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时代建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省”为本 以“智”取胜
据锐捷网络智能建筑行业部技术总监武亦农介绍,锐捷智简解决方案有以下特点:
第一,通过设置前置服务器机制与设备网MAC认证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网与办公网混合承载或独立成网的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第二,解决了智能建筑中大功率(≤60W)设备的IP原厂供电问题,节省工料,缩短工期,方便维护。第三,方案在网络拓扑、传输结构、多种无线AP的智能放装和智能分配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建筑内、外形态环境。第四,结合网络运行管理需求,建立了基于IP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软件、机房环境、机电与动力设备等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方便智能化物业管理。第五.采取双核心+VSU虚拟化技术、动态流量整形与流控技术,提高了多路高清视频在突发高流量时图像传输和清晰流畅播放的能力。
中国建筑协会智能化分会对锐解网络智能建筑智简解决方案这样评价:该方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方案简化了智能建筑网络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省材、省能、省工,响应了绿色建筑的时代要求。该方案针对智能建筑需求特点,技术领先,整体架构合理,提供了一种信息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先进解决方案,是创新发展的典型。目前,合肥南站,安徽政务中心,太极集团新园区等均有使用。
北大青鸟技术总监李纲在谈到该方案时指出,该产品方案很接地气,解决了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前没有好办法,只能忍受!但近期有几个项目要落,锐捷的HPoE和IPDM正好可以用上。讯飞工程部技术总监赵磊则说,HPoE使用了三个月,IPDM一月有余,非常满意。合肥南站使用HPoE五个月,产品实施便捷,节省费用,运行稳定。
节省投入与保障质量并行
据了解,锐捷智办公和视频监控解决方案通过微交换SOP和综合布线系统的融合,大幅减少水平布线线缆和交换接入端口的数量,解决了工位密集型的办公环境的物理线缆的实际施工难题,降低弱电间、楼道吊顶、地面暗敷的物理空间需求,节省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的成本。 “针对视频监控的网络设计在业内标准不一,存在带宽冗余系数取值偏高成本偏高和带宽冗余不足视频质量偏低的两极化现象,锐捷针对监控视频流的特点,建立端到端隧道实现均流传输,屏蔽无效的横向数据流,提高可用带宽利用率,实现了1:1的网络带宽和监控视频码流的比值,节省网络投入的同时,保障视频传输质量,有效的避免了视频卡顿、花屏、延时等情况。”锐捷网络表示。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念;时代诉求
伴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与我国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的。所谓“设计”即是指“对一个事物的造型、结构、功能和审美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的规划”。设计理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发展的成账。纵观,世界建筑物的整体发展与我国建筑物的发展还具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从一个侧面的说明我国目前建筑设计理念与世界建筑设计主流趋势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在普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建筑发展的基本国情进行创新,加强对于社会建筑业设计发展趋势的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设计理念整体水平的提升。结合相关材料,笔者认为目前以及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将表现的更为显著。
1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二十一世纪,人们加强了对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进而使得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这种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建筑设计领域的基本要求。尤其人们生产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都渴望回归自然,更期望与大自然有着更为紧密的接触。因此,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无疑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较强的趋势,这是与资源的消耗以及人们意识的提升紧密相关的。同时,从许多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来看,人们往往把生态性与建筑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例如,日本传统建筑之中的生态理念在于将建筑视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多采用水平的线条和朴素的材料,通过大面积开窗、阳台和长廊等将生活空间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可持续发展性设计道路”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过程之中,主要包括以下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其次,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第三,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第四,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第五,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第六,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但是,我们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建筑设计仅有绿色还不能说起具有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建筑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
2 注重科学性与舒适性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通过其概念的陈述我们就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无论是从其设计理念以及具体的实践步骤来看,均具有着科学性。科学性,毋庸置疑是建筑设计发展的时代诉求之一。笔者认为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设计过程之中要注重设计的科学性。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工作者需要不断的涉及于诸多学科的学习过程之中,例如,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力学等等,其中包括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样才能够算得上是建筑设计的真正的“科学性”。通过不断的加强对于相关学科的学习,才能够潜移默化的将其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建筑物的设
质量以及舒适度的追求越来越明显。例如,人们以前对于住宅的要求往往是“有地方可住,简单即可”。现在则对于建筑功能、美观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的主观感受上来看,加强对于建筑物的舒适度的考虑将更好的促进其内心的愉悦性的提升。作为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工作者,在建筑设计工作过程之中,要能够从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要求进行入手,使自己的建筑设计工作与客户的需要紧密结合,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出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建筑设计涉及到艺术、物理、工程、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同时,由于不同的客户的对于建筑设计的实际需要是不同的,这使得建筑设计工作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工作者要一方面结合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能够积极的从客户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积极的进行建筑设计思想以及实践的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要,长此以往,必将促进我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整体提升。
