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老年医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医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医学的认识

第1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人性化干预;脑血管意外;生活质量;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 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66~97岁,平均(8221±588)岁。

12 方法

121 人性化干预措施 ①减轻疼痛,临床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 评价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患者接受人性化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4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专职医护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2。

表1 人性化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x±s,分)

维度 干预前 干预后4周末 F值 P值

躯体功能 4657±697 5829±797 2342 <005

心理功能 4423±169 6180±237 960 <005

社会功能 5687±732 6326±897 982 <005

物质功能 5787±393 6168±697 516 <005

表2 患者人性化干预前及干预后 FACTG评分比较(x±s)

量 表 干预前 干预后4周末 t

生理状况 167±25 199±37 3427

社会家庭况 179±25 219±60 3094

情感状况 157±27 194±25 5057

功能状况 154±27 177±52 1577

量表总分 672±47 792±96 5318

3 讨论

中风主要指以脑部缺血以及脑部出血性损伤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如脑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如脑梗死、脑血栓)两大类。中风的死亡率较高,即使经抢救幸存,也约有一半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中风患者发病后的半年内是患者大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据文献研究,耶拿大学神经病学教授奥托?维特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发生中风后不久,患者脑内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成分发生了改变。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约一半神经突触的神经递质为GABA[3]。研究发现,GABA成分改变使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因此患者的大脑虽然受损,但脑细胞的认知能力反而有所提高。患者大脑受损区域的某些功能被临近区域接管,患者脑细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这些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导致患者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临床中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患病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适应过程[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刘玉凤脑血管中风老年患者的康复与治疗.中国实用医药,2009,29(2):107.

[2] 崔丽娟,李彦林养老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47248.

[3] 张雪银94例老年病人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分析.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0,12(4):245.

第2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老年病;内科学;教学方法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重点,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均已将老年医学设为重点课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点,诊疗过程与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搞好老年医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老年内科疾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对老年病内科学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的设置

1.1 加强总论内容、突出老年病的特点。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涉及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不能全部涵盖以上范畴,内科学本科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特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比如1、多脏器病变,疾病基本没有单一性,以老年代谢性疾病为特征;2、起病隐匿,疼痛感觉差,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减弱,感染时发热不明显;3、发病症状迥异,如以房颤发病的甲亢,以纳差发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体检时发现恶性肿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强调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与中青年相应疾病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在总论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容,增加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疾病的特点作好知识铺垫。

1.2 合理调整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章节编排上,既要考虑到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先后顺序,又要照顾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老年医学课程应放置于内科学和神经病学教学之后,因此时学生已对众多的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老年疾病的特点,又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知识。在具体结构上,要贯穿从老年病学概论、老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到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疾病、老年性肾病,再到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痴呆,最后到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系,层层讲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从而贯穿整个内科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发疾病重点讲解,如在心血管系统中选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重要疾病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讲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点。第一,老年病以多种疾病并存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讲授中要针对衰老和代谢病这条主线,使学生对三者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学以诊断为主,但老年医学教学时则以治疗为主。如对高血压病,我们并不重点讲授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是重点介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因要考虑老年人代谢的特点、器官功能状态、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因素,我们强调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器官保护作用,重点讲解不同于内科高血压治疗的一些特点。第三,如果内科学教学以治疗为主,老年医学则应以疾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如骨质疏松病症涉及内分泌、骨科等多个学科,教学重点放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学生能掌握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归纳式和暗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过去的教学观点侧重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过程,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问题整体综合分析能力。我们通过课前以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带着问题来学习,将学生知情智力整合统一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打破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专业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封闭,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教学效率低。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形象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学重新设计,配以声音和图片,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形成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运用这样新颖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学生在学习老年病知识的同时,需要兼顾相邻学科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老年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赋予的责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医学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朱继民,李白坤,叶冬青.医学统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97―199.

[2]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刚.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1―133.

[4] 辛彦娜,韩志英,乔蓓.典型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

第3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42-02

Effect of hypnotic medication on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YAO Zheng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ypnotic medication on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2 elderly patients with falling down in our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To study whether they have taken the hypnotic medication. And whether they know it’s side-effects. Results 77 patients have taken the hypnotic medication;12 patients know it’s side-effects. Conclusion There is significantly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notic medication and falling down in elderly patients. Most of them don’t know it’s side-effects .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Fall down Hypnotic medication

跌倒是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意外“触及地面”[1]。老年人意外跌倒已成为老年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跌倒与药物关系的探讨日趋增多,而催眠药与跌倒关系密切[3],但部分老年人对此缺乏认识[4]。本研究着重探讨服安眠药及对其的认知与老年患者跌倒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有效护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前3年入住我科年龄65岁以上发生跌倒患者102例,男性52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79±11岁。

