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夫和魔鬼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第1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魔鬼和渔夫》里讲的是一个智慧故事。

故事讲一个穷渔夫在船网鱼。最后它网到了一个瓶子,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突然从瓶子里出现了一个魔鬼,魔鬼要杀了他,渔夫去问原因,然后用办法把魔鬼重新引回瓶子,让它又呆在海里。

我想:生活中也有许多聪明的人,它们都像那位渔夫,用办法来战胜别人,帮助自己,让自己脱离危险。诸葛亮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在《草船借箭》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确是一个聪明、又文化的人。老师说过,聪明和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在开始的。在到森林里旅行时,最好带上一支枪,有什么毒蛇、猛虎、雄狮等野兽时就击中它们,不让它们伤害自己……这就是聪明。

《魔鬼与渔夫》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了的道理:一定要让聪明帮助自己,使自己未受到伤害。

第2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课堂练习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它具有激感、语言训练、推进课堂教学、启迪思想、发现问题、总结巩固等多项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想改变新课程下课堂练习遭遇的尴尬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以为,首先要从教师设计基于“教”“练”相融的语文课堂练习入手,设计时应做到认准时机、依托文本、基于学情、兼顾年段特点,让课堂练习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让口头表达与书面作业互相结合。

一、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学生的批注可以是难懂字词的注释,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受、见解、疑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别注意的警语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静心批注,并展开讨论交流。运用好研读阶段的批注练习,可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后则安排巩固知识、语言运用小练笔等。

二、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基于学情,让练习轻松有效

我们设计课堂练习应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或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激起练习期待;或放缓坡度,降低练习要求;或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多层次练习等。还可根据低段学生认知特点,放缓坡度,一步一步设计,先扶后放,逐层提高要求,学生学得扎实又有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作业超市供学生自主选择:

1.必做题:摘抄好词好句,复述课文内容。

2.选做题:①请你以“我想设计一种新的……”为开头写一段话。②试着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多的花。教师根据不同学情,将作业分为人人必做的基础型和自主选做的拓展型两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拓展型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兴趣特长展开想象,可以画画,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创新,设计出别人没想到的东西,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此练习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

四、兼顾年段特点,让练习更有系统

语文课堂练习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还应包括听、说、读这几个方面,字、词、句、段、篇是练习的根本,每个年段都有侧重点。如何根据年段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例如,同是让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段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低段学生只要求说出对课文的大致印象或对课文的感受即可。中段教学,则要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中段学生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知识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铺设台阶,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主要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弄清楚了,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可让学生先搞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这些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另外,还可采用填空、课题展开等方式,为中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铺设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达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渔夫和魔鬼》,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关系和故事主要情节来概括,笔者曾这样教学概述此故事:

1.教给方法,练说故事梗概。

师:《渔夫和魔鬼》这个故事很长,要把这么长的故事用几句话讲清楚,我们要抓住故事主要人物的关系,还要抓住故事发生的主要情节来说。谁能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全体学生练说。教师指导、鼓励、倾听)

第3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普希金 童话诗 童话特色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第4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格林童话》在语言上朴实无华、生动流畅,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又充满了德国的乡土气息,令人倍感亲切。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格林童话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1同学跟我介绍了《格林童话》这本书,我拿起书就被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们都有一个童话梦,不论是白雪公主还是灰姑娘,都是我们童年里难忘的童话故事。

当我读了《小弟弟和小姐姐》这个故事后,姐弟俩历经苦难,凭着纯洁和善良的力量战胜对手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明白了:遇到困难,只要勇敢去面对、去克服,最终一定能战胜它!

在《狼和七只小山羊》中,小山羊机灵地躲过了狡猾的恶狼,并和母亲一起杀死恶狼,救出了被恶狼吞下的兄弟姐妹。聪明的小山羊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懂得了:遇到危险时,只有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拯救自己。而在《聪明的农家女》里贫苦农民的女儿凭着自己的智慧,不但拯救了父亲,还获得了国王最真诚的爱情。还有在《三片蛇叶》中,勇敢忠诚的小伙子死而复生,恩将仇报的恶公主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些童话都告诉我们要怎样对待美与丑、善与恶。善良美好的人最终总是能够得到幸福,而恶人们尽管开头十分嚣张,最终都会得到被消灭的下场。

