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学生物化学;自主式学习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涉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糖、脂类、蛋白质等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但由于护理专业学时少,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水平不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一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如何在学时少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自主式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快速掌握学科主要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参与感。如果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其学习兴趣,那么,其对知识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而自主式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
二、开展自主式学习的主要方法
自主式学习不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完全让其自学,而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其今后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后, 也能自主地进行终身学习。开展自主式学习时,教师并非提出问题后就不再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应作为一个引导者,阶段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指导。学生可以围绕所提的问题发散思维,并制订学习计划;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回答教师所提问题;后由教师或学生总结要点。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
三、 开展自主式学习的实例
下面举例介绍如何开展自主式学习。学习内容不一定以整章为单位,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如在讲糖代谢知识时,可提出以下问题: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糖尿病,是哪类代谢紊乱?又为什么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调节血糖的激素有哪些?等等。
以脂肪分解代谢为例,课前教师先告知学生本节要掌握脂肪分解代谢的部位、过程及催化反应的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减肥所消耗的脂肪最后转化成什么?减肥过程中人为什么会越来越瘦?左旋肉碱是否真有减肥的功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后阅读教材,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出练习题。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情况,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反馈性问题,或是让学生画出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图,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连线来表示,使学生形成更清晰、更完整的印象。除了在课堂上直接反馈,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也是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 。以维生素这章为例,维生素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学生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所以这章节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但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掌握维生素知识,还要了解维生素的结构及功能。教师可从比较容易理解的维生素缺乏症这节内容出发来提出问题,再根据班级人数平均分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查阅资料。最后,结果的反馈可由教师或学生主持,小组解答,其他同学还可向该组提问。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成课件演示最后的成果。这种自主式学习方式结合了讨论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断思考,可拓展思维,锻炼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
总之,自主式学习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实则是在有教师指导的前提下,经过精心设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的学习过程。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也是自主式学习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G712;F232-4
一、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具有实用性的会计人才。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学生要学会自主把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内在要求,只有对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但在会计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比如注重理论教育忽略实际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
2.会计教学资料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财会方面的数据也会不断的更新。会计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人们去验证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其中,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缺少应用性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对会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3.缺少实践教学的训练
会计专业的教学,除了学会相应的理论,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会给学生制定一些实习的项目,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缺少实习的岗位,使学生的实习得不到落实,影响实践的教学。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培养方面,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核算能力、管理能力和整理纳税的能力。在核算方面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企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下,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与会计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而在教学中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的训练,学生在对账目的整理和分析上就会缺少实际操作的支撑,不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财会资料的技巧。缺少实践训练,会使W生缺少对自己岗位的了解,不利于与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
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主要还是依靠财会的理论,对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不够明确,教师不能够准确的定位学生在会计学习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能够完成考试即可,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时候,不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学校的方针政策与教师的指导没有达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教学计划都不能够很好的实施。除了相应的教学环节,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分析
1.以实践为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具有层次化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该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重要依据,充分考虑到专业需求和专业教学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分析好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层次,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应该以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前提,制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按照这个原则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求能够形成一个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知识教学、课程实际渗透以及模拟训练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设计出不同的实践内容,从而保证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在分层实践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2.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保证实践教学的全程化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根本,是开展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过程中,应该分清楚哪些是专业能力,哪些是一般能力,哪些是操作能力,哪些是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会计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其是学生从事一些活动的基础,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必须得到全面的保证。操作能力是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相应涉及的知识,是学生能够胜任这个职业岗位的重要保障。这方面知识和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会计职业教育相结合,会计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
2.提高教师实践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也可看做是教师的一种进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其次,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最后,可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首先,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满足学生会计实习需要。对学校模拟实验室建设,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使会计实验室达到仿真水平;其次,开发和培养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凡是愿意提供学生实践机会的单位,都可以发展成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们能够定期接触真正的会计工作,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构建实践体系时,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要有系统工程建设的思维,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目标、课程与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配套的教学资源与条件体系、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等,构建符合各高职院校实际的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学习,2015;(6).
