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加大对乡村旅游业融资的政府主导地位,促进闲置资金进入乡村旅游业的投入,解决乡村融资难问题;
3、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倾斜力度;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关键词]乡村旅游;有机农业;栅格分析;战略构建
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乡村,但是各乡村的旅游资源均衡不一,乡村旅游业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局限。有机农业旅游近年受到游客的喜爱,其可以作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一极或加分项,在乡村开展有机农业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发展越来越受重视。
一、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有机农业是指运用现代技术改进传统种植与养殖方法[1],摒弃运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各种添加剂等物质,规避生产中使用基因工程得出的生物和衍生品。乡村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为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等成为游客共同的追求,有机农业能为游客提供更纯净、更天然的有机绿色食品,极大地满足游客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因此,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可以界定为在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某一种或几种有机农业产业形式,具备吸引游客欣赏、游玩、体验和购买的业态旅游产品。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内涵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有机农业产业形式具备生态旅游特质;二是这种产业形式是建立在有机农业基础之上,具备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特征;三是具备旅游吸引物特点,能激发人们旅游的兴趣,提供旅游条件。三要素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环状有机良性持续发展循环体(见图1)。
(二)研究现状乡村旅游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振兴,它与有机农业旅游息息相关,如郭微微提出生态农业旅游作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是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2]。李存霞等提到生态农业旅游,是集乡村体验、农业生态观光、生态农业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形式[3]。另外,方培娟通过实地调研提出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都是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而发展的产业模式,生态条件是其发展壮大的“生命线”[4],满慧对无锡市有机农业的体验式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作了阐述[5]。综上所述,前人学者对于乡村旅游、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有涉及,但缺乏进一步的专项研究与具体发展战略。
二、发展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必要性
有机农业生产的绿色有机产品,不仅满足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它也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一)旅游吸引力价值大发展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前期的投入多、成本高、产量低,但长期性、循环性的有机生产体系一旦建立,其最终的生产效益往往高于常规的生产,后继的发展潜力也较足。有机农产品的营养价值较高,口感较好,产品对于游客更具有吸引力,其价格往往是常规农业的2-3倍,综合效益明显高于常规农业。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很大一部分为城镇居民,发展乡村特有的有机农业,并融入观赏、种植、采摘、技术讲解等旅游要素,为开展乡村旅游业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的添加剂和调节剂等,虽然农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了,但是长期的化学种植方式导致土壤有机物减少、土壤结块化、贫瘠化等现象突出,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最后农作物的生长也将越来越困难,产量必将减少。发展有机农业旅游将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生产和销售实现一体,有机农产品所依赖的生产环境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改善,通过建立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和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
三、发展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瓶颈
有机农业虽然已提出多年,但是有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多地有机农业旅游更只是零星存在,尚无大规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相应配套政策有机农业旅游的实施需要前期的高成本与低回报,每个生产环节和过程都可能存在反复的投入,没有技术支持与政策扶持,农民在经济上承受能力有限,现实的生活使他们缺乏勇气开展有机农业旅游生产。另外,有机农业旅游发展好的农户,因其投入的资金较多,没有相应的奖励与典型经验分享,也使得有机农业旅游发展举步维艰。
(二)缺乏相应的布局与规划有机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单个别农户建立的有机农业小循环系统,也会由于周边的环境影响,使该小循环系统存在成本成倍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进行统一、合理、有序地布局和规划,实现功能的集中化,布局的合理化,措施的力度化,同时规避有机农业产品的时间寿命,发展初级加工有机产品,让游客摘得开心、吃得放心、带得顺心。
(三)缺乏技术支持与科研投入有机农业旅游是一个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新兴旅游形式,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有限,专业技术缺乏,无相应的技术员点对点进行支持与跟踪,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很难形成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缺失导致有机农业旅游将不能持续发展。另外,有机农业旅游体系尚不完善,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的更新与系统的优化。(四)缺乏广阔的销售路径产品销售首先为乡村游客,实现现摘、现售、游售一体化,由于有机农业的采摘环节,大部分缺乏基础配套,使游客的可进入性较低;其次,有机农业生产的产品缺乏系统展示,游客难以在现场辨别,造成销售市场比较狭窄的问题出现;最后,有机农业初期加工产品缺乏品牌,建立口碑与品牌效应尚需时日。
四、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议———以漳州为视角
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摒弃以前无序、无规划、无支持的发展路径,依靠栅格分析法实现点、线、面系统性结合,即“明确战略定位,发展一个示范点、带动一条线、形成一个面”的指导思想,带动和发展有机农业旅游产业(见附表1)。通过运用栅格进行分析,找到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我们用“+”表示要素之间有匹配关系,用“-”表示要素之前无法找到契合点。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如下表所示(见表1、2)。本文接下来以漳州为视角,结合漳州的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运用栅格分析法,提出漳州有机农业旅游发展若干战略措施。
