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经典抒情散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抒情散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典抒情散文

第1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阅读教学;备考;中考;常规教学;复习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96-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文学作品类阅读要取得高分,语文教师在备考策略上就要更新、更细、更系统、更行之有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想让学生做到“出则有法”,教师必须“入而有方”。备考文学作品类阅读,应有科学的态度、周密的计划、严谨的步骤。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复习中读之有法,又如何进行阅读备考训练呢?

一、理清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题型、考点和答题思路

文学作品类阅读题考点包括:其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主要内容;其二,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景与形象;其三,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其四,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其五,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考生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快的途径熟记知识要点。知识要点可概括为“词、句、段、篇、题、法”,具体而言就是:词语的含义、作用、表达效果,句子的含义、作用,段落的作用、内容归纳,篇章布局,标题的含义、作用,表现手法、描法等写法。这些就是考点所呈现出的考试题型。

二、抓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

在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确认体裁、把握方向。要让学生认识并熟知体裁,对于文学作品要能够正确区分小说和散文,这样,答题时才能把握答题的知识要点与答题方向。以散文为例,主要包含写人叙事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写人叙事散文要抓住两个要点:人与事。写景抒情散文要注意以下要点:写了什么景(景有什么特点),怎么写景的;抒了什么情,怎样抒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借鉴经典,用好教材”,借助的经典篇目应该是学生最熟悉且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文本。每篇经典篇目,都要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训练。另外,也可以对经典篇目进行“单项多篇”训练。比如,对《故乡》《范进中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中的景物、人物前后变化等进行对比阅读。以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为例,要指导考生抓住“抑笔”与“扬笔”,从而体会曲径通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类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四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指导与巩固训练

广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石。只有让学生从经典教材中汲取营养,再去课外文学文本的阅读中感知体味,才能提升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首先,阅读训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的阅读训练,让学生从枯燥的“题海训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要针对训练要求选择文质兼美的文本,并把题型分为:文章标题类、表现手法类、语言赏析类、感悟体会类、主题情感等。进入总复习阶段,教师要重视“研究题型,设计专题”,有效的答题指导是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设计专题。专题化设计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类题型的规律化训练,让学生做到审一道题就明确一类题,举一而反三。专题化设计分为:语言赏析专题、人物分析评价专题、开放性试题专题、审题归纳考点专题等。其中,开放性试题又分三大类:其一,想象类。紧扣文章中心,合乎人物身份,合乎当时场景,特别要注意人称的把握。其二,感悟类。抓住文章中心,注重提炼文章观点。其三,评价类。人物行为评价题:紧密结合原文,体现人物性格。语言理解评价题:抓中心句、主旨句,抓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议论抒情表达观点的句子,通常在情节处或文章结尾处。观点评析题:分析文章中心,紧扣中心推理答题:要么赞成,要么不赞成,注重结合文本。再次,试题设计,试卷分析。试卷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r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学情设计的试卷是检测学生、鼓励学生的一剂良药。在文学作品类阅读题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作业或小测的反馈情况精心设计。要做到直击考点,查缺补漏,注重答题规范化训练,用好语文学科专业术语,语言准确到位。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类阅读备考,一是提高阅读能力,强化答题技巧;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答题习惯,例如勾画重要信息的习惯、筛选题目关键词的习惯、根据分数分点答题的习惯;三是加强相似题型的比对,积累答题经验。只要有效把握文学作品阅读题型考点,做好文学作品阅读常规教学,寻找符合考生学情的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与训练方法,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之有法,在阅读过程中学出自我,享受愉悦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创造条件,精选有代表性的文学阅读材料展开深入研究,加强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教师只有“入而有方”,学生才能“出则有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答题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云飞云上

