感染作为护理的重点,必须保持监护及引流装置的全封闭,避免漏液,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因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和判断各种异常压力波型,各项操作要严密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颅内感染。监测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要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各项护理,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周燕,刘英.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4,(2)7:1039.
2周玉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评价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8:34.
3丹金秀,李淑迦,王军.1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47-148.
4代怀静,金耀华,朱传贤.改良鼻饲法在预防脑卒中应激性溃疡发生中的应用.山东医学,2007,47(1):20.
5蔡友锦,李雪冰,国宁,等.持续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ICU的应用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704-705.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护理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急性颅脑损伤多发病突然,急重。但有易变、突变、多变的特点,是外科常见急症之一。现将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20例颅脑外伤患者,现将急诊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81例,女39例;年龄8~7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6例,打架斗殴致伤34例,酒后跌倒伤15例,挤压伤10例,高空堕物伤5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62例,硬膜下血肿28例,硬膜外血肿20例,颅骨骨折10例;其中单纯伤21例,其余均为复合损伤。
2 护理
2.1 出诊护理 及时到达现场,发现患者后初步估计伤情,并快速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内异物及分泌物,以防误吸而发生窒息,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耳鼻有出血或有脑脊液流出时,应禁止吸引或阻塞,以免加重颅底骨折及引起感染;安置好患者,连接并打开心电、血压监测仪,开通静脉通道,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协助医生包扎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详细记录。
2.2 急救途中护理 密切注意患者意识变化情况,告知患者正在送往医院途中,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突发的打击对伤者心理往往造成巨大的影响,常常会表现出恐惧的情绪,应耐心安抚稳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及安全感,较好地配合检查及治疗。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应继续了解病情、受伤时间、地点、方式及具体情况,记录患者伤后有无呕吐,肢体活动情况及其他部位的损伤或不适;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转运途中应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根据医嘱及时使用药物。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等药物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在转运途中一般用鼻导管吸氧的方式,氧流量2~4 L/min,以防止缺氧加重脑损害。转运途中尽量减少颠簸,随时准备抢救。
2.3 急救护理 详细了解受伤时间,头部着力部位,伤后有无意识障碍,呕吐,肢体活动情况及其他部位的损伤,如血气胸,内脏破裂等;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情况,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可直接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如患者深昏迷,一侧瞳孔散大,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可疑诊断颅内血肿,如脉快而细,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又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应怀疑有严重复合伤,如内脏出血、骨折大出血等。在接诊时应严密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2.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测血压1次/30 min、脉搏、呼吸、瞳孔,并详细记录;护士须掌握各个时期意识状态的表现,根据其演变预示病情的变化,如原发昏迷很深,说明颅内损伤较重,如昏迷逐渐加深,说明脑水肿加重或颅内血肿形成,如患者醒后有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为急性颅脑损伤的表现。
2.5 瞳孔观察 瞳孔在颅脑损伤中变化常常大小不一。桥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瞳孔均缩小,一侧瞳孔散大可能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能是颅内占位性病变或小脑幕裂孔痛压迫动眼神经所致,要严密观察瞳孔变化;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情况,如患者逐渐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尤其是继发于意识障碍加重和瞳孔改变,则提示病情恶化,癫痫发作时注意观察抽搐的部位,眼球和头部转动方向及发病后有无肢体活动障碍等。
3 结果
120例患者中,4例当场宣布死亡,8例在转运途中死亡,其中108例安全到达医院,其中15例保守治疗,93例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死亡5例。
4 小结
对于颅脑损伤的护理,出诊及接应的急诊护士应认真观察,现场急救操作迅速有效,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现场、转运及院内护理因环境不同应各有侧重,相互衔接。颅脑损伤患者瞳孔及意识状态的改变常常反映病情的轻重,应注重掌握意识状态的各个时期临床表现。意识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程度越深,表示颅脑损伤越重,意识的观察常通过询问、交谈及检查痛觉、吞咽反射等进行。注意对瞳孔的观察可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最严重并发症是脑疝;患者如昏迷很深,说明颅内损伤较重;如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为深昏迷,说明脑水肿加重或颅内血肿形成,提示病情恶化,应持续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减轻脑水肿和预防脑水肿继续加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应转运到神经外科治疗或手术室手术。总之,颅脑外伤急诊护理的环境复杂多变,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才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参 考 文 献
[1] 贾建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31.
