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教师要与学生贴近的教学理念和心态因材施教,进而引导和彻底改变学生的。比如,在我教学的班中,有个男孩,个性好动,上课时总坐不住,听课注意力只能保持十五分钟左右,再加上家庭的影响,形成了他任意孤行的性格,一旦引导不利,后果不堪设想,我没有先进行说教,而是先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很讲义气,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他的情趣爱好、特长,更充分地了解他、引导他、改变他。我从关注他的每一堂课入手,重点培养他两个方面的能力:
1. 学会说。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不过有些孩子胆子大一些,有些小一些,或者说有些有自信,有些没有自信,这个男孩也一样。所以说,激发他的表现欲望就成了鼓励他认真上课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我在课堂上适当的给予其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些问题都很容易,即便如此,当他回答对了以后,及时给予他表扬,对于他自信心的树立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提出问题后第一个要他回答,他答对了。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却清晰。我当众表扬了他,在他落座的一刹那,我分明看到了他脸上那抑制不住的喜悦。我想他已经重新找到了那份久违的自信。
2. 学会听。专心听别人讲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首先教给他听的方法:要求他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我告诉他,听时要做好积极地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自己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听后要用“我明白了”、“我同意你的看法”、“请您把它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表明自己的听到的结果。慢慢地学生就会达到听懂、听出要点的要求,从而实现“会听”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的小动作少多了。
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应该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这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班级的整体进步也很快,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也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的开展。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形式要多样
英语课堂教学中,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要运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实践中体现有效的教学意义;课堂环境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应该在课堂环境中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1 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物理教学活动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再现教学知识。
教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多角度解读教材(教科书)
物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文本资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更重要的是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精彩而独特的思维过程。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教师从多角度解读教材,既使知识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可利用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比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中,可设计一实验:每组同学分发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钩码。教师指导学生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先静止或匀速运动;然后加速向上运动;最后加速向下运动,要求他们观察上述三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着分析并总结出超重和失重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
3 师生积极互动
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要达到该要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这种教师与学生间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对物理教学过程的引导,需要通过教师的个人品质来感染学生。一方面,教师不仅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使知识富有感召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储存学到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以独特的方式理解知识。因此,这要求教师进入课堂要充满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能置身于物理情境中,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探究模式,以理解、合作、探究、交流方式实施教学。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教师提来一桶水。让两位同学先后分别提这桶水,然后再共同竖直向上提这桶水,并问他们:第一次提水与第二次提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回答:第二次提水省力。教师继续问:“省多少?”学生可能回答:“省一半力”。此时要求两位同学提着水,上半身慢慢地远离水桶。教师:“感觉如何?”学生:“越来越费力”。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4 及时练习反馈
由于物理课时相对较少,学生的练习、反馈通常被教师安排在课后进行。这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机会,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易失去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及时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不仅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策略,对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和修正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也具有督促、强化和纠正的作用。这就提醒教师要将练习与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加以重视,并适当、合理地安排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与实施的时间。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做如下课堂练习: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现因故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5m/s2。求汽车从刹车开始(1)经过3秒的位移;(2)经过5秒的位移。一部分学生应用位移公式计算得出两问的结果都是37.5m。学生对这个结果容易产生疑问,从而把学生的注意、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
5 自觉反思与灵活迁移
由于现在的物理课堂中引入了电脑、电视等仪器设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意识逐渐淡化和形式化。然而,物理课堂教学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剧本再现于荧屏的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合作,在“预料之中”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体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与情境性,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境作出即时的调整和灵活的迁移。
5.1 自觉反思
教师被视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根据反思的对象不同,有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回忆性反思。行动前反思,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期盼性的反思,有助于以一种有组织的、决策性的、有备无患的方式处理课堂教学情境。行动前反思需要教师仔细考虑教师与学生相处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性,并能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应对某一偶然情况做出敏捷的反应。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行动中的反思,它是一种交互性的反思行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意识到教学时机,思索教学问题,修正教学方案。通过这样的反思,可以对自我行为、课堂教学给予肯定和强化,也可以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这也需要一种总结性的反思行为,即对过去经历追溯性的反思,有利于对经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使教师成为更有经验的实践者。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和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结合中,特别是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升华为一种智慧。每一个物理教师都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有更有效的教学?”。
