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端午节诗句范文

端午节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端午节诗句

第1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端午节诗句大全!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曰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圞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cǎo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mǎi酒mài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圞古传闻为屈原。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圞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sǐ,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囯王身殒今何有,只留离sāo在圞世圞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圞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yào,羸躯亦点丹。

曰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 | 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大全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屈原庙》

唐崔·唐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

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日》

殷尧藩·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三首》

赵蕃·宋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

李隆基·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顾太清·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五月开。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宋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黄庭坚·宋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苏轼·宋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第2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2、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

第3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 巴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 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 螮蝀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 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 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 罗袜凌波呈水嬉。典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亨前水东注。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五月五日

(北宋)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第4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一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 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政治黑暗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 。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二一、活动主题:端午话传统

二、活动背景:现在的小学生对国外的节日了解很多,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仅限于春节、中秋节等几个节日,为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我决定引导孩子们开展“端午话传统”的主题班会。

三、活动目标:

1、缅怀先人,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4、以“端午节”为契机教育学生学习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伟大精神。

四、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

2.准备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了解屈原的历史资料及诗歌作品。

4.选主持人,师准备视频及PPT。

五、活动形式:小组合作 诗歌朗诵

六、活动时间:十九周班会课

七、活动地点:五、二班教室

六、活动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情导入

1.放吃粽子、赛龙舟的视频及照片。

2.引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欲望。

3.主持人引出主题: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同学们对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话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屈原的事迹。

(2)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师生交流、汇总,共同学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九歌》、《离骚》,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二、交流

(1)选取学生代表说出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及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师生交流、汇总

(2)选取代表朗诵李清照《端午》、《九歌》、《离骚》部分诗句,师生评价。

(3)师朗诵《离骚》部分诗句,引起共鸣,师生齐读,升华情感。

三、升华

师进行情景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我们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及希望,更要做一个爱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讨论交流:为了明天更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小结讨论交流情况。

第5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1】

男: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家长

女:各位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梦乡。

女: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阳。

男:六月,是一支歌,一支幸福的歌

女:踏着六月的鲜花,迎着初升的朝阳,今天,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同拥抱美丽的六月,庆祝属于我们的美好节日。

合:六一儿童节、端午节!

男:尽管我们只是一棵幼苗,但我们骄傲地生活在父母的怀抱。

女:尽管我们只是一颗小星星,但我们幸福地闪亮在老师的身边。

男:在这美好的节日里,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地说一声

合: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辛勤的老师!

男:今天,老师和家长们带着节日的问候,带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来看望我们啦!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同学鼓掌)

男:我们的六一,是那么开心难忘;我们的六一,是那么激动幸福,下面有请***为我们表演节目***。请欣赏(鼓掌)。

女: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喜悦的笑脸,激动的脸庞,连小草都在欢乐的歌唱。

男:轻轻地屏住呼吸,啊,这是夏的气息,夏天来啦。请欣赏节目:《***》(鼓掌)

女:感谢***和***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节目,为了对各位同学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男: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为我们准备了特别的礼物-----现场做水果拼盘,有请家长代表

(拼盘做好后,一名主持人将水果拼盘分发给小朋友们分享)

女:谢谢爸爸、妈妈、老师们给我们带来的节日礼物和祝福

男: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

女:飘香的端午粽子和诗人屈原不朽的精神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男:每年的端午,我们中国人都会包粽子纪念诗人屈原。那同学们会包粽子吗?下面有请***的家长为我们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鼓掌)

展示完成后

男:同学们都学会了吗?别忘了端午前帮妈妈包粽子,好不好?

女:在妈妈的亲吻里,我们是幸福的

男:在爸爸的拥抱里,我们是幸福的

女: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是幸福的。

男:好想就这样,沉静在幸福中,永远也不要长大。欢迎**为我们带来的节目***。(鼓掌)

女:风的轻柔道不尽人间深深的爱,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爱的世界

男:感谢爸爸、妈妈、感谢老师、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我们真的长大了 女:今天我们在这里踏歌起舞

男:明天我们从这里起航

女:托起梦想,让她闪亮在未来的天空。

男:踏响大地,让童心乘着春风翱(ao)翔(xiang)。

女:成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格外幸福,

男:成长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朝气蓬(peng)勃(bo)。

合: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衷心感谢老师和的辛勤教育和培养! 男:幸福的时光却总是太短暂。

女:快乐的日子总是那样匆忙!