[2] 武哗.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05,7(10):8586.
[3] 袁秀丽.87例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940.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45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theclinicalcareofpatientswithheadinjurymeasures,sothatpatientsreceivetimelytreatmenttoimproveefficacy,reducemorbidity,mortality,andhelppatientstorestore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piritualandotheraspectsofhealth.Methods:Timelydiagnosisandsalvagetherapywithelaborateclinicalcaretopatientsonthebasisofthepreservationoflife,fightforbrainfunctiontothegreatestdegreeofrecovery.Results:Thisgroupof42patients,31casesarecuredin6cases,5casesofseveredisability,withnodeaths.Conclusion:Afullrangeofcareforpatientswithheadinjuryshouldbetheprimaryinjuryinthetreatmentofcare,protectionandrecoveryofbrainfunctionatthesametime,nutritionalsupport,inordertoincreasethebodyresistance,reducecomplicationsandimprovethecurerate,andpatientsphysicalandmentalhealthtoreturntosociety.
KeywordsBraininjury;Careanalysis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损伤,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较快,出现的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除了应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外,精心合理的临床护理,不仅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患者康复、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12~69岁,平均52岁。根据临床表现和CT扫描确诊:硬脑膜外血肿15例,硬脑膜下血肿11例,脑挫裂伤伴有颅内血肿者12例,颅骨骨折伴颅内出血4例。导致患者出现颅脑损伤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30例、打击伤6例、摔伤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40分钟~2天,平均6.3小时。
方法:采用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18例,钻孔术12例,采用抗炎、脱水、激素治疗、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12例。42例患者全部实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观察项目:①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的变化,意识的改变可提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②瞳孔的改变对判断病情、有无颅内血肿及脑疝有重要的作用,应仔细查看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检查对光反射的灵敏度,详细观察眼球活动的变化。③血压可以直接反映颅内压的改变,创伤后当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早期;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心跳减弱、呼吸减缓不规则,提示脑干功能衰竭。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中,治愈31例,中残6例,重残5例,无死亡。
护理
一般护理: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变换,经常按摩受压的皮肤和骨突出部位以促进年血液循环,或加气垫或海绵垫进行保护,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保持患者会的清洁,对持续导尿的患者,应每天清洗会,每天更换尿袋,每周更换尿管,及早给患者进行膀胱训练,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机率[2]。
术前护理:保证监护仪正常运转,患者取平卧位或头抬高10°~15°为宜,每30分钟记录1次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3],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保持呼吸道畅通,氧气流量以2~4L/分,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给氧,对脑缺氧的改善、脑水肿的预防、促进脑细胞的恢复均可带来积极的作用。对于患者原有的疾病,应及时评估,本组患者中有26例既往有慢性病史,颅脑损伤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对血压、血糖、心率等均产生影响[4]。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本组资料110例患者中,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有效率为58%。
护理
术前护理:护士要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在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点,监护时患者保持平卧或头高10°~15°为宜,妥善保护监测装置的接头导线,防止扭曲、折叠或脱出。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极易发生频繁呕吐,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气管插管,吸氧3~5L/分,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2]。对于急需手术患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的患者35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术后护理:对昏迷较深的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要及时叩背吸痰,操作动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刺激,吸痰时要施行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当颅内血肿、严重脑水肿、伤口疼痛、缺氧等时,患者可出现躁动不安,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必要时使用镇静剂,让患者平静后再测量,以便确保颅内高压监测的准确性。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脱水剂效果更好。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热很常见,我们必须要明白患者发热的原因。一般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我们可采用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7℃以下。
