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树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文献综述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吴敬琏,2006)。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1912年,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被认为在经济理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通过向其提供资金来促进技术进步。继熊彼特之后,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 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Robert Lucas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如Patrick认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供给主导”的作用。金融发展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以Goldsmith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Sinai和Stokers(1972)及Wallick(1969)的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
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与Shaw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综述
1.国外方面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外学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体资产的价值与GNP的比率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指标,通过检验35个国家在103年间(1860年~1963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般是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指明两者何为因果。
King和Levine针对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样80个国家30年的数据,系统地控制影响增长的因素,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发了寻找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证据的。
Levine和Zervos(1996)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扩展了和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是银行发展、股票市场流动性,不但都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都是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很好预测指标。
Arestis等(2001)使用来自5个发达国家的数据,采取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在控制股票市场易变性和银行体系效应的基础上,检验了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果也表明尽管银行和股票市场都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银行的效应更大。
2.国内方面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不足。然而,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成果,同时考虑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运用了国外成熟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很有价值的结论。
宾国强(1999)采用OLS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实际利率、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验证了麦金农的理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确实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金融深化有促进作用,得出结论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韩延春(2001)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史永东(2003)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袁云峰等(2007)利用Battese & Coelli(1995)提出的随机边界模型以及中国1978-2004年的跨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 间接度量我国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只是通过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
随着现实的经济金融状况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虽然诸多的学者基于各种理论试图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但仍未能达成一致,不过,通过对以往成果的研读,可以使后来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更深层面的了解,从而在路径的选择上更好的决策,以指导中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可见,目前为止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金融”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总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就不好确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仍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计量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随之出现,未必现在认可的东西就永远正确。
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
1.衡量指标和数据方面,随着理论上“金融”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随着现实经济与金融创新的发展,着力寻找更全面准确和易于衡量的指标,以及质量更高的数据。
2.学科基础方面,经济计量学的发展应该引起科研工作者相关机构足够的重视,要从制度上引导和促进其发展,以期更好服务于该课题和相关课题的研究。
