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高级职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4G网络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页设计师不仅能制作普通网页界面,更多是能设计艺术界面和交互界面的网页,能适应多平台等特点。根据我学院每年对企业调研,目前企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1)根据企业需求和定位能够设计符合当下交互技术的流行网页界面;(2)能够制作静态网页和网页前端javascript特效,较好配合后台程序员进行网站开发;(3)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院对福建省同类高职院校的网页设计人才培养进行广泛调研,很少院校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网页设计师,致使我省应届毕业生难于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是:
2.1开设课程不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它包括构图、排版、特效制作等多种知识,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学虽然在开设网页设计课程体系上采取一定改革措施,但针对性不强,如针对企业需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人才,专门开设了《网站色彩与构成》、《网页设计》、《网页设计实训》、《程序设计基础(java方向)》相关专业技术课程,也专门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等美术课程,但没有真正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综合项目课程,学生很难融会贯通运用综合知识进行网页设计,另一方面由于网页设计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早的表格布局到现在DIV+CSS布局,网页语言从最早的HTML1.0到现在的HTML5,网页的设计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没有适时更新,学生也缺乏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因此高职毕业生很难适应网页设计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
2.2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团队意识不强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按照企业工作过程开设网页设计相关课程,但由于各个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团队意识不强,较难形成一个企业整体项目意识,通常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方向选择各自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有的教师自身受限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无法与专业组教师达成共识,造成学生在学习网页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形成专业整个知识技能体系,网页设计综合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只能满足于淘宝美工却无法胜任电商网页设计师。
2.3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教学为主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h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先讲解网页各独立元素的设计制作,与整体案例的设计制作相分离,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掌握每个工具单独使用,不能将网页各独立元素的制作与整体项目相结合,当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工具知识去制作完整项目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即整体性不强。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优势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系统完整,授课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为先导,教学手段单一,老师虽是孜孜不倦的教,而学生兴趣缺乏,参与性不强,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往往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收获甚微。
2.4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随着高职招生人数不断上升,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也在下降。教师引入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教学,学生完成的程度和质量不一,有些同学无法跟上进度,就出现厌学、迟到及旷课等现象。
3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及优势
3.1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网页设计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综合性课程,既需要个人创意设计能力,又需要全面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网页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易到难引入企业项目,引导启发学生,并在课堂上统一进行项目分析,在讲解过程中,将网页设计的艺术美学及专业技术知识融入到所要完成项目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的对网页综合知识进行建构,同时通过现代网络视频教学,演示网页设计从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制作作品、成果展示、综合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对网页设计项目整体认识,对网页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产生要制作属于自己的项目作品,学生从传统教学“要我学”变为混合教学“我要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过程过程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搭建好的网页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运用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将教师的网页设计教学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创造性思维突出的网页设计人才。
3.2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的优势(1)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网页设计课程是基于企业项目教学,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的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即教师具备“双师”素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优秀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专业较弱教师,共同完成项目网页设计整体设计。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实践技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2)教学资源丰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媒体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网页设计优秀作品等教学内容,远远超过教师课堂讲授与教材内容。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实践企业项目,引入企业项目任务,能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项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实践觉得能“跳着够得着”,既有挑战性,又能完成企业项目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通过网络在线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学习空间,有更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3)学习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受限上课时间,教学内容也受限,存在形式与内容单一。特别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与难点,老师可能认为在课堂已讲解很清楚,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等诸多弊端,而通过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在线教学等辅助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让学生能在课后按需学习,让差生或请假学生补缺补漏,赶上全班统一进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可以24小时开放教学,大大打破上课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把课堂当中没有消化的内容利用网络的在线自主学习,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使课堂教学加以延伸。利用在线学习,基础好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自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4)网络在线答疑:利用在线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师生通过平台将获得更多的沟通机会,师生之间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混合式教学模式实例分析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交互式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下面以学院《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为例说明,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1.设计制作企业项目。课前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制作《**企业网页设计》项目,共构建八个学习情景:《学习情境1企业网页图文混排》;《学习情境2企业网页表格数据制作》;《学习情境3企业网页表格布局》:《学习情境4企业网页超链接设置》:《学习情境5企业网表单网页制作》;《学习情境6企业网页制作-css样式表应用》:《学习情境7企业网页布局-div+css布局》;《学习情境8企业网页JavaScript特效应用》。
2.课堂教学内容以网页设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划分上述八个学习情境,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按任务展开教学。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①任务导入:首先提供学生与所讲知识相关的网页案例,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导入学习情境任务;②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共同分析与讨论,总结出具体的制作方法;③实训(仿真实践,在线测试):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独立完成操作,在线测试。④讲评总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所做的是将问题汇总。总结出相关的注意事项,点评作业时,侧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及时给予学生鼓励。⑤能力扩展:提供给学生实践性较强的案例,要实现效果,需要结合以前的知识和运用一定的技巧。这样既扩大了知识面。又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时插入教学视频、技术操作视频、实例展示等内容,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具体。通过学习情境,学生目的明确,整体性学习Dreamweaver软件各个工具,运用到每个学习情境任务中,学习网页各独立元素与整体学习情境相结合。
3.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教师上传课前准备《Dreamweaver网页设计》学习指南、课堂讲解八个学习情境模拟、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网络资源、网络答疑等环节。(1)学习指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建议、链接优秀网站的网址等,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当学生遇到网页设计问题时,就可以在学习指南资源库中找到满意的答案。(2)学习情境模拟:教师授课、实践操作视频。(3)情境模拟部分:有10个训练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训练企业项目进行自我训练,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4)仿真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需要借助仿真实训软件,应用于学生日常实训和各阶段试。(5)网络答疑: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可以通过QQ、邮箱、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6)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相关视频、课程课件、讲义、行业信息、参考书籍、学生实训实录等补充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这样便于因材施教,使好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
5小结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五环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28-03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学芹,蔡燕.浅谈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其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2(1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桂教人[2009]62号);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