一般护理:颅脑损伤患者,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的皮肤和骨突出部位,要保持床铺的清洁与干燥,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对持续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的护理,并为患者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组病人置尿管时间在5~10天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为62%。颅脑损伤后的患者应及时进食,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不能进食者要留置胃管,同时做好胃管的护理。危重病人因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血液供应减少,局部黏膜水肿,因此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有学者认为,将插管长度改为从发际到剑突(实测距离)至5cm时,对胃黏膜损伤较轻[4]。适当约束烦躁病人的双手,可防止自行拔管,保持胃管畅通,防止堵塞。避免过频更换胃管,防止造成胃黏膜机械性损伤出血。在鼻饲时应给予半卧式头部抬高30°~45°,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定时测定pH值,使pH值保持4~7。鼻饲时要调整“三度”,即浓度、温度、输液速度。一般温度在35~37℃为宜,过热可导致黏膜烫伤,引起出血;过冷则易致腹泻。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患者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还要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并做好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等变化。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脱出。
饮食指导: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流质等;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较明显,要尽快进行鼻饲,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的发生。本组有6例发生心衰、3例发生肾衰,其中4例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这些患者心功能代偿能力较差,当伤后处于高动力状态时,心脏负荷增大,出现失代偿。大量脱水剂的应用,易加重肾负荷,因此要及早补充和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康复期的护理:颅脑损伤后,患者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小时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讨论
颅内高压监测,能准确判断颅内伤情及脑水肿情况,降低了因使用甘露醇不当而引起的肾脏的毒性作用,减少了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了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盲目性[5]。在监测过程中,要求将预防颅内感染作为护理的重点,必须保持监护及引流装置的全封闭,避免漏液,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因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和判断各种异常压力波型,各项操作要严密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防止颅内感染。监测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要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各项护理,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及生存率。
论文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护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11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临床治疗与护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极高。本组110例患者,治愈6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死亡10例,放弃治疗4例。有效率为58%。结论:提高临床救治和护理水平,加强患者术前和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和引流管的护理,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患者肺部并发症,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患者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一般都是颅内高压(ICP),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在50%以上[1]。因患者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合并损伤多和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周燕,刘英.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4,(2)7:1039.
2周玉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评价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8:34.
3丹金秀,李淑迦,王军.1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47-148.
关键词:分级护理 颅脑损伤 脑外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16
Application of grading nursing in the care of the cranial injury
Zhang Jun Sun Luoqun
Abstract:Objective:Grading nurs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care,rational care to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ccording to patients’ condition are studied in this contribution.Methods: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patients' condition and content of the grading nursing,we studied the application of grading nursing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Result:Cranial inju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so a higher level of care standards should be provid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and surgery period.When patients were stable or in recovery state,care level could be reduced to secondary or tertiary level.Conclusion:Rational care for th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lied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care level and patients' health status,and can reduce care cost and improve the health care staff's care effect.
Keywords:Grading care Cranial injury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16-01
颅脑损伤[1]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颅脑损伤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伴随着较高的伤亡率,因此正确鉴别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并给予必要合理的护理十分重要[2]。
