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审计博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博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博士论文

第1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致谢一:

老早就知道博士论文后面有一段致谢意味的后记部分,一直在想自己到那天会是如何的激动如何的感慨,如今真到了这一时刻,却是相当平静却也发现自己无从表达此刻的心情。

从大学毕业时考研找工作两手准备,到幸运被复旦会计系录取,再到两年半后由硕转为攻博,最后三年半后博士毕业,进入不错的高校成为大学老师,我完成了由会计小本到会计博士,从会计学术门外汉,到成为一名可以独立进行会计研究的大学老师的华丽转身,这是六年前的我绝对没有想到的。六年的青春岁月可以在复旦度过,可以在会计系度过,我是幸福的。感谢我的导师吕长江老师,这不是博士论文后记部分的例行感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我一直认为如果当时我的导师换了其他人,我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是老师一步步的将我带入会计学术的氛围中,让我yulu.cc的看到会计学术的魅力,也是老师耐心的教导及指引,让我慢慢发现了自己适合的人生职业。感谢老师对我的学术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老师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谢老师对我有话直说、口没遮拦的宽容。

同时还要感谢师母王克敏老师对我的点拨及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会计系洪剑峭老师的关心及对博士论文解析部分的帮助;还要感谢会计系陈超老师、周红老师、徐浩萍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京大学陆正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夏立军老师、复旦大学原红旗老师、南开大学刘志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潘飞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张天西老师对论文提的宝贵意见;感谢复旦会计系所有老师在六年中从各个方面的帮助与照顾。此外,还要感谢我在耶鲁大学交流期间的外导FrankZhang,感谢张老师对我在耶鲁交流期间的照顾,及对我在学术上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的博士生杜凯同学对我生活上的帮助及论文解析部分的指导;也要感谢耶鲁会计系其他老师和同学对我在各方面的帮助。

我在复旦的同窗们,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的室友王瑞、杜琰琰、程南雁,同窗翁宵伟、李静、武建、朱晨波、张轶凡,及刘璇、黄海杰、刘念、徐媛媛等师弟师妹们,以及管院09博的所有同学们,因为你们的陪伴,我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是你们的支持可以让我无后顾之忧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的爱护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还有我的好妹妹,你倒是像姐姐一样照顾我,我们的姐妹情无疑是我值得骄傲自豪的地方。

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仅以此文献给你们。

致谢二:

历时一年有余,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即将完成。回首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心不禁五味杂陈,感触良多。

政府审计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两年前,我的恩师,国内政府审计领域的权威人士蔡春教授以他对学术前沿的高度敏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建议我以此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最初思考这一选题时,我颇为惶恐。这一论题不仅要大量涉及到政治学等较为陌生的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进行选题论证时搜集到的己有相关文献成果极为有限,国外文献研究几乎为零。可以预见如果以此为题,论文的创作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以及同门的师兄师姐讨论后,他们也都认为这一选题难度较大,这一度几乎让我失去信心。与导师蔡春教授交流以后,他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我分析研究思路,启发我思考解决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与难点,并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在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最后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来,并最终确定以政府审计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题确立后,我从2011年4月开始搜集资料,拟定论文研究大纲。写作期间,我又再次遇到了瓶颈,民主政治细化的问题曾让我一愁莫解。后来,我研读了大量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权力学的书籍与文献,并多次与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讨论,才最终从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角度解决了.

这一问题。其后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政府审计对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的机理分析、实证研究中民主政治的量化、模型的构建等,我都是一次又一次的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师姐讨论,一次又一次的翻阅各类文献,每个问题都是反反复复的琢磨直到被逐步攻克,这才最后形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成果。整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从选题开始到最后论文定稿,大到论文大纲框架的确立,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无不凝聚着导师蔡春教授的心血、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同学和朋友的鼓励和我自己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实属来之不易。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易,也越发感觉到自己才疏学浅。论文虽然初步成稿,但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我的研究还是最基础性的尝试,其中许多问题思考还不够成熟,分析还不够深入,还有许多缺陷甚至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正,以帮助我更好的完善本论文并展开对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

学海无涯,我将博士论文的完成看成另一个学习道路的起点。在今后旳日子里,我会持续关注政府审计领域的研究,谨记恩师教诲,踏踏实实的做人,勤勉严谨,不断思考探索,不辜负恩师的栽培,不辜负同学朋友的支持和父母的期望,更不辜负自己的人生。

三年时光,如弹指一挥间。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欣喜仿佛还在昨日,转眼间我已经在提笔撰写毕业论文的致谢词。深夜12点,万籁俱静,回想荣春园三年的求学生涯,导师的栽培、同门的帮助、同学朋友的关怀,父母的支持,一幕一幕在脑海中浮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蔡春教授。能够成为蔡春教授的博士生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是蔡春教授带领我走进了审计学术的殿堂,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术的不懈追求都令我十分的钦佩,这将是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三年博士阶段的学习生活,蔡老师教会了我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研究方法、前沿的思想理念,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每一次学术思想的提点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一次生活上的关怀都让我这孤身在外求学的学子倍感温暖与感动。

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开题、论文的撰写、修改直至论文完稿,蔡老师一直在给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鼓励。没有蔡老师悉心的指导,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我的学业。师恩深似海,蔡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衷心感谢我的师母包建华女士,感谢您慈母般的关怀和教诲。