合: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六一、端午双节快乐!

下面请辅导员老师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退旗:敬礼

中队长宣布队会宣布结束。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2】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同学们对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多少呢,?我宣布:端午话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展示

(1)首先由各小组交流整理各自收集的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屈原的事迹。

(2)由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自己收集到的知识,师生交流、汇总,共同学习: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如《九歌》、《离骚》,深入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熔铸着屈原思想光辉和人格精魂的隽永诗句,两千多年来,影响和哺育着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到端午节,人们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二、交流

1)选取学生代表说出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及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师生交流、汇总

(2)选取代表朗诵李清照《端午》、《九歌》、《离骚》部分诗句,师生评价。

(3)师朗诵《离骚》部分诗句,引起共鸣,师生齐读,升华情感。

三、升华

师进行情景升华: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

事迹及他的作品,就是要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我们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及希望,更要做一个爱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四、拓展:

(1)讨论交流:为了明天更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

(2)师生小结讨论交流情况。

第6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吃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糖枣糯米饭

端午节,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而且糯米含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维生素,大量的磷质、钙质、铁质、蛋白质及脂肪,有益健康。但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吃臊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一定要吃臊子面的。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

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端午节本身是为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所以吃麻糖(麻花)来粘嘴,也是为了祝愿我们的生活甜蜜美好。

吃“五红”、“五黄”

南京传统意义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黄”,即黄鳝、黄鱼、鸭蛋黄、黄瓜、雄黄酒。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五黄”的内容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五红”,即“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南宋士子陈可常,曾写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诗句。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叶子饽

叶子饽,是广西玉林人的节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叶子饽的传说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颇久远。到了后来叶子饽渐渐演变成玉林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地方传统特色小吃。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蒿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蒿均必不可少。

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有益保健、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同样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象征的意义有别四川。吃桃子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代表子孙繁殖,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态就像蛇),吃茄子则可抗御蚊子咬。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绿豆糕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当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绿豆糕。它具有形状规范整齐,色泽浅黄,组织细润紧密,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的特色。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是很好的清热解毒、保肝益肾的消夏小吃。

喝雄黄酒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

第7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关键词]端午节;古诗词;审美意蕴;悼念屈原;端午习俗;龙舟竞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2102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称为“端午”呢?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最为普遍的说法有四种。一是历史人物纪念说,牵涉几个被纪念的对象,主要有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龙图腾崇拜说,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是源自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三是恶日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说,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关于端午节的别称也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等节俗活动。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端午节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并被广为传诵,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本文拟从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中蕴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和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蕴美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其中“文化意义的魉怠笔谴统节日精神的体现,节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广泛流传。在历史人物纪念说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剧性人物,他们或孝顺,或忠诚,或坚韧,或不贪功好利,或忧国忧民,但结局都很悲惨,但他们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们把端午节与这些人物联系起来,暗示着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对美好品质的选择。而关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一是为适应节日纪念归一化趋势,人们必然会在传说人物中进行淘汰、选择;二是因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爱国忧民,行廉志洁,他在楚国国将不国时,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表达了民众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依恋与热爱,他爱国忧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广泛而坚实的民族性。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对屈原的崇敬与赞扬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论,使屈原成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将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这一形象并加以褒扬,在文化与政治权力的双重作用下,大约在隋唐时期,屈原成为端午节文化的核心。两千多年来,许多仁人志士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赋予端午节浓浓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由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单纯悼念屈原的比较少,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诗人借屈原来暗喻自身。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杀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词人陈与义在国家遭受兵乱,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时,在端午节感慨万千,作了首《临江仙》来凭吊屈原,怀古伤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这些对端午有感而发的诗词,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借赞扬屈原的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都给予了最高的敬意,这个主旨赋予端午节古诗词浓厚的精神意蕴美。

二、避邪驱瘟的食俗佩饰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等,还有挂艾草与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习俗。因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葱茏,生机盎然,天气渐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加上科学知识的缺失,使古人对五月有了“毒月”“恶月”的印象。阴阳五行说认为夏历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离位,离属火,丙亦属阳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阳热到了极点,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认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从五月五日午时开始出现的。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各种办法来除去瘟疫,因而出现了颇有节日特色的饮食和佩饰。在避邪驱瘟的传统习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体现一种别样的节日风情,古诗词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关于食粽风俗,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艳,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将开展浴兰活动,节俗淳朴纯真,气氛浓郁;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宛在目前。