在对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伤势严重程度,护理可分为四个护理等级,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护理。通常颅脑损伤严重患者,比如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或是颅脑急性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身体症状变化快,短时间内易发生病情突变,需要给予密切观察,甚至24小时护理[3],因此护理等级多为特级或是一级。当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或是患者损伤不严重时,医护人员根据病情需要可将护理等级设为二、三级。在护理等级设定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合理设定护理等级,这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增强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4]。
本文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不同病情分析如何对其正确实施分级护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简要分析了颅脑损伤的基本特征、四级护理的护理依据和应给予患者的护理标准,然后针对不同患者的颅脑损伤病情详细分析如何在临床护理中实施四级护理,最后对分级护理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加以总结。
1 分级护理和颅脑损伤
1.1 分级护理。根据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不同,护理人员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特级护理、一级、二级和三级护理四个等级[5]。不同等级的护理取决于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自理能力,有不同的护理标准。
表1 四级护理的依据和护理标准
表1给出了四级护理的护理依据以及需要的护理的标准,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给予专门的护理。如患者脑部有开放性伤口或者摔伤造成颅内瘀血等症状时,需要对其进行特级护理,实时观察患者状态并为下一步手术做好准备,患者病情较轻时则根据护理等级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监护。护理的内容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检测体温、脉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药物措施,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反应。另外,帮助患者进行身体清洁,每隔一段时间帮助卧床患者变更体味,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出现局部过度压迫。对于患者的饮食以及心理方面的护理,可根据不同护理要求实施。
1.2 颅脑损伤。颅脑是人体重要器官,造成颅脑损伤的原因多样并且发病状态十分复杂[6,7]。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属于常见状况,下面简要介绍一些损伤病理和发病表现。
首先,由于车祸、摔伤等造成的颅脑损伤普遍存在颅骨骨折、颅腔内出血等症状[8],造成的原因有交通事故、跌倒损伤和恶意打击等。
其次,某些机体病变造成的颅脑损伤也占有很大比例,如癫痫和蛛网膜下腔出血[9,10]等,这类颅脑损伤往往伴随着其他机体异样。而且颅脑损伤也可引起其他严重机体病变,如重型颅脑损伤致神经源性肺水肿[11]继发于各种中枢系统损伤导致的突发性颅压升高进而引起的急性肺水肿,该病起病急,死亡率高。术后短期患者需要密切的观察,防止出现一些不适,例如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易造成部分组织长期压迫而发生组织缺血造成局部溃烂[12]。
2 分级护理在重症摔伤监护中的应用
护理的基本目的是掌握患者的身体症状变化,进行评估并辅助医生完成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患者的康复。不同等级的护理在护理强度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护理内容差别不大,护理内容基本包括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及时处理患者的不适进而辅助患者康复。
首先,分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中,患者存在颅骨骨折、脑挫裂伤或是颅内血肿等症状,通常给予患者特级或一级的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需要严密的观察,医护人员应24小时随时为病情变化做好准备,对患者要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瞳孔反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和呼吸等,这些症状对于提示颅内压有重要作用,呼吸中枢受损、颅内高压等病变可反映为呼吸频率不规则、体温过高等外在症状,此时要对患者进行特定的护理。患者意识是判断颅脑损伤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话、给痛刺激等判断患者意识状态等。瞳孔变化反映了颅脑损伤的部位及出血程度,当患者出现病灶侧或是双侧瞳孔散大,说明患者病情危急,此时医护人员需要及时给予辅助或是报告医生加以协助治疗。
再次,除了物理性外伤,颅脑内部机理的病变也是护理重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外科常见急诊疾病,表现为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病发突然,短时间内变化剧烈,死亡率高。因此在配合医生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状态,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术前观察期应定为特级或一级护理,对患者瞳孔、颅内压等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降低监护等级为二级护理,并做好营养供给、卫生等一般性护理工作。在重型颅脑损伤致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监护中需要积极进行呼吸道护理工作。患者起到分泌物多、粘稠度大,以造成起到堵塞发生缺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需要以及患病程度对其进行人工或机械辅助通气。另外需要定期在无菌条件下对患者起到湿化,降低呼吸道感染率。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护理工作也是护理重点,开颅手术后患者病情复杂并且多数处于昏迷状态,因此身体的不适必须由医护人员通过专业的手段获得,另外长期卧床容易造成部分组织缺血或营养不良而发生局部溃烂,增大后续的护理难度和病人的危险。严重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机体症状变化大,需要给予特级或是一级护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血压和瞳孔的变化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通过手术或是药物治疗解决患者异常症状。后期的康复过程中,患者通常具有自理能力或是部分自理能力,因此病情稳定后或是恢复期病人的监护间隔时间可以较长,并且可通过呼叫器终端进行自行报告。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状况帮助或督促其完成必要的自理活动,此时的护理等级通常为二、三级护理。
3 讨论
通过对上述颅脑损伤护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特级、一级护理通常在患者发病期间或是手术前后的阶段进行,此时患者症状变化大,易发生突变状况。当患者病情稳定,或者术后进入稳定恢复期时,患者对护理的要求有所降低,护理等级也通常降为二、三级护理。例如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患者通常伴有颅骨骨折、开放性伤口或是颅内血肿等,亟需手术或是相应的治疗,而且患者病情变化快,需要医护人员实时监测。其他一些重症颅脑损伤疾病引起患者病情变化的情况也是护理的重点之一,对此需要高等级的护理标准。当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或是进入恢复期后,护理的重点便改为督促或帮助患者自行护理,护理等级也相应下降。