3 民族性与时代性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民族的史诗以及时代的缩影!纵观历史,环游世界,我们总是能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所创造的建筑中看到其被赋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民族创造除了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建筑,同时也其在所创造出的建筑中展现了本民族的风俗、文化,闪烁着其智慧的结晶!强调建筑艺术的民族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注重建筑艺术的民族性有积极的意义。有这么一种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越是民族性的越具国际性。试想,如果我们一味地与外来文化趋同、融合,一味地只求同,不存异,那么我们将看不到各种风格迥异建筑艺术,我们将失去因民族性而大放异彩的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设计过程之中,不能够单纯的去模仿西方国家的设计网络与思路,同时,我们在设计过程之中要能够凸显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够使建筑设计具有着民族性特征。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因此他总是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时代的面貌。建筑不是通过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来反映时代。它的时代特征,当然与它的使用功能是分不开的,除了来自他在当时所实现的功能之外,就是它所具有的风格。比如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当时是出于防御外敌的军事功能而修建的,而现在却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当然,时过境迁,原有的功能消失之后,但风格依然鲜明,时代所赋予的气息依然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工作者,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之中,要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素养、客户的实际需要、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时代特征、民族性等特征,进而深入的探索与挖掘,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进而设计出更多的精品,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卫萍.将绿色建筑理念自然融入设计[j].建筑科学,2007,(06)
[2]张丽.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1,(25)
[3]万蓉,刘加平,孔德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02)
构架深奥的干栏建筑
“干栏”又称麻栏、栏房或葛栏,意为“人楼居,梯而上”,分布在我国大西南、中南、华南、台湾沿海热带亚热带广大地区,植根于山区、丘陵、湖、河岸。干栏建筑具有选址随意,可塑性强,与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适应崎岖山地、河岸。空间组合主次分明,功能合理,上为人居,下为杂用。底层架空利于防潮、通风、隔热、防洪、防虫蛇的侵犯。总的来说,占天不占地,因势而建,保护基地地形地貌、植被,维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干栏建筑内涵深奥,首先是因借天时,顺应气候、季节、日、月、风、云、雨、雪。其次是顺借地势、地貌、地质、山水、土石、草木,为我所用。最后是巧借人和,邻里协作共存、共创和谐环境。在选址朝向上,尊重地形、地貌、水向、气候,座北朝南或朝阳靠水背山,视野开阔。在平面空间布局上,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自然通风采光好,排水、排洪、去湿极为有利。在空间利用上,采用占天不占地,依山就势筑台、错层、跌落、架空、吊脚等极限地利用空间,使空间形态十分丰富多彩,造型不拘一格,与天时地利十分融合。然而干栏建筑的底层架空是整个空间构图的得意之作,它有室外、室内、公共、私密、开敞、封闭之间共通的意境。
底层架空――新时代下的干栏建筑
底层架空公有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进入信息化、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底层架空设计适应城市建筑日益增容、人际间交往频繁、需要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的趋势,这是显示社会在进步,适应城市民意,为市民提供地面步行、交往、休闲、玩耍的场所。
1 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是有“顶”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空间。
底层架空设计并不是新手法。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已有应用,如南方地区架空离地的干栏建筑或吊脚楼,其特征主要为:底层架空,楼上为主要功能层,使主要房间视野开阔,通风顺畅,适应潮湿多雨、夏季时间较长的地域环境,但这时的架空空间多作为辅助用房,还不是公共开放空间。近代南方沿海地区出现的骑楼建筑,其底层架空空间已初步具有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性质。传统民居和近代传入的券柱廊式形式结合产生的骑楼建筑,在街道与建筑之间、人行道之上创造了一个可遮阳避雨、适于交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商业街中广泛采用,成为一大特色。
在现代主义建筑占主导地位时,底层架空设计就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1926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提出底层架空是“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之一。他认为,底层架空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
勒•柯布西埃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主张人类居住环境架空离地。他提出“干栏化城市”的构想――城市建筑底层是“架空”的,城市全部地面均可供行人使用,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m高的空间布置汽车交通及停车场。他的架空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其设计思想已有部分为人们接受并实现。
总之,建筑底层架空设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现代观念意识及结构技术的发展,架空空间形式不断丰富,显示出广泛性和适应性,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特殊类型。
2 底层架空空间的特点分析
底层架空空间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具有多功能、对外开放等特点,分析如下:
2.1 灰空间
灰空间是指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底层架空空间也正充分体现了灰空间的性质:由于其有顶,避免了气候因素的干扰,可遮阳避雨、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又因无围护结构,视觉不受影响,可引入更多的室外自然光线和景观。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可引入更多的自然因素。在具体设计上底层架空空间内可引入绿化、水体、小品及坐椅等设施,使人置身于架空空间内,又仿佛漫步于室外的大自然中――既有室内宜人的气氛,又具有室外的自然亲切感。这是底层架空空间和其他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显著不同之处,是具有特殊魅力的空间形式。
2.2 开放性
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受市民欢迎。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开放程度较高,是布置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手段。如香港汇丰银行连接城市两条主干道,设计者福斯特架空底层,市民可自由穿越或停留,成为融入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这种处理方式可营造归属感和私密性较强的公共活动空间,在香港的高层商住楼中应用较广泛,如太古城住宅区、康怡花园等,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高层商住楼中也曾出现。
底层架空设计适应在城市建筑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的趋势。这表现出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在城市广场、市场之外,大量的文化、教育、娱乐、商业、金融、交通以及政府办公建筑等都对大众开放,在建筑内布置多种形式的开放空间。近年来欧美不少国家的高层建筑设计注重底层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结,提出“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为市民创造通透连续的地面步行交往空间,并已制订相应的法规。新加坡人认为土地是国有的,私人不应占有,底层架空可让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享受更多接触地面的机会,故他们的住宅底层普遍架空。
2.3 地域性
