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作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集中投入、综合开发,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
以往的农业投资,往往存在投资分散,甚至搞平均主义的倾向,资金利用很不经济。农业综合开发从一开始就较好地克服了“撒胡椒面”式分散投入的弊端,强调“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避免零星分散和单打一的开发治理模式。强调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配套投入,力争开发一片,成效一片,使每一项目区全部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开发建设标准。同时,农业开发还始终将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急助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调整工作重点和投入方向。水,是农业的命脉。十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作为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在此基础上,不断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作重点和投入方向。开始,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是重点进行大规模的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提高粮食产量;到1994年,由于粮食总量增加,出现了粮食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从重点进行中低产田改造,转变为在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加大多种经营建设力度,首次增加了对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的扶持内容,使增产和增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1999年后,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特征。在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前提下,从过去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总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来。在这期间,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这对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农业开发所从事的是一家一户农民想干而无力干、干不了的事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农民的需要,从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更使广大农民投身农业开发的热情长盛不衰。
“农业开发的钱难花,但真正能看到东西的还就是农业开发”。
借鉴工业项目的管理方法,实行项目管理,是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投资管理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1988年以前,我国的农业建设一直处于“国家拿钱,农民种田,无人跟踪问效”的状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态,农业综合开发一开始,就将通常只在工业项目中运用的项目管理手段引入到农业开发中来,严格按项目投放资金,资金跟着项目走,不搞分条切块。并坚持严把“四关”,即:严把选项立项关。无论项目大小,都要经过详细实地考察,科学规划设计,充分评估论证和严格审批程序,确保立项准确性;严把施工关。公开招标施工队伍,严格按设计科学施工,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工程高质量;严把验收关。明确工程建设标准,落实责任,逐级验收,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限期纠正,确保工程完好交付使用;严把管护关。项目通过验收后,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晰产权归属,明确管护主体,创新管护机制,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从而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正如一些县乡领导同志们说的那样,“农业开发的钱难花,但真正能看到东西的还就是农业开发”。
“县级财政报账制”和“以物代资,见物不见钱”的资金拨付方式
“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是农业综合开发一贯坚持的投入政策。为了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需要,农业开发在资金管理上着重抓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强化配套投入。国家规定,农业开发投资中,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的比例为1∶0.5∶0.6,无资金配套能力的不安排项目。并将群众自筹纳入计划管理,建账立卡,专款专用。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群众自筹和财政配套任务的,不予通过项目验收,直至取消立项资格。二是严格资金管理。坚持工程资金专账、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并积极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和“以物代资,见物不见钱”的资金拨付方式,严格按照项目扩初设计进行支出管理,较好控制了资金投向,防止了资金挤占、挪用和浪费,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对农业开发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坚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定期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资金管理。
奖优罚劣,公开透明的创新管理机制
奖优罚劣,竞争立项制。省对市县的项目资金分配,实行基数加因素的方法。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土地治理项目评“红旗县”,多种经营项目评“优胜项目”,坝上生态项目评“创业杯”,对工作先进市县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落后的市县给予处罚和批评。对连续两年工作落后的县,撤销立项资格。严格做到规范操作,公开透明,奖优罚劣。县对乡村实行竞争立项制,择优选择农民积极性高、资源条件好、项目可行性高、预期效益好的地方进行立项开发。
项目和资金公示制。要求县级农开办或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在项目区设立公示牌、公示栏等形式,公布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主要工程量、财政资金及农民筹资投劳的使用计划等情况,提高项目和自己透明度,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监督。
施工和物资采购招投标制。农业开发在建设中坚持对土地治理项目的主要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实行招投标制,公开、公正、公平选择施工队伍、采购所需物资。较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了建设成本。
关键词:仓储库存;运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6601
1仓储库存控制的重要性
一是库存控制是仓储管理的核心内容。
库存管理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库存领域存在着降低成本的广阔空间,对于物资供应总公司尤其如此。通过物流活动,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例如通过改善采购方式和库存控制方法,降低采购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提高搬运、装卸效率,减少保管装卸费用支出等。
二是库存控制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
煤矿企业生产中所消耗的物资在时间、空间,规模以及批量结构上与生产这些物资的各个企业就不可能完全吻合和衔接。往往生产企业是均衡、连续生产的,而煤矿企业的消耗都是随机的、零星的。而且所需物资品种规模多,产地分散,运输距离远。要保证供应及时,齐备和保质保量,不仅要有结构合理的质量好的库存,更要有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再好的商品如果不能及时供应到顾客手中,也就失去物资的使用价值。因此,必须通过有效控制库存,满足煤矿生产的需要,还要提高优质服务新水平。
三是库存控制是回避风险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出现,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如果库存过多就会因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而出现使其价值缩水,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一钱不值,造成积压闲置。随着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矿的需求朝着机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对仓储物资的挑剔程度在增大,从而导致仓储的品种、规格型号变化越来越多,这给库存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库存的风险加大。一旦矿井需求发生变化,过多的库存就会成为陷入闲置积压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商品流通时代,更需要运用现代库存管理技术科学地管理库存。
2物资计划是核定库存量的前提
物资计划,是在对物资分配和流通活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物资分配,流通方向,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应当采取的措施。
