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现行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认清目前的现状并对有效性教学进行探析,对高中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的热议仍然在继续,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过程往往严肃和压抑。教师的高耗低效和学生的负担过重成为阻碍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两大顽疾,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困扰:一是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二是师生主客地位转换困难。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给高中教学以强烈的冲击,但是在高考的面前,这种冲击力慢慢被削弱,这就给“应试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成绩仍然成为衡量一切的筹码,以高考为中心的“考”“教”和“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
“师生主客地位转换困难”: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者皮亚杰的观点,他认为教师是建设者和促进者,在特定情景中,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知识进行主动加工,从而形成元认知。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和施瓦布的“探究教学”也以不同的视角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主客观地位的转换,教师应从教学的主体地位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容易忽视,从而使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受到压制。
作为客观存在的两方面,造成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失效或无效,俨然成为新课改改革的重心和改革的指向。新课改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并强化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探究性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要求;要求高中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还要着眼于学生数学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还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形成,促进数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就显现得尤为重要。
1.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界定: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理念,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实施的并予以合适评价的一种教学系统,旨在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实现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标太低,没有难度,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目标太高,实现不了,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该目标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确立教学目标。教材是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可适当在教材基础上提高,依据的还是学生的掌握程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要求。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可行,并且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
另外,新课标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关注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过程、注重学生活动,注重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升华。
(2)教学方法使用的有效性
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堂准备中,设计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设计教学方法,但不能局限于这些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过程,随时可以调整设计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有效的目的。
要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还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3)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掌握知识的的情况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营造良好的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通过上述有效性的实施,目的是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构建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而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奇,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1).
[2]郭运江.高中教学有效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15-02
一、充分掌握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施展素质教育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三、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施展素质教育
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 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大学本科经济类专业一般都是文理兼招。由于高中文理科数学内容要求有所不同,再加上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分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高中数学选修系列是为了那些到大学学习理工经济等有关专业学生设置的,在选修内容的处理上,国家没有强制要求,各个省份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选择高中数学选修内容,甚至是学校自行选择高中数学选修内容。即使有些省份对高中数学选修内容进行了强行规定,但在一切为了高考的目的下,有些学校只要高考不考的就不讲,甚至有的中学选修的很多内容根本就没有讲。这样导致在大学同一个经济学专业教学班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如极坐标,这在高中数学中是选修内容,对文科生不作要求。这样,文科生在学习中对涉及极坐标的内容就会感到困难。虽然教师在学习这些知识前会临时补充极坐标的相关知识,告知如何确定极角和极径,但是对于没有学过极坐标的学生来说,学习有关极坐标的内容时仍会感到十分吃力。而对于已经在高中数学中系统地学习了极坐标的学生来说,补充的这部分知识对他们来说是重复,浪费了他们的课堂时间。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教师教学研究投入不足,教学水平相对滞后
近几年来,教师在学历层次上有了很大提高,新进的教师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在数学学科知识上担任经济数学的教师不成问题。然而年轻的博士、硕士们大多没有过本科教学实习经验,研究生阶段也没做过助教,他们的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相对匮乏。另外,教师考核的不合理,导致新进教师一味想办法争取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青年基金)、发高水平文章等,老教师更是为科研忙,教学只是工作中的附带。这些造成了教师教学研究投入不足,教学水平相对滞后。
三、提高大学本科经济数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突出专业特点,加快新教材的建设
针对当前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上脱节,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问题,建议以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考试大纲内容为基础,对比现有经济数学教材与高中数学教材,找出脱节与不足之处,统一符号与相关概念,适当补充高中数学未讲而经济数学中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如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等;删除重叠内容,如导数应用中函数单调性、极值的求法,将向量等有关知识放到线性代数中讲解。考虑经济类专业后续课程中用到的数学理论知识相对简单,建议优化经济数学内容结构,在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上,数学理论够用即可,适当降低理论、逻辑推理要求,在计算能力培养上减少技巧性习题的量,适当增加运用软件进行计算的培养。另外,注重数学与经济的紧密性,在选取更新应用性例题时,注重代表性与时效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一个好的学校与一个优秀的专业必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优秀的教师队伍中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一个教师的素质包括学科素质与教育素质,学科素质主要是教师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素质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亲和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必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当前数学教师的学科素质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教育素质的提高仍是一大难题。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是重“科研”轻“教学”,只要你有课题、有SCI论文就一切都好,没有上档次的课题、上档次的论文,你就拿不到津贴、绩效工资,因此大学教师只能是以科研为重,教学是业余的。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改革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只有教师评价体系变了,教学第一线的高等数学教师才能安心去研究数学教育的问题,即数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他们教书才不会人在课堂,心在科研,而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学生是否“学以致用”。第二,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素质培训。青年教师的学科素质良好,但教育素质普遍不高,因为大多年轻博士从没学过心理学与教育学,读研、读博期间只是讲讲文献,没真正上过讲台。