底层架空设计的应用有明显的地域气候条件。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典型的湿热气候,架空设计的应用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架空空间留出的阴影空间,一方面可遮阳避雨、提供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丰富建筑景观层次,造型虚实对比强烈,形成南方地区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而北方严寒地区由于有节能保温的要求,架空设计的应用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可见,架空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是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其特殊性表现为既是建筑内的“私”有空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是一种公私共存、内外交融的空间。
架空空间在具体设计上,一方面应注意架空空间的尺度,层高太高,易显得空旷、不够亲切,层高太低,易造成压迫感,一般以3~4.5m为宜;另一方面应有环境意识,注重细部设计,营造出亲切的气氛。
总之,底层架空使室内和室外空间、公共和私有空间能灵活支配,自由界定;既有私密的归宿安全感,又有引室入绿、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夙愿,值得城市小区规划、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各类公共建筑借鉴。
通过了解,干栏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乡土建筑形式而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与时俱进。底层架空,骑楼等形式都是干栏建筑在新时代下的另一中表现形式,并且适应着当今社会的需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在建筑师的聪明才智下,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孙大章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建筑学 城市 虚拟世界
当今社会,数字化概念已经不为人们所陌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工作当中,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时代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最早运用到数字化的就是建筑的设计工作,用各种软件进行建筑平面图和效果图的设计,利用网络传送,这都是数字化对建筑行业的最初影响。
一、数字化时代的概念
数字化的概念,就是指将所得的全部信息,用特定的方式全部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这些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利用电脑将信号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后,再由网络向外传送。在广义上讲,数字化不单单是一种信息上的转化存储和传送,同时也是现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
二、数字化时代对建筑学的影响
(一)数字化对建筑的影响
数字化对建筑师绘图上的影响,仅仅只是数字化时代建筑学发展的很小的部分。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建筑师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获取、运用、处理和传播信息。同时,建筑软件的不断研发和更新,也给先进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师们更为自由和更具想象力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建筑的空间和形体上,电脑设计和绘图软件的非线性三维曲面造型能力为建筑空间和形体的塑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这种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空间模型在建筑上的运用,相应的也对人们传统上对建筑美学上的审美带来的冲击和新的发展空间。
(二)数字化对城市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进一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就对建筑和城市的环境塑造提出更细致的要求。专家们因此而断言,“城市将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下去。未来的各种建筑形式和城市模式肯定能够反映各种交往模式之间的平衡与结合,而这种平衡与结合对特定的人来说,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中面对其各自特定的环境时,都是最佳选择”。
三、数字化时代下建筑学的发展前景
(一)建筑学在数字化前景下的思考
建筑学,尽管是一门与哲学、历史、文化、技术和美学等相关的综合性学科,但是又相当务实。建筑学,归根结底是一门研究空间形体和建造的学科。城市设计和室内设计只是建筑设计教学一般规律中的特殊方面而已。虽然建筑学是一门非常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建筑专业人士,无论是设计者、管理者或决策者都必须了解社会,包括其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但他们终究不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纯艺术家,社会期望他们将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物质环境的营造。尽管在我们周围的媒体和有些人把建筑学的教学和研究抬高到足以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地位,作为学校教育者还是需要清醒地明白教学的核心仍然是建筑学不变的本体――空间、形体和建造。正如前文所说,在数字化时代,现实的建筑与城市若要充分满足未来的人类日益提高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建造,具有虚拟的建筑与城市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在面对数字化时代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时期,怎样重新使我们的建筑学教学聚焦到建筑的本身,进一步加深在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和形态、建筑美学等基本方面的研究和训练,培养能创造与未来虚拟世界等量齐观的现实建筑和城市的人才,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数字化时代下新一代建筑人才的形成
在强调了建筑本体在数字化时代的继续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数字化时代,掌握了电脑和互联网的新一代建筑学生和年轻建筑师与他们的前辈的不同点。电脑使他们更快、更有效率地完成绘图工作,以往需要一组人所完成的工作量,现在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做完。于是就有了更多的设计和思考的时间。另外,他们善于运用电脑建立的三维模型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帮助空间和形体的推敲,增强了设计能力。再则,新一代的建筑师掌握了运用多种电脑软件的本领,能够将自己设计的建筑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惧怕设计特别复杂或特别细腻繁琐的建筑和细部,因而扩展了他们的设计想象力。与此同时,训练他们学习和把握建筑的实际建成效果,特别是在尺度、材料和细部构造等等方面就显得尤为必要。互联网向所有的人展开了一片新的时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他们能够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全世界的建筑资讯,并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和交流建筑观念,学习和吸收一切有用的建筑知识。不难想象,以往的传统建筑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新一代建筑学子的求知需求。电脑正在帮助新一代建筑师探索适应人类未来复杂审美心理的建筑空间和形态;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新一代建筑师研究和设计未来智能化的虚拟建筑和虚拟城市。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时代下,建筑学存在自身新兴的发展形态,这种形态在建筑学、城市建设、建筑美学和建筑人才等方面都带来了发展和革新。因此,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数字化时代所给建筑学带来的机遇和优势,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建筑学,以满足人们对建筑上日益提高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后媒体时代 互动性 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建筑最根本的功能是调节自然环境以提供适合人类生活需要的空间,而人们崭新的现代生活内容之丰富、复杂是以往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因而,无论在空间类型上、数量上、质量上都在迅速变化,从而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系统也越来越趋于复杂。显然,单纯沿用以建筑师个人经验、直觉、判断与灵感为主的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信息的流动加速了物质之间的转换,复杂的数字化基础结构在我们的城市生活模式中己经证实了它们的可效性。信息化和数字化生存将人类日常生活一起带入到数字化环境里,媒体则是首当其冲的领域。电子和数码技术的迅速普及,媒体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媒体已经不仅作为一种载体来映射与它关联的其他事物的价值和含义,它还包括其所涵盖的事物本身,即参与状况,设计或理念表达的技术手段。其所研究的领域涉及摄影、电影、电脑、视频、网络、装置、行为、综合媒体等一系列与时代科技紧密关联的媒介,它所关注的内容更加广泛多元,它与时代、信息、网络、人的互动性、虚拟性和连结性所带来的创作想象,也大大拓宽了原有的界限和范围。在这个以双向交流、无限开放、数字化为特点的后媒体时代,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信息的流动加速了物质之间的转换,让“互动”这个词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愈加的强烈了,大众成为历史舞台上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大众权利的增加,不论是大众与精英还是大众内部,人与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和广泛。
