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健康与卫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与卫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与卫生论文

第1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针对不同团体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及有关展板,同时进行有关传染病的防治宣传工作,例如:肺结核、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禽流感病及乙型肝炎等。运用书刊、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健康知识普及1.5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该次调查发现各级医院中有领导分管健康教育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的较好;总体来讲,医院从事健康教育人员比例相对较少;各级医院均对健康教育投入的专项资金不多,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与市级、县级相比差别较大。

2讨论

医院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动前,卫生行政部门首先要预计该项活动是否能起到预期作用,其次该次活动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是否有组织、有系统的完成该项教育活动,最后评价该次的活动有无积极的社会意义。通过该次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河南省各级医院对健康教育工作投入的经费明显欠缺,各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也相对较少,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从而使健康教育工作滞后[2]。各级医院在完善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2.1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效果

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的健康教育宣传没有组织性及计划性;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之后,还应该针对本次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价工作,如随访、电话回访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真实的反馈信息、分析活动后效果,以促使患者行为的改变[3]。

2.2增加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人员

建议在必要时应适当增加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护理文书书写,制定简单、快捷、高效的工作流程,真正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需要照顾的病人[4]。

2.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第2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献计量;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使用的投入要素总和;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作为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回顾和分析2000-2015年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相关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深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11]罗志红,朱青.公平正义视阈下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1-203.

第3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2006

2.2

4.6

96

1384.8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4651.7

第4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6661

国内刊号:32-1374/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5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8-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全球经济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创新能力为要求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反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沿袭前苏联模式,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1],综合国内外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以及我校预防医学教育实际,预防医学人才实践环节面临的挑战: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在实践教学中重实验、轻实践,验证性实验课时居多,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少[2],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技能脱节[3],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学生生产实习时间短,专业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预防医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促进、卫生保健、环境与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等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综合素质等必须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因此,为成功培养创新性和实用型相结合的人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4]。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全面实施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保证满足各门专业课程理论课讲授的条件下,一方面适当减少部分课程理论课的学时数,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如儿少卫生学);另一方面,减少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内容、方法的学时数,将节约出来的学时数集中安排,整合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形成《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见下图。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模式。

(1)按照“三个五统一”做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登记表、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的”五个统一;在实习教学上做到“实纲、实习计划或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实结、实习成绩”五个统一,在毕业论文上做到“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五个统一。

(2)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外,我们新增加了“专业前实习”[5],安排在学生未上专业课之前的第八学期结束的暑期在疾控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为期4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工作,让其有感性的认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实施了“专业前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院―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实验员的实验课程实习管理线、院行政―系/教研室―导师组成的实习管理线以及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的社会实践管理线的“三线”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加强功能实验室建设;二是重视实验室管理;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以校、区、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平台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完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理顺学院与基地的联系,继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已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做好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和培训提高工作;探讨与基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明确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设定目标及质量参数严格考核专业实习的效果。与实践基地合作,以公卫执业医师实践考试大纲为指导,每届大五的学生,举办一次公卫实践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

(3)进一步完善实践考核体系。《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结合起来考核,提高期末成绩总评中所占的比例,减少“死记硬背式”和“突击式”均能在期末总评过关的不合理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积极探索导师“一贯制”教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大一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入门,结合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在后续的四年中,每位学生跟随自己的导师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旨在逐渐缩短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专门的时间安排,延长专业实习时间。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设立开题、中期汇报、毕业答辩环节,使学生对于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并进行实践,逐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

随着现代化专业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作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传统预防医学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随着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富有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全才学生,为社会所用,这是预防医学未来努力的方向。只有结合具体实践,不断创新观念,才能促进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赵莉,马骁,李晓松,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3679.

[2]张晓峰,郭淑英,任锐,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102-104.

[3]祝丽玲,张鹏霞,周宪君,等.基于新目录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29,126.

第6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仔猪副伤寒的发生与防治

 

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急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公共卫生也带来较大的危害。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传染病。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革和强化仔猪副伤寒的预防措施,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一、病原体

各国、各地分离的猪沙门氏菌病病原体血清型很不一致, 其中主要有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此外,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的发生。

二、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及羊水等排出大量的病菌。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还可以通过或人工授精等途径发生感染。由于沙门氏菌的菌型很多,并且几乎温血动物均能受到感染,因此病菌分布面很广,能从各种途径传入猪群。

二、症状

急性型(败血型):仔猪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 41 ℃ 以上,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农业论文,寒颤,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但有时不见腹泻。在鼻端、耳、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斑,此时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论文提纲怎么写。病程 3~5 天,死亡居多。

慢性型:病猪主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或行走时都可出现拉稀,使尾部及整个后躯粘污,有时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体温稍高或正常,后期食欲废绝,喜喝污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长时间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衰竭而死,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 2 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三、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体表皮肤有紫红色斑,全身粘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脾脏肿人,呈紫色,韧度增加,触之如橡皮样感觉,脾脏不软化。有的肠系膜淋巴结呈条索样肿大,切而潮红,肝、肾充血和出血农业论文,胃肠粘膜卡他性炎。

慢性型:身体消瘦,有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在盲肠、结肠、回肠末段、粘膜上附有单个或弥漫性的灰黄色或黄褐色不易剥离的糠鼓样痴状物。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切面灰白色或干酷样坏死。脾脏肿大,多数病例肝脏可见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针头至粟粒大的坏死灶。有时并发感染还出现肺炎、咳嗽等症状。