【关键词】高职;冶金技术;化学教学;课程体系
0 前言
我国高职高专冶金技术专业教学中,大多数院校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作为冶金技术专业的主干基础课[1-3],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课程设置基本上学时都在200学时以上。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冶金企业对学生化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要求掌握的内容不断增加,但由于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专业教学内容的分配,使得化学教学所分配的学时越来越少,利用原有的化学教学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4-6],因此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我院从2010年开始进行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对高职高专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以前,我院冶金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三门课程,共计208学时。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化学理论内容过多,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相对较少,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2010年开始,我院冶金技术专业进行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将原有的三大化学整合成一门冶金化学基础课程,课程总学时降为108学时,与原来的化学课程体系相比,课程学时减少了100学时,但由于采用了自编教材《冶金化学基础》,它综合了冶金技术专业对三大基础化学所必需的知识内容,虽然学时减少了,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并没有减少,学生普遍反应教学内容学习中更清晰条理了。因此,在现有的冶金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下,为了解决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学时少,要求高的矛盾,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2 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与原则
2.1 打破学科界限,将三门化学基础课有效地进行整合
目前高职高专冶金技术专业中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这三门课程均为分别开设,如何将这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重新优化课程内容,处理好相关内容的衔接。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这三门化学基础课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复的章节,如化学平衡、溶液中的反应、配位反应和配合物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均有相当多的章节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函数、化学动力学的应用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也多次重复出现。这些重复的内容在三门不同的教材中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对学生来说,学习这些内容时总觉得学过,因此学习重复内容时有些厌学情趣,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好,同时重复的教学内容还会占用较多的学时,对后续的专业课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我院将三门化学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删除了三门教材之间重复的内容,将原有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三门课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编排的《冶金化学基础》教材,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
2.2 减少理论推导,突出化学课程在专业中的实际作用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是冶金技术专业必须开设的三大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学时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相当大,同时在三大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推导和验证性内容占了大量篇幅。进行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后的《冶金化学基础》按照冶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精选内容,删除大部分理论推导内容,强化了部分实践操作内容,同时加强化学基础理论课和冶金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3 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构成
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结合我院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确定的冶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十一个章节,教学中安排108学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4 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高专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进行化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时候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化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删减内容,而是将重复的内容进行优化,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其次,化学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也不是将几门化学课程的简单综合,而是在满足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优化组合相关教学内容,使得整合后的化学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后续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简单的拼凑和删减,要把握好几门课程中的区别和联系,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要求,科学地进行处理,把握好对相关课程内容“取”与“舍”的尺度。
总之,回顾我院三年多来冶金技术专业的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在兼顾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基础,更突出冶金技术专业化学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三年多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学生普遍反应在学习化学课程时,不但能很好地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在我院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不同院校专业侧重不同,我院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不一定适合所有冶金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希望我院的化学课程体系改革能对其它院校的冶金技术专业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意见。
【参考文献】
[1]刘常青,张平民,关鲁雄,等.冶金、材料类专业化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大学化学,2002,10:19-21.
[2]肖凤娟,杨惠芳,彭正.材料专业化学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2:20-23.
[3]臧亚南.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的课程综合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4:233.
[4]李燕,韩冬冬,吴志恒等.高职高专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6:103-105.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我在本汽车教学案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动画、音视频、及汽修教学专用软件,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形式既能包含大量的信息,又能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视频及软件的演示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显示了信息化教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无论在现代汽修厂还是4S店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车轮动平衡检测对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车轮动平衡检测一般应用在有轮胎故障的车轮上,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故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将实际应用中的情境设置好,引导学生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常规的处理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职二年级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19岁左右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汽车构造专业知识基础和维修技能,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死的教学模式,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专业技术课方面,他们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车轮故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我把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①了解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②掌握车轮动不平衡的危害;③掌握车轮动平衡操作方法。能力目标:①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以及相应的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②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总结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③通过任务情境设置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素质目标:①通过解决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涉及的问题实用性;②通过工作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③通过让学生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④通过学生组成工作组自主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主动地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例的重点: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难点:动平衡的操作方法;突破重难点关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及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为主,化理论为实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的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本次课的内容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网络上只与车轮定位参数有关,学生其他章节学习的好坏基本不会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在讲授时注意书本知识与驾驶和汽车使用的实际相结合。①复习纠错: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汽车悬架特性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②提出任务:随着汽车行驶速度悦来越快,对车轮高速转动时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③分析任务:分析车轮不平衡的原因、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④解决任务: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使车轮平衡,学习检测车轮是否平衡(使用车轮平衡机)和根据检测结果校正车轮平衡度的方法,以教师演示为主;⑤实训:用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检测并校正车轮平衡度,学生练习;⑥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车轮不平衡的原因,车轮不平衡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提炼校正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要点。