颅脑损伤具有起病急、发病快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除了应急诊断治疗,应加强临床护理的强度,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在护理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不同等级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康复,并且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陶祥洛.颅脑损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142-143
[2] 缪建平,茹卫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35-437
[3] 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4]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5] 李沁晏.科内逐级护理质控在四级护理质控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5):1386
[6] 梁敏,冉成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3):1458-1459
[7] 桑文渊,海燕.重度脑室内出血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5:048
[8] 易声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3-3
[9] 冯学花,褚万峰,刘云英.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微创清除加引流治疗37例[J].当代医学,2009,15(24):114-115
[10] 廖晓琴,张春英.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910-910
[关键词]颅脑损伤; 呼吸衰竭; 机械性通气; 急性;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14-0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10~68岁,平均26.25岁。
1.2 受伤原因车祸伤24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2例。
1.3 损伤类型闭合性伤28例,开放性伤4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24例。入院时GCS评
6~8分(重型)22例,3~5分(特重型)10例。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判断。
1.4 排除标准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有严重的心肝功能障碍者、糖尿病患者等不列入本研究所选病历的范围。
2 治疗方法
2.1 病因治疗本组32例均入院30min~12h后行大骨瓣减压颅内水肿清除和(或)挫伤灶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8例同时进行骨折固定和(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2.2 对症治疗本组气管插管10例,气管切开22例用通气方式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分别采用辅助呼吸/ 控制呼吸+叹息呼吸(SIGN)+呼吸末正压通气 (PEEP)、同步间隙性指令呼吸(SIMV)、压力支持呼吸(PSV)+PEEP、辅助呼吸/控制呼吸+PEEP等。
3 结果
经上述综合治疗,按6例(18.75%),重残2例(6.25%),死亡10例(31.25%)。
4 护理
4.1术前准备及护理
本组存活的22例患者,从受伤至手术后的时间均为2.5h,而死亡的10例患者从受伤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0h,这充分说明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长短明显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术前准备必须争分夺秒,立即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路、配血、备皮、更衣、按医嘱肌注术前针;对入院已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者,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行气管插管术,并给予吸氧、使用脱水剂及呼吸兴奋剂后送手术室行开颅探查术。
4.2 术后护理
4.2.1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护
手术后均安置于ICU病房,抬高床头15~30度,连接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湿度及温度均适宜.
4.2.2术后呼吸道的管理
术后患者痰液增多时应及时吸出,保证气道湿润,适时合理的吸痰而非定时吸痰非常关键。以下5种情况之一应立即吸痰:(1)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表现时;(2)在床边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时;(3)因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报警时(4)氧饱和度或氧分压忽然降低时(5)翻身扣背后。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手法正确,动作轻柔。
4.2.3 预防呼吸道院内感染
保持ICU病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严格限制陪伴及探视制度。每日更换消毒呼吸机管道、气管切开内套管2次,每日常规进行口腔护理2次,吸痰用具专用且每日更换,防止呼吸道院内感染的发生。
4.2.4 开颅术后切口引流的管理
术后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严格记录引流物的色、量及性质,若切口处有较多的血性液渗出,而引流量很少,多提示引流不畅;保持引流管插管处的清洁和引流管密封,引流装置始终置于切口部位以下;注意引流量的控制,防止严重低颅压的出现。
4.2.5 机器通气的管理
本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为29.6-456h,平均上机时间为124h。注意每小时检查呼吸机的运作情况[3]。呼吸机湿化瓶内要求及时添加水,保持有效温度。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防止肺部感染。
4.2.6 帮助恢复呼吸机功能
给予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协调和鼓励病人进行呼吸肌功能和肢体的被动活动,促进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的功能障碍。
4.2.7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本组术后均以全身半导体降温毯加冬眠肌松剂,争取在10h内将体温降至亚低温水平(肛温33~35摄氏度)直到颅内压降至正常值24h后停止。
4.2.8 术后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不能正常进食,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分解明显增强,急需大量营养补充[3]。
5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生于手术后,治疗及护理难度大,临床死亡率较高。随着综合治疗措施的改进及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治愈率有所提高[4,5]。通过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进行总结,认为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亚低温疗法,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预防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重点,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5.
