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践技能;实践教学;系统工程
近几年,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节节攀升。截止2014年,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新增15万左右,每年仍以相当高的增长比例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从业人员的源头: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物流专业招生人数占据前三。如此好的专业招生状况,却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难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借助国家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大战略,高职教育才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迅猛发展,快速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有很好的方法和理解,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做法导致了高职教育中的实用技能型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附属,而非主体。
2、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条件的缺乏:
要培养实用技能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培养该人才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实训设备、实训教师、实训教材等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物流工作的技能人才,经过人才市场的检验,在实用技能型这一点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还必须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尝试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根据本人从教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途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的核心位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很难从课程体系中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从专业课开始,突出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位置。具体做法是: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准确把握对于高职学生,理论够用即可。
二、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并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教学过程:
1、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通常要求用最近几年,而实践能力如果用前面几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求教师加速更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建设,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室,这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通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来保证实训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互赢和多赢的合作模式。与物流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况下的实训环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职业院校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还在于是否有好的师资。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希望提升教师的实际技能,转变传统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高校扩招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教师的自身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为了尽快加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采取多种方式的培养,
2、多方面引进技能型人才。通过高职院校对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无论从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对技能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编制、福利、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的技能型人才,让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技能型人才担任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工作,不仅对实践教学有帮助,同时也可以促进院校教师队伍的合理化。
四、教学,实践,就业、创业的有机统一
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源自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服从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考核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的关键指标之一。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学生实践能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及其它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对师生在创业上给以很大的支持,像建立和市场对接的工作室,在校期间就可以完成对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检验。
五、实践能力考核方式的转变
实践能力考核不同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受实践能力考核需要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限制,实际操作考核很难完成。鉴于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抓紧建立实用、可行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另一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已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谓过程性考核,即将实践能力的考核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讲解,平时作业,现场操作,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多项指标内容。
【基金项目】
本文为省级教改课题:“立足区域经济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艳丽,都续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关键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一直是高校研究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各高校更是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紧随国家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的脚步,高校也应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引导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
一、“物流热”与物流专业学生对口就业难的供需矛盾
我国的现代物流已经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现实当中,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学生并不多。以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2014、2015届毕业生对口就业仅占毕业生人数的17.27%和13.91%。为什么“物流热”、物流产业巨大的缺口的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两者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呢?究其原因,既有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0年2月,物流业被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我国的物流业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较落后等问题。这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或很少从事物流行业。1.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西部地区也在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但总体来说西部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缓慢,很多物流企业管理仍处在原始人力状态,这多少打击了毕业生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积极性。2.物流管理制度仍未完善。我国物流业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无统一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物流企业效益降低,物流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对等。这也使得愿意从事物流业的毕业生人数减少。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吃苦耐劳精神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对职业期望值较高等缺点。这些缺点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1.学校的原因。从高校培养的角度看,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多是从经济学相关专业转型到物流管理专业,“半路出家”导致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和实际物流管理能力。因此,他们在培养人才时多是理论讲授,缺乏物流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案例,物流实践操作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同时,高校没有重视物流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合作,仅靠学生毕业前仅一个月的短期专业实习实践很难让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规律和工作经验。此外,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有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对学生就业求职、应试技巧等方面重点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内涵的教育引导。这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职业目标不明确,存在着只重薪酬、盲目择业的心态,对职业前景迷茫。2.学生自身原因。(1)学生就业期待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我国物流企业最缺乏懂得物流实际操作的人员,和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多数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缺乏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困难。(2)双向选择就业模式下学生的职业责任奉献意识减弱。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将个人发展、薪酬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就业时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而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往往是从基层干起,做一些类似底层的苦力工作,这让缺乏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大学生没有办法接受。