1.2 方法 了解跌倒者是否服用安眠药及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跌倒患者中服安眠药77人,明显高于未服药者(P

3 讨论

老年人是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安眠药与跌倒显著相关[5],老年人通常有睡眠障碍而依赖安眠药,药物通过影响患者神志、视觉、步态、平衡等引起跌倒[3]。且患者大多伴多种疾病同时服多种药物对安眠药的耐受性差,更易受其副作用影响。本研究显示服安眠药患者跌倒率明显高于不服药者,证实安眠药明显增加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同时发现患者对安眠药的副作用明显缺乏认知。故护理老年患者尤其是防止跌倒时更应重视服安眠药者;需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安眠药副作用的认知。同时创造舒适、安全的医护环境,减少老年患者使用甚至依赖安眠药。

参考文献

[1] 胡逢祥.因跌倒所致骨折的危险因素.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册,1999,15(1):18-19.

[2] 刘永谊.敬老院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地病例对照研究.中华综合医学,2002,3(6):559-560.

[3] 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9(2):143-144.

第4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绝经后又来“月经”,准确说是绝经1年后阴道流血,俗称为“倒开花”,临床上称之为绝经后出血。这是常见的老年妇女疾病之一。其病因错综复杂,疾病性质难定,诊断手段各异。随着近代老年医学崛起,本病已成为现代绝经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多种妇科疾病可引起“倒开花”

绝经后出血可能是由外阴、阴道、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等疾病引起的,它的致病因素可能是炎症性、内分泌性(内源性或医源性?雪、外伤性、异物性,甚至全身性出血性疾病。这些疾病既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恶性和非器质性疾病。引起阴道出血的病症,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生殖器官肌瘤 子宫内膜癌为最常见,宫颈癌次之,常表现为血水样的分泌物。

器质性病变 如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卵巢良性肿瘤,宫颈糜烂、息肉及各种阴道炎,尤其以老年性阴道炎最常见。老年性阴道炎严重时,分泌物呈脓性,并有臭味,还有点滴出血。

近年来,由于绝经后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性治疗日益增多,由药物引起内分泌性的绝经后出血比例也有所上升。

另外,绝经后宫内节育器久置不取,因绝经后卵巢萎缩,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萎缩而使节育器嵌入子宫肌层。子宫内膜及肌层受损也可致阴道流血。平时服用花粉及含有激素类的滋养补药也有引起阴道流血的可能,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及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者,有时也有阴道流血的表现。

由此可见,绝经后出血病因多种多样,以子宫出血的病因最为复杂。凡是出现绝经后又来“月经”,均应视为异常,因本病中恶性肿瘤占一定比例,务必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倒开花”也并不都可怕

生活中,除了有把绝经后出血当作“返老还童”掉以轻心的现象,也有不少人把绝经后出血视为“洪水猛兽”,觉得自己这是身患绝症了。有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于绝经后出血的病因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又很片面,由此导致了不必要的紧张。

过去认为绝经后出血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危险信号,是癌症的一种征兆。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与老年妇女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有关。在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绝经后出血占40%~80%。

第5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张景岳;中年求复;再振元气;中兴延寿

中图分类号:1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913-02

张景岳是温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许多立论和见解均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学习他的著作,觉得他的天年、先天后天、治形、中兴诸论,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人体生命的过程和规律,《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兴论》提出了“中年求复,再振元气”以防早衰,和治形养生、滋补精血以固本元的学术主张;对中医的临床治疗和重视中年时期的保健养生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就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浅探讨。

1 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深远意义

人所具有的天然寿命,古人称之为“天年”,认为是与先天元气相关。当然,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且往往取决于元气强弱。从这一角度言,显然人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故张氏《景岳全书》云:“此人之制命于天也”。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少有人能尽其天年,这与后天是否很好地调摄养生有很大关系:先天虽强,不加惜护,仍可夭折;而先天虽弱,但勤于慎节,有时反得长寿。笔者认为,首先,张氏并非唯先天论者,他也非常强调后天的作用。正如他在《先天后天论》中所说:“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祈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后天)而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在《中兴论》中也指出:“若后天之道,则参赞有权,人力居多矣。”从这一角度言,人对自己的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某些主动权。故张氏又云:“此天之制命于人也”。通过这样的分析,张氏突出了人在掌握自身寿命上的能动作用,得出了“后天之养,其为在人”的结论,确是有其说服力的。

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我国古代对此早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且认为女子七七而男子八八则天癸竭,即标志着人体由此逐步进入了老年期,已可出现早衰和种种老年病。《备急千金要方》所谓“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面对早衰现象和渐入老年,前贤反复强调了摄生的重要意义,认为决不可在衰老之后再重保养。因为衰老之体,元气大虚,精血枯竭,脏腑亏弱,欲求复壮、延年,其亦难矣。这也就是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经旨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但是,张氏并未停留于此。他进一步对预防早衰作了重要的探讨,并鲜明地提出了“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卓越思想。

