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团队申报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国内对于教学团队的建设主要有两种: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快专业建设进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两者的入手点和着力点有所区别:专业教学团队是以专业建设作为入手点,着力点放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人才评估体系等方面,重点培养教师对整个专业宏观掌控和建设的能力;课程(群)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作为入手点或载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课程(群)的目标,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因此其着力点应该是课程开发和实施,重点培养教师的授课能力。两种教学团队互为依托,共同促进专业发展。理清两者关系,我们就能很明确的得出基于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能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性作用,促进相应课程(群)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的氛围,推进课程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相对合理、专兼结合的课程(群)教学队伍,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基于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把相应成果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总结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组织申报各级教学教育研究课题和各级教学成果奖。2.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群)的建设。编写先进的、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具有高职特色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目标,积极开展教学内容、课件、案例、动画、实训实习项目、习题库、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组织申报各级重点课程、精品(规划)教材等。3.积极促进教学团队自身能力提高。加快“双师”结构建设,能够有效吸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课程(群)教学;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水平,重视师德建设,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养成,带动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传、帮、带”团队文化。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遴选与立项
基于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不能遍地开花,可以遴选一批基础较好课程(群)教学团队先行建设,不断总结建设经验,从而带动其他教学团队的建设。具体遴选的过程如下:在学校范围内,以课程(群)作为平台,划分教学团队,要求每位教师至少都能划入一个教学团队。各二级学院(系、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各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教学团队负责人、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社会服务等项目向学校推荐立项建设的教学团队名单并填写相应的申报书,申报书包含团队结构、团队负责人、近三年成果以及在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教学成果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和措施。学校教务处对各二级学院(系、部)推荐的教学团队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指标如表1所示),确定立项建设的教学团队。一次立项的教学团队数量要适中,太多了给管理造成困难,太少了做不到学院(系、部)、学科、课程类型的兼顾。立项建设的教学团队还需要填写建设任务书,任务书中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措施及分年度计划。在任务书时,应该给各教学团队足够长的时间,因为在填写过程中教学团队应该思考本课程(群)的改革模式,并以此为主线,其他的工作围绕此主线展开。例如,某课程计划改革成校本慕课(SPOC)的教学模式,那部分教师对SPOC理解还不透彻,必须出去培训相关知识,培训后就要按照SPOC的方式重新课程设计,把知识点碎片化,为了便于SPOC的实施,必须制作或收集符合SPOC教学的课件、视频、教材、作业、试题库等,为了检验SPOC的教学质量,团队组织教考分离、定期问卷调查等,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也锻炼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学生成绩、督导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后续课程老师的评价、发表相关的教改论文、竞赛等方式来量化建设成果。
四、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
教学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因为这个时间能保证课程至少进行两轮教学,能够对教学方法有比较,对教学效果有相对客观的评价。在建设过程中,不定期的组织教学团队成员所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回访、组织教学督导听课等,结果作为教学团队考核依据之一;定期的组织教学团队成员研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且教学团队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成功的经验;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向教学团队成员介绍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按照建设任务书的进度安排组织好教学团队建设中期检查工作。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不断有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加入以及老教师退休等情况,允许每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微调教学团队成员,但团队负责人一般不允许调整。
五、教学团队的评价考核
教学团队的考核主要按照事先制定的任务书,考核各方面的目标是否达到。具体可以从课程(群)相关资源的建设质量、学生的满意度、督导的评价、教改课题、教学成果、教改论文、教学竞赛等方面来考核。教学团队考核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对达到优秀的教学团队授予“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并予以奖励,并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应设定有效期。对于不合格的教学团队,延期一年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教学团队,禁止其成员在5年内新一轮教学团队、课程、教改课题等项目的申报。教学团队在建设期内保质保量完成了建设任务书上所列的全部内容基础上,取得了经考核专家组集体评定认可的标志性成果,或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学团队,或取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课程获得国家级课程立项建设,可直接视为优秀。教学团队在建设期内完成的工作量低于任务书上所列出的90%,或者虽然完成了任务书上所列出内容,但经考核专家组集体认定质量不高,可视为考核不合格。
六、教学团队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学校应成立由教学分管校长任组长,教务处、人事处、质量监控部及各二级学院(系、部)相关负责同志组成的教学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学团队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及协调。2制度保障: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确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原则、建设内容、组建条件、申报与立项流程、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团队考核等,使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有章可依。3.经费保障:学校应设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每个立项建设的教学团队给予经费资助,具体数额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教学团队成员数、课程(群)、建设目标和内容等具体情况而定。
七、结束语
一、评选范围
在我院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
二、评选条件
(一)教学名师必须具备以下必备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学风端正,遵纪守法。
2、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近三年来教学工作量每年平均周课时不低10课时,教学效果考评学期优秀不少于4次,学生评价高。
3、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专业建设或课程改革有独到的见解,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
4、发扬团队精神,传技带徒,积极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技能水平,对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做出突出贡献。
(二)教学名师除具备以上必备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长期从事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四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与本专业教学工作有关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或主编(列第一位)教材。
2、本人或培养指导的学生(以学院备案的培养指导计划、获奖证书为据)在国家、省、市组织的专业比赛或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四年内取得全国技能竞赛、讲(说)课比赛前六名(或一、二等奖)、全省前三名(或一等奖)、全市第一名;或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市技术能手、省教学能手、市教学能手”称号。
3、自2001年7月以来,被评为院及院级以上先进,累计5次及以上(同年度先进不重复累计)。
4、有对学校教学改革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国家、省、市级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
三、评选程序