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其加深对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物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东北师范大学薛利锋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着力构建‘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笔者认为这一体系也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上。
(一)以“知”为基础,开展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教育
认知影响行为。对物流职业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流管理职业能力,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只有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律有充分认知,才能使毕业生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同时,学校应根据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对应的物流职业技能教育,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以“情”为动因,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其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自觉把自身成才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热爱自己的职业,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个人价值,使学生养成“祖国繁荣我有责,产业发展我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意”为重点,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意”是大学生践行职业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学校应进行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鼓励学生确立职业奋斗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事业心,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乐于奉献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物流职业道德意识和物流职业行为规范。
(四)以“行”为关键,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价值意识最终通过职业实践体验行为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应建立物流实习见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实际职业岗位的锻炼实践,巩固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做好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念。
三、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物流产业将快速发展。如何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改革以适应地方经济需求一直是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努力探索的方向。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招生培养超过10年,2013年获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近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就业促进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专业教育、实践巩固、分类指导、价值实现等方面加强教育与引导。
(一)加强理论,增强自信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扎实广泛的理论知识。在培养模式、讲授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均要进行改革,形成合力。1.依托专业建设平台,构建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坚持走特色专业建设道路,2011年获得了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区级建设平台,2013年获得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国家级的广西师范学院—钦州港口集团物流管理实践教育基地等建设项目。精心构建了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实训”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2.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特色课程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等精神,广西师范学院与广西发改委、广西工信委、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田阳商业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南宁云鸥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物流学科“政产学研”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协同培训人才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等方面协同制订和实施。此外,广西师范学院依托与广西物流行业龙头企业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的物流实践基地,构建具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特色的四层次课程体系和以港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管理以及物联网环境下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两个特色课程群,为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委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通过教师在企业的学习,了解企业需求,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思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教师到企业也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工作理念,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培育特色课程群、师资队伍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增强学生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自信心。
(二)因材施教,分类规划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也不一定只有到企业公司就业一种选择。因此,广西师范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未来就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对未来就业意向是到企业公司工作的学生加大实习实践力度,促使其充分了解、掌握物流企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对于未来就业意向是到高职院校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学生,重点提高其教师教学技能以及班级管理能力;对于未来就业意向是考研升学的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对其加强物流专业理论研究的引导。分类指导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同时也让高校在进行学生培养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注重实践,迎合产业
高校应积极在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习实训的渠道,并把短期实习变为大学四年分层次多次实习。大一以参观体验为主,大二以广泛了解为主,大三以问题导向为主,大四以全面实践为主,通过递进式实习促使学生培养职业感情,激发职业责任感。广西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创建实习基地,分别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西凭祥物流园、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以及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理工职业学校、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校外友好合作关系,成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的共建基地为国家级共建基地,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平台。增强学生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软件信息系统、公路客运、货运、危险品运输、零担运输、报关货代等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物流人才。此外,高校还应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职业能力竞赛活动,形成为物流人才培养发回积极作用的第二课堂,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转变观念,实现价值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授、实践体验、企业分享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信,明确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增强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创业开拓的精神,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利锋.试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
