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体育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对体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有这样的认识:体育课不重要,体育课不是主干课,学生就是要努力学习文化课,体育课无关紧要.正是由于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因此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老师也不认真备课,不努力钻研体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体育课就像放羊,都不重视.再有就是中考、高考也不考体育,因此学生们经常占用本来学时数就已经很少的体育课,来学习其他文化课,经常这样就导致恶性循环.由于不重视体育教育,多数大学生入学时,不知道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体型保持得最好.总之,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运动来保证身体的健康.
1.2课程设置单一化、呆板化
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课程都是按照学期课程统一设置的,在教学计划中固定下来.这就导致训练的内容单一,教学活动枯燥,学生厌学思想浓重,这样后果就是:学生上体育课就想活动活动身体,但对体育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再有就是体育课的特点是露天上课,这样就受气候的影响,刮风下雨、冰冻雾霾、风雪交加等天气就不能正常上课,导致连贯的教学活动中断,因此有可能不能完成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学到完整的体育科学知识,不能更好地用体育教育科学知识指导身体的锻炼.
1.3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
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要把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科学创新能力等并不关注,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起到负面的影响.现在在我国大部分大学体育课中,很多学校的大学生都存在着学生盲目锻炼,并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运动来保证身体的健康,也就是缺乏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训练的科学指导.
2改进策略分析
2.1增加教学内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是:体育课的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内容单一且呆板.为此我们要增加教学内容,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进行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只是依据个人的爱好来选择某个项目,这样就会使得个人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还要增开一些交叉学科的体育教育课,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一些娱乐性体育,使得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最后,还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这样可以提升学校对体育的关注度,推进学校加大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
2.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我及他人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学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课堂效果严肃有余,自由、活跃不足.上课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厌学气氛浓厚.这种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因而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有一个选项的范围,采取合班、分组、分项、分能等方法,使学生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体育课程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需要丰富和发展,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2.3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规定课时内教完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确保教学质量,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为此,学校应努力提高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或体育相关参与者的专业知识,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中,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3总结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现状与对策
2003年,教育部正式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人文合理性”,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新的课程范式体现了体育课程的过程性、生成性和体验性。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在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1.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
从35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的现状来看,虽然各个高校在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在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看齐,但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体育课考核评价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暴露的问题很多。
1.1.考核评价的手段过于量化,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1显示: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按平均选择系数大小排序,主要有达标成绩、学习态度、出勤率和体育知识等,而对学生的特长、合作与情感则考虑较少,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进步幅度基本不予考虑;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考核评价仍采用百分制打分方法,60分为极格标准,这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实际上是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评价的内容也较单一,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特长也得不到重视,平时成绩的30分,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师的主观性很强,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1.2.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
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沿袭传统的方法,使得学生最终成绩的确定受到体育学科特点限制,在进行专项技能技术评定时,教师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对选项课的考核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能力作出主观评定,这难免会出现教师评定与学生实际的技术水平不相符合的情况。
1.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体育课在考核评价方面与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它存在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差距。因为决定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的有诸多因素:先天、遗传、营养、生长环境和运动锻炼等。因此,体育课的评价也应该让学生个体的差异、主观能动性、进步度在评价中得以体现。
1.4.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
大学体育课考核评价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熟练地掌握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这都与体育课考核评价相关。但是客观现实表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运动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以及健康水平都与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却缺少这部分内容的考核。