张氏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他的后天保养的观点出发,发挥了预防早衰的思想。他指出了早衰的产生是由于不知摄生,耗损精气,所谓“残伤有因,唯人自作”(《景岳全书》)。既然“所丧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说明通过努力可能挽回早衰。因为,人的生命过程是有规律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着生长壮老,故早衰使之复常才是遵循了生命的规律。在这一意义上,他强调了挽回早衰,此时所作,并“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中兴论》),何乐而不为也,甚至他在论中还满怀信心地说到:“国远皆有中兴,人道岂无再振?这里的关键在于元气,早衰即是元气大伤的表现。而挽回早衰,即在重振元气。”这就是“求复之道,……总在元气”。说明了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若以天年为百岁而言,中年时期的元气,难道不是还应该保持着大部分吗?我们不难看到,张氏的“求复”之论,遥接了《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懂得运用阴阳和调这一养生规律,“则早衰之节也”;倘能掌握养生之道,即可“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所以,张氏的中年求复,再振元气的观点,是对该节经义的重大发挥。由于他的预防早衰的思想是基于对人体生命过程的深入了解,基于对中年期具有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因之不仅富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而且也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

许多老年性疾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中年后逐渐演变而成的;中年时期虽然在生理上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但其生理特点毕竟完全不同于老年时期,即使逐渐出现一些衰弱的表现,但却远比60岁或64岁以上的老人要气血旺盛、脏腑充盈得多,是故张氏力主“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中兴论》),加强调养,对于避免早衰,预防老年病等,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以尽享天年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情况表明,在300多年前张氏提出的中年求复的思想,确是十分可贵的。

2 治形求复在于惜元复元

2.1 爱惜元气防范未然《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人生在世,可“度百岁乃去”。可见当时己发现人的自然寿命在百余岁。据《尚书・洪范》解释,“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则更明确地指出寿命的极限为120岁。张氏在《中兴论》中亦认定人之天年在百余岁。即使人的个体寿命因遗传差异而有所不同,虽不可能春秋皆度百岁,但绝大多数人是应该达到90以上至100余岁的。然而,事实上却是大多数人半百而动作皆衰,就其缘由,理当责之后天失养、元气受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恃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张氏亦持此见,认为除天灾人祸等客观原因外,乃是“唯人自憎”(《中兴论》)。既然是“所伤由人”,则“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中兴论》)。元气乃人身根本,且在体内不能永存。人至中年,元气则由鼎盛而渐衰,因而对之更当惜之再惜。但总有人不明此理,“既已失之,而终不知其所以失也”。整日仍忱于酒、色、财、气、功名之中,以至“坐失机宜,变生倏忽”,令元气早衰。故张氏历陈其损元折寿之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惜元避害之法,曰:“酒杀可避,吾能不醉也;色杀可避,吾能不迷也;财杀可避,吾能不贪也;气杀可避,吾能看破不认真也;功名之杀可避,吾能素其形藏也。”(《景岳全书・传忠录・天年论》),张氏这种既正视人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同时又提出应当对这些需求有所节制的思想,较之一味勉强无为和压抑人的正当需求的思想来说,无论从认识方面或实践方面均大有进步。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养生学,而且还为处于社会激烈竞争前沿的中年人如何去惜元保元,顺利步入健康的老年时期,以及对中年心身医学的研究,都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2.2 匡复元气注重后天张氏“中年求复”的目的是再振元气,中兴延年。“然求复之道,其道何居?盖在天在人,

总在元气,但使元气无伤,何虑衰败”(《中兴论》)。若中年时期“元气既损,贵在复之而己”(《中兴论》)。元气即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原动力。它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而肾中精气则以父母之精,即“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水谷精气,即“后天之精”以培育。先、后二天之精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即成肾中精气,且在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肾中精气又有肾阳和肾阴之分。亦称真阴真阳和元阴、元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张氏亦据此指出:“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阳强则寿,阳衰则升”,所以即使“日虑其亏亦无过也”(《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辩》)。同时,他还指出:“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微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景岳全书・杂证漠非风》)。阴阳互根而不可分,所以既然日虑阳气之亏虚,又何不常思真阴之不足。而后天水谷之精气者,它来源于脾胃。张氏指出,“人之自生至老者,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人生者不小……”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景岳全书・杂证・脾胃》)。由此可见,张氏所谓再振元气,贵在匡复气的实质,即是贵在保持真阴真阳的充盈和脾胃的健运。