5.2 灵活迁移
灵活迁移是一种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性智慧是基于反思意识基础上的,即只有当物理教师在新的教学情境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反思时,迁移才能发生。它是教师在反思中产生了内部认知冲突和观念失衡,并对具体情景做出理性思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做出思考和权衡,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做出正确解析和修正。
6 明确关注与放弃
6.1 关注每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中的学生,都应该被关注。教师不能以任何“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即身体、心理和被动性。身体上的指:教师对学生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的行为;心理上(精神上)的指:教师的责骂、辱骂、讽刺、谴责、恐吓、限制等对孩子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不良影响和刺激的行为;被动性方式,简言之就是常以忽略的形式对待学生,包括排斥、不理睬、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等行为。当教师在教学中有这些行为时,即使课堂组织严密,情境创设丰富,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2 放弃唯一标准
教师不能以单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成长。这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性理解”能力,“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学生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需要知道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如何做出评价。一个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意义的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方法符合平等、公平和一致性原则。但是,不同学生在性格、能力和背景方面都不一样,故公平对待学生的同时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权,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创设情景、多角度解读教材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前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40
关键词:教学;“错误资源”;课堂教学;有效性
“错误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的无意识的教学偏差,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错误与偏差,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在集体之间进行“错误认识、错误思考、错误探析、错误纠正”等过程而生成的一种课程教学资源。事实上,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尝试错误并便别错误,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就是一次错误的尝试、一种学习方法的创新与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错误的知识进行正视,并通过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错误资源”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具有关调查显示当学生对某一件事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他们的情感领域会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学习意识,他们会主动地参与到与事物的相关探讨中,渴望从探讨中搜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对策的心理倾向。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资源是最贴近于学生的,也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比起教师的讲授,这种来自于学生自主的知识思维探究的结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题,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成效的好坏与否都是以学生的感受的角度出发的。良好的教学情感以及良好的学习情感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情感是课堂教学以及课堂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倘若具备良好的自信心,对于教学成果具有事半功倍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宽容、理解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遭遇需要怀有最大的宽容心以及责任心的与帮助学生理解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帮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并且一点点的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以最饱满、最积极地情绪去面对学习。3.激发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粗物种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有时候错误“教学资源”往往比争取的教学资源更具教学价值。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呢个中我们常常会被两类问题困扰,一种是学生认为正确的,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问题,另一种是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答,而在集中解答似乎都是正确的问题,累世与这样的问题事实上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提出这种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去激发学生逻辑性思维,是学生烦人思维通过这种问题探讨而发生激烈的碰撞,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以及有效性。
二、利用教学“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善于预计错误,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呢过可能犯的错误进行一个提前的预估并给学生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通过逻辑性的思考以及问题探究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2.精心地预设错误,引发学生质疑教学错误资源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错误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错误。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易错知识点以及易错知识解答方法,有意识的去设置一些错误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去进行错误的解答,并提供学生质疑、探讨以及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问题解答思维,并通过问题解析发现错误所在,提高面对问题时的解答能力。3.及时地扑捉到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已知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教师需要充分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给予相应的学生发言权以及时,通过这种学生间的知识点探讨教师可以及时的去扑捉学生的一些难以扑捉的、以及隐藏较深的错误性的思维,并对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点理解方式进行及时的纠正与辅导,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反思以及自我纠正错误,才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错误资源”相较于“正确资源”具有它自身的独特价值,它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同时,可以通过这种“错误”引导,以及反响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话语权、提问权以及问题解答权,通过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更进一步践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舸,王璐.利用教学“错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数学教育,2013,(11):12-15.
[2]王勤洁.让“错误”变废为宝,成为一种美———语文课堂中开发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2013,(10):108-109.