目前怎样来完善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个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研究。
2建立体育课考核评价的新理念
2.1.对体育课考核评价理性认识
2.1.1.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客观性。而技术、能力则多属主观评价,因此,为克服主观随意性,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必须有切合实际的评定细则以及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之中去。
2.1.2.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一种简便、易行、多样的综合方法,在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1.3.体育课考核评价还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任何一项考核评价,只要其有所提高都应在考核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向新目标奋斗。
2.1.4.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每一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评与自评、定性与定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评价方法的优胜与长处,使考核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2.2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构思
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课考核应考差学生真正能反应自身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专长。如果一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单项课或选项课学习,那么在二年级时既可继续参加该专项的学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项目学习,考核评价时就可以考学生喜爱的专项,也可考学生自创锻炼方法的项目。合理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设计了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内容。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得分,给予学生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进行心理健康及适应的评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遇到困难的克服能力,以及和同伴的团结协作能力:对于体质较弱和残疾学生的考核,可根据上课内容,调整考核的比例。
3.建议与思考
3.1.改变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衡量,在发展和提高中体验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
3.2.更新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全面评价、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作方略
依据体制架构设计理论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体系,为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赋予了更多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论思想指导下,各级组织者及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力求体育教学组织打破体育教育活动在一个固定模式下运行的格局,开创多种渠道和组织方式使参与者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
1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并协调各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图1)。创建多元一体教学组织模式,形成校、学院、体育部、班级、寝室的组织体系,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各项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有序进行;公共体育部参与全校体育工作计划制定,在落实学校公共体育工作计划中,负有对各项体育活动内容的指导、训练、咨询义务;二级学院负责各年级、班、寝室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保证多元的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一体化。
2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与实施
公共体育部组成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研究、体育运动训练、体质健康教育、体育协会指导等多元化教学组织的实施团队。
建立以教学工作为核心的长效机制,即以课外体育活动来拓宽教学,以体育竞赛带动教学,以科学研究总结和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形成公共体育多元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制度化,并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教学工作理念和措施,提升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品质。
2.1课堂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改革与实施的绝对领导,在其指导下开设出特色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康复课、训练课五种类型体育课。实施中达到教材使用规范化、教学文件制度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同步化、教学内容组织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2.1.1特色体育课、选项体育课实施定时教学组织模式(三元结构):身体各部位基本运动能力练习方法(体操、田径10-15分钟)+体育运动技术技能(自选体育项目或特色体育项目50-60分钟)+保健技术技能(太极拳、气功10-15分钟)。
2.1.2训练体育课由大学一年级开始,在开设的每个体育项目的课程中选拔30人,分列一个教学班,进行每周两次的各个项目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经过四年的体育学习与训练后,学生可获得该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证书;非上课时间根据参与训练课时数,可获得相应的选修课学分。
2.1.3选修体育课、康复课发挥和挖掘公共体育教师的专业潜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服务学生的多元需求。
2.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增强体质、拓宽和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巩固体育课所学习内容等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心,课堂体育教学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大学生自主性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时间均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多数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并不以学生是否情愿为前提,实施起来也缺少与课堂体育课教学同等要求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出现课外体育活动效果不够理想的状况。课外体育活动同课堂体育课要求一样,同属于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续。因此,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是有依据的,其组织层级有:学校级、学院级、班级级、寝室级。组织方式有:统一组织与自行组织及自愿参加相结合;组织和服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岗位职责和义务。
