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自然奇观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奇观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奇观作文

第1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奥运会已经结束了,但是,在奥运赛场上太多的人撒下了汗水,也流下了眼泪。有欣喜,有感动,同样也有失落和悔恨……

——题记

也许,我不曾对一个人这样遗憾过;也不曾这样感动过;或者也许,我不可能对荧屏上的一个陌生人感到如此骄傲!是他的泪水,更是他的坚强,唤醒了我心中那股无法抑止的潮水。

04年,他满脸笑容地戴上金牌,也许是从那一刻,人们开始记忆他,记忆这个来自浙江的射击运动员——朱启南,这个令国人骄傲令浙江人骄傲的冠军。08年,他为自己的梦想而之奋斗,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朱启南,他失利了,他的满脸泪水没能使五星红旗升在领奖台的最高处,他哭得很伤心,因为他是那样的与金牌相近,因为这4年来训练的点点滴滴在颁奖那一刻显得那般渺小。银牌,并没有真正的赢,它输在金牌之下。有人说,朱启南哭是因为他输不起,那么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没有想过朱启南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遗憾,失落,自责,还有一股莫大的坚强。起初,我并没有在意,甚至更多的是责备,我只是单纯的觉得一块本该属于中国的金牌却落入他人之手了。

赛后的采访,朱启南很从容,也是他的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言语使我看清并认识一个真正的朱启南,一个坚强,期待,愿意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朱启南,懂得珍惜,懂得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第2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是较普遍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所写的事物认识肤浅,或根本不了解。

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实际是知识、语言、认识等方面的综合。作文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平时积累材料的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上。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训练。在构成作文能力的诸因素中认识能力是基础,更应得到重视。

训练培养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学生认识事物来说首先应注意其有序的训练,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认识。将学生在阅读课中理清文章脉络,寻找作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迁移到作文中就是让学生写作时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大自然奇观的课文很多,要借此教给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方法,掌握规律。如《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用5句话描绘出海上日出的壮丽画面。先是写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接着写太阳向上升,再写太阳冲破云霞,然后写太阳光,最后写太阳旁边的云。类似这样按时间或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也就是作者思路、观察顺序写成的文章很多。结合这些课文的教学进行思之有序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理清段篇的内在联系,可以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翠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下面就分别按头、背、腹羽毛的颜色描述。这样总起分述,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由近及远,或按从下到上等写作顺序写成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了这些规律,迁移到作文中学生就会围绕事物中心有条理、有详有略地表达。

第3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六(1)班

龚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朋友,你可曾领略到这瀑布力之奇观;每每置身于此,我总是魂季魄动心神飞越,惊叹这水流的杰作!惊叹这大自然的威力!我也曾目睹那死水一潭,泛着绿,吐着泡,散出今人室息的恶臭,禁不住为这水的死寂而感到深深的慨叹!

朋友,你可曾关注那飞驰的车轮,转动的轴承,它们熠着光,闪着彩,映出一幅绚丽的画卷!你可曾注意那成堆的钢铁,在静默中锈边斑斑……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曾不止一次倾倒在一位伟人对梅花赞颂歌前。啊!请你闭上眼去想象一下,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可你再去看一下温室里的花朵娇嫩赢弱,一见风寒便蔫头耷脑花败叶残。

第4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连州地下河位于历史文化古城连州市东北26公里处,在粤桂湘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是一个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巨型天然石灰岩溶洞。经地质学家分析,该溶洞是因2亿年前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现在可游览面积达45000平方米。最高处为47.8米,最宽处为53.6米,洞内四季气温保持在18℃左右,空气清新,冬暖 夏凉,是旅游避暑的圣地。

洞内有无数千姿百态、瑰丽多彩的钟乳石,游览范围共分三层:上中两层为陆地层,厅堂高大宽阔,岩壁坚固,雄伟壮观,“瀑布”“山林”、“幽谷”、“田园”、“瑶寨”,百花争艳,鸟飞云走……;下层是一条地下暗河,由北向南蜿蜒1500米,经过三个美丽的峡谷,穿过四座山头底部,河面宽1.6~10米,水深1~7米,两岸奇景密布,巧夺天工,美不胜收。有洞中之宝“金鸡报晓”、“飞象过河”;还有地下河最高最大、一物两景的“寿星公”;更有近百处由石柱、石幔、石笋、石藕、石花等天然形成的奇观,“飞瀑奇石”、“花鸟神阁”……,各处自然美景无不让人叹为观止,乐而忘返。kt250.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桥是连州地下河独有的特色。我国着名作家秦牧作文章赞曰:“神秘瑰丽的地下河” 。现代名作家杨羽说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艺术品”。现代名诗人杨应彬说它“胜似世外桃源”。

第5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怎样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充满幽默感呢?