(一)SO战略1.明确战略定位。漳州位于九龙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适合农作物生长。漳州之所以被称为“花果之乡”,是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是福建省五大平原中最大的平原,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6]。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开发各类产品,目前较受欢迎的有机产品旅游形式为参与体验型,主要有:(1)娱乐体验,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在有机农场可以打造多元主题活动,游客可以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形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2)教育体验,游客在旅游中见识到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有机农场面向核心家庭开展了形形的亲子活动;(3)逃避体验,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远离都市,与田野、清风为邻,净化心灵;(4)审美体验,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姿态各异的名山大川、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的同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2.树立品牌,多渠道推广。漳州农业曾经是该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通过明确定位进一步巩固“世界柚乡的平和溪蜜柚”“中国青梅之乡”的诏安县、世界四大名柚———坪山柚、文旦柚故乡的华安县、“中国芦笋之乡”的东山县等有机农产品品牌。同时,漳州又有“东南花都”的美誉,盛产享誉海内外的水仙花、“花中君子”兰花,马口花卉生产基地是“闽南花卉市场”主要举办地,成为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楷模。另外,集中打造林下荔枝、云霄枇杷、五寨百香果、长泰柑桔、程溪菠萝等有机农产品品牌。在广泛利用网络、杂志、报纸、电视等传播渠道,打响“美丽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农民在学好有机农业种植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学习网络销售手段,如淘宝、微信营销等方式,形成全员一体的营销网络,从而使有机农产品产有所卖,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WO战略发展一个示范点、带动一条线、形成一个面。漳州市“美丽乡村”为数较多,仅2017-2019年三年时间,正在建立和已经建立的项目,就高达381个,并且漳州市作为全国有名的花果生产和加工大市,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技术支持和政策配套的推动下,借鉴国内外有机农业旅游的成功案例经验,引领有条件的“美丽乡村”开展有机农业旅游,不仅开发有机农业旅游产品,同时也建设完成完善的经营组织、游客接待和采摘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以镇或乡级别的工程进行扶持建设,依据漳州“美丽乡村”各自的特点,选定具有该村特色的农产品开展有机农业循环产出,技术上的扶持与跟进,保障产品质量,旅游主管部门与专家的设计让有机农业旅游实现观光性、趣味性、体验性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参与性旅游产品,使有机农业旅游成为该村的精品旅游项目。在实现有机农业旅游生产与产出同步性的同时,将剩余的有机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利用生产地免物流费的优势,使游客与售卖方实现共赢,在实现产品销售的同时也打开了市场的口碑效应,使示范点的建设可以起到很好的样板作用。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农村旅游业 经济结构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居民开始选择旅游这种方式在工作学习之余来放松自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农村地区不仅开始努力发展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如常见的农家乐等,通过吸引城市游客进入乡村体验自然田园生活,从而增加农作物,养殖业产物的附加值。而且,旅游业发展还提高了一部分与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产品的需求,因此刺激农民进行相关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的多样化,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途径。
本文使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主要探讨了旅游业附属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为农村地区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例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农村旅游业概念的补充,以及目前农村旅游业研究的一个完善。当今社会,旅游业浪潮的一步步向前推进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地区也需要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需要有效利用这一契机,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本文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在近几年,建立文明生态村的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村根据自己的土地实际利用方式,提供城市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旅游业附属产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口号提出后,农村旅游业开发以及通过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任务的完成迫在眉睫,利用旅游业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梁沙村种植草皮为例,通过浅谈该种旅游业附属产品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将对该调研地以及其他情况相似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旅游业附属产品生产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梁沙村种植草皮是一种旅游业附属产品,其历史已经有17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于07年前后。特别是国际旅游岛的口号提出以来,利用草皮美化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大,村民开始放弃更多的土地进行草皮种植。草皮种植与粮食生产相比收益更大。首先,草皮种植无需对其进行太多看管,仅需定期适量浇水施肥即可,到了收获季节,仅需将草皮翻起后即可卖出。一般来说,草皮一年可以种植两次,在每年第一季种植草皮翻起后,第二季可以马上进行种植。同时,一般种植草皮的土地肥力下降速率慢。其次,草皮种植收益要远远高于粮食生产。梁沙村的草皮在海南省非常有名。主要有三大类,一般用于酒店,别墅,花园等的铺设。据了解,一平方米草皮一般可以卖到3块至4块钱不等,而在春节期间,由于大量游客涌入,海南省各家酒店急需大量草皮对酒店环境进行布置装饰,因此此时草皮价格会骤升到5块钱以上。