正确地编制物资供应计划,对于煤矿企业生产消耗所需的物资,做到供应及时,品种齐全,数量准确和质量合用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做到物尽其用,促进企业搞好物资节约工作,使企业用尽可能少的物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如果计划不周或制定计划的方法不当,就会出现计划与实际的偏差,使计划大于实际,从而导致剩余库存。因此,要正确地编制物资需用计划,搞好物资供应工作,加速物资周转,节约物资储备资金,促进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合理储备对物资供应计划编制的要求
一是系统性。在编制供应计划时,必须把物资供应工作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和个人,从上到下,看做进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各个方面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互相衔接,紧密配合,层层保证,互不脱节,从而连成一串,结为一体。
二是全面性。企业物资供应工作既要在物资上保证企业生产,又要实现企业财务计划对它提出的降低材料成本,降低流通费用和节约物资储备资金占用的要求,另外还应考虑企业的外部资源,运输条件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把计划编好。
三是准确性。物资供应计划是具体指导物资供应活动的行动纲领,这就要求计划正确无误。因此,供应部门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各方面的问题,充分掌握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保各项计划指标准确可靠。
四是及时性。物资供应计划是直接指导企业日常物资供应活动的行动计划,它的及时编制和下达,对于发挥计划的作用,关系很大,任何延误或拖拉,都将会使工作陷入盲目或被动状态。如果生产计划变更,便会带来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的过剩,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变为不良库存。也将使采购、生产等部门的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与实际需求产生偏差,进而出现库存剩余情况。
4仓储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库存物资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到货物资卸车、验收、入库上架码垛,建账等卡,时间和工作量都很大,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对库存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对库存物资分类管理是很必要的。建议采用常用的存货分类方法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又称重点管理法,它是一种从名目众多,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或经济现象中通过分析,找出主次,分类排队,并根据其不同情况分别加以管理的方法。
A类管理方法。进行重点管理。现场管理更加严格,应放在更安全的地方,为了保持库存记录的准确要经常进行检查和盘点,预测时要更加仔细。
B类管理方法。进行次重点管理。现场管理不必投入A类更多的精力,看库存检查和盘点检查和盘点的周期可以比A类要更长一些。
C类管理方法。只进行一般管理。现场管理可以更粗放一些,但是由于品种多,差错出现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此也必须定期进行库存检查和盘点,周期可以比B类长一些。
利用ABC分析法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进行预测和现场控制,以及减少库存和库存投资。
5降低企业库存量水平的途径
一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长期以来,使企业普遍存在“手中有物,心里不慌”的思想,千方百计多要资源,不计成本,不求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这就为企业降低库存量水平,建立合理的存货控制制度提供了体制保证。
二是提高企业的计划工作水平。计划是降低库存量水平的基础条件。详细,准确地占有资料,认真分析各项影响因素,研究物资消耗规律,能明显提高库存量标准确定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需要量计算准确是有利于减少计划外的各项临时需要,从而降低保险储备量。
三是合理选择供应方式。企业少量零星的需要也由生产厂直接集中供应,是造成库存量水平不定期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部分商品需要,宜采用间接的供应方式,从分销渠道中就地就近小批量进货,以减少经常储备天数和保险储备的天数。
【摘要】中央银行200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第一次将保险业发展问题列入其中,报告在总结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从政策环境、保险业资金运用能力等方面努力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是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获准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从受托资金范围、投资渠道拓展和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相关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5799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56.6%。在保险资金快速增长的同时,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却呈下降趋势:2001年度为4.3%,2002年度为3.14%。资金余额的增加和投资收益率的下降,使保险公司面临的投资回报的压力不断增大。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迫切需要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弥补;另一方面,人身保险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投资性寿险产品的发展,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业不但要化解过去累积的利差损、不良资产等潜在风险,还将直接面对国际同业的竞争,如不尽快改革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开放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水平,将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潜在风险不断累积,从而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际保险业的资产管理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由保险公司同属一集团、控股公司的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外部委托投资方式。目前国内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是采取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于规模小、经营历史较短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利于公司对其资产直接管理和运作,便于监督和控制。而对于规模较大,投资管理专业化要求较高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模式已与其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保险投资运作效率的提高。人保、人寿两家的资产管理公司获准设立,是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我国保险业界来讲是新生事物,由于现行保险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未对保险资产管理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规定,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也面临若干新问题,很多问题尚处于探讨阶段。
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受托资金的范围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其业务定位,即可以经营的受托资金范围,它包括委托对象和资金性质两个方面。在国外金融混业经营体制下,保险集团的资产管理公司被视作投资性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从委托对象看,欧美主要保险集团的投资公司不仅接受母公司委托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负责本身的保险资金运营,还为外部客户服务,委托管理其他客户资产;从管理的资金性质看,除保险资金外,还涉及养老金、共同基金、不动产、现金管理和股权管理等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一些国家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发展还表现为受托管理养老保险金的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出现支付危机,政府主办的公共养老金计划资金供给日益不足,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来鼓励发展企业和个人养老金计划,并推动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以提高基金的整体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养老金计划和年金产品具有的相同的精算基础,其负债特性大致相同,都是资本市场的长线稳定投资者,保险公司提供的资产管理在内的综合服务,可以满足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要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分散风险,还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取得资产管理业务收入。