因此要强化青年教师“师范”能力的培养,最好能为年轻博士安排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以“传、帮、助”,一对一地进行教育素质方面的培训,使其尽快具有良好的教育素质。第三,要实行对教师的教育素质培训的常态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性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将不断地激活教育科学,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学校或各个院系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常态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数学教研会议或聘请各类名师举行数学教研讲座,介绍和传授当今新的数学教育科学成果、新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函数;数学教学;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49-01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概念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新课程对函数内容进行了很大的调整,通过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感悟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一、强调数学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知识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本质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和理解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
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好学的愿望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有关,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二、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趋近于一个引导者。教师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关注数学文化
加强“思想性”是高中数学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新教材中主要蕴含了数形结合、用函数观点研究问题、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等。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教材对数学文化给予了很大关注,例如,在拓展性栏目中介绍了“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等,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介绍生物体内碳14的衰减、地震震级的变化规律、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等,将数学成果的介绍与学生的学习、实践融为一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逐步积累、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四、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
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教育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和发展的愿望。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照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五、夯实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设置和实施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双基’。”一方面,落实“双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为重要。在科学突飞猛进、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重视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主动思维和有意义学习来掌握数学的本质。另一方面,落实“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思想在基础中得到了根本性的体现,从基础中学会的思想方法的迁移能力强,而创新是在掌握基础中潜移默化来的,离开基础的创新只是纸上谈兵。可以这么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融合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过程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研读教参,用科学研究的态度,踏实稳健地进行实践。将所得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落实并贯彻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中;作用;意义;研究
一、数学建模概述
数学建模的概念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近似转化的方法,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象形符号与数学结构,可以将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数学难题的解决.随着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将科技理念融入高中教学中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等人才的培养,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中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模型运用于高中数学教育中,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智力与兴趣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数学建模的作用与意义
(一)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当今高科技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科学的支持,而工程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要靠良好的数学素养来实现,高中数学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阵地,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成为高中数学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数学建模活动应运而生,有利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推动了数学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二)丰富知识结构与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高中教育的科学发展,数学建模作为新的数学思维被引入教学中,具有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纷纷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解决实际问题,改变了以往高中教学中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掌握理念与公式的同时,拓展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有逻辑的归纳、总结与运用,不仅丰富了知识结构,还能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了达到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们逐渐学习并掌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数学建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为了更加全面地掌握科学知识与数学建模,教师务必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与结构,对数学教学进行重新认识与实践创新,研究如何通过建模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真正发挥数学建模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建模的_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建模的求解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提高学生的软件自学能力;数学建模经常借助到科研论文来展示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论文写作和表述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生仅靠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需要查阅资料并使用文献,因此,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查阅并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洞察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建模息息相关,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解决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巩固,养成严谨创新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团队合作与方案优化能力
很多高中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和素质,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如,组织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以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与运用,在数学建模的竞赛与教学中,学生的挑战与吃苦的精神也得到了锻炼,促进了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集体精神与品质.学生们在数学建模活动中收获了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使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断进行对问题的思考与方法的挑战,从而总结出最优的方案,达到方案的优化与调整.
3.培养全面的思维能力与兴趣
传统高中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高中数学实践问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验、小组合作等模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这时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通过数学建模,学生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提取有用的思想和有效的方法,从不同的问题中窥视出本质,有利于快速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以及论证运算能力,使学生在思维逻辑上得到了强化,并且养成独立思维与探索的精神.