衷心的感谢西南财经大学的诸位老师。感谢彭韶兵教授、杨丹教授、罗宏教授、陈苑红教授、叶建明教授和黄载兴教授对我专业课程的教导。感谢樊行健教授、潘学模教授、吕先锫教授、冯建教授、冯俭教授、余海宗教授、谭洪涛教授、马永强教授和唐雪松副教授对我博士学位论文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的论文得以完善。感谢方萍书记、余霞老师、杨长虹老师,谢谢你们三年以来的关照感谢蔡老师研究团队里面的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谢李江涛博士对我博士学位论文在实证模型设计等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刘更新博士,与你六年的同窗情谊,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许多的关怀与帮助,感谢你在我考博期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带我进入蔡门大家庭;感谢谢赞春博士、苗连奇博士,感谢你们一直像大哥大姐一样照顾我,感谢你们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安慰与关心;感谢孙婷博士生、饶翠华博士生、马硕博士生,感谢你们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路鼓励与扶持;感谢蔡利博士生、朱荣博士生、李明博士生、刘雷博士生、谢柳芳博士生、唐绣球博士生、感谢你们兄弟姐妹一般的同门情谊,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感谢师门的瞿旭博士、董延安博士、李海燕博士、刘学华博士、罗朝晖博士、鲜文铎博士、张勇博士、徐荣华博士、杨晓磊博士、路伟达博士等和硕士研究生杨鲁、敖金俐、林洁、刘春苗、黄婧、张倩倩、和辉、王志、祁恒庆、陈永辉、杨晶晶、何雨、何苦、钟婷、马可哪呐、吴征远、梁怡爽、张鹏、周思维、王瑜、陈亮、孙琳、张静、周贤莉、李慧、罗琪、段楠、王宪振、欧琳、苗芄、蒋静、赵晓燕等师弟师妹,恕不一一列举,你们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感谢王伟博士生、张玮倩博士生、张晓玲博士生、彭丁博士生、郝以雪博士生、何惕博士生、黄莉博士生、林高博士生、卢兴杰博士生、王昱升博士生、向阳博士生、袁洋博士生、张媚博士生、周冰博士生、魏涛博士生、张泽南博士生、汪tn専士生、周婧博士生、侯甜甜博士生、肖光红博士生、周明友博士生。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三年美好的求学时光,我会将这些记忆永远珍藏。

感谢我的硕士同学万磊、龚建英、柳宇燕、夏冬明、易旭东、隋春蕾、周德如、陈义、夏蓓、王峰、张莉等;感谢我的本科同学徐燕、薛爱玲、王芳、仇扬、杨珠等,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用毕生的心血养育教导女儿,女儿不孝,多年在外求学,不能承欢膝下,只能在心里感谢你们对女儿的无私的爱,感谢你们一直包容我的任性,感谢你们一直做我坚强的后盾,放我去飞,放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们!

致谢三: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丰富且有意义的四年求学生涯。这四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让我体会到了会计学学科的博大精深,同时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使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前进方向。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天西教授。张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默默的奉献精神时刻感染着我,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奋发进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张老师对我的毕业论文始终给予了认真和耐心的指导,使我顺利地进入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并成功地撰写了毕业论文。四年来,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使我能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协调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三者的关系。尊敬的张老师,谢谢您!

衷心感谢在过去四年时间里为我们辛勤授课的安泰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正是老师不辞辛苦的教学,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成长与进步。他们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论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感谢在百忙之中牺牲宝贵时间评阅和评审本文的各位老师和专家。

第2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第3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意见财务危机预警信息含量Logistic回归模型

审计意见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指示灯,能够从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关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国外开始的比较早,相关文献表明,审计意见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作用尚无定论。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我国学者对审计意见在财务危机预警中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

研究设计

审计意见的分类。本文在研究时,审计意见的划分为标准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除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之外的其他审计意见)两类。

财务危机的界定。本文在研究时,采用两种较为常见的财务危机标志事件选择方法并比较这两种选择方法在财务危机预警中作用的异同。取值规则(FDA,FinancialDistressAffair)如下:

研究假设。国内一些学者关注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基本着重于考察审计意见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场反应,而没有对审计意见能否预测财务危机给予正面回答。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财务危机公司获得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H2:加入审计意见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高于未加入审计意见模型的预测能力。

H3:离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时间越短,预测精度就越高。

H4:对财务危机的不同界定方法(FAD1和FAD2)对模型的预测正确率有显著影响。

本文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选取1998~2006年度的所有亏损上市公司和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研究样本。

实证研究

(一)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描述性统计

按照以上审计意见分类标准和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本文对1998-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意见作了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

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型公司在不同年度的审计意见,按照本文的划分方法(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得到1999-2006年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如图1、图2所示。

从表1、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亏损公司和ST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所有上市公司,也可以说,所有上市公司获得的标准审计意见显著大于亏损公司和ST公司,所以H1成立。

第二,从时间序列上来看,ST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亏损公司,或者可以说,亏损公司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ST公司。

(二)预测审计意见类型的Logistic回归

1.样本选取与设计。选择2006年度被ST的上市公司50家,同时选择与ST公司处于同一行业,资产规模相近、上市时间相近的50家公司作为配对公司(记作SAMPLE1),然后选取ST公司前一年和前两年的数据分别建立模型。

选择2006年度亏损上市公司50家,同时选择与亏损公司处于同一行业,资产规模相近、上市时间相近的50家公司作为配对公司(记作SAMPLE2),然后选取亏损公司前一年和前两年的数据分别建立模型。

2.模型设计。本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为了比较两种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FDA1和FDA2)对回归模型的影响,本文将以这两种划分标志分别建立模型,并且比较它们的预测效果;此外,由于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所以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建立复杂的财务预警模型上,最终本文从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增长能力和资产利用能力等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以下变量: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用X1,X2,X3,X4表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理性的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以前年度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结合其他重要会计信息来合理预测本年度公司的情况,所以,我们把在2006年被ST(或亏损)公司记为i年,因此i-1(2005),i-2(2004年)分别表示陷入财务困境前一年、前两年。

未加入审计意见模型,

其中,

其中,i=1,2,分别表示i-1和i-2年;P表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对于ST(或亏损)公司,Yi取1,否则取0,根据所得到的Logistic方程,以0.5为最佳判定点对原始数据进行判定,若P>0.5,则判定该样本为财务危机的公司,否则为正常公司。

加入审计意见X5建立新模型。在原来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审计意见这一指标,用X5表示。

建立的新模型如下:

3.预测模型及结果分析。为考察以上模型的预测效果,我们把样本SAMPLE1中的3/5作为估计样本,共60家,其中ST公司和匹配公司各30家;其余的2/5作为预测样本,共40家,其中ST公司和匹配公司各20家;此外,我们把样本SAMPLE2中的3/5作为估计样本,共60家,其中亏损公司和匹配公司各30家;其余的2/5作为预测样本,共40家,其中亏损公司和匹配公司各20家,通过估计样本数据,分别建立预测模型。