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受托资产的范围虽然目前尚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但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做以下考虑:第一,按照现有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毕竟是保险集团内的企业,主要是受母公司的委托管理自有保险资金(狭义的保险资金)和其他资产;第二,受托管理的保险资金可以拓展到广义的保险资金,即除接受母公司的委托的保险资金外,还可以受托管理企业年金,以及社保基金。
(一)自有保险资金和其他资产
1.自有保险资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的首先是集团内的自有保险资金,包括自有资金、通过承保业务和其他负债业务筹集的资金,以解决大型保险公司目前所面临的急迫问题。2003年上半年,仅中国人寿的保险资金运用总额就超过2000亿元,这部分资金由集团的投资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创造了条件。
2.其他资产。指保险法颁布前遗留下来的房地产、经营实体和不良贷款等,有些保险公司这部分资产在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前,本来就是公司内部的投资部负责管理和清理工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理应受母公司委托管理这些资产。
(二)企业年金
随着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近几年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发展呈膨胀之势,发展空间诱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保险公司在国内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中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将是最具竞争力的管理者。(1)企业年金计划对养老金产品的特殊需求,需要保险公司介入管理。因为,养老金的年金支付方式决定保险公司在管理养老基金方面的优势。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基于工资、年薪、红利或股权发生的缴费,目的用于受益人的养老,其缴费率的厘定应当与退休年龄和预期寿命关联,这点与人寿保险公司的产品特点相近。保险公司管理企业年金计划可以将受益人缴费阶段和领取养老金阶段统筹安排,为参保人设计和管理终身养老金计划。(2)企业年金与保险资金在性质上相似,可以满足投资运用安全性和稳定的回报要求,便于有效的控制投资风险。(3)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投资人身份运作企业年金,符合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职责分离的原则,使运作过程更加透明。
待将来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局面有所突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属性逐步弱化,成为保险集团控股的一般意义的资产管理公司时,其受托资金范围可进一步拓宽。二、拓展投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
投资渠道的拓展不光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保险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投资渠道的拓展也不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能自主确定的,有赖于保险投资政策的放宽,但它是探讨公司经营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投资的角度看,投资者投入资金的目的是为了使现有资产增值,预期收益最大化是投资的是基本目标。但投资过程的风险与收益是并存的,风险和收益是投资的两大要素,投资者要在风险给定的情况下追求收益最大,或者在收益给定的情况下追求风险最小。保险资金和其他性质的资金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但其投资运用上有特殊的要求,最突出的是保险资金运用必须把安全性放在首位。由于保险费收入形成的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最终要用于赔付。保险投资要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性,并满足流动性的要求。要满足以上要求需要运用投资组合方式,其核心是将资金投资于两个或多个风险资产上,建立起多证券或多资产的组合,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就要求:第一,具有风险和收益不同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投资渠道,为组合投资创造条件;第二,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投资以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匹配。
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限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购买金融债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回购业务、购买企业债券等。投资渠道的狭窄导致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比如,2002年末,资金运用余额为5799亿元,其中:银行存款3019.7亿元,占比52%;购买国债1080.8亿元,占比18.6%;购买金融债券403.5亿元,占比6.96%:投资证券投资基金313.3亿元,占比5.4%:回购业务620.4亿元,占比10.7%;购买企业债券183.1亿元,占比3.16%。保险资金运用集中于银行存款和国债,两项占70.6%。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会产生不良后果:(1)利率风险高。银行存款占的比例高,银行存款中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占72.1%。由于货币市场资金供应充足,带动协议存款利率大幅下调,已由2001年的5%左右下调至目前的3.4%左右。此外,银行存款、债券加上回购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高达91.52%,这些固定利率和产品利率敏感度很高,受货币政策以及利率走势的影响十分明显。(2)资产负债失配现象严重。不同的保险公司负债结构不同,经营策略出不同,保险投资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保险公司的不同险种,由于期限、费率的厘定、保险人承担的风险不同,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不同。这样使资金运作所强调的重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人寿保险合同一般是长期合同,保险资金尤其需要长期的投资工具匹配,而现有的投资渠道不能满足这种要求,长期资金作短期投资使用,导致投资效率的低下。(3)加剧保险资金的风险积累,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如果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灵活度,会使其失去控制风险的动力。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对于那些利差损较大的公司来说,只能靠不断追求销售业绩来保证现金流入,而新增加的保险资金如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又将再次形成利差损,导致恶性循环,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按照现有的资金运用渠道,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担当所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重任,因此,拓展投资渠道,改善资产结构,是控制投资风险,增加收益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扩大企业债券投资
企业债券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有以下特点:(1)可选择的种类较多;(2)具有偿还性,与股票相比,收益相对稳定,并可以按期收回本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3)流动性较好,持有人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转让以收回本金。企业债券盈利性可能高于国债,但比国债风险大。企业债券的特点使其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较好途径。199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铁路、电力、三峡等中央企业债券。199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开办债券回购业务。2001年3月,又允许购买电信通讯类企业债券。以上批准购买的企业债券及其回购业务,都对投资比例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所面临的企业债券投资条件和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一方面,今年6月2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了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不仅使保险资金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投资比例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从大的政策环境看,本年第二季度《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发展债券市场是深化金融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并提出了发展债券市场的四大措施:增加债券市场供给,特别是增加企业债券的供给;改善市场条件,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建立规范、透明、公正的债券评级体系;完善债券托管和结算体系。这些政策变化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扩大投资企业债券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债券品种、完善的债券结构和健全的债券市场运用机制,将满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短期债券和10年期以上长期债券的需要,使其可以逐步降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的比例,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保险资金对资信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投资比例。