《格林童话》里的每个故事都是那样地引人入胜,里面的主人公都是那么的勇敢、爱憎分明。它能教人学会更好地生活,使人的心地变得更宽广,想象力变得更丰富。《格林童话》带给我无穷的快乐!我真喜欢《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2我们每个人年纪很小的时候都读过童话,而且都相信童话故事中的事,如王子变青蛙、沉睡百年等是真实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那些美妙的童话故事已经慢慢的从每个人的心中淡忘了。从童真不解事故到童话变成飞灰,也许你午夜梦回的惊恐就根源于此。

最新心里颇不宁静,每晚闲暇时间,总爱捧起这本书——《格林童话》。厚厚的一大本,却固执地想把它全部读完。最初也许只是一种坚持,读到后来却让我在童话中找到了一分宁静的体验。

格林童话是给孩子写的书,透过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顽强追求。公主、王子虽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总有一个英雄的出现让坏人受到惩罚,好人获得幸福;善良的人民总会得到天使的救助;魔鬼与上帝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邻居。在阅读中感受到儿时那种单纯的快乐。

回过头来,反观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孩子懂事起,就给孩子这样文化的熏陶,孩子怎会粗鲁低俗,怎会在恶的边缘徘徊。孩子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我们的教育在面对孩子时少了这些文化的滋养,让我们的孩子在成百上千的题库中艰难啃书,于是,孩子没有爱读书了,读书也完全是应付检查。

在帮孩子纠正个别字的发音,用我们已经久违了的童话思维去帮他理清较为纷繁的故事脉络的过程中,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沐浴心灵,增加了很多乐趣。

如果给我一盏明灯,我愿照亮孩子前行的脚步。关心孩子,从真的关心开始,从思想关心开始,从读书开始。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3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故事书《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它里面有许多好玩的故事,如“不莱梅镇的音乐家”,“灰姑娘”等等。

下面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臭小子学害怕》从前有个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很聪明,小儿子呆头呆脑的。父亲只喜欢大儿子。当然大儿子也有做不来的事情,比如,当父亲让他在半夜里外出去取东西的时候,会想起可怕的东西,便说:“我害怕,我不去。”这话被小儿子听见了,说:“害怕?是什么东西?我从来就没有害怕过。”

有一次,父亲让小儿子出去学本领。小儿子说他想学害怕。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了同事,同事说:“学害怕,那就跟我来吧!”结果小儿子把同事推下楼。这事被父亲知道了,立马给他50银币,让他独自出去闯世界。在离开家不远的时候,他又说:“要是我学会害怕就好了。”

这事被一个人听到了,便对他说:“不远处有个魔鬼住的宫殿,谁能在三天之后出来,就可以把公主嫁给他。”于是小儿子就在那里住了三天,然后娶了公主。他想学害怕的这件事被公主知道了,公主便把一桶鱼倒在小儿子身上,让小儿子知道了什么是害怕。

《格林童话》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看吗?那就快翻开这本故事书吧。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4我从小就爱看童话和寓言故事,因为在那些新颖、鲜活、生动的童话中,我找到了另外一个多彩而真实的世界,使我幼小的心灵认识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这些书中,我最爱的就是《格林童话》。

《白雪公主》中恶毒的王后千方百计的毒爱善良的白雪公主,要将她置于死地,但是善良的白雪公主每一次都能逢凶化吉。最后王后穿着烧红的铁鞋跳舞,痛苦地死去。我明白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渔夫和他的妻子》中,渔夫的妻子无止境的贪婪,最后使自己一无所有。我明白了做人要知足常乐,不能太贪婪。

《金鹅》中小傻瓜心地善良,帮助了小矮人,使得后来小矮人总是帮助小傻瓜。我明白了做人要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我牵挂着《格林童话》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一起跌倒,一起爬起,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我深深地陶醉在《格林童话》神奇的世界中。

《格林童话》这本书使我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天堂,有了梦幻般的朋友,让我的世界变得十分充实,对未来充满了纯真的美好期待。

格林童话读书心得5《格林童话》里有仙女,精灵个个都会魔法。还有恶人和善人,恶人最后受到了惩罚,善人最后得到了回报。我们要想自己也有“魔法”就要好好学习,学到很多的本领,才能帮助别人实现愿望。