经典女人没有妖娆夺目的形象。却有与生俱来的高贵,那份兰花般的清丽让人过目难忘。

经典女人身边不会有成群结队的垂涎三尺的追随者。她住在爱她的人心里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经典女人恬淡如风,浅笑如云,她会和她心爱的人喝红酒,但从不会喝醉,红酒的优雅能让她慢慢绽放心底的恬淡,有幸见识她的人会品尝到她心灵的芬芳,那种被书香浸泡过的味道从她长长的直直的黑发间飘散出来,清澈的眼神悠远神秘得好像能带你到遥远的天际去旅行。

经典的女人是一本抒情散文,随意中流露的真情犹如黄昏细雨点点滴滴,引领你的想象力进入一个缤纷的天地,化为满天繁星直到你的心灿烂无比。( : )

经典女人充满传奇故事,但绝不会有绯闻。她的爱至高无上,不会因寂寞而他爱,因为她明白那样的爱只会让人更寂寞。爱一个人就是同他过仅有的一生,美貌,名声,金钱或者地位,这些虽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用以决定幸福的那一部分。

经典女人从不刻意追求蜂飞蝶舞的烂漫,但她的一颦一笑,总能让读她的人感觉到春雨拂面的美好,她那份能疗伤的思想让你身处逆境却能看到姹紫嫣红的美妙。她知道:美好的爱情即使不说,彼此也能意会,并不因此而疏远;即使常说,彼此也能激动,并不因此而平淡。怀着真爱的人委婉的表达,是深沉;明白的表达,是坦荡。因为爱之真,便无虚伪与做作可言。因此,表达爱情的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心中有真爱。

经典女人是一个男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心想着她便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志得意满时看到她便清醒冷静下来;想到她就想抽一根烟;月光如水时就想把所有柔情向她倾泻,将她揽在怀里就拥有了全世界的那种女人。

当夕阳染红天边的时候,经典女人会轻轻地环住她深爱的男人的腰,蒋脸贴在他的背上,闭上眼睛,让风儿吹散她的长发,柔柔地抚着他的脸颊……

第3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世界上只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

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

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

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也许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

我们爱在不对的时间

回首往事的时候,想起那些如流星般划过生命的爱情,

我们常常会把彼此的错过归咎为缘份,其实说到底,

缘份是那么虚幻抽象的一个概念,真正影响我们的,

往往就是那一时三刻相遇与相爱的时机,

男女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犹疑忐忑的不确定与欲言又止的矜持,

一个小小的变数,就可以完全改变选择的方向

如果彼此出现早一点,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紧扣,

又或者相遇的再晚一点,晚到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

慢慢地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善待和妥协,也许走到一起的时候,

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地转身,放走了爱情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你遇见了谁?

在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谁又陪在你身边?

爱情到底给了你多少时间?

去相遇与分离,去选择与后悔?

不是不心动,不是不后悔,但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相拥,

如果爱一个人而无法在一起,相爱却无法在适当的时候相遇,

如果爱了,却爱在不对的时候,

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无言的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

要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于千万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爱人,那是太难得的缘份,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彼此不断地错过,

错过杨花飘风的春,又错过了枫叶瑟索的秋,

直到漫天白雪,年华不再,

在一次次的心酸感叹之后,才能终于了解——

即使真挚,即使亲密,

即使两个人都已是心有戚戚,

我们的爱,依然需要时间来成全和考验

这世界有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限制与隐秘的禁忌,

又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已的离合,

一个转身,也许就已经一辈子错过,

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参透所有的争取与努力,

也许还抵不过命运开的一个玩笑,

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回忆的花瓣掠过心湖,泛起片片涟漪,

第4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写作;线索;意境;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97-01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谈的就是线索。散文又称“情文”,这种文体长于抒情,“情”在文章中时隐时伏,贯穿于全文。本文开头就饱蘸深情的感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文眼,是作者主观的心理感受,也即“心线”,作为一条主线,提纲挈领,统领全文,循此线索就可以整体上把握文章意脉。根据此线索就可以拎出一条抒情结构线索:念秋-绘秋-议秋-恋秋。篇首特意强调“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一个“饱”字,浓缩了对故都久违的深笃的怀念;接下来描绘故都的自然、人文景观;然后顺势转入评论,从古今中外落笔,纵横开合,评论说理;最后用警句作结呼应开头,抒发对故都之眷恋。纵观全文,“心线”和“情线”双重线索,一明一暗,一主一次,或虚或实,纵横交叉,相得益彰。