1.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尽管梁沙村很早以前就有了种植草皮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全面的推广,当地村民多年来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收入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2007年以后种植草皮规模逐渐扩大,真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产业,即种植业与服务业,第一、第三产业相交融的产业。如今,梁沙村种植草皮的面积达到了15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从图中不难看出,2007年农户草皮种植亩数普遍高于06年。通过调查了解到,2007年新增的进行草皮种植的土地绝大部分并非由原粮食种植地转化而来,而是曾经的荒废土地。梁沙村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使得许多土地因为产量低而被荒废,但是这部分土地却非常有利于草皮的生长,因此,2007年以后,随着对草皮需求量的提高,这一部分土地被重新开发利用,为梁沙村村民创造了新的商机。尽管草皮收益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但是,从2007年以后,梁沙村的土地利用结构依然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状态,而并没有大面积从粮食种植想草皮种植转化。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梁沙村土地自身存在转化功能的缺陷;其二,虽然政府许诺下拨大量的粮食补贴金,然而,农民依然希望进行粮食自产,以在政府资金尚未下拨至各户,或拨入资金较少的情况下,保证全家人的口粮;其三,土地利用方式并不能实现迅速的转变,而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图2反映了2007年以后耕种土地亩数与草皮种植亩数的情况。
由图可知,2007年以后,虽然村民们已经意识到草皮种植收入将会大大超过粮食种植收入,且草皮种植面积得到了扩张,但是粮食种植土地面积仍然远远大于草皮种植面积。除了少数农户草皮种植与粮食生产土地面积将近1:1外,大部分农户都是4:1到5:1的水平,有一户农户甚至没有进行草皮种植。笔者通过了解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补贴的力度不够。2007年以来,强农惠农资金逐渐下拨到各财政局进而各财政所。在梁沙村,对于资金中粮食直补的一部分,财政所根据每亩补贴32元左右的标准下拨至各农户。但是,根据所调查的13户农户情况,家中亩数最多的也只有6亩左右,因此单个农户最多只能领到不到200元的补贴,而这一补贴,并不足以保障农户的粮食供应。因此,农户不得不利用土地进行粮食种植,以保证口粮的供给,这势必导致草皮种植面积得不到大范围地扩张。
2.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草皮作为城市绿化带,花园,酒店草坪,沿海别墅的重要装饰工具,在环境美化工作中的对其的需求越来越大。自2007年以来,草皮出售成为了梁沙村村民继粮食种植之后的主要收入来源。
由图可知,从2007年到2008年,草皮种植收入出现了平均约670元左右的提高,其中最高提高幅度高达1300元。这一提高的主要来源是海南省每平方米草皮的市价由3块钱多升至超过4块钱。可见,梁沙村的草皮种植收入受到市价变化的限制,因此,由于08到09年,每平方米草坪的市价未出现同期较大波动,使得这两年的草皮种植收入基本保持持平。
由调研可知,在07、08、09年13户村民的草皮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中,有7户超过50%,另有3户则在50%上下波动,这反映出了07年草皮种植规模化以来梁沙村村民草皮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的基本情况。从中不难看出,尽管草皮种植面积远低于粮食种植面积,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草皮种植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可见草皮种植收入对村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如果将所有的土地全部转化为草皮种植用地,农民收入将会得以大幅提高。但是,目前梁沙村草皮依然面临着较为激烈的竞争,草皮种植收入完全受到市价控制,因此梁沙村的草皮种植收入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一旦市场遇到极大冲击从而带来价格下降,会使得梁沙村村民受到极大损失。
二、政策与建议
由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2007年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的腾飞,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口号的提出,梁沙村旅游业衍生品的发展,因此受到了积极影响。在梁沙村,对于大多数农户,种植草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一旦能够稳定并逐渐提高这块收入,梁沙村的人均收入将获得大幅提高。然而,由于政府管理方式与力度的欠缺,以及村民自身原因,这一积极影响表现并不明显。进入2010年,由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全面展开,梁沙村更应该在这一大背景下努力完善和促进现有的旅游业发展。根据所调查结果,可针对农村旅游业衍生品的发展,得到政策建议如下:
梁沙村的草皮种植业在2007年以来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是,由于农民始终不愿意放弃粮食种植,种植草皮这一特殊产业始终无法迈入成熟阶段。村民不愿意放弃粮食的生产,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政府补贴不足与不到位。笔者认为村民是否愿意进行水稻种植向草皮种植的转型,政府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一方面,要科学引导农民使用粮食直补的补贴,可以利用这部分补贴购入家禽,家畜等,发展养殖业,招募科技人员或者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农民进行相关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对口帮扶,动员社会人士或企业这部分群体的资金来帮助村民购入畜禽,或者资助一部分农村青少年进行专门技术的学习,将会有效地为村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机会,从而使村民能够脱离通过种植粮食来维持全家基本生活的状态,而将更多的土地用于草皮种植。
同时,政府也要着重提高村民素质以及村民的科技水平和致富意识,指导村民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利益的获得,让村民真正了解及获得更多更好的富裕手段。只有这样,村民才能够获得更多收入,从而真正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梁沙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明显的先行优势:首先,梁沙村作为海南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自然村之一,成为了推动海南省以旅游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其次,梁沙村的水土状况决定了其在草皮种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次,随着2009年海南省全面开始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阶段,全省各界对旅游业的发展机遇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梁沙村的发展资金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其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充满希望。在未来旅游业发展中,梁沙村应该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和村民素质的提高,有效的将现有的旅游业发展产品及产业引入成熟阶段,创造更多财富,造福于梁沙村村民甚至整个新坡镇。
参考文献:
[1]陈东.闽侯县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缓解[J].福建地理.2006.
[2]段海莉.武玮.王赞.渭北农村旅游业发展浅析[J].山西林业.2009.
[3]胡志安.农家风情吸引万家客――对鄂州市农村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1.
[4]蒋玲.陈玉成.新农村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新农村建设.2008.
[5]李周.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齐晓波.长安.胡传东.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产品依托形式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一、深化内涵认识,把握乡村游发展方向