一、词汇丰富,表现出灵动鲜活之美

灵活运用优雅的词语,能使文章的语言灵动鲜活,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如:流水(清清),荡漾起声和色的韵律,飘逸出生命的华彩

流水(柔柔),点染开情与感的温和,播洒下爱情的春露。

流水(蓬蓬),激扬了力与美的交响,迸发出灵魂的坚韧。

上面文段中加点的这些带有感彩的动词,优雅而有韵味,再者“荡漾”与“韵律”、“飘逸”与“华彩”……这些巧妙的搭配共同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的意境,特别是更婉转而清晰地表达了对水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加括号的是形容词的重叠,重叠后就使语言充满韵味,具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

二、句式灵活,表现出音韵和谐之美

句式的巧妙运用,能让语言表现出活泼明快具有音韵和谐之美。请看下面句子:

看看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杭州的春天是美丽的,瑞士的夏天是美妙的,济南的秋天是凉爽的;

(2)上帝把美丽的春天留给杭州,将艺术的夏天赐给瑞士,而把凉爽的秋天送给济南。

这里前后两句一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前一句是一般陈述句,后一句是把字句,并变陈述句为拟人句,表达效果迥异,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情趣,具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三、描绘传神,表现出诗情画意之美

漫步在梅林小径,独观此香雪奇观,我深深被她多彩多姿的魅力吸引了:白如雪,绯如桃,一枝独秀,数朵争妍。整片梅林里,弥漫着淡雅清香。更有流溪河穿行其间,片片花瓣随流水,朵朵香雪逐清波。观此景,闻此味,宛如天仙挥长袖,嫦娥洒暗香。萝岗香雪的魅力,恰在于此。 ――《香雪?红梅》

这段文字特别注重了描绘的传神,你看作者笔下的“香雪红梅”是多么的具有魅力而令人神往。

四、情感充沛,表现出抒情议论之美

王维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考场作文对语言的要求不仅限于在“美”,更重要的还在“情”。

①我激动了,抚摸着这一树红梅,两行热泪自眼眶溢出――不,这是感性的结晶,是激情的精华!那一刻,我与它相视无言,只有那泪滴与雪花在无声的交流着……

②它红得鲜艳,使人想起了歌乐山上的一位位爱国忠魂。长眠此山,他们也许已被世人遗忘。但这一树红梅,却是他们“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写照。倘若为烈士们树一丰碑,那么,就在这周围栽一圈红梅吧――让烈士们当年殉国之血,把这红岩梅染红,让它红得灿烂!

怎样使语言充满激情呢?一要热情真挚,要抒发发自内心的感受。二要丰富细腻,如上文①②段中对“洒泪”和“联想”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从中体现了作者感情的细腻;三是自然和谐,抒情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和叙述,才能达到抒感的效果,如上文从看到“红梅”引出“爱国忠魂”的回忆,从而抒发了自己赞美英烈的情感,就显得非常和谐自然。

五、语言幽默,表现出独特个性之美

幽默的语言是充满风趣、可笑和深长意味的智慧语言。我们的作文语言既要有趣,又要有让人回味的东西。一味地有趣而没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不是幽默,而是滑稽。所以说幽默是有智慧的滑稽,而滑稽是无智慧的幽默。

(一)聪明的命题彰显智慧的幽默

“文好题一半”,有智慧的幽默作文往往有一个巧妙的标题,谋划幽默语言千万不可错过标题。

1. 巧用比喻,传递真情。

如《鞋医生》是一个比喻式的标题,将修鞋工比喻为医生,情真意切。

2. 寓庄于谐,幽默风趣。

《我要我的滋味》、《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利用广告词或歌词的诙谐活泼调动读者阅读情趣,尽展90后青春风采。

(二)巧用修辞推出幽默语言的亮点

幽默效果的产生多是因为“与众不同”。不同的修辞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带有幽默色彩的反语就是利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达到超乎寻常的作用;与带讽刺性的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夸张则是针对客观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用显微镜的方式将它的状态放大,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

