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普铣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铣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铣实训总结

第1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74-01目前,我国制造业对既掌握数控技术又熟练数控编程、加工操作的中等职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数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与生产技术水平总是存在着滞后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限制了实验、实训设备及数控应用软件的投入与更新。为了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满足我校毕业生的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到校实训中心接受实验、实训,在理论学习期间,特开设了《车工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数控编程与设备》、《公差测量与技术》、《机械制图》等十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为实训作了很好的铺垫,夯实了基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为更好地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数控人才,把实训分四个阶段,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和完善操作技能。

第一阶段:普铣实训

这一阶段是学习数控铣床不能逾越的过程。学生在普通铣床上实习、练习对刀,熟练操作铣床,从加工平面、外轮廓、内轮廓、内槽开始,逐渐接触到螺纹各部分的尺寸计算和加工,曲面的加工.在这一过程中深刻理解刀具对切削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切削三要素Vc、ap、F在加工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工件质量的影响,掌握铣床的加工方法。掌握切削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其他使用方法,合理地选择工件的定位基准,安排加工工艺过程。同时还须让学生知道只有完成这一阶段的实训任务,将来才有可能在数控铣床上所编制的加工程序更为合理和实用。

第二阶段:仿真实训

第一阶段的实训后,对学生进行技能考试。操作达到要求的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数控仿真软件的练习,同时也能促进未选中的学生努力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首先让学生熟悉仿真机床的操作面板和录入面板明确每个按键的功能,建立工件坐标系的方法,如何选择刀具、设置刀补、详细地讲解每个过程。

在编程铣削平面时.可用两种方式:(1)在轮廓线的延长线上找出下刀的安全点(P点),让刀具沿着工件的刀具半径方向切入(建立刀具半径补偿G41/G42)和切出(取消半径补偿G40),用G01直线插补完成切削加工;(2)在工件轮廓上垂直下刀,法向方向切入和切出(通过坐标点的偏移值),用G01直线插补完成切削加工。同时让学生比较哪种方式更为简单和实用。

在孔加工中,通过对这些固定循环指令的使用,可以在一个程序段内完成某个孔加工的全部动作(孔加工进给、退刀、孔底暂停等),从而大大减少编程的工作量。G81指令常用于普通钻孔,刀具在初始平面快速(G00方式)定位到指令中指定的X、Y坐标位置,再Z向快速定位到R点平面,然后执行切削进给到孔底平面,刀具从孔底平面快速Z向退回到R点平面或初始平面。G82指令在孔底增加了进给后的暂停动作,以提高孔底表面质量,如果指令中不指定暂停参数P,则该指令和G81指令完全相同,该指令常用于锪孔或台阶孔的加工。所以,学生要掌握各自的加工特点及适用范围,并根据工件的加工特点和工件要求的精度,正确灵活地选用这些切削循环指令,然后编制加工程序,并自动加工。

第三阶段:数控加工实训

在数控仿真软件加工出合格工件的同学先到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编程加工。由于仿真软件和数控加工中心是同一个界面,学生短时间内可熟练操作机床,但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工件的材质,选用刀具,刀具的参数设定也不相同。经过普铣的实训,这将不是难题。(2)学生编制的程序要先经过图形模拟加工,程序正确后再进行对刀加工。(3)在首件加工中合理使用程序暂定MOO指令,在精加工前对工件进行测量.看是否需要调整刀具半径补偿参数,最后加工出合格的工件。(4)重点突出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装夹方法的选择、程序编制,调整加工和检验,如果有缺陷,应找出原因并修正。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这一过程,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加工的工件,按小组进行互评。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会对对方的工件一丝不苟地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综合性的评价,或者让学生保存自己满意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如此,学生能全面了解数控加工的全过程,深刻理解加工原理、机床工作过程、编程方法及制订工艺的原则。能够对数控机床加工中出现的常见故障予以解决,对将来从事数控工作上手快,操作规范。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

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实训经验及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实训内容较多,机床种类全,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要掌握机床的操作,又要对复杂零件进行合理的工艺安排和准确地编程加工,现场讲解具有局限性。将工艺分析及基本编程内容制成课件,能方便学生掌握和复习,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优化实训的效果。数控实训教学过程:普铣加工-仿真数控软件-数控机床加工,这几步走的教学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使用性和经济性,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缩短机床的人均占有时间,提高机床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如果能结合实际生产,其教学效果将更显着。参考文献:

第2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实训;有效课堂

1我国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

对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机械加工专业而言,坚持贯彻集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该专业的核心综合能力,对素质实践教育原则更加重视,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为了有效提升职业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转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态度。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已经对校内一些机械加工类专业的理论教学设置了相应的实训教学[1]。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向学生演示动手和实训来帮助学生在复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提升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1.2加强培养专业核心和综合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而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贯彻始终的培养过程。对于机械加工专业而言,其专业核心能力指的就是机械加工机床的操作能力。而在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设计以及实训等模块的时候,还应该适当地人为设置一些故障排查和缺陷分析子任务,以此来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保证总体方案能够顺利设计实施。