三、结语
高中建模为解决大量复杂的数学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我国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建模做出了具体规定与要求,通过对高中知识理论与数学模型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应重视建模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影响,不断探索、学习,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烨.高中数学建模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J].理科考试研究,2014(21):29.
[2]陈金邓.高中数学建模对学生发展促进作用的调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3]胡海.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阶段数学建模六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史秀群.将数学建模融入高中日常教学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在国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些学校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一、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目标
1、开展数学小课题实践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创新意识。
2、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内容
1、第一年(高一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必修教材的内容选好小课题,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小论文为主。
2、第二年(高二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选修教材的内容选好小课题,开展小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结题活动,并在学年结束时举行一次实践活动的展评。
3、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针对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课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报刊杂志,利用网络等工具查找资料,写好数学小发现、小体会、小论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方法
依据活动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阅读数学报刊杂志,利用网络等工具搜索、查找资料,通过社会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组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成果。 转贴于
四、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步骤
1、组建活动小组。每组5人左右,确定小组长,明确分工。2、小课题的生成。通过教师开发教材资源、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等途径确定小课题的内容。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以课本的小课题为主,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以学生自己拟定小课题为主。3、制定活动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小课题的内容制定相应方案。4、实施活动方案。这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必须体现以下“三性”:第一,主体性;第二,合作性;第三,体验性。5、汇报与交流。活动告一段落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探究的成果。交流的目的不是评判探究成果的多少与优劣,而是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维碰撞的机会,通过倾听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
五、开展小课题实践活动的措施
1、学习与提高。要加强学习《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等相关书籍,更加明确高中数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加强课题组教师之间的合作,探讨研究活动的策略与方法,注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6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历程中,教材的编写人员立足于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点,从知识体系的编排、教材结构的设置、实践类问题的引入等方面进行着综合考量,使得高中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探究性课题的创新性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教育功用,教师强化对数学教材的合理应用,充分发挥出教材的教育功能,可实现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升及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阅读
高中数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编写后的教材是非常完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及课前预习等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数学教材的运用中可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教材提前阅读能力及知识自主性探索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主动性,在每堂课的开展中之前依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及空间上的自由,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纵览通读,以知识脉络的梳理组建属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
在教材的阅读中设置出适合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目标,调动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让学生带有某些问题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适时的鼓励学生提出自身的问题及观点,而对于教材内容出存在的容易混淆或有争议的问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任意角及弧度制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可安排给学生如“所有和α终边相同且包括α在内的角,用集合该怎样描述?”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及预习,可显著提升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情景创设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问题情景的合理设置,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窥庐山真面目的探索欲望,将其转化为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可被应用于进行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情景设立的内容相对较多,如教材每个章节之前的图片、引言、章节之后的阅读材料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对这些可用的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在适当的时机应用于课堂教学环节中,可显著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及生活现象的解释能力。
例如在y=Asin(ωx+φ)三角函数图像的讲解之前,教师可将课后习题中弹簧振子求解周期、振幅及频率等内容提前到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中,在备课过程中针对弹簧振子制作Flas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弹簧振子往复性弹动过程的观察,教师在看到学生们惊讶于弹簧振子规律性的往复运动之后,提出哪位同学可以用数学函数的思想进行这种规律性运行的描述,在学生纷纷传达出我做不到的表情之后,告知学生在结束本堂课的学习之后,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点,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课堂学习。问题情景的创始让学生在内心原动力的驱使下,循着知识及情感两条主线实现教学内容的吸收内化,教学质量非常显著。
三.知识传授中结论及过程的同等重视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中重点强调着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尽快扭转,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放置在同等重要的程度上强化提升,并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情况及结论的具体获取过程,践行“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逆转结论生成过程是单调刻板的进行条文背诵而忽视智力与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现状,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取过程及经验体验,并在知识的获取中强化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例如在进行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解角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对自己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适当的试验,直接告知甲班学生“先求可能在第一个象限的正角α,判断是否是该角,如果在第二象限就是π-α,如果是在第三象限就是π+α,而第四象限是2π-α”的规律,该班学生利用规律可实现习题的快速解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乙班中利用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进行角的求解,并引导学生总结以上规律,此时该班学生在习题练习中的表现或许会不如甲班好。一周之后将同样的习题安排给甲乙两个班,发现乙班学生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及运用熟练性要高于甲班,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知识的探索性获取过程的重要性。