在《格林童话》里我最喜欢的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渔夫在河边钓到一条金鱼,当他要把金鱼装鱼篓时却开口说话了,它请求渔夫放了它,并对他说它可以实现他的愿望。渔夫很同情它,所以把它放了。渔夫空手回到家后对妻子讲了这件事,妻子责怪说:“你真傻,咱们的房子都不能挡风遮雨了,你也不问它要一栋别墅。”渔夫不去,但他害怕妻子,只好硬着头皮去了。他来到海边对金鱼说出了妻子的愿望,金鱼说:“好心的渔夫回去吧,我回满足你妻子的愿望的。”渔夫回到家看见破烂房的草房变成了别墅,妻子也成了贵妇人,金鱼已经实现了妻子的愿望。

可是第二天早上,妻子又想当国王。渔夫不同意,可又惧怕妻子。渔夫来到海边,海水翻起黑色的波浪。渔夫唤出金鱼对它说;“实在对不起,我妻子想当国王。”金鱼说:“回去吧,你妻子的愿望已经实现。”渔夫回到家别墅已经变成宫殿。谁知女王并不满足,她要当整个帝国的皇帝。渔夫觉得妻子要求过分了,可女王不允许别人反驳自己,于是渔夫很无奈地来找金鱼。这时的海水漆黑如墨,波涛震天。渔夫唤出金鱼对它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妻子要做皇帝。”“回去吧,她的愿望已经实现。”渔夫低着头回到家说:“皇帝陛下,这回你该满足了吧。”谁知女皇却对他吼道:“你这个蠢材,我要当教皇。”他跌跌撞撞地来到狂风怒吼、巨浪滔天的海边。苍凉地唤出金鱼对它说出妻子的愿望,金鱼又实现了他妻子的要求。渔夫垂着头回到家心想这回妻子该满足了。第二天,女教皇告诉他想主宰宇宙。他发疯一样地跑到海边对金鱼说出妻子的愿望,金鱼看了看渔夫什么也没说,转身钻进了大海。渔夫回到家,发现高耸入云的教堂不见了,妻子正坐在破草房前。

《格林童话》也很受我们欢迎。《格林童话》里,故事编得好,这几个故事,有的会令人悲伤,有的会令人欢快,也有的会令人神奇……这样,我们就会喜欢看这本书。而且,每个故事都很精彩,就像电视里放的一样。现在,你们知道《格林童话》为什么会受我们欢迎了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想要什么,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都不能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第5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 主角 配角

课改推进至今我们先后借鉴和学习了好几种教学模式,先是杨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接着是杜郎口模式“三三六”,现如今又是高效课堂。不管是哪种模式,其核心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其目的都是提高课堂的效率。有了效率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十几年的课改推进,我们的老师学到了许多的模式,也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但真正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课堂仍然是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即使在对一节公开课进行评价的时候,所有的老师们都惯用一句话来评价,那就是:学生配合的非常好。我想,这个意思就是说老师是主导,是主体。教学改革了十几年,学生仍然是配角,没有提升到主角的位置,否则,怎么能说“学生配合的好”这样的话呢?

几年前,有小学的老师在中学进行了高效课堂示范课,很新颖,是由学生来主持课堂的,而老师只是对学生和学生交互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予以指出就可以了。那堂课很活泼,效果很明显,现在却销声匿迹了。但那种思维模式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能不能把这种模式应用到我的语文教学当中呢?

从2013年三月开始我就着手改进并落实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总结,在中考中,我所带的语文科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正确性。从这学期开始,我从初一的学生抓起,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深化,让其更有效果。

我把这种模式称之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模式是这样的:课前编制,分发导学案,导学案包括了课堂引入、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精读点拨、达标测评、教学后记,作业布置几个环节。老师只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两个环节,并在导学案中做出,其他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同时给班级的某一个学习小组成员布置任务,让他们把所有的环节认真研读,不会的提前询问老师,以求能够在课堂上合理应对学生的提问,然后要求他们主持课堂,而我则旁听,发现问题,及时更正,真正把自己摆在了主导、配角的位置。每次的课堂都轮换不同的小组来主持。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其一,可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则成了名副其实的配角。其二,落实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老师真的讲的少了,想要超过十五分钟是很难的,这就符合了高效课堂的要求。其三,学生活动多了,课堂的疑问多了,气氛活跃了,害怕回答错误的心理障碍小了。因为面对的是他们的同学,是同学在当小老师,在提问,他们想问倒这些小老师,这样就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乃至平时不愿意举手的学生也都跃跃欲试,这是个好事情,好现象。其四,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来当小老师,而且非常愿意做这件事,既然是老师,自然希望比别人知道的要多。所以,要主持课堂的小组成员前一天都很认真,绝不抄袭,不剽窃,而是发挥自身的智慧和积淀,解决新问题,不会的就向老师请教,以求课堂上尽可能完美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评价学生的回答,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其五,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弊病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学生的课堂提问和回答都不能令人满意,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课堂超时,内容进行不完。不过这些弊病在学生的不断学习过程中会逐渐的加以改善,这种改善实际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话到此处,仍然要赘述一句,一节优质课就应该是有最大实效性的课,而不是面面俱到,花拳绣腿。