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无效教学原因
1.从中职生的生源看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很不平衡,学生的行为习惯、认识水平、非智力因素与普高生源相比有较大差距。如今年南京市中职学校的招生,大多数学校没有完成招生任务,为了生存,一些职校表示,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甚至考了0分的考生都可以招收。这些学生对文化基础掌握率激剧下降。有一大批学生虽是初中毕业,但对小学的还没有掌握完整。而所谓先进的、基础好的学生全为普高所招,结果职业中学所招的学生就是普高招剩下来的后进生。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行为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是有目共睹的,这样学生的课堂效率的高低是显而可见的。
2.从现行的教学模式看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统一性有余,梯度性不足,忽视了后进生群体的发展,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了差生到流生、流生反过来影响招生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中职的进一步发展。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特别是当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内容过深,而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有的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按现行高中段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上课发呆或睡觉或做其他事;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教师仍处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被动式教学地位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不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理念还没完全转变,总怀念过去中专的学生勤奋好学,老师安贫乐教,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事业很有成就感。而面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总感到难教、难管,有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疼,怕课堂纪律不好,这节课上不下去;有的甚至产生厌教情绪,认为给现在的中职生上课是折寿,更不用说事业感和成就感。试想带着这样的心情去上课,课堂教学有效吗?
3.从教学实施环节上看
教学实施环节缺乏有效引导和对学生学习的关注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上表现多的是教师预设条件下的教学,很难看到师生互动的智慧生成。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过多注意于自身的教,但对学生如何学的真实情况却缺乏关注,缺乏了师生间思维的有效碰撞。课堂中学生往往局限于被动的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学生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反馈意识等缺乏。试问缺乏有效引导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难以提高的。
4.从教学反思上看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教学长远来说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上。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日记等的教学感悟,这就主动放弃了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良好机会。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各类教改的目的是一致的,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要求我们的教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益.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才能得到落实,而有效的教学必须由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常规的教学方法大家都会,教学时间大家都一样,学校的教育质量要提高关键在于我们平时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得怎样,谁落实得好谁就领先。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中职学校只有主动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加大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等教学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从根本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能力,学校才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教学改革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改革,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学得进,教学目标能让学生达得到,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喜欢,考试能让大多数学生过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华康清校长所说的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学生、换一种方法教学生、”换一种机制评价学生”,这样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收到实效。作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站在严师的角度,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总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对,书难教、课难上。可换一个角度,站在家长的位置上,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会感到现在的学生尽管有些不是,但有许多亮点、诸多长处,若再加上适用的教学方法,客观的评价机制,我想这样的教改,一定会取得成功,学生也会满意。在教学形式及方法改革上,中职校要多采用平等交流,民主研讨的教育形式及方法,师生共同摆问题、谈看法、论道理、辩是非、明正误,使学生在互动式的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支撑点
(1)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起主导和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作用,两方面都不能偏废,都不能走极端。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的标准不只看教师课上得怎样,主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在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适时地给学生任务,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对你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而高效,他们的学习自然变得主动而积极。双边活动中教师要能充分倾听学生的想法,正确部分给予充分肯定,不足之处给予及时纠正。跟学生的交流可以是简短的语言、适当的动作、赞许的目光等,从爱护学生每一点每一滴的学习积极性出发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一“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不断的是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
(4)加强教师的个人素养的提高。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见教育、教师的影响力。马卡连柯的“只有在学会15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在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这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对于创造充满和谐、积极、友爱、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有不可低估的功能。师如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定会有益于胜任愉快地克尽天职,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就定会有益于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
3.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加强反思意识,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具有不断的反思意识,才能促进有效教学。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为什么我的教学无效?”、“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奇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对教学各个阶段进行反思,以便寻找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后汉书?列女传》中说:“一丝而累,以至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对地理教师来说,这种积寸、积丈匹的精神十分重要。
一是对知识的积累,广泛阅读,随读随记,收集整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在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等方面获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会学。也可以说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前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时间是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的”。
二、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现象