由表2可得:无论采取哪种界定财务危机的方法,加入审计意见后,模型的预测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也就证明了审计意见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从而证明H2成立。离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时间越短,预测精度就越高。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综合模型的预测正确率要大于2005所对应的综合模型。从而证明H3成立。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对模型的影响不大,所以H4不成立。

结论

本文通过对1998~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财务危机公司(亏损公司和ST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时间序列上来看,ST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亏损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审计意见在财务预警中具有信息含量,即加入审计意见后,提高了预测正确率。

参考文献:

1.陈梅花.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1

第4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舞弊,制度规定,审计方法,审计对策

一、管理舞弊的内涵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我们可以把管理舞弊定义为直接由管理层实施,突破现有会计规范、蓄意错误呈报、遗漏财务报表中应予披露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管理舞弊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舞弊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是一种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并且其动机是各方面的,包括利己性动机、经济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其次,舞弊的手段具有隐蔽性。从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层对发现舞弊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是很消极的,在有舞弊嫌疑的情况下,管理层会转移内部控制部门和外部审计的视线,并转移重要的问题或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题大做。同时,由于管理层处于公司组织结构的上层,对其监管的力度并不会太大,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团体行为,这就导致其舞弊的手段非常具有隐蔽性。

二、管理舞弊常见的形式

(一)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舞弊形式。通常,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管理舞弊形式主要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进行操纵、伪造和篡改;对交易、事件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实表达或故意遗漏;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等。公司管理层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是出于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希望通过操控利润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作出不当判断。

(二)关联方交易舞弊。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经营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作出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对外的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管理舞弊形式。根据不同的关联方交易形式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舞弊形式。

关联购销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进行的舞弊行为。受托经营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利用我国当前缺乏受托经营法律法规的制度缺陷,采用托管经营的方式以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具体操作是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按双方协议价收取高额回报,这样不仅避免了不良资产导致的经营亏损,还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资金往来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将募集到的资金借给关联方,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使用费,以达到增加公司利润的目的。

三、管理舞弊的危害

(一)对公司自身的危害。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管理层的有效管理,管理舞弊则意味着管理层对公司的管理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应有的贡献,甚至会阻碍公司的健康发展,使得公司的价值减少。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得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公司向外公布的财务报表及附注,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进而决定对其发展是否具有信心,并决定是否继续追加投资。而一旦管理层的舞弊行为被曝光出来,使报表使用者意识到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是虚假的,从而对公司的发展失去信心,这会导致公司难以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并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受损,最终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危害。与公司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公司所有者、管理层,还包括政府、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舞弊的发生也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根据公司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可能会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使得社会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与公司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其偿债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债权人 经济利益的实现,而管理舞弊的发生,使得公司的偿债能力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从而加大了债权人利益实现的风险。

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现状

出现管理舞弊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并且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发生舞弊前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都比较差,公司所在地区的经济都不太发达。同时,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股权集中度低,流通股在总的发行股票中占有很大比例,这导致公司股东大会的出席率很低,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比较小。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涉及的金额都比较巨大,持续的时间长,甚至有些公司在上市前或上市后短期就开始出现舞弊行为了。

虽然我国有关监管部门对出现舞弊的上市公司加大了惩处力度,但主要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受到实质性罚款和市场禁入等处罚并不常见,这导致发生舞弊的成本较低,更是助长了管理舞弊的出现。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发生,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相应的处罚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准则相应的舞弊行为规范,从外部环境遏制其增加的态势;同时公司内部也应该加强内部监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切断发生舞弊行为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李莉.会计舞弊的危害及治理浅析[J].中国商界.2010,第9期

第5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育目标 会计教育方法 教学设施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会计改革,会计改革是指原来的会计观念、理论、制度和方法,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而不相适应所作的相应的改革。它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化势在必行。如何培养适应于社会的高质量会计人才,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核心课题。

一、我国会计教育学历层次及其相应培养目标的回顾与思考

(一)大中专会计教育目标以前大学是为计划经济培养人才,当教育的服务对象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需要重新明确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有所不同。目前,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陈少华,1996;李心合,1998;刘永泽等,2004)。其中刘永泽(2004)指出将我国逐步取消中专教育的前提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企业培养更多更适用的会计人才,满足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需要。当经济体制从中央集权型下解脱出来,经济活动的商品性和受市场调节的特性引起人们重视,从而长期受冷落的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也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刘峰,1986)。改革之初,中专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李心合,1998)。随着市场竞争的急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我国逐步取消中专教育,相应在此基础产生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担负中专会计教育目标,原来大专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李心合,1998),其教育目标为专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侧重于会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初级会计人员(陈少华,1996)。对于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培养没有必要分层次进行(刘永泽,2004)。