2012年,我市事业单位开展了资产大清查,在清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资产的规范化管理,现对完善资产管理提出初步思路和对策。
1 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系统要同步
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县、乡脱节,增加减少不能随时监控和制约,年末报表时才发现变化,只是事后知晓。要想做到资产管理的信息共享,实现县对乡镇和对部门资产的远程监控。第一,要从源头构建对资产使用、配置、处分等运行的监管机制,使资产管理由随意性、松散型向强制性、规范型转变。第二,要从会计电算化的角度上使资产管理的软件和会计核算软件整合于一体并能相互链接,进而使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现实工作中,一笔经济业务,只关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结束后,此项业务的其它信息资料却无人问津,使资产的管理资料难以查询和核实,造成资产管理缺位。风于此种情况,我对该软件的初步设想应该是: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首先应满足会计核算的操作,对资产核算脱离会计核算后自动转入资产管理系统,完成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后,再从会计核算上反映,即资产核算与会计核算同步操作。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按“会计法”要求,按资产分类的最低标准设置下限,属于下限范围的、没达到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只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不在固定资产中登记和反映;超过下限范围的,符合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在会计核算时自动链接到资产管理系统,使资产管理系统的运行与财务核算操作同步,从而使资产信息得到准确反映。
2 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要相同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在软件设计上应统一资产的分类口径,就是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要相同,使其既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更具操作性和连续性,做到内容详细完备,归类定性准确,并将资产的要素按会计核算的要求移植到财务上来,即财务核算的资产要素,就是按资产的分类标准所设置的,两者完全一致,而对资产的其他要素,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详细反映。如形成时间、地点、内容摘要、经办人员、审批人员等要素,其形成时间应具体到年、月、日,金额保留两位小数,使财务与资产的信息两者能进行比对分析。鉴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复杂且口径不统一,必须细化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固定资产由现在的二级科目核算细化为三级科目预算。固定资产为一级科目,下设的子目为二级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二级科目下设子目为三级明细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又可分为办公用房、经营用房、职工宿舍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应细化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具体地点,是个人使用、几人共用还是集体公用;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姓名及该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都应力求反映;对大宗固定资产分类编号,拍照存档,按乡镇、资产类别、资产名称、形成时间编号,进行重点管理。由此可见,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相同,就能将日常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有机的溶合为一体,在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的同时达到资产管理的目的。
3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要同步进行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同步进行的,而且是两个管理部门,运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理论上的同步。如果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资产来源、运行及最终报废、消失,都能从财务核算上找到信息予以证明而且是一致的。资产运行的规范程度从财务上就能得到直接体现。就能了解其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在规范财务核算体制的前提下,管理部门就应对资产运行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就有制约、牵制。现行制度对资产购置、报损、遗失等处置有明确规定,即购置或报废大型固定资产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国资部门根据申请,分别做出如下处置:对资产购置,应首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申请,国资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其现有的人员及资产配置结构,分析有无在内部进行调剂的可能,确需购置的,应及时做出同意购置的批复,如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还应按政府采购的程序办理。根据国资管理部门的批复,再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指标。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现时工作中购置和报废固定资产是两个部门管理和审批,购置和报废没有制约关系,就是买、使用、报废没有制约关系,政府要对资产报损严格把关,工作人员及国资部门必须深入现场,查看核定;对资产遗失,必须分析原因,明确责任。而在现实工作中执行不严格,重购置核算,轻管理,造成资产流失,没有监控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以及电价制度的影响,使得电力企业的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化,如何有效的处理好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我国目前的电价政策与实行阶梯式电价的重要性阐述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协调发展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之间的具体对策,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符合于目前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电力经济;运作管理;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市场的改革与完善,如何能够满足于居民对电的需求,有效的协调好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的电价政策以及实行阶梯电价的重要性
(一)我国的电价政策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阶梯式电价政策,即递增式或者累进式电价,主要是根据用户不同的用电量划分了多个阶梯式,并根据不同分段的用电量进行定价计费同。通过阶梯式电价的落实,有效的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对市场差别定价进行合理的细分,从而有助地提高用电的效率。
(二)实行阶梯电价的重要性
我国实行阶梯式电价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能够体现出居民用电的公平性,并提高了用电效率。对于单一电价的实施,用电越多的用户所获得的补贴就越多,而电用比较少的贫困家庭,所获得的补贴比较少,不合理的分配使得用户在用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公平性。而阶梯式电价政策的实施,则是对基础电量之上的电量价格进行累加,既能够呈现出电量的成本,还体现出了居民用电的公平性,有助于居民的节约用电。
其次是发挥出了杠杆的作用。阶梯电价对于用电需求弹性较高的用户采取低价政策,反之则采取高价政策,有助于实现高效的电国资源配置。
最后落实阶梯式电价,能够缓解电力企业亏损的压力,通过实行的阶梯式电价,有效的为能源价格机制进行科学化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疏通电力能源的产业链。
二、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之间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改善电力经济运作管理策略,不断完善电价制度