1 降低或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主要原因:(1)对新课标理解不够。(2)对教材编写意图不明。(3)缺少实践经验。例如:对学生的“计算”教学,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相比,计算难度降低,计算目标降低,计算课时减少了,使教师对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产生怀疑,误以为计算教学不重要了,轻视了对计算的教学,练习量比过去大大降低,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下降。
2 赶时髦,流于形式。(1)为“情境化”而创设“情境”。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科书的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为了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所以要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便于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地学好数学。。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去掉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抽象学习,达到培养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标准。而有些老师一味地流于形式,所创设的情境一是与教材内容偏差太远,缺少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渗透本节课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激发探究数学的好奇心:二是只停留在好玩,好奇、游戏上,忽视了整节课对数学知识的教学。(2)为“合作交流”而创设“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是现实社会所必须的,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但问题是不能盲目,要具有“合作交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有个老师在教学“红花10盆.黄花有20盆,一共有几盆花?”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10+20解决问题?”其实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只为了在课堂上安排一个小组合作的环节。
3 简单问题复杂化。有些数学知识本来是自然的、简单的、好学的、易懂的,可有些老师非把它复杂化。学生反而不会学了,或者学生已经会了还在浪费时间。总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会来教,-这是教学无效的重要原因。
例如:(1)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你是怎么编出来的?这些口诀中哪一句最好记?(2)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学生已经讨论找出了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老师还让学生再做两道整数除法的题,显然多余,浪费时间。
4 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不能降低教学目标。随意简单化。例如在讲2、5、3的倍数的特征时老师直接问学生:“看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征?”“把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有什么发现?”等,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还有的老师给学生提太简单、太具体的问题而没有给学生去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的空间,缺乏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发现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等。不要让学生轻而易举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三、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 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缸水甚至长流水,就是提醒我们,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多看一些教育教学刊物,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拖堂;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我们身边,拖堂是一种很频繁也很正常的现象,对此,很多老师满不在乎,觉得自己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多讲点知识,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但大多数学生对此却很“苦恼”,甚至对拖堂的老师产生反感。其实,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拖堂恰与这个原则背道而驰。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当前严重存在的拖堂现象,很大程度上与部分教师对“拖堂”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有关。为此,笔者根据调查,就 “拖堂”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对策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拖堂”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备课不充分,未按计划安排好上课的时间,有时在快下课时引入新的知识点,必然会拖堂;教师缺乏时间观念,一上讲台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忘记下课时间;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评估不准,讲得过于具体甚至重复讲述知识点,拖延课堂;最后,跟教师的性格有关,比如,有的老师善于拓展课外知识,喜欢在课堂上讲题外话而又不能及时刹车,如讲故事、笑话、新闻等,以至不能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是学生方面的原因。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跟不上思路和节奏,老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另外,课堂纪律不好,教师花大量时间搞思想整顿或因学生听课效率不高,拖延了教学时间。有时偶遇课堂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也会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导致拖堂。其他原因导致的拖堂,如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粉笔没有了,或者学校临时有紧急通知等外界因素。
二、“拖堂”的危害
首先,影响学习成绩,降低课堂效率。课间时间本来就很短,谁不想轻松一下呢?下课的铃声一响,很多学生的心思早已飞出了窗外,哪里还听得见进去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话呢?有的学生喜欢利用课间时间消化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预习一下下节课的知识点,而拖堂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致使学生无法及时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和预习,老师拖堂上课勉强讲完也会成为无效的劳动。
其次,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听课本来就是紧张的思维活动,当快下课时,大部分的学生的大脑转为疲劳的状态,连续的上课,导致眼脑等发胀、疲倦,特别需要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放松一下身心。下课铃声一响,就有一种自然的放松感,听课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效果也可想而知。另外,那些向上厕所的同学,也因老师的拖堂而更显尴尬,因为上厕所又造成下一节课迟到,恶性循环。
最后,影响师生以及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对于经常拖堂的老师,学生从一上这门课开始就带有一种“沉重”的心情,不利于形成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久而久之,会对拖堂的老师产生反感和厌烦情绪,甚至会讨厌这门学科。另外,有时候也会出现有趣的情景:拖堂的老师还在忘情地讲着,而下节课的任课老师已经在教室门口提前侯课,门外的急着进去,屋里的却不想出来,影响了同事之间的和谐。
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拖堂”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根本上杜绝“拖堂”现象,需要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精研教材,精讲精练。从教师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完善备课环节,增强时间观念。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准确锁定教学起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并注意教学过程的预设和生成。
另外,教师要增强时间意识,听到下课铃声要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有时发挥过度下课时尚未讲完教学内容,这时也要服从时间。
其次,运用有效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凭借教学语言,并以此为载体,方能有效地给学生进行传、授、解。对教师来说,语言应用能力不仅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关系到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不断锤炼,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保证教学环节的流畅、紧凑,这样才能避免教学环节中松松垮垮的现象,才能降低教学时间的损耗。
最后,教师要提高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课堂数学;有效;引领
一、设计意图
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教授《24时计时法》一课时,力求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密切学生对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通过拨钟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一天有24小时,并且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重点掌握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片段
【案例一】
师:出示钟面教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从12时开始,时针按顺时针旋转了2圈。)
师:老师刚才的操作表示过了多长时间?