[2] 沈文霞. 重型颅脑损伤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80-82.
[3] 范凤英,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50例护理体会[J].福建医学杂志,2002,24(3):127-128.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5-02
临床上,重型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之一,患者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了及时的抢救治疗,脱离了生命危险期,但许多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的患者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许多痛苦,也严重影响了康复计划的执行。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发生,避免患者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创造出适合患者身体恢复的良好环境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得患者减少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有助于其身体康复,减少患者自己和家人的负担,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选取了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并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处于康复期的患者78例,这些患者中包括男患者42人及女患者36人,他们的年龄均在18岁到72岁之间。将78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也就是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39人,并保证两组的男女患者人数相等,以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实验组患者后遗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少,例如在肢体偏瘫,语言障碍以及记忆力障碍等方面实验组患者的发生率都较低对照组的患者低许多。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精心的心理护理,并定期做心理咨询,除此之外,两组的其他护理应保持一致,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2结果
根据统计学的计算结果可以得知,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相互比较的差异具有研究意义,见表1。
3讨论
3.1对具有抑郁症状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许多患者脑部受伤后,都会在语言以及记忆力方面发生严重障碍,导致患者不能很好地与社会中的其他人流,因而逐渐脱离了社会的轨迹,使患者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加上患者对疾病预后的不了解,同时生理上也因为功能障碍的遗留,这些因素使得患者极易出现忧郁、孤僻、悲观等等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更因为患者本身过不去自己心理的那道坎儿,总认为自己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是家人的负担,社会角色的突变让患者难以适应,从而表现出消极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如此给患者病情的康复又带来极大的阻碍。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护理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首先护理人员可以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用书面方式与其交流,待患者与其打开心结之后可以鼓励患者适当练习简单词汇的发音,再者,鼓励患者看新闻,听广播,听音乐,让患者与患者之间多交流,不仅可以使其更多的接触社会,让其不觉得自己远离了社会,同时在一定程度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说话表达能力[1]。患者的康复需要树立一定的信心,护理人员可以举出其他接受康复治疗患者逐渐走向健康的真实事例来说服患者,让其对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需要指出的是,家人是患者生活的中心,家人对患者的鼓舞可以很好的让患者信心大增的同时得到强烈的安全感,很好的消除患者抑郁的消极态度,正视疾病,不再逃避,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康复治疗工作,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因此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4]
3.2对康复期焦躁烦闷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极少数患者对颅脑损伤的预后有很好的了解,一般都认为受到脑创伤后一定会留有非常严重的后遗症或其他隐患,心理负担因此变得特别沉重,同时因为患者亲眼看到自身形象的改变,进而出现焦躁烦闷等一系列的消极现象,对身边的任何事都以一种消极抱怨的态度看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病情的康复。而护理人员对焦躁不安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当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患者不良情绪的积聚和爆发,对其态度突然的转变做到不埋怨,不和他们斤斤计较,让患者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环境中,这样有利于患者心情的平复,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对患者自身疾病的了解,让其清楚知道自己的预后情况,增强患者接受康复治疗的信心。另外,还可以鼓励他们去接触社会,听音乐,看新闻等,并组织患者们一起做些有趣的活动,给患者建立和谐的康复环境,让他们知道社会一直都没有放弃他们,一直在等待他们的回归,进而减轻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对暂时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内心想法时,护理人员应该给患者及时备上笔纸,让患者不至于因为自己需求无法表达而更加焦躁和不安。[3]