三、教学的主体设计
主体部分由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按照设置的情境步步引入,层层深入。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引入本节新课的铺垫。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新知。①教师准备相应的动画及任务的讲解视频;②教师准备任务用设备。
(二)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实用问题的提问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其积极参与其中。
(2)提出问题
所有情境的创设都是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出的。问题引出车轮对汽车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动平衡的概念。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演示
②分组操作
学生根据“任务实训报告书”中的任务要求来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动平衡检测仪。
(4)操作总结
①操作结果
教师记录每个工作组完成此项目的时间及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强调。
②得出结论
根据记录的结果工作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③问题汇总
每个工作组出现的问题都具有差异性,记录问题的过程是工作组增长实践经验的过程。让出现问题的工作组说说自己组里的问题,以及最后的解决过程或者希望得到其他工作组或者老师的帮助,来解决本组的问题。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车轮动平衡仪的检测使用方法。在情景设置的前提下。增强了本节课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汽修操作技能。
(四)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工作组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找准弱项,不断进步。
四、教学反思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运用视频讲解工作注意事项,使操作更直观、形象;通过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各小组分别计时并扣分的原则激励工作组内部合作和工作组之间的竞争。
2.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
将操作步骤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作任务的规划、研究、实施和总结等,处处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自我校化工专业招生后,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单独授课,由于化工专业需要学习更多的化工专业课程,考虑化工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学院的实际和其它高校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对这两门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这两门课有机整合为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将原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调整、取舍,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以强化应用为主导思想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体系,力图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形成了一门应用性强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课程。与我校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相比,化工专业后续的专业必修课程比较多。专业的不同,课程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化工专业来说,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学时就要进行压缩,而两门课程又有很大的联系,内容上也有一些重复。无机及分析化学将原来分别属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融合,组成一个新的教学体系,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课时压缩。内容的整合避免了两门课程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内容的精简,同时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教学的潜力,同时有对应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从而建立起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加强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有机联系,建立了一个知识全面,无缝衔接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新体系。
(一)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应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既考虑到大一学生刚入大学校门,尚不适应中学与大学之间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转变等特点,又注意了与后续课程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的衔接,尽力拓宽本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同时力求避免重复、脱节。通过每一章的思考题、习题的练习,能够使学生抓住主线,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触类旁通地学习,从而保证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1]。选用的教材是浙江大学第二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该教材首先介绍的是物质的聚集状态,第二章是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前两章的内容归属于无机化学的内容,第三章是定量分析基础的介绍。在第四、五、六、八这四章内容中,介绍的四大平衡和对应的滴定的内容。每一章都是首先讲授的是平衡的原理,然后是对应的滴定分析内容,也就是一个平衡对应一个滴定的内容。这样避免了无机化学上介绍了平衡的内容,在分析化学上还需要介绍一些平衡的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使条理更加清晰,内容上更为简练和完整[2]。
(二)适当引入学科前沿,拓展学生专业知识
在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最新进展的关系。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起点,加大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随时跟踪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使最新的知识前沿能够融入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能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讲授,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于一体[3]。实践教学中,在开设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内容,经过多层次实验平台的锻炼,使学生能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化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到一些公司、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交流。参观了公司的生产流程、实验室,详细了解了产品种类、性能质量、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在参观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发现理论学习和实践的不同之处,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撑,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也更有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的教学观从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及本科压缩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总结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积极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自觉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增加习题课、讨论课或留大作业等,将理论教学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总结式是非常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对课程内容要做到:节节总结,章章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更新教学理念,既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教与学两过程动态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主要采用:板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粉笔+黑板”)的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在第一章至第六章的教学中,主要是以板书为主,尤其在化学反应一般原理这一章中,公式的推导,计算题比较多一些,所以主要以板书为主。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跟上老师的速度,而且在推导或计算的过程学生也在进行思考和运算,思路比较清晰。如果在这些章节采用多媒体的话,速度很快,而且学生缺少必要的运算过程,印象也不深刻。在第七章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中,内容比较抽象,微观世界的东西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如原子轨道、能级等这些内容,单纯语言不是很好描述,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特点,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将晦涩难懂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如在讲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这一部分,学生完全处于一头雾水的状态,通过借助flash将作图的过程展现出来,并将得到的图片进行展示。学生在看flash的过程,感觉很有趣,也就很容易的记住图形的特点和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对于后面的原子轨道的叠加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选择,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发挥板书和多媒体各自的优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4]。