乡村游是工业化中后期步入休闲经济时代的产物,既具有较大的自身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具备强劲的关联带动功能。体现在农民增收上,发展乡村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多来源收入;体现在产业带动上,发展乡村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乃至拉动区域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文明促进上,发展乡村游能进一步带动农村相关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现代综合素质,促进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度链接融合,实现乡村旅游与乡风文明互促共进。
实践中,一些地方和经营者由于没有正确把握和理解乡村游的产生背景、功能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不同程度存在内涵理解的片面性、策划定位的局限性、建设投入的临时性、发展经营的盲目性和配套管理的被动性等,致使一些乡村游项目出现一哄而上、低层次徘徊、无序竞争、难以持久运作和群众受惠不多等问题。为此,要克服短期思想,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作为壮大农村经济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产业,纳入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摆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站在科学发展、长远发展的视角谋划好乡村游产业建设思路,促进乡村游朝着“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克服盲目思想,树立精品发展理念。按照把握全局、结合市场、研究特色、搞好创意、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搞好市场调查与科学论证,高标准确定乡村游项目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发展举措,避免模式雷同,杜绝贪大求洋,制止忽轻忽热,反对低水平开发,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完善的配套设施、多样的游乐功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市场声誉赢得游客的信任,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促进乡村游项目可持续发展。要克服单一思想,树立统筹发展理念。确立乡村游区域“一盘棋”思想,跳出就旅游而发展旅游的简单思维定势,坚持乡村游资源区域统筹开发,规划区域统筹布局,形象区域统筹策划,品牌区域统筹打造,不断加大乡村游的组织领导、力量配置、政策扶持和营销策划等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圈或旅游带,不断提升乡村游规模档次、区域竞争力和带动力。奉化市滕头村就是一个统筹发展乡村游的典型。近年来,该村坚持把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农俗风情欢乐游等多种旅游方式,走出了一条旅游兴村的发展新路子。2005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并先后荣获“全球生态500佳”、“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二、遵循建设规律,拓宽乡村游发展空间
发展乡村游既适应了城乡居民的现代消费需要,也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但不按规律办事同样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当前,个别乡村游项目资金投入很大而游客却不多,营业没多久就濒临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定位不准、特色不足和缺少营销,没有按市场规律办事。对此,要找准市场定位。市场需求是乡村游生存和发展基础,失去市场乡村游就难以为继。发展乡村游要围绕生态环境、设施配套等实际承受能力,结合客源流量、资源要素等外部条件,在搞好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提炼不同旅游项目的思想主题、公众形象和特色风格,选定不同旅游项目的建设品位、发展规模和消费群体,最终确定不同旅游项目的市场综合定位,不断增强乡村游项目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鄞州区湾底村发挥地处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确定“都市里的村庄”这一市场定位,以风格各异的新旧村落和景色迷人的天宫庄园两大旅游主题,吸引了一大批城乡休闲旅游者。2006年,该村接待游客28万人,营业收入达到200万元。要注重特色发展。特色是乡村游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村游要坚持以特创牌、以特聚客、以特发展,突出“农”字特点,做足“土”字文章,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施“一地一策”,打造“一地一品”,培育“一地一特”,做强做大“景观文章”、“生态文章”和“产业文章”等,不搞简单模仿和照搬照抄,使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北仑区梅山乡开发挖掘当地优越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岛生态及渔家休闲游,推出了“海泥狂欢、海盐观光”等众多特色服务,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要坚持因地制宜。乡村游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区位特征,必须在区域布局和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充分依托各地的田园风光、山水风景和农村风貌等自然资源优势,有效挖掘各自的农耕文化、历史遗存和民俗民风等人文资源优势,使乡村游项目既在保持原汁原味中引领市场,又在展现时代特征中彰显魅力。观光类的乡村游要重点在增强项目的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休闲度上见实效;休闲类的乡村游项目要重点在满足游客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体验农家生活上见实效;特色村镇类的乡村游项目要重点在保护文化遗迹、繁荣民俗风情和引导高水平开发上见实效。宁海深圳镇围绕建设大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目标,挖掘整合周边农村旅游资源,拟规划打造“文化清潭、生态龙宫、鹊巢柘坑”等一批特色旅游品牌,逐步走上旅游兴镇的发展轨道。要加强宣传营销。实践中,一些乡村游项目与消费市场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不畅,游客寻找乡村游项目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初级阶段,许多经营有特色的乡村游项目少有人知晓和问津。为此,要利用现代传媒,适当加大宣传,提高景点知名度,引导市场消费,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探索乡村游景点网络推销、农村家庭旅馆网上预订等先进手段,拓宽乡村游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坚持乡村游产业化发展道路,培育扶持乡村游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中介服务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旅行社和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乡村游市场销售和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突出惠农目标,增强乡村游发展效应