2. 互动性设计及建筑的互动性的概念
2.1互动性设计的概念
“互动”,英文为“interactive”。它也称交互性或相互作用性,是指在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相互进行通讯和交换,是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成为双向循环的过程。互动性是后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与建设中,建筑本身、设计师、使用者以及其他所有人为因素构成了建筑设计中的互动者,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如何形成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相互作用的合作关系,创造出适于使用者使用、并对公众行为起到塑造作用的公建筑。
互动式设计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利用信息技术(包括虚拟现实、交互化的建筑设计软件系统、因特网等)改进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手段;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建筑师与建筑受众之间的互动真正实时化地循环起来。前者着眼于设计者与信息技术;后者则重点关注设计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这也充分体现着建筑互动性的概念,尤其是人与建筑、人与人互动的部分。
2.2建筑的互动性
建筑的客观性以及主体的能动性决定了建筑的互动性。建筑的广义互动性是指:
1.时间与空间的互动性――建筑随时代的变迁做出回应,并不断置换空间与功能,这种变换也进一步引发人对时代的进一步回应,加强了时代特征。
2.场所与人的互动性――人对建筑有一定的改变权利,建筑也随着人的行为变化而产生变化。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人与人在建筑中由于行为接触而互相影响。
4.建筑之间的互动性――各个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3.建筑设计中引入互动性的必要性
3.1建筑学具有互动性
建筑学本身就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互动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建筑的设计过程,一是建筑的审美。建筑与其它艺术不同,由于它不是个人的作品而同时又具有功能的性质,所以它要求我们不仅对其创作而且对其欣赏都要抱有特殊的态度。也就是说,建筑的社会属性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
(1)从建筑的创作看,传统上的建筑也是建筑师的个人发挥与建筑的使用者相结合,而音乐、文学、美术则大多是艺术家的个人表现。建筑则与它们不同,是表达性的艺术,也是建造性的艺术,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交流互动。从建筑与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个角度来理解,建筑天生就具有一种互动性。在建筑的设计中,必须以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信息反馈来完成,这恰恰与信息技术的互动性是类似的。
(2)从建筑的审美看,要理解建筑艺术的美必须由人主动参与。“在所有的建筑感受中,对于它的完全理解都需要观看者的主动参与。对建筑艺术的感受――因为它反映了想象力这一内在活动――所以它是属于主动的思想,而不是被动的思想。
3.2建筑的公众性需要互动性介入
实际上,如今的建筑学已经变得太重要了,它不再只是建筑学家的事,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大众。因此,我们必须做出一种真正的改变,它将促进建筑空间的创新以及其建筑师设计模式的创新。意大利建筑师贾恩・卡洛德・卡洛在他的《建筑学的公众性》中写到:
所有存在于建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屏障都必须被革除,这样,建造和使用就成了同一设计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部分;而建筑内在的侵占性与使用者被迫的消极态度必将融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创造性和决定性是等价的,每个人虽然其影响力不同,但都是建筑师,每一建筑事件,无论是谁构思和实现的,都可被看作是建筑。换句话说,这种改变必须与颠覆现存状态同时发生。我们不能坐着等待……但我们必须改变现在参与建筑过程的对象和主体的范围。若想恢复建筑学的历史正确性,或片如我们提到过的可信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3.3建筑的媒体属性需要互动性介入
建筑作为综合的技术和艺术以及文化的载体,如多媒体和互联网一样集成了各种媒介。文字、图形、图像是建筑生来具有的元素;信息技术与建筑逐渐融合后,音乐、视频和网络等都有所利用。
对应多媒体整合的各种媒介,建筑也利用其传达建筑内涵和文化意义。
(1)文字
建筑上的文字标志就是这种常见的媒介,它使人获得建筑蕴含的一些基本信息。中国传统建筑把题字、碑文、楹联、牌匾纳入其中,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图形
建筑中的图形、装饰图案也起到了媒介作用。如2008奥运会主体育馆广场应用了十二生肖图案;以新技术――激光和全息艺术制造的新颖图形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实现了其媒介作用。
(3)图像
图像与图形是像素与矢量的区别。建筑立面上的图像并不少见,美术馆的立面上可以直接安排一些艺术家的画作。引用图像还有多样而巧妙的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群中门的“过白”和园林中窗的“借景”也是这一类型(这许多因素让人把中国园林称为“多媒体”的艺术)。法国里尔美术馆改扩建则利用玻璃镜面作画布,引用老建筑的映像画面,由此影像与实物一问一答,新老建筑相映生辉①,也只有在媒体时代才会有这样手法的作品。
(4)声音
以商业建筑应用广泛,商店、专卖店和餐厅的优美音乐创造良好宜人的气氛。
在信息时代,建筑利用的媒介更为广泛复杂,多媒体技术本身乃至行为艺术、蒙太奇都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更加多元化地表达建筑的涵义。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数字设备给建筑设计带来了观念上的巨大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建筑正在融合数字技术,进化为技术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
郑泳著,项秉仁著,《关注数码时代建筑形态的发展》,时代建筑,2003.02
陶郅 郭嘉,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0
郑双联著,《信息时代建筑领域新特征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馆;设计理念
档案馆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档案馆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一起,是很具品位和特色的文化场所,其建筑是与所在行政区域或国家历史相匹配的标志性建筑,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
当今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档案馆建筑从建筑风格、平面设计、内外环境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都令当代建筑师和档案馆专家们感到既困惑又兴奋。因此,我们在建设一所新的档案馆时,不仅需要新技术,而且还需要能展示档案馆信息环境中新形象的建筑。建筑与设计在新的信息时代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创造新颖独特的建筑效果,使人们从建筑外观上就能感受到其所表现的内涵。
1 信息时代对档案馆建筑的影响
1.1 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开拓
档案馆的功能属性包括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档案馆的自然功能能够超越时空,只有量的增减而无质的变化;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却要接受社会制度和一定发展阶段的影响,随时发生变化并作相应调整。现代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如有的档案馆建立了档案寄存中心、图书资料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还有档案价值鉴定评估、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大大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