(三)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不是上课教师在唱独角戏,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收获。随时观察学生在课题上的表现,随时调整讲课的速度和方法,将学生在课题中出现问题都尽快消化。教师力求在讲课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5]。构筑师生交流与互动。课下利用邮件、短信、电话、QQ群等方式将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时地解决。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科研能力为目的,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我校重视创新创业训练,在人才培养上,面向全体,基于专业,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学生根据课程的研究前沿,可以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从选题到实验的进行,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教师在总体上进行统筹把握[6]。
三、结束语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及分析化学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重新整合而成,精简了学时,优化了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和化工专业的其它课程衔接。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注重了多种方法的教学。
作者:郑兴芳 单位:临沂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娟,帅琪.适合大一新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6):199.
[2]陈素清,梁华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思考及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3):43-49.
[3]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11-13.
[4]毛昌杰“.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探讨[J].广州化工,2013,41(22):172-17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改进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24-02
随着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速度来看,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安排必须按照市场的发展要求,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入手点,以经济的发展需要作为设置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核心标准。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要在重视突出本校的特点同时更要学会长袖善舞地灵活地调整专业课和培养人才的计划,拓展计算机专业的覆盖面以吸引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这样的专业调整计划可以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很好地与时代接轨、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毕业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满足毕业生对于市场的需求。高校只有这样安排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才能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如今的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互联网时代迈进,这给当今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也让很多大型的网络公司开展了面向学校招生的局面。这种局面也体现出高校的招生和其毕业生就业是高校办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关系着高校的生死存亡。一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一所高校的专业设置的好坏与否对这所高校培养学生的计划及毕业生参加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就成为了维持这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系因素,成为了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四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讨:
1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分析高校计算机专业课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迅猛发展中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有些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出现了一种理论知识比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丰富的状态,这种局面严重的导致了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瓶颈,加深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育课程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安排,没有将计算机专业课与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招来的学生就业困难,而即使是找到工作的学生其在学校所学专业也不能更好的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这既有损于学校的名誉,也制约了学校的来年的生源率。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学习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以后,着重地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和基本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举行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把自身价值和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相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开展这样的一个大赛,有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计算机职业,有利于以后在职业生涯中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促进了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当然,这也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一个具体的核心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真正地把书面上规划的蓝图落实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将来毕业以后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之间在招生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显然一所高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其竞争力的关键性标准。其中如果一所学校有充足的生源,第一志愿报考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都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所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既能满足了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这样这所大学就可以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口碑。所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即高校所设置的计算机专业项目必须与本校对招生以及毕业生的工作息息相关,这是对时展对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因此,学校可以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来校对学生举办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这些计算机专家拥有各个领域丰富的计算机行业经验,他们更加了解计算机行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我们知道,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以及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发展培养适用性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育计划必须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通过举办一个计算机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能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加地了解这个行业在社会中的最新动态与实际需求,为学生以后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4时间上恰当把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计算机这个行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着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把握好这个时间点,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让低年级的学生更早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对毕业前后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信经过一系列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了解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如果选择职业,如何在计算机这个行业中难以生存下去。充分让学生了解到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职业生涯的现实环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一个回顾,审视自己是否已经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了解自己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专项指导,比如说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对计算机行业的就业需求进行讲解,培训一些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这些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很多个方面。针对目前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严重的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但是,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对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甘肃兰州730050)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1).