乡村游既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一个新兴产业,也是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乡村游必须把维护村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和促进农村发展作为建设的根本,使乡村游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要维护农民利益。乡村游项目大都涉及山林、土地、水源和道路等资源,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各种利益纠纷。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增加乡村游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向当地村民公开必要的项目开发内容、过程和形式,让群众了解,接受群众监督,赢得群众支持,力争把好事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土地征集、山林承包等事项,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自愿、有偿、有序等原则,履行必要程序,杜绝因工作不到位而引发各类纠纷,避免农民和村集体资产流失或损害。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当地村民与项目主办者的日常联系机制,规范具体事项协调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加强相互沟通,消除对立态势,化解各类矛盾,增进互信互助。要开发保护并举。乡村游项目大都以优美的生态资源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市场,必须把保护资源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规划先导,把乡村游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始终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科学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从严做好立项审批、组织验收等工作,避免生态资源重复浪费现象,力争开发一项,做优一项,造福于民一项。坚持把发展乡村游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农业农村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三者的辩证关系,克服简单粗暴使用资源,杜绝损林造地、竭泽而渔等超越承载行为,反对照搬城市建设大草坪、大雕塑和大广场等资源高消耗设施,防止各类配套设施的新污染,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建设双赢,使乡村游项目成为保护环境、循环发展和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成功典范。要引导群众参与。让群众参与旅游项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多吸纳当地劳动力,鼓励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管理、经营和服务等,或让农民以出资入股和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共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要结合旅游中心项目的经营开发,引导农民通过销售自产手工艺、参与项目配套建设和承担景点其他事务性项目等渠道实现增收,让农民成为乡村游项目建设直接受益者。充分尊重和体现当地农民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挖掘提炼藏诸群众的鲜活语言,编排流传民间的人文典故,使乡村游与当地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提升旅游项目的内涵引力。一些民族风情类的旅游项目,还要鼓励扶持农民组建各类民俗表演团体等,共同参与旅游开发,既引导本地居民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又激发当地农民群众热爱家园的自豪感。余姚大岚镇柿林村与宁波江南山水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柿林村在以资源入股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为村民们带来其他收入。村民自种的柿子由开发前的每公斤2元很难销售,到开发后每公斤5元还供不应求,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2年的2000元提高到2005年的6000元。
四、优化内外环境,挖掘乡村游发展潜力
(一)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确保森林资源不过度砍伐,不被火烧,水资源不受污染。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招引进有污染企业进入,对现有企业进行整改,确保乡村环境干净整洁、大方有序。
(三)加大投入力度:对重点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对重要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对重点交通干线进行砂改油,白改黑;加大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农业专业化、机械化合作化发展之路;对幸福屋场加大投入,打造一批标准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屋场。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 对策
Summar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of Weifang City,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in Weifang Cit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word:Rural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发展很快。潍坊市乡村旅游兴起时间不长,在实践探索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尚不深入。为此,笔者尝试结合实际提出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为潍坊市寻找科学合理并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以促进潍坊市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同时也供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参考。
1、潍坊农村旅游现状
1.1现状
2009年,潍坊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整合了旅游资源,改善旅游大环境,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优势,以民俗旅游为龙头,规划培育了一批乡村民俗游、乡村休闲娱乐游、乡村田园风光游、节会文化观光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了潍坊的旅游内涵和发展潜力。
1.2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但仍存在着旅游项目开发普遍规模较小,旅游产品的层次有待提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资源人工化倾向严重;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缺乏规范管理,营销宣传不到位;项目开发模式趋同,地方特色不够鲜明,品牌效应差;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乡村旅游资源缺乏区域共享机制等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2.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统一规划布局,塑造潍坊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了解服务的对象是哪一些顾客,并找准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市场目标,才能找准开发乡村旅游的要点,并在项目的选择、规划开发、市场营销推广和宣传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能够吸引顾客、打开市场。因此,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之前,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对以下几点尤其需要关注:(1)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分析(2)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劣分析(3)目标顾客群体分析。根据数据结果,综合分析,明确定位。