2.3体育科学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运用到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达到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以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目标,针对体育教师岗位职责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实施以科学发展观来总结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实践。需要全体体育教师值得注意的问题,丰厚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将其转变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上来,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科研而言,教研部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发挥其科研团队作用,将体育教学与训练场馆作为科学研究基地或实验室,做到学期有教学改革方案,每年有教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有的放矢,确保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品质不断提高。
2.4运动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体育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某种意义上体育运动竞赛成绩是反应学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各学校比较重视体育运动训练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几所高校运动队训练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不愿意参加训练、教师训练工作量打折扣、学校有关政策不清晰、为了应付比赛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出现,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竞技体育运动开展。最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把运动训练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运动训练不应该是课外体育活动,而应是高校一种体育课的类型。这一体育课型的提出也是有依据的,国家教育部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有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发展目标),可以把运动训练课列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目标,如果将运动队训练按体育课的概念要求进行组织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可得到基本解决。
2.5体质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体质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早已制度化,但是,落实科学化指导、加强健身自主性方面的教育还不够理想,影响体质健康因素的主要表现有:学生自我诊断和制定运动处方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学生运动少,吃药多;普遍存在重营养、轻锻炼的不正确认识倾向。组织与实施对策:(1)强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体质健康教育。(2)体育理论课中使学生认知体质和健康的内涵,掌握体质健康的标准和自测方法,学会制定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使大学生认识到体质健康评价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体质状况,增强学生健身的自主性。(3)创建新的课堂体育教学模式,科学的设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其内容包括提高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方法;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和技能。(4)学校应向管理教学秩序一样规范学生的生活有序,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优化学生健身环境,每个宿舍楼内配有健身房,生活区有运动空间,适时对学生开放运动场馆。
2.6体育活动社团化的组织与实施
体育活动社团化,实行高校的文化人教育与社会人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又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1)以体育为共同特征、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自主和自发的社会性组织,具有同一性和互益性,并以体育运动为目的的非正式团体。(2)来自校内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大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同一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活动中,使其运动技能、运动兴趣、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3)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基于学生自愿和互利的需要:社团活动与管理以志愿参与为主;社团章程由会员制定;社团的经费以自筹为主、学校拨款为辅。(4)体育教师在社团组织中的职责是体育动作技术指导、辅导、咨询等工作,保证每一项体育活动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体育动作。(5)体育社团是在团委主导、公共体育部指导下大学生自主成立的非正式团体,是当前大学体育社团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成效预期
1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的创建
建立以学校、学院、公共体育部、团委、班级、寝室的组织体系,实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改革与实践的组织管理多元化;公共体育部教师组成人人是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的教学、训练、科研、社团、竞赛的工作团队,采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多元要求,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体育教学现状,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达到与时俱进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大学女生;体育课;兴趣
正文:
大学女生发育已经成熟,有的因腼腆害羞而不愿意参加活动;有的因体重增加,力量相对减弱而对完成动作缺乏信心;也有的错误认为体育课是副科无所谓等。因而不活动的多,练习时动作拖拖拉拉,在男生面前更是如此。这些现象还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女生在体育课中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女生爱上体育锻炼,爱运动。
一、大学女学生的特点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生理上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应减少剧烈的、大强度的跑跳,选择竞技性小、娱乐性强的运动进行锻炼,这对妙龄少女的发育是有益处的。
适合大学女生的锻炼项目很多,如游泳、武术、乒乓球、羽毛球、长跑等。但最适合女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锻炼莫过于健美操。
二、依据女生自身特点进行思想疏导
(1)对女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要启发诱导,多关心帮助。帮助她们树立起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进行思想教育要联系实际。要经常和她们一起参加活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倾听学生对上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改进日常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女生课堂积极性。
(3)利用室内课进行纪律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明确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请假制度等,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使学生对体育课引起足够重视;其次通过讲述优秀女运动员刻苦锻炼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事迹,讲解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使之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三、利用健美操提高女生对体育课兴趣
1 练习健美操符合女生的生心特点和兴趣爱好
健美操的练习内容符合女子生理及心理特点,各类动作体现出优美和艺术性特征,能充分展现协调、韵律、柔美、优雅等女性健美气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并陶冶美的情操。健美操可以促进身体正确姿势和形态的形成,发展各关节灵活、协调、柔韧、力量、弹跳等基本素质以及调节神经和心理过程,达到全面发展身体,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身体操练动作。