2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有效课堂的创建措施

2.1提升实训项目的设计水准,适当拓展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教学

在目前我国职业学习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教师不仅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引导,还需要借助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兴趣[2]。所以,职业学院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来研究教材知识点中传达的思想,并通过针对性的干预将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技术进行适当的完善,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收集相关素材、资料和图片等数据,同时还需要结合相关资料制作出相应的可见,以此来为学生介绍加工技术的先进性,保证整个设计的独创性都能够得到提升,保证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的整体效果都能够得到提升。比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积极采用当下的实训技术,尝试借助自己的力量来生产出所需的工具和物品,在实践过后,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加工的物品带回,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拉近了学生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统一。比如:教师在进行典型零件加工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需要首先确定出实训的教学课题是平面、轮廓以及槽加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先总结出上一次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步骤。其次,教师可以先出示实训案例,例:由平面、轮廓以及槽组成的几何形状为平面二维图形的零件。该零件毛坯为100×100×20的板材,采用材料为工件材料。各个工序刀具和切削参数选择如表1。将所需数据给予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去独立探索,探索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实习生自我探索能力。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一批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3]。因此,身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实践性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另外,机械加工专业教师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理论实践结合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把所有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每一个小组负责特定的不同项目,最后教师在将不同小组之间的任务进行随机调换。但教师需要保证的是,小组之间的调换并不是一种机械的调换过程,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将实训项目内容详细地解释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理论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另外,教师还需要完成的是尽可能地减少理论教学并增加一部分实践类的内容和集体探讨类的项目。此外,在进行实训的时候,不仅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置出一系列的需要经过独立思考探索的内容,设置好内容之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在实训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独立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技巧,以此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比如:教师在进行典型零件加工实训教学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先引导实习生充分复习平面、轮廓以及槽加工刀具的特点,其次教师在进行加工方法的指令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强化知识。之后教师学生就能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保证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3适当调整加工实训教学措施,更新教学内容

另外,我国职业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还需要与当下社会对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来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状况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通过保证实训课时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的实训大纲,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促进考核评价模式的最终建立。另外,教师还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不仅要辅助学生进行现代化科技内容的学习,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提升。另外,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还需要积极创新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可以将考核的内容分为:实训记录、表现评价、实训纪律、实训总结报告、理论知识运用以及操作能力等多个层面,以一种多样化的方式来保证整个评价过程足够真实[6]。这样也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了加工实训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毛坯尺寸长×宽×高为100×100×28m的材料Ht200零件实训教学时,在分析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编写加工程序及主要步骤为分析零件图工艺———确定装夹方案———加工顺序确定———切削用量选择。首先是分析零件图工艺,由于该零件是由平面和外轮廓组成的,而外轮廓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a6.3,由此可知采用铣粗一精铣方案。其次,就是确定装夹方案。在确定装夹方案的时候需要结合零件特点,来进行上表面加工,用平口虎钳对外轮廓进行定位。然后,下一环节就是确定加工顺序,这一环节一定要按照“基面先行先粗后精”的原则来进行加工顺序确定,也就是粗外轮廓铣削———精外轮廓铣削。最后就是切削用量的选择。保证铣削外轮廓时留0.5M0M的精加余量,剩余的一次走完粗铣。在确定主轴转速的时候,可以先查确削用量手册,硬质合金铣刀加工铸铁时的速度为45~90m/min,然后结合铣刀直径和公式来计算出主轴转速并将其填入工序卡片中。

2.4积极打造双师机械加工实训教师团队

对于我国的职业类学院的教育质量来讲,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职业学校想要创建双师队伍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双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度和个人素质。所以,职业学校想要保证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整体效果,就一定要积极培养出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双师教师团队,同时学校还需要针对传统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师问题进行及时的改善,加强对学生个能技能的考察,以此来提升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师的个人技术水平,保证教师实践水平能够得到提升,有效推动实训教学工作的展开。

2.5创建一种全新的合作教育模式

经过了教育改革之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教师开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当下职业学校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企业和学校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果。职业学校在实行校企合作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本区域内的企业来创建出学生的实训基地,基地创建好之后学校就可以将学生送到实训基地,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也能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经验,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2.6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后,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主来开展[7]。保证以学生的个人利益为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合理调整教学,尝试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导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当下我国职业院校的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展开了研究,通过分析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为创建机械加工专业的高校实训课堂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东伟,李奇涵,崔高健,等.基于案例教学/研发过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7):212.

[2]日孜完古丽,陈宏.“普通机械加工与操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166-167.

