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专图书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本文提示了目前大专院校图书馆在如何为教学工作服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
我国的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工作在当今全民的科学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技论文。它同我国的大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一起构成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体系。而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图书馆是大专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能配合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配合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可配合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觉悟等等。应该说,它的这些职能在既往的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应用的发挥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但是,无可否认,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际要求,以及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或者说它既往的工作职责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大专院校教学发展的需要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本文就大专院校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走向作一初步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辅助教学者的角色
在既往的工作中,我们时刻都在强调图书馆是大专院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配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配合国民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它却始终没有改变一个辅助者的地位和角色,无论在参与教学中的比重有多大,却始终无法让它从后台走向前台,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遗憾。
2、有限的施教空间
目前,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图书馆在大专院校的教学中起何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自身工作性质的决定,使其无法走出自己工作的狭小空间。也就是说,大专院校的图书馆目前还没有与社会各类图书馆进行互联。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大图馆的格局并没有真正形成。尽管目前图书馆配备电脑、也配备了宽带,但是网际间并没有做到互联,基本是处于相互隔绝,互不沟通的状态。当然,这一问题的存在,不是一两家图书馆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全面的问题,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甚至全社会共同来参与。所以,图书馆目前施教的手段只能在本校本馆的狭小空间内来进行。
3、被动的施教手段
大专院校的教育,在目前的情况下,体现的仍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修业对象,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另一种形式应当是图书馆教育了。而目前图书馆教育也是在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愿的原则下,利用课下的时间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图书资料。上述两种教育形式都是一种被动的教育手段。换言之,学生对图书馆知识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于教学内容的要求的,学生不能也不允许把图书馆当作第一课堂去阅读大量的图书资料文献来解决一些专业上的问题。科技论文。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被动教学的特性还体现在目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以“守门待课”的形式来接待学生的。他们只是按学生的要求被动的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书资料,而不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第一线中去,与主讲教师一起安排教学课程,把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图书资料提供出来,编排到专业授课当中去,成为专业授课的内容之一,尽管目前要求图书馆参与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大,情况也多少有些改变,但传统的图书馆参与教学的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人改变,所以,它参与教学的能力当然也被大大地弱化了。
二、今后工作的基本走向
历史进入到21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正在兴起,并在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一个融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制已经成为了这一教育模式的主体。在这一大好的形势下,大专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发生重大的变化,它将由传统的图书馆走向数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图书馆,从而扩大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职化它的教育的主动性。使图书馆参与教学的能力大大加强,使它的工作从台后真正走到台前,这也就是图书馆工作走向的基本思路。
1、图书馆的教学功能要从被动的单一的模式走向主动和主体化
正如前所述,传统的大专院校图书馆教育是局限在一校一馆内的,而且处于被动地位,手段也是单一的,它的工作内涵是由图书馆资料的收集、咨询、借阅等工作流程来完成的,在简单的重复的劳动中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职能。但在今天,由于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图书馆的内涵再丰富,技术手段再加强,今后的图书馆因有效借助这些优势,不再被动的向学生提供上图书馆文献信息,而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获取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知识资源。这时学生将坐在图书馆里足不出户便可对自己所需求的图书资料信息瞬间获得。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高科技含量的全球化的图书资料信息共享,就是我们传统图书馆工作体系或者把被动在教育职能变成了主致力,把单一的工作变成了丰富而立体化。科技论文。当然,不能否认,在今天,某些图书馆的传统的工作流程在一定的时间内仍将被保留下来,但它只是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和主体。今后,总的趋势是大专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走向,就是学生可以自由利用图馆的电脑,通过互联网来检索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所藏的文献资源,而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图书馆资源被利用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格局的形成,既使得大专院校的教育职能从被动的单一的模式走向了丰富的立体化,它是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意义上突现了图书馆教育的教学职能。
2、图书馆教育要走向开放式的教育
大专院校传统的图书馆教育对学生是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的,如只有本校学生才能借阅,何时开馆借阅、借阅时间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度,限制学生利用图书馆效率,使得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也就限制了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普及,图书馆不仅要把所藏的所有图书文献资料向本校学生开放,而且要向其它各类院校甚至全社会所有成员开放。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任何时间来访问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走向立体化的全方位开放的局面。
3、从辅助教育走向主导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随着大专院校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大专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将发生巨大和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它的教育职能从辅而转变为主导性。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图书馆教育的一次革命。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具体体现在,首先,传统的课堂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被打破,课堂灌输式的教育受到极大的挑战,随之而来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却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图书馆将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积极参与,从台后走向台前,从配角走向主角,从辅助走向主导。课堂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奉行了几十年的教学宗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目前这种局面实际上仍然没有被全部打破,这当然有教育政策的问题,也有体制的问题,更有认识的实践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内容,听从老师的指挥,这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空间,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从教学内容形式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今后发展的方向是,课堂教育与图书馆教育处于一种并驾齐驱的地位,由此课堂教育的内容要移到图书馆去解决。图书馆不但是一个讲坛,而且还是一个论坛,是一个自由发表学术观点和看法的场所。其次,图书馆教育的主导性还表现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工作的弱化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人内涵的增加。这就是要求图书管理人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即由被动的管理者变为主动的施教者。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大的降低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影响却逐步扩大。当然,正如上述,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是一位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精通图书管理业务的人员。他不但要及时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图书资料,同时还要准确科学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学术上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光是图书管理员、服务员,同时又是一名教师。
三、目前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大专院校图书馆工作职能的转变,实际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在新世纪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速建设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保证体系,丰富和扩大馆藏内涵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馆藏的图书文献资料来实现的。要把图书馆办成主导性的教育职能机构,首先必须建立图书文献的保证体系,不断的扩大和丰富馆藏内涵。这是实现图书馆主导教育职能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级各类图书馆进行联网,做到优势互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在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来扩大馆藏内涵。如此,图书馆的功能才被充分利用。
2、加强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的教育、专业修养
学校课堂教育的多元化和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加强,必然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知识提高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图书管理人员自身的教育与修养问题。因为图书馆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成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动眼能力大多数都要移到图书馆内来实现,所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兼有了图书管理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课堂教师的一些工作任务就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图书馆理员来帮助解决。所以,图书馆理人员要必须有很高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实现图书馆教育主导职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施强 论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高标图书馆工作 2002.1
[2]喻文,何琳. 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对策与思路 [J]. 图书馆,2007,(1).