3.3对术后具有依赖性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许多患者脑部受创后都会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很多事情都要依赖于家属或者护理人员才能完成,患者康复治疗的时间很长,患者对家属和护理人员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总是以生病为由希望获取更多的同情,然后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家属及护理人员去做,举例来讲: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护理之后,有的患者具备了自己进食的能力,但是因为此前家属对患者事情的过分包办,患者依赖性过分增强,因此还是希望由家属来喂食,一旦家属拒绝,就会耍小孩子脾气,拒绝进食。对于患者这种渴望更多关怀的心情,护理应当首先表示理解,不能过分苛求患者立刻脱离对家属的依赖,如此只会适得其反,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对患者讲解对家属过分的依赖不利于自身身体和智力的康复,同时也会成为家人的负担。劝服患者能尽力自己完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例如进食、刷牙、洗脸等基本的事情,当患者完成时也须适当予以赞赏与鼓励,让患者更有信心和动力去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早日摆脱对家属的依赖并康复。在康复治疗时切记不要过于急躁,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给患者增加更多的心理压力,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和强度,注重提高康复的效率。患者虽然头部受到过损伤,但是他们仍然具有重新恢复的潜能[2],让患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对患者加以同情时不要迁就他们过分依赖的心理,鼓励他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早日回到社会,承担起自己肩负的责任。[5]
4结束语
临床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即便能够接受及时的治疗,进而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期,但是患者的后遗症也会很多,同时患者的预后也比较差[1]。为了防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患者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因此,患者特别容易在护理期间发生许多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以往的康复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仅仅是帮助患者调整生理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自理的能力,从而忽略了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和护理,使患者没有很大的信心和耐力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致使康复治疗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并产生很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组研究发现,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可以使康复治疗收到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群,陈学军.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06).
[2]魏爱环,李作凌,吕秀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过后预防病情恶化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2).
[3]陈晓萍.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31).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救;护理
在各类临床急症中,颅脑损伤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一旦处理不当,或未及时救治则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因此医护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医疗护理技术,还应保持清醒头脑和冷静素质,只有通过及时抢救和全方位护理,患者生命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3年4月~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9~54岁,平均年龄(33.2±2.7)岁;14例为脑干损伤,22例为脑挫裂伤,24例为颅内血肿。此外,32例合并腹部损伤,28例合并胸部及其他部位损伤。随即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颅脑损伤常规救治:①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瞳孔大小以及神智情况做出判断,并及时清创。常规给予脱水和止血药物,避免出现脑水肿;②患者头部应保持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异物,保持通畅气道。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吸氧护理。③构建静脉通路并给予脱水、止血、利尿药物进行治疗,控制患者颅内压,避免形成脑疝。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手术室急救护理方案:①第一时间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全面检查患者伤情,确认其是否存在其他部位合并伤,并联系主治医师;②开展亚低温治疗,确保患者所处环境温度不超出33~35℃[2],降低患者脑部耗氧量以及代谢速度,降低颅内血流量以及颅内压,以达到控制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③并发症的预防控制:患者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其各项指标波动,若出现脑疝则应给予脱水降压药物如呋塞米/甘露醇等;若患者瞳孔变化伴有意识障碍时也应给予针对性处理;患者脑脊液外流时切忌直接冲洗或填塞伤口,而应嘱患者取患侧卧位,用消毒纱布轻柔擦拭,以免引发颅内感染。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见表2。
3讨论
在各类临床急症中,颅脑损伤属于一类严重急症。其中大多数是生产事故或者交通意外事件所致[3]。颅脑损伤患者必须接受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控制术后各类不良反应。
我院由于以往医疗技术设备尚未完善,且在颅脑损伤急救护理方面缺乏足够重视,治疗效果不甚满意。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医疗设备器械的购入和应用、医护人员的自我完善和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药护理工作有了显著进步。本次研究表明,改进后的急救护理方案明显优于原有常规急救护理方案,实验组患者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周已焰.重型颅脑损伤后胃肠动力障碍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5):308-311.
