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版图设计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完善课程设置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9年,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制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这几年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施行,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于是在2014年黑龙江大学开展的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进行了再次的改进和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部分课程调整其所开设的学期及课时安排,不同课程中内容重叠的章节或相关性较大的部分可进行适当删减或融合。如:在原来的课程设置中,“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与“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分别设置在教学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由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是以门级电路设计为基础,所以学生在未进行模拟集成电路课程的讲授前,对于各种元器件的基本结构、特性、工作原理、基本参数、工艺和版图等这些基础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对门级电路的整体设计分析难以理解和掌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教学效果;而若在“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添加入相关知识,与“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本应有的器件、工艺和版图的相关内容又会出现重叠。在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中,先开设了“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将器件、工艺和版图的基础知识首先进行讲授,令学生对于各器件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及特性能够熟悉了解;在随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对于应用各器件进行电路构建时会更加得心应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此外,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将有利于本科生在“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的参与和竞争,避免因学期课程的设置问题,导致学生还未深入地接触学习相关的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从而出现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操作不熟练等种种情况,致使影响到参赛过程的发挥。调整课程安排后,本科生通过秋季学期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在参与春季大赛时能够确保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充足的参赛准备,通过团队合作较好地完成大赛的各项环节,赢取良好赛果,为学校、学院及个人争得荣誉,收获宝贵的参赛经验。其次,适当降低理论课难度,将教学重点放在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及分析方法上,而不是让复杂烦琐的公式推导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流程。第三,在选择优秀国内外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从科研前沿、新兴产品及技术、行业需求等方面提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时了解前沿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变革教学理念与模式
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理念,是目前国内外各高校开始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将工程创新教育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旨在缓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冲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黑龙江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基于“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SARADC)”的课题项目开展教学内容,将各个独立分散的模拟或数字电路模块的设计进行有机串联,使之成为具有连贯性的课题实践内容。在教学周期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做中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将理论切实应用于实践中,完成“构思、设计、实践和验证”的整体流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集成电路全定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设计操作流程。同时,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合作,在组内或组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中,相互促进提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可以通过对新结构、新想法进行不同程度奖励加分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此外,该门课程的考核形式也不同,不是通过以往的试卷笔试形式来确定学生得分,而是以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令每一组提供一份完整翔实的数据报告,锻炼学生撰写论文、数据整理的能力,为接下来学期中的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可通过参加研讨会、专业讲座、企业实习、项目合作等途径分享和学习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或专业工程师进行集成电路方面的专业座谈、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进行教学及实践的指导。
三、加强EDA实践教学
首先,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引进目前使用的主流EDA工具软件,让学生在就业前就可以熟练掌握应用,将工程实际和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积累经验的同时增加学生就业及继续深造的机会,为今后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2009—2015年,黑龙江大学先后引进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平台Xilinx和FPGA实验箱、华大九天开发的全定制集成电路EDA设计工具Aether以及Synopsys公司的EDA设计工具等,最大可能地满足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而面对目前学生人数众多但实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如果可以借助黑龙江大学的校园网进行网络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的搭建,实现远程登录,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其次,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可合理安排EDA实践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如通过运算放大器、差分放大器、采样电路、比较器电路、DAC、逻辑门电路、有限状态机、分频器、数显键盘控制等各种类型电路模块的设计和仿真分析,令学生掌握数字、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及流程,在了解企业对于数字、模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版图设计等岗位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的锻炼,使学生对于相关的EDA实践内容真正融会贯通,为今后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三,根据集成电路设计本科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各应用软件为基础,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选取结合于理论课程内容的实例,制定和编写相应内容的实验课件及操作流程手册,如黑龙江大学的“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都已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实践手册及实验内容课件;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分享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随时随地地学习。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关键词:高校资料室;学科咨询;学科服务
1 引言
随着高校图书馆新馆的建设,无论是馆舍条件还是读者服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读者欣然前往高校图书馆的同时,条件相对简陋的资料室也逐渐成为校园中被遗忘的角落。资料室作为各院系专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负责收集、整理、研究、提供与各专业教学、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与经费等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资料室的服务水平仍停留在图书借还的初期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各有关部门的决策、教学及科学研究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服务,吸引读者的途径就是整合现有的专业信息资源,开展多样化学科咨询服务。
2 开展学科咨询服务的条件分析
学科咨询服务是资料室针对本院系各专业学科教学及科研相关人员提供信息咨询的一项服务。院系资料室与本专业相关读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资料室收集保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本学科结合紧,内容专深,是提供学科咨询服务的重要优势前提。