[3]丁传奉·图书馆与校园文化[J].图书馆论坛.2001,(5).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创新转型
趋势
分类号G250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04
1.引言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从久远的以收藏保管为主的藏书楼,到昔日“静”字高悬的阅览场所,发展为今天以读者为中心、兼具020(Online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服务特征的复合型图书馆,逐渐肩负起知识工厂和创新触媒的职能。大学图书馆一直被誉为“知识的殿堂”和“大学精神的象征”,并在大学中确立了作为“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含学习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站在信息技术前沿的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成效显著,并前进在读者主动参与、开展互动型服务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道路上。
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始终围绕资源、空间、设施、人员和技术等方面展开,不过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已经构建起“以人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吴建中针对“人、资源、空间”三个要素,强调突出人在图书馆的位置,进行全媒体的资源整合,并发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同时,将图书馆的服务分成“二线”(技术)、“一线”(读者)和“超越”(延伸)三个方面,依次探讨了拓展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路。2016年4月,美国图书馆协会了《2016年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其中提到:今天,人们很少谈论图书馆能提供什么,而是图书馆能为人们以及和人们一起做些什么。这反映出图书馆“见物更见人”的新发展观。2015年,全美发起新公众意识运动――“图书馆转型”,有1500多所图书馆签名参与。可见,以读者为中心,强化馆员能力,充分整合资源与空间,借助先进设施和技术,有效提升服务品质,是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x不开国家的教育发展方略以及学校的整体定位和建设目标。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教育、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2015年10月,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报告》,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框定了基本思路13],中国的大学图书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创新”和“转型”这两个核心关键词,即在创新思想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创新的服务理论、方法和技术,营造全新的服务体系,从而开创服务的新局面,迎来服务的新面貌;图书馆必须在读者需求的牵引下,大胆推进服务转型,善于突破,敢为人先,使图书馆成为大学发展的知识动力之源。
2.需求分析
2016-2020年是大学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重要转型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型发展”是这一时期全球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征。面对环境变化和角色转变,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在上一个五年内积累了很多经验,形成了一些共识。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统一的虚拟门户、与其他图书馆及机构发展合作关系、支持创新发展、为更多用户提供开放权限等,核心目的就是为哈佛大学乃至全世界的用户提供无可比拟的卓越资源和服务;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针对大环境改变带来的图书馆员角色的改变,提出应当从关注数字人文领域、图书馆学教育变革、明确图书馆新职能、数据管理以及开展机构重组和员工培训等5个方面进行探索;北京大学图书馆认为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自助服务、泛在服务、软件工具及其服务、用户数字素质教育、用户共享空间、保护隐私和知识产权、联盟化是图书馆的应对之道。图书馆越来越强调在自身资源、空间、服务和人员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作用,不同程度地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和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阅读推广、数据馆藏和智慧服务,成为时空虚拟的交流空间,在增强亲和力和鼓励探索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实现更多元化的社会功能。
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思考基点应当是,以“三元聚焦”工作原则①(图1)为纲,紧跟时代特征,大胆开拓进取,在读者需求的牵引下,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营造全新的服务体系。根据需求特点和程度,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可分为刚性、柔性、拓展性以及条件性等四方面。其中,刚性需求指读者依赖图书馆提供的必不可少的服务而形成的需求,例如文献信息资料、阅览场所、咨询检索、图书借阅及文献传递等;所谓柔性需求,则是一些即使图书馆不提供,也仅仅是降低效率或弱化氛围,对读者不会造成直接影响,包括查新查引、文化传承等。当然,若是图书馆有效地提供了这些服务自然会赢得加分,获得信任;拓展性需求属于图书馆积极主动承担的、能够满足学校深层次发展的创新型服务,涵盖嵌入教学、支持科研、情报分析、数据管理、知识服务、辅助创新等,满足这种需求能够展示一所大学图书馆转型和创新的能力,也是图书馆新的生长点;条件性需求是图书馆服务合理、有序、且有效推进的基本保障,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包括:馆员队伍建设、机构改革、建章立制和生态管理等。面对这些需求,图书馆应当不失时机,抓住不断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强化馆员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转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争取资源、完善管理并优化服务机制,奠定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对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大学图书馆必须突破传统的按图书馆业务流程(功能)来设置机构的思路,应当站在读者的角度重新定义组织模式,改革或重组管理与服务机构,确保各项服务尤其是全新业务的有效、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应对举措,包括:(1)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立足自身,提升馆员队伍素质、增强综合业务能力;(3)结合实际,发挥资源保障的优势,在嵌入教学、支持科研、辅助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4)紧跟时代,在传承文化、辅助创新、再造空间等方面大展身手;(5)重点开拓,在情报分析、机构知识库建设、学科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创新转型的目的,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全新的服务,进而引领未来发展。
3.趋势预判一:发挥专业优势,全面融入教学科研
作为转型的核心突破方向,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情报检索与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深入地融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去。
3.1融入教学
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演变,正如美国新媒体联盟的《2016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所述:在线学习、协同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等教育范式,正在向着深度学习、学习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等方向发展,向着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向的知识探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甚至于要让学生成为课程内容的创造者。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图书馆坐拥优质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检索工具、专业精准的信息咨询服务、方便适用的研讨交流空间服务,应当逐步融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发展趋势来看,图书馆服务与教学的结合,越来越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平台,辅助支撑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图书馆可以重点考虑在电子教参系统建设、新型信息素养教育和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等方面有所作为。