关键词:幼儿;颅脑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60-01
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故伤后反应较成人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1],在临床上密切观察病情十分重要,我院1998~2008年收治幼儿颅脑损伤46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46例患儿 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13岁,平均6.5岁。损伤类型:坠落伤22例,车祸伤13例,打击伤8例,其他类型伤3例;着力部位:额部8例,枕部11例,颞顶部12例,多部位伤15例;闭合性颅脑伤41例,开放性颅脑伤5例;颅内血肿类型:硬脑膜下血肿10例.硬脑膜外血肿8例,脑室内出血2例,多发性血肿5例,脑挫裂伤19例,原发性脑干伤2例;各种类型颅骨骨折29例;合并四肢骨折7例,血气胸1例,腹部脏器伤1例,伴休克5例;合并脑疝者17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8例,9~12分18例,3~8分20例;据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8例,中残者8例,重残者3例,死亡7例,生存率84.4%,治愈率78.3%,病死率15.2%。
2护理
2.1意识、精神、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幼儿颅脑损伤后首要观察的是意识及精神状态[2],因为儿童颅脑损伤后反应可能较成人慢,但病情发展多快而重[3],因此应严密观察意识和精神的细微变化,尤其是在72h内尤为重要。如患儿持续精神萎靡、哭闹、烦躁、嗜睡、淡漠、昏迷等,应注意可能有颅内出血倾向,如意识障碍加深或意识清醒突然转入昏迷,瞳孔不等大,或一侧进行性散大,呼吸深快,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应警惕脑疝的发生,需紧急抢救。
2.2术后护理:①颅内引流管的护理:应该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常压密封的引流袋置放于床头下方距创伤3cm处,引流袋位置应该低于引流口,以免逆行感染;负压引流袋可以和引流口的位置持平,换引流袋及引流壶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引流液回流。②切口的护理:局部保持清洁干燥,拔管后还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注意有无脑脊液漏的发生。③吸氧:鼻导管吸氧,1~2L/min。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肺内。⑤预防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清醒后血压正常可将床头抬高20°~30°,保持头部正中位置,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防止或减轻脑水肿。
2.3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护理:脑脊液耳漏、鼻漏患者要保持局部清洁,可用无菌棉签蘸取脑脊液,禁止堵塞、冲洗、挖耳、大笑、用力排便等,以防颅内压增高,影响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愈合,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4呼吸道的护理:颅脑损伤的幼儿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易发生气管梗阻或肺部感染,应及时叩背吸痰,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5高热的护理:幼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伤后易出现高热或高热惊厥,加重脑细胞的缺氧坏死。有文献报道[4],体温每降低1℃,脑组织基础代谢率下降6%~7%,颅内压下降5%~6%。因此,对高热者要及时行药物或物理降温,持续高热者应按医嘱给予亚冬眠疗法,以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预防颅内压增高。降温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体温维持在34℃~36℃为宜。
2.6预防继发感染: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床铺保持清洁、平整、干燥,昏迷者使用海绵垫,每2h翻身1次,按摩受压部位。留置尿管患儿每日清洁尿道口和冲洗膀胱,并观察有无尿路感染症状。
2.7饮食护理:早期可通过输液、输血浆、白蛋白维持营养,长时间昏迷者要进行鼻饲,一般伤后3天肠鸣音良好即开始鼻饲。清醒而无呕吐者可逐步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初期控制盐的摄入,不宜吃含糖高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胀。
2.8康复期护理: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即可进行语言、听力训练,病情稳定后开始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足下垂。
3体会
幼儿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与成人不尽相同,所受外力和损伤程度常不成正比,病情变化发展较成人快,脑水肿往往较成人严重,而瞳孔变化出现较成人晚,生命体征易受条件因素影响而波动较大,加之幼儿不能叙述伤情使诊断病情困难[5],所以要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尤其注意患儿的意识和瞳孔的细微变化,及早发现颅内出血或脑疝等病情变化,以获得最佳抢救时机;幼儿颅脑伤后治疗效果好,死亡率低,预后好,这可能与幼儿的脑组织尚在发育中,侧枝循环丰富.易代偿有关[6]。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7
[2]陈红仙,郭延玲,王小雨,等.幼儿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126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28
[3]缪建平,钱小红.2岁以下婴幼儿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0
[4]薜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