.2 健美操的教学,能调动女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健美操的教、授适应了女生的兴趣爱好,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练习动作质量的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每个女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些胆子较大,性格开朗;有些较内向。如何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呢?一方面是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而更重要是学生的气质差异。针对有些学生的不敢做,动作幅度过小等缺点,采取经常性思想方面的引导。使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地展现自我,并养成良好的气质品质。
兴趣促使学生进行形体、健身练习,形体、健身锻炼促使学生产生对体育兴趣,从而热忠于学习和练习,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四、在课堂的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女生的学习、锻炼兴趣
(1)对难度较大的项目多采用分解教学法。这样女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掌握动作,既不感到枯燥又增强了学习锻炼的信心,克服了胆小害怕的心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采用比较法来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同时通过竞赛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练习效率。在其它项目中也可采用这种方法,这样学生越学越有劲,动作掌握快,成绩提高也快。
(3)坚持语言形象化和正确优美的示范。教师讲解必须简明扼要,抓住关键。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有利于迅速达到讲解的目的。教师优美正确的示范可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五、培养情感,真诚地关怀点燃兴趣之火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女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男教师较多,表面上看好像有很大的难度,其实,教师不论男女,只要处理好师生关系,男女教师应该是各有优势。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学生自然会尊敬、亲近老师,与老师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习的兴趣,感受到体育课上是一种非常的幸福享受。
六、给所有女生机会让她们享受成功的兴趣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每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不是百分百的正确,不是百分百的学生都能做,那就需要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她们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她们更愿意上体育课。比如在学习健美操时遇到难动作时就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让那些基础好的,积极性高的先做,而其他同学可根据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并及时地进行点评和总结,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复习。这样既帮助他们复习了动作,又能使其体会到确实学到了知识,增强了女生学习体育的信心,激发了她们上体育课的兴趣。
通过上述一些方法,女同学对体育课就会产生亲切感,由怕上课到想上课,最后发展到认真上课,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董佳华. 浅谈影响高校女生体育课开展的因素[J]. 考试周刊. 2016(47)
[2] 刘国红. 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弱化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10(33)
关键词 大学生 养生锻炼 课程体系
一、大学体育课程安排实际情况
大学体育课程为每学期16周,每周1次课(2学时),即每学年共计上32次课,64学时。由于受到法定节假日、雨雪天气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际上体育课每学年平均在24次左右,每学期平均12次课,总计24学时。
二、目前大学生健康基本状况
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知识常识非常匮乏。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1]。天津市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视和肥胖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2]。而针对此问题我们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和模式,由5次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作者认为仅仅靠单纯的实践课的锻炼不能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还认为若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认识能力,端正体育教育目标,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启迪学生自觉,指导和支持学生自主体育,实现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科学锻炼的常识。
三、本次研究主要内容
(一)通过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
(二)通过(男生班)一学期试点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对比,分析证明新课程体系模式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结果(纵向)分析
1.试点班(3个班,83人)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脏腑失调。我们还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好转。
2.对照班生理健康原始状况与一学期后的生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精神失常。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3.试验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总体评价只有69.516分。通过对比明显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
4.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照班大学生男生身体素质成绩1000米和引体向上测试成绩均不及格。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出1000米和引体向上都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身体素质也无明显提高。
(二)女生(新生2个班,不同专业)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与趋势的分析
新生原始生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表中各项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五、总结
为建立更好满足目前大学健康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改善不良健康状况的体育课程体系模式。作者通过一学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对比,从大学生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8项)和3项基本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本校一、二年级不同专业9个班级(其中女生一年级2个班)大学生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实际调查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特点发现:
(一)对照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失常。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同时,对照组大学生(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较突出的问题是伤精耗血、脏腑失调、精神失常较为严重。通过对比得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对照组不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的身体状况都有不同程度加重。
(二)实验组大学生(男生)心理健康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和对照组的情况相似,依次是精神失常、气机紊乱、腑失调。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健康问题特点、体质健康标准和基本身体素质得出,通过一学期时间的养生锻炼体系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各项身体状况都有好转,且变化明显。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实验班(养生锻炼)课程体系模式优于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模式,实验班课程体系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体育课淡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练习方法的学习