(二)本科会计教育目标随着市场对会计本科生需求的变化,其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也随着变化。对其目标回顾结论是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专才加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它的变化符合分阶段、分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的观念(刘永泽,2004)。在不同行业体制、规则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是专才教育。1978年高等学校恢复会计专业以后,1979年修订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案将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财务会计及教学科研专门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财政部推行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时,中南财经大学所确立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同时兼顾有关教学及科研方面的需要,完成会计师的基本训练的财务与会计专门人才;上海财经大学(原为上海财经学院)所确立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要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工作(张为国,1993;葛家澍等,1998)。会计教育目标摆脱了传统行业观念的束缚,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育研究工作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上述基本观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即本科会计教育目标为“三位一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李心合,1998)。葛家澍(1993)指出,由于我国经济建设与会计改革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会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会计正向国际惯例接轨的新趋势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在《两则》颁发后,行业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别都以大为缩小,会计基础理论及基础方法将贯穿于各种行业企业中,学生凭借见识的理论基础,在毕业后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完全可以胜任各种行业、所有制企业会计主管(朱小平等,1995)。一些原先属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会逐渐转化为普及性知识,本科生步人社会时所必备的基本常识会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扩充,这是一个基础趋势(王光远等,1997)。随后实行“并轨”制的高等院校竞相扩招,渐演化为“无会计专业不成大学,无大学无会计专业”(刘永泽等,2004)的局面。文辅相(1996)提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目标应作战略调整,李心合等(1998)在第三次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本科会计通才教育目标,具体体现为应用型、通用型、外向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开拓型(傅磊,1994)的高级会计人才。但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通用性程度的高低也离不开对人才市场竞争状况的合理把握(王光远等,1999)。目前中国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符合本科会计通才教育,按国际界的说法,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英才教育”阶段。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病因仍在于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依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含专科教育)的比率不足3%。吴敬琏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说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的出现和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现在合格人才不是多了,而是紧缺”。笔者认为,除了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的弊病外,还有高等院校的盲目扩招,导致学校师资数量、质量以及学校教学设置达不上培养合格会计教学要求。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企业界现阶段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一栏中,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其中40%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不少学者(朱小平等,1995;葛家澍等,1998;阎达五等,1998;李心合,1998)先后通过调查研究或规范研究对就业导向问题作了论证分析,其所形成的理论见解大同小异,可概述为会计本科生的就业导向主要应针对实务工作需要,同时兼顾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王光远等(1999)会计本科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时机可能还不够成熟。2l世纪需要的高级会计人才应同时具备多项综合能力、精深和广博的知识以及心理素质和承受力。因此,21世纪初期会计本科生培养成通才基础的专才(王光远等,1999)。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增加对高新技术及熟悉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刘永泽等,2004)。同时加速人才就业公平竞争机制逐步建立,不断提升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素质和培养具备通用知识、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会计^、才能力,同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由“通才+专才”的教育,最终转变为通才教育,这是―个基本趋势(朱小平等,1995)。

(三)研究生会计教育目标对于会计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将取决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以及会计硕士教育在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会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时期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迈克尔・查特菲尔德陇(1989)曾经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

映性的”。因此,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产生大量会计问题,而解决目前会计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于未来,充分预计会计改革给会计教育造成的冲击及影响,对会计理论发展可能引起的会计实务变化研究,应该“超前”不能“滞后”,理论具有“前展性”才能指导实践(朱小平等,1995)。社会对会计硕士生教育目标是专才教育(李心合,1998)。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研究生教育规模应有较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李心合,1998)。会计硕士的教育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型(李心合,1998;傅磊,1994;刘永泽等,2004)。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讲,视自身素质来确定是应用型、科研型还是二者皆备,同时根据我国不同高校在经济地域上的特点以及自身会计教育资源优势与特色,在会计人才培养市场上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满足全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孟焰等,2007)。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多元化,会计硕士教育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如果有潜力继续深造的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让其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刘永泽等,2004)。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已实现高度信息化、网络化,因此,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的学习上(许永斌,1999)。具有应用型、学术型的分阶段、分目标研究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刘永泽等,2004)。关于博士研究生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学术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对会计博士生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以前会计博士生教育目标的主流观点是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对本学位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其中北京大学会计博士的培养目标是会计学(含财务与审计)领域的研究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提出博士培养目标是创新知识、博大精深;上海财经大学孙铮教授提出博士生的培养重点是学术创新,博士生阶段应培养能够进行学术创新的人才,同时还提出博士生培养目标应根据地区、学校性质不同有所区别。因此上海财经大学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学校性质将会计博士目标定为能够进行学术创新的人才,应向国际学术标准冲刺;娄尔行等(1996)认为,博士生应当是会计学科的国家队队员,应达到国际水平,有能力在国际论坛上占有一定地位。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提高,会计学博士生教育培养目标在学术型或研究型前提下,对学术或研究的内涵要求越高、越国际化(许家林,2004)。博士生培养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博士生规模超过美国,所培养的博士一半以上选择从政,博士生的研究能力不断下降。因此树立会计博士教育目标容易,但实现其目标仍需要探索。上述分别回顾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会计教育目标,那么对于成人高等会计教育以及继续会计教育(李洪斌等,2000,秦荣生等,2000)培养目标,一般来说,没有多大变化,即培养适时初级型的专用会计人才。

二、我国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回顾与思考

(一)非研究生阶段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教育改革也表现在会计课程体系变化上。在第三次(1988)会计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上代表发出“改革课程体系,发展通才教育”的呼吁,提倡会计本科生应构建“金字塔”式而非“豆芽菜”式的知识结构,并成为应用型和通用型人才。要突破我国会计学科陈旧体系,建立新的学科,拓展会计研究领域,是会计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刘峰,1986)。以“新五门”替代“老四门”,其中上海财经大学采用“新五门”核心专业课和五门一般专业课及五门选修专门课,形成了从基础开始,由浅入深比较完备的新学科体系,克服旧课程体系缺陷基础上力求反映现代会计学新成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新五门”基础上指定选修课,任务选修课相互配合组成新的会计学课体系。它根据我国国情,发扬我国财会工作传统经验,吸收外国的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充实提高各门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消除旧体系的弊端。天津财经院校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到厂矿单位“实习难”的问题。湖南财经学院的代表提出按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设置学科,核心专业课应该设置“会计核算基础”、“资金会计”、“成本会计”、“责任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等六门。上述典型课改体系,以“专才教育”作为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来反映了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专科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大体相同,对专科生来讲,教材内容更侧重实际能力培养,而对本科来讲在扎实会计理论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式人才,即“三位一体”的会计人才(李心合,1998)。第三次(1988)会计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也集中讨论有关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因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办经营,长期脱产成人教育学习受到极大限制,这种新情况使成人会计教育的办学形式发生了进一步变化。部分代表建议取消三年制大专班,但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双轨制”的格局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其中两年制“财会大专班”的课程设置包括五门基础课、七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六门选修课。一年制“专业证书班”的课程设置十门课。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的课程设置四门课题和九个专题讲座。当然成人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不搞大而全,应提供小批量、多品种,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拼盘”,以适应各类班级不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两则》的颁布施行后,第三会计教育改革组研讨会(1993)的各大学院校代表分别讨论了适应新经济形式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教材更新,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北京商学院等财经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典型。代表们普遍认为由上海财经大学提出七门核心专业课的体系较为合理。认为如果能加强法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等方面的配套课程,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满足市场经济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与要求来看,按照通才教育的会计教育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并且取消了国际会计、审计二个专业,合并为一个口径宽广的大会计专业,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通才”。随着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经常化、制度化,CPA专业应侧重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开设包括审计学、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同时要加入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法、公司法等课程(朱小平等,1995)。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在会计专业下开设CPA方向专业,培养学生应该具备J顺利通过CPA资格考试的能力,在原会计本科课程系上侧重审计实务教程。大中专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参考本科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在内容上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对会计教育目标回顾来看,此历史阶段(特别前期)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通才+专才”更为符合实际市场需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也还存在一些弊端,对此张为国(1993)、朱小平等(1995)、荆新等(2002)分别对本科课程设置提出自己看法。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弊端更为显现,孟焰(2007)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课程设置结构不尽合理。我