电子教参系统的优点是,能够将学校课程体系中教师推荐的⒖际椋以数字化的形式主动、在线推送给选课学生,便于学生借助包括移动设备在内的各种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是值得深化探索和推进的服务。早在201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开发完成电子教参系统,并完全实现与学校教学平台的无缝对接,进而首创了以教参系统为核心平台的“智慧泛在课堂”服务。在智慧泛在课堂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组织课件与资源,推动课下学习、课上讨论,而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通过平台随时提供学习资源、信息素养支持、搜索工具等,支持学生在泛在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翻转课堂、协同、群组学习和互动分享。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于2015年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就提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掌握“阈概念”,建立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方法。可见,针对教学及各类学习、研究资源,建立新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资源利用和重组意识,学会快捷、准确甄别并能够有效组织所需资源的技能,进而建立个人的专题知识空间,是大学图书馆重点思考的方向之一。可以考虑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结合,依托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平台,营造泛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教师完善课程设计和评估,进而使用“学习分析”方法来跟踪学生的互动和学术进程,通过数据挖掘来分析学习过程,确保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
3.2支持科研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核心职能之一,是衡量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于是,支持科研自然就成了大学图书馆展示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针对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图书馆分别从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科研情报分析服务等不同方面,开展了丰富多样且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图书馆的发展赢得了赞誉。
随着科研过程的加速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未来大学图书馆服务应当朝着提供精准而全面的科技情报分析、高效优质的数据管理和机构知识库建设等方向转型。其中,科技情报分析可以分为:(1)面向科研人员和课题小组的微观层面服务,包括:热点分析、专利分析、定题分析、研究趋势、同行对比跟踪等;(2)面向院系和大型(跨学科)研究团队的中观层面服务,例如:学科态势分析、科研人员或学者的评估/评价、学科布局分析等;(3)面向学校及职能部门(管理决策人员)的宏观层面服务,包括:学科/领域影响力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机构学术影响力分析等。
其次,面对科研过程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大学图书馆应当考虑承担建立标准、编制规范以及存储、利用、展示和分析等数据管理或数字学术支撑职能,并通过构建科研数据管理平台,为科研人员或科研团队开展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提供支持和协助。美国新媒体联盟2015年的《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指出,数字化数据管理能提高主题搜索结果和引用的精确程度,便于更好地分析和揭示科研活动的演进路线和趋势。
另一方面,建设机构知识库和发展人文数字中心等是值得图书馆关注的发展方向。目前,相关工作都是以大学图书馆为主体或牵头落实。尤其是机构知识库,可以在汇集、保存校内学者的学术成果与智力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向外界展示、分享信息,形成开放获取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播。
4.趋势预判之二:对接创新体系,拓展服务职能
图书馆常规的职能是信息资源和科技情报的集散地,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和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也应当主动地思考如何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应当以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作为场所的空间利用、作为弘扬大学精神的文化传承、以及作为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的辅助创新等职能。
4.1再造空间
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下,空间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以藏书为基础、阅览室为主体、满足个体阅读和研究需要的传统空间布局已不适应互联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图书馆正逐步演变为支持学习、科研、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要求的综合性、复合型学习场所。所有这些演变都表明,空间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事实上,空间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之一,可以分为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以及虚实结合的创新空间。其中,实体空间属于传统服务的基础设施,用于存放馆藏、提供阅览、营造知识殿堂的氛围,是读者能静下心来学习、进行研讨交流的好地方,同时,还是环境文化的集中地,是读者凝聚思绪、放飞梦想的平台。但其静态、孤立的特点,不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虚拟空间则因为其动态、实时的特点,能够促进互动和社交,同时,在虚拟空间中很容易对资源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聚类,进而建立个性化专题档案,实现知识管理与分享。因此,虚拟空间可被看成是串联实体空间的灵魂,是激活互动交流的钥匙。
未来,融合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优势的知识空间或称创新空间,将成为大学图书馆的主体空间模式,应当重点关注。知识空间可以在场所、学术交流平台、阅读和专题构建辅助平台、资源(知识)的管理和利用平台、社交平台等涉及图书馆服务的各个方面相互支撑、展现综合优势。现在已经存在的IC(Information Commons)、LC(Learning Commons)、KC(Knowledge Commons)等,可以被认为是知识空间的试点或者雏形。在知识空间理念下,服务会绑定社交,资源可升级为知识,相对静态、孤立的实体空间活动有效组织,图书馆变成了知识交流和创新的枢纽。其中,物理空间中的书要让位于人,取而代之以更多的互动交流与研讨环境,进而引入物理位置感知、3D导航、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营造创新体验氛围;与此同时,在数字空间中应优先考虑建立辅助阅览和学习的工具和平台,逐步实现从资源聚类到知识重组的升华,按需嵌入信息素养培训与指导,创建有效的群组及社交机制,并且基于大数据进行动态统计和分析,将掌握的读者行为习惯和喜好应用于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4.2传承又化
传承文化、弘扬大学精神,是历史赋予大学图书馆的光荣使命。大学图书馆拥有资源和空间的独特优势,有稳定的读者群体,具备通过推游幕活动来传承文化的有利条件,可以在环境文化、阅读推广以及育人文化等方面重点突破。
环境文化建设,是图书馆长期存在但今天仍需要创新的工作。常规的思路是借助历史故事、知识典故、国情风光、名人名言等营造人文景观,很好的例子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主馆中的“孔子学堂”、“荷田”、“图书馆变迁之沧海一粟”、“日本文化角”等十余处主题景观。然而在今天、尤其是将来,可能需要考虑观赏性同实用的结合,同济大学图书馆的“闻学堂”可供借鉴。“闻学堂”集文献借阅、展览、讲座、研讨、交流和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基于图书馆搭建起创新形式的文化教育平台,在为学生营造兼具传统文化学习和美学熏陶的环境方面树立榜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思源阁(上海交通大学文库)”,则打破传统,以交大人的学术成果为基础,很好地展现出交大的学术发展脉络和交大人的精神、文化特质。
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当仁不让地应成为阅读推广主阵地,关键是要在思路、载体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可供参考的案例有,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经典名著闯关游戏,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爱上图书馆”(2012年第10届IFLA国际营销一等奖),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时光”活动(2016年第14届IFLA国际营销奖第二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鲜悦(Living Library)”。
大学图书馆还应当主动承担育人职能,可以借助展览、讲座、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凝练文化育人的品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巧妙地利用“五馆合一”的定位,以“物理巨擘、赤子情怀和科艺双馨”为主题,通过多视角、全载体、重史实的方式,广泛宣传李政道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对中国科教事业的突出贡献,激励莘莘学子奋发钻研,形成了优秀的多功能育人平台,成为校园中备受欢迎的文化地标。
此外,为了切实担当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大学图书馆还应当重视馆员队伍的自身建设,营造和谐的组织文化,确保稳定、精良和高素质的服务体系。