2.2精选地方特色项目,突出打造潍坊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就在于乡村旅游项目具备其他旅游项目所不同的特色,如果没有有别于其他项目的特色,乡村旅游就失去生命力和吸引力,最终也就没有市场竟争力。各县市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首先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围绕市场抓开发,集中人、财、物力重点打造品位较高、市场开发空间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精品;同时各县市区之间要注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既有各自特色、又有整体优势的旅游开发格局,从而能使游客留得住、有得玩,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2.3系统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区域旅游资源共享
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将旅游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的工作重点,列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范畴,加强日常调度,半年组织现场观摩,年终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综合表彰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旅游开发。加大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把旅游大项目纳入全市招商项目库,给予重点推介。充分发挥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协调推进小组作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规划、国土等成员单位以及县市区政府解决,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2.4统一策划,系统营销,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市场营销能否成功,是乡村旅游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开发以后,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设计项目市场定价,做好项目的促销宣传。根据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旅游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征集、旅游品牌整体策划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一策划、系统营销,从项目命名开始,明确项目市场定位,整合提升旅游品牌,面向全国公开招标一流规划策划机构,对潍坊旅游品牌进行重新策划、全面提升,提高潍坊乡村旅游项目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真正让潍坊乡村旅游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2.5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乡村旅游不同于一般农业,其经营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高的职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能和游客相处融洽。因此,必须注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科学培训和管理服务人员,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通过对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及设施的作用,实现乡村旅游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另外,在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过的过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注意开源节流,通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学规范地进行管理,坚决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结语
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研究的意义及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及启示,研究了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总结了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促进潍坊市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将对今后潍坊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闰娟乡.乡村旅游发展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理论界2006,(11)
[2]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1)
[3]龙玉祥.基于文化营销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农村经济,2009(6)
[4]洲仔金阳,张耀启.美国乡村旅游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7,27(4)
关键词:苏南地区;乡村旅游;业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91-02
当今世界旅游的潮流是回归自然,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业态,正好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乡村旅游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1]。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2]。对于乡村旅游,一要理解“乡村”含义,二要把握“旅游”内涵,三要知晓乡村旅游标准。因此,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建筑、休息娱乐设施等旅游资源的旅游业态。
一、苏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苏南地区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有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其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苏南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和旅游开发因其特有的优势,呈现出独特的乡村旅游业态,使其成为苏南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1.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较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州的周庄,就利用镇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小桥流水的特征以及一些古村落来吸引周边各城市旅游人群。于是当地政府以及村民们都自发地开发、保护和宣传古镇旅游这样一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逐渐打响了周庄的名声,“中国第一水乡”开始享誉国内外。
2.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起点较高
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发展眼光,使得苏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起点普遍高于江苏其他的地区。如苏州东山的“未来农林大世界”,就是引进了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具备了较强的观赏性和知识性,同时在产品项目开发策划中,充分考虑到旅游者自身参与性,设计了许多在参观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的农林活动,并且可以自由带走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得游客的参与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受到大多数旅游者的好评和青睐[3]。