1、成立评审组织。学院成立教学名师评审委员会,由院长、教学副院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资深教师组成;系部成立教学名师初级评审委员会,由系部领导、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资深教师组成。
2、产生候选人。个人申请,教研室民主推荐,系部初审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填写《市技术学院教学名师申报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原件),报教务处。
3、审核材料。教务处、组织人事处、监察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4、民主评议。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学名师候选人进行民主评议。
5、学院评审。学院教学名师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的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评审,并参照民主评议结果,提出初步人选,报学院党委研究审定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期满无异议后,学院授予“市技术学院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
四、待遇
1、教学名师在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发津贴150元。
2、学院每年为教学名师健康查体一次。
3、优先推荐国家、省、市优秀教师。
4、有计划安排教学名师外出技术交流或培训学习。
五、责任和义务
1、积极完成教学任务,每年平均周课时不低于10课时,教学效果评价好;
2、积极参与本专业领域内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3、任期内与1~2名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技能水平,并取得明显成效;
4、每年至少开展示范课一次;
5、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法研究活动,任期内至少作一次关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或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报告。
六、管理
1、学院教学名师设定总数为20名,每学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般不多于10名。对教学名师实施动态管理,每届教学名师任期为二年。
2、教务处建立教学名师业绩考核档案,每年对院级教学名师进行综合考核。
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学名师取得的成绩,鼓励教学名师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倡导广大教师向教学名师学习,争当教学名师。
4、在管理期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其教学名师称号,不再享受有关待遇:
(1)不再从事专职教学工作的;
(2)发生教学事故者;
(3)教学效果一般,学生评价较低的;
潘文彬,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多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灵动而实在”的教学风格。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专著《走在语文路上》《潘文彬讲语文》《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教学主张与实践智慧》。
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初中毕业时,我报考了师范。经过晓庄师范的三年学习,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美好憧憬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让我感到荣幸和自豪的是,工作的第一个年头的9月10日,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教师节。因而,我对教师节有着别样的情愫。
一
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对于我这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这可谓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节日。
记得那天早晨,我一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绽开笑脸,大声喊着:“老师,教师节快乐!”同学们那饱含童心的祝福好似一股涓涓溪流,从我的耳畔流入我的心间,涌遍我的全身,让我体悟到了一种初为人师的幸福。那灿烂的微笑,那真情的祝福,就是同学们献给我的最珍贵的教师节礼物。直至今日,那种情景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上午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校长来听我的课了。
那堂课,我上的是四年级的《珍贵的教科书》这一课。课堂上,我的教学完全是按照教案亦步亦趋地走下来的,课堂气氛极其沉闷,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我感觉整节课上得相当吃力。这堂课的时间,我也觉得特别漫长。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一种疲惫之感顿时弥散我的全身。心想,校长肯定要训斥我了。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校长非但没有指责我,反而表扬了我,说我语文功底扎实,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分析得也很深刻,将来一定是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校长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小潘啊,这节课,你太拘泥于教案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关注不够。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这不奇怪,每位新教师都会遇上这些问题。你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相信你的课一定会上得更好的。”
校长的话语鼓舞了我,指引了我语文教学的方向,也坚定了我当好语文教师的信心。今天想来,校长选择在教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来听我的课,是有着一种特别的意味和特别的期待的。这或许就是校长为年轻教师精心准备的一份最特殊的礼物吧!
二
1994年9月10日,这是我工作的第10个年头里的第10个教师节。这个教师节,我获得了首批“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这是经过层层选拔、考核,“考”出来的一种荣誉。这个荣誉的获得,使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就是一种探索实践,一种改进优化的过程。
记得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尽管我对语文教学抱着一丝不苟的态度,然而,我的课堂教学总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让我苦恼不已。
我问学生为何对我的语文课兴趣不浓。
学生说:“你上课总是老一套,没有什么新鲜感。”
学生率真的话语让我感到汗颜,同时也让我茅塞顿开。
于是,我就下定决心,有意识地去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我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这篇文章。什克洛夫斯基在文中提出了一种叫“陌生化”的理论。所谓“陌生化”,就是指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从身边推陈出新,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使丧失了感觉的语言变得生动起来。“陌生化”手法是以一种新颖的、独特的信息,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高度集中,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势,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不仁和昏昏欲睡中惊醒过来,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新的感觉和新的发现。
“陌生化”理论,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在市区专家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把“陌生化”理论,引进我的语文课堂,让我的语文课能够产生一种“陌生化”效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为寻求教学的“陌生化”,我的学生愈来愈喜爱我的语文课了;因为寻求教学的“陌生化”,我的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因为寻求教学的“陌生化”,我感悟到了教学语文的真谛――备课要更加深入,目光要更加敏锐,思路要更加灵活,语言要更加鲜活,设计要更加新颖;因为寻求教学的“陌生化”,我感受到了做一个语文教师的幸福。
是的,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有一种自我反思的习惯,也需要有一种自我解剖的勇气,更需要有一种探索的智慧和实践的定力。
三
2002年9月10日,这是我任教第18个年头里的第18个教师节。这个教师节,我获得了第8批“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殊荣。
提起这次特级教师的评审,真的让我感动不已。
2001年下半年,我脱产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为期3个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然而,就在此期间,江苏省第8批特级教师开始申报。
一日午后,校长打来电话动员我申报特级教师。这让我颇感意外和为难。我觉得自己比较年轻,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自己离特级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我就想放弃这次申报的机会。校长知道我的心思后,就在电话那一端耐心地开导我:“你申报特级教师,不只是你个人的事情,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年轻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塑造自己,提升自己。你要有梦想,还是尝试着报报看吧。”校长的这番话语,触动了我。这样,我就抱着尝试的心态申报了。
当时,我在长春,无法回南京整理自己的申报材料。邢跃武、祝瑞松、刘荃三位青年教师得知了这个讯息之后,就主动给我打电话,要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并说我的成功,也是他们的成功,申报材料由他们来帮我整理,保证让我满意。
2001年12月初,评审组的专家要来学校听我的课、开座谈会。时间紧急,而此时我又在东北,校长就又给我打来电话,让我乘坐飞机赶回南京,准备上课和有关备查材料。我对校长说:“乘飞机,代价太大了,我还是坐火车回来吧。”校长说:“火车太慢,飞机快。早点回来,准备得可以充分一点。”
让我意外的是,评审组在进行民意调查时,老师们说起我的成长事迹,个个情浓意烈,如数家珍。有的老师竟然还在座间落下眼泪……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申报我通过了,成为当时南京市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这一次次的意外,这一次次的感动,温暖着我的心房,荡涤着我的灵魂。是呀,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怎能离得开领导和同事的关爱和帮助啊!