第3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 模具制造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71-02

1 模具制造专业设置新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都需要通过模具来完成,模具业的高速发展给予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模具是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模具工业的发展。“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

1.1 义乌行业发展现状

义乌是浙江经济非常活跃的一个快速发展中城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模具产业是生产企业的“金工车间”,更是小商品制造的“工业之母”。众多的小商品离不开模具,由此可见,义乌是模具产业最具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区域之一,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1.2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为使我校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发放企业56份问卷,回收47份,有效问卷47份,并对16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

1.2.1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1)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调研表明,模具制造企业现有设备主要有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机床都达到了半自动化,并且测量设备基本上光谱化。模具制造企业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电加工设备和数控机床进一步增多,数控机床向多轴、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发展。通过统计发现,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中职占35%、高职22%、其他占43%,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义乌模具从业人员中占有很高比例,我校实施的“3+2”培养计划是依据人才市场用人需求制定的科学的计划。

1.2.2 从业人员岗位分析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主要有模具制造车工中级、模具制造铣中级、模具制造高级工、钳工中级等。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主管负责人,认为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获得证书,这一点在企业的问卷统计得到了证明。

(1)模具的制造普通设备和数控设备并用。企业中既有大量的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外圆磨,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以及数控柔性加工。

(2)在模具的制造中,除需要大量的数控技能人才外,还有大量的制造岗位需要模具专业技能人才来完成,即铣床工、车床工、磨床工,先进的电火花操作工、线切割操作工。

(3)普通机床虽然听起来好像传统,但是模具制造设备发展之快,普通机床现在已经均较为先进,基本上全数显化,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应注意先进设备的学习和训练。

(4)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在模具制造中发展很快,在模具生产线中电火花、线切割设备多,应用广,需要的技能人才多,因此,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应注意该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

调研中还发现,模具制造的设计开发中,需要较多的设计制图技能人才,他们除掌握模具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是要掌握CAD、Pro/E、UG的制图技能。经过调研和分析,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在模具制造企业的岗位群有:中、低端机械设计职位,包括机械零件图纸绘制、小型模具设计、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操作、机械工艺与管理等。中、低端数控加工技术职位,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等工种的编程与加工操作。中、低职位模具制造职位,包括各种塑料模、压铸模、冲压模等多种模具的开发与制造等。

2 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2.1 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紧跟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建设的思路

(1)建设具有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2)建设与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相配套的实训中心。

(3)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为四大模块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5)建设一支的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队伍。

3 模具制造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随着义乌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模具制造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一愿景下,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岗位的客观需求相一致,不断的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经验与企业经验相结合,构架较宽的理论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企业的岗位任务的具体案例为主,再进行知识的扩展,难易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先进的CAD/CAM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应当具备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5)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研究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厂方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6)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

(7)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除了技能要求外,企业对这几项的软实力也很看重。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义乌易开盖实业公司等模具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义乌加工制造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1)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针对调研结果和企业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

模具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分: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安装及调试能力、模具维修维护能力,对于当前企业模具紧缺人才及岗位需求,把主要四个能力做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3)工学结合。

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依托学校产业处和学校实训中心为载体,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训“作品”与“产品”对接,使教学实习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让学生在车间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

(4)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4 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1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模具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确定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四大模块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核心课程,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4.2 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课件库主要包括核心项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资料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案等各种教学资料。

试题库:包括模具制造中级工、高级工技能鉴定试题,以及各类与专业相关比赛试题。

典型模具制造实例库:包括各种典型结构,涵盖模具钳工、机加工、数控加工、电加工各种典型模具零件及其图纸,达到 10 个典型模具实例。力争用两年时间开发《模具数字化学习工厂》教学资源库,开创“自主探索、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训模式。

5 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或在学校现有青年教师中培养5名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教师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聘请8名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6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义乌模具产业的特点,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合作,建设高水平、高质量、贴近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为原则,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模具加工制造设备,提高模具制造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重点建设模具应用技术实训车间,模具设计工作室。

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成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运行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工作小组由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运行。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专业、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环境。实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和物质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培训企业上岗员工,同时为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在现有5个基地基础上,重点新建3个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人才技术紧密合作型的基地稳定在8个左右,每年可接纳顶岗实习毕业生240人左右。

(3)建立校企合作的约束、激励和情感沟通机制。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学校对于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制定校企走访联谊制度,组织开展人员走访、互访,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不同形式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确保校企合作有效、持续运行。

第4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 机电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47-02

实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发挥指导作用的途径,也是验证理论的主要手段。对中职学校而言,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在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学中,教师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和高技能的中职学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优点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一、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按经验分,教师可分为新教师和老教师。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其实践教学能力水平普遍较低,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同时,由于现代科技在不断更新,一些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组织新老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校、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教育教学相关培训,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旧知识和旧技能已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接触学科前沿,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才能体现前瞻性和应用性价值。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相关教授课程的培训,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过程,经常到校外或对口单位参加不定期的进修和生产实践。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此外,学校还要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如组织实践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习与技术交流的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注重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中职学校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设置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例如,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是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基地设有普通车工实训室、模具钳工实训室、机械综合加工实训室、数控车削实训室、数控铣(加工中心)实训室、线切割电火花实训室、机械液压原理演示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通用机械装调实训室、数控仿真模拟机房、数控机床装调维护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等12个实训室。这是一个集实践教学、生产、科研、技能考核鉴定、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承接机械产品零件加工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开放式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实践教学基地先后添置了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实训设施,主要包括了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电火花线切割机、数控电火花成型机等80余台(套)及各种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现代先进的教学应用软件、检测器具,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训练教学、开展科研活动、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培养层次,创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和实践基地。