3.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数量较多
在苏南地区范围内的乡村旅游产品的项目之多,不仅说明旅游地自身可利用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更说明当地业内人士对它的一种厚爱和重视。像苏州的“吴文化公园”就是集文化、知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介绍了吴文化的辉煌,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创举。还有镇江龙山生态园,它是集园林、绿化、养殖、种植、美食、住宿、游玩、会议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的理想场所。在苏南地区,类似于此的乡村旅游点广泛分布于城市周围,每一城市周围的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极大地吸引了外来旅游者,推动着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苏南乡村旅游的开发业态
1.民俗风情游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公休假的延长,现代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有关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文化知识和活动内容正在逐渐渗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之中,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游客需要通过媒介来欣赏各地风情,但深入领会,则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亲身去体验。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的提升,挖掘乡村民俗文化素材,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可以使乡村的旅游丰富多彩,从而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苏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游首推周庄的文化街,其不长的石板老街,如今已成为展示水乡古镇悠悠民俗风情的展览馆。其次,直的水乡妇女服饰,则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展现了吴地文明的发展和辉煌,再现了中国江南地区水乡妇女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与美的不懈追求。此外,无锡的吴文化公园、名人馆,宜兴的竹海、茶民俗等都是展示、介绍吴地文化风情和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态。
2.农业生态游
农业旅游的长足发展带动了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作为第三产业旅游业和第一产业农业的交叉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位于江阴月城的双径农渔园就是一个纯乡村旅游景点。进大门就能看到左右两边饲养的鸡鸭、马和驴,还有难得一见的骡子。一路上都是绿色生物和宽大的河流,非常原真化。专门的展馆,展示了过去耕作农物时用到的工具,还有20世纪用的农具等。在双径农渔园可以钓鱼、划船,感受乡间的气息,同时,还有休息室可供饮茶休憩。此外,在江阴璜塘生态园、华西六村的现代农业园等,游客可以在生态园内自由采摘果实,如葡萄、桃子等。苏南乡村旅游原真性强、生态度高。
3.健身疗养游
苏南地区依托太湖,疗养健身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尤其以无锡地区的疗养度假最为发达。此外,常州恐龙园内新开设的温泉澡同样是以度假健身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使久居都市的人们真正得以接近自然、享受田野风光。健身疗养游业态,在苏南乡村旅游产品中属于较为成熟的一种。当人们还没意识到乡村旅游的时候,就已经引领了人们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新产品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健身疗养已越来越平常和随意。
三、苏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1.统一规划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
苏南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尤其是苏锡常地区。但因分归苏锡常三市管辖,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常常各自为政,投资开发项目雷同,互相之间缺乏协调,缺乏部门的统一规划,于是产生诸多不良后果。为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强区域内的协调统一,提高各地区联合起来共同发展的意识,因此苏锡常在统一规划时应本着“整体协调、高效集约”的指导思想,淡化行政界限,共同形成苏锡常都市圈的核心,一方面实现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城镇和产业空间在地域上实现集约利用,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开敞布局,形成功能明确、有机联系、环境优美的空间系统;另一方面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且应遵循“统筹规划,全面保护,合理利用,加强整治,适度开发”的原则来进行建设,更好地促进苏南地区总体旅游的经济收益。
2.打造原生态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主题
苏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合理利用并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提高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的格调。这就要求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首先依托原始的生态资源优势,并对这些潜在的亮点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其次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题材,如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等,并对于残缺的有保留价值的景点或文物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让这些独特的具有原生态的景物彰显出非凡的景观魅力,这是打造生态旅游的秘决之一。再次坚持因地制宜、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同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和谐统一,在这前提下,原生态产品的开发还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情况相和谐,因为鲜明的乡村意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开展的前提,乡村意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无形的旅游资源。此外,还需要大力培育低能耗,轻污染,高效益的事业,实现生态的良性环,从而使乡村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3.确立有成效的乡村旅游品牌战略
要打造好苏南乡村旅游品牌战略。第一,鲜明的主题特色。要确立苏南乡村旅游的品牌战略,以苏南的整体形象为主,不仅要在项目推广上扬长避短,而且要通过经济手段,延伸旅游产品的内容和服务,通过形象驱动,来积极提高旅游目的地效应,提升苏南形象,也就是说要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与江浙沪其他地区的乡村游有较明显的特点。第二,娴熟的服务技能。一个优质旅游景点,仅有硬件不行,还要软件方面的提升。试想想,如果景区服务人员态度恶劣,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差,必定会影响景点的游客量。纵然景观再美,服务水平差也会在游客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会让游客对景点的好印象大打折扣。因此,要紧抓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给予严格的培训,可以对于他们的言谈举止、讲解水平、安全措施、应变能力等进行多样化的培训。第三,有效的营销途径。要打造品牌战略,宣传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以及旅游区独有的特色来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手段[4]。比如,可以做广告、发传单、让各旅行社创新旅游线路的宣传方法,通过网络或是拍摄景点纪录片或是利用明星效益等进行宣传。另外,注重口碑效应,景点软硬件抓好了,服务跟上了,就有较好的口碑,就起到了免费宣传的作用。