近年来,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学过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自由度的情况明显,课程设置过于自由化,脱离了体育课的系统性,严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练习方法的学习,体育课只传授学生喜爱的专项技术,学生运动量小,强度不够,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普遍较差。
2.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表演、竞赛活动开展中,学生的参与率不高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活动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少数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强势群体。普通大学生不同于体育专业学生,他们的受教育目标不是为了竞技比赛、创造优异成绩,而是以身心健康、培养终身锻炼技能与习惯,为适应国家、社会需要做贡献为宗旨。因此群体活动的开展要明确活动目的,针对受教育对象设计、选择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率,同时要尽可能满足体育弱势群体的参与需要。
3.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剖析
目前,陕西省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大学生体质测试网络化,但还有部分学校仍然运用传统的测试统计方法,无专项经费,测试结果的好坏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没有建立学生测试档案,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对学生的反馈缺失,学生对后期锻炼感到盲目,得不到对症指导,体质测试项目锻炼与体育课教学脱节。尽管也有体质测试小组,但对体质健康测试重视不够,监管力度不严,仅满足于能按时上报数据,由此造成测试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真实情况,体质测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倡导生命质量,更深层次定位高校体育课程理念
高校体育课程应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完善人的发展为目标。体育的属性决定了体育课程能满足人锻炼身体、掌握生存技能的需要,这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前提。但这仅仅体现的是生存质量,而注重生命质量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体育课程要从关注人的生存质量转化为注重生命质量。
2.民族体育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建构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民族体育固有的文化性体现出民族的传承,凸显地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帮助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在文化视角下,体育与文化并存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是引导大学生建构正确体育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面对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冲撞,我们更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传统体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主流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体育兴趣与国家、社会需要间的关系,树立正确体育价值观。让学生从内心重视体育锻炼,通过上体育课领悟体育文化魅力。
3.体育教学始终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人的精神层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升华。人文教育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施:一是显性教育,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学习注意力、身体素质练习、小组学习等方面都应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二是隐性教育,针对教师。教师准时上下课、仪容仪表、语言动作、亲和力等方面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教育无形中是对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能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地位,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4.体育课教学要紧密围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
正确处理学生兴趣需要与发展身体素质间的关系,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学生的锻炼兴趣、习惯固然很重要,但过于放任,盲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必然偏离体育锻炼本质。体育课程设置要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中心,在保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体育游戏在教学中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度。但为了避免身体素质练习枯燥,产生疲劳,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对象,选择、创新适合学生的体育游戏,保证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运动量。
5.科学整合项目内容,保证体育课程设置的基础性、渐进性、连续性
大学一年级要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学习,注重对体质测试项目的技术学习和练习,掌握多种方法,适当安排学生感兴趣的专项内容。大学二年级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同时围绕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增加发展速度、力量等内容,拓展体育理论知识,两学年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两项锻炼项目。对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实施运动项目小型化分层,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提高之前的项目,也可以重新选择新的项目,同时增加发展速度、力量等内容。增加体育理论课学时,丰富理论课程内容。
6.发挥多方作用,积极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表演与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部门、团委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表演与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及指导工作,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协会作用。从全体学生参与的角度深入研究,创新多形式、多内容的项目,并能保证合理、有效实施。
7.各级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完善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
各高校要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学生评优、毕业考核或升学挂钩。拨出专项经费,调动教师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质测试工作,保证教学课时、任务不受影响。学校要成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督导组,负责监管,体育教学部要成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小组,做好安排、监督、管理、总结、上传等工作,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体质健康咨询与科学指导能力的培养。构建系统、科学的体质健康测试网络体系,建立、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个人网络档案,及时反馈学生测试结果、评价与建议,明确后期教学目标任务。
8.端正测试态度,确保测试的准确性、有效性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singhua University’s experience