[2]杨南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对云南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2)
1.以物流管理活动情景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紧密联系企业实践
国际上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往往设置二元制的模式进行情景化教学设计,在整个物流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物流管理课程大部分时间,都在物流企业和国家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模拟中心进行实践学习,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物流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就被派遣进人国家物流模拟训练中心进行物流管理实践训练。国家物流模拟训练中心,会针对物流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多发环节,组织专场活动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学习的物流管理知识在模拟训练中得到印证和夯实。模拟训练营的物流管理训练结束后,学生重新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在这一学习阶段学生就能够结合模拟训练中的实际,xt深层次的物流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对物流管理实践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一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会被推荐进人物流企业进行实习和岗位培训,这样一个“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对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物流管理形式。
2.在高取物流管理教学中体现物流取业资格认证体系,重视情景教学
在英国,物流管理教育活动引人了社会化的ILT(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物流管理认证体系。运用得到国际认可的物流管理规范体系,对国内的物流教育行业进行规范,这一体系最重要的考察方式,就是对物流管理人员实践能力的考察。在该认证体系的四个级别中,每个级别都有专门的物流情景题,在考察认证中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情景,按照物流实践工作标准来进行考核,这样的社会化的物流管理考核标准对物流管理实践能力的重视,客观上推进了物流管理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发展应用。
3.高取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中引入第三方行业评价和考核,提高情景教学效果
在高职教育活动中,教学的目的往往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国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教学活动中,引人学校和学生之外的第三方来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物流企业就是很好的第三方参与者。物流企业从物流管理人员的需求实际出发,Xt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活动提出针对性建议,让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活动更加符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并邀请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实践进行评价,推荐学生进人物流企业进行实训等,第三方的参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善情景教学实践的途径
1.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法与情景教学之间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对物流有了兴趣,才能有意识地去了解物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在物流管理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面对物流管理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职物流管理教育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已成必然,但是情景教学法无论多么优秀终归也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之一,所以在物流管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适合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就要积极主动的应用,xt不适合情景教学的内容不能盲目使用。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结合起来,利用高职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学生物流管理基础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教学。情景教学法则以职业素质分析为基础,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系统分析、灵活运用。
2.提高高取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作为物流管理教学的重要实现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物流管理能力的保障,所以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强化情景教学的效果,情景教学效果提升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提高情景教学模式的广度,一种是提高情景教学模式的深度,这两种提升方式可以通过一种提升途径来实现,那就是第三方企业在教学活动中的引人,物流管理企业在相应的高职物流管理院校的参与,基于物流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显示出的物流管理弱点,Xt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育活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借此保证物流管理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向性,保证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始终适应物流管理行业的需要,始终走在物流管理观念的前沿。同时推荐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的企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物流管理的一线进行物流管理的经验积累。
3.合理构建高取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高校和教师是不可能凭借说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Xt教师的情景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和评价,Xt学生参与情景教学活动的表现进行规范和评价,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下,只有在情景教学评价体系的长效机制影响下,情景教学法才能真正深人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去,与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在情景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的标准应该从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出发,在评价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不同物流管理情景的分析处理能力,将这一能力的考核评价作为主体,以评价体系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向的转变,让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素质成为教学评价的目标,也成为学生物流管理学习的目标。
三、结论
关键词: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 综合性 实践性 课堂讲授 改进方法
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内涵有不同的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变革着物流的运作、管理模式。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1],同时也是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物流学理论基础上,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把握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规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方法,并应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物流运作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
物流行业本身的具有一定的性质、特点:第一,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一门综合多个学科的综合叉学科,综合了管理、经济、数学、运筹学、工程技术、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结构复杂化;第二,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的变化日渐加快。因此,物流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别于其他的管理课程,更加强调综合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并且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师围绕一定的主题授课,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促成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以作业巩固课堂知识、以笔试考核对课程知识进行掌握,最终实现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进入二十一世纪,这样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