这里有一个课堂片段,让老师们了解这一模式的具体情况。

《渔夫的故事》课堂片段

师:我们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现在我把课堂交给黄立阳小组来主持。请上台。

黄立阳:有请褚玉龙同学主持。

褚玉龙上台,说:我们现在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这个环节我们课前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进行检查。哪位同学来完成第一题?并在阅读时把空填上。

学生一:《渔夫的故事》选自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内容包括民间故事、通话、寓言等。

褚玉龙: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褚玉龙:哪位同学能把第二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吗?

学生踊跃举手,选一学生上台写,同时,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生词,然后和写在黑板上的对照,再纠正。接着,学生用一分钟巩固生词,扫清障碍。

褚玉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大声的读。

学生读。

褚玉龙:大家停,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二:渔夫和魔鬼斗智斗勇的故事。

学生三:渔夫用智慧战胜魔鬼的故事。

褚玉龙:都对。这两位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好,现在把课堂还给老师。

师:刚才在大家认读生词的时候,有几个词读错了。桅杆gān,不读桅杆gǎn.。长而且高的读杆gān,比如电线杆,细而且短的读gǎn,比如笔杆子。嗦读作:luōsuō。

师:刚才我们的小老师褚玉龙同学课堂主持的非常好,不急不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评价也很到位,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下面有请下一位同学主持课堂。

黄立阳:有请高鹏同学主持。

高鹏起立。

上面所呈现的课堂片段是我经过多次的课堂改进修正而来的。2013年初春开始我在运行这一模式时是由一个组的所有成员都上台前来主持课堂,其中一人主持,另外三人在旁边等候,小组合作时四个主持课堂的小老师都去巡视课堂,监控学生,并解答学生的问题。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课堂效果我调查了学生,很是不如人意,所以我从四月份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仍然是小组主持。不过,小老师依次轮换上台,其他小老师在座位前研读课程内容,而老师适时打断小老师的课堂程序,把错误纠正过来,这样一来,课堂始终掌控在老师的手中,我对每个学生课堂表现都能做到了然于胸,并适时的调控。2013年10月份,我上语文公开课时,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的。课后进行评价时,有老师提出在课堂上打断学生的话不可取,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于是我又进一步的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两周后,我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主持课堂的小老师把他的内容主持完之后不要直接把课堂还给下一个小老师,而是先还给老师,这样就避免了插话带来的弊端。从上面的课堂片段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修正后的课堂程序的具体操作。在这一模式下,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人翁,是真正的主角,而老师确确实实地把自己放到了配角的位置,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种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把课堂的确还给了学生。角色的真实意义的转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这是自己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尤其是班中的几个差生,如杨鹏、刘璇、张学强等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内心深处的竞争的活力在这一模式下被真正地激活了。这一模式我从上学期的初一学生到现在的初三学生,已经坚持了三年。中考时,我所带班级学生语文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0%,相比较之前不足50%的优秀率,这个成绩是意想不到的。

第6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恐怖电影 艺术效果 对比

一、恐怖片的定义和发展

(一)恐怖片的定义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恐怖片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观众毛骨悚然的影片”。它们“有的是对畸形的或者邪恶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心理探讨,有的是关于可怕的妖魔鬼怪的故事,有的是利用环境制造悬念气氛的神秘惊险故事”。

《电影艺术词典》则解释为:“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森可怖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好奇心的故事片。”

大体上说恐怖片就是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森可怖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好奇心,使观众获得审美的故事片。

(二)恐怖片的发展

1. 默片时代

乔治·梅里爱开创了影史上的首部恐怖片《恶魔城》。此时的哥特文学,则为这一类型的恐怖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中包括美国首部恐怖电影《化身博士》(1908),紧随其后的还有《莫洛博士之岛》、《格雷的画像》以及经久不衰的《科学怪人》。