1.2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方面的应用,使电子文件在信息采集、管理及利用各方面与传统纸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管理模式、运作程序、技术方法等诸方面的变革,数字档案馆、网站的建设,网上提供利用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这些变革与发展都对档案馆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2 信息时代档案馆的建筑设计理念
2.1 开放的档案馆
2000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转变观念,改变认识。把档案馆建成“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档案保存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时代要求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开放,档案馆的功能也要由档案保存、档案借阅、技术管理3种模式转变为保存、借阅、技术管理、对外开放4种模式。档案工作理念的改变,导致了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
2.2 智能化的档案馆
新档案馆建筑最受关注的是建筑师如何处理好数字化信息与档案的关系,构建智能化的空间。可以说,智能化的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逐步应用于档案馆建筑之中。作为现代化智能建筑,应设立3A系统,即楼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讯自动化系统(CAS)。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4个基本要素进行最优组合,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和高效的工作环境。信息时代档案馆的设计应将其功能需求、信息化、智能化及现代技术充分结合,从而使其既有传统档案馆的优点,又能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
2.3 绿色的档案馆
社会的发展使建筑能耗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建筑的全过程看,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整个建筑能耗占我国全部能耗的50%。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推动绿色档案馆将成为我国未来档案建筑主流。根据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档案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在规划领域,绿色档案馆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②在设计领域,绿色档案馆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档案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通风、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③在施工领域,绿色档案馆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所使用的燃料、电气产品、建筑用材、用水设施均选用绿色环保产品。
3 档案馆建筑设计实例
3.1 总体布局
某市档案馆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北侧,职业学院的南地块,与某市博物馆紧邻,西、南面两面均有城市次干道,规划总用地0.893 hm2,实际用地0.795 hm2,博物馆按“地一级”的要求兴建,拟建建筑面积为12 600 m2,总投资3 000万元。
档案馆建筑用地为长方形,东西面宽小,南北进深大,这种场地的特点,决定了方案大致的合理布局,应该是前面为裙楼,后面为档案馆主楼。
在总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当今档案馆的设计趋势,以及南方建筑的特点,根据相对宽松的用地,‘采用了传统档案馆典型的空间布局,并考虑南方建筑对自然通风采光、降低能耗的要求,将对公众开放的裙房和主楼拉开一段距离,以形成内部的院落和绿化空间。
在建筑的南面,设置了步行入口和大片的树林,机动车人口在用地的西北角,内部道路可以环绕建筑物,建筑的周边,还设置了绿化和荷花池。
3.2 设计构思
档案馆作为城市各种主要档案收集、整理、储藏的场所,应力求反映档案馆的特征。设计构思从场地、功能和城市文脉分析人手,并结合当代档案馆发展的趋势,通过整体的形象,力求展现出档案馆简练大方、整体大气的特点。
设计采用裙房和主楼组合的模式,来反映档案馆最基本的功能要求,裙房部分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犹如两个叠合的档案盒,其巨大的悬挑,表明了建筑所具有的重要性。而主楼和裙楼之间的院落和绿化空间,能很好地满足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
建筑的外墙,吸取了档案馆卷宗排列时的特点,将其转化为一种立面上不断变化的开窗方式。而主楼和裙楼弯曲的建筑边缘,就像一个把各种卷宗收集起来的盒子,寓意这是一个城市的档案建筑。
3.3 平面设计
档案馆裙房共两层,其平面为方形,设计采取开放的布置方式,将人口大厅和各种功能组织在一起,人口大厅的西侧,为楼梯和自动扶梯,通过楼梯一侧的分隔墙,划分为公共部分的功能空间。
二层除了报告厅外,不设任何封闭的墙体。开放、高大的空间,赋予档案馆鲜明的个性,而位于南面的玻璃幕墙,则可以使公众毫无遮挡地观看到室外的大片树林。
裙房和主楼之间设置的桥梁,既是相互联系的通道,也是观景、休息的廊道。
考虑档案库房的要求,设计将主楼的交通设施布置于两端,从而为档案馆提供了巨大的储存空间。主楼一层的西面,为办公入口,门厅一侧设置有档案接收用房。主楼一层除了部分为开放的阅览、目录、咖啡、餐厅等用房外。其余为内部用房,2~6层均为内部的办公以及技术用房。档案库房设置于主楼的7~10层。地下室为水电空调设备用房。
3.4 建筑造型
档案馆力求体现档案馆的特点,在设计中尤其注重对整体的把握。
比如裙房,是两个叠合在一起的体块,一层的外墙完全采用玻璃,它一方面为室内大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另一方面,透明的玻璃使二层看上去好象悬浮起来,脱离了地面;二层的造型,东西两面采用上下弯曲的实墙面,以遮挡阳光的直射,它也暗示某种类似卷宗的意味,而悬浮的建筑体块,强化了档案馆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主楼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包裹立面的建筑边框,和裙房一起形成设计语汇的一致与对应,而墙面上。类似卷宗的开窗方式和墙面处理方式,增强了档案馆建筑的特点。整个建筑在造型上力求简洁、抽象、具有力度。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强烈的个性。
3.5 消防与疏散设计
人类自从有了居所就有了门窗,门窗逐渐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茹毛饮血时期的茅草棚到科技膨胀时期的高楼大厦,门窗时刻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建筑门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素来,门窗的产生就不仅仅用于满足通风、采光、出入等功能,更有心灵的寄托和文化的沉淀,所以,正是门窗让有限的空间得以无限延伸……
建筑门窗作为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明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建筑门窗,是一种蕴含特色文化与欣赏魅力的重要建筑构件,它具有高审美度和艺术品位。门窗是品味家居生活的保障,也体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它打通了人类与自然的隔膜。在历史的长河中,门窗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坚固,从经济考虑到审美追求,它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适度。人类对门窗的改良升级,正标志了人类对自身生存条件的提升,所以门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证明。
门窗使用功能的延伸和审美情趣的拓展,令门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征。纵观中国近代的门窗发展史,从早期木窗到1911年的钢门窗进入国门,到70年代铝合金门窗掘起,再到80年代塑料门窗席卷中国,接着经历90年代的门窗业浪潮般大发展,最后迎来2000年以后的断桥铝合金门窗,以及现在的木、塑、铝各具特色的门窗并行的个性化时代。通过这些发展历史,可以窥见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