对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来说,端午也是难得的闲适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具体描写了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节日习俗本身就是一种美育的载体,人们在过节时参与这些习俗礼仪,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诗人将这些习俗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龙舟竞渡的观赏、娱乐美

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民俗文化活动。据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祭祀节日。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内容,龙舟竞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习俗。晋・周处《风土记》:“端午烹鹜角黍……竞渡。”可能是对“竞渡”的最早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从一种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赛龙舟也成为很多文人捕捉灵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千百年来,关于端午赛龙舟的诗词佳句不计其数,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竞渡美景。

唐朝时,被封为燕国公的诗人张说在岳州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下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作《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短短几句,就生动地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扬扬百字,活灵活现地记述了一场龙舟竞渡,将自然景象的美好、竞渡魅力的无穷、争先气氛的热烈融为一体。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

宋朝黄裳的《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用白描手法,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第8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延传至今已愈千年。不仅东亚各国受中华文化影响有过端午的习俗,且各国业已融入本民族元素,即便在华夏故土,各地对端午起源也各执一词。荆楚百姓过端午意在祭奠屈原;三晋人民过端午实则纪念介子推;吴越民众则认为端午与伍子胥有着深厚的渊源。闻一多先生曾撰写《端午考》一文,认为“端午节并非为祭祀屈原或介子推云云而沿袭,它源于远古时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那么,吴越地区是否真是端午节的源头?伍子胥与端午起源又存在何种关联?

吴越传说与端午节的起源

吴越之地指的是今天的江浙一带,是古代农业最为兴盛的地域。当地百姓饭稻羹鱼,世代以种植水稻为生,因而对时令节气十分关注。阴历五月初五,是夏季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可见,“端午”的起源最早应与农业生产有关。

另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战国策》中就载有吴越百姓多“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遗俗,可见龙是吴越百姓尊奉的图腾。端午节中最重要的节日项目――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相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据此,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应当是吴越百姓祭祀图腾的节庆。

上述两种起源说,虽不乏科学考证,但从民俗学的角度上看,民间似乎更愿意给端午节附上情感色彩。在江南众多的端午起源说中,以祭奠伍子胥的说法流传甚广。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因遭猜忌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避祸株连,连夜逃至吴国。因伍子胥才华出众,很快便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他帮助吴王伐楚攻越,成就宏图大业。吴王在伐越中负伤而亡,其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佑下为父报仇,大败越国。越王勾践一面栖兵会稽山,一面用重金贿赂吴国丞相请求议和。伍子胥深知越国必兴兵再起,遂力谏不可养痈遗患,理应乘势灭越。夫差偏信丞相谗言,同意议和,此后遂逐渐疏远伍子胥。越王深知伍子胥不除,复国必遇险阻。勾践在重贿吴王近臣后,夫差猜忌伍子胥,并赐剑令其自刎。伍子胥临终前断言吴国必亡于越。夫差闻言大怒,于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首投于胥江。吴国百姓十分敬重和缅怀伍子胥,遂将其尸首打捞上来,埋在吴县胥口。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记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百姓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此君便是伍子胥。

伍子胥虽为楚国人,但他忠肝义胆、有勇有谋,出将入相辅佐吴王阖闾灭越;而且他还“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按照天象风水筑造了苏州城,以致千年以来,苏州古城城址几乎没有发生变更。这样一位忠君爱民的臣子怎能不受吴地百姓的敬爱?此后,吴越人民奉伍子胥为江神、波神,还专门供奉有伍相祠。

独具意蕴的江南端午习俗

龙舟竞渡。据《荆楚岁时记》一书所载,荆楚地区的划龙舟习俗,“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可见,楚国百姓端午竞渡的风俗,追溯源头也与纪念伍子胥有关。吴越百姓自古有龙舟竞渡的遗俗。越王勾践灭吴后,十分敬重伍子胥的忠烈,对伍子胥的被杀表示深深的怜悯。他不仅立坛杀白马祭子胥、筑庙于江上,还在越国倡导竞渡,“盖悯子胥之仲而作”,以致原属越的地方都有祭伍之举。浙江上虞在汉代时已有端午祭“江神”伍子胥的风俗。杭州民间立伍子胥祠于吴山(俗称胥山),端午时年年祭祀,一些行业在民国时还专门放假1天,参与端午祭祀。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吴越竞渡的风俗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遂遍布南方。而荆楚人民借竞渡纪念屈原已是200年以后之事:

吃粽子。据三国东吴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所载,江南“俗以菰叶裹黍禾,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这是迄今为止有关粽子的最早的记录,这比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中楚人哀屈原“每贮米竹筒报祭”的记载要早200多年。加之江南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糯米的栽培也甚早,因而江南有煮粽的传统也就不足为奇。至今浙江嘉兴的粽子仍是本地特色小吃,风靡海内外。

斗百草。所谓斗草,就是两人用草筋互相拉扯,被断的一端作输。《诗经》“国风・周南”篇中就有“菖”一诗,讲述了江南妇孺嬉戏斗草的风俗。在《中吴纪闻》一书中,则记载了“吴王与西施尝斗百草”的趣事。江南斗草常用“车前子”,吴方言称之为“打官司草”。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诗中诵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子孙斗草来”的诗句。遍阅江南地方志,不乏斗草习俗的记载。

采草药、挂艾叶。江南百姓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要采集草药,攘除晦气,所以江南有端午挂艾草驱邪、祈愿身体健康的说法。吴国的太伯与仲雍两兄弟,为了治愈父亲古公父的疾病,前往湖州衡山寻觅草药。后太王父立王季为君,太伯遂入深山采药,以避王季。今浙江临安县百丈山上还存有“玉仙洞”、“太公潭”等遗迹,相传是太伯采药的地方。江南民间传说,制艾叶、制艾煎是太伯采药的遗风,艾叶能灸治百病,故端午挂于门前,可以驱散家中晦气,保家人身体安康。

百索。百索是用五色丝线缠于臂上以避邪。江南以盛产丝绸享誉古今,吴地很早就养蚕纺丝,五色丝线是一种材质较高的丝绸,端午节时百姓们将五彩丝系于臂,名日辟兵,祈祷人们不被病瘟纠缠。明代江南百姓在过端午时,儿女辈用五色彩索缠臂,长辈则簪艾叶、石榴花以驱邪。清康熙时,苏州百姓过端午,小儿髻簪五毒,将五色丝缠于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乾隆时,民间还用丝绸加蒜粽之类以辟邪。

喝雄黄酒。端午时,江南百姓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涂于小儿额头与耳鼻间。雄黄也称为鸡冠石,有光泽,呈橘黄色,中医常用此作解毒杀虫药,尤其可以驱逐蜈蚣、毒蛇之类的毒物。晋朝江南道人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讲述黄帝在炼丹成仙前,“圆丘出多大蛇,又生好药,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此后“雄黄祛毒”已渐成江南百姓的土药方。江南民间传说《白蛇传》,就有许仙在端午节与白娘子共饮雄黄酒,使白素贞现出蛇形的故事。明崇祯帝时,常熟、昆山县志中亦有“饮雄黄酒,遍洒室中,点小儿臂额,以去毒”的记载。

多姿多彩的端午风俗奇葩

除江南有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外,华夏各地均有别具一格的端午风俗。譬如唐代长安市民在端午时多互相馈赠坠扇,端午节期间东市竟成扇市。明代端午节时,北京人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家家打扮小闺女,戴石榴花,被戏称为“女儿节”;新嫁女子端午节前,还要回娘家,称为“躲端午”。

第9篇:端午节诗句范文

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

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

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

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

――民谣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源流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实际上,端午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代。当时,是以干支纪日的。端,“始也”,所以端午最初指五月(午月)内第一个午日,即午月午日,所以端午又叫“重午”。 魏晋以后,数字纪日法成为主流趋势,端午于是定在夏历五月五日,于是端午又叫“重五”。

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仲夏五月,“长日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被视为恶月恶日。在这恶月恶日里,阴阳二气相争,瘟疫来临,五毒出现,亡灵也最容易现身,人类与其他生灵都处于生死各半或生死转化的状态。面对恶月恶日,先民有的只是恐惧;在恐惧中,种种禁忌和趋吉避凶举动产生了,并形成了一系列避恶习俗。所以,端午最初的意义就是避恶。避恶习俗不断被继承与创新,其中许多都流传下来。