(三)不动声色地叙述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作文中作者着意为之的叙述,目的是已经预设好的,就是要引领读者去领略最终的幽默艺术。有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故意,也可以说是一种灰色幽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种气魄和耐力,一种包含智慧的平和心以及思路上的层层深入,使最终价值思想指向幽默。

(四)故意曲说造成的理解指向的不同而产生幽默

第6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一、热爱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动机研究》一书中讲到:一位和蔼可亲令人鼓舞能增强学生信心的教师,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关系。学困生尤其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爱护。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人人尊重学困生的良好集体。动之以情,与学困生做好朋友,交流思想感情,使他们明白优秀生之所以能写出较好的作文,那是因为他们刻苦努力的结果。只要向他们那样认真勤奋,肯定也有能力写好作文。晓之以理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们寄予很大期望。教师的爱就像一直燃烧的火炬,点燃学困生树立信心,积极进取的思想火花。

二、化难为易,消除学困生作文畏惧心理

学生害怕作文,特别是学困生,一拿到作文题目,简直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必须为他们铺设好作文的各种台阶,使他们消除作文的畏惧心理。

1.指导具体化。对学困生应进行特殊的具体化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审题、立意、选材、安排、表达的方法,建立起作文的大致框架,使他们作文前感到“胸有成竹”。

2.先进代后进。优等生与学困生可以结成作文互帮对子,让优等生担当起小老师的职责,团结友爱,互帮互学。

3.与各科教学结合。语文教学要与数学、思品、自然、地理、音乐等各学科有机结合,在各学科的课堂上加强对学困生的口头表达、观察分析等能力的培养,促进学困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4.与课外活动结合。教师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如:各种主题的大、中、小班队、大队活动,体育比赛,参观旅游等;语文教师也可以结合作文教学的需要,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有意识地让学困生担任活动的主要角色,使其在快乐的过程中,获取作文的感性材料,创造作文前的良好心境。这样的作文,学困生感到有内容可写,也有兴趣写。

5.与家庭教育结合。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作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利用家校、家长会、家访等各种形式向学困生的家长介绍作文教学的要求和孩子的作文情况,并提供一些作文辅导的具体方法。使他们成为学困生学习作文的第二个老师。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作文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6.激趣提升。为进一步激发和巩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的延伸,课余组织学生运用“先总后分”或“总分总”的方法, 写一写《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校园一角》、《早操》等场景。提高学困生的作文水平,必须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写什么是内容问题,怎样写是形式问题,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容决定形式,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着手。如何从写作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是“玩中学,学中玩”。即指教师有意识组织学困生参加课间十分钟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和校内大扫除、植树、演讲、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同学们的神态、言语、动作,然后再启发学生如何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观察与表达中,教师应及时小结,多鼓励、少指责。二是电教媒体,呈现奇观,激发兴趣。到高年级时可将观察点从校内转到校外,观察的事物也从简单到复杂。如采集标本和数种,参观车站、码头等。由于我们身处农村,不能亲自去参观展览馆和重大建筑物、名胜古迹等。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搜集一些名胜古迹图片,制作多种课件,使这些从未亲身经历的山川、河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开阔学困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他们欢呼、跳跃,仿佛投入了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我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上,如在屏幕上看到水电站,指导学生注意“拦河坝”,观其外形,了解其长度、高度和作用。“人工湖”,看其湖面,了解其面积、作用等。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掌握按顺序或地点转变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表扬鼓励,让学困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当代教育有关学生动机研究表明:成功使学生可以享受到两种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由于努力而产生的道德体验;一种是坚信自己能力的胜任感。同时,还科学地证明了如果把学生获得成功的具体原因归诸学生的能力等稳定因素。会导致学生更强烈的未来期望,激发起他们不断进取的信心。我们对学困生的作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成功教育”这一手段,努力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1.改革评分方法,使学困生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作文低分,也是导致学困生丧失作文信心的一个原因。教师应合理地运用分数这一手段,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实行不同评分标准和批中带改,批后再改,不断加分的评分方法。学困生往往都能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他们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2.挖掘闪光点,让学困生有扬眉吐气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学困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片言只语,都要当众表扬鼓励。把他们放在和优等生同样突出的地位,要有一点“小题大做”的味道。还可以把学困生的进步之作张贴、刊登、播放或推荐投稿等,为他们创造“出人头地、扬眉吐气“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自豪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第7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然而,我们在大量的看课等调研中发现,朗读训练在大多数阅读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课文教学结束了,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一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朗读。究其原因,在于朗读教学从根本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既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又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的朗读技能训练。