4.3辅助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帜下,大学图书馆必须敢于迎接挑战,为学习创新、学术创新、科研创新等提供辅助支撑。辅助创新完全可以打开思路,在各个方面、每个地方落脚生根。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尝试使用定位服务改善大学体验,借助学生自主开发的学习伙伴程序,帮助学生定位图书馆内同班同学的位置,帮助学生在图书馆内形成学习小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基于“感知、认知、探知”的理念,积极开展新技术展示、体验和应用,首创性地引入了互动屏幕、带有Kinect的XboxOne、3D打印机、各种新技术支撑的新设备等,让学生有机会亲临体验、感知到新技术魅力,进而通过触摸新技术、认知并领悟其原理,未来经过学习和潜心研究、探知更多的创新技术。
另外,也可以通过构建特色环境来营造创新氛围。创客空间就是一种极具创意和表现力的形式,对于促进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在这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给出了一个很有推广价值的案例――交大一京东创客空间(见图2)和焦土①创客空间,其中,交大一京东创客空间采用9个废旧集装箱改建而成。创客空间为学生创新创意实践提供了基地,为学生交流创新思想提供了平台,为学生DIY建立了实验室。未来,依托创客空间,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宣传创业项目、举办创新竞赛、组织创新研讨会、支持学生作品展览等,图书馆可以在辅助创新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激发校园创意做出贡献。
5.趋势预判之三:强化自身能力,巩固品质服务
为了在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成功转型,图书馆需要首先夯实基础,增强自身能力,凝练服务品牌,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生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图书馆服务优质、稳定、而且可持续发展。
5.1绩效资源
资源建设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资源属于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基础,资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服务的品质,有限的经费必须最大程度而且有效覆盖学科才能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当前,大学图书馆应当集中思考面向未来的、有效的资源建构和评估/价机制,包括:提高读者对资源购置的参与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评估/价模型,建立自动化编目系统等。同时也需要考虑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
ACRL早在2010年就指出未来大学图书馆的重要发展趋势为“馆藏的增长取决于用户”。近年来,邀请读者共同参与资源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需求驱动的采购模式(DDA),很好且充分地发挥了读者在资源建设中的决策作用。DDA模式经过适当改良,已在国内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应用,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创的资源建设“三一原则”也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三一原则”将资源建设的权限分配给院系师生、学科馆员和采访馆员,操作时采用“院系师生说了算,学科馆员定基调”的方式协同完成购置,其中还包含面向院系分馆1:1配套经费的专业资源建设模式。事实上,改变过去图书馆(馆员)全权决定采购的封闭式决策模式、转而建立由读者需求驱动的资源建设方式,已经成为今天的共识,关键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大力推进。
其次,在满足读者和学科需求的前提下,运用科学模型来规划并分析资源建设的效益和投入产生比,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具体来说,基于读者的阅读、引用、发文等数据,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团队活跃度、学者贡献等参数,建立定量和/或定性模型,用于在采购前对资源的重要性、适用性和性价比进行评估,在使用后对资源的效果、价值和满意度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合理的绩效型馆藏优化机制。
另一方面,随着资源数量的增长、尤其是电子资源的快速增长,提高编目效率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考虑借助关联数据、书评等新思路来提升资源的揭示度。有条件的话,应当开发自动化编目系统,或者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盟、充分发挥协同优势。
5.2生态管理
科学有序、高效合理的管理是图书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各项工作协调健康推进的关键。因此,需要考虑通过改革或重组,在减少内部业务接口、强化沟通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创建一套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新的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近年来,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借助机构改革或重组,感受到发展的潜力,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进行了全面的机构改革,基于读者的需求牵引,将原有的13个部室整合为由读者服务总部、技术服务总部、行政管理总部及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组成的“三部一所”精简结构,形成了全新的扁平化、多分馆协同管理模式,真正让读者成为了中心,有效简化了工作流程,增强了工作协同能力,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就;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在2015年完成了机构重组,拆解了过去以馆藏为核心的流通部和多媒体部,取而代之以学习支持、研究支持、信息化与数据、资源建设、特色资源、综合管理与协作等六个中心,外加一个古籍图书馆,以崭新的大部制结构开展读者服务E303。事实证明,机构改革或重组势在必行。
有了良好的组织机构,还必须在工作规范和馆员队伍建设上积极创新。首先要有目的、与时俱进地制订工作规范,梳理和整合业务流程,优化运行机制,在兼顾严格性和灵活性条件下,确保机构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而保证工作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其次,可以按照金字塔结构和业务功能分类、分层(专业、辅助)组建馆员队伍(图3),并且应特别注重培养馆员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不断强化和拓宽专业知识,让馆员在融入教学、支持科研、资源建设、传承文化、辅助创新等不同方面都有机会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面对大数据和数字学术时代的挑战,大学图书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强化管理。全面、有效地管理好各类(基础)业务数据,既可以准确、实时掌握工作动态,监控业务联动状态;也能够通过统计分析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品质;进而可以在保证数据统一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统一口径对外数据。条件允许的话,图书馆应考虑建立数据统计平台,实时、自动地采集来自各业务部门和应用系统的各类最小单元基础数据,在需要时一键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归口报表,然后充分利用这些基础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监控各个业务和服务环节,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热词:台湾出版业 数字阅读 社馆合作
如同全世界大多数的出版市场一般,台湾的传统书市也正处于一个发展相对缓慢的势头上,有趣的是,却有越来越多的有志者加入这个行业。
台湾传统图书出版市场情况
台湾登记的图书出版业者在2002年为6023家,当年图书出版量为38746种,到了2012年,图书出版业者增加到15528家,图书出版量为42212种,事实上,这一万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6本以上新书的,估计只有1000家左右,这个现象说明了台湾出版产业的活力与弹性,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甚至是不以出版为主要获利来源的,有许多业者跟文创商品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更多元、更有个性的产业特色。
相较于出版业者数量大幅增加,台湾书店家数却日渐减少,书籍流通周期也显著缩短,实体书店销售总量更是节节下滑。跟大陆的情况相同,台湾书市依赖网络销售的比重越来越高,有很多限量版的图书,甚至只在网络上销售。
根据台湾大型连锁书店金石堂2014年的年度报告,图书市场销量排行榜上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本地制作的书籍登上畅销书之列,其中耐人寻味的是,有许多源自大陆年轻作家的小说类书籍深获台湾读者喜爱,历史人文类书籍也颇受青睐,由此也可以看出,两岸合作出版,共创华文阅读共同市场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在读者方面,根据台湾2014年“全民阅读力大调查”显示,与4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台湾人平均阅读时数、阅读量、购书量、购书经费都下降,有72.6%的民众认为看网络新闻也算阅读,有65.9%的人认为看脸书也算。这个现象说明,网络阅读正主宰着出版产业未来的转型,如何整合网络与实体的发展,是出版业未来共同面对的课题。但本人仍然乐观地认为:利用台湾充满出版活力的特色,结合大陆发达的互联网与广大的内需市场,相信将会带动整个华文出版势力的崛起!