LIU Jing-min,LIU B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Tsinghua University did the following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adhere to such physical education views as “ultimately important student education, equally important physique and personality”, give first priority to promoting studen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reate better conditions and guide student physical exercise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nd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urge students to do exercises, form concerted management modes, objective consistent working contents as well as timely and constantly innovated measures. It has been proven by practice that Tsinghua University’s phys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 health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ies, while it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is effect significant and widely accepted by students and societ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逐步进入攻坚期,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和要求越来越明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促进学校体育回归育人本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养成重视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2];总体上看,我国学校体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深化教育改革要把体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明显突破,促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3]。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体魄强健、身心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一般只能保证大一、大二两年体育必修课,由于很多大学生没能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打下“运动技能、健康知识和锻炼习惯”等坚实的基础,加之现代大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据调查,课外娱乐活动选择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只有21.3%,选择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的大学生则超过了60%[4],一些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课外锻炼不够主动,未能养成锻炼习惯。诸多原因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体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只有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引导、督促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锻炼,保证体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到体育育人的效果。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滑的趋势下[5],在中小学体育教育缺失及网络和手机等电子产品普及对大学生锻炼习惯产生负面影响的严峻形势下,对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应对目前的新形势,建立全方位的体育教育体系,发挥好体育的育人作用。
1 清华大学全方位大学体育教育
1.1 清华大学的体育教育理念
在清华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持续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教育理念、目标和口号。
19世纪20年代,马约翰先生[6]在清华体育部任教时,提出了“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他认为:体育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价值包括体力效果和教育效果。运动可以使感觉更敏锐,使意识得到发展,因而把性格的意识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即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优秀品质同样可以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因此,体育是产生优秀公民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体育迁移价值的存在是体育育人的基础,这个理论奠定了清华体育的发展方向。
20世纪50年代末,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7],这句话既是口号也是目标,包含了对清华学生身体健康、报效祖国的双重要求,影响了一批批清华学生,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领导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对体育育人功能的总结和提炼,与马约翰先生提出的“体育的迁移价值”遥相呼应,强调体育的育人作用,在育人的基础上,要强健体魄,要完善人格,要身心全面发展。这个理念的确立为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1.2 全方位大学体育教育的主线
经过探索,清华大学建立了以“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为中心的体育教育思想。“清华的操场就是清华的课堂”,对清华学生来说,在延续了百余年的传统熏陶下,体育已经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理念、“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和“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以及为学生创造更好锻炼条件、课内外结合对学生进行督促、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带动引领作用等具体措施。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理念是对体育育人功能的总结和提炼,与马约翰先生提出的“体育的迁移价值”遥相呼应。它强调体育的育人作用,在育人的基础上,要强健体魄,要完善人格,要身心全面发展。这个理念的确立为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目标和方向。
清华体育传统之一是面向全员、重视全过程的体育教育。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入学后,要先进行3项身体素质考核和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根据这两项检测结果,将学生分成4个层次分别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第1个层次是15%左右身体素质最好的学生,第2个层次是60%左右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第3个层次是25%左右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第4个层次是少数有慢性疾病和肢体运动障碍的学生。通过这种分层次教学机制,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学生都能通过体育基础教学提高身体素质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由于体育意识和体育基础不同,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和锻炼习惯也有明显差距。为此,清华体育教育将学生按锻炼习惯分成两个不同的群体,在一年级进行体育课上体质体能身体素质打磨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引导和督促两个不同学生群体锻炼身体。