一、保证朗读的时间

我们有意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发现,80%以上的课堂学生朗读的时间严重不足。有甚者,一节课40分钟,用于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实在少得可怜。这种情况表明,在好多教师看来,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教学中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唯有自己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占去用于不必要的讲解和无谓的提问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指出:“读,只有通过多读,朗读,诵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为此,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朗读训练时间,而且要保证落实到每个学生头上。

二、教给朗读的方法

在保证学生有足够朗读时间的前提下,关键还要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1、“正确”地朗读,读出语法。

“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宋?朱熹)。朗读是以普通话为前提的,而方言对普通话有明显的干扰。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消除方言对普通话的干扰。做到“哪儿疼治哪儿”。教学中出现一个方言,纠正一个方言。对此,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奠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解决读错(别)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对每篇课文逐人逐字地进行读音过滤的办法,发现问题,即刻纠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好课文中必要的变调和儿化音的问题。特别对文中没有标明但确需变调或儿化的读音,教师需认真查找,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使之感悟出变调或儿化前后的不同效果。例如,把课文《我的战友》中“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一句中的“滚”儿化,读作“gunr”,既符合北方方言的语言习惯,又能表现出当时“打滚”是很容易做的事实。若按“滚”的本音去读,那就没有这种效果了;朗读时“少一字、多一字、倒一字”的情况,正反映出学生在该处没有获得正确的语感,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出错之处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规范语言。

2、“流利”地朗读,读出语感。

读书用时短,次数少就不易达到“流利”的程度。因而,进行片断或通篇朗读,特别是对通篇课文的朗读遍数要有一个量的要求,也就是朗读的遍数要尽可能地多,读得多了才能流利;“不会读”也是导致不能流利朗读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朗读较复杂的句群或一些长句时,常常出现“打顿”、“重复”、“破句”等情况。实际上,这都是因没有掌握好语言的节奏而引起的。文章的语句是依照意群去排列的,那语句自然就有了节奏。例如,“①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②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③我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④为她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⑤为她那//前仆后继的/献身壮举/所感染,⑥为她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概/所激动……”(选自《黄河魂》)这一句话共有6个分句,前2个分句各有3个意群,即有3个节奏,后4个分句各有4个意群(节奏)。若在朗读时注意按语群体现出紧凑度:即双线处语气弛缓(趋于停顿),单线处语气稍缓一点,这样就不会打乱语言的节奏了。对此,教师可采取范读或领读,先让学生切实掌握这些方法或对这些方法有所感悟,即有了节奏感之后,再对不流利之处作强化训练,朗读也就自然“流利”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境。

教学中,教师须在下列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层次。

首先,要指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准确把握住课文的感情基调。这时,朗读起来,自然就会有传达这种情感的相应语气。例如,《鸟的天堂》的感情基调是热爱、赞美,朗读的语气就应轻松而欢快;《》的感情基调则是惊叹与赞颂,朗读就应是沉稳、激昂的语气。

其次,在读的要领上给予学生浅显而精当的点拔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把握了课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掌握诸如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就能更好地使文章的“声”、“意”、“神”、“情”等并茂于朗读之中,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朗读效果。 (接上页)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影视、小品能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他们在观看过程中会边看边推测情节的发展。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特点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表演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乐趣。比如,让学生演一演哑剧,通过学生观察“演员”的动作表情,揣测其心理,想象其语言,再观故事情节,将无声的哑剧化成有形的文字,为我们的作文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或者演一些情节简单的小品,让观看者注重细节,准确描述,再现情节。有了这些具体生动的表象资料,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急于想把自己看到的描述出来。此时对学生稍作指导,佳作就会喷涌而出。

在表演中作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精神生活,又给学生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学生爱上它,迷上它,觉得这样的作文方式很有趣,还会自编自导自练笔。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妙招不断,学生的作文激情永远快乐“飞扬。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7月,北师大出版社。

第8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近年来,我们语文组,主要就城区的旅游资源,如何开掘和运用在德育工作上,作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一、利用利川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引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重陶他们的美好情操与人格