2.3 求复治形滋补精血 张氏立足于生命首在于形体,因此所谓摄生,实质上就是保养这一形体。然元气之所赖以存在者,乃人之形体。无形则无人之自我,既无自我,又何言寿夭。正如张氏所说:“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故“养生者,不可不养此形”;“善治病者,不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虽治形之法非止一端,而形以阴言,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所以欲去外邪,非从精血不能利而达;欲固中气,非从精血不能蓄而强;水中有真气,火中有真液,不从精血何以使之升降;脾为五脏之根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则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景岳全书・传忠录・治形论》)。只有精血和形体充盈,元气亦才充盈,故张氏所谓中年求复,贵在匡复元气的实质,又即是贵在保持精血和形体的充盈。否则,其形既败,其命可知”。

第6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1、临床资料

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男74例,女26例;年龄60~81岁,平均(66.9±4.5)岁;糖尿病病史1~28年,平均(7.5±5.6)年。均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中98例经治疗好转,2例死于严重并发症。

2、护理体会

2.1 糖尿病患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改变饮食习惯困难;对运动疗法认识不足,运动量控制不当;服药不当;自测血糖不及时、不正确;胰岛素注射存在技术问题;缺乏对各种并发症的认识等。

2.2 心理护理及技术指导

2.2.1 帮助其改变饮食习惯由于部分糖尿病患者对控制饮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属的理解与协作不够及工作环境、条件的制约等原因,改变饮食习惯困难,致使热量过剩、病情波动、久治不愈。首先,对患者及家属反复讲明饮食疗法的重要性,使其了解饮食疗法是各型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最根本的疗法之一,糖尿病患者必须合理地进行饮食控制。之后,详尽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帮助分析其饮食的不合理之处,指导患者严密注意饮食与血糖、尿糖变化的内在关系,从而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职业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制定相应的食谱,督促患者做好饮食记录,依此随病情变化灵活掌握,随时调整。分析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饮食习惯,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主、副食,既不能限制过严,又不能主观随意,不可太过与不及,既应适应老年患者需求,又应符合病情需要。

2.2.2 提高患者对运动疗法的认识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积极措施之一,由于部分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疗法认识不足,或因体虚乏力不愿活动致运动量不够以及运动不合理而加重病情。因此,要深入宣传运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鼓励患者适度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情况、病情程度、有无并发症、以往运动习惯及客观环境等,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运动方式、运动程度、运动量及频度。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脑、眼、肾等并发症者,在行运动疗法前,应严格细致体检,判断其重要脏器功能,在医生监护下循序渐进地科学安排锻炼活动,应注意防止运动中、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

2.2.3 服药应得当老年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只要无酮症,不必急于降血糖,应先调整饮食与体质,指导合理运动,如果21~35 d无效再服降糖药。某些患者由于对口降糖服药的药理作用认识不足,常致药物的剂量、服药方法及时间掌握不当,与饮食及运动配合不当时,常可造成低血糖。针对此种情况,在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运动的同时,应向患者说明药物的种类、特征、作用、副作用、用药方法以及防止忘记服药的措施,不要擅自增减药量或乱用市售新药,药量和品种变化应及时同医生商量。

2.2.4 帮助患者正确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常因自测血糖方法不当或怕麻烦,不能每天坚持,往往对指导治疗不利而加重病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向患者反复讲明自测血糖的重要意义,不能怕麻烦;亲自指导监测方法,让患者反复练习,直到患者单独测定准确为止;嘱患者记录自测结果,以备就诊和查房之用。但应注意老年患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因肾糖阈升高,往往血糖明显异常而尿糖也会阴性,为此应帮助其综合分析。

2.2.5 帮助其解决胰岛素注射技术问题对病情较重及有严重并发症需要用胰岛素控制的患者,必须向其说明使用胰岛素的必要性及其种类、特征、作用、副作用与注意事项。需要出院带药注射的患者必须教会其胰岛素的抽吸法、注射量、注射时间、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选择与更换,以及在注射过程中发生副作用的简易抢救方法等[1]。

2.2.6 帮助其正确认识并发症糖尿病如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休克、感染、心肌梗死、糖尿病性肾病、视力障碍、二便障碍、糖尿病足等。

3、讨论

针对老年患者糖尿病病情多不典型、症状隐匿、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感知模糊等特点,要反复讲解老年糖尿病的特殊性,使其认识这些并发症的症状、表现及危害,做到心中有数,时时处处注重控制血糖才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3.1 掌握老年人的生活及心理特点

年龄在60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年人多数有慢性疾病,由于年老、新陈代谢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促使发病率上升、并发症增多,几乎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漫长、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最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尊重,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表现为疑心大、自怜、固执、遇事急躁、爱唠叨,有的还独断专行,另外他们害怕孤独,总喜欢与自己的儿女同居。住院期间失去了与他人的交谈与交往,对生死有所顾虑,产生恐惧心理,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抑郁、不思饮食、病情不稳,因此护士应多巡视病房,多与老人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给予情志护理,使老人深知情绪这种心理变化与内脏器官的生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3.2 掌握患者所担心的问题及困难,使其稳定情绪