考虑到物流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及传统教学形式与新形势的不适应,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对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可采取下面的方法进行改进:
一、补充时尚题材,丰富教材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材能给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辅助,然而由于物流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较快,传统的一本通书读到老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为此,在选择教材时,可采用任务化、模块化安排,能阐释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同时通过互联网搜集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时尚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又不脱离教学大纲、内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知识细节
由于物流管理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仅靠定义、特点、原理、方式等固定知识点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吸引学生开动脑筋。因此,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出发,课堂上可采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结合贴近身边的鲜活事例,引发学生联想,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物流的定义时,并不是采用直接宣读的形式,而是以“说说你理解的物流”作为引子,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说是“物的流通”,有的学生说是“快递”,有的学生说是“车间内零件的搬运”,等等。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物流包含销售、生产、采购、废弃、回收物流的结论。
另外考虑到物流学科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分析学生回答问题、讨论时知识点涉及的内容,以便在课堂上更加灵活、顺利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三、课堂形式、考核方式多样化
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采用PPT加教材的形式,课堂上学生感觉沉闷,教师讲课难以发挥水平,因此,可搜集视频素材、实际案例[2],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的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强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例如,讲授运输方式的选择时,通过列举实际中多种不同的情况供学生选择,再分析、对比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配送点的设置则选取实际案例由学生分组讨论,说明不同设置模式的利弊。实际应用后,学生反应活跃,积极性明显提高。
另外,考核的方式也可以不局限于笔试,可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查找现实中的例子,并运用学习的物流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
物流管理的实践性毋庸置疑,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理解的深度流于表面。因此,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实验、实训环节。在课堂上可安排小游戏[3]的方式,如别针游戏,分组完成组装满足一定要求的别针零件,以量多为胜,寓教学于娱乐。通过别针游戏让学生对生产的安排规划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啤酒游戏则可在讲解牛鞭效应时采用。游戏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准备、监控过程、总结点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投入资金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或购买仿真软件。还可以与物流企业达成产学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场地。如此一来,学生的认识来自现实生活或所见所闻,不再是纸上谈兵。
五、善用互联网络资源
最后说说互联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互联网是个巨大的宝库,在网上除了可以浏览最新时闻外,还可以便利地得到物流方面专业的课程素材,如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物流专业网站(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仓储社区)等的网络资源。通过给学生相关链接,引导学生主动在互联网上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学习网站供学生下载课程资源,交流学习心得。
总之,通过对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掌握物流管理的知识和具体运作,从而学会应用原理解决实际的物流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齐云英.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8).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现状
根据高职教育对于职业能力的特殊定位,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较多,也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来看,从1994年到2013年10月的20年间,以“职业能力”冠名的高职物流管理类教育文章就已经达23459篇之多,但其中20196篇是在2006年之后发表的,这与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是一致的。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徐兆军在《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与培养》一文中,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职业能力的构成等方面论述了高职学生能力的构建问题。
(二)研究与发展不足之处
据有效资料分析,我们发现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研究者不仅非常重视职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和培育,还将动态多维职业环境的影响因素纳入到深层次研究范围之内,但是并未就动态多维职业能力做进一步有效的深入研究。例如,英国学者凯宁(RoyCanning)在《基于职业能力的苏格兰职业教育讨论与现实》一文中就曾经提到“以用人单位的标准来支撑整个职业教育的做法是狭隘的工具主义者,这并不适合下个世纪对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求”(RoyCanning,2000)。在我国最早涉足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研究的应该是严新明在《论职业体系和个人能力的动态发展及其互动关系》一文中所提到的“在动态职业环境中,就业者必须认识到职业体系的动态性以及自身能力的动态性,并在现实中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严新明,1998.3)。其中余敬德在《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所提到的“完善技能训练”更体现了不仅仅要构建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尝试、改进、提高。
二、新形势下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
(一)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的内涵
职业能力的培养涉及许多因素,某些因素的集合就构成了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维度。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脱节,不仅浪费我国的教育资源,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更是耽误了每一名谆谆学子的人生历程。
(二)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
动态多维职业能力体系模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线,也是促使学生成长、成熟、成功,为成功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1.动态环境因素的分析是职业能力体系构建的基石采用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物流人才有需求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相关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道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全面分析就业岗位群及职位层次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知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秀人才,并在系统培养过程中动态地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时优化调整,与用人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2.四种能力培养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最高目标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产业,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经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环境因素,把学生能力培养过程转化为四种能力的培养过程,针对四种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
(1)动态社会适应能力并不代表社会的不稳定,而在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是社会发展的表象。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精神,始终坚持良好的作风纪律,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职业基本能力。
(2)动态行业通用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能够科学认知物流行业,能够从经济的、优化的角度分析物流作业,灵活运用物流法律法规的职业基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
(3)微动态专业核心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运作、信息处理所必需科学操作专业核心技能和物流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立足于物流行业的能力。