四、鉴别诊断

仔猪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有时难以区别,两者不同之处是:猪瘟不论大小猪只均可发生,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后则不再发生;而副伤寒只发生于 1~4 月龄仔猪,往往通过实质器官可分离到沙门氏菌。在症状及病理变化中,猪全身充血和出血较明显,全身淋巴结边缘出血似大理石样,肾、膀肤有出血点,脾脏有出血性梗塞,慢性猪瘟有钮扣状溃疡;而副伤寒则淋巴结成索状肿大,脾肿大似橡皮样,人肠肠壁增厚,出现大小不一的弥慢性溃疡。在发病后,仔猪副伤寒及时应用抗生素及磺胺治疗,能达到治愈目的;猪瘟则无法用抗生素治疗。

五、防治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 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彻底地消毒。

1、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后者以氢氧化铝作佐剂,其免疫效果优于前者。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 出生后1 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 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只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应。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 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论文提纲怎么写。 如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2、发病后处理措施

⑴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呋喃唑酮(痢特灵)、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无论采用何法,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⑵圈舍要定期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⑶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本情况,必要时农业论文,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饲料进行预防。

⑷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3、药物治疗

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作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⑴抗菌素疗法的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60~100 毫克, 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 毫克,分2~3 次口服,连续用药4~6 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 天。

⑵磺胺类药物疗法,采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 ,每千克体重20~40 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 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成2 份,每天2 次,连用7 天。 或用复方新诺明(SMZ- TMP) 每千克体重70 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 天;3.呋喃类疗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体重20~40 毫克,每天分2 次喂服,连用7 天。

第7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1.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2.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                 

3.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整合中的改革与应用 

4.推动卫生学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 

5.对氟作业现场进行的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分析 

6.设计性实验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新生儿洗浴游泳中心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8.分子生物学技能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9.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10.赣南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 

11.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12.治疗室血液透析室环境卫生学标准的探讨 

13. 浅议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4.南极劳动卫生学考察 

15.全科医生小词典——预防医学与临床预防 

16.八十年代军队刊物发表的部分卫生学文献题录索引 

17.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 

18.关于开展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构想 

19.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和当前的任务 

20.斗山覆铜板工厂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情况调查 

2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22.济宁市城乡中小学校新建校舍及设备的卫生学调查 

23.1998~1999年黑龙江省出口鸡肉卫生学分析 

24.医学专业卫生学现场实验教学 

25.现代苏联的环境卫生学 

26.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 

27.苏联放射卫生学的基本总结和发展远景 

28.加强中等卫校预防医学教育的设想 

29.苏联对培养未来的卫生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专业素质要求

30.贵州省首例人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31.我国环境卫生学核心期刊初步调查 

32.俄学者论现代军队卫生学的方法学问题 

33.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 

34.地下汽车库空气质量的调查与预防性卫生监督探讨 

35.加强护理管理有效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 

36.基于“标准预防”的维和二级医院职业防护 

37.苏州工业园区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效果 

38.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39.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40.关于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1.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人才建设实践与思考 

42.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 

43.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44.任务教学法在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中的实践 

45.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46.关于多重耐药菌患者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 

47.某酒店客房层空调系统竣工验收卫生学评价 

48.启发式教学在卫生学课程中的应用 

49.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三个基础 

50.卫生学预评价在某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51.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52.针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 

53.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学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 

54.校园暴力和公共卫生学预防 

55.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56.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57.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卫生学》建设对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58.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 

59.PBL教学模式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60.预防医学中环境卫生学教学实践与体会 

61.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初探 

6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和科研中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63.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预防医学学会儿少卫生学组成立 

64.预防医学专业“儿童少年卫生学”本科教材建设历程与新版教材特点 

65.浸取硫酸锌预防砷化氢中毒措施的卫生学评价 

66.预防医学、卫生学核心期刊及检索工具介绍  

67.施工监督在预防性卫生监督中的卫生学意义 

68.预防医学卫生学英文文献中有关词语的汉译探讨 

69.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设计性实验的实践及效果分析 

70.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71.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卫生学教学 

72.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表” 

73.预防医学、卫生学 

74.预防性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与卫生学评价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75.南昌市建设项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析 

76.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被引量分析 

77.大连市某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验收预防性卫生学评价  

78.启发式教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79.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核及卫生学评价要点分析 

80.《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杂志编辑部合作交流 

8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利申请报导 

8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环境卫生学》实践技能考核指标设计 

83.关于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的探讨 

8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进展 

85.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86.联黎临时部队卫生学和野战预防医学的组织和实施 

87.分析儿童少年卫生学在学校常见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88.预防医学长学制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89.预防医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90.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 

91.非预防医学专业《卫生学》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

9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需求与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93.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选修课教学及课程优化研究 

94.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审查的政策环境分析 

95.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96.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环境卫生学》专业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97.轨道交通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学评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98.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第8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9篇:健康与卫生论文范文

 

主要栏目

辟有专题讲座、论著、基础护理、专科研究、循证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调查分析、护理见闻、经验介绍、康复与社区服务、院内感染与监控、技术与革新、国际交流、个案护理、信息和短篇报道等栏目。 

投稿须知1 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4000字,其它文章一般2000字左右。

2 文题 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避免使用非公认公知的外文缩略语。不使用标点符号。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3 作者署名 作者姓名写在题名下,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做更改;作者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写在姓名下。作者应是:⑴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⑶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三条均需具备。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

4 摘要 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篇幅250字左右,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其它论文须附中文摘要,篇幅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具体到科室)、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5 关键词 每篇文章需标引2~5个关键词,并按重要程度排序。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