再如,以机电专业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面向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主要承担通用机床操作、钳工实训、数控技术实训与数控机床维修、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冷冲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及相关模具实验的实训教学任务,以及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车工、铣工、钳工、数控铣、车、加工中心、数控调整工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等工作。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1.设计理实一体化实践情境

理实一体化情境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也符合职业教育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特点。学校应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在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中,以“做中学、做中教”为理念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为学生创设与实践教学基地相符的环境。

2.三种课堂联动,多元化实施实践教学

三种课堂联动主要包括:第一课堂主要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考证考级、技能训练、技能竞赛和人才培养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三课堂是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社会实践、定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见,学校实施三种课堂联动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环节管理

学校要加强实践环节管理,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策划。一是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下转第60页)(上接第47页)二是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材,三是规范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四是严格考核实习的质量,五是精心组织实习教学。

4.合理划分实践学习小组

入学后的一个月,学校应安排新生进行机电专业的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首先,从这两类考试中分配小组,将理论成绩较好的一个学生搭配两个实践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一组,将学生分为若干组,随后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课题。如A组做关于电气控制与PLC的课题,B组做关于单片机的课题,C组做关于CAD的课题,D组做关于机械制图的课题等。其次,每组的成员要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如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主要负责编程部分,实践成绩较好的两个学生主要负责仿真,调试并优化程序,以至于达到合理和良好的控制效果。再次,每组的成员应分别记下所做课题的重点与难点以及程序实现时的注意事项、易错点等,在程序实现了课题所要求的各个功能后,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总结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最后,应保证每组成员都能独立完成课题所要求实现的全部功能。因此,在做课题时,一方面,理论成绩较好的成员应全面分析课题要求,以最简便的方式实现各项功能,编写出最简化的程序;另一方面,实践成绩较好的两个成员要帮助实践能力一般的成员,确保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

过一段时间后,每个小组依次与一个小组交换课题,在交换课题的同时,可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经验,提醒他们常错、易错点,有助于下一个小组在做课题时做得更好,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此外,对学生的每个课题均进行一次小考,考试结果取三个人的平均分作为当组成员的平时成绩,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总之,实践教学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师应树立一种科学可行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其优点和才能,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党奇.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体系构建[J].读与写(下旬),2011(12)

[2]王猛.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6)

[3]袁刚.职高机电专业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76)

第5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模具教学;培养思路;可行性方案

一、前言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应用于现代生产的各个行业,而模具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类工业产品在现代模具的高速复制过程中,已达到了超大、超薄、超精、超复杂的水平。中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模具设计人才奇缺是严重制约我国模具行业高速发展的瓶颈。

对具备综合知识、全面技能的模具人才的培养,是摆在当今各大专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模具专业已表现出难教、难学、难懂的状况,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各大专院校及中职、中技学校,在没有充分了解当今模具技术状态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此专业。

2、由于模具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绝大多数模具专业教材脱离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术现状,各种教材相互摘抄,它给学习者带来的只是陈旧的设计与制造理念。

3、许多院校,由于机制原因,师资没有机会去企业接受现代模具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只是机械专业的一般教师,他们没有见过模具从产品分析到设计制作的全部过程,对模具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根本无法将现代技术转化成教学资源。

综合以上所述,制定出一套适合于现代化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技术的教学方案,将决定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模具专业的学生。

下面提出培养真正的中技与高技模具人才的思路。

二、知识结构

(一)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自修及适应社会基本能力(以第一学年为主),我们培养中技和高技模具人才,应定为在模具企业的预备人才。

1、基本的文化素质教育、逻辑思维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吃苦耐劳教育,使他们先具备良好的人品,这是他们将来要进入企业的第一要素,也是对人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2、英语,包括专业英语、计算机英语;3、体育;4、美术(以素描及造型为主,为产品设计打基础);5、计算机。

(二)基础理论。首先普通模具概论并通过实验室各类模具的基本讲解,从感性上认识各类模具及模具的生产过程,对模具的产品,设计制造成型的过程了解,并导向出学习各类课程的必须性。可设置如下课程:

1、模具概论,模具结构;2、模具设计与制造基本数学;3、机械制图;4、材料与热处理;5、金属切削;6、公差配合与测量;7、机械常识;8、机械制造工艺。

(三)基本技能(制造方向),以实训为主。

1、理论部分

①模具基本结构:掌握一般模具(五金模具和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②模具制图与识图:看懂模具结构图、零件图、产品图及技术规范;③电脑绘图:CAD绘工程图;④模具制造工艺学:各类加工工艺。

2、模具钳工实训部分:

①掌握修配与装配模具零件、开入水口、飞模、开排气槽、配凸凹冲模、配压边圈、配侧刃、装送料机构等。②加工电极及圆形模具配件,如冲头、压料板、退料板、模柄、冲套等。③学会开框、配行位、开斜导柱孔、开水口、开唧咀孔、配锁紧块、开水道、配顶针及顶针板等。④磨平面、内曲面、外曲面及零件的热处理。⑤线切割:YH、AUTOP加工软件、机床操作、掌握线割间隙及装夹校正、穿丝、紧丝等。⑥电火花:掌握放电参数的运用,学会看放电加工图,学会校铜公、装夹及设置加工工序等。⑦CNC加工:对各类型腔、型芯、凹凸模的CNC数控加工工艺规范。⑧制模综合实训:按工程图装配所有的零件、试模、修模、调试后出产品。

三、实验室配置

模具教学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一门学科,它必须按照先有感知再有认知的教学规律采取形象化教学法才能轻松完成教学。实验室配置方案分为:

1、原料展示柜:通过各种原料的展示,有形的反映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特点。

2、产品展示柜:各类塑件和五金件,可让老师针对实物讲解产品与模具的关系。

3、耐高温彩色透明模具展示柜:用于课堂理论教学讲解,并配有相应的课件及动画,还可以在成型机上进行演示,并加工出产品,生动、活泼,学生易理解。

4、铝合金拆装模具展示柜:学生进行装配练习的专用模具,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配有挂图,供学生按图装配。

5、微型成型设备:可在课堂上直接使用,可以快速装上各类模具进行成型演示,可看清楚进胶和成型的全部过程。

6、工厂旧模具展示:工厂旧模经修复后价格较便宜,特别适合教学,因为它经过多次修改后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些修造之处正是我们对模具分析的实际依据,将大大启发学生的思考。

四、实训车间配置 (按80人2个班配置)

1、车间应有300至500平米左右。

2、钳工区:40工位,4台台钻,并用作模具装配。

3、铣工区:普通铣床是模具加工最重要的设备,模具的70%的工作量是在该设备上完成的。该设备配有数显机构,对模具制造工艺有飞跃的改进,并保证加工精度配置数量应在4台左右。

4、车工区:普通车床,用量较少,可少配置,2台即可。

5、磨工区:配置2台手动磨床(也可用于钳工磨料),该机床也是模具专用机床,再配置砂轮修整器,可完成模具多方面加工。

6、电加工区:线切割机、火花成型机,分别为各类模具进行凸凹模及型腔的加工。配置1至2台为宜。

7、数控加工区:配置数铣1至2台,数车1至2台,以供型芯和型腔的CNC加工。

8、工刀具及机床附件有完整的清单。

以上是实训车间的基本配置

五、CAD/CAM实训室

1、电脑配置40台;2、多媒体教学设施1套;3、光盘、教材、动画、挂图等配置。

六、师资培训

1、包含专业知识培训和教学流程培训。

2、培训内容包括:产品分析模具设计UG、Pro/E软件应用工艺制造实际动手制造一套模具普加工CNC加工电加工模具零件制造模具组装试模修模改模出产品参观大型模具企业模具成本预算企业管理综合总结1套自制模具及产品成果。

七、结束语

目前模具专业在全国作为热门专业,已形成遍地开花,但要教得好,还需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形成校企结合,尽快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转换成教学资源,采用形象教学法、复式教学法,横向交流教学法,尽快为我国模具工业培养出货真价实的预备人才。我们虽然不能培养出有高超技能的、企业拿来就用的人才,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有素养、有职业道德、能在现有的技能平台上快速发展的优秀人才,并为完善模具专业教学而做出一份努力!(作者单位:常州冶金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杜文宁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6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微课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利用其短小精悍的功能,可以很形象具体地教会学生详细的操作流程,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第三批全国示范院校的建设,迅速推进了微课使用率。

以笔者所在的职业中等学校为例,在示范校建设的这两年来,校内全覆盖网络,实现光纤宽带接入,全校范围内完成宽带网络“班班通”建设,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电子白板教学设备,各教学部实现数字化办公条件。笔者所在的机械加工部还可以通过PLM(CAD/CAM)实训室、数控铣维修与维护实训室、数控车维修与维护实训室、装配钳工实训室等有利条件,为微课的拍摄提供多元化环境。随着学校官网内资源库逐级建立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入到网络平台里观看微课教学,并参与评价活动。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微课的录制、传播和使用。

微课为《机械零件测绘》课教学提供便利,让“教、学、做”实现一体化。

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笔者使用“微课”作为教学媒体,主要是为了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反映课堂中实际操作教学环节,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和零件测绘的每个典型实例息息相关,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

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引路人。

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机械零件测绘》课教材中专业术语与操作方法有很多疑问。此时的微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概念。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会实际操作提供方法。例如,在预习轴类零件测绘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对轴的种类形状有异议,当直观地看到实际产品时,才会加深理解。

课中使用――利用微课大大缩短教授时间。

实际操作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小组配合的形式完成一个项目式教学。例如,在学习《轴类零件测绘》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教材以及观看微课《轴类零件简介》,基本掌握了有关轴类产品的特点及形状。随后关于轴类产品的具体测绘方法都将在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跟着的视频里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测绘。

课后使用――提高学生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后使用的微课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课堂上对普通轴类产品测绘能力的掌握,课后让学生观看其他有关实际应用产品方面的测绘微课,可以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再上一个阶梯。