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与改革,我国的电力价格制度也应当随之而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企业经济运作管理方面的完善,通过大力的促进电力制度的改革c完善,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电力市场需求。首先应当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入手,由于我国的电价制度一直都没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要先对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结合目前电力市场经济竞争的需求,建立起新的经营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确保电力企业的经营方法与理念等与目前的电力市场发展需求相一致。与此同时,还要提高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运作管理效果。其次电力企业还应当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对企业市场营销部分的重视与管理,并使得企业所具有市场竞争力与电力市场经济竞争需求相一致,从而有助于电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通过电力企业完善基本的电价制定机制
目前电价制定与电力企业自身的管理都对供电企业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运作管理水平,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成本意识,并不断完善基本电价的制定机制。一方面供电企业应当有效的挖掘企业所具有的潜能,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尽量做到精兵简政,并建立起自负盈亏性质的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的成本意识,站在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层面,根据目前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电力企业内部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电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费用。
(三)制定完善的分时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用电过程中都表现出白天用电比较紧张,而晚上用电比较浪费的普遍现象,这种电供需求的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供电企业的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具体的用电情况,需要有效的平衡白天与夜间的用电量,并通过对目前作业模式的有效调整,制定出完善的分时定价机制,以此来降低企业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目前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已经推行了分时定价的用电机制,并在制定地过程中积极的借鉴了优秀、合理的定价方式,从而满足于不同居民对用电的需求。例如白天保持不变的用电原价,然后把晚上的用电价格调整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以此来鼓励企业与居民尽量的避开用电的高峰期,从而实现对用电量的合理化利用,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经济运作的管理,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规范化的电价监管体制,针对目前在传输电力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偷电与漏电现象,因此,要通过合理的电价监管组织,有效的确保电价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
(四)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
企业的服务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益,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机管理与无纸化作业成为了目前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例如对计算机如何操作使用、微机化操作系统等,从而通过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质量,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目前电力行业也渐渐的过渡为了服务型行业,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了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质量,有效的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利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结语
虽然我国目前的电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企业运作管理的发展,但在电力经济的运作管理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电力企业应当不断的完善电价的价格制定机制,并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发展能够与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并进一步的促进电力企业的经济运作管理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永辉.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04):8081
关键词:生产运作 企业管理 质量管理
一、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的特点分析
对于许多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自身实力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效率得到提升;第二,出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运作方式;第三,生产场地以及人员结构不稳定;第四,需要加强人员以及资源管理。
二、质量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贯彻在工业化社会中所有组织,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科学化,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科学管理思想:
1、实行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
不管是对于生产线还是职能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以及标准进行,并且利用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尽管这样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而且通过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方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2、科学化管理的主要思想是:严格、精确、自律以及试验。这些管理思想要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其中包括企业计划、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结构等。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集团,都需要科学化的管理思想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自觉意识的境界,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自我意识制度的建立,我们鼓励人性化管理方式,但是一切的管理都要建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科学化管理思想应用到实际管理中来,企业的管理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企业的发展需要产品质量的支持,但是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着很多的方法,但是企业质量管理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且依然严峻。只有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将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结合起来,激励和约束机制共同作用,才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构建有效地企业管理制度,就要将企业产权制度以及企业组织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企业产权清晰以及坚持法人治理结构,才会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心,它可以有效地发映出一个企业的技术以及管理水平,也是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知名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量足够好。
随着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的走进寻常家庭,并且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更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质量是否过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好的生产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赢得了市场占有率。