(一)实践性强物流管理是一项操作性强的管理活动,其运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坚固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确保有一定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故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物流管理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对相关物流管理基础理念与基本要求的掌握,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为今后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企业采购、仓储、运输组织、配送、理货及信息处理等环节工作当中。
(二)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计算机学科、经济学、机械学、管理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仓储业、工商、金融业、海关、零售业、税务、海陆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术语,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物流设备、技术,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三)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学科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因此,存在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增加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并且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对于很多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当物流管理课程中出现微积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时往往遇到颈瓶。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物流教学的现实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兴趣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究其本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传递多样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种灌溉式教育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物流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与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师生与网络媒体技术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物流管理知识制作,如PPT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教学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范围过广,故其相关专业概念与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盘点、分拣、出入库、配送、流通加工及装卸搬运等作业流程,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设一个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在这个实训基地中可以让学生操作相关系统软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拣货、第三方物流软件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关物流管理技能锻炼。
(四)有效地解决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可以地解决相关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顺利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应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主要有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两大方面内容。加强对物流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规模齐全的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还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利用资源库进行课件制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应加强对其业务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相关物流行业的探究与分析工作,确保掌握最新物流行业动态,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
(三)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动当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明确每个项目目标及相关任务,按照相关步骤开展(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开展“物料采购计划与组织”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紧绕项目任务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予以实施,明确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目标,构建有效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组织结构,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做好相物料与采购成本分析,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计划与采购管理”相关内容。
(四)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每门专业课的课内实践与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物流实验中心软件实训、单元实训、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综合实训等。)进行教学,该模式主要突出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根据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知与行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散式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而集中式实践教学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四、小结
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改进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演示教学。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实务课程进行操作过程的演示和解说,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加深与日常理论知识的结合程度,这样既能够提升物流管理教学的直观性又能够为学生开展实训打下基础。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在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富有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演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知识为案例提出多个策划解决方案。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推理、提案的过程中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多地了解最新成功与失败案例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探讨。三是加强校内模拟实习。许多高职院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实习岗位定位匆忙、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实习时间短等原因而使实习失去了意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建立校内企业采购、仓储安排、供应链设计等模拟流程。同时还应该增加校内模拟设备的仿真性、完整性以及指导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在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判断力。
2加深校企合作,优化订单式培养
对于物流管理这类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应该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所谓的订单式培养。首先在校方来看,应该在课程改革、校内实习等方面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企业资深人员与教职工协调合作的领导小组,甚至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要求编写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这样既能够解决高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又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直接与企业结对子,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其次是对企业而言,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可减少自身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的开销,同时自身“常”在校园,能够提升招聘的有效性,降低招聘成本,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深化校企合作还应该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上下功夫,虽然都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但是具体岗位前景与方向还是有所区别,向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指导,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展开,而应用性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展开研究性教学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由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与数学、信息技术等联系非常紧密,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2)实践性、应用性强。企业里的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一线特别强调物流人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实践与实际应用。