国会计学主干课程设置已基本上与西方国家接近,但从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分析,专业课比重过重,基础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还比较突出。林志军等(2004)通过研究我国会计教育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发现,我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因此课程体系重构显得十分必要。林志军等(2004)通过采访提出会计教育应重视那些专业课程、技能课程的知识传授。荆新等(2002)根据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要求,结合新世纪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依据会计主体的理论重新设置财务会计学课程体系。陆正飞(1999)提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等课程设置要求。胡奕明(1997)提出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设想。

(二)研究生阶段关于会计硕士生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依据会计硕士生教育目标要求。我国会计硕士生按不同专业方面进行培养,随着教学规则和教学质量逐渐提高,会计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应教材编撰经历了逐渐完善的过程。在科研型教育目标培养会计硕士生阶段,许多硕士点没有教材,由导师自己编制专题来给研究生上课。随着会计硕士教育规模发展,编撰研究生教材应尽量统一规范,建立一套较系统的教材体系。由于教材要包含不同专业方向,研究生会计专业教材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要体现在广博专精上(孙铮,1996)。因此孙铮(1996)提出,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至少可编撰四本:会计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国际会计研究。娄尔行等(1996)提出,会计专业的硕士生不问其研究方法,一般均开设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专业课教材可以分为财务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国际会计研究和会计理论若干册。为了突出专业方向,研究生教材应当是专题式的,不能平铺直取,过分强调教材的完整性。当然对于教材撰写其他学者提出了专著式写法,选编论文集或前两者有机结合,它们各有优缺点,视编者情况而定。随着会计学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对会计专业硕士课题要求更为规范,为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科研型、应用型人才的多种需求,可由原来三年或二年半学制转为二年学制。会计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应首先增加学位课题,其次在专业必修课中应增加各研究方向都必修的课程,以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最后在学位课题中增加一些相关学科的课程,当然基础教育也不应忽视。在我国加入WTO,人才市场不断细分的时代,对会计专业硕士需求从科研型向科研型与应用型转化(刘永泽等,2004)。由于会计专业硕士生教育规模、教学质量以及导师质量尚未达到分流(科研型与应用型)要求,分专业方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区别不大,主要依靠硕士生导师因材施教。为了使我国高校在会计前沿课程教学与国际会计教学有着较多的接轨,会计实证教学的课程可以适当采用国外相关教材。付磊等(2006)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被视为会计专业传统核心能力的会计、审计知识与技能被排在了会计实证研究能力后面,因此会计实证教学的课程应该给予重视。会计硕士生课程设置要依据科研型、应用型的不同教育目标来分设,在机会成熟时期可以仿效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形式,通过全国联考形式来招收应用型会计硕士生,以不同院校各自研究特色来招收相关的科研型会计硕士生,这样使不同类型会计硕士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更为合理规范。关于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依据专才教育目标而定。我国会计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在不同院校有不同研究领域且具有不同特色。娄尔行等(1996)提出,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均应以专著和论文集为教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会计专业硕士生教育目标由研究型教育转化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刘永泽等,2004),我国研究型博士生教育已到了改革迫不及待的程度,张为国等(1999)指出其中原因并将学制分为课程阶段和论文阶段,在课程阶段安排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和相关经济、管理学科的课程。其中经济、管理学科可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采用辅修方式。对博士生教材编辑要求,张为国等(1999)提出教材应囊括各家之言,集各家主观点,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标准,开列充分阅读材料目录,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思想来奠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各博士点现有教师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当代会计研究的教学任务,目前应在注重会计研究理论的本土化前提下,借鉴国外或与聘请国外专家学者组成团队来完成博士生教材编撰,按不同研究方向来设置博士生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国际博士教育市场“接轨”并占有一席之位的博士,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2002)的与会代表提出博士生课程由五部分组成,但不同大学对博士生课程的数量要求有较大差异,并讨论了如何划分博士授课内容与硕士授课内容的区别。其中西南财经大学郭复初认为,硕士课程应“专”,博士应“宽”;有的教授认为博士生课程应以介绍研究国外前沿问题为主;还有的认为,博士课可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博士生课程体系不可能“一刀切”,保持各自课程体系特色,有利于学术争鸣,提升学术质量,但在博士生培养目标相同前提下,各个博士点在博士班课程体系设置上有必要的遵循一定原则。

三、会计教学方法及教学配套设施回顾与思考

第6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经理人员; 薪酬; 公司法

【摘要】 理人员薪酬问题上的角色。由于现代公司法对于公司机关权力的安排,股东对于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的质疑其实是在拷问公司董事会的相关决策。司法机构应股东的请求介入此问题事实上是对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进行审查。然而,法院并非作出会计博士论文此方面判断的最佳角色,由股东来判断经理人员的薪酬是否合理是更为妥当的。因此,司法机构虽然无法完全推托自己作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角色,但是其不情愿、迟疑和保守的态度是毋庸疑问和可以理解的。第五章主要讨论上市公司经理人员薪酬结构变动带来的会计处理问题。

2会计流程再造的集成网络财务系统研究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流程再造; 流程评价; 作业成本法; 事件驱动; rea会计