四
2006年9月10日,这是我工作以来的第22个教师节。这个教师节前的9月6日,《中国教师报》在头版以《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力量有多大?》为题报道了我和我的团队的成长故事。这是该报在教师节期间,首次向全国隆重推出的一个优秀教师团队。这也是我们继2004年5月被《江苏教育》作为“典型”推介(《南湖一小的语文教学“M4”》)之后,又一次被媒体深度报道。因而,这个教师节对于我来说,便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受和特别的意义。
提起团队建设,我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更是一个其中的受益者。
早在1993年,我们学校先后来了三位年轻的男教师任教语文。这三位青年教师很有才情和悟性,对我也很尊敬,都亲切地叫我“老大哥”。他们在教学上遇到问题时常会来问我,我也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解决,久而久之,我们四个人就成了最亲密的朋友。于是,“M4”语文教学团队就这样在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产生了。
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这是我们四个人的共同追寻。我作为老大哥总喜欢把他们召集在一起“磨课”。我们四个人当中,不管谁要上公开课,集体“磨课”是每一次公开教学前的必修课。上课者选定教学内容之后,我们总会坐下来研读教材,探寻教学的最佳路径。一个思路不行,再换一个思路。接着上课者再将这些意见吸收进去,第二天进行试教,然后继续提出意见。如此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直到把课上得大家都满意为止。一个人上课,其余三个人比上课者更忙碌,更辛苦。课上好了,大家都很开心。这或许在别人看来,不就是上一堂课嘛,犯得着这样吗?然而,我们却认为,上课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容不得一丝轻视与怠慢,一堂堂好课就应该这样来磨。一次次的磨课,让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甜头。磨课,让我们拥有了研读文本的智慧;磨课,让我们积累了课堂教学的经验;磨课,还让我们酿造出了团队的精神。
我们四个人成功合作的故事,在南京乃至江苏的教育界被传为佳话,不少学校也在学习、效仿。
俗话说,一树难成林,一花难成春。凝聚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合作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团队精神应该是当下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
五
2010年9月10日,第26个教师节。这个教师节,我的徒弟刘荃被评为第11批“江苏省特级教师”。看到一个个年轻教师成长起来,我倍感自豪和欣慰。
2013年9月10日,第29个教师节。这个教师节,我作为刚刚履新的校长,为全校老师精心策划了一个简朴而特别的教师节庆祝仪式。
任教近30年,即将迎来第30个教师节,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和最好的财富。回顾过去30年的教育历程,我愈发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节对于我来说,是有着诸多特殊意蕴的。它就像是一个个里程碑,记录下我教育之路上探索的足迹;它也像是前方的那道地平线,引领着我上下求索,奋力前行,去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
链接一:教师节故事
传承
因为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我立志并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那是我同学转赠我的一封信,是我们毕业时由她保存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的最后一封信,也是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他在信中告诉我们,“世界给予我们每个人最公平的,那就是时间”,“做一名教师,生活是比较清苦”,但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所以“住进陈旧的居室无怨;生炉子的烟火熏得流泪无悔”。他在信中还教导我们,“凡事要主动、积极,因为‘我长大了’”;要“牢固树立劳动观念,因为劳动创造了一切”;要“勤于学业,博览群书,掌握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学习的小主人”;要“像‘第二个徒弟’那样,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锤子、用自己的镰刀、用自己的双手在人们的心里刻下一个名字”……
我在成长过程中深感一名优秀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也逐渐体会到为什么大家把教师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以当我带着老师的期望和祝福飞向更为宽广的蓝天,在经历了又一个六年后,像小鸟一样飞回来时,我牢记老师的叮咛和教诲,带着同伴的期望和祝愿,接过了老师手中的粉笔,停靠在老师的脚下,传承着老师的教育梦,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魏丽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管理主体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教育部推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高校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很高,截止2010年2月,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3020门,加上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数量就更多了。随着精品课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尤其在高职院校,“重申请、轻管理”等现象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至少需要明晰三个主要问题:“由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管什么”即精品课程管理的客体问题,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才既能把握建设的方向,同时又能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怎么管”即管理的方法问题,涉及到应为精品课程管理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机制等问题。而“由谁管”则是精品课程管理的主体问题,精品课程建设到底应当由谁管才最科学、最合理的。明确管理主体,清晰管理权责,对于高职院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院―系―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即在院级,成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办事机构一般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指导、监督与检查;在系部,成立系部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系主任担任,主要做好课程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工作;课程负责人则具体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经费使用等事务。三级管理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其在运行中却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院级管理主体:有权无责,导致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教务处作为精品课程院级管理层面的主要机构。笔者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的10所院校为例,搜索其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构,其中80%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负有从整体上规划、宏观上指导的权利,然教务处等部门作为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行政部门,存在着行政话语强势,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会出现由少数部门负责人作决定的现象,而一旦工作有误失则将责任推卸至系部或具体的负责人员,从而出现有权“无责”的局面,致使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二)系部管理主体:无权无责,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系部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的中间层,理应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对上,其负责着学院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政策的传达,而无权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对下,系部对某一课程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及课程负责人,某一精品课程如何发展,如何规划的任务最终都落在课程负责人身上。实施权利的架空与责任的下放,使系部成为一个“无权无责”的管理主体,无法实现其监督的职责。
(三)课程负责人:责大于权,导致利益色彩浓厚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一般而言,课程建设经费安排、年度检查、鉴定验收等皆属课程负责人工作范围,并承担直接责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将荣誉归负责人,片面强调负责人作用而忽视院、系及其他建设人员作用和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荣誉归属的偏差,导致建设过程中利益色彩浓厚。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
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相关资源,形成的院、系和课程团队三级管理层次,它通过层层分权和管理中心的下移,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形成学院宏观上决策,系部精细化管理,课程团队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由此,构建高效的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院、系与课程团队之间能有清晰的权责划分,本文试图从地位、管理方式与职责分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院级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应由原来的决策与管理中心转化为决策中心,对涉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为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管理方式:核心地位的转变要求院级管理主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事项上,同时应赋予系部充分的建设自,因此,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关注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