台湾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的情况
“数字内容产业”是台湾目前积极发展的核心产业,相关部门讨论并通过了《加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方案》,积极辅导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根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的《数字内容产业白皮书》显示,数字出版产业已具备良好基础,其中传统出版产业发展相当蓬勃,近5000家出版商,每年提供数千种的杂志;9000余家出版业者,每年更提供数万种的书籍。此外,还有20多家报社,出版20余种电子报纸。加上台湾的宽带网络普及率已跃居全球第二位,相信在更多出版业者提供丰富的数字内容后,势必会有更多的使用者愿意使用这些便捷的服务。
传统出版产业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有许多厂商掌握这一时代趋势,提供数字内容相关的编目建档、查询管理、版权管理系统、文档保护软件、会员管理、多元付费现金流系统,并积极投入数字内容的营运服务,包括各类型数字内容的授权征集、委托营运及营销推广,电子数据库B2B及B2C销售等等。
现在台湾比较流行的营运模式,是由数字内容网站(或数据库)提供在线电子书全文浏览及随选打印,并提供随选图书POD(Print on demand,按需打印)服务。目前最重要的市场,无疑是台湾大专院校的图书馆市场。依台湾大专院校图书馆近几年来电子书、数据库的采购趋势,他们最需要以下三者:电子资源、电子书和杂志。
目前,台湾的大专院校图书馆数字出版采购经费部分主要分为“租用”与“买断”两种。大专院校图书馆为降低成本,以有限经费购买更多的册数,并简化采购程序,先后组成几个联盟,希望藉由团体的力量争取较佳的采购条件,目前参与的大专院校约有160所,加盟的图书馆通常只要支付自己所采购的电子书费用,即可使用全部联盟所订购的电子书,因此短短数年,大专院校师生可阅读的电子书册数急速增长。
根据台湾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台湾年出版书种在5本以上的出版机构中,37%的出版社有出版电子书的经验,其中75%是自行制作,25%交由平台商制作;出版社遭遇的共同问题至少包含人才、版权两个方面。
另外,根据台湾数字出版联盟的“2012年数字阅读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电子书读者认为阅读或购买电子书籍已影响他们对于纸本书的阅读时间及购买意愿。该联盟“2012年第四季数字阅读行为调查”则显示,电子书阅读者最常阅读的电子杂志内容依序为商业理财(31.0%)、旅游美食(17.7%)、3C 科普(15.9%);最常阅读的电子书内容依序为文学小说(36.6%)、商业理财(17.8%)、休闲旅游(12.3%)。总之,数字出版在台湾仍属起步阶段,整体开花结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增长力道已经越来越明显。
台湾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现况
台湾图书馆购书普遍受到公共部门采购法的限制,所以近年来,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总处于一种既紧张又依赖的矛盾关系当中,部分出版业者主张公共图书采购应该按定价较高的价格买书,但也有许多推动阅读的人士持反对意见,因为台湾图书市场折扣战越演越烈,主张图书应该仿效法国按定价销售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许多业者寄望公共图书馆应该率先响应,为出版者提供一个更美好的市场环境。总之,台湾出版社与图书馆2014年共度了一个微妙的时光,后续发展仍值得关注。目前台湾各级图书馆市场状况,可分析如下:
1.台湾公共图书馆(仅计总馆,不算分馆)共230间。各级图书馆的采购与大专院校的采购方式较为不同。各级图书馆主要服务一般民众阅读,因此在采购上经费较为充足。各级图书馆也是许多出版业者重要的销售对象。
2.各级图书馆在采购的品项及类别上,为符合一般民众的阅读口味,越是大众口味或平民文学越是采购重点。
3.为落实阅读向下扎根的理念,目前各级图书馆有建置青少年/少儿阅读专馆的趋势。这也将稳定支持许多台湾少儿出版社的发展。
4.各级图书馆的电子书采购方式,逐步朝向集体采购的方式,主要以较大的图书馆进行采购,提供分馆一起分享阅读。
通过对我院图书馆图书自动化系统流通系统数据抽取,对我校近一年来图书流通情况作了一个列表说明。
2阅读倾向分析
医学图书阅读率占75.70%,这既与我们的馆藏以医学图书为主有关,也与医学院校师生术业有专攻的特点相关。大专生以借阅医学书为主。在医学类图书中,借阅基础医学的学生较多,借阅的广度和深度略显不足。其中R3为基础医学,在医学书借阅量中占1/4以上的比率。H类和I类阅读率也比较高。大多数大专生阅读目的明确,有较强的实用性、功利性。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应付期中和期末考试。也有相当一部分大专生为了应付英语和计算机类考试而有意借阅这2类图书,由于我院图书馆这2类书馆藏不够新颖丰富,没有完全满足这部分读者需求。今后购书时,可适当扩充这2类书馆藏。
相对而言,高职生以借阅医学书为主,文学书借阅率也比较高。教师以借阅医学书为主,多数教师以借本学科书籍居多。而且很多专业书反复续借。教师借阅目的主要是为了备课和搞课题,相对学生而言,所借图书专、深。反映了教师比较有钻研精神,对本学科图书进行了深入的阅读。但由于反复续借某几本书也造成了这些书在某些教师手中滞留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师生的阅读机会。为了便于图书流通,我们规定教师借阅专业书为期60天,最多能续借4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通矛盾。
除了借阅医学书,一些学生对其他类目图书也有所涉猎。B类、H类、I类、T类借阅率比较高。能多读一读这几类是好的。相对而言,我院图书馆A类和K类馆藏质量比较高,读者借阅率少了一些。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向学生推荐一些A类书。K类书教师借阅率相对较高,学生借阅率相对较低。多读历史书对医学生增加历史知识,以史为鉴是大有裨益的。在I类书中,读文学名著的同学有一部分,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热衷现代通俗小说,如武打和言情小说。建议这部分同学控制一下其中的阅读比率,多读文学名著,以增加文学修养。
总而言之,我院图书馆读者以借阅医学书为主,这在医学院图书馆,结构是科学合理的。没有出现二八现象,即80%的图书只有20%的读者,20%的图书有80%的读者,我们的馆藏得到了有效利用。大多数师生以钻研业务为主要阅读目的,这是可喜的。在医学之外的其他类目图书借阅上作一些微调,多增加阅读一下知识性图书,减少一些娱乐消遣性图书,阅读倾向就更加科学合理。
3促进大学生阅读的思路和对策
促进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人文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更是所有图书馆人的使命和责任,除了做好相应的馆藏建设外,还需要图书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阅读的引导和促进工作。加强阅读宣传和辅导,让好书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以板报、网络、博客等形式向读者推荐社科方面的好书。主动参与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有些经典名著,大学生自己真正去读懂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学院或图书馆可开设相应的经典名著阅读指导和欣赏课程。加强与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学生社团一起,共同促进阅读。
关键词:高职教育;图书馆;馆藏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25-02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应以“结构合理、重点建设,突出特色,实用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来指导藏书建设。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就图书馆资源建设问题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大学必有众多卓越的学者,才能感到图书设备的重要,也唯有丰富的图书设备才能吸引专家学者,而且帮助他们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人才与设备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他主张把“充分的图书和仪器”作为办好一个大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图书文献的信息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当好领导的“耳目”、教师的助手、学生的向导,为领导决策、教学科研服务,就必须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首先是藏书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学院的三大支柱之一。
一、普通高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馆藏资源的区别
1.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是专门培养具有科学研究、经营决策、发明创造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其藏书注重学科的理论性、科学的专深性、知识的广博性。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应用性人才。也就是说如何能将发明的专利,科学研究的成果变成产品,实现创造发明者的梦想。因此它的馆藏资源应侧重于科学的实践性,用于指导生产的各级标准,专利文献,科研成果及应用型、职业技能性的图书。
2.专业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其馆藏也要突出本行业的特色。普通高等学校大多为综合性大学,其专业面广,学科门类齐全。而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较明显的行业特征,专业设置具有较强针对性。我院的情况正是如此,所开专业大部门是围绕与船舶制造相关的技术门类设置的。在学院的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工作中,与船舶制造相关图书的需求量肯定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3.办学规模
办学规模是图书馆确定藏书量与藏书结构的重要依据。由教育部编制,经国家计委和建委审定通过的《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中对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作了明确规定:“理、工、农、医、体各科规模为5 000人时,藏书70万册,3 000人时藏书50万册,2 000人时藏书32万册,500人时藏书为13万册。”我们曾对武汉地区几所高校图书馆进行过调查,如:武汉大学图书馆藏书为300万册;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为220万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图书馆藏书为62万册;江汉大学图书馆藏书为52万册。以上是普通高校图书馆藏书的规模。
4.学院特点
我院作为一所正在发展中的职业技术学院,为大专办学层次;待业特色显著(船舶类),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达1万人,其馆藏图书近70余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25万册,印刷型文献藏书与教育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特别是专业图书,因此,在进行馆藏建设时更应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加大专业图书的收藏比例,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书籍的需求和教师在进行教学科研时参考书的选择范围,满足教育的需要。规模与普通高等学校有较大区别。根据学院的长远发展规划,到2010年印刷型文献藏书总量为36万册,这与教育部的要求有一定出入。因此,在进行馆藏建设时更应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加大专业图书的收藏比例,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书籍的需求和教师在进行教学、科研时参考书的选择范围。