老年患者所担心的是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及预后如何,特别是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者,精神压力大,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所担心的问题及困难,加倍地去关心、解除顾虑,使其情绪稳定、心情舒畅、乐观,以便配合治疗和护理。

第7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冠心病; 二级预防;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必须从年轻时开始预防,根据COURAGE临床研究的结果[1,2],许多专家提出了注重预防冠心病的观点, 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强调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早期预防来降低冠心病事件,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冠心病常在中、老年以后发病,对已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治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控制影响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等。其最终治疗目的应该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减轻或消除症状,应该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及随访治疗。

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抗栓药物、抗凝药物的选择、调脂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对于冠心病改善预后和缓解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本用药,但每个患者的病情有着很大的差异,其治疗亦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另外,由于药物治疗效果的欠佳和副作用的发生导致了治疗依从性差等问题的发生,亦是值得关注的,如:他汀类药物可以导致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等[3],在老年人中应用有引起消化道肿瘤发生增加的趋势[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可以引起严重的肌肉疼痛,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CEI的治疗可能不会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尤其是在低危冠心病患者中[5~7],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会增加。同时,这些药物均有其适应的人群、种族、禁忌症,布新洛尔对严重心衰和LVEF低于或等于35%的患者来说,能够降低由心衰导致的住院治疗和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但对黑人或具有严重心衰的则不能延长生存年限,而可使非黑色人种和较轻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的生存受益[8]。其次,药品的价格问题也是影响依从性的原因。

虽然,冠心病循证治疗的应用已有所改善,国内外的冠心病治疗指南多次更新,但由于种种的因素,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有效药物的比例和剂量降低,多数患者难以获得联合用药所带来的累加效益,但仍需对长期坚持服药的认识和改进更多地加以关注[9,10]。尤其在我国,不可忘记中医药的重要性,更值得我们反省目前的治疗现状和对中医药的思考。有必要在中医药领域探寻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明确的疗效,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可以调节血脂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抗凝、改善心肌缺血、抗栓等作用[11],达到整体调节的综合治疗效果。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是首次在中国进行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试验[12~15],此项研究共纳入了4 870例中国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患者,年龄为18~75岁,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4.40~6.47 mmol/L之间,4 87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血脂康组(n=2 429)和安慰剂对照组(n=2 441),血脂康组患者口服常规剂量血脂康胶囊(红曲发酵产物,含有天然他汀及多种有益活性成分)1.2 g/d,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最长达7年,结果显示,长期常规剂量的调脂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中国冠心病患者的多种血脂异常指标、减少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麝香保心丸经过多年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16,17],发现其具有保护血管和心肌的作用,大量临床病例分析显示:长期使用麝香保心丸的病人,发生猝死、心肌梗塞、死亡、需要做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比例明显减少,而且副作用少,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应该以怎样的模式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 整体观念在冠心病预防中的体现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二十余年来,中西医临床和基础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中西药研制出多种抗心绞痛药物,对于控制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肯定疗效并有利于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但是远期疗效不确定,心绞痛仍可反复发作,因此有效地防止冠心病心绞痛复发及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仍是当前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也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在微观世界里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对抗心血管发病的多种因素,包括降脂、抗凝,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等,但这些药物只能从某个角度去解决某个细节问题。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改善机体状况,中医药学防治疾病的突出特点是整体观念,它具有从多方面治疗疾病的优势。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周明学等[18]认为2003年10月全球50多位最著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在美国Circulation杂志著文,共同提出了预防急性心脏事件的新方向,即提出了“从易损斑块到易损患者”的新概念,强调从整体观念上来评估患者,进一步优化心血管危险评估方案,及早干预易损患者以防治疾病,符合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又符合中医因人制宜,防重于治的施治理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所以《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

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地域、种族、社会背景、年龄等冠心病患者及易患人群、应用同一种方法或者药物治疗病情不同的患者,要求达到同一指标,笔者认为似乎有些欠妥。