针对上述微课使用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使用微课形式能非常有效的促进《机械零件测绘》课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制作微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会有效的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微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很好的解决学习上的困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7-02

前言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笔者在《CAM编程与数控铣削加工》课程“项目二 生日贺卡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优化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项目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我校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选用教材是示范校建设特色教材《CAM编程与数控铣削加工》,本课是“项目二 生日贺卡的设计与制作”,在复习巩固Mastercam二维绘图、二维加工的基础上,加入了绘制文字和雕刻文字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设计制作展示个性的生日贺卡。学生通过生日贺卡的制作,学会利用Mastercam软件绘制文字及在工件表面进行文字雕刻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相关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具有AutoCAD、CAXA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基础,对动手画图比较感兴趣。学校有专门的CAD/CAM实训室,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学生一人一机。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本节设计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用Mastercam软件绘制文字的方法,学会用外形铣、挖槽两种二维加工方法在工件表面进行文字雕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工作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职业素养;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在实践中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

2.教学重点:用Mastercam软件绘制文字时的相关参数设置;学会针对不同字体选用不同加工方法进行文字雕刻。

3.教学难点:如何根据设计要求正确选择文字放置位置及大小;掌握中文字体按要求加工成凸字或凹字时图素的选择方法。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学习新知识部分主要使用引导发现法,因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教学内容由教师讲授,讲授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利用已有的软件使用经验来学习。学生通过步骤模仿,掌握绘图方法。

任务开始设置虚拟的工作情景,学生不但可以学会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能体验实际工作的过程,培养工作情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

整个过程主要使用的是任务驱动法,适合于操作类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带着任务分析思考,通过学习互助完成生日贺卡的设计制作。再通过优秀作品展示评讲,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修改完善作品,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六、教学过程

本项目计划安排4课时(160分钟),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任务(5分钟)

创设情景:假设好朋友过生日,你需要制作一张有个性的生日贺卡电邮给他(或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任务:展示教师制作(或以前学生完成)的生日贺卡效果图,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引出本课主题――设计制作生日贺卡,明确学习目标。

2.解析任务,层层推进(15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项目要求,分解为两大任务:设计生日贺卡模拟加工生日贺卡。在此基础上制订工作计划表,进一步将大任务分解成7个小的阶段性任务,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3.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一:设计生日贺卡(5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阶段任务进行动手操作,并将关键步骤记录到工作计划表。

阶段任务1:绘制心形及梅花形图案。这部分属于复习旧知,学生利用圆弧及修整命令自行完成,教师巡堂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演示讲解。

阶段任务2:绘制贺卡上英文字。这部分属于新知识点,教师集中演示讲授:调用绘制文字命令,设置相关参数,按要求书写英文字。学生模仿完成英文字绘制。教师巡堂指导,参与学生间的讨论并及时答疑。由于学生接受程度不同,有些同学较快完成任务,可以要求他们自行绘制中文字,会出现问题提示:“找不到字体”,从而引出任务3的讲解。

阶段任务3:绘制贺卡上中文字。教师集中演示讲授:中文字字体的设定、排列方式、文字大小、文字的放置等,学生按要求书写中文字,颜色搭配要有美感。教师巡堂指导,参与学生间的讨论并及时答疑。

完成生日贺卡的设计后,各组讨论总结出文字绘制的一般步骤:调用文字绘制命令在文字对话框中设置相关参数:字体、文字高度、字间距、排列方式、文字内容等准确放置文字。

4.合作探究,完成任务二:模拟加工生日贺卡(5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阶段任务进行动手操作,并将关键步骤记录到工作计划表中。

阶段任务4:加工贺卡心形形状。这部分属于复习旧知,学生自行设置面铣、外形铣加工刀具路径,进行实体切削验证,观察加工效果。教师巡堂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答疑。

阶段任务5:加工贺卡英文字。这部分属于新知识点,教师集中演示讲授:利用外形铣加工英文字,注意图素、刀具的选择及加工参数的设置。学生已有外形铣削加工的基础,不难理解。模拟加工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图不断修正加工参数,倒逼加工工艺的正确合理制定,有利于初学者学习。

阶段任务6:加工贺卡下凹中文字。通过观察分析,文字也是由一个个封闭图形组成的,提示学生利用一般挖槽即可加工下凹中文字,但要注意图素、刀具的选择及加工参数的设置。学生已有挖槽加工的基础,不难理解。可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在试错中不断思考改进,教师巡堂指导,参与学生间的讨论并及时答疑。

阶段任务7:加工贺卡上凸中文字。提示学生仍可用一般挖槽加工上凸中文字,此时图素应如何选择?通过思考偿试,让学生体会灵活运用加工方法的无限魅力。

5.课堂评价,情感升华(40分钟)

(1)作品展示:各组向全班展示并讲解项目完成情况,教师对整个任务完成中出现的亮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技巧。

(2)总结:教师对本次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将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归纳,并用PPT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完成概念建构。

(3)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填写展示评价表和学习过程评价表,检查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