2. 20世纪30 40年代

美国怪兽和反战题材引领热潮。这时期有声电影出现,为观众增加了至关重要的另一维度。怪兽题材从三十年代的《吸血鬼》开始一直持续了15年的演绎。其中1941年的《狼人》很具代表性。后来战争开始,恐怖片也多了反法西斯的题材:如《人造怪物》、《被俘的女野人》等,最为骇人的是埃立克·冯·斯特劳亨在《美女和怪兽》(1944)中轻飘飘的言论:“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时,拿人还是小自鼠做实验并无差别。”

3. 20世纪50—60年代

巨型怪物和双眼暴突的外星人,成为了50年代恐怖电影里的典型形象。这也是核战的恐慌和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如《巨蚁!》等。另一类是经典食人片。《科学怪人的诅咒》成为1957年美国最卖座恐怖片。这类怪人吃人片为恐怖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

现代恐怖电影诞生在60年代。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用《精神病患者》中一个人的癫狂揭开了60年代恐怖电影的序幕,而乔治·罗梅导演的《活死人之夜》则是用全民皆狂为60年代画上了句号,也开创了僵尸片这一全新的恐怖题材。

4. 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的恐怖电影是十年癫狂后的井喷,罗梅罗(《活死人黎明》)、托比·霍珀(《德州电锯杀人狂》)等。他们的影片不仅延续着60年代恐怖电影的主题“暴力、虐待、残忍、疯狂”而且更加张狂。库布里克于1978年开拍的《闪灵》则将疯狂发挥到了极致。此外,知名导演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等也首度获得了评论界艺术性的认可。恐怖片的这段繁荣期将一直蔓延到之后的80年代。80年代电影技术的进步是全方面的。《大白鲨3D》、《鬼屋3D》等都是立体技术首度走上银幕的代表作。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九十年代,“意念”成为重要的恐怖元素,《糖人》、《危情十日》、《人咬狗》、《午夜凶铃》皆属此类,而以《女巫布莱尔》为代表的一批影片则成功回归恐怖本源。

新世纪,《德州电锯杀人狂前传》、迈克尔·迈尔斯《月光光心慌慌:大屠杀》等老鬼纷纷回归,还有一系列来自伊拉克战争的虐杀狂潮恐怖电影,如《电锯惊魂》系列、《人皮客栈》系列。

二、美日恐怖片的艺术效果对比

(一)恐怖形象的设计

美国大部分的恐怖电影在恐怖主体元素的设计上,通常设计的是看得见的实体。

《我知道你那年夏天做了什么》中,不断制造恐怖杀戮的是一个穿雨衣拿铁钩的渔夫。《狂蟒之灾》中,让人害怕却又不得不与之拼死搏斗的是一条吃人的大蟒蛇。这些主体都是真实可见的。影片恐怖主体的造型视觉上,经常给人一种令人作呕的设计,造成强烈的视觉排斥感。

另外,西方电影通常具有唐·吉诃德般的思维方式,那些勇敢对抗的人们很有英雄主义色彩。

日本恐怖片的恐怖形象往往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没有实体的怨灵,恐怖的形象多是隐晦的,在一个时间的流程中,慢慢展现出这个怨灵或怨灵附身的形象。比如《午夜凶铃》中恐怖的电话铃声和从电视机里缓慢爬出来的女鬼贞子。《咒怨》中眼神空洞一脸惨白的小男孩望向人的眼神,都充满了隐晦怨气的色彩。

第7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态度来选定教学方式。就现状来看,在实现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上,大部分教师都选择提问。但是提问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问题多而不精,教师就是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提问,无论题目具不具备思考性、创新性,在提问后也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看似师生交流良好,但是学生完全是亦步亦趋跟随在题目后面,失去创新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般会怕学生答不上来,提问的学生就是成绩比较好的,对于成绩稍微差点学生完全没有参与进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和我完全没有关系,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是进行全体提问,很多学生还没有思考出来,有的学生就给出答案,影响其他学生思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提升师生互动有效性实施策略

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师生互动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基础上,使其能够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去。主要实施策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教学活动管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增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但是应该注意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避免出现“一头偏”的现象,即成绩好的学生积极参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忽视活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穿插提问的方式,通过不定时不定项提问来增强学生的“警惕性”,进而可以保证其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然后让其自由分配角色,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表演。在一个组进行表演时,教师就对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如:课文是怎样描述魔鬼的?渔夫从开始见到瓶子到最后又把魔鬼关进瓶子内心理过程是怎样的?描写渔夫心理过程的句子是什么?通过此文章你学会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单纯的在活动表演,而是在表演中进行思考,表演只是一种形式,只是让学生更直接的观察出文中人物思想活动变化,使其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提升教学效率。