二、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馆藏建设
为尽快使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学校在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图书馆也为此采取各项有力的措施,使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为馆藏建设提供保障
资源短缺这是图书馆老生常谈的话题。书价的不断上涨,也是造成经费短缺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增加了图书采购资金的投入,加大专业图书的采购力度,特别是重点专业及有关应用技术和技能训练方面的图书,为馆藏资源注入了新血液。学院计划将每年教育事业费的3%~5%用于图书文献的购买。
2.增加科技专业期刊订阅数量,弥补专业图书的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专业性期刊具有内容广泛,知识新颖,时效性强,情报含量大,流通范围广等特点。针对我院专业设置特点及读者群层次的改变,加大了专业期刊的订阅量,由原来的五十多种增加到六百多种,开设了科技期刊阅览室。船舶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由于船舶类图书发行种类和数量有限,此类图书的采购工作难度较大,拿钱买不到此类图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是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读书群庞大,其发展更新速度快且书价昂贵。为此在加大图书购买量的同时,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此类专业期刊的订阅量。为使期刊能较长时间的发挥作用,我们改变原来的简单装订为精装成册,因为精装期刊的费用远远低于购买相应信息含量图书的费用,简单装订即不便作为馆藏投入流通供读者借阅,也不利于保存,势必造成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科技过刊阅览室,缓解了专业图书供需的矛盾。
3.增设样本书库,提高图书利用率,保证教学用书
随着学院在校人数的不断增加,图书馆读者群体也随之庞大起来,购进的新书特别是一些热门图书不断被续借、转借,从未上过书架,加之复本量有限,能借到此书的读者很少,如遇上教师急需时也毫无办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增设了样本书库,将所进新书每种选取一本作为收藏阅览,全天开放。对来阅览的读者我们提供几种方案供选择,一是看到所需图书可将分类号及书名写下,交给书库工作人员进行预约借阅;二是可将所需章节复印后归还;三是可每天来室阅览。样本书库的开设,扩大了图书的利用率,保证了教学用书,深受读者的欢迎。
4.建立购书协调小组,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为了合理的分配有限的资金,将其用在刀刃上,并使购回的每本图书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建立图书采购协调小组,由采购人员负责组织,各系派专人加入,定期召开协调会,听取各系对图书资源的要求,对购书经费进行合理分配。这样既能照顾各系的需要,又能通盘考虑,做到有的放矢。
5.馆际互借,延伸扩大馆藏
学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工作都有资金保证,经费的私有制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我们要充分发挥武汉地区高校图书馆雄厚的资源优势,建立有效的协作网,进行馆际间的交流互借,实现资源共享,延伸扩大馆藏资源。对读者急需的图书信息而在本馆无法找到的,定期组织外借,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6.增设现代化设备,开辟新的服务途径
我们已步入到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将作为一种资源、一种动力、一种环境、一种战术,为科研、生产、经营、决策管理、文化教育等服务。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载体的出现,将打破单一传统的图书载体垄断信息的局面,人们不仅仅从传统载体――图书中获取信息,还可以从磁盘、光盘等电子读物进行阅读,并通过Internet网走上信息高速公路,以获得更快捷、更丰富、更广博的知识信息。为此,图书馆增设了电子阅览室,通过电子阅览室可提供电子读物阅读服务,读者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资料,扩大信息资源,开辟新的服务途径。
图书馆作为学院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藏建设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基础工作做起,把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抓好,使学院尽快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奔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书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10.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do a good job in building materials Vocational Development
YUYan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Wuhan 430050,China)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 服务
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收取适当费用。”这就是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员工,而应扩展到其它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甚至扩展到全社会范围内的普通市民。
一、高校图书馆具备社会化信息服务的优势条件
1、信息资源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师学习了解最新科研动态的机构。馆藏资源不仅有期刊、报纸、图书、外文资料、百科全书、法律法规等纸质载体,还有光盘、磁带、各类数据库等非书载体。而且不同的高等院校收藏的文献信息重点不一样,其在专业性文献建设方面是其他信息机构不可比拟的。这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收藏的独特之处,也是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优势所在。
2、技术和设备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这使得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还开通了校园网和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具有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资源,实现了全球化资源共建共享。
3、人才优势。据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近10万工作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90%,受过专业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生还在不断地充实这支队伍,这种良好的知识结构队伍使高校图书馆具备了较强的信息开发能力。其次,高校里的教师是社会上知识水平最高的一支队伍,馆员在与他们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可以利用他们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使得高校馆成了本地区某领域人才最集中、技术最尖端、信息最丰富的交互中心。
二、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从传统服务走向用户本位的服务理念。“用户本位”服务理念的关键是要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意识,建立和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只重视文献收藏建设而忽略文献利用的工作方式,让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
2、“传统”加“数字”的服务模式。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高校图书馆都加快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进程,数字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那么传统图书馆是否将被取而代之呢?否!传统图书馆既以收藏纸质文献为主,用户需到现场履行借还服务的人——人服务方式;但纸质版的文献保存时间长,不易失真,且系统全面,不存在版权保护问题。数字图书馆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字的形式收藏文献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人——机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不受馆员服务质量的制约,也没有时空和数量限制,信息传递快,可以获得最新信息;但这种服务方式受用户硬件条件的限制,用户如果没有计算机或网络便不能获得服务,其次数字信息载体保存期短,内容不系统且易失真,还有病毒侵蚀的安全问题以及读者的使用习惯问题等。
3、从一般服务发展到高专业的服务技术。面对几乎是无限增长的信息源,用户需求必须通过文献资源集藏机构之间的合作才能得到满足。此类机构分散于国内外各种大中型图书馆,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只有专业图书馆才有力量建立起各种信息资源的搜索、获取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因而高校图书馆应促进数字资源的收集、存储、组织和加工,加强特色库的建设,开展网上专业性、特色性文献信息服务,不断把开放的、免费的学术期刊纳入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范围,及时整合专业资源,形成专业文献信息资源高度集聚的特色,作为稳定、持续、高效服务的基础。
要围绕用户需求开发出系列信息产品,推动个性化的专题信息服务,以最快的速度从眼花缭乱的信息资源中搜集筛选出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使之有序化为用户能够直接利用的形式,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推进社会化信息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4、从专门型走向复合型的服务人才。作为高校图书馆领导不仅要重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更应重视图书馆的人才培养。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如在职深造、网络培训、业务学习交流等,支持馆员攻读更高学位,给馆员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还可以制定一些适合本馆的政策激励馆员自觉学习,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把馆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不仅具有敬业意识、学习意识,还要具有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他们在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信息业服务时,能从浩瀚而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中帮助用户获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使高校图书馆成为传播知识、创新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袁渊 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未来[j].《图书馆杂志》,2009.8。