(4)自我完善:引导学生通过各组作品交流赏析,找出自己作品中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完善。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七、教学反思

1.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日贺卡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教学总任务由浅入深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凸显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拓展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2.以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为辅,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进行思维大碰撞,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他们自己动手完成任务并最终制作出精美作品的心理需求。

3.学生作品有了自己的思想,尤其在作品交流与评价阶段,有效地提高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专业,数控编程,教学方案,双师型教师

 

对职业院校《数控系统原理》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本人进行了探索。在数控编程技术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学生对数控编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从而构建行动导向的知识模块。在总结过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希望能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活跃课堂气氛、变通讲述方法学好数控技术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获得理论基础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数控技术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没有生动的事例可以讲解数控专业,也没有经典的故事可供引用,传统的灌输的方法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同时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例如:生动形象的比喻问题:刀具的补偿概念是数控编程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学生对于刀具补偿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好像知道了,但是应用时就往往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刀具补偿概念的理解深度上不够。 解决方法:例如在讲述刀具的半径补偿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让学生不但记住指令而且能够理解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通过比喻不但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了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而且由于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实际应用上更能灵活多变的使用刀具半径补偿功能提高加工效率。 小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都可以被引入到数控教学中,教鞭、粉笔盒、钢笔、书本、讲台等都可以作为道具,同时数控系统、数控编程中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采用计算机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二、 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合并数控专业,而是从知识体系上的融合,具体根据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的需要,设计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方式,以及融合的比例。例如有些课上实训后开始讲授理论,如讲授数控加工刀具时,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生通过理论讲解并现场使用,马上就理解了原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实习教学是数控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数控加工牵涉到机床、夹具、刀具、工艺路线、切削参数及编程方面的知识,由于数控设备少,我们可先在普通设备上培训有关知识,避免一开始就就让大批学生涌向数量不多的数控机床,等到相关知识准备好了,需要进行程序运行时才上数控机床,这就大大减少了数控机床的工作量,从而缓解了设备不足的压力。因此,我建议实习应按普通机床加工(如普车、普铣)→仿真模拟训练→数控机床操作三步进行,其中,普车普铣旨在让学生掌握主要的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夹方法。训练其对不同材料,不同零件,采用何种工艺路线,及在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及切削深度条件对工件的形位精度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切削加工参数和工艺路线制定的感性认识。仿真模拟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编程指令和机床面板的熟练程度,为在数控机床上的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因指令不熟而损坏数控设备。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现有的教具进行多元化教学

在讲述数控编程时,我们都会给学生准备一些图纸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如果只用工件的图纸的话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图纸毕竟不能完全的把零件的所有特点表达的非常的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所编写的程序的加工结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在提供给学生图纸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已加工的工件的话数控专业,效果就比较好了。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需要将零件的图纸和零件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程序运行的结果就是这个工件了,即省了很多时间对零件的特点进行讲述,又把被动的讲述变成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学会能够根据工件的实际特点确定加工方式,能根据工件的最后几何形状主动思考编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行解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件,但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却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换成主动思考的角度了。这一转换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数控教师进行再培养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数控专业又是一门工程实践性的学科,且发展很快,对从事数控专业的教师而言,应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的示范者。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这一环节的训练,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该专业的特点,在理论上还需加强专业学习,把教材钻深钻透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作为数控专业的教师必须加强“双师型”能力的培养。作到台上能讲,台下能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地把这一门课上好。而要做到这些,任课老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老师一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老师尽快向双师型过渡,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更为重要。学校应尽量为教师的理论提高创造必要条件,争取多让老师参加社会或高校的理论培训和学术交流,让教师能熟悉和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及时掌握最新理论,在实践上,学校也应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操作,参加实习指导,为教师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条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数控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生产第一线为目的。数控编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用技术数控专业,能够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门技术,并能够使用这门技术为生产制造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高技能人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忠实的愿望。困则思变,只有在不断的变化和尝试中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更多的新技术的出现,职业学校的老师必然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如何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技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永恒的探讨主题。

参考文献

[1]顾华.数控加工与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钱东东.实用数控编程与操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善术.数控机床及其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9篇: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建设高度仿真的教学车间,并通过校企合作植入精益生产理念,充分利用与产业升级同步的仿真教学环境来实施工学结合,探索以学校为主导、同步产业升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及问题

(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快、人才要求高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方式转变,企业信息化、柔性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变化。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会机械操作机床的工人,同时也要求其能全面理解和适应企业生产方式、熟知执行标准和操作规程、能进行有效沟通甚至能提出不同见解,创新性开展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滞后于生产实际

由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训环境规划功能单一、专业教师对产业新发展了解不多、教材滞后等原因,数控专业教学普遍停留在单一、甚至滞后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到企业工作需要经历较长的不适期,无法满足产业升级、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也不利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校期间的“学”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的“工”不匹配、不结合。

二、努力求变

为改变学校人才培养的“学”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工”不匹配、不结合的状况,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尝试:

(一)承接生产任务

学校联系企业为其加工零件,但企业出于多种原因考虑,下达学校加工任务的零件品种往往比较单一,工艺要素简单,学生实践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有东西可学,工作随意性较大,导致生产任务不能及时完成,企业对该合作方式兴趣也逐渐减退。简单承接生产任务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远远达不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一方面,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因与其业务冲突,大多不能保证正常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校内缺乏根据企业标准建设的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人员“难为无米之炊”,教者“纸上谈兵”,听者“雾里看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以上探索实践表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虽然付出了满腔热忱,但总是感觉“被牵着鼻子走”,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工学结合的诉求总是无法满足,更无法赢得主动。学校通过认真分析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果要让学校教书育人的诉求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学校就应当在校企合作中始终掌握主动权,于是开始萌发了由学校作为建设主体,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一个在功能上既能“服务教学”又能“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探索人才培养同步产业升级路径的想法。

三、探索实践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同时限于场地、人员、资金等条件,成立或经营一家生产企业不现实。然而根据企业标准和人才培养需要,模仿企业生产方式,建设仿真教学环境则是完全可行的,也可以达到实施“工学结合”的目的。经充分论证,学校决定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彻底改造,通过由学校作为建设主体、仿真企业生产实际来确保所建教学环境的“服务教学”功能定位。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引入精益生产理念,融合企业生产、管理、文化等元素,并随时根据产业升级进行更新,确保所建教学环境达到“符合生产实际”的效果。以先进的设施、实用的教学内容以及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作模式,探索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挑选合作企业,运用先进载体进行建设

为确保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环境达到高度“仿真”效果,择优选择与具有指导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实践经验的公司合作,学校投入资金,进行仿真教学环境建设,以精益生产为载体,建设仿真教学环境。衍生于汽车制造业的精益生产方式,是目前全球企业公认的先进的生产运营方式,也是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首选。该生产方式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生产各方面的最好结果。

(二)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多项举措确保高度仿真

按照精益生产要求,建设高度仿真教学车间,把车间搬进课堂:

1.改善教学环境,实行5S管理。按实训内容划分功能区,撤走多余物料,形成数控铣加工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质量确认站等9个区域。整理实训器具,包括数控机床安装接油盘,防止漏液,有利于教学环境的整洁。电气管线重新铺设,做到安全美观整齐。统一安全防护标识、操作警示标识的制作和张贴。将教学环境仿真改造成生产工作环境。

2.引入企业规范,完善操作规程及教学流程。参照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生产车间,结合工作内容,制定《标准化操作单》等40个管理文件,设计看板管理。参照生产工作流程,制定“班前会-计划布置-上机操作-过程记录-质量确认-小组汇报-班后总结”一日教学流程等。

3.融入精益生产内容,编写实用教材。结合教学车间设施及数控加工工作内容,编写《标准化操作》、《标准工位管理》等实用教材,使之成为师生将精益生产融会贯通的工作和学习手册。

(三)产业升级与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步,实施人才培养

1.将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要求融入课程标准。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组建团队,企业精益生产工程师与教师共同参与,开展企业实地调研、网络调研,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对数控加工人才需求,分解数控加工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要求,根据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全面要求确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定位、知识、能力与态度目标。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有利于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能力、精益生产与班级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等能力的培养。以数控机床常规操作为基础,精益生产能力培养为重点,制订课程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

2.按精益生产方式构建校内仿真环境工学结合实训模式。一是按精益生产的工作流程,制定教学规范流程,规定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相关步骤和内容,每个步骤和内容明确所需要使用的管理文件。二是落实记录表单,加强考核管理。每项工作都有相应的《记录单》记录工作内容,《记录单》包括设备点检记录、工位5S点检记录、质量检验记录等。每天由班长或组长进行出勤考核、工作完成情况考核等。三是实行物料定置管理。通过整理,把实训过程中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不断改善实训课堂现场环境。通过整顿,促进人和物的有效结合,做到一物一位,实现实训现场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四是突出质量意识培养。标准工位操作要求学生进行自检和互检,产品的最终检验则在质量确认站进行,由质量确认站对产品质量进行确认和管理,确保不传递缺陷产品,同时把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到标准操作工位,遏制缺陷的再次发生。五是实施5S管理。使用5S定置图对标准工位的5S进行维护,使用5S点检表对实训现场的5S进行维护,通过规范的看板文件,告诉教师和学生标准工位物品的摆放要求及维护标准。通过5S点检表让教师和学生保持对实训现场的定期检查,并要求师生随时保持现场的清洁和整齐,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六是采用分层审计制度,按职责将实训现场管理人员分为三层,并规定每层审计人员及审计频次。通过分层审计,监督各项规范管理措施的落实,确保制定的各项制度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

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设计的教学项目,辅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精益生产工作方式,让学生从进入实训车间的第一刻起,便融入精益生产知识的学习,教与学始终围绕“人人都有改善的能力,事事都有改善的余地”的精益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感悟学习精益生产内涵,不断强化工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工学结合。

3.通过仿真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仿真教学环境的管理和使用,折射出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四、体会与思考

(一)选择的合作企业,应注重考虑能否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真实或高度仿真的生产环境,是否全身心为专业教学服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