利川地处八百里清江的源头,是鄂西南最边远的一座窗口城市,它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尤以雄伟壮观的自然景物出众。其代表景点如号称“亚洲第一大溶洞”的腾龙洞,可谓利川旅游的首选,因该洞就位于城区边上,所以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对其进行了游览。当学生看到那高大巍峨的洞口时,不禁瞠目结合;当汹涌澎湃的“卧龙吞江”出现在他们眼前,不禁从他们内心深处引起了共鸣;当他们看到广袤无垠的主洞大厅时,更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奇壮观。随着腾龙洞的不断开发,洞内奇观异景更是层出不穷,使得学生们纷纷感慨,叹山河的壮美,赞大自然的绝妙。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抓住了大自然的瑰丽雄奇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抓住了这些景观为利川本区域独有这一特点,让学生为此而自豪。许多同学都写了日记,有的写了作文,有的甚至还写了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感慨。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旅游过程中,自己感悟到的,其效果,远远胜过老师在课堂上板着脸干瘪无味地喊着要学生爱祖国,爱家乡。可以说,这一资源的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利川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文化颇具特色。一场“肉莲响”响遍了中国,一曲《龙船调》更是唱响了世界。让学生在这些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苗文化中去感受传统道德的魅力,远胜过于课堂上枯燥的说教。鱼木寨的石碑文化,大水井的楹联文化,让学生们明白了从古传到今的忠与孝,勤与俭,洁与廉,善与美。我们面对这些旅游资源,不单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强灌给学生,而是通过组织学生搜集、整理、思考、讨论,最后有所发现,从而能更深地领悟,实现了资源的开掘,并最大限度地进行了运用。

三、利用城区新建旅游景点,让学生看到城市的美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热情,做到爱家乡,爱人民

第9篇:自然奇观作文范文

一、写作教学的困境

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臻完善和严密,基本具备了较完备的内容和形式。但毋庸置疑,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变,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与渗透,学习化社会的构建,语文教学在方向的把握和方法手段的更新方面越来越凸显其迷离性和陈旧感,限制其进一步的发展。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谈‘文’色变”的现象: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绞尽脑汁却激发不了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情感体验不丰富,积累的写作素材少,造成写作的闭塞性;应试教育的阴影,题海战术的枯燥乏味,造成了写作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写作的呆滞性;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写作的单一性。这四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写作怪圈”,造成学生写作思维“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客观存在,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首要改掉学生的写作畏惧心理与厌烦情绪,还学生一个“乐写、勤写、善写”。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写”呢?“快乐作文、作文快乐”便是在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种尝试。

二、快乐作文的可行性

从本质上说,阅读与写作是互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表现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可见,快乐作文在理论上看,是完全可操作的。怎样把材料转化为文字?作者必须具备把“充实而深美的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的本领。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这种本领。即语言表达的能力。非常遗憾的是,许多语文老师都明白作文教学的终极,但就是改变不了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视为畏途的现状。

三、快乐作文的方法指导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写作的快乐,这是语文教师应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快乐作文,需要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写作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实现学习目的的心理驱力。

1.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平常聊天时很轻松,能做到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甚至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但一提及写作文,便变了一副嘴脸,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究其原因,一是写作心态不正,处于教师的高压之下,不可避免的出现逆反心理与对抗情绪,产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局面,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二是写作的认识模糊,没认清写作的本质,没处理好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之间、文学创作与应试作文之间的关系。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应使写作成为一种生活需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妨把作文改为“书面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写博客的写作习惯,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捕捉生活中精彩的一瞬间,截取身边最温馨的一幕,使之成为写作素材。

要激发写作兴趣,首先必须创新作文指导的三环节,即辅导、批改、评奖进行个性化改进,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其中作文的批改,可采用自改、互改、小组改、全班改、老师抽改、面批面改、教师及学生家长共同批改等方式。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创新写作方式,尝试网络写作,鼓励学生写博客。第三,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班级论坛、演讲比赛、故事会、艺术节、体育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研究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磨练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创新思维,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文学沙龙等活动为载体,成立校园文学社,编辑出版校园文学刊物,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交流的平台、展示的窗口。

2.倡导教师写下水作文,师生同台PK。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教师写下水作文,开展师生写作PK。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学生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师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心灵上一定有许多感慨,而这种感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产,是可以取得巨大的感情回报的。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期待着老师的作文,看看老师的范文怎么样。如果很好,可以给学生一种启迪;学生觉得有道理,觉得精彩,觉得老师有钻研的精神,也有进取之心,那份敬佩之情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文如做人”,“下水作文”不但起到老师写作的领头作用,还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