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职院校 图书馆 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发展起来。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拥有图书和其它馆藏资料已不再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目前,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已经成为集传统资料收集、整理、保管及现代电子资料查阅综和系统及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节点。在目前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图书馆的信息职能的发挥需要人才的支持,因此,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现有图书馆人员素质已经成为目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1 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工作人员学历偏低且知识结构单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有部分存在着大专以下学历,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当这些人在图书馆工作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图书馆知识,使得他们无法满足现代网络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图书馆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对现代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限,这也造成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1.2 工作人员缺乏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在目前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之中,有的图书馆目前还停留在纸质工作模式,有些甚至还在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图书馆主要着力于为读者提供纸质文献方面的借阅服务,图书馆员对信息技术的发速发展感到压力很大,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由于年龄呈现老化及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限,使得他们无法满足现代网络信息文献的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为读者提供定题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等较高层次的信息掌控能力。
1.3 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管理制度上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竞争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管干多干少、服务质量好与坏都是一个样,在职称评定、干部晋升的时候“论资排辈”的现象也很严重。有些馆员年龄比较大,拘泥于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不思进取,不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是职务和待遇都比较高;而年轻馆员善于钻研,勤奋好学,有创新能力,对于如何改革、如何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职务评审时却因为资历不够上不去。
1.4 某些高职院校本身不是很重视图书馆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甚至是高中合并或者升格而创建的,这些学校以前可能连一个图书室都没有,升格以后学校只注重其它部门的建设,根本就没有把图书馆当作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少高职院校把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导单位,而没有作为学术性机构来进行管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还把图书馆当做后勤单位,而相应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也被当做机关后勤工作人员。因此,院校领导就把图书馆作为了安排家属及闲散人员的较好去处,导致图书馆没有高素质管理人材及信息人才,最终使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2 21世纪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复合型人才
在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中,信息化图书馆建设需要管理信息的复合型高技术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图书馆普遍缺少这些人才,这就使得图书馆的发展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同时,从图书馆人才结构布局来看,人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从图书馆服务类型来看,传统的纸质查阅仍占据主要地位;从图书馆信息开发的手段来看,仍处于低级阶段。现在,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引进了自动化图书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自动化系统只能使用较简单的功能不能使现代化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图书馆实现信息化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的状况与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很不相称。因此,图书馆工作手段变革及信息化创新已经成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则更是重中之重。
3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才建设
3.1 改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网络科技的迅速崛起,21世纪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传递信息的先导服务机构及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中心。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中心,着力打造新时期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标准。图书馆各级领导部门要及时调整向观念,树立人才兴馆战略,同时改变原始的“重藏轻用”观念,避免将图书馆变成庸人的避风港;在图书馆人才建设培养方面,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及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图书馆现代化。
3.2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培训
在现代网络时代,信息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信息的存放、组织、管理、传递、利用等都需要掌握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图书情报收集整理技术是复合型人才必须拥有的专业技能。现在以湖南某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其图书馆的经济地位及收入都不能满足其在短时间吸引大量复合型人才,只能通过图书馆内部人才的挖潜,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素质,主要是通过在岗培训来实现这个目标。在岗培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市级图书馆做好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工作是扩大本单位影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要明确地方文献的范畴。地方文献是指记录有关某地区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主要包括地方史志、地方出版物、地方人物三个组成部分。地方史志资料,是对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特产资源和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记载。地方出版物是指本地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资料,以及本地区各部门出版的期刊报纸和内部资料。地方人士编撰的图书资料必然归入地方文献,如何界定地方人士是一个重要问题。地方人士既包括长期在本地工作对本地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也包括那些在外地工作的本地区籍贯的知名人士。
2 地市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我省各地市公共图书馆一直都很重视搜集、整理和利用地方文献的工作。
2.1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要做好,必须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淄博市图书馆专门向上级主管部门写了报告,由市委宣传部下发“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的文件,工作人员按文件精神,与各区县宣传部门联系,形成自上而下的搜集网络。潍坊市是由市政府转发市文化局“关于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本市各单位和个人向图书馆呈缴其编着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莒南县图书馆则利用人大、政协召开会议之际,向领导汇报情况,上交提案,受到县领导重视,由县图书馆起草,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向全县征集本县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和论及本县的一切作品,为收集全县地方文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争取领导重视外,图书馆有关工作人员还应积极利用多种途径来搜集地方文献。德州市图书馆在征集地方文献工作中采取了几种做法:通过发函给在德州工作或德州籍的专家学者,征集他们的着作;走出图书馆,进行登门拜访;馆内设立地方文献征集小组,专门负责接待办理收交事宜。潍坊市图书馆与市直、区直党政部门、机关单位、各大专院校,厂矿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他们主动寄送或登门征集,并充分发挥各基层图书馆的作用,由各县区图书馆征集所在地地方文献,不定期向市馆缴送,同时与外地潍坊籍作者建立联系,一旦有作品问世就寄送给图书馆。
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潍坊市馆采取专门管理、分工合作的方法。由专人负责分类编目工作,建立专门登记簿,设专架进行组织排列,编制三套目录,采编部设一套公务目录(分类),文献室设两套读者目录(分类、题名各一套)。对地方文献的分类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主要是对地区性明显的图书,以地区名作为再区分的标准,既便于按地区进行检索,又增加了地区间的可比性。淄博市馆则建立了地方文献特藏室,负责地方文献工作。他们在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时,增加了“中国地区专类复分表”中的市区县的细分类目,对该市及所属五区三县均加细分号,如淄博市为5231,张店区为5241,桓台县为5245等,使这些原来都集中在山东“52”号下的地方文献得以进一步区分到市县。为了便于检索,他们设立了分类、书名、着者三套目录。德州市图书馆还与全市各县级图书馆协作,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实现了地方文献的联网检索。