2.2加强师生活动交流

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一般都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师主要就是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就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整体,教师和学生一体讨论、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帮助体打通淤塞的环节,保证整个教学的畅通性。比如在学习“父亲的菜园”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探讨,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大家一起来学习。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教学目标,并确定完不成目标所受的处罚是什么,比如有的学生制定熟练掌握生字生词,有的学生要求自己熟读课文。然后分出五分钟让大家来讨论这节课该怎么上,怎样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跟随学生制定的学习顺序往下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状态,如果发现有学生走小差,可以选择激将“这些生词我已经掌握啦,你们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拨乱反正,教学后期要留十分钟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会觉得这完全是自己的功劳,进而可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质量。

2.3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可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其主动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开放性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还需要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多接触一些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信息,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给学生传达一种“原来老师和我们一样啊”的意识,使其在内心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时学生只会中规中矩的说一下诸葛亮料事如神等,这时教师就可以说:现在天气预报都不准,诸葛亮怎么就不怕天气变化呢?通过类似“接地气”的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老师和我们是一样的,原来老师并没有那么严肃可怕,进而就会拉近与教师的关系,在接下来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积极配合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3结束语

第8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教学;学生;主体性

对于如何上好必修三第二十二课“文学的繁荣”,我心里没底。在课间,我询问了几位同学,令我激动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在假期看过几篇。于是我想,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上课铃响后,我首先给学生五分钟准备时间,让他们找找本课有哪些文学名著,回忆一下自己读过哪些作品,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谈谈它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想,大家热情很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五分钟后,活动正式开始,但是大多数同学都低着头,我心里不免凉了半截,甚至担心把这节课上砸了。这时,李×同学瞟了我一眼,但很快又把头埋入书海中。我猜测她想发言,可能不好意思上讲台。于是我点名叫她上来,她走到讲台上说:“我给大家介绍的文学作品是《老人与海》,它的作者是美国人海明威,他凭借这部作品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讲述的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出海捕鱼,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故事。”我听后微笑着问她:“这部作品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呢?或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她想了一下接着说:“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要坚强不屈,勇往直前,即使失败了,也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虽然这位同学说话声音很小,但声音极富感染力。当她走下讲台,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有几位同学举手要上台发言,课堂气氛由紧张到融洽,我也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下一位上台的是个男生,他介绍的文学名著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他推推眼镜说:“这部名著是以双线索展开的,一条线索是达吉亚娜爱上奥涅金,女方热烈,男方冷淡,一条线索是连斯基爱上奥尔加,男方真诚,女方轻浮,两条线索是互相并列的,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我接着问他:“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坛地位相当高,被称为‘俄罗斯文坛的太阳’,但是他英年早逝,你知道为什么吗?”他接着说:“普希金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感情丰富的人,然而他也是一位容易冲动的人……希望大家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不仅是在座的同学,就是我也被该男生精彩的演讲所征服,我向该同学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第9篇: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微共体;幸福感;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11-03

微共体合作,是指四五个学习伙伴组成一个微型学习共同体(简称“微共体”),在较短时间内一起探究的一种合作型学习方式。微共体合作虽然人数少、时间较短,但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微共体内部的个体也会有幸福感的需求。这种幸福感滋润着微共体整个集体,滋润着每个成员,有效地催生出新的生命与智慧。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微共体合作的幸福感,那么必然提升这一合作的实效,同时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该如何提升语文课堂中微共体合作的幸福感呢?

一、精选话题,升起幸福合作的温度

语文课堂中,微共体合作的任务是指微共体内部的研讨话题。研讨话题的选择非常关键,它影响着合作的氛围、质量、效率,也影响着合作的幸福感,是幸福合作的基点、前提。一句话,一个精巧、智慧的研讨话题,往往能升起幸福合作的温度,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积极自主地交流、研讨、合作。

我曾听过一节《美丽的小兴安岭》微共体教学研讨课。执教的年轻老师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先后组织学生进行两次微共体合作。第一次研讨的话题是:课文写了哪些景?第二次研讨的话题是:文章是怎么写的?结果,第一次研讨时,学生在组内一边读一边聊,很快答案就出来了;第二次研讨时,学生漫无边际地聊,教师只好走进每一个微共体逐一进行点拨,暗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显得非常疲累。当然,学生也在教师的暗示中摸索、揣y,显得迷茫失落。两次微共体合作师生都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合作的负面情绪呢?主要是两次研讨话题的设计太过简单机械。第一次研讨话题过于浅表化,答案是唯一的,不够开放,只要仔细阅读文本就能找到,没有合作的必要;而第二次研讨的话题又太空、太大,三年级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触摸不到文章的心脏、文字的温度,又怎么能在微共体内部互动交流呢?于是,教师只有辛苦奔波于每个微共体中,不断地暗示点拨,一节课就这样生生地耗费了。