2.1 文献资料专业性强
相对于学校图书馆而言,资料室所收藏的文献资料更全面和专业。学校图书馆采集图书时,通常是在书店、书展、书市上进行,或者与出版社直接联系,或者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而与图书作者直接见面的机会甚少。而作为院系资料室的资料员,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即可以借助参与所在院系举办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轻而易举地了解和结识所在院系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把握相关学科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院系资料室人员也更容易搜集到本院专家学者的资料需求或好书推荐,因此具备了相对校图书馆而言更加便捷的获取优质专业文献资料的条件。经过长期的文献资料积累,形成了为读者提供学科文献服务的良好的资料基础。
2.2 资料员人数较少,服务水平不高
高校对院系一级资料室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有的资料室长期只有一人,从图书、期刊的订购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到借阅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一人管理完成,还兼有其他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层次的情报资料服务工作和情报研究工作,无法改变情报资料工作落后于本院系的教学和科研状态。还有一些院系领导对资料室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院系资料员专业出身的很少,大部分是学校统一调配、照顾安排的人员,开展借还以外的读者服务时就人手不足了。随着资料员的新老更替,其传统的人员结构,已有明显改观,但还远没有到位。受此因素的制约,院系资料员的知识水平与结构,整体上还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需要。
由于长期受到以“藏”为中心的观念束缚,院系资料室的工作仍停留于一般性的文献服务阶段,资料人员只能做些收集资料、借借还还的服务性工作,未能在图书资料和信息咨询方面提供较高层次的服务。这种服务层次和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咨询的需求,因此,资料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以外,还必须强化资料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情报检索工作能力,向学科馆员发展应是资料员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真正担负起为学科咨询服务的重任。
2.3 经费严重短缺
高校资料室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公益性机构,经费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有些院系领导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再加上资料大幅度涨价,更显得资金短缺,这样势必影响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而藏书量又是资料室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资料入藏量的逐年递减和资料陈旧率越来越高,使得资料室要满足读者的需要越来越困难。资金短缺,也影响相关设备购置的数量和质量,制约着资料室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进程,也就影响着信息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 开展学科咨询服务的实施措施
资料室开展学科咨询服务,是院系科研人员和专业读者的需求所在。资料室具备专业文献资料搜集获取的天然优势,但目前又面临人员和经费不足的困难。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中资料室建设也逐渐受到院系领导的重视,各类高校都在提升院系资料室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力度,校院两级也都在努力加大投资的力度。院系资料室的做大做强,又促进了院系教学、科研、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对于进一步加大投资起到持续激励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与校图书馆合作开展学科咨询服务,逐渐提升资料室服务水平和在教学和学科研究中的地位。具体实施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资料室人员专业素质
资料室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学科咨询服务的决定性因素,除了要对馆藏资源较为熟悉外,资料室学科负责人要积极围绕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学科用户和课题研究开展信息服务,要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构建学科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各种信息导航,保证学科用户对学科专业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因此,既要具备图书情报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外语、网络和公关技能。资料室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满足学科服务的人员需求。另一方面,应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现有资料室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高,以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要求。除了馆员的自我学习和提高外,还要不定期地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课程,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与校图书馆取长补短,加强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校图书馆经费相对充足,而图书采购人员不可能涉猎多个学科,因此,采购文献质量缺乏专业水准。而院系却不乏专业学科人员,资料室人员又与专业人员同在一个学院,相对来说,更容易组织到学科专业人员推荐和采购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资料室经费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定期向校图书馆采购人员发送推荐书目或推荐学科专业人员参与院校图书馆现场采购。加强与校图书馆的联系,不仅可以互通有无,避免文献资料的重复建设,又可以弥补经费不足造成的文献缺失,使本校的专业文献更加全面和完整,为进一步开展学科服务提供良好的文献基础。
3.3 加强多方面联系和合作,建设各类学科专题数据库
每个院系都有自身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一般重点学科有较长的发展过程,图书馆资料室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基本上会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收藏,如丰富的古籍藏书、老版本图书和不再版的专业工具书,历史很久连续收藏的专业期刊、内部及特种期刊,博硕士论文等等。资料室身处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先获得各学科取得的成果。这些特色收藏是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源,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开发,形成特色数据库。
资料室可以和学校图书馆合作,借助图书馆的信息网络设备和技术,利用本院的专业文献优势,联合开发专业特色数据库,建造学位论文库、科研成果库等,加快本院资料室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资料室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将信息资源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校园网上并轨运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资料室还可以收集本院的灰色文献开展专业特色服务。灰色文献包括未公开发表的学校科研、教务档案,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院教师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教研论文、立项课题等;学校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带回的文献、校际交流的教材、历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一些地方志、政府机构文件汇编等。收集散见在各处的非正式出版物,开发这些资源为我所用是专业资料室特色服务的重要方面。
3.4 参建校图书馆的学科导航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本校情况开设学科导航栏目,为了使学科导航库资源的收集全面而且具有较高的质量,仅依靠学科馆员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让多方用户特别是各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联合建设,发挥群体优势,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信息的收集才能全面,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院系资料室人员的加入无疑为该学科导航更加增强了专业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也为本学科服务增加了更多的专业指导。资料室人员应根据各个学科方向,重点收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资料、学术专著、外文原版图书、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等。其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资料室没有的文献可通过查工具书、索引、网址、数据库等方法帮助读者找到,以此形成专业资料室的特色学科馆藏,为各学科专业的读者服务。
3.5 撰写学科博客
院系资料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学科博客,鼓励本学科相关人员都参与到其中来。博客是零门槛网络技术平台,即零体制、零技术、零编辑、零成本、零形式,并且具有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撰写学科博客,即搭建了一个与对口院系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共享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博客的知识管理功能不断搜索和提炼新信息,不断积累新知识,形成该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还可以搜集师生对馆藏建设及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利用日志定期对口学科的专业信息,及时宣传图书馆新增的资源和服务,提供咨询服务,及时解答读者问题,根据用户的需求,及时收集、整理反馈有关学科的馆藏电子信息和公共网络资源。