职责分工:院级管理主体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着重于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而脱离于具体事务。具体而言,院级管理主体主要应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制订配套的奖励与建设管理制度、组织教学团队参加校内外培训、协调各级部门的资源以及实现院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等,同时还负责学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工作,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 (校) 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程的检查、验收以及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二)系部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系部管理主体的地位应随着院级管理主体由管理中心剥离而成为新的管理中心,其在院级管理主体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的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事务,包括管理监督、协调下属各课程团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
管理方式:作为新的管理中心,系部是学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的实体,必须通过具体、细致的过程管理方式,才能确保院级管理主体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职责分工:过程管理方式需要系部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职责。申报阶段,系部要组织教师参与调研分析,选择优势专业和课程,组建相应的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组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同时要注意团队教师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建设阶段,系部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各项政策安排,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建设规划和研讨,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能在建设过程中,推陈出新,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建设团队。
(三)课程团队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合理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课程团队作为单纯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组织,执行中心。
管理方式:作为执行中心,课程负责人应该是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课程特色和课程内涵的把握者与提炼者,管理可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调动团队中其他教职工的积极性。
职责分工:课程负责人的主要承担着组建课程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建设课程网站、与企业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对现有的实训基地进行改进、提前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以及今后课程建设的监控与管理等。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既需要学院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也需要所在系部的协调和配合,更需要课程建设团队的自主建设,由此,理顺各管理层级的关系,清晰各管理主体的权责,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才能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才能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也才能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献,李永平,张秀琴.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21).
[2]朱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项目: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9年一般课题《建设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职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湖南城建职院2009年一般课题《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机制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学校主课题研究;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41-03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具有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发展的功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主课题研究目标明晰、过程有序、研究扎实、成果丰硕,而有的学校却问题很多,迫切需要教育科研部门适时介入,以帮助学校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一、学校主课题研究问题分析
1.主课题研究认识不够
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只是把主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导致主课题研究华而不实、空泛虚浮,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办学,不能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有的学校在立项前没有对主课题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论证,从而导致学校对课题的内涵没有深度把握,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没有明晰了解,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没有整体布局。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将课题研究具体落实到人,只是拿平时与课题研究关系不大的常规工作,如教师读书活动、集体备课活动、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教研组开课等,来充作研究活动。可见,缺乏认识高度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虚假与应付。
2.主课题研究引领不足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倡导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引领的办学之路。目前,苏州市吴江区正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这要求学校主课题更要切合新时期发展的实际,能够对学校办学进行高位引领,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够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而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刻意创新,更不能盲目克隆。但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并没有扎根学校文化,与学校办学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学校的主课题视野非常狭窄,只能观照学校办学的局部,甚至只关注一些具体的项目,不能统领全局,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也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好高骛远,一味求新求变,放弃了学校原来的办学传统与研究基础,“拍脑袋”另起炉灶,使得主课题研究犹如镜中月、水中花,难以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些主课题都没有做到传承、整合与创新,研究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应有清晰的蓝图与愿景。但是在调研时,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对于主课题的内涵、外延、特征、价值等前期性研究不够,导致研究具体指向不明晰,不知道研究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使得研究过程沦为“盲人骑瞎马”的乱撞乱闯。有的学校由于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导致子课题研究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子课题与主课题之间、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关系混乱,无法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不明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离散化、形式化。
4.主课题研究落实不力