总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亦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关于鲁迅的文章或书名:
《而已集》、《鲁迅传略》、《伪自由书》、《野草》、《朝花夕拾》、《呐喊》、《二心集》、《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坟》、《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隧道;沥青;温拌施工;混合料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0-0060-02
在以往的隧道路面施工中,特别是长大隧道施工中,由于高温沥青混合料所散发出的烟雾和气味无法排除出密闭隧道(而这种排放是致癌的),这就严重影响了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施工温度比热拌低30~60 ℃,从而减少了有毒烟雾和刺激性气味的排放,使施工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沥青温拌混合料比沥青热拌混合料具有更为宽泛的碾压温度区间范围,其拌和、摊铺、碾压均不受温度降低影响,可以充分满足路面的各种技术规范要求,促进压实程度,提高施工质量。
1 工艺原理
温拌剂是基于表面活性平台的温拌技术。在混合料拌和之前,将温拌剂加入沥青罐中充分搅拌,保证温拌剂均匀分散在沥青中。在拌和过程中,在拌和机拌齿强力搅拌的作用下,石油沥青和温拌剂发生化学作用,在沥青分子微观层面上形成结构层。该结构层在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将消除沥青混合料的聚合能力,能够明显提高沥青温拌混合料在传统意义上温度较低时摊铺碾压能力,有效降低沥青的拌和温度和施工温度。在前台摊铺碾压过程中,在双钢轮压路机的高频低幅碾压和胶轮压路机的揉搓作用下,沥青温拌混合料效果得到发挥,矿料嵌挤结构的形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使温拌沥青混合料密实度更容易实现。压实完成后,由于温拌剂为水溶性的材质,沥青混合料微分子间表面活性物质逐渐发生界面上的转移,使矿料和沥青发生锁固,从而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黏结能力。
2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为:温拌沥青的制备温拌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温拌沥青混凝土运输温拌沥青混凝土摊铺温拌沥青混凝土碾压。
2.2 操作要点
2.2.1 温拌沥青生产
在温拌沥青生产前,要先准备一个空的沥青罐,用来存贮生产完毕的温拌沥青成品。对于自带沥青搅拌装置的沥青罐,可以将温拌剂按比例直接加入装有沥青的沥青罐,打开搅拌装置低速搅拌约5 h后,即可完成温拌沥青制备。在连续生产或者大规模生产时,需要配备2个以上有搅拌能力的沥青罐。
2.2.2 温拌沥青混凝土拌和
在长大隧道沥青路面铺装时,较热拌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有较大程度的降低,例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在热伴时规范为170~185 ℃,而温拌的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只需135~145 ℃,推荐的拌和楼拌和温度控制范围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在拌和过程中,由于矿粉、温拌添加剂均为常温添加,会损失一部分热料,因此设定的集料加热温度应比出料温度稍高。
2.2.3 温拌沥青混凝土的运输
在温拌沥青混凝土的运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运输温拌沥青混凝土的车量应按规范要求保温,特别是露出车的部分混合料应加强覆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在车侧面加装泡沫隔板等保温装置,减少沥青混合料在运输和等待过程中的降温幅度。在前车倒料完成前,不要扯开油布、棉被等覆盖物。②用数显插入式温度计,检测沥青温拌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和现场的摊铺、碾压温度。③在从拌和楼储料仓往运输车辆放料时,运输车辆要移动接料,按前后中或分堆接料,从而使混合料的离析降到最少。④沥青拌和楼的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应比摊铺机的摊铺能力有一定的富裕,以避免摊铺机停车待料。⑤运输车辆应根据前车卸料的进度,掌握好时机来撤除保温覆盖物——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⑥车辆在摊铺机前20 cm 左右处停住,避免冲撞摊铺机。卸时应空档,依靠摊铺机的顶推前行。
2.2.4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在进行沥青面层摊铺时,应先进行透层油、粘层油的撒布,保证粘层油洒布后有1 h的蒸发时间。此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对正常摊铺部分,一般不用人工整修;对于边缘和伸缩缝位置有人工(过度)凿除的部分,跨缝作业和摊铺边缘不能避免人工作业时,要求人工适当多预留松铺厚度。②布料器内的沥青混合料
高于螺旋的2/3. ③在摊铺过程中,随时检测松铺厚度,摊铺前熨平板应预热。摊铺机熨平板拼接要紧密,不允许留有缝隙,防止卡入粒料将铺面拉出条痕,保证摊铺机夯锤工作正常有效进行。
2.2.5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碾压
保证压路机台数充足,对于一次性摊铺约7 m的隧道宽度,推荐压路机至少准备3台钢轮压路机(12~16 t)和1台胶轮压路机(26~30 t),2台光轮压路机(12~16 t)用于初压和复压前端,1~2台台胶轮(或光轮)用于复压后端,1台光轮压路机收光。根据混合料级配类型,参照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和正常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碾压,选择合理的碾压组合方式和碾压工艺,但应强调钢轮振动压实和胶轮压实。钢轮压路机的振动作用和胶轮压路机的搓揉作用,可以使其温拌结构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集料位置调整和骨架结构形成更加容易。在无实际工程应用时,应向温拌技术工程师咨询,确定相关碾压工艺和碾压组合安排。
钢轮压路机的洒水以达到湿润为准,不可产生过多的流畅水,胶轮压路机轮胎采用菜油用扫把涂刷。
3 材料与设备
3.1 材料
3.1.1 粗集料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规定。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要求,而按照集料配比计算的质量指标符合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得使用筛选砾石和矿渣。采石场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彻底清除覆盖层和泥土夹层。生产碎石用的原石不得含有土块和杂物,集料成品不得堆放在泥土地上。
3.1.2 细集料
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和石屑。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应保持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通常不宜超过集料总量的20%.