2 辨证论治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冠心病的发病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机理亦有所区别,《景岳全书》亦曰:“凡房劳过度,肾虚赢弱之人,多有胸肋间隐隐作痛”,《内经》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冠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金匮·胸痹心痛短气》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故而本病之本,当“责其极虚”,尤以上焦之阳微为甚;本病之标,则为脉络之“阴弦”,多为阴寒凝闭。阳气之微,势必造成阴络邪结愈甚;阴络之闭,亦能导致阳气式微,由是气血无以奉养心体,胸痹心痛作焉。赵锡武老中医认为冠心病与中医“脏腑”器官中的心、肺、血、脉及胃有密切关系,常因胸阳不振,心血不足猝然作痛,这是因虚致实,为本虚标实,治疗原则应以补为主,以补为通,通补兼施,补而不塞,通而不损正气,常用的有宣痹通阳、心胃同治、补气养血、扶阳抑阴、活血行水、补肾养肝六种法则[19]。《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以红参、三七、西洋参3味中药组成养心活血散,分别按体质偏寒者、体质偏热者、舌质紫暗者的比例和用量,服用1~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变化,统计分析结果。预防治疗组与预防对照组在血压、血糖、血脂改善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认为本虚标实是冠心病的共同病因病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共性,以益气养心活血为原则组方的养心活血散用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均有良好作用[20]。

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一个方面,如果对于老年患者一味地活血化瘀只会使其愈虚,不分证情,不辨机理,过于推崇活血化瘀的方法,淡化其它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显然是不妥当的。冠心病的发生与治疗亦应遵循因时、因人、因地的原则,注重整体观念,发挥中医的优势。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通过经络的连接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不是由于某一种单一的因素造成的,故治疗亦不能局限于某一点,应该综合考虑,突出重点,以辨证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发生,疾病本身与患病机体之间的关系,辨证应是在整体观指导之下的,笔者认为,中医药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都要符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辨证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紧扣中医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 “治未病”的原则,深入挖掘中医经典的精髓,打破束缚我们思想的牢笼,真正抓住中医学的内涵,走中医学自身的发展之路,寻求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效的结合途径,更好的利用中医药的精华为群众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医。

参考文献

[1]卢建军. COURAGE临床研究对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启示[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2):180.

[2]王湘郴,刘红渝,尤晓玲,等. 生活方式的干预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应用调查[J].吉林医学,2006,27(6):593.

[3]Moosmann B, Behl C. Selenoprotein synthesis and side-effects of statins[J].Lancet,2004,363(9412):892.

[4]Shepherd J, Blauw GJ, MurphyMB, et a.l Pravastatin in elderly inpiduals at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 (PROSP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2, 360: 1623.

[5]Pitt B, o'Neill B, Feldman R, et al. The QUinapril Ischemic Event Trial (QUIET): evaluation of chronic ACE inhibito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 Am J Cardiol,2001,87(9):1058.

[6]van Gilst WH, Warnica JW, Baillot R,et al. Ischemia Management with Accupril Post Bypass Graft via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J]. Am Heart J,2006,151(6):1240.

[7]Solomon SD, Rice MM, A Jablonski K, et al.Prevention of Events with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J]. Circulation,2006,114(1):26.

[8]The BEST Investigators. A trial of the beta-blocker bucindolo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hronic heart failure[J]. N Engl J Med, 2001,344:1659.

[9]仝其广,胡大一,王锦文,等. 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长期治疗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刊,2007,9(3):194.

[10]Newby LK, LaPointe NM, Chen AY, et al. 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erapie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2006, 113(2):203.

[11]申淑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J]. 中草药,2005,36(4):634.

[12]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协作组.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09.

[13]陆宗良,杜保民,武阳丰,等. 血脂康对老年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作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11):805.

[14]杜保民,陆宗良,陈 祚,等.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不同发病期患者的亚组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6,45(1):21.

[15]杜保民,陆宗良,武阳丰,等.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老年高血压人群的干预结果分析[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6,8(2):82.

[16]梁韶春,张奇志,胡锦华,等.长期使用麝香保心丸对心脑肾保护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中成药, 2004,26(增刊):78.

[17]蔡迺绳. 评价治疗冠心病药物疗效需要更多的客观依据[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5:583.

[18]周明学,徐 浩. 浅谈从“人易患的病”到“易患病的人”治疗思路的演变——由“易损患者”概念提出引发的新思考[J].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13.

第8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血脂异常;老年人

血脂异常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也是老年患者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是否也需要调脂治疗等问题仍有争议[1]。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防治中迅速发展的领域之一[2]。目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我们分析了部分病人的血脂水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连续选择2005年1月~2006年7月在我院老年科住院的163例未经药物调脂治疗的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划分标准分为中年组(45~59岁)、老年前期组(60~74岁)、老年组(75~89岁)。其中中年组18例,年龄48.2±6.5岁,作为对照组,老年前期组86例,年龄66.9±4.0岁,老年组77例,年龄79.2±3.9岁。

1.2 检测方法 均在住院第一天未用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分别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4项。各组求平均值,用x±s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统计软件3.1版本进行均数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血脂水平值 见表1、2、3。

表1 中年组和老年前期组的比较(略)

表2 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比较(略)

表3 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的比较(略)