学校主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形成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的不良现象。学校主课题研究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重视度不高,立项之后就高高挂起,主课题研究变成了“空中楼阁”,只等着写结题报告“顺利”结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分解不透,导致很多本该属于主课题研究的内容没有囊括,很多需要依靠一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项目没有纳入,使得研究成为“空对空”的过程,难以着陆为有效的实践。
5.主课题研究提炼不精
学校课题研究需要落实为行动,但同时也要在行动研究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经验、结论、观点,甚至是思想、理论。学校主课题研究承担着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任,更需要在研究中提炼出具有纲领性、指引性的教育哲学、文化主张、发展理念等。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普遍提炼度不够,学术味不浓。有的学校在开展主课题研究时,让研究仅仅停留在了实践层面,做了很多具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很多过程性的研究资料,却没有对课题研究中实施的策略、获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难解的困惑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更没有将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以形成具有理论含量的课题研究成果。
二、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介入学校主课题研究的策略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有很多,除了学校科研意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以外,还和学校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有关。如何才能让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更为扎实有效?笔者认为,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角度来看,除了对课题研究进行常规管理之外,更要强化服务学校科研的意识,在学校课题研究进程中适度介入、适时参与,帮助学校切实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1.注重对课题申报材料填写的培训指导
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学校主课题申报材料的填写是一项名符其实的技术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吴江区教科室通常会在省规划课题申报前进行全区课题申报者培训会议,围绕课题选定的方向、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和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等七大板块的填写,逐一进行辅导培训,使得学校主课题申报者不但明白课题申报书的基本板块分别是什么,更明晰了这几个板块为什么要填写和具体怎样填写。这样专业而务实的培训活动,一来让学校对于主课题研究更加重视,二来也使得申报者的课题申报书填写更科学规范,极大地增加了主课题顺利立项的可能性。
2.注重对课题选题方向定位的策划引领
学校主课题的定位是在哪里?选题方向是什么?对学校的办学有什么引领作用?……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提前介入,与学校课题团队一起,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现实,策划、论证主课题的定位与选题,对课题的整体布局进行谋划。在组织学校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时,吴江区教科室不但自己提前介入,而且还邀请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对各个学校申报的主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之后,学校主课题的方向更加明确,选题更加科学,定位更加准确。有的学校主课题选题从大处着眼,研究学校整体的办学走向与文化建设,让研究统整学校的各个方面工作;有些是小处入手,以小、新、精的视角,选题求精求深,凸显学校的亮点与特色,打造学校的优势品牌,借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3.注重对课题关键阶段研究的适时参与
作为课题管理部门,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不可能关注到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之时,如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论证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学校走好这些关键的步骤。“十二五”课题集中开题期间,吴江区教科室就走遍全区每一所学校,与学校展开充分的合作,帮助学校厘清主课题研究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于区域内的6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教科室还邀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进行现场开题论证。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区教科室成员又进行了务虚思考与务实践行相统一的课题研究调研,了解学校主课题研究开展了哪些理念层面的深层次挖掘,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后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有哪些调整,在实践中又做了哪些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还要了解学校在主课题研究中是否觉得推进乏力、遇到哪些困难困惑等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适时参与,使得课题研究在关键阶段都能做到顺利过渡,有效推进。
4.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常态
在学校主课题研究过程中,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除了日常要深入学校指导并参与研究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时监控。目前,苏州地区都实行了课题网络化管理,要求学校将课题的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和成果鉴定等内容及时上传到课题网上,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原始材料。吴江区教科室也制作了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要求区域内各校将各级各类规划课题和区学年课题按苏州规定的六大板块及时上传。区教科室平时非常注重课题,特别是学校主课题的过程性监控与管理,经常查看网上各校主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掌控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动向。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与学校一起调整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思路、手段、途径等,使得主课题管理走向务实、走向常态。通过常态化管理,也能督促学校将主课题落地生根,有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从而让学校主课题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做优实践,做实研究。
谁都知道要做一个有自信的人,现在谈这个问题你们可能认为有点多余,但不得不说的是在你面对复杂的大型设备时,面对几块多层电路板一字排开时,你可能会退怯,可能会放弃维修的念头,但是你应该坚信,无论多么复杂的设备,都有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年轻工程师刚进医院时信心很差,总觉得复杂的设备而且还是进口的,无法解决,万一故障扩大怎么办?于是请厂家工程师上门来修,长此以往,你就会变成一个只会联系工程师的话务员,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当然你也应该考虑到医院的效益问题,只有实在无法自主维修请教厂家。我认为还是要保持一个自主维修的心态,这个心态的建立就需要———信心[3]。
2多涉猎不同类别的知识(技术专长、学历)
现代医疗设备都是高科技产物,涉及多门专业,这就使得维修及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而工程师不可能分工分的那么细,这就要求医学工程人员需要不断更新、拓展知识面,一专多能。我这里的“一专多能”并不是鼓励“万金油”,而是说钻研一种设备的同时需要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2014年我们申请了一个市级的课题———急救车供氧系统的改造,由于申报材料不是很充分,课题没有被成功立项。回顾整个准备过程,我觉得对我的整个团队,特别是对年轻人的锻炼意义还是挺大的。这个过程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学电子电路,还要学机械、电机拖动、液压气动,甚至还要求精通单片机以及编程方面的知识。我是这方面的外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去管理好这个团队让他们各尽其责,但作为个人来说我认为获得新知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坚信开卷有益,所以我平时也看一下这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现在的医疗设备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作为年轻工程师更应该多看一些书,掌握新知识,特别是提高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这样才能让你在面对复杂的医疗设备时顺利完成“人机对话”。
3案例讨论(经历、工作成绩)
关于这一点,我是从以前当医生每周的病例讨论教学中以及参考相关资料总结出来的。有关研究证明,临床病例讨论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在每周五下午,我们会组织医学工程部的工程师开个简短的例会,将这一周的维修工作情况做一个总结,也会讨论各个工程师在这周中维修中所面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与同事交流。我们医院每个工程师是按照科室分片区的,他们平时所遇到的工作就各不相同,工程师就不能全局的掌握全医院的医疗设备,没有量的突破,局限性很明显,所以开展这样的例会,能够让大家多了解不同的故障,有助于维修经验的积累。
4总结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 项目 信息化 管理