(3)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较新的学科。2001年教育部才批准物流管理作为目录外本科进行首次招生,因此,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
(4)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互联网时代的物流管理因其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知识更新非常快,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必需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鼓励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要求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2)探究性。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并非指学术性研究,而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去了解未专业建设知的、非预定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某些科学家的气质,如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独立自主、创新等。
(3)实践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开放性。学习的内容跳出课堂、教材、校园的限制,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几个学科综合交叉的。
(5)过程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结果,研究性教学更重视过程,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3.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重教材上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而轻从实践中获取非线性知识。在实践课程里,也是重机械重复的操作技能训练,轻思考改进的智力技能培养。而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是由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刻不容缓。
4.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
(1)应用技术大学具备研究性教学的物质基础。首先,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实践教学,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企业实训基地,为学校展开研究性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应用技术大学丰富的竞赛活动,包括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也为研究性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物流管理专业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之间具有相通性。就开放性而言,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学内容广泛不拘泥于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叉性的学科;研究性教学和物流管理专业都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研究性教学强调探究性,而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学科同时内容更新较快,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不断地产生新问题,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研究性教学有明显优势,效果会更好。
(3)新生代大学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针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能否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疑虑,必须指出,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要加以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创新潜力就能被挖掘出来。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视野广阔、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本身就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很好的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从当前理论界的见解和一线教师的探索来看,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模式由易而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可以作为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先导,专题讲座要切合学生实际,内容可以是关于物流管理的,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还可以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可考虑选择一些一般性的社会课题,着重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兴趣。例如开设《生活中的物流信息技术》、《顺丰如何做到次日送达》、《丰田如何成为世界第一》、《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科研报告及论文的写作》等。专题讲座应坚持讲解少而精、以案说理,现身说法。讲解过程中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讲座可由本校有特长教师开设,也可以从工商企业、科研机构等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开设。
2.开设研讨班研讨班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讨论,这种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研讨班开展讨论的前提是真理尚不存在,讨论过程中取消所谓的最高标准,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通过无拘无束、毫无顾忌的讨论来大胆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和趋近真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研讨班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企业运作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没有标准和统一答案的案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课题研究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的形式来进行。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和选择课题,制定和实施方案,最后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可供选择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知识探究型。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后,例如库存的基本概念及其利弊后,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并开始思考库存在各类企业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企业预防过多库存产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通过知识探究来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二是社会调查型。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和社会,通过对与物流相关的政治、经济、交通、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汽油价格波动对物流成本的影响程度,营改增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影响,RFID技术在企业里的应用效果等等,通过对相关课题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三是创造发明型。研究性教学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于设计和创新发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发明进而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效益。需要说明的是,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教学设计的关键,选题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教师只是起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所选的课题并不受物流专业的限制,可以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
4.建立物流管理研究性教学基地建立研究性教学基地是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性教学制度化的体现。研究性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得研究性教学活动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实验室也可以是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会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促进、管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全校范围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并给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要保证在四年本科教育期间至少参加一次这种基地活动。在这种制度化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基地的研究性氛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能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实施过程过中的注意事项