3.1.3 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保持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3.1.4 沥青
选用a级沥青及在其基础上加工的sbs(1—d)改性沥青。工厂制造的改性沥青宜随配随用,需作短时间保存或运送到附近的工地时,使用前必须搅拌均匀,在不发生离析的状态下使用。工厂制作的成品改性沥青到达施工现场后,应存贮在改性沥青罐中。在改性沥青罐中,必须加设搅拌设备并进行搅拌,使用前必须搅拌均匀改性沥青。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取样,检验产品质量,发现离析等质量不符要求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
3.1.5 温拌剂
温拌添加剂应选用新型无水型温拌添加剂,在温拌工程项目实施前,直接添加至沥青罐中,经机械力搅拌均匀后备用。温拌沥青最好随用随生产。温拌剂质量要求如表2所示。
3.2 设备
施工设备主要有沥青混凝土拌和站、摊铺机、双钢轮压路机、轮胎式压路机、自卸车和水车等。此外,还要确定施工机械的数量、型号根据工程规模和具体的作业面参数。
4 效益分析
在现代学制建立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素养随之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各类考试与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受古代视写作为圣贤“立言”方式之神圣感与写作本身所涉及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不敢写、不愿写、不能写的情况普遍存在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复杂多样,但不正确的写作动机与不明确的写作意图,却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代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从个体学习与生活、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展现才华与证明自我价值等“需要”的视角,全面具体地论述了为什么要学习写作这一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问题,这对提高师生的作文认识水平、端正作文的写作动机、提高写作主动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的客观需要
在语文课程实践中,许多人都把作文看做是: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有作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就得对学生有写作要求;而教师有写作要求,学生就得有写作行动。实际上,这一认识没有把课程看做是文化选择与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必需,更没有把作文视为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必需。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之所以要规定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以此提高其写作能力与写作素养,是由于这一能力和素养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是促进学习实践、应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必需行为。或者说,学生学习写作的客观必要性与学习语文课程的客观必要性是基本一致的:学习语文,是个体为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学习写作,也是个体为了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
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为什么写?答案很简单:因为要用。生活里需要书;念书作学问,需要写;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写;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别人,需要写;搞科学研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写。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1]“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的论断说明:个体在学习中要系统全面掌握各科知识,这离不开写;个体在生活中要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相互协调,也离不开写;个体在工作中要及时了解问题、准确反映情况、正确提出建议、有效推动工作,更离不开写;个体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对事物的发现、研究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自然也离不开写。这就是,“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根据张志公先生对“为什么写”这一具有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我们自然就可得出:“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在现代社会,写作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不会写、不常写、不善写的人,其生存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2]在论述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还指出,人们运用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目的不外两大类:“一类是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是要办事情的;一类是用语言作工具搞点艺术,去感染听者或读者,使人受到熏陶,在思想、感情、情操等各方面受到影响。……以前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应用性文体;以后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文学性文体。”[3]在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下,每一个个体随时随地都会以书面语言来“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部分个体还会以书面语来“搞点艺术”以表达情感,这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此看来,个体要接受教育、传递信息、彼此配合、抒感、表达思想,就要学习写作。因此在张志公先生看来,之所以要学习写作是个体实际学习之所需,也是个体实际生活之所需,更是个体实际工作之所需。
二、写作是个体提高分析与综合等能力的客观需要
一些学生(公众)常把作文视为升学、提职、成名等的“实用工具”,把写作与考试升学、升职简单对应起来,没有看到写作对写作者自身能力素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张志公先生则认为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来表述观点、描述事实、说明事物、陈述情况、抒感的作文训练,对个体分析与认识事物的综合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与提高作用。这是由于在练习写作或实际写作时,常能集中而明显地反映出个体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组织能力、情感态度、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与能力,这又是因为,写作要表达认识,就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能力的提高;写作要反映生活,就可使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识增强;写作要谋篇布局,就可促进学生首尾一致、前后贯通写作技巧的形成;写作要遣词用句,就可促进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习惯的养成……如下例就是一则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习作:
我沿着溪边走,看见岸边很多紫花地丁。远看嫩绿的一片。走近看,一簇簇,一丛丛,伏在地上。叶子翠绿,细细的叶柄顶着长椭圆的液汁,花色鲜亮,每株上都有三四朵小花。看上去,它是那么娇小、柔弱,但却又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特别是当风抖动的时候,它没有被风吹得低下头,而只是迎着风颤抖几下,仍然傲然挺直,显示着它的力量。我认为它是最能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的。[4]
这段不到200字的描写语段,却需要写作者具有多项能力才能完成:观察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紫花地丁的特征(“虽然娇小柔弱,但是当一阵风吹来时,它并没有低下头,只是迎着风颤抖了几下,仍然挺直”);联想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联想,才能从紫花地丁迎风傲立的姿态联想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概括能力,就是只有善于概括,才能从描写、联想中提炼出紫花地丁的特征。自然,除此几种思维能力外,遣词用句、比拟描摹等语言表述能力也是写作时必需的。总之,从这段文字中就可看出,写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是一个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述技巧等全面真实的反映。长期而科学地进行写作训练或从事写作实践,自然可提高学生(写作者)分析问题、刻画事物、说明现象、表达思想、抒感的综合能力。
正是在看到写作对个体素质提高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与功能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就强调指出:“写作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首先,要求对于所写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就是要有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要有清楚的思路,从而能写得清晰、严密,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包括掌握足够的字、词和写出通顺、流畅的语句的能力。”[5]在全面深刻论述写作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他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写文章这件事,既不忽视它,也不夸大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把写看成是提高思想、锻炼思想、掌握语言、培养能力的一件事,把它看成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件实际应用的事,看成是使自己具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的一件事,而不是为达到任何个人目的的或是为作文而作文的,和一般说话、交际截然不同的事。”[6]这就说明,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写作已变得和说话一样的寻常,已成为个体适应工作、生活要求的一种必备能力。与此同时,写作虽不神秘但也绝不简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体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也正因如此,写作自然就能使学生(写作者)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和完善。因此,“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样。学习可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熏陶情感、完善人格。写作也是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我们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获得显著提高。”[7]
三、写作是个体表达认识与展现自我的客观需要
在张志公先生看来,除了适应生活、学习这些外部需要外,写作还满足个体情感倾诉、见解表达、自我展现等众多的内部需要。因此,他在回答论述“为什么写”这一问题时也揭示了写作在个体情感倾泻、认识表达等方面的客观需要:(个体为了)“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影响别人,需要写”。[8]就是说,写作也是个体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我认识、发表意见建议、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一种客观需要。或者说,通过写作,个体就可把自己的情感、认识、需要、见解、意见与建议等展现出来,从而使别人了解、理解、领会乃至接受。对个体的倾诉、表达与表现等需要,我们可从三方面求得证实。
首先,人作为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总会有一定的情感需要和情感表现。譬如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事情,个体就需及时应对并做出适当反应。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遇、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9]其次,人作为富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时总会有一定的看法与见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见:人们由于社会地位、客观需要、认识事物角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因而在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同一事物时,就自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具有不同的理由与依据。如个体把这些见解、看法、观点及其支撑的理由、事实有条有理地写出来,就是在“作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每个人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都时时处处进行着或口头的或书面的作文:“作算题,证命题,这些经常不断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论证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写作中极端需要的。任何一门功课,学生都时常要用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回答问题。这其实都是最生动的作文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内容,同时他也会考虑怎样安排材料,怎样叙述事实,描写事物,论证道理,发表意见。在这中间他就很自然地考虑到用些什么词,用些什么句子。”[10]这就说明,作文不但是十分需要的,有时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事物与问题发表看法之际,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分析论证,也就是在写议论文;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现象进行描述说明之时,实际上是在进行着记叙描写,也就是在写记叙文……最后,人作为富有创造的生命个体,面对日新月异的复杂社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也是人类基本特征之一,同时,自我表现欲也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意念与行动。