引言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1]。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资金来源广、参与部门多、建设周期长、实际执行情况与原计划差距较大等特点也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既能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实现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就成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
本文着重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势和主要功能进行研究和探讨。
1.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不断多样化,立项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多,在项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常规管理落后
目前,许多高校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管理还停留在纸质或电子版本的管理水平上,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数据不能及时共享,各个环节不能公开透明。在进行项目申报和验收时,每个项目团队提交的数据在规范性和标准性上得不到保证,这给审核工作带来了难度,简单的事情通常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3]。此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需要查阅相关数据,传统管理方式很难实现对数据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管理者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
1.2项目不可持续发展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即项目的资金分配是否适当,项目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项目是否具有可扩充性等。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资金分配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易导致部分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或过度支持的情况发生;同时,一些项目在规划时不能充分考虑现有资源,导致资源配置冗余、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另外,项目之间缺乏良好的延续性也是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新建项目时应考虑项目建设的延续性,新项目可以是对老项目的有效扩充,这也是打造优质项目的一个有效途径。
1.3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动态监管
实验室建设项目一般运行周期较长,有些项目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从立项到建设完成通常需要几年时间,在此期间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项目的执行进度、经费支出、设备采购、基础条件建设等都需要做出适时地调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项目整个建设周期的动态监管,项目动态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会使管理者无法了解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进度,难以监控项目实施的质量,项目验收也很难客观公正的打分。
2.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势
2.1借助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为了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各个环节承接有序,需要对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该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各基层单位管理本单位的建设项目,包括填报和修改数据、查看审批情况和招标进度等,还可以方便职能部门及时相关通知,公开项目的基本信息,实时对比分析项目的相关数据。通过平台不仅可以保证各个环节公开透明,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还可以避免不同申报表中同一项数据填报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保证实验室有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
2.2借助平台建立项目储备库
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通常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人才培养等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有选择、有重点、分先后进行规划建设[4]。学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可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项目储备库,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并结合前几年相关项目建设情况、现有的需要和将来的发展,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内容,按照实验功能相近、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等原则对项目进行整合,并根据轻重缓急分等级纳入项目储备库管理。当需要申报新的实验室建设项目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从项目储备库中筛选合适的一个或多个项目,再次深化论证、调整、整合后上报,可以提高项目申报的质量和效率。
2.3借助平台加强过程控制
项目过程管理的关键是对调整变更的控制,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工作质量。如设备采购环节,该平台可以确保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财务报销均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当项目需要调整时,项目团队须通过平台向计划管理部门提交项目调整报告,计划管理部门可以轻松了解项目调整的内容,并就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严格审查,待调整计划审批后,计划管理部门将变更后的信息实时到管理平台中,后续的采购、验收、财务支付必须按照新计划执行,从而保障项目严格按照既定建设目标执行。
3.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含以下三大功能:
3.1项目申报与审批
项目申报是指申报单位须按要求填写立项申报书。立项申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团队情况、项目申报理由、项目建设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包括所开实验项目名称、预计实验时数、实验室面向专业及课程、受益学生数等)、项目建设内容、实施条件等[5]。项目审批是指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邀请专家根据申报情况对项目进行打分,并给出最终的审核意见。
该功能模块不仅便于项目团队提交申请、修改和保存数据,还便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和审批,实现了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信息的动态管理。
3.2项目进度动态监控
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度动态监控功能可以帮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把控项目的实施进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影响项目进度的各种因素,因此,在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管理平台掌握实际进度,及时向项目所在学院及项目负责人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项目按原计划或按调整后的计划进行,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该功能可以实现与其他平台如高校资产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以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无缝对接,自动获得项目的设备采购及经费使用等信息,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可以成为项目验收评估的参考依据。
3.3项目验收评估
当项目建设完成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会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估,项目验收专家依据项目立项的建设方案并结合验收报告,对实验室环境改造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招标采购情况、新开实验项目情况、项目投资效益等进行评估。
项目验收评估功能不仅为项目团队、验收专家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还可以对比分析项目立项前和项目完成后的各项指标,保证验收环节的公开透明,帮助实验室建设者对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了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实验室建设管理更加规范化。
4.结语
以上仅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做了探索性的设计,而要想切实做好平台的建设工作,还必须在建立周密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优秀的研发团队、制定科学的运营机制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只有真正把握住从平台设计到推广之间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未来搭建起的平台能够发挥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岚,甄洪鹏,谢庆春,等.构建高校实验室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 185-187.
[2]伍扬.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154-157.
[3]李学红,程贯召,李娜,等.高校实验室效能管理的环节控制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 199-201.