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理论以及概念,其中比较有效地一个概念就是ERP管理系统。不管是信息、物料还是资金都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才会流通,而且物料的价值不会自己增值,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才会得以实现。ERP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并且可以利用实际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以及改革需要,对实际的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ERP系统包含多个模块,其中包括财务、物资、计划、车间以及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等,并且为企业的管理构建了一个迅速、全方面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可以阿精不同的企业管理数据输入系统,然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最后系统会生成数据分析报表,通过ERP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PIMS系统也就是项目管理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工具,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这种系统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得以实现,为项目一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为其管理提高必要信息处理结果和管理依据。PIMS系统主要采取动态控制原理,对项目进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然后找出偏差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它具有的主要有项目投资、进度、质量以及合同管理等控制模块。
对于前面的ERP系统而言,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针对于企业上层管理,但是缺乏对工作车间的直接流程的管理,对于现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也就存在缺陷和不足,仅仅可以向管理层提供必要的数据,但是实际的现场管理还需要MES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MES也就是制造执行系统,他可以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优化管理,对现场的实时事件进行管理报告和分析处理,因此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将管理层与现场层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
四、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发展,企业管理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管理的诸多系统,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人力资本地位上升以及系统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程度的步伐,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发挥全面资源的运用,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功能协同 策略整合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管理体系,系统中各类主体的管理功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各环节功能之间的有效协同,便成为了企业尤其是供应链主导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正确分析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功能协调,应当从正确认识供应链管理中的功能协同类型来入手。
一、供应链管理的功能协同类型
供应链系统的功能协同运作主要是指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功能协同运作与实现各节点企业内部功能间的高效运作。供应链系统本身就是由具备各类不同职能的企业在供应链主导企业影响力控制下的功能积聚的企业群体。因此如何协调企业间的功能运作就成为供应链管理功能协同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在企业之间功能有效协调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内部各项功能之间的有效协同,否则,企业内部的功能协调运作处于紊乱状态,那么整个供应链的功能协同也就无从谈起。
二、供应链管理功能协同运作
1.协调企业间运作
供应链系统在形成之初,就要面临着供应链系统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功能协作问题。如何对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业务进行有效连接以达到同步化操作,是供应链系统运行决策者在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的难点之一。
协调企业间的运作,也就是如何与不同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说是如何维持与合作伙伴的业务联系。因此,通过建立供应链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来协调供应链各企业间的经营行为,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2.企业内部的高效运作
作为一个企业,当其成为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企业时,首先就要从为整个供应链服务的角度去,其次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来协调内部的各种运作。
(1)供应链管理内外职能运作的同步性。在供应链管理当中,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对供应链中不同节点企业需要相互衔接的职能进行有效串联。例如供应链中以及供应商与下游生产商之间需要将供应商的配送与生产商的接货密切结合起来,同样,生产商的备货发货工作需要与销售商的仓储密切结合起来。这些职能上的链接涉及到供应链中不同层级上的节点企业,因此如何将其有效串联将是供应链管理能够发挥高绩效水平的核心所在。
将供应链中上下两个层级的企业进行功能串联,重点是在于如何提高彼此发挥关联的两项职能的服务效能,其次是如何降低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
①提高关联职能的服务效能。提高关联职能的服务效能,关键就在于上游企业对于下游企业的服务态度。在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供应链配合中,上游企业对于下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是决定下游流通渠道是否顺畅的关键。有的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销售商的合作态度较差,有时就会使得这些客户资源在不确定的时刻流失,这就使企业蒙受了一定损失,长期如此,就会在较大的范围内丧失掉很大一部分的客户源。
②降低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很多企业在执行供应链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只关注于功能串联后的实施效果,而忽略了职能协调运作的成本问题。企业间的不同职能相互衔接之后,需要进一步解决职能在有效运作条件下降低衔接环节的运作成本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降低功能协调运作的成本就需要涉及到的节点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在合作中,双方利用某一个平台充分阐述各自的意见,实现内外功能衔接的低成本运作。
(2)供应链管理内部职能同步性运作
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职能的有效设置不只体现在不同层级的两个企业之间,同时也必须涉及到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的设置规划。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外部职能的有效衔接,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职能的同步性运作,就会出现“外紧内松”的局面,使得企业与外界的功能接触显得非常紧凑,而企业内部的职能效力却相对较低。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家企业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习惯了各自为政的运作方式,都在追求各自的内部运作高效化,其对外的职能衔接也都显得十分独立。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在供应链环境下要求各个企业首先要以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为重的条件下,各个企业原有的内部职能布局就显得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相符了。这就要求各节点企业应依照供应链的要求进行职能改进与完善,此时各节点企业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等原因就会保持原有的企业内部运作体系,这就产生了与外界接触的企业职能符合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而企业内部的功能运作却无法与供应链管理要求相契合。尽管如此,要想达到供应链执行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就必须要让企业内外功能运作同时达到同步性的要求。
三、由外而内的功能整合策略实施
基于以上问题,供应链执行管理人员应如何解决由于企业内部功能运作的非同步性问题呢?笔者个人认为,应当采取由外而内、由简入难的功能整合策略。也就是说,先从企业外部的功能衔接开始整合,当企业能够按照供应链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上下连接后,再开始将供应链的影响力逐步的深入到企业内部各功能运作上去。通过外部功能以及内外功能的有效协调,可以使供应链绩效达到一个整体最优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内部功能的有效整合便可以在总体平衡的状态下实现内部运作优化。这样对于供应链功能协同整合的操作便可以不违背“效益背反”规律了,实现总体优化前提下的内部运作的优化。