一方面,引导有锻炼习惯的学生更好锻炼身体。大幅度增加体育课程门类,增设了网球、击剑、跳水、赛艇、滑冰、板球、体育舞蹈等许多有时代特色和学生喜爱的新课程、新内容,体育课程达到50多门,把学校对学生体育的统一要求与学生多样化的个体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群体竞赛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检验。学生群体活动形成以“马约翰杯”为龙头、以各项目体育竞赛为主线,校运会、新生运动会、研究生运动会、各类校园长跑活动和北京马拉松比赛为载体的竞赛体系。清华大学每年通过“马约翰杯”和两次大型田径运动会带动了贯穿全年的各项群体运动竞赛,全年较大型群体竞赛36项,近80%的学生参与过校级比赛。每年有4万多人次参加。通过参加比赛,学生感觉到只要自己努力,总可以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借此成为运动能手,也可以代表集体参赛,展现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的丰采。积极改善体育锻炼条件,增加室内场馆面积,建设健身中心等学生喜爱的有时代特点的健身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喜欢体育、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对于一、二年级要求的课外阳光长跑,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运动训练项目替代,而不仅仅是参加长跑的方式。
另一方面,督促尚未?B成锻炼习惯的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健全人格,采取必要的“半强迫”体育,所有学生体育课上必须进行男生3 000 m、女生1 500 m长跑练习和测试。同时进行阳光长跑,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要参加2次长跑,男生3 000 m、女生2 000 m,采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管理学生完成长跑情况。通过加强长跑的要求,既起到加强有氧耐力素质的作用,又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立定跳远和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也作为考核内容,督促学生增强肌肉力量素质。随着网络、电脑及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学校采取了课内外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锻炼。课外“阳光长跑”占体育课成绩的10分,长跑测试成绩占到了体育课成绩的30%。通过这种“半强迫体育”的方式,对尚未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进行了强力推动和监督。
1.3 全方位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
为实现全方位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清华大学主要有3项措施:一是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清华体育工作由校体委统一领导,体育部、学生系统和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专业教师、辅导员、体育教师相互配合,完善考评和激励等制度,形成了加强体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目标一致的工作内容。体育部的工作包括教学、群体、代表队、科研和场馆管理,所有这些工作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围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终生锻炼习惯、培养优秀品质、促进全面发展来进行。教学群体工作直接发挥引导和督促作用,体育代表队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科研工作为教学、训练和其他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场馆管理为教学和师生锻炼提供最好的服务。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办学传统。近10年来,清华大学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从2015年开始变为举办“校园马拉松”)、2011年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环节、2013年足球MOOC课程率先上线、2014年恢复大一新生第一堂体育课,2016年严格要求学生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这些创新在校内外都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2 全方位大学体育教育的实践效果
1)实践影响。
经过近年来全方位大学体育教育的实施,清华大学体育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体育课教学评估成绩在全校各门课程中一直名列前茅,体育课程2次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大学体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有5门体育课程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4位体育教师被学生选为最喜爱教师,6位体育教师获得学校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校内调研数据表明:本科生锻炼次数不断增加,到2015年,40%学生每周锻炼3 h以上,50%学生选择跑步作为主要锻炼项目。清华体育在培育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激发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许多个人和集体的典型,在优秀团支部、先进班集体,毕业班先进集体等评选中体育作用得到了重要体现。清华体育教育的成效不但在在校学生身上得到体现,从校友的表现也能看出这种影响。清华校友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锻炼,目前已成立了校友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等多个体育项目协会,每年有校友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等多项赛事。
2)健康改善。
通过清华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长跑成绩的变化可以看出清华体育教育的效果。根据2015年的体质测试结果,清华本科4个年级学生的平均分为:大一73.5分,大二77.9分,大三76.4分,大四75.1分,即大一入学时最低,经过1年多体育必修课和课外锻炼后,大二时体质测试成绩达到最高,大三和大四有所下降,但大四时成绩还是高于大一。这些数据说明清华学生在本科期间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从体质测试的各项素质看,入学时学生最差的是耐力,大多数的考生不及格[8]。在清华大学的体育教育下,学生耐力明显提高,不到1年时间,耐力平均成绩提高了50%。肺活量也有明显提高,平均提高达到30%,说明体育课上男生3 000 m、女生1 500 m长跑考核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除了耐力素质明显提高外,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也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经过入学后前两年的体育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在二、三年级时大幅度提高。虽然到了四年级由于学生运动锻炼时间减少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但由于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仍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缓解了身体素质下降的幅度,绝大多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毕业时总体上好于入学时。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学到了多项运动技能,养成了运动锻炼习惯。可见清华大学全方位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良好效果。
3)社会效应。
关键词:高中体育;育德;路径
学校教育要立德树人。全程育德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课程育德是全程育德的最重要途径。体育课作为一门从小学到大学的通识课程,应当担负起课程育德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农村高中体育课,更应当将育德作为重要的内容。农村高中体育课的育德有以下三条有效路径。
一、教学内容和育德内容深度融合,形成有效路径
“关爱、责任、规则、公正、尊重、合作、坚守”等是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要让这些道德品质在学生中得到传承。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无论是队列队形、田径、球类、体操、武术,还是游戏、地方特色课、各类活动比赛,都能融入这些道德基本品质教育。特别是高中体育教学内容更要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样,德育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使课程育德落到实处,育人无痕,接地气,不空洞,有效果。
二、教学情境与育德情节有机组合,形成有效路径
按照课程标准,高中阶段主要以学分制呈现。农村高中体育也正在推行“走班制、社团”等方式进行常规授课。学生在体育课接受德育教育形式相对较分散。体育授课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精心设置教学情境,置入德育情节,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专题教育,引发高中生对德育的思考和践行。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感悟、升华,在单元教学结束时,结合德育情节,适当进行总结、提升、拓展,育人有心,引导学生内化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三、教学过程与育德细节紧密结合,形成有效路径