建筑门窗踏入节能新征程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能源和环保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门窗也同样进入了节能时代。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我国现有住宅面积超过450亿平方米,其中大多数是高能耗住宅,其能耗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据悉,我国每年新增近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只有15%左右实现了低碳标准。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筑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到“十二五”末,我国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要下降10%,新建工程要100%符合国家节能标准。在建筑能耗中,仅门窗的能耗已经接近50%,因此大力发展节能型门窗产品无论从节能环保还是从时代趋势来说都是必然。我国墙体节能整整做了20年的工作,目前建筑节能新规中,门窗节能是关键,采用新型节能门窗,是我国能源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欧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发出了具备高节能性的门窗,其节能性能、安全性能、舒适度等远远超过普通门窗。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发达国家更是纷纷推出新的节能减排政策,同时对门窗节能标准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德国现规定门窗U(传热系数)值为1.1~1.3W/(㎡·K)(注:U值与中国的K值基本相当),到2015 年要降低到0.8W/(㎡·K)。欧盟颁布实施的门窗节能新标准U值为1.3W/(㎡·K),2015 年后欧盟将实施U 值0.9W/(㎡·K)的标准。美国计划在2015年前,将达不到相应节能标准的门窗全部更换,每更换1平方米,由国家补贴35 美元。瑞士将门窗标准上调至U值0.7W/(㎡·K)。法国计划在2017 年将达不到标准的门窗全部更换,到2020年实现建筑门窗零能耗。日本推出节能门窗环保积分制,每更换1平米节能门窗给予2000环保节能分,1个积分由政府补贴1日元。
中国已经出台的“十二五”节能规划,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新的地方节能标准,北京市率先将建筑节能的要求从节能65%提升到75%,随着这指标的提出,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12)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门窗行业将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标准中对门窗节能起着评判作用的传热系数K值做了明确规定,门窗产品的K值将从原标准的2.8W/(㎡·K)降低至1.5~2.0W/(㎡·K)范围内,这对门窗的节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内人士众所周知,门窗传热系数的高低取决于窗框和玻璃的传热系数,以及窗框和玻璃之间线传热几个方面。位列门窗市场3大主导产品的木门窗、塑料门窗、断桥铝合金门窗,对于玻璃以及玻璃和窗框之间的线传热的选择是相同的,因此对于3种门窗而言,在选择相同玻璃的情况下,窗框本身传热系数的大小决定了门窗的传热系数的大小,也就是说,门窗节能性主要是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封性能来实现。
在新的节能标准下,3种门窗如何合理配置,其实并不是难事,通过简单的阐述,便可加以改造,应用于实际。
木门窗
木门窗有2种类型的门窗。木材与塑料、断桥铝合金材料相比,传热系数最小,它本身具有天然的保温隔热属性,是最好的窗框材料。木门窗的框玻比一般占32%左右,配上普通中空玻璃5mm+12A+5mm,整窗的传热系数就可达到2.3W/(㎡·K)。新的标准要求门窗的K值为2.0 W/(㎡·K),对于木门窗来说只需要改变中空玻璃配置,配上5mm+12A+5mmLow-E玻璃就可满足。
塑料门窗
在传热方面,塑料门窗材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塑料门窗的窗框传热系数较低,塑料门窗的框玻比一般为30%左右。在老标准2.8W/(㎡·K)下,塑料门窗多以60系列3腔室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这种产品窗框的传热系数在2.0 W/(㎡·K)左右,配上普通中空玻璃5mm+12A+5mm,根据整窗的传热系数计算公式,门窗的K值约为2.6 W/(㎡·K)左右,这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新标准要求。为了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需要增加系列和增加腔室数量来实现。根据门窗传热系数计算公式以及窗框的传热系数和玻璃的传热系数等,新的标准要求门窗的K值为2.0 W/(㎡·K),需要的塑料门窗的配置型材为65系列的五腔体结构,玻璃配置为5mm+9A+5mm+9A+5mm。对于新标准中的K值为1.8 W/(㎡·K)、1.5 W/(㎡·K)的塑料门窗配置,需要增加系列如70系列、80系列、90系列等等。
断桥铝合金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属于金属门窗,它的最大的缺点是传热快,断桥铝合金门窗的框玻比一般为25%左右。在老标准2.8W/(㎡·K)下,断桥铝合金门窗多以60系列隔热条,长度在14.8~20mm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为了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需要增加系列和增加隔热条长度,以及改变隔热条的形状来实现。根据门窗传热系数计算公式以及窗框的传热系数和玻璃的传热系数,新的标准要求门窗的K值为2.0 W/(㎡·K),需要断桥铝合金的配置为型材70系列,隔热长度为30mm结构形式,玻璃配置为5mm+9A+5mm+9A+5mmLow-E玻璃。对于新标准中的K值为1.8 W/(㎡·K)、1.5 W/(㎡·K)的断桥铝合金门窗配置,需要增加系列,如80系列、90系列等和增加隔热条长度,如40mm隔热条,以及改变隔热条的结构,如将隔热条改为腔体式结构等方式,再结合不同的玻璃传热系数来实现。
木材、塑料型材、断桥铝合金型材具有不同的传热系数,在玻璃K值一定的情况下,门窗K值为2.0 ~1.5 W/(㎡·K)时,3种门窗所做的调整将会不同。塑料窗由于自身材质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再加上其较高的性价比,应当在建筑节能中充当主要角色。但我国塑料窗在20年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走了一段弯路,因此产品在市场中多数给人以质量差、性能低、价格低,最终形成档次低的印象。新的节能标准给塑料窗带来新的契机,但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塑料窗行业必须清醒认识自身问题,加强行业自律,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在型材配方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断桥铝合金窗由于材料本身的传热系数大,增大断桥长度和各腔室的断桥结构设计,是提高断桥铝合金的保温隔热性能的主要手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成本,而且随着K值的降低,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
木门窗的保温隔热性是最好的,到目前为止,它的良好性能、优秀品质、美观自然等诸多特性都是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它的市场价格贵也是人所共知的。大家不太知道的是,市场中的木窗K值多是在2.0 W/(㎡·K)以下,也就是说其价格高,主要是高在它的性能上。在K值2.0 W/(㎡·K)以下,铝窗、塑窗价格都会大幅度提高,幅度应在50%~100%,这样比较来看,木窗的性价比应该是非常高和非常合理的,而且木窗将会在未来节能标准继续提高的过程中,性价比会越来越高。
总之,在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之下,各类材质的门窗,如木门窗、塑料门窗、断桥铝合金门窗,都在各自占优势的领域得到应用。木门窗和塑料门窗由于框的传热系数较低,达到新的节能标准相对容易些,而对于断桥铝合金来说,节能要求越高时,其难度就越大,综合性价比就会降低。德国北美等发达国家随着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其3种主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塑料门窗为45%~55%,木门窗为20%~30%,断桥铝合金门窗为2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在欧洲断桥铝合金门窗市场占有率低的原因。而我国3种门窗的市场占有率塑料门窗和铝合金门窗基本相当,都是45%左右,木门窗仅为0.3%,与他们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可以说我们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节能指标的提高,木门窗市场占有率将会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作为绿色环保的实木门窗市场占有率,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它终将会引领节能新篇章,带来高性能节能门窗的新时代。
关键词: 新时代 建筑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的定义
建筑智能化是通过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建筑技术以及监控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对建筑及其相关设备的检测、监控,对信息的优化管理,从而达到对建筑的管理与智能控制,以达到用户对建筑的管理、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在达到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符合环保和投资合理相结合的要求。智能化建筑主要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二、我国目前在建筑智能化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1、设计不合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很少。目前从事智能化设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2、施工组织不到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一般由招投标产生。