3.6 为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服务
随着各学科的不断发展,乃至各学科之间的不断相互渗透,教学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前提下,具有提供文献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及时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的定题服务,将会在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定题服务应该成为资料室工作的中心。由于目前资料室在定题服务方面几乎是空白,教研人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文献的检索和筛选工作。资料室要做好定题服务,资料员必须深入到教研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文献信息需求,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情况,为他们建立科研档案,揣度他们对文献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资料员要利用自己对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在教研人员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拓宽思路,为他们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平时要注意跟踪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采集具有超前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专业信息提供给本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口头报道、室内最新资料揭示板或发E-mail等方式使信息尽快与用户见面。定题服务中的文献检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文献学基础,文献检索的线索性很强,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撑。同时又需要会利用这些书籍,采取正确的方法检索,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研人员提供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
3.7 创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
在馆舍允许的情况下,院系资料室是创建学科共享空间的最佳场所,学科专业馆藏集中,学科专业人员集中,学科咨询需求集中。资料室可以通过馆舍的布置,充分整合资料室实体文献资源、校图书馆购买的专业数据库以及自建的学科专题特色资源,建设本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配备具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为学科相关人员提供专业的学科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亚立.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与创新服务探讨[J].兰台世界,2009(12).
[2]王倩,王洪志.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正确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为学科建设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一、临床医学教育理念改革
近年来,我国多个临床医学教育重镇不断探索临床医学教育理念创新,在指导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中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大学的医学教育强调全人教育思想,注重知识传授与健全人格并重,将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本科教学中。自2008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启动了“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全人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强调医学教育是一个医学基础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要立足现有知识,并着眼于未来;在教育策略上要遵循“有教无类、通识通科和大医学”的理念,不过早的深入到某一具体学科;所教授的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主旨内容;在教授过程中,特别强调“鱼渔兼得”,既重视学习过程,更重视学习结果。此外,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学习以外,加强对学生品行、思想道德、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风尚,培养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立足国情,医教协同,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着力于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显著加强和提升,加强医学生通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学生为本,医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从灌输式教育变为互动式。摈弃培养简单的技术落实者,而是培养关心“人”的未来医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确立了“三基”、“三严”、“三早”教育理念,“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严”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大学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上海交大医学院实施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建立了“1+2+2+3”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集中通识教育及医预培训,强化通识性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有文化艺术、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开展博极医源学术讲座,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培训,目的是为医学生打好人生发展和从事医学职业的必要基础。第二阶段是医学导论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通过人体结构与功能概述及医学导论,让学生了解医学的属性、目标以及疾病诊治与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理念及策略;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和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整合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起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互相联系的桥梁;开设的前沿学术进展讲座和人文社会科学讲坛为平台,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强化职业精神与自豪感;通过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共事能力。第三阶段为临床医学学习与实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及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技能,能独立处理常见病与多发病,并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临床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良性互动关系,并掌握基本的预防医学、传统医学及群体保健知识与技能。第四阶段为综合性强化培训及毕业论文。在前五年学习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更高层次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综合强化培训,在博士生导师的直接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临床科研题目并以合格的论文及答辩方式通过。
复旦大学实施“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加上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合格毕业后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4个证书,简称“四证合一”。“5+3”模式通过界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同时具备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实现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吉林大学加快推进“5+3”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培养体系建设,包括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采取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养过程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2)五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注重职业教育、临床实践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强化“三基”培训、临床实习实训管理、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3)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2015年全面调整七年制为“5+3”一体化培养,在规培期间学生要获得“四证”: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职业医师执照。