因此,作为供应链执行管理人员,必须要在企业原有职能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在保持外部职能有效衔接的条件下,逐步重新理顺企业内部各职能间的有效衔接,保持内部各职能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同步性运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组织运作;模式
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世界经济连接在一起,使得我国企业经营环境进入不可预知的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上,我们一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通过模仿、复制摸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虽然现阶段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已经呈现出现代化的经营良好局面,但是,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引入了项目管理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这种项目管理的模式,实际上是融合了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项目管理思想,即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运用到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以期实现组织运作的目的,进而实现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帮助企业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就目前的企业而言,其在经营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思维的情况和水平来看,项目管理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发展限制,依然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项目管理组织运作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形态,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传统的信息垄断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转而变成是对资源的快速获取和高效的利用,创新发展和人才竞争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我国的企业经营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很多企业开始寻求以目标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营策略,提出项目化管理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整体的企业运营管理基础上,对不同企业模块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指导方法,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实施打好基础。从我国的企业项目管理组织运作实施的情况来看,项目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融合资源的一种管理手段,即项目管理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这种项目实施的本质实际上是通过对多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来实现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的提升。其中也包含了对企业日常事务的管理内容,将企业工作内容细分化、具体化,按照项目管理的标准进行分割控制和实施,达到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规划相统一的目的。这种项目管理的特色帮助企业改变了原有传统的管理思维,突破对于项目管理的狭隘的理解范畴,将项目管理纳入到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中去,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企业项目管理组织运作的结构模型
2.1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组织建设模式建立的原则
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企业在构建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将项目化管理的主要标准,纳入到具体的原则体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项目管理的控制和实施及有效的反馈,在项目化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其实就是按照项目管理的逻辑,进行多个项目同时运行的管理模式的实践,这种模式也是当前企业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管理现象。因此,企业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将项目管理的思想融入到日常运营管理的事务中去,以便开展业务,同时进行项目管理,做到同步实施。这样的项目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员工进行相关的项目活动和团队协同合作的训练,同时,帮助和指导员工进行有效的流程管理,及时反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项目管理的实施阶段要注意整个项目的实施进度反馈,及时总结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相关经验,有专门的项目管理负责人对各自的项目进行管理和实施。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牵头实施和跟踪。实际上,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于项目管理的组织运作一般都是采用单一的项目管理手段,这种运作模式其实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环境千变万化的背景下,单一的项目管理运营模式,根本无法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在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中跳出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建立组织化的项目管理模型,灵活设计,全面实施,以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对其经营目标进行设计,包括项目管理的目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实现对目标的项目管理,尤其是对于战略目标的合理化设计,必须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项目管理设计原则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根据项目管理目标的结构,对现有的项目管理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划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确保上层设计与下层设计相吻合,将项目管理的实施细节细化到具体的负责人,明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确保权责统一。最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人事关系,以确保整个项目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受到阻碍。
2.2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组织运作的建立结构
当代社会,企业项目管理建设的管理是实现多项目管理同时进行的管理模式,这也就要求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组织运作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形态进行合理的设置,在设计层面上,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管理层级的设计,二是项目团队的设计,前者是项目管理的设计和监督层级,后者是项目的组织实施层级。这两个层级在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关系着企业项目管理运作的成败。对于上层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包括项目实施委员会,相关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等,这些也正是项目管理层级的角色,其主要的职责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对于项目管理实施委员会而言,他是项目管理实施的中心枢纽,是对项目管理的目标设置、过程实施监督和项目反馈的核心部门,也是项目管理的灵魂,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了对公司运营整体的战略规划的制定,以及多项目管理运作实施的设计。项目管理委员会还负责对不同的职能部门的项目任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在我国的企业组织架构中,项目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般是由企业的经营者来担任的,同时还会包含一部分其他成员,实现对整个项目管理实施进度的追踪、监督和反馈。其次,是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在企业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其具体的组织形式,在提升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的内部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协调,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难免会遇到来自不同方向的阻碍,这个时候就需要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介入,并进行有效地调解,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最后,是智能部门面对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角色转变。在当前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完成部门内的相关工作,同时还包含了相关资源的提供和交流,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等,智能部门是项目管理的实施部门也是受益部门,只有当职能部门的项目实施完全落地,整个项目管理的运作才算真正开展。