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一直不太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违背了学生的本性,与学生实际生活、情感没有必然联系:“学生本来没有那个情,你出个题目硬要他抒,他就只好说一些并没有真情实感的话,发表一些并没有真知灼见的见解,东抄西摘,东拼西凑……所谓命题作文要用之得当,首先是题要命得得当,所出的题使学生必然能写他确实知道的事情,抒他确实有的感情,不要让他搜索枯肠,没话找话说,不要鼓励他说空话,说废话。”[11]这就说明,成功的作文训练,总是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之愿意写、敢于写进而达到善于写。相反,不成功的作文练习,总是让学生有“无米之炊”之感,只能使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基于此,张志公先生认为写作并不玄妙,而是与个体成长密切相连的一种学习现象,是学生或社会其他成员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法,但同时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真实情感相联系,才能取得实效。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喜欢老师重视自己、表扬自己并乐于展现自我才华。因此,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表现心理而使用多种方法,如在教室或校园内创办作文园地、组织编辑优秀作文选编、向报刊杂志推荐发表优秀习作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总之在张志公先生的作文教学观中,作文虽极为重要但却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常见表达行为;作文在发展个体综合能力中具有重要能动作用;作文是个体表达情感、展现自我的重要途径。正是作文的常见性与普遍性,就决定了作文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作文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又决定了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此看来,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规定要进行写作教学,语文课程实践中之所以要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本原因还在于写作本身是个体生活、学习、成长及展现自我之必需,或说写作过程在促进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客观要求、促进素质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分析认识各种事物与展现自我价值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作文很重要。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会写。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写信,要写日记,要写便条、假条、学习笔记、读书摘要、汇报、总结、计划、实验报告、科学论文,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必要的。写得好或不好,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很有影响,所以,任何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学会写,忽视写的教和学,是错误的。”[12]如此看来,现阶段我们要改进与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就必须:确立以实用为基本导向的作文教学观,并使作文训练过程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成长密切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文教学才能取得实效,这就是张志公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作文教学遗产。
注释:
[1][8]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6.
[2][7]解光穆,陶玉凤.汉语写作教程[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4.
[3]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7.
[4]苏立康.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18-219.
[5]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59.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28.
[9]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9.
[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8.
现将《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中央部门所属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关问题的函》(财综〔2001〕16号)转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财政部文件要求及所在地有关文件规定,办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缴纳事宜。
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中央部门所属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关问题的函
(财综〔2001〕16号2001年3月20日)
全文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残疾人联合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残疾人联合会:
最近,一些中央部门所属单位(以下简称“中央单位”)反映无法按照所在地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问题,要求明确申请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程序。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函告如下:
关于树和花的成语有以下五个:
1、铁树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2、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3、萱花椿树:指父母。
4、火树琪花: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
5、瑶花琪树: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
关于红和绿的成语有以下五个:
1、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
2、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3、绿惨红销:指妇女的种种愁恨。
4、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真的,作为一只毛虫,它实在不应该想这样的问题??美丽的蝴蝶,那可是一朵会飞翔的花啊!
你看,它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一个对毛虫来说意义重大的问题;它也没有自惭形秽,枉自菲薄,躲在某一处阴暗的角落伤脑筋……看上去有点没心没肺,它不停地啃吃着树叶,一副埋头“苦吃”的样子,连抬头看天的时间也没有。
终于有一天,毛虫长成了蛹。原先它吞食的树叶成了它最重要的营养,也许正是这些营养物,促使了毛虫的转变。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一刻??蛹裂开了一道口:是毛虫,是毛虫要从蛹里出来了!
可是,让世界惊讶的是:从蛹里钻出来的并不是毛虫,而是一只美丽的蝴蝶!
生物学家讲的故事远比我讲的要好得多,如果你饲养过毛虫,并见证了它的生命历程的话,你所体验到的故事将远比生物学家的要好!
现在,请转换一下视角,我们可以把毛虫看成是一位读书人??