2.2 结果分析 由上述表格可见,中年组的总胆固醇平均值为4.410±0.17mmol/L,其中高于5.17mmol/L的占16.7%。老年前组的总胆固醇平均值为4.044±0.24mmol/L,其中高于5.17mmol/L的占16.7%。老年组的总胆固醇平均值为3.835±0.22mmol/L,其中高于5.17mmol/L的占7.4%。3组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中年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1.245±0.07mmol/L,其中低于1.03mmol/L的占27.8%。老年前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1.201±0.10mmol/L,其中低于1.03mmol/L的占38.9%。老年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1.113±0.06mmol/L,其中低于1.03mmol/L的占40.7%。3组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转贴于

中年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2.531±0.16mmol/L,其中高于2.6mmol/L的占11.1%。老年前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2.120±0.15mmol/L,其中高于2.6mmol/L的占27.8%。老年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为2.22±0.194mmol/L,其中高于2.6mmol/L的占25.9%。3组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中年组的甘油三酯平均值为1.979±0.21mmol/L,其中高于1.88mmol/L的占44.4%。老年前组的甘油三酯平均值为1.693±0.18mmol/L,其中高于1.88mmol/L的占38.9%,老年组的甘油三酯平均值为1.261±0.12mmol/L,其中高于1.88mmol/L的占11.1%。

老年前组和老年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低于中年组,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血脂异常,特别是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高脂血症的发生率也逐渐的升高。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年到老年,总体血脂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较中年组和老年前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平均值均有下降,但是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摄入热量较高,转为脂肪蓄积有关。一般认为75岁以下的人群其高血脂防治原则差异不大,但是对于75岁以上的老龄人群是否还应做同样的治疗,尚无明确意见[3~6]。目前许多血脂干预试验已经证实,降脂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对于老年人应继续降脂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危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人群对血脂的认识,合理安排饮食,适量活动,控制体重,早期预防和治疗,降低人群的血脂水平,以降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延长寿命,是老年医学的一门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运春,赵衍杰,贺庆环.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关系.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61-62.

2 徐成斌.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新进展.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3):189-192.

3 方沂,王钟林,宁田海,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

4 刘汴生,张思雄.使用临床老年病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0.78-79.

第9篇:老年医学的认识范文

动脉粥样硬化与热毒、浊邪、肾虚密切相关,从热、浊、肾虚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根据清热、泄浊、补肾治疗原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疾病,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其客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热 浊 痰湿 血淤 肾虚

动脉粥样硬化( arteriosclerosis, AS)是心、脑、肾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机制复杂,过去主要存在脂质浸润、血栓形成和损伤反应3种学说,而自1999年Ross提出AS的炎症反应机制以来,炎症反应与内皮损伤机制日益备受中、西医学界重视。然而,中医学中并没有AS的病名,其论述散见于“头痛”“眩晕”“脉痹”“心悸”“胸痹”和“中风”等相关疾病中。目前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不统一:或从气虚血淤、或从痰淤互结、或从脾虚湿盛、或从肝肾阴虚等等,不一而论;治疗则多从活血、化痰、扶正等入手[1]。我们认为,AS的基本病因病机当以“热、浊、 虚”为要,“清热、泄浊、补肾”治则应为治疗AS的根本大法。阐述如下。

1 动脉粥样硬化与“热邪”

关于AS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从内经及历代医家论述中不乏热邪致病的记载,如《素问·刺热》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诸病源候·心痛病诸候》则提出“气不得宣畅,壅淤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则明确提出了“心痛有属心火者”(《周慎斋遗书·心痛》),但以前在临床,这种论述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及应用。随着对AS炎症反应病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当代中医学者在前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加深了热邪致病的病机认识,如丁书文认为:目前气候环境、饮食结构、工作生活习惯、体质等较以前有所不同,易导致火热之邪,同时体内脂毒、糖毒、浊毒、淤毒蓄积蕴结,变生热毒,邪气亢盛,败坏形体,损伤心及心络,导致冠心病等多种心系疾病的发生发展[2];同时,热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常发生在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多由诸邪蓄积, 交结凝滞而成,邪淤阻络脉是AS病位深, 病情重, 病势缠绵难愈的关键所在。研究已经证明,感染、炎症与AS和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相关性,在炎症反应刺激下,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活化核因子KB,从而表达大量黏附分子[3],因此,慢性潜在性的感染,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黏附因子的表达, 可能是刺激AS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之一[4]。临床治疗中,采用清热活血解毒法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取得良好效果。对清热解毒方药的研究从最初抗菌、抗病毒的靶点,发展到抗氧自由基损伤、保护机体组织细胞、拮抗炎性细胞因子、保护内皮细胞等多方面[5],充分说明了热邪致病理论对临床治疗AS相关疾病的指导意义。