一、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是“教师成长”课题开展的前提
我校对教师成长课题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因为科研可以引领一支队伍,科研可以受益一批学生,科研可以发展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要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努力践行着这句话。
学校从课题管理规程的三个阶段一步步开展工作,推进有序,过程扎实,引领着教师参与研究。学校深入学习和研究了沙坪坝区中小学“教师成长课题”管理规程,领会其精神,根据我校的科研实际情况,率先制定了《树人小学区级“教师成长课题”管理办法》和《“教师成长课题”管理实施手册》,保证了课题工作的科学管理,以及“教师成长课题”的研而有效。
树人小学教科室在制定的区级“教师成长课题”管理办法中,明确了经批准立项的各项“教师成长”课题由学校教科室统筹管理,“教师成长”课题负责人负责带领研究团队成员实施研究过程管理的两级管理体制。教科室定期召开各课题组负责人会议,掌握各课题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和指导各课题组加强过程研究。教科室通过《“教师成长课题”实施手册》来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二、科学管理,加强引领,是“教师成长”课题开展的保障
树人小学的“教师成长”课题,采取“三重”“一自主”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学校抓住关节环节逐步推进,加强引领,使“教师成长”课题顺利开展。
(一)重选题,问题来源实际
2011年3月沙区组织申报“教师成长”课题,得到我校一线教师空前热烈的响应,先后有50余名教师分别加入到11个课题小组,向学校教科室递交了课题申报材料,经过学校教科室认真的审核和指导,我校教师共申报成功11项课题,数量居全区小学之首。
选题经历了三个过程:课题组负责人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选题——学校教科室进行指导审核——沙区教科所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和论证。如:六年级的张俊男老师最初的选题为《海量阅读》,学校教科室指导审核后确定为《如何让孩子在课内大量阅读》,在开题会上经过沙区教科所的专家们再次论证审核,最终张老师确定研究的选题定为《语文教学单元主题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研究》。经过三次不同层次的讨论、筛选,11个“教师成长”课题的选题立足于教师们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选题角度新颖、广泛、切合实际,体现了“小”“实”“新”的特点。如:《如何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学具》《小学高段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二年级的“读写绘”如何走向起步作文》《小学低段学生专注力的培养及研究策略》等。
(二)重读书,厚实理论基础
树人小学历年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面对教育科研工作层面的下移,让一线教师作为主研的新形式,学校教科室抓住工作契机,带领11个课题组共55位教师首先开展读书活动,厚实理论基础。
在课题立项后,学校教科室组织11个课题组负责人开会,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学校向课题组提出了要研究,先读书的要求。学校对课题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教科室组织每个课题组每位教师购买3本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并统一订购了《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和保障》一书。全校11个课题组购买相关研究书籍达150本,购书金额达3300元。各课题组成员参与全校的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重交流,加强过程引领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教科室组织了11个课题申报人学习《沙坪坝区中小学“教师成长课题”实施规程》并进行座谈,充分领会研究精神。
2011年4月21日,沙坪坝区“中小学教师成长课题”管理工作会在树人小学召开。会上,廖主任从“研究,并不可怕”,“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研究,我们在行动”三个方面汇报了学校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以及如何《引领教师走上幸福的研究之路》。为学校课题管理工作明确了思路,奠定了科学的研究基础。
2011年5月9日,教师成长课题组(各组派1-2人)培训会议召开,会上各课题组确立了研究计划、研究时间和实施阶段的工作安排,培训了如何分工、如何上传资料,如何围绕研究内容采取具体措施展开研究,如何认定研究活动的载体等,并向各课题组提出要求利用网络平台,不间断地汇集课题研究资料,反映研究进展。
这次培训让各个课题组负责人做到心中有数,稳步展开研究。
2011年5月24日,在学校挹青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了11项“教师成长课题”开题会。会议由邓红副校长主持,区进修学院的余华云副院长、科研中心的何晓波主任、罗咏梅老师和刘开文老师及学校的杨志渭校长、刘红斌副校长、廖娟主任及11个课题组的申报人,主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我校成长课题申报人的三位代表交流了研究方案:五年级付秋萍老师就《小学数学高段课题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方案进行了交流,二年级余晓娟老师交流了《“读写绘”如何走向起步作文》的研究方案,幼儿园彭海英老师交流了《教师指导幼儿科学学具操作有效策略》的研究方案。
四位专家对我校的11个成长课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具体的指导。他们从各研究方案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措施的制定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余副院长感慨地说:“树人小学的教师谦卑、大气,研究氛围很好。老师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申报书,撰写研究方案,经历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意味着成长。”他向老师们表达了五个观点:“一是教育没有绝对的真理。二是教育研究是追寻教育的本真和规律。三是在研究中改进即成长。四是好的课题研究方法至少预示着成功了一半。五是简化不等于简单化。”在申报教师表态时,已经修改了三次研究方案的五年级张俊男老师表示“成长课题易进难出,只有努力,才能做得更好。”杨校长对我校教师在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还有这样浓厚的研究氛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大家不要热衷于形式,讲求“效益”“效率”和“效果”,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得到专业发展的同时,为树人小学增强核心竞争力。
开题会后,各“成长课题”申报人与团队成员一起,根据专家们的点评和指导,讨论、修改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找准研究方向,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研究活动正式展开。
2011年9月30日,学校教科室组织了“教师成长课题”组长研究计划交流会,及时了解各个课题组的研究进度和研究情况。2011年11月,结合学校“树人杯”赛课活动,各课题组进行了研、赛一体化的研究活动,进一步落实研究活动,并尝试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运用推广。
2011年12月28日下午,学校的11个“教师成长”课题组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课题中期研究汇报交流”活动。各课题组组长带领研究团队遵循学校的“五个一”要求(学习一本理论书籍,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开展一次研究活动,组织一次行为连环跟进活动,进行一次阶段总结),汇报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2012年2月20日下午,学校教科室组织2011年立项的11项“教师成长”课题组负责人及所有参研人员在学术厅召开了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课题实施工作会,各个课题组积极准备科研成果的展示和汇报。
今年4月24日和25日两个半天,学校组织了第11届教育科研节专题活动——2011区级“教师成长”课题课的展示,
(四)“自主”——实战研究
当学校组织各“教师成长”课题组集体开题后,教师成长课题的研究进入了实战研究阶段。
在此阶段中,学校教科室注重几个关键的环节,对“教师成长”课题组提出研究中遵循的原则:
一是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二是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
三是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大型活动相结合;
在三个原则下,学校教科室给予课题组充分的自主研究时间和空间。11项课题,覆盖多个学科,涉及教育、教学,还包括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在秋季学期,各课题组结合两年一届的“树人杯”大型赛课活动进行了实战研究,春季学期,各课题组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教改科研节”进行了课题课的研究展示。各课题组的研究促进了树人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了教研组的建设,使日常的教研活动落到了实处。
三、“研”“教”一体,专业成长,是“教师成长”课题开展的目的
“百年树人,立己达人”,学校的理念文化深入到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
“教师成长”课题的确立,为各教研组选定了一个个教研主题,无论是原创性的和非原创性的,都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教研组乃至跨教研组教师协同攻关,解决问题与教师成长双轨合一,同步实现。