[2]李建求.论高校的专业建设[J].高职教育研究,2003,(4).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14-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十分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筑,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细化课程内容,渗透学科前沿,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渡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亦需要适当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下列问题需要解决。
1.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设置需要进行调整。原有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体系虽然暂时解决了传统两大课程学时过多,教学内容有重复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新弊端是知识体系逻辑性不强,知识点不系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降低,内容与实际脱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匹配度不够。
2.工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实验技能薄弱。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还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或者有畏惧心理,上课时按方抓药、操作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要重新调整策略,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甄选上,应尽可能在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同时体现出工科特色,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3.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教研室的教师共同担当教学任务,师资力量比较分散且不均衡,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改革重新进行调整,避免优秀教学资源的浪费。
4.教学方法传统、保守、封闭,对学生创新能力激发不足。
二、教学改革具体实施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专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39-01
一、现状
对学校来说,在广东各大高职院校(主要是公办)中招收到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高和中职,而民办高职院校主要招收的学生来自普高。正是由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学生的来源层面不同,各个学校在分配学生的班级上面也有不一样的,有的学校是把中职的学生和普高学生混合在同一班级里,有的学校是普高、中职的独立成一个或几个班级。
对学生来说,中职的学生他们大都是学会计专业的,也有小部分的中职学生不是学会计的;普高的学生就完全没有任何的会计基础。
目前,在广东省的高职院校中不管是普高学生还是中职学生,不管是混合的还是独立成班级的,各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都是一样的。所有的教学,都是同步的。
二、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的现状,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假设1.普高和中职的学生是混合成一个班级;2.中职和普高的学生是分别独立成一个班级;同样的课程教学,那么在假设1下,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两种情况的出现,即学过的学生不爱听课,有的没学的学生有不爱听课的,混在里面容易搞混,还以为该学生也是中职上来的,是学过这门课的。还有就是学过的也很认真的在学,和没学过的普高学生一起认真学习,讲解的知识听懂了不,明白了没,同时也容易搞混,就以为这个知识点都明白了。总之,假设1的情况下,讲授的有快慢问题,不同步的现象。在假设2的情况下,若两个班同时一门课程,一个班全中职层面是学过的,一个班是普高层面没学过的,那就会出现两个班的授课进度完全不一样,一个比较快,一个比较慢。同时,一个班的上课情况大都是不怎么听课的一个状况。一个班的上课情况就很好,大家都认真地在学习、听讲。
三、对策
(一)人才培养方案一致(同步教学)
1.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企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提升需紧紧围绕着未来的职业岗位,而未来经济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很多,要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内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所以,关键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重点,让学生学到和掌握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是对接的,即学校设置的课程是与学生今后就业岗位相适应,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紧扣职业岗位需要。
而招收的学生生源来自普通高中和中专两个层面。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中专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一般都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步入社会可以胜任某种职业。所以,高职的院校的会计基本课程中职生都是上过的。即有一大部分的学生是拿到过会计上岗证的。那么在此情况下,学校的课程不管是混班上课的,还是独立成一个或几个班的中职班(还有非会计专业的中专生),比如,你有上岗证的话,上岗证的三门课,可以申请免修,当然也可以去学习。而其他课程都必须上课。
2.考证需求。考核一个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予以考核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强调综合能力的评价。考核评价应有很强的操作性,要坚持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将课程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对接。所以我们不但是要考核平常的学习的知识怎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拿到证书来证明。所以要通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鉴定内容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顺利就业,在毕业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等。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学生,都是有考证的需求。随着会计上岗证的增加,且必须是三门一次性全通过,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普高生主要是拿到上岗证,而中职生主要是取得初级会计师。
(二)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分类教学)
中职层面和普通层面的会计学生分开独立成班级的,构建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对于中职层面的会计班,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毕业时取得初级会计师证,还有就是可以针对性的培养基于会计技能大赛为需求的课程体系。所以在课程上,主要初级的课程和实务以及实训的课程。即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课证融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岗位综合训练课程。对于普高层面的会计班,主要目标先是完成基础性知识教学的前提下,拿到会计上岗证,其次努力拿到初级会计师证。因此在课程上主要还是按会计专业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的学制为3学年。可将3学年分为六个学期。第五学期走出学校实习。基本思路是第一至第四学期高职班上课内容和进度其他班一致,完全相同,以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考过初级,同时上课老师无需分类对待。
四、结论
综上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源问题,是普高层面的还是中职层面的学生,结合各方面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教学,这样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
参考文献:
[1] 卞艳艳,董浩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
[2] 李猜.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J].才智,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