2 动脉粥样硬化与“浊邪”

浊邪是中医学中导致机体发生病理改变的各种阴邪的总称。我们认为,导致AS的浊邪主要是痰湿、淤血,且痰湿、淤血是AS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

2.1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湿”由于饮食结构及工作压力导致的饮食规律改变,导致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人饮食劳倦即伤脾”(《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本病论》),脾胃不健则运化失职,津液输布失常,聚而为痰,“痰即人之津液,……,则痰涎皆本于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皆成痰涎”(《景岳全书·痰淤》)。目前研究认为,痰浊与脂质代谢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脂质摄入过多, 代谢失常, 均可使血脂升高,而脂质代谢紊乱是AS的重要病理因素,充满脂质的单核源性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之一[5];临床应用化痰祛淤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效果明显;动物实验也证明,部分化痰祛淤中药是通过降脂、调节细胞因子等发挥抗AS作用。

2.2 动脉粥样硬化与“淤血”血中之痰浊是痰与血的混合物,正如《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所云:“诸痰者, 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 故成痰也”;“须知痰水之壅, 由淤血使然, 但祛淤血则痰水自消”(唐容川《血证论·咳嗽》)。在AS发展过程中,痰借血体, 血借痰凝, 凝血为淤,痰淤互结, 着于血脉,日久胶结不解,即《丹溪心法》所说“痰挟淤血, 遂成窠囊”。因此, 血淤证的出现是A S 进一步发展、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

对AS发生、发展的现代病理研究也表明,AS是以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为始动因素,血小板黏附聚集、充满脂质的单核源性泡沫细胞和内膜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的沉积,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键,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的病理结局。这种病理生理发展过程和中医学的“痰淤互结”的发病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动物实验证实, 活血化淤方药有调脂、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及消退粥样斑块等作用;临床研究也表明,AS相关的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淤证的表现[6],充分说明了痰湿、淤血等浊邪是导致AS的关键病理因素。

3 动脉粥样硬化与“肾虚”

AS的病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肾气虚衰、脾胃不健,脾胃是化生水谷精微的主要脏腑,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景岳全书》云:“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化于脾”,脾主运化和脾主升清降浊功能对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起的主要作用,脾运不利则聚湿生痰,脾虚气弱则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成痰湿,痰湿入脉,血行不利,而成淤血。同时,“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后天脾胃需在肝气正常、疏泄有序的基础上,其气机才能升降协调,以完成对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吸收和转运。若肝失疏泄,肝气犯脾,可致脾失运化而成痰湿,肝气郁滞,则血行不畅, 久之也可导致淤血的产生,从而继发淤血、痰浊等疾患,因此肝、脾在A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肾为先天之本,人到中年,气血虚弱,阴气自半,先天肾气衰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而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肝、脾等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肾阳不足,则开合失调,水液输布排泄紊乱,则生痰饮水湿等证;肾阴不足,虚火灼伤津液凝而成痰,痰淤结于脉道,使脉道痹阻不通,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若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从正化 ,亦可变生痰浊;痰湿和淤血久居络脉,壅塞脉道,气机运行不畅;同时,心肾相交,心本乎肾,肾虚则心失其资助温养,肾气(阳)虚则行血无力, 心肾阴虚则脉络不荣, 合于痰淤,痹阻心脉而易发生“胸痹”等AS相关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虚者……,虚则胸中痛”是其义。因此,虽然五脏皆虚为AS之本,但是肾虚为其根本。

4 结语

AS中医病因病机复杂,但以肝、脾、肾亏虚为本, 以火毒与血淤、痰湿等浊邪为标,其中,肾虚、火毒尤为根本。其病机当是肾虚在前,继则肝脾两虚导致气运失利,血脉不通,血液淤滞,同时津液不能运化而为痰湿,血结、气郁则化火毒,合于痰湿而成湿热,终致火、浊相熬,痰、淤互结,而成AS斑块等有形之邪为患,终致变证纷扰,因此,“热”“浊”“肾虚”是AS的基本病理因素,“清热”“泄浊”“补肾”应该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则。我们在临床根据此治则处方用药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多年积累,总结出“连豆清脉方”防治AS相关疾病——如冠心病等,也取得明显效果。进一步从AS基本病理机制入手,进行大样本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明确“热”“浊”“肾虚”病理因素的客观机制,探讨“清热”“泄浊”“补肾”治则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理论及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娴,王凤荣.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636.

[2]丁书文,李晓,李运伦.热毒学说在心系疾病中的构建与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6):413.

[3]Brand K, Page S, Rogler G, et al. 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is resent in the atherosclerotic lesion[J]. J Clin Inverst1996, 97(7):1715.

[4]宁晓暄,孙世仁.感染、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 21 (4)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