【摘要】 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新变化。面对挑战,会计界也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会计的变革,但是“与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发展的经营管理革命相比,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所发生的革新落后了一代(thomas walther,1997)”。制约着会计变革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会计流程。在传统会计流程下,即便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也只是传统流程的自动化,会计实时控制观在企业无法得以落实,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要。 因此,如何借鉴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管

3产业效应视角下中国企业兼并问题实证研究

【关键词】 企业兼并; 实证研究; 产业效应; 经济效益; 转轨经济

【摘要】 采取实证研究范式,借助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和数据包络算法等相关工具,基于过去十年企业兼并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运算,针对我国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时机、动机、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创新性包括:(1)企业兼并时机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与宏观经济和经济自由度具有正相关性,而与股票指数的相关性较弱;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型和tobins’q较高的产业发生企业兼并的频率较高,而产业成长性和产业收益率对兼并频率没有影响。(2)企业兼并动机的

4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理论; 激励机制; 员工分红入股; 股票选择权

【摘要】 方面,或许可增加建立「外部稽核制度,不但厘清会计师之查核责任,亦加强舞弊作假之吓阻及防范,在诱导方面,应以恰当的激励机制,引导经营者做决策时,不只着重短期策略,对中、长期之未来利基亦应考虑入经营决策中。现在各公司皆以公司之每股盈余做为奖金、升迁、调薪、分红或认股权之绩效评估中心,以至经营者专注当期公司的每股盈余,在执行决策时,偏向于当期或短期有利的策略,常造成危害中、长期或永续经营的影响,甚至扭曲或造假会计报表。本论文认为应重新建立照顾到短、中、长期经营的绩效制度,并与短

5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 知识资本; 知识资本化; 知识资本价值; 知识资本产权; 股票期权

【摘要】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价值与知识资本化理论研究”(01bjy030)的研究成果之一。知识资本,即知识转化为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资本化,体现了知识资本对产权与合理报酬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对知识资本主体的吸引与激励;降低了企业所有者的成本,并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遏制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本文在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的大量文献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本形成的前提基础和环境条件以及知识转化为资本的实现手段,并从知识资本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知识资本的含义,

6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性寻租行为研究

【关键词】 制度; 寻租; 制度性寻租行为; 整体性制度安排

【摘要】 论界已经提出了众多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寻租所导致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市场秩序的混乱、社会诚信的丧失甚至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影响等一系列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寻租与制度的内在共生性,提出国有企业的寻租行为的实质是制度性寻租行为。因此,对国有企业寻租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产权制度、融资制度、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成了国有企业寻租行为的制度根源,必须通过整体性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对寻租问题的有效治理。

7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

【关键词】 经济体制; 会计制度; 产权制度; 会计准则; 公司治理; 会计目标

【摘要】 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坚持基本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对有关具体经济制度的论述为直接理论基础,对中国会计制度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首先立足于经济与会计的发展关系,分别阐述了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演进、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制度也相应地从计划经济型会计制度经过有计划商品经

8经济转轨中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实质、实现与治理

【关键词】 内部人控制问题; 剩余所取权; 合谋; 内部人控制问题治理

【摘要】 在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对国有企业的改造。由于体制的不完善,随着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渐下放,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侵犯国有资产权益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在1994 年经青木昌彦以内部人控制的命题提出后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比较明显地体现为: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通

9海峡两岸证券市场效率研究的一个视角

第7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1.现代风险管理奠基人段开龄博士 

2.成长企业的风险管理——郑文平博士采访实录 

3.草船借箭有风险──哈佛大学博士陈琳谈金融风险管理 

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

5.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

6.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7.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

8.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

9.董事会治理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集团公司结构式调查的多案例分析

10.面向调度运行的电网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 (一)概念及架构与功能设计

11.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

12.风险管理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

13.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4.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5.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16.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 

17.全面风险管理模型设计与评价:基于RAROC的分析

18.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杠杆选择

19.计及电力安全事故责任的稳定控制系统风险管理 

20.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

21.互联网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与征信

22.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 

2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解析 

24.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

25.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26.投资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究

27.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28.资本配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29.大断面城市隧道施工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30.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

31.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

3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33.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

34.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 

35.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

36.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37.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

38.企业信息系统与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39.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关键问题探究

40.论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41.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 

42.论政府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政府风险管理实践的评述 

4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研究

44.珠三角土壤镉含量时空分布及风险管理 

45.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本质与风险管理

46.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47.电网运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 

48.大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49.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50.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1.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 

52.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  

5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性研究——对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

54.论风险管理体系概念在法律层面的引入——以监事会的完善为目标

55.试论风险投资的阶段性特征及风险管理策略 

56.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57.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58.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59.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60.股权激励经理人道德风险的化解——全面风险管理视角

61.风险管理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讨 

62.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研究 

63.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4.银行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与贷款买卖行为分析

6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66.药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67.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

68.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 

69.廉政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理论、过程和机制 

70.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  

7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 

72.风险管理:从被动反应到主动保障 

73.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74.国外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75.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76.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77.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关系研究

78.英美加澳和中国台湾地区医疗风险管理方法与评估工具的比较研究

79.山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80.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发展新方向

81.金融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 

82.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83.银行风险管理、贷款信息披露与并购宣告市场反应 

84.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 

8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与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86.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功能认知分析

87.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88.论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管理 

89.从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90.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 

91.国际巨灾风险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92.基于模糊认知图的生态风险管理探究 

93.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94.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回顾与拓展

9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辨析——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96.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97.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原则、研究方法与实践 

98.基于公司价值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检验 

99.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100.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  

101.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

102.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

103.软土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

104.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 

105.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06.推行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07.金融风险管理悖论的经济学释析  

10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比较制度分析:一个文献研究

109.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

110.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111.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112.从银行监管改革变迁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113.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14.基于施工总承包模式下的地铁风险管理研究 

115.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116.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117.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  

118.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119.伦敦城市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20.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21.新环境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122.税收风险管理的范畴与控制流程

123.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124.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25.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架

126.商业银行的信贷战略风险管理

127.风险矩阵在民航机务维修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28.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