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确立。人们过端午不再战战兢兢,开始视端午为“良节”“嘉辰”。南朝梁人王筠在《五日望采拾》一诗中就说:“长丝表良节, 命缕应嘉辰。”端午的节日氛围开始由神秘凝重走向轻松愉快,寻欢逐乐的游乐活动逐步出现,如赛龙舟、吃粽子、斗百草等。同时,端午节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新内容。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春秋时楚人,因其父兄为楚平王冤杀,奔吴,助吴伐楚,报了父兄之仇。阖庐死,夫差立,伍子胥助夫差破越,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进谏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最后竟怒而赐他宝剑自尽。相传伍子胥死后,尸体于五月五日被弃于江中,他化为了“潮神”。

纪念曹娥说 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主要是依据《会稽典录》的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曹娥因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了。

纪念勾践说 据传,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一举灭吴。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舟竞渡,以示纪念。

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忧国忧民,却遭迫害。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当屈原获悉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的信息后,仰天长叹不已,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跳入滚滚激流的汨罗江。这一天,正是五月五日。

各地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尽管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也都与纪念屈原巧妙地联系起来。

到了隋唐,端午节开始步入繁盛期;进入明清,端午节更是大普及。端午节不但汉族过,而且壮、布依、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也过;不但中国过,而且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家也过。不过节俗有些差异罢了。

端午符号

每一个节日都有其文化的支撑,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透过传统节日渗透的文化符号,有时候比内容还要重要”[1]。就像青少年可能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知者寥寥,但对踏青等符号感兴趣的人却不少。

端午节传统符号大致有三类。

(一)禳毒辟邪类符号

挂蒲艾

古人认为艾草、菖蒲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常用它们制作端午节的厌胜之物。我国有民谣曰:“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艾草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天师艾既有用艾草与百草缚成的,也有以泥塑成而以艾蒿为须、以蒜做拳的。艾人、天师艾要悬于门上。苏辙就有诗句:“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常萦尧母门。”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制成。菖蒲叶似剑,故称蒲剑,可单独插于门旁,也可与艾制品并用,尤以蒲剑配艾虎最为常见。

系端午索

古人还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辟邪的端午节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等。[2]从形制看,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3]端午索或佩于胸前, 或缀于臂上,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端午索可自用,也可赠人,古人就有“把合欢彩索,殷勤寄与”之句。

贴符图

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以“桃印”避恶之俗, 即以五色桃印为符,悬于门上以驱邪避恶。宋代及以后,天师符 大行其道。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就叫“天师符”。每逢端午节,道家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供民间贴在门嵋上辟邪。《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

饮药酒

作为端午节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午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张文潜词云:“菖蒲酒满劝人人,愿年年欢醉偎依。”端午饮雄黄酒,过去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端午节时饮雄黄酒现了原形的。

沐兰汤

古人认为兰汤沐浴,可以禳病驱邪,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要“蓄兰沐浴”。《楚辞》里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二)吊人祭神类符号

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粽子最初是民间普通食品,吃粽子也不独在端午。吃粽子最初是为了避瘟与免毒。到了晋代,端午吃粽子才成为全国习俗。当吃粽子成为端午习俗固定下来时,人们将吃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竞龙舟

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不过,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将划龙舟(竞渡)与屈原传说联系起来。《荆楚岁时记》说:“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隋唐以后,龙舟竞渡场面更为壮观。唐人张建封《竞渡歌》写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龙舟竞渡中还有祭神的活动。陆游就有“鼋鼓龙船共赛神”之句。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说:“龙船……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在汨罗江畔,在龙舟竞渡前,还要到屈子庙朝拜。而在少水或无水地区,人们则以木或竹制“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平地游走,驱灾祈福。

(三)社交游戏类符号

送扇

端午节古有互赠扇子的风俗。民间认为,扇子有辟邪的功效。唐宋以后,赠扇之风盛行。《红楼梦》中,贵妃贾元春给娘家人的端午节礼就包括宫扇。不但亲邻之间互赠扇子,而且先生给学生端午节的回礼,也用扇子。扇子还可以送给心上人,以便“相忆莫相忘”。

香囊、荷包也是端午节的常见赠物。

归宁

古人认为端午节为恶月恶日,这天诸事多需避忌,因此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叫女儿节。陆游就有“羊腔酒担争迎妇”诗句。

斗草

旧时端午节还有斗百草游戏。司空图的“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说的就是斗草的情形。

端午节的本意是避恶,所以端午符号也大多与避恶相联系,而且一个符号往往有多重意义,如粽子,既可自食,又可投水,还可赠与,所以它一身兼具避恶、凭吊、社交三用。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理不同,特别是水域不同,所以端午符号也不尽相同。