由于招标公司大多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招投标的实践和经验,在招标文件的编制,特别是招标内容和技术要求章节编制中缺乏针对性,套用土建施工招投标只要求投标单位描述一些施工组织、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机械等内容,并按此技术标准打分,根据不符合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没有投标单位对系统设计图纸的理解,设备配置的完整性、先进性,对各子系统的优化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等。另外,目前有大量的工程施工并非中标单位在做,而是挂靠企业。这些挂靠企业低资质甚至无资质,人数少,管理成本低,可以低价中标,低价竞争能力高于管理规范的高资质企业。但由于低资质、无资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施工能力较差,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3、监理作用未发挥。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工程质量承担责任。现状是工程监理单位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员。监理公司具有土建、设备安装监理人员,不少监理公司由电气监理人员兼管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电气监理人员对智能化安装施工相通的问题可能会有监理意见,如桥架的安装、线缆的敷设、接地端子箱的安装等。但他们对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施工缺少专业知识,没有发言权,也使施工人员得不到指导。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4、检测和验收不严格。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结束要经过检测,检测结论是评估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目前,第三方检测得不到落实,有的仅一、两个项目经过第三方检测,有的工程甚至什么也不检测。建设单位也没有认识到检测的重要性。
工程施工完成后是竣工验收。竣工验收通过后建筑物可投入使用。质检部门对建筑物验收重视高于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质检部门有这方面的验收技术人员,但他们也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质检验收人员。笔者认为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专项验收,由质检部门、设计单位、行业专家等有关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审查,包括所有文件资料、竣工图纸及现场查看,对不符合规范的提出整改意见,以对建设单位负责,对工程负责。
三、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应用
1、建筑智能化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是指能够为住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空间,并且能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最小程度地影响周边环境的建筑物。智能照明系统是在建筑物内外安装高效节能灯具,利用传感器技术或照明接触器,根据实际的照明需要做出判断,而后选取高、中、低档照明水平。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可以调节自然光,加强自然光对建筑光环境的有利作用,以节约电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利用烟感和温感探测器,通过DDC对各消防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在火灾预警阶段能够做出智能判断,从而有效防止错误动作。在火灾发生时,非消防设备有序撤出,消防设备有序投入,保证人员安全。安全防范系统是利用闭路电视监测系统、录像系统对建筑物进行监控,包括门禁管理、围栏监测、人员识别、车辆识别、电子巡更、可视对讲、紧急呼叫、煤气泄露报警、玻璃破碎报警等功能,保证建筑物及建筑物周边环境安全。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减少建筑耗能。建筑能耗囊括了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包括了建筑工业和建筑使用的方方面面,范围甚广。
2、建筑智能化在老年公寓中的应用。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目前,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有老年公寓不仅数量有限,设备也比较落后,远远达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对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我国势必建造一批根据老年人需要设计、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智能化的新型老年公寓。为了能够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可以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引入一些特殊的智能技术。宠物机器人是一种适合老年公寓的智能技术。宠物机器人会说话、会唱歌,能与老年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宠物机器人可以把老人的问题记录下来再反馈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记录的分析比较,及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与变化,并视具体情况判断需不需要派专人前往老人住处进行必要的护理。紧急呼救系统是有一个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智能保健系统。该系统由在住宅中安装的紧急呼叫器、安全报警器以及医疗救助体系和家政服务体系共同构成。紧急情况时,只需按下随身携带的无线紧急求助器的按钮,即可通过电话网络将。
四、现代智能建筑的应用前景
1、逐步形成以节能为中心的设备监控系统
从当前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建筑的另外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绿色化。虽然当前在建筑中通过使用大量的高效节能设备及相关的控制技术措施,但是其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评价智能建筑的节能效果,需要采用对应的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所以,不管是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通过建立其能耗实时监控历史数据的方式将为建筑物设备运行状态的自我诊断、建筑能耗的估计提供条件,从而为建筑内部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参数调试、运行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避免能源的浪费。
在建筑的能源选择过程中,还可以将风力、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以及燃料电池等再生能源应用到其中,及至与整个城市电网融合起来,形成智能供电系统。这也是当前国内外工程人员所努力的方向。
2、智能建筑中安全事务管理控制的实现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建筑安全,尤其是住宅安全成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住宅建筑的设计施工中,消防安全工程、安防工程建设等已经成为了常规的建设内容。安防系统主要以视频监控以及放到报警系统为主,智能建筑中需要对这些系统的性能予以提升。例如,可以通过采用智能传感技术的方式,诸如能够在超低照度下正常工作的CCD、采集生物特征的探测设备等,提高智能建筑中安防设备的灵敏度。另外,因为只能建筑中布置了大量的探测设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设置智能分析系统,诸如人体分析系统、面容对比分析系统、街景分析系统、人流密度分析系统以及人数统计系统等。这些都将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感知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灵敏度以及工作可靠性,在智能建筑中可以对传统的火灾探测设备进行改革,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视频遥感、光纤传感等设备来感知火灾信息。同时,将微处理器植入传统火灾探测器中,增强程序的智能识别能力,使之成为一个智能探测器,从而提升报警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3、形成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PV6、EPON、GPON等应用推动了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的融合,再结合物流网络的迅速发展,新型的物联网正在人们身边形成。未来智能建筑在信息网络构建中甚至可以通过使用全光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的方式将建筑自身融入到物联网当中,通过将自身纳入到捂脸网络中的方式实现智能建筑管理、运营的网络化。
结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这些都给智能化建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建筑智能化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其更舒适、安全、便捷的同时,也将使得建筑物更加绿色环保,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潘祖伟. 探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J]. 科技资讯,2010(20).