129.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

130.社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与工具运用

131.金融监管制度演变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132.“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

133.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134.现代技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热点与展望

135.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136.我国化学品的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

137.众包社区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第8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规范;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正在扩展审计的内涵与外延。与早期的审计相比,现代审计的“对象”、“目标”以及“目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行为、过程和系统等为审计主体的“非信息审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在相关审计法规的指引下,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就某航空公司的收入结算系统审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透视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存在的问题,并对政策制定提供相关的建议。

一、某航空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项目

某航空公司的审计项目是2005年的重点审计项目之一,其目的是要为实现“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奠定基础。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是抓住该集团特点,培育项目亮点,把这个项目做成精品的重要举措之一。信息系统到底怎么审,怎么评价,审计人员想到找一条别人走过的路子,照猫画虎。但查阅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资料,看到的基本上是国外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解与做法,与我们的审计有较大的差别,如果直接硬套过来,只能是东施效颦;询问相关的专业人员,大家都没有类似的经验。经过几次讨论,审计组决定首先找对某航空公司信息系统实施管理的规则发展部、信息技术中心两个部门的领导进行一次深谈,听听他们对A航空公司信息系统的评价,希望从中理出一些思路,再进一步确定具体工作方案。与被审计单位部门领导谈话进行得比较顺利,审计人员也渐渐理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企业的信息系统体现的是企业的管理理念。这次信息系统审计应该主要抓住以下方面:首先是该航空集团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整个公司的发展是否相适应,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是否能够跟上公司其他资源高速整合的步伐;其次是公司信息系统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特点的要求;再次是结合在数据审计中发现的大量数据问题,特别是数据整理中再现的问题,来考察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无现成的案例和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可借鉴。为了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组开展了信息系统审计。在系统审计的探索中,审计人员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跟踪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过程和数据处理流程,发现了被审计单位收入结算系统中存在的非法销售暗扣处理模块,具体信息系统审计过程包括:一是数据分析,发现问题线索;二是通过数据对比,求证问题线索;三是跟踪业务过程,发现暗扣代码文件;四是跟踪数据处理流程,发现暗扣模块。最终通过对某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系统的审计发现,进入系统的原始数据由面额逐步转变为毛额和净额,系统以最后的净额与人结算,并生成运输报告传递到财务系统确认收入,从而实现了航空公司暗扣销售和净额结算。至此,该信息系统审计项目也宣告结束。

二、案例分析

由上述案例过程可知,我国对企业信息系统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实务中到底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还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更不要说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总体来讲,笔者认为从上述案例可以反映出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没有完整可借鉴的由权威机构制定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是信息系统审计经验的总结,是对审计活动内在规范的反映,审计人员按照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所确定的程序、步骤、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能够少走弯路,提高信息系统审计效率,保障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运行,全面实现信息系统审计目标,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同时也可降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以及环境审计等风险。而上述案例也说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根本谈不上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而在国外却存在如ISACA这样的机构去提供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和审计程序,至2010年4月其已经了16项基本准则,41项审计指南和11项作业程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整合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实践与理论资源,在借鉴国外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基础上,推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制定的进程。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缺乏计划,不存在后续审计阶段

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系统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阶段,而在上述案例中,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根本谈不上信息系统审计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同样需要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中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信息系统审计之前,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并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估算完成信息系统审计或专项审计所需的资源,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及审计活动的优先次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职责,并以此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计划,除此之外第28号具体准则没有作详细深入的阐述。在ISACA的审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审计计划的基本准则有审计计划(S5)、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运用(S11)和审计重要性(S12);审计指南有信息系统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G6)、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运用(G13)以及信息系统审计的计划(G15);审计程序中有信息系统风险评估(P1)等可供借鉴与参考,并且ISACA对审计计划的相关准则、指南和程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以利于引导和约束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审计报告的签署并不意味着信息系统审计的终结。上述案例不存在后续审计阶段,这与缺乏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ISACA的审计准则体系中,后续审计方面的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后续工作(S8)以及审计指南后续工作(G35)等。根据ISACA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对于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发现信息系统的重大问题和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后,可对被审单位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效果进行后续审计。如果审计建议如期落实,则实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也意味着信息系统审计意见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如果审计建议没有落实,应耐心听取被审计人员的反馈意见,对于落实的难点问题,审计部门应反映给高级管理层,请其协助落实。此外,对于不切实际的审计建议,审计组成员应该分析原因,以利于下一次审计项目的改进。因此,后续审计阶段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同样重要,而在上述审计案例中,对A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系统的审计根据不存在后续审计阶段。

(三)信息系统审计出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

我国开展的信息系统审计与西方的信息系统审计在目标上存在着差异,我国审计部门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为“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服务的,主要关注信息系统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经营、财务核算、经营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达到审查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有效和效率以及能否有效地使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层次。因此,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根据数据审计的需要开展。随着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生命周期审计以及软硬件审计等变得越来越重要,其重要程度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过了出于“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目标的信息系统审计。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及规范的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目标的基础上,这样只能限制信息系统审计的范围,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也没有办法拓展到对信息安全保护、软件系统开发以及商业流程评估及风险管理等的审计实践上来。

(四)缺乏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准则

我国在信息系统审计项目方面的质量控制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国家审计署、中注协和内部审计协会都颁布了一些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准则或规范,但这些规范不是针对财务审计的,就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而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上述案例在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任何质量控制措施,这也对我国提出了尽早制定与颁布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相关的规范。否则,在信息系统审计市场上将出现一个一般化的“格雷欣法则”,即劣等品驱逐优等品,其结果是出现卖方与买方勾结,按照买方的要求设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规范(刘杰,2010)。一般化的“格雷欣法则”也不利于我国信息系统产品市场和信息系统审计市场的规范。

三、启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某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系统审计案例的分析可知,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规范信息系统审计行为,加强对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的指导,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与是关键。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是一种公共品,政府机构或相关职业团体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以《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审计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整合审计资源思想为契机,抽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署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制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立专门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机构。