生:一天。
生:24小时。
师:一天时针在钟表上转几圈?是多少小时?
生: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2圈,也就是24小时。
师: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
生:夜里12点开始,到夜里12点结束。
师:从钟面上看,一天有几个相同的时间?
生:2个8点。
生:2个10点……
师:会有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我们怎么区分啊?
生: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来区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电视上下午7时是19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以。
【案例二】
师:(出示钟面教具)谁能在钟表教具上演示一下从一天的开始到一天的结束的经历吗?
生:(跑到前面用老师的教具)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数字12上,然后把时针拨了一圈。
生:不对,少拨了一圈。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先拨一圈到中午12时,一天就过了一半,再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还要拨一圈,一天才结束了。
师:从这位同学的操作中,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生:一天钟表的时针转2圈。
生:一圈12小时,2圈是24小时,也就是说一天有24小时。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也是在夜里12时结束的。
生:一天会出现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比如:2个8时、2个9时……
师:一天会有这么多相同的时间,怎么来区分啊?
生:说成早晨8时和晚上8时就可以区分了。
生: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是19时,就是晚上7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生:因为这是第二圈的时间。
生:因为是接着上午的时间数的12、13、14……24。
……
三、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时,并不一定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最近我执讲《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先后执讲了两次,均有不同的收获。在磨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对有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一是一步一步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细心的教师发现:学生完全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操作着,他们根本没有思维参与,只是机械地凭借着一点点对钟表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了解,跟着老师盲目前进。从某种层面上讲,此案例存在两大问题:目标模糊和流于形式。因此,通过操作而进行的探究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断桥是必然的。
因此,第一次讲课失败后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不难看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案例二)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用钟表演示一天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进行了简单回顾。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并不简单,因为学生在操作前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思考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思考一天要经过多少个小时,时针转几圈等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操作实践。这些知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必须了解,它是下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的基础,也找准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这样的实践操作就不再是被动的了,学生探究新知有了思维参与,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关键词: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对待师生关系,对待教学关系,对待自我和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四种变化。其中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一些新理念的误区及一些普遍现象,有必要进行“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立足于力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迅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使课堂处于高效有序中。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平易近人,营造氛围。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信息、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老师用平等的态度和友好善良的心来对待学生是建立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的关键。只有融洽师生情感,消除学生畏惧感,学生才能有效地接收新知识。
第二,关心差生,不伤自尊。对待课堂上说错话、做错题的学生,不能漠不关心、挖苦讽刺,否则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委屈,影响学习情绪。相反,如果以关心、诚恳、帮助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大家也会引以为戒。
第三,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在课堂上要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更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中的成功,教师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心理学所说的“愉快效应”。成功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愉快的体验,会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2.挖掘有效的数学内容。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
4.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的评价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激活课堂的作用。另外恰当运用数学语言评价,利用“客观评价策略”、“关注差异策略”、“多元评价策略”、 “质的评估”等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学会倾听、解读、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我们老师要根据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著风格以及新标准理念,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乐于学习。此外,要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经过讨论分析取得认识的成功,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中增强自已的学习兴趣。还有,可以以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新奇性、参与性和化学实验可视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从而乐于学习。
二、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合作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能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学生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在合作式学习中,个体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把自己与别人的做法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做法的不同,对别人的做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
三、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组织交流等活动,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和谐平等的交往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情景。让学生在现代化环境中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让他们能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化学的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增强。
四、教师要细致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指导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们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五、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如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和“化学与生活”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改变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参观、咨询、制订计划书、讨论与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