[2]郑裕衫.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向[J].科技促进发展,2010(4).
对方提出的要求已不算轻松,在这些要求之外,龚书章又为自己加上一条:“一座好的公园,必须能让人安心睡觉。”因为人们在公园里走累了,可能会在桥底亭下打个盹。
如何将这些繁杂的要求串联起来?龚书章想到了绳子。于是,他以一座蜿蜒延展的桥,作为公园的建筑主体。桥身以混凝土柱支撑,木板拼接的桥面呈现一派古朴颜色。桥面蜿蜒起伏,走向呈“&”状。高低错落的桥体及支柱,将公园的空间跨分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几块。
建造完成之后,龚书章特地去公园里睡了午觉。那是日光毒辣的夏天,但在桥体的遮蔽下,龚书章在草地上睡得很香。至此,他终于确定,这座公园满足了他设计时的所有期望。
2009年6月,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第一期开放。因为都是线性走向的公园,台湾媒体津津乐道于将这座纽约的空中花园与自己宜兰的后花园做对比。
高线原是横贯市区的高架铁轨。1980年,最后一辆列车载着三车冷冻火鸡驶过高线。这是这座百年铁路线最后一次工作。在20世纪最后二十年里,这座废弃的铁路是危害城市的“毒瘤”,附近居民几度上书市政府要求拆除这座已经弃之不用的老古董。不过,纽约市政府却采用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废弃的铁路改造成线性的公园。
高线公园一期共0.8公里,由钢材和木板搭建的公园桥上,铺满绿色植被,形成繁华地区的“空中绿肺”。高线一期开放后受到出乎意料的欢迎,当年接待了超过400万人次游客,纽约人和游客各占一半。是市内单位面积内访客人数最多的景点。
相比高线公园的声名远扬,龚书章手下的公园显得更亲民、也更接地气。因为地处凯旋里,这座公园被命名为凯旋社区公园。而宜兰人,则乐于将这个并不像公园的所在称作“新福宫广场”。站在桥的最高处,可以清晰望见公园旁的新福宫。庙中常用鼓师传授技艺,在桥上聆听鼓声,会有登高听风之感。这座远看颇似一座立交桥的公园坡道,如一条绳子一般,将一个社区的生活细节连成一串:小夫妻穿着拖鞋在桥上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人们在坡道下打牌,时不时有人在坡道的栏杆上晾晒棉被。
这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园,让龚书章囊括很多建筑奖项,也吸引了一些建筑爱好者专程前来游览。在内地的网站上,也有年轻人将这座公园列作台湾游不可错过的建筑之一。
“台湾和大陆不同,像台北市或是其它一些地区,没有什么明星建筑。如果想去台湾看建筑,反而是一些街区里的空间更有趣。”龚书章坦言,对地标式建筑并不热衷。这种设计倾向自然与整个时代的走向有关。“近五年来,建筑界的方向逐渐从制造超级建筑,变为由平实中凸显创意。”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生活周遭的呼应。“在台湾那样的散漫都市里,没有明星建筑,有的是处理和回应都市细细麻麻的生活问题。”
龚书章回应最多的,就是建筑空间的公共性。本就属于公共空间的公园自不待言,而就连一所高中的校园,也被龚书章与社区生活串联起来。
2008年,龚书章为国立新港艺术高中重新设计校园。作为台湾第一所国立艺术高中,校方希望校园能够体现一所艺术高中的多元与活力。龚书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将学校的环形跑道平移至二楼。这条空中跑道经过具有落地窗的练琴房,经过教导主任的办公室。不少人觉得龚书章疯了,但校方却接受了这一略显疯狂的提案。
因为新港艺术高中的校园紧邻当地社区中心――奉天宫和早市,于是龚书章顺势将奉天宫的轴线引入校园。他将校园西北侧的老房子保留,在奉天宫和老房子间构造了一个充盈着绿色、水色、民俗的带状空间。这一地带不仅向学生开放,更向当地居民敞开。学校没有明明确的入口,老房子、艺术大街、音乐塔楼、户外阶梯剧场,这些特定的场所与物件共同定义者校园的空间。而连接这些物件的“绳子”,就是位于二层的跑道。
经过历时近三年的建设,国立新港艺术高中的校园落成。跑道被刷成了七色,宛如半空悬挂的彩虹。在3.6米宽的塑胶跑道旁,可以悬挂旗帜、作品。这条跑道也成为当地居民横穿校园的主要路径。让建筑师本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连接了奉天宫,成为了当地“妈祖绕境”仪式的必经之路,也因而成为了社区的重要中心,与在地小镇发生着密切的关联。
在龚书章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建筑师如鱼得水的时代。80%的建筑企划都受地产商主导。不过这也逼迫着他,一有机会就拿出让人惊叹的作品。在他看来,建筑空间自有其适应性,“就好似瞳孔一样”,会与周遭的环境配合适应。而一个公共场域,不仅仅能带动一个地域的生活,更有希望也有可能营造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