毛虫啃吃树叶,就像读书人阅读书页;毛虫不停地在吃,就像读书人不停地在读;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就像读书人蜕变成知识渊博万人景仰的学者、专家……
这只是一个比喻,可又不仅仅是一个比喻。
一个人的成长不能离开阅读,就像鱼不能离开水,毛虫不能不吃树叶。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就会明白许多关于成长、关于学习、关于读书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吧。
翻开这本书,你一眼就发现一个现象:原来,这是一本充满“毛虫”们写的阅读体验的书,这些阅读体验,我们称之为“鲜读”。这些“毛虫”们读了许多的好的文章,并把它们推荐给了我们。假如你以前没有读过这些文章,你就能从他们的阅读体验中找到这些文章的精髓。还有,假如你没有体验到过阅读的快乐,你就能从他们的分析中找到这种快乐。一句话,阅读这本书,你将直接体验到做一只“毛虫”的快乐!
水塘在黑夜中沉寂,这使我怀念水塘边的那棵有鸟窝的老榆树。
我和母亲来到乡下时,那棵树长满了榆钱。榆钱泛着淡淡的绿色,钱串似的,压弯了枝头。后来,榆钱落了,榆叶变老,黑绿黑绿的。知了爬到榆树上,知了的叫声很尖长,使山里的夏天更加闷热。夜里,塘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地叫着,开始是一只,后来便此起彼伏。白天,我们看见一群一群的小蝌蚪,摆着黑黑的小尾巴,摇着黑黑的大脑袋,从塘的深处游到塘的浅处,从浅处游到深处。母亲说,蝌蚪是青蛙淘气的孩子。秋天来了,榆树的枝丫上有了鸟窝,鸟窝一天天大了起来,小筛箩一样,母亲指给我看那鸟窝。这是一个已经开始凉爽的傍晚,太阳红色的光辉擦着山顶在慢慢消失,山顶有很美的晚霞,晚霞擦抹着母亲很美的脸,我发现母亲脸上流淌着一种很厚的温暖。
天气越来越凉,风也大了起来,在山坳里回旋时发出一种响声。我望着老树枝丫上的鸟窝,问母亲:“好高啊,妈妈,风一吹,会掉下来吗?”
“不会的,鸟的窝垒得很结实。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它们不会让窝掉下来的。”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很大很深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怜。我和母亲一起望着蓝天下黑黑的一团,我们一起想象那高高的温柔,我们虔诚地为它们孤独的、风雨飘摇的幸福祝福。
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黑的一团从几丈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羽毛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
此后,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我长大后又去过几次那个山坳,我到水塘边找那棵老榆树,老榆树已被人伐掉,只剩下一个很悲凉的树桩。乡下的树已很少,我已很难看到儿时那样的大鸟窝。塘里的青蛙还“咕哇”“咕哇”地叫着,小蝌蚪还是一群一群在水塘边游着。我为这些青蛙和它们的孩子庆幸着,它们生活在离城里人较远的乡下,否则,它们早被送上了城里那些豪华酒店的餐桌。但我不知,它们还能幸存几年
人类何时才能开始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这个世界原本是为我们和它们而共同创造的。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会怀念水塘边的那棵老榆树3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了池塘边哪些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想想为什么作者说小鸟的幸福是“孤独的、风雨飘摇的”(4分)
“孤独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飘摇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2分)
(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2)一个关于“窝”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我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右图是小鸟在鸟窝中歌唱的欢快情景。根据本文的主题,请给这幅图配上一句或几句优美的文字,表达你的感受。2分
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06年湖北黄冈市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卷)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江南各省各有不同的说法。如浙江省的“小雪无云大旱。”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边。”湖北省的“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关于小雪节气的时令谚语【集锦】
2.各地关于二十四节气歌谚语大全
3.各地关于二十四节气歌谚语大全(2)
4.小雪节气关于农事的农谚【汇总】
5.2015年有关小雪的谚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