因此,微共体合作研讨的话题必须精心预设,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体现文本的重点,难易适中。同时,要落到细处,切忌太空泛,要在精、巧、小方面下足功夫。

二、自主探究,挖掘幸福合作的深度

没有以自主探究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是无根的木桩,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在研讨交流合作时,有的只能泛泛而谈,有的可能一言不发,怎么会有智慧的对话呢?此时合作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合作的幸福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合作前,学生必须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只有这样,在微共体交流时,学生才能带着自己较为深入的思考,进行思维的碰撞,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此时合作的幸福感才会产生。也就是说,自主探究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幸福合作的深度。

我曾听过一节《夜莺的歌声》微共体合作教学公开课。现将一个微共体合作交流的过程展示如下。

讨论的话题――《夜莺的歌声》中哪些句段比较独特?(组内共有6人)

生1:我发现小夜莺的语言非常独特,请看课文的12、13自然段。

生2:手法巧妙,一边装傻一边骂。

生1:你看,把麻雀、乌鸦、猫把这些动物比作人,都是不太好的。

生3:还有15段,“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个野兽给人感觉是不好的。这里有两个引号,不是真正的野兽,而是把德国军人比作野兽。

生4:“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是一种蘑菇吗?”我觉得他故意装傻,扯开话题。他很天真,敌人就不怎么会怀疑。

生1:我们先把这几句先画下来吧!

生3:哪里有心理描写?

生4:我从“很近很近”看出,他是故意引诱敌人。

生1:他很有信心,觉得敌人不会怀疑他,他暗骂敌人,让敌人放松警惕,让对方以为他只是个天真的小孩。他是个很聪明、机智的孩子。

生3:第5段里的动作描写也算答非所问吧。

从研讨的话题来看,它具有开放性,但由于这次研讨根本没有留给孩子们自主思考探究的时间,他们基本上即兴交流的,或是边倾听同伴边进行些思考交流了。因此,在研讨中,有3个学生发言较多,两个学生干脆一言不发,把头埋下,只当听众;其次,微共体内交流的语言也是零散的,只言片语,对话的内容也是标签式的,很少对文本有深切独到的理解,对话的过程变得了无生趣。参与面不够广,讨论的深度也不够,合作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呢?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摆在首位,毕竟微共体合作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发展学生个体的素养。只有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才有深入精彩的幸福合作!

三、全员参与,拓宽幸福合作的广度

全员参与,这是微共体合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开展微共体合作,就是为了让所有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但是,每一个微共体内部,总会有一两个不爱表达、不善表达的学生,他们是组内的弱势群体;当然也会有一两个核心人物。这一两个核心人物自然成为一个微共体的核心力量,他们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的观点自然地成为微共体内部的核心观点,其他人可能只有附和的份。如果长期按照自由表达交流的模式进行合作,久而久之,这种附和就变成了依赖,一些学生便没有了自我,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这与开展微共体合作研究的初衷是相悖的。如以下的微共体讨论,就存在这样的状况。

讨论的话题――用小标题概括《夜莺的歌声》故事情节(每组共有6个人)。

组长:大家看到第56页,这里有一个空行,总共有四个空格,说明有四段,所以我们可以列出四个小标题。

组员:对(有的说“是的”)。

组长:我认为是“夜莺诱敌”“通报敌情”“消灭敌人”“继续诱敌”。大家有什么意见吗?(一下子就把四个小标题都说出来了)

组员1:第四部分可以说是“再次诱敌”。

组长:我们来总结一下,可以分成这样四个情节:一是“夜莺诱敌”,二是“通报敌情”,三是“消灭敌人”,四是“再次诱敌”。现在大家看第1段(第一部分),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写,为什么呢?