教研科研一体化,还体现在“2011教师成长课题课展示”活动中。小学7节,幼儿园2节,共计9节的“成长课题课”展示,既有许多与常规教研课相同之处,但研究视野更宽,研究层次更高。以其中的三节语文“课题课”为例:各自的研究起点不同,研究角度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这与新修订的课标精神高度吻合,表明我校语文教师不再只是抱着那几十篇课文不放,老师们的眼界已经从“小语文”扩大到了“大语文”,在全区乃至全市处在了领先地位。小学部的其他几个“成长课题”,也不再只是泛泛地关注如何开课,如何渲染课堂气氛,如何做到在课上“小手如林”等表面文章,而是聚焦到诸如学具运用、练习设计、听说能力培养等细节之处、难点之处。“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方可“浅出”,通过一个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一定能“踏平坎坷成大道”,迈向光明的前程。
“教师成长”课题的研究受益者将是孩子、家长和教师自己。在科学的管理体制的规划下,在正确的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在全体教师辛勤的耕耘下,立项批准的11项“教师成长课题”都如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语文教学单元主题与课外阅读一体化的研究》课题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阅读兴趣大大提高,阅读面得到扩大,阅读量大量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所产生的巨大能效反作用于语文课堂学习,实际上是将语文课堂效益和从教材中无限延伸的课程资源所产生的能量相融合,产生成倍的语文学习效果,真正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高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内外结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实效性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在课内学科学习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每个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并找到了一本他自己的书,体验到了阅读和思考带来的巨大喜悦。
《从“读写绘”走向起步作文》课题使教师获得了新的认识,更新了观念,促进了教学,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习作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幼儿自主阅读策略的研究》课题将阅读融入到幼儿生活,促进了幼儿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家园合作一体化发展。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效运用》课题增强了教师利用学具进行教学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课题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进学校有效教学活动的进程。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成果丰富:一是通过该课题研究切实提高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通过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主动学习教育理论,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练习有效性的练习设计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三是形成学生个性作业集---数学小调查、数学日记、复习计划、学生自己设计的分层练习题集、考后的试卷反思及教师设计的分层练习题集。
《小学低年级学生专注力的培养》课题让学生的专注力持续增强,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轻松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学生专注的范围更广阔,重细节又能自动过滤干扰因素,准确完成学习任务;专注力更具有分配性,学生自己能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提高了课堂效果,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探索树人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课题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同样是学一样教材(体育教材),不能说年龄越大,他的成绩越好,反之,有可能年龄较小的孩子比年长者成绩还好,关键在于学习后的巩固、提高阶段,即要靠每周一小时的有效课外体育锻炼来巩固、提高。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各中小学要利用两课教学、班团队会、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列出课时计划,组织学生观看教育部下发的形势教育课光盘。要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十七大精神的领会与认识。二、狠抓常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深化“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贯彻落实《守则》、《规范》上,把组织学生尤其是新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市教育局制定的“十要十不要”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
活动载体:“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全市征集和网上投票,市教育局制定了沈阳市中小学生“十要十不要”。各校要认真组织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安排见《“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三、狠抓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水平
要建立学校在校常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本校特点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力推行学校一日联检制度,使学生在学习、班级内务管理、文体活动、课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指导、有监督、有检查、有通报、有整改,真正使学生时时刻刻都处在有效的监管下,并逐渐把文明用语、文明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活动载体:第五届德育巡礼活动。本届德育巡礼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即德育督导和班主任技能大赛。
德育督导主要包括:
(1)升旗仪式,各校要按照要求和规定步骤认真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要做好各种材料的积累工作。
(2)检查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和每日联检制度的落实情况。
(3)德育特色校验收。四、夯实德育基础,抓好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主任队伍建设,实行德育主任月例会交流制度,推广“一校一品”。轮流在各校召开主任例会,为主任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德育主任的工作能力。组织德育主任培训,提高德育主任的理论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培训、考评机制,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对全区优秀班主任进行培训。
3、丰富德育科网页的内容、完善功能,为各学校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活动载体:
(1)班主任话细节案例电子版整理上传工作
(2)班主任技能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将分四个内容进行,分别是教学技能、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经验介绍。具体要求见活动方案。五、固本培元,深化国学教育
1、推广普及国学示范校的先进经验。通过国学教育现场会、特色展示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学教育示范校的成功经验,普及以固定时间诵读为基础,以校本课程、思品课为主渠道,以特色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
2、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各校尤其是国学教育示范校要认真梳理国学教育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争取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骨干校。
活动载体:
(1)国学教育工作调研。根据创建示范区的工作要求,德育科将组织调研小组到各校进行国学教育工作调研,为创建示范区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2)传统节日经典诵读。各校要利用传统节日等有利教育时机,举办校内国学经典赏读会。通过赏读会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典素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学修养,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2009年,教育局将举办国学经典赏读会,希望各校能够在下半年积极筹备、组织经典赏读会,选拔优秀节目,为区内经典赏读会做好准备。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组织开展9月份的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活动载体:(2)奥运精神教育,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完美的组织能力,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明、和谐、友善,展示了体育健儿顽强的拼搏精神,各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奥运会所展示的中国精神,使学生在文明礼仪、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方面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