4.引导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旅游开发中获得经济实惠,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安全整洁、淳朴热情的环境,同时推动苏南地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引导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规划。这就要求,首先,可以请专家对乡村居民进行培训,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到接待水平都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并且要给他们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能够更好的为游客讲解。不能让游客觉得景点人员什么都不懂,只是个“空盒子”,不能让游客乘兴来、扫兴归。针对这点可以做个游客意见反馈表,表现好的可给予表扬和鼓励,表现不好的给予批评。其次,为了培养农民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分红或福利,以促进他们对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都可以争得他们的用意或是通过投票选择,也可以是让他们来做管理人员,只有自己在位了才会更好地管理起来,做事才会有积极性,为旅游地盈利。最后,还要尊重农民价值,培养农民的工作荣誉感。农民受到尊重,有了工作荣誉感,才会从心里认真去接待好游客,推广旅游景点。
结语
苏南地区的乡村旅游要突出地方的特色,要在原有的乡村特点上加以修缮,以形成地区特有的乡村旅游业态。这样,才不会使游客有种“到哪儿都一样的”疲劳审美,才会吸引更多游客,拉大人流量,招揽“回头客”。与此同时,必须进行区域整体规划,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伟,丁贤忠,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7):12-13.
[2]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9,(3):70-73.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致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35-02
生态乡村生态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利用农业生态、生活、旅游功能的有效形式,是集农业生产、自然景观与科普于一体,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农业,也有别于休闲旅游业,它立足农业,注重农业的循环利用开发,发挥生态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充分体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在经营形式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服务等全面融合,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乡村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在这类旅游活动中,如果主要吸引物是农村风情风貌,则又被称为乡村旅游。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最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旅游活动更加受人青睐,发展进一步加快。2002年,意大利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单位,当年夏天就接待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在法国,成立于1953年的法国农会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大力推销乡村生态旅游。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占全国总量28,2%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农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由此可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大农业”和“大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上早已形成规模,有力推进了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倡导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创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到2005年末,共评定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359家,遍布31个省区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样板。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正在全国深入推进,创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的单位越来越多,乡村旅游的市场越来越大。据测算,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这些通过兴办旅游而向广大农村地区转移的财富,就是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直接贡献。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
(一)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景区带动型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二是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三是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通达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政府、办事处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毗邻旅游市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二是乡政府、办事处统一规划、开发和建设主要旅游吸引物,引导和组织农民户建设接待设施,开展旅游接待服务;三是推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乡村环境改善,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带动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等。
(三)公司+农户型模式
公司+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是通过以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解决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发挥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核心旅游资源,配套服务接待设施,加强对外宣传促销,促进乡村旅游迅速健康发展;三是引导和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条件,开展配套接待服务活动,促进村民收入的增加;四是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素质,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