四. 以研究性课题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探究性课题的设立及探索性教学模式的运用,均是立足于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高中数学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的将该部分内容融入到课堂及课外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利用假期、休息日等进行探索性学习,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制定出探索性学习计划,以学习报告或者是小论文的形式阐述自身探索性课题的开展状况。例如寒假之前教师可依据下个学期所要讲述的古典概型相关内容,结合春节期间学生或家长喜欢将麻将作为休闲娱乐项目的特点,安排给学生“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在一次投掷中投得三点的机率有多大?每次投掷获得的点数有几种可能?投掷十次获取一点的概率有多大?”让学生进行掷骰子进行部分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前在校时间就探索性课题进行交流探讨,并在假期后有关教学内容开展中对学生获取的结论、课题完成状况进行及时的点评,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总结
高中数学教材教育功能的挖掘,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深入阅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问题情景的设立、重视知识传授时结论的掌握及结论获取过程,充分利用起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以实现学生独立性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同富;挖掘数学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德州学院学报,2012年S1期
[2]周春荔,《教学观与个方法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3.沈文选;《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改的力度就越来越大。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数学也同样提出了要求,要求高中教师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此外,新课改还认为新时代下高中数学必须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将数学融入生活,融入实际。这样一来,就要求高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华丽的转身。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教学理念科学化。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能确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向正确性。也就是说,如果教学理念不正确,哪怕在先进的教科书和教学方法也不能培育出优秀的学生。传统教学理念属于灌输式的,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坐在座位上听、记,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所以,要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首先就是要转变教学理念,确保其科学化。
2.教学方法灵活性。有了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予以配合的话,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就需要及时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优化,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转变。
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说,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提炼,合理利用各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高中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样一来,高中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讲解和教授,还包括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考的过程。
4.端正评价学生的态度。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成绩是评价学生表现和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尽管这样的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打击其学习的兴头和积极性。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其思想和精神状态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较为敏感,如果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那么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磋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新课改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的观念和思想,将应试教育的评价手段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所以高中教师要认识到评价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且唯一的评价方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鼓励和赞赏作为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现代教学工具
1.借助多媒体,实现教学效果的转变。时代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当今时代下,网络技术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能够将传统的课堂转变为高效的课堂。新课改的背景下,必须实现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宠儿,成为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实现知识储备和更新的转变。众所周知,网络资源十分丰富,高中数学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的借助网络教学资源,主动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积累,那么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借助多媒体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实现了方式的转变,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3.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教学手段的转变。新时期,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学手段不断扩充和增加,尤其是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可以将数学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媒体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而言,借助多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已有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时刻保持学生健康的身心,确保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巩固延伸,总结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以外的表现和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也表现在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搭建数学错题整理平台。也就是说,随着新课标的提出,高中数学所要考查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时可能会因为某些题型而做错。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准备错题本,将平时做错的一些题整理到错题本内。久而久之,这些题越整理越多,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错题整理平台。课后学生自主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些错题进行观察、巩固与思考,从而确保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以“题海战术”为主要方法的手段。尤其是高中数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总结,以便能够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转变。
综上所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严格遵照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秉持认真负责的原则和态度,从教学方式入手,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为此,高中教师必须从自身入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有意识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
参考 文献:
[1]朱达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引入的十种方法[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3)
[2]郑上典. 关于高中数学导数部分内容的认识及其教学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7)
关键词:中学数学;自主学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52-01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学习的倡导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在看过一些学校设置的导学案后,笔者发现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写,或者练习册的浓缩,偏重教材内容的梳理,或某些计算技巧和公式的练习。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歩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学案与教材。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歩一歩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歩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徐九延.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5.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