二是在借鉴国外诸如ISACA以及IIA等信息系统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吸引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已经并实践的信息系统审计操作规则,结合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出整、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完善、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有利于指导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阶段的审计行为。同时,信息系统审计目前属于非强制性审计的范畴,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忽视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与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信息系统审计市场上“格雷欣法则”的出现。因此,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中,不应忽视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与。

三是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制定的过程中,应将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应用的范围扩展,不能仅仅服务于财务审计。如果仅仅服务于财务审计,则制定与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审计、软硬件审计、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等其他信息系统审计活动。

四是加强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案例的调查研究,从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典型信息系统审计案例,用以指导和规范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防止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人员在从事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时,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刘汝焯,任有泉.计算机审计情景案例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审计博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外包 风险 注册会计师

一、审计外包的特点

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与挂靠人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一般打着“合作”的名义,进行比例分成。所谓的管理费实际上就是挂靠费。二是挂靠的业务人员大多为有社会资源、有业务的财务人员,但没有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主体资格。也有一部分为注册会计师“走穴”以挂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开展审计业务。三是挂靠人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对外订立审计业务约定书,使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询证函、发票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业务报告。四是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对外进行宣传。五是挂靠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会计师事务所仅对审计业务实施形式审查,复核签章。六是比较隐蔽, 形式上无分公司,实质上就是办事处,而且会计师事务所名册上找不到挂靠人。

二、审计外包面临的风险

(一)干扰审计市场秩序

审计外包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可能没有更多时间去开拓市场,这样,无法形成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户群。同时,审计外包可能会形成多条线联系,千丝万缕,业务交叉,这样会出现事务所内部争夺客户的怪现象。

(二)降低审计的独立性

挂靠人可能是委托单位的直系亲属或曾经担任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人员。客户可能为了取得对自身有利的审计结果,更方便“购买审计意见”。

(三)降低了审计质量,提高了审计风险

首先是事务所对客户的选择,省去了审计前的调查了解,可能会接受委托目的不明、账目不全以及陷于担保诉讼或财务困境的客户的委托。其次审计外包可能会使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无法执行。除不能亲自函证并控制函证流程以及不能亲自监盘外,审计外包无形中增加了中间环节,使注册会计师无法与客户直接沟通。离开了与被审计单位的直接沟通,仅仅是为客户出个报告,满足工商年检等要求,无法提供增值服务。挂靠人可能由于时间和成本的关系,导致审计程序偷工减料。这样,审计工作底稿可能做得无检查“形式”风险,“实质”风险却依然存在。

(四)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形象

挂靠人有可能进行“转包”,层层转手,于是,中介市场出现了“审托”。典型的体现在验资业务上,大多数验资业务是中介或委托代办的,承接业务像传销一样蔓延,投资款变成了“验资款”、“垫资款”,银行询证函满天飞。客户到会计师事务所验资,谁知进的只不过是“办事处”,连一个注册会计师也没见到。会计师事务所成了“高利贷”,甚至“地下钱庄”的代名词。

三、审计外包存在的相关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由于舞弊或过失等违法行为导致给相关机构造成经济损,并由自律性组织或者是政府部门对其追究的行政责任。从目前市场行情看,注册会计师审计绝大部分是外包给工商登记公司、财务咨询公司、注册税务师、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如果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所涉及的法律风险,更多的是行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六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第二十二条第四款规定:注册会计师不得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得有下列行为:1、未经批准设立分所;2、雇用正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3、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本所名义承办业务。

(二)刑事责任

审计外包可能涉及的刑事责任为:《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虚报注册资本罪,是指申请公司登记的个人或者单位,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罚金①。《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抽逃资金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规定对股东、会计师事务所及申请公司登记的个人或者单位,包括代办公司登记、“垫资”的中介人都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三)民事责任

审计外包可能涉及的民事责任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四条会计师事务所因在审计业务活动中对外出具不实报告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但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②。对于第五条规定中“明知”的内涵,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签字“没有遵循注册会计师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应当推定为“明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的项目负责人,是指在出具报告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按照目前的法规是两人。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是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并停止侵害委托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如前所述,审计外包后,挂靠人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对外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从事审计业务,或者进行相应的宣传,给客户开具的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发票。会计师事务所依赖的是挂靠人的诚信和职业道德,不管会计师事务所如何与挂靠人签订“合作”协议,不能以“合作”协议对抗第三人。从法律上而言,这些审计业务发生纠纷,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只会是会计师事务所。

三、治理审计外包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

会计师事务所要贯彻执行《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运作的若干意见》,必须要有自己的员工队伍,统一审计工作底稿、统一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于审计质量控制及管理有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就审计业务承接、人员配置、责任范围、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着重在风险识别、客户选择、审计业务约定书审查、审计质量复核等方面做好控制工作,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

(二)试行注册会计师持证上岗制度

建议修改《注册会计师法》,强化注册会计师持证上岗制度,执行审计验资业务时,客户及银行应检查审计组成员是否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维护被审计单位知情权。笔者建议承接业务时,实行佩带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及标识制度,以有效遏制业务承接鱼龙混杂的局面,从源头上杜绝审计外包的风险。

(三)公示注册会计师的特长

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应像医院、律师事务所一样,公示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及执业注册会计师名单,公示注册会计师的优势、特长、执业经历及诚信度,供客户选择审计服务。

(四)加强注册会计师法规教育

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要组织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加强《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刑法》的学习,使其严格遵守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相关法规,并鼓励注册会计师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好审计服务市场秩序。

(五)加强正面宣传,树立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形象

当前,社会上对注册会计师批评的多,表扬的几乎没有,无法树立正面形象。正正规规、老老实实做业务的反而没有多少业务,夸夸其谈、胡乱许诺的人反而业务比较多。因此,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正面宣传导向,对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诚信档案及建立“红名单”制度,将审计资质级别与审计业务承接相挂钩,逐步形成“鼓励诚信,惩戒失信”的市场竞争氛围。

注: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2011年2月25日最新修正版刑法

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7〕12号. 2007—06.

参考文献:

[1]佘晓燕.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研究[R].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10)

[2]赵保卿,李娜.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部审计外包内容决策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2)

[3]李晶. 浅谈内部审计外包[J].商业经济,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