端午德韵

“节日是道德的寓所,没有这个寓所,道德将无家可归。”[4]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道德成就了节日。正是因为所凝结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传承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道德情怀,所寄托的对美好的愿景与追求,端午节千百年来才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端午节种种节俗的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对“和”的神往。

人们挂蒲艾、系端午索、贴附图、饮药酒、食粽子、沐兰汤、祭神灵,原初本意是为了在恶月恶日里避恶,避恶就是要维持阴阳的平衡,达到阴阳之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追求人与自然(神)的和解,人与自然(神)和谐了,人的身心也就安泰了。

端午节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舞台。龙舟竞渡时,水上舵手众志成城,众桨齐飞,你追我赶,鼓声、人声、水声,声声相应;岸上观者如云,助威声此起彼伏,欢笑声、呐喊声、鞭炮声,声声相连。女儿还家,一家人围坐一起,菖蒲酒美清尊共,怀往事,道思念,其乐融融。端午送扇,“持表合欢情”。斗草时,“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玩性一起,怎一个爽字了得?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情、友情、爱情,而且也强化了民族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提高了集体的凝聚力。试想,当舵手喊着整齐的号子合力划舟时,当一家人举杯共饮话那年那事时,当收到满带深情厚谊的扇子时,当斗草斗得“青枝满地花狼藉”时,人与人之间又有什么墙推不倒呢?又有什么理由不与人为善、和平共处,过好每一天呢?《论语•学而》说:“和为贵。” 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有端午艳阳天;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年年端午午午艳阳天;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端午年年艳阳天。

端午节不但是竞技之节、交往之节,还是怀人之节。

吴人想到了伍子胥和曹娥。伍子胥为报家仇,投奔吴国,率军伐楚,“与(楚平王)尸首三百钢鞭 ,才雪我胸头怨气”;为报前王,明知无望,仍屡次力谏,不愿逃亡,甘愿一死。伍子胥乃一勇者无畏的烈丈夫也。孔子把勇作为君子所应具备的三种品质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勇就充满了崇敬。尽管伍子胥“报亲 ,多了鞭君忿”,但是人们并没有计较这些,反而把他视为勇的化身。即使他死后,人们依然认为其勇仍存,他“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与其说人们怀念伍子胥,不如说人们对勇的魂牵梦绕。

人们怀念曹娥,是因为其孝。中国道德文化强调“仁”,而“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亲亲拓展至亲他人,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就可天下大同。所以,人们对孝推崇备至。人们怀念曹娥,就是希望孝驻心间到永远。

越人怀念的是勾践。说起勾践,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卧薪尝胆”四字。《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无休无止运行,君子也应积极进取、发愤图强。中华民族的血管中流着自强不息的血液,所以中华民族对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推崇,对自强不息的人更是敬仰。勾践因其超常的自强不息精神而不朽。人们把端午与勾践联系起来,便是要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楚人乃至全中国人纪念的则是屈原。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忧国,“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更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了实现心中的美政,他“奔走以先后”“上下而求索”,但“党人”“竞进贪婪”“兴心嫉妒”“蔽美称恶”,对此,他“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最终,他被放逐。他虽然“欷余郁邑”,但矢志不渝,“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理想破灭了,他选择了死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自投汨罗,乃是以自觉的方式,对黑暗势力所能进行的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抗争。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美好人格的向往尤为突出。屈原的伟大,乃在于他内美修能,忧国忧民,勇于抗争,以自己的整个生命践善行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标杆。“一道眩目的霞光/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穿过漫漫的长空/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曾卓诗)屈原前脚刚走,又来了诸葛亮、杜甫、谭嗣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声尚未飘远,又传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屈原的精神传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这些,正是“中国的脊梁”。屈原精神“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虽然经不住推敲,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那是因为每个中国人心底对屈原精神深沉的渴望、热烈的追求与抹不去的神往……

今天,屈原的身影渐行渐远了。2005年端午节,诗人余光中吟诵起他新谱的诗章《汨罗江神》――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河,这河中流的是湘水怀沙,载的是周礼国风,荡的是中华民族魂……

参考文献:

[1] 李层,曾金胜.传统节日之困[J].时代潮,2006,(3):24―26.

[2] 谭麟.荆楚岁时记泽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96.

[3] 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