3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组织运作的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营管理面领着全面的变革,项目化管理组织运作是一种顺应企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一种运营管理模式,在发展模式上具有其先进性。
3.1项目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将会更加流行
管理手段的创新需要一个过程,企业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和接收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模式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在项目管理组织运作模式不断丰富的市场环境下,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采用项目管理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其经营效率,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相信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融合,这种管理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借鉴和接受,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发展成为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3.2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的形式将会更加丰富
在当前主流的国际贸易项目管理中,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有DBB模式和EPC模式,前者是设计—招标—建造的缩写,其重要的项目管理思想是将项目模块化,在完成其中的一个项目之后,再进行下一个项目,这种项目管理的优点表现在项目实施的管理思想比较成熟,双方对于项目实施的流程和要求都比较了解,因此比较适用于工程招标,建筑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过程。后者是设计—采购—施工的项目管理模式的缩写。这种项目管理的模式,重点是对项目的过程进行监督,有效确保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和交付的产品成果。可以看到,随着项目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于项目管理的应用将会不断丰富,不同的项目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会不断地呈现出来。今后,在企业流程优化,营销管理和组织变革中都将会出现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的案例,实现企业项目管理组织化运作的局面。
导致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规模有限,资金短缺,无暇顾及电子商务运作与拓展,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市场运作人才,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进行市场策划,因此在进行电子商务推广时手段往往过于生硬,企业网站制作粗糙,产品推广采用购买百度排名或者直接在搜索网站制作链接的方式,效果大打折扣;第三,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观念薄弱,很多企业目光短浅不愿进行大规模前期投入;第四,对于一些诸如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重视和了解不足。综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尽快转变市场运作理念,适应时代变化和客户消费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市场行情和供需变化调节自身产品功能和产量。
二、企业管理及市场商务运作发展建议
(一)紧跟市场节奏
调整自身产品定位紧跟市场节奏,调整自身产品定位是市场商务运作的前提。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产品某种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将这种比较优势传递给客户,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具体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析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
对于后进入某一市场的企业来说,如果仅仅是依靠领导,不经过冷静客观的市场调研,很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分析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相对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了。首先企业要分析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技术、品牌、规模、渠道、特许权利等等);其次分析该市场内顾客欲望满足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什么,寻找竞争盲点;最后分析如何能够避竞争对手锋芒以及如何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
2.自身核心优势定位
企业在分析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后也要对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这里推荐采用SWOT分析法,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将企业可以调动的有效资源充分组合,为接下来的市场定位战略做铺垫。此外,需要强调分析比较的相关项目应是全面且成体系的,比如经营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生产、市场营销、财务和产品等。
3.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市场战略
市场战略的制定主要包括产品的目标群体、定价策略、销售方式、推广手段等等。笔者重点针对市场推广进行论述。企业要明确营销推广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方案,避免东一榔锤西一梆子这种不成体系的推广方式。众所周知,项目定位在前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做下一步的项目推广和品牌包装方面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计的失误,导致宣传和推广方向稀里糊涂,没有主次,没有特点,更不可能形成品牌。
(二)商务谈判注重技巧
企业管理和商务运作中,目标的达成往往蕴含着多种技巧的结合,而“贝勃规律”和“登门坎效应”的结合运用是达成企业目标的有效选择。贝勃定律是指当人经历强烈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另外,通常人们不愿接受较高难度要求,却乐于接受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种循序渐进的效果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行为的影响。同理,上述二者心理学规律在商务运作,尤其是商务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具体商务谈判中,企业要把握这两种行为心理,即从心理角度换位思考,从而做出符合我们的期望行为。比如企业在向客户推销某一商品时或洽谈商品价格时,可以先避免直接推销该商品有怎样的好处(硬推销方式),而是向谈判对手方提出一个小要求,从而一步步地最终达成自己推销的目的。由此可见,在企业的实践中,利用“贝勃规律”和“登门坎效应”的有效结合,往往能取到出奇制胜之效。
(三)重视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商务新方式
首先,企业要转变传统市场运作观念,重视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消费行为、推广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全局着眼,制定企业电子商务参与或转型的方案(O2O、C2C、B2B还是B2C),然后改革企业管理方式方法,增加企业互联网基因。再次,电子商务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市场商务运作方式提供有效载体和重要保证。最后,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和晋升机制,增强企业对于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的吸引力,在短期内弥补自身相关人力储备不足的问题。从长远看,企业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培养兼具电子商务和企业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当然,笔者还需要指出,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市场商务运营方式,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健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立法,为电子商务的良好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