(组员沉默)

组长:诱敌的过程要交代清楚。

这一微共体合作讨论的话题是开放的,答案应该也多元的。但是,从微共体内部的讨论情况看,我们发现讨论基本是由权威个体(即组长)控制,组员只有附和的权利,好像答案是唯一的。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也是比较普遍的例子。教师希望师生、生生间的讨论能更民主、更活跃,让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可有的时候,这种权威在同伴间依然存在,依然影响着合作的民主性。如何引导好这些核心力量不要急于展现自己的智慧,又如何引导其他较弱的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需要教师的适当干预。

首先推行多样式分组。有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个体素养差异进行均衡式分组,即每个微共体内部均有不同水平、能力和个性的学生;有的时候,则可以灵活地将所有不爱表达或不善表达的弱势个体分布在同一微共体内,让他们在相对较弱的团队中得以发展;还有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让孩子自己组队,这样几个关系好的同伴组合在一起,也会增加合作的幸福感。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有序研讨与随性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所谓“有序研讨”,就是在微共体内部按照一定顺序,让每个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形式给予内向的孩子表达的机会,逼着他们开口表达。所谓“随性研讨”,就是在微共体内部,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思考自由晨斓乇泶铮可以不按照顺序说,让能说的、善说的尽情说,这样的形式往往气氛比较轻松、自由,极有可能激起内向学生说的欲望。这两种形式均各有利弊,但结合着运用,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能力,自然地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合作的幸福。

其三,可以在微共体内建立小组长轮流制、汇报代表轮流制;也可以在微共体内部设置各类小组长,如常规组长、备书组长、收交作业组长、听写组长等;也可以根据合作任务提拔临时干部,如为完成合作表演时可以提拔“导演、演员、替身、演员、导师”等职位。这样,人人有职位,学生的合作兴趣便会高涨,锻炼的面也会更广。

以上这些举措,其实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微共体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这样也就拓宽了幸福的广度。这种全面提升式的合作,能促进微共体合作的实效,使学生合作的幸福感大大增加。

四、丰富生成,增强幸福合作的持久度

课堂上微共体合作中的生成,是一种闪耀的火花,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利用得好,它能促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产生智慧的碰撞,使得合作更加精彩有效,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影响语文课堂微共体合作生成的因素很多:学生的语文素养、讨论的话题、合作的形式以及氛围等。在短时间内,最容易丰富生成的便是灵动变化的微共体合作形式。

(一)讨论交流型

讨论交流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讨论交流式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也有其运行的基本模式:首先是聚焦话题,确定分工;其次是自主研读,品味语言; 其三是微共合作,交流统整;最后是汇报交流,分享成果。在这一基本模式中,每一个步骤都很容易出现生成。这些生成,都有可能将微共体合作演绎得更加精彩,因为活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孩子自主学习、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我。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充满幸福感的过程。

(二)合作教学型

到了高段的语文教学,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力,有些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由孩子轮着当小老师教,效果明显。这一微共体合作形式也有其自身的运行模式:首先是课前培训小老师;其次是微共体合作,自主教学字词;其三是教师随机抽检,检查合作小组的教学成果;最后查漏补缺,小老师在组内纠正强调。

(三)合作表演型

有些文本,很适合让孩子们通过自主表演来理解文本。如,《渔夫的故事》中“渔夫无意间释放魔鬼”和“渔夫智取魔鬼”这两块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很适合进行课本剧的表演。教学时,可以采用合作表演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操作过程如下:首先锁定内容,合理分工;其次自主操练,咀嚼文本;其三合作表演,演绎文本;最后,小组交流,品味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在饶有兴趣的操练、表演、品味中,收获知识、提升素养,这样合作的幸福自然而然地得到增强了。

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探讨优化型、寻求解决方案型、习作合作型等。只要我们用心尝试,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微共体合作形式,给孩子们以新鲜感,保证幸福的持久度。

五、适时评价,闪出幸福合作的亮度

微共体合作中,要想增加幸福合作的亮度,还需要各种形式的适时评价。评价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微共体小组量化与个体评价相结合,总结式评价与片言只语式的随机评价相结合,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语文课堂微共体合作中,运用最多、最富艺术的应该是教师的片言只语式的评价。这些片言只语的评价必须言简意赅,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它们或穿插在师生对话中,或穿插在点拨小结中,或配合着肢体语言……总之,它们像小花一样,看似随意地撒着,其实却是别具匠心的,在学生的心海泛起阵阵涟漪――那便是幸福的浪花。如,在确定字词教学小老师时,教师不妨这样说:“想当小老师吗?好!这一次的小老师,我事先培训了你们各组的小组长。下一次的小老师,就让组长挑选这次听得专心学得快的组员来当小老师。”这一说,必然促进组内的良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