4)改革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时间,增加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的诊疗防控,加强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二是强化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发展,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和规定参加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取得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证书者,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计入6年服务期。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试点的临床和基础医学专业实施四阶段培养模式,即在医预阶段、基础阶段、临床阶段和临床二级学科阶段实施培养方式的创新。首先在医预阶段,医预学生在大学本部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对于医学生,希望通识教育实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北京大学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个领域的大类平台课为医预课程改革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其次,在基础医学阶段的改革依托基础医学院完成,在基础阶段,学生们要达到如下主要培养目标: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培养初步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再次,临床医学阶段改革是“新途径”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有鉴于医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医学部本着宏观管理和尊重各学院特色的考虑,允许各临床学院(医院)在医学部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框架下自行设计改革方案。
北大医院模式根据医学部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框架”总体设计。方案设计遵循“胜任力导向”的要求,针对教学具体安排(大课及见习课表和轮转表)、教师培训、“临床综合基础”集体备课等工作进行了系列安排。人民医院模式通过研究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结合医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坚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二十一世纪一流的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高能力、高质量这个核心,根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改革。北医三院模式以“全人教育”理念为依托,面向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融合,以临床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致力于临床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医学生“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三位一体式发展。以“学生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原则,以“器官系统”模式整合临床教学全程的授课内容,特别是桥梁课和系统课阶段,构建临床核心课程体系;在突出重要概念的同时,大幅度删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中简单重复的内容,从而压缩理论课授课学时。增加以案例讨论为主导的小班讨论式教学模式,强化临床思维的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新途径”基础医学创新型课程体系以“教育教学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实施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以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遵照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医学部的实际情况,在基础和临床层面分层开始,从形式上按阶段组织,尊重原有学科发展的现状;从内容上按课程的实际需求安排,强调临床和基础的融合,强调基础学科内部各个学科间的沟通。扎实推进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小组讨论式教学,推进了医学核心课程或核心内容的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首先,长期以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学科独立的基本架构,课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内容简单重复。其次,学生进入医学阶段的学习,界限分明的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的知识体系割裂了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也使部分学生对医学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出现迷茫和误解。上世纪50年代后提出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就是试图解决以上问题,使分离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得以融通,回归医学知识的应有状态。该方案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确定了14门核心课程,并按照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来组织学科内部、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优化,将学时从816学时调整至633学时,优化至原学时的77%,最终确定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基本知识点讲授为主的全新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
在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原有课程体系中梳理出来的基本知识点以外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在一学年时间里,以20个临床案例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问题导向性的小组讨论式学习(PBL),使学生在早期就能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释或解决临床问题,真正地实现基础各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知识的融合,成为新课程体系的特色。与此同时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对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组、整合和优化,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并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互为补充,重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临床医学阶段建立了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临床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包括临床思维,临床沟通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职业精神培养体系”三大课程体系合一的临床专业教学新模式,专业课程(含全科医学、专业英语):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培养的比例为1:5.5:0.9,大大加强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呈现三大课程体系横向平行,纵向各专业自成体系的特点。即每一门专业课程均涵盖临床专业课程、临床技能训练、素质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三大体系,此外授课内容基本同步,实现了临床基础知识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医院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临床技能循环培训体系。这个培养体系有以下特点:针对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其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的有明确培训要求与认证标准,针对每项临床技能的培训流程采用阶段学习、阶段认证的制度,通过认证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确保教学质量与患者利益。整个培训流程要经过:理论学习理论考核认证模拟训练考核认证临床见习考核认证临床实习考核认证。通过这种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培训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不同,但培训的流程是相同的。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循环实践新模式,使医学生临床技能逐渐得到强化,促进医学生临床技能质量的稳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通过“基础+临床”的系统课程引导医学生们织起一张“网”。比如关于“肺”这个器官,新的教材会放在呼吸系统这部分来讲授,从它的解剖知识,一直讲到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影像等。刘方明说,这样课程更紧凑,学习起来非常容易理解。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实施的医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习自然科学使学生理解所处的世界继而与其保持适当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重在描述分析和解释;学习人文科学更清楚地认识人的本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在评价、判断和批评;学习社会科学,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中的各种机构,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它介于自然和人文科学之间,既重描述也重评价。三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医学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寓一体的的科学,自然、人文和社科知识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