高中体育教学中,坚持、理解、合作、公平等是教学过程中随时闪现的德育细节。但农村高中学生合作、公平的深层次培养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持之以恒的引导和培养。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高中生已形成的较能吃苦耐劳、自尊心强、追求进步等良好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与学生优秀品质相关联的德育细节,进行固化。对公正、合作等更高层次的德育品质,要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对个人或群体,针对性地对德育细节进行雕琢、升华,逐渐形成学生的健全体格、完整人格、高尚品格。雕琢成器,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关健词:公共体育课 分项教学 改革
体育课作为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在2i世纪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好体育课,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2001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高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几年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方向,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分项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制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如何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是今后几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据调查,我区三所师范学院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规定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按照各系的班级将男女生分开上课,这种教学模式有较强的强制性,容易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教学内容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学过的重复性内容,使学生感到大学体育课没意思。部分学生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对体育课则不感兴趣,即他们喜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说明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学习往往成为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活动.
2.随着高校扩招,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进校的新生的身体素质却有很大的差异.以100米测试成绩为例,好的学生可达到12.5秒(男生),差的学生到了16.1秒(男生).将身体素质差异很大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按现在的教学模式组织体育课教学,学生各自的适应性差异较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感到太轻松,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又感到很困难,但我们体育课的教学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开小差或做其他活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因达不到训练要求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往往出现回避练习的情况.
3.现行的教学模式规定体育课必修两年,两年四个学期的内容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七个大项目中的十六个小项目,两个学年公共体育课总课时为144学时(18周x2学时x4学期),平均每个小项目分配的学时为9个学时.这种学时分配,学生只能初步了解该项目的学习要点,根本达不到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效果,基础知识也只能了解一些皮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跟班授课必须将所有的项目都熟悉,和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役有区别,投有精力去搞自己的专业研究.
4.现今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很高的,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多数都能胜任一两门课程的教学,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学校也在向这方面发展.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应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现行的体育课模式,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的技术技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对体育课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训练的原理都不懂.学生毕业后,掌握的技能非常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建立新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项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是体育教育改革由计划性向市场性、封闭式向开放式转换的必然趋势.在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分项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身体条件等进行选择学习;教师根据具体情祝进行有效指导,原则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长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为体育实践的主体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终生受益。先进的教育思想认为,不重视个性的教育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项目才可能有快乐可言.
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了“教材的多样性和兴趣性原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种原则也符合体育教学中自觉、积极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地克服困难认真学习.
学校体育课,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内容的设置,应按照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如:学校可以开设球类、武术、游泳、乒乓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体育课的学习,从进校第一学期开始系统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一直到第四学期.从而对所学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3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的有效性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是自己所选的项目,所以感兴趣,不存在强迫性.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地去学去练.选同一项目的学生在课上或课外可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本专业,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
由于分项教学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项目减少了,教球类的教球类,教舞蹈的教舞蹈,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自己的专业,提高专业知识,同时,一个项目有几个老师来上,教师之间在教法上可以相互学习,以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无形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迫使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所教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自觉提高教学水平.
3.学生能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提高学院整体运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