3.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优化写作环境。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因此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生命的文字呈现之过程。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要求以语文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的,能动的而不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千万不能“只见文不见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体现着“大语文观”,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重视EQ的培养,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要进一步明确作文教学的能力取向(知识和技巧)与写作的人文取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写作的本质就是宣泄内心情感的律动,张扬自己的个性,观照思想,用文字彰显心灵的风景,是心的跳动,是灵魂的呼吸。真实是写作的生命,真实来源于生活,所有的痛苦、欢快、感动等都因生命的原态而美好,所有的理性因之与生命有关而变得娇贵。“原生态”、“寻根”、“回归”是潮流,更是中考、高考作文瓶颈口的必有之路。让学生的心灵贴近大地,贴近民族文化,贴近心灵,中考、高考作文的标准一定要多元化、一定要有差异和个性,让我们再一次呼唤生命的写作!要将个性化作文教学方法、技巧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4.培育生命的活力,倡导个性化写作。写好作文,其前提条件是成长空间的拓展,是心灵体验的丰富。学生若没有时间阅读,不深入生活,生命状态委顿,怎么可能有理想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呢?语文之痛和教育之痛经脉相联。许多教育问题在语文学科上表现得尤为鲜明和突出,因为语文和生命胶着在一起。写作的过程是生命表达的过程,是生命的倾述过程,写作是从“心坎里唱出过程的歌”。写作的过程还是心灵发育过程、生命的成长过程,由稚嫩到圆熟,由单纯到丰富,不仅是文笔的历练,也和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同步。学生若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机会生活,生命的状态委顿,怎么可能有理想的写作状态和素养了?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作文是表达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表达一种审美感受。在这种审美感受过程中,自我日趋成熟,生命不断丰富。写作是一种对话,同自然对话,同社会对话,也同自我对话。在这种对话过程中,让写作者发现自我,升华自我。写作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倡导心灵的自由表达,性情的自然流露。写作是生命的尽情歌唱,生命状态不一样,人生体验与感受不一样,文章也就自然不同。

5.教会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素材。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充分彰显“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词语、名句和美文佳篇的积累既要注重数量,又要讲究质量,要把积累内化为语文素养。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6.强化系列训练,完善写作技巧。要精心设计“作文系列训练”,切实改变当前写作训练低水平重复的无序状态,突出写作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性,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近几年来,湖北省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便是作文教学,其中必要的写作技巧也要进行训练。

(一)追求入题美

1.用一组比喻句,表达自己对写作话题的感受和思考;这种入题开篇方式有利于展现作者的不凡文采。

2.诗意排比,情意充足。用一组与文章主旨相关联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构成排比;这种入题开篇方式,或者气质如兰,或者气势如澜。

3.设置悬念,扣人心弦。设置悬念,可以用费解的现象其人思考,可以用突兀的情节使人吃惊,可以用鲜明的反差令人困惑。这样便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4.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抓住事件片段动情描写,或者抓住景物环境动情渲染,使之具有特别动人的魅力。这样的开篇入题方式,有意境,有氛围,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5.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拐弯抹角,不曲径通幽,直叙事件,直抒感情直发议论;这样的开头方式,简洁明了,如运用得当,同样具有美感。

(二)追求行文美

1.设置标志语句,在文章中设置标志语,能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内容,眉目很清楚。从写作者的角度看,运用标志语可以为你打破时空的界限,提供选材方面的便利,可以让你省却很多过渡性的话语。从阅卷老师的角度来说,文面清晰,结构严谨,自然会眼前一亮。常见的标志语有:小标题式(自拟标题、歌词组合、诗词组合、人物语言组合、天气组合等)日记体式、情节标志句等。

2.穿插精美片段。在行文的过程中,穿插一组精美的片段,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更能让阅卷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至于能得到高分就不言而喻了。(1)采用一组美词。例如叠用四字词,引用诗词、歌词电影片名等,这样能使行文富有情趣。(2)设置一组美句。比如排比句、哲理句、双关句、修辞句、名人名言句等,这样形成的一处亮点可以在瞬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追求收束美

1.虚实结合,营造意境。为了深化文章中心或者突出文章意境,可以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这种方式收束文章,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

2.自然留白,余味悠长。用留有余韵的话来刹住文章,留下大片空白让读者去品味、去串接结尾。这种结尾余音袅袅。

3.借助梦境,巧妙寄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助梦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文章具有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4.一语双关,巧妙揭旨。围绕文章主旨,结合文章内容,在结尾处设置双关语(关涉主旨,关涉内容),用精美巧妙的双关语收束全文,点明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