读者借阅服务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读者借阅情况是体现读者借阅服务工作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志。高校的整个工作都是围绕着教学和科研两大中心任务来开展的。教学是中心,又是基础。
1.高校图书馆与教学
高校教学工作的安排是非常严谨而有秩序的。每学期的教学进程都遵循着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基本固定的教学日程。整个学期的工作都是分阶段、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学。每一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的各个不同阶段又在第二学期循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秩序。图书馆的读者阅读情况也是随着教学需要而发展变化的。
2.调查、统计、充分做好读者借阅工作
读者借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是第一线工作。它是联系读者与藏书的桥梁,担负着把图书馆极其宝贵的知识财富传递给广大读者的重任,使图书馆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面向教学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是图书馆员工作的指导思想。调查统计是读者借阅工作的基本功,经常对读者情况、藏书情况、以及每一时期、每一教学阶段的变化进行数据统计,并通过这些数据对读者借阅工作进行分析。资料和数据积累多了就可以摸索、了解读者借书、用书的规律。然后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安排服务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做到处处主动,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根据不同教学阶段,掌握读者阅读的不同需求
经过长年学校图书馆工作和调查分析发现,读者阅读规律是由学院教学的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这一客观现实所直接决定的。学院的教学进程大体分为开学、期中和期末阶段。每学期的这三个不同阶段,读者阅读情况和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开学初期学生纷纷返校迎接新的学习任务,他们要把在假期里借用的书归还图书馆,同时又再借本学期学习需要用书。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阅读出现了三方面的集中:(1)借书时间集中,在自习课与课后时间涌向图书馆;(2)借书的种类集中,多是本学期学科的教学参考书;(3)借书数量集中,把借书证规定的借书量都借满。这样,就会出现借书。因此,图书馆读者借阅工作必须针对“集中”这一特点,充分做好准备,迎接“”的到来。为做好这一工作,最好有一专人负责,在假期内向各系、各专业的任课教师了解下学期所需参考书的范围、数量,事先准备好,以备开学之用。这样即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也缓解了教学参考书流通的紧张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藏的作用。
4.读者阅读图书倾向的调查统计
为了解图书的借阅和利用情况,最近在本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338人。依照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读者的阅读倾向,将本馆图书分为若干大类,以此对我院学生的阅读倾向及目的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统计。
第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院的学生(主要是中师二、三年级;大专一、二年级的学生)2005年借阅图书的数量、目的、类型。采用2005年读者借阅情况的电脑记录与2005年九月初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抽样检查。
第二,调查分析
我院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5万册之多,其中流通图书(包括中、外文书库)有34万册(读者只允许借阅流通书库的图书)。2005年我院有读者6136人,其中,大专生2583人,中专生3553人。2005年学生借阅图书总数是210042册,平均每月借阅图书2761册,每人年借书量为34册。
从读者按类借阅图书统计的结果来看,主要是借阅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如:G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有2册,占9.20%;H类(语言文字)有6册,占24.97%;J类(艺术)有3册,占13.65%;K类(历史地理)有2册,占5.49%;TP类(计算机技术)有2册,占5.95%;另外是中外文学作品,有8册,占29.76%;以及哲学、心理学方面的图书也有较多的同学阅读,有1册,占4.07%。这与我院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吻合。
第三,读者阅读图书目的的调查统计
读者阅读图书除为了充实自己外,还借阅学习参考书,此类读者的总人数占46%,这说明,学生已意识到,就读期间要以学习为主。这类图书融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拥有的读者不少,如《英语难题释疑》、《当代实用英语精华》等。读者认为这类图书的特点是:A、紧扣专业。通过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可使所学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同时,还可锻炼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提高外语阅读水平。B、增加词汇量。随着社会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学科相继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新的专业术语和外文词汇不断涌现,读者通过阅读外文图书和外文原版书,掌握了新知识,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外语水平。
第四,读者阅读报刊资料的调查统计
阅读学术性书籍的读者有24%左右,这类期刊主要是指那些对读者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期刊,如:《教学与管理》、《北京教育》、《英语学习》等。这类书读者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希望更多更广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向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努力。
阅读娱乐性方面的读者有54%左右,这一类期刊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拥有的读者最多。A、文摘类期刊,如:《广州文摘》、《读者》等,阅读人数高达80%以上。这一类期刊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文摘类期刊所登载的文章多数是各报刊中轰动性大,影响面广与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章组成,且来源于广大读者的热情推荐,可称得上是文章中的“精品”。另外,文摘的知识容量大,通过阅读即可了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能从那些精彩的文章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B、青年期刊,如:《大学生》、《黄金时代》等。青年期刊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了当今青年的心声,不仅与青年的日常话题尤其贴切,而且还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阅读心理学方面期刊的读者有23%左右,如:《青年心理咨询》等。心理学方面的图书,即详于心理分析又辅以实际事例以供参考,有较强的实用性,读者的阅读目的在于:A、了解自己。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开放,而心理又较浮躁的可塑性阶段。他们阅读心理图书,借助有关知识,分析自己的心理和性格特征的组成因素,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学会解决自我心理难题。B、了解他人。主要是通过心理方面的知识分析,了解别人的各种行为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过程,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与各种不同性格爱好的人和睦相处。
阅读教学教育类期刊的读者有7%左右,如:《中小学英语教学》等。这类期刊的阅读对象一般是中师三年级与大专的学生,他们对教育类的期刊情有独钟,其目的在于提高实习期间的教学水平与今后在工作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第五,读者喜欢阅读的外文图书的调查统计
刚进大学的新生,接触到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充满了新鲜与好奇。他们除了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书以外,便是毫无目的地阅读图书。到了高年级,已进入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阶段,自学能力增强了,外文书库便是学生常去的地方。这时,他们可根据本专业的内容,有目的、有范围、有选择地到书库去阅读更高层次的图书进行探索与研究。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国家教委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在全国推行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将四、六级英语的通过率列入高校的考核指标,这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更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第六,读者常到书库阅读图书的调查统计
到中文书库阅读图书的读者是居第一位的。文学是社会的产物,它对人们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哺育、艺术熏陶的作用,同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长效而潜移默化的。学生课后也需要放松一下自己,看一些消遣的文学书刊也是一种调节脑力劳动的方法之一。到外文书库的学生大多数是为了学习的某一目的而去查询学习资料的,其阅读内容基本局限于专业课以内。到阅览室去的读者仅次于到中文书库的人数。期刊具有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出版周期短,情报含量大等特点,故历来读者对期刊的阅读与利用率都较高。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日趋多元化,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更广泛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向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到典藏书库的读者局限于大专的学生,因此读者不多。
通过对学生阅读倾向的分析,感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阅读倾向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新的趋势。图书馆应重视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更新观念,根据读者的需求,调整藏书结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职能的作用。
5.读者阅读倾向实质是图书馆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