1.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保证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最根本的条件。研究性教学客观上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问题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转变势必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更适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改革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等挂钩,推动教师的自我转型。
2.师生角色的转变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问题的引导者转变。
3.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于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活动地点远非教师视野所及,管理和监控的实施相对困难,只能通过间接地量表、汇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
4.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应更注重过程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因此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而不是重结果,即重点关注学生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对于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则不需过于关注。
四、结论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总论
教学项目的实施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托的,它服务于培养目标。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发始终遵循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挫折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基本业务流程,掌握国际物流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国际货代、场站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岗位工作的国际物流基层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包含三个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能力表述为:能进行国际货运业务;能进行报关报检业务;能进行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能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设计并评估物流方案。在专业能力中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力是五个核心专业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承载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就形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基于不同信息处理方法和手段进行物流管理的管理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物流管理业务操作。
1.专业能力
(1)能够熟练进行货物入库理货操作;(2)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物流作业的主要设施和设备;(3)能够熟练进行入仓通知单的填写以及物流合同的签订;(4)能够熟练应用物流管理软件;(5)能够熟练进行仓库盘点操作;(6)能够按单备货以及按照客户要求(或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运输包装;(7)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收费操作和物流成本控制及分析;(8)能够实施安全管理。
2.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物流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搜集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4)能不断积累物流管理相关经验,善于从个案中总结规律;(5)能优化工作过程,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3.社会能力
(1)能严格遵守物流管理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遵守行业法律、法规;(2)能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规范;(3)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同物流工作相关人员协作共事;(4)能解决物流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问题,具备处理物流作业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物流管理实训实施方案
学生进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物流管理实训,通过实践使学生具备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系统(WMS)结合条码、射频等识别技术实施物流管理业务的操作;了解商品的采购方式供应商网络、流通加工方法及相应包装方法与技术,熟悉物流操作流程,掌握根据配送商品信息开展配货及补货的方法,具备发运交付货品的能力。为此学院建立了物流管理实训中心,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载体。物流业务综合实训的操作步骤:
1.入库作业操作
(1)分组准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扮演不同角色(保管方和存货方)模拟合同签订过程,进行合同文本的签订;(2)根据物流合同,熟悉入库商品,并掌握好库场实际情况,编制物流计划;(3)根据物流计划,编制商品入库作业计划;(4)根据商品入库作业计划做好当天的入库前准备工作。(5)预报和接车准备,卸车前检查,卸车,包装验收,办理交接手续;(6)商品验收,填写验收单;(7)填写入库单;(8)登账,立卡,建立物资档案;(9)签单业务训练;(10)更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保管保养作业操作和安全管理
(1)堆码训练;(2)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监测库房内的温湿度,填写仓库温湿度记录表;(3)进行金属制品防锈和除锈训练;(4)进行防霉、腐训练;(5)进行仓库巡查训练,填写仓库巡查记录表;(6)进行仓库日常报表填写技能训练;(7)练习库存管理信息的检索和查询;(8)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器材的使用练习;(9)仓库防盗能力训练;(10)贯彻现场的“5S”管理方法。
3.盘点作业操作
(1)分组,做盘点前准备;(2)发放盘点单,记下盘点单的编号;(3)初盘,填写盘点票;(4)填写盘点记录表;(5)复盘,确认初盘数量。若有差异,与初盘人员做好复核确认,确认后的数据记录于盘点记录表上;(6)复盘完毕,从货垛上取下盘点票;(7)按编号和发出数回收盘点票,核对盘点记录表上的实盘数据;(8)把实盘数据与账目上的结存数进行核对;(9)若发生盘盈或盘亏,分析盈亏原因;(10)编制盘点盈亏表,对差异进行处理,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4.分拣作业操作
(1)打开亮灯拣货系统货架的电子开关,启动拣货指示灯。(2)打开电脑,启动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3)进入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按配送订单要求录入货品的分拣数额;(4)分拣人员进入亮灯拣货系统货架前,将拣货周转箱放于分拣机下,做好捡货前的准备工作;(5)启动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6)进入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点击单步分拣或连续分拣,电子捡货货架上的拣货指示灯随即显示每一货架需要拣选商品的数量,分拣人员先将周转箱从分拣机下拿出放至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上,然后按指示灯显示实施操作,每拣选完毕一个指示灯下的产品,即将改指示灯熄灭,一批订单中所有的指示灯全部熄灭后,总指示灯鸣叫并闪亮,分拣人员将总指示灯熄灭,周转箱经过分拣机分拣道口滑入道口底端,由理货人员整理至待发货区。
5.出库作业
(1)制作出库单证,做好出货前准备;(2)核对有关出库凭证;(3)按单备货销卡;(4)理货;(5)复核;(6)包装和刷唛;(7)清点交接和现场清理工作;(8)单证流转和账务的处理;(9)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更新;(10)出库过程中以及出库后发生问题的处理。
整个实践活动贯穿如下两个流程:物流入库作业流程图和物流出库作业流程。另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考评。校企双方共同打造适应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求的质量保障机制
三、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这两轮教学改革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课程收到了学生的好评,特别是上课的参与度有了广泛的提高,课上、课下随时都会有学生的提问,为了提高操作绩效,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下准备工作,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也有很高的认可;教学督导以及本系教师都对该课程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升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物流相关岗位工作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一直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7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国家级示范校,物流管理专业是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之一,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配送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中五大核心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是肩负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大任务的课程之一,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今,示范校已经顺利通过验收,本文就是将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作以总结,目的是为开设物流管理综合实践着门课程的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士,以及工商企业进行物流配送员工的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万秋.物流中心运作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2]王郁葱.仓储管理实务[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8,9.
[3][美]兰伯特(Lanbert,D.),斯托克(Stock,J.),埃拉姆(Ellram,L.)著.张文杰,叶龙,刘秉镰,译.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