秋之色: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写秋色聚焦于及其普通的但带有主观色彩的“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作者特别强调“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红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像花又不是花的槐树落蕊”;“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的枣子树,“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还有柿子、葡萄这些北国秋天的特产琳琅满目。写景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精雕细刻,而是浮光掠影似的剪切了天、花、树、草、果,而且配之以淡蓝、浅白、枯黄、微绿等冷清色调,正面描写,以点带面。在生活的底片上随意点染,北平秋天的神韵跃然纸上,映衬着秋的底色。

秋之声:阔别故都,千里迢迢赶来,仔细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听“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听漫扫落叶的风声,听息列索落地雨声,听都市闲人立在在斜桥影,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的问候(一层秋雨一层凉喽“,平平仄仄的岐韵;甚至惦念着“西山的虫唱”和“潭柘寺的钟声”。作者笔下,鸽声、蝉声、虫声、风声、雨声、人声、钟声,声声入耳,汇集成一曲秋的协奏曲。各种声响表面上热闹,实则冷清。也是以动衬静,侧面暗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秋之意:作者十年客居南国,故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冷清、孤独、凄婉、空旷的景观,和作者早已有约。而今归来,或“租人家一椽破屋”看天听鸽、细数树缝隙滴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残花败草。思乡的足音轻跃在槐树的落蕊上,查看扫街人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清闲惬意之余,难免忧伤落寞。感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古训,这就是魂牵梦绕的故都的秋,深沉之意力透纸背。所以作者进一步感叹“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意境的说理直抒胸臆,而倾吐的感情似淡实浓。

秋之味,秋之姿: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相比,“黄酒之与白干”,一浅淡温和;一浓烈苦辣;“稀饭之与馍馍”一稀润;一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细腻秀美,一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蝶舞沧浪、轻灵飘逸;一大漠驼铃,厚重沧桑。四组对比性句子,比喻说理,化虚为实。

当然,南国之秋也是好的,其特异的景致“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同样可以怡情养性。行文开头也明示:“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是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对北国之秋却情有独钟,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两相对比,烘云托月。

难怪作者痴语:“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心仪中的故都,有秋花自开的清静、有秋树蕊落的细腻、有秋蝉啼唱的况味、有秋雨话凉的岐韵、秋果可人的喜乐……一切一切被编织在“清、静、悲凉”的故都情结中,挥之不去,召之即来。掩卷沉思:“清”“静”固然,然“悲”从何来?何“悲”之有?

第5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随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

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

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三、语言凝练,精雕细刻

朱自清的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中也不乏饱含优美、浓郁情致的篇章。他前期散文《绿》就是典范,读其文可以看到,他用清新朴素的笔调赋予天外流云、枕石亭阁、凌空瀑布、凝碧深潭以鲜明的形象和色彩,形成了色调柔和、神形毕肖的画面。又紧扣“绿”字对梅雨潭那令人“惊诧”、令人留连和陶醉的绿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闪闪的绿”“奇异的绿”“似荷叶铺着的绿”“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皱缬着”“滑滑明亮”的绿,且有了质感――“那样软,那样嫩”。更甚者,“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与其比,“似乎太淡了”;杭州跑马寺近旁的“绿壁”与其比,“又太浓了”;同西湖的碧波比,“太明了”;和秦淮河凝香溢脂的波涛比,“又太暗了”,因而作者说“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至于把这“神妙”的绿虚幻成温柔而恬静的姑娘,情不自禁地向“绿姑娘”扑去,使自己激荡的心魄栖息在清澈、碧绿的潭水里。

四、追求口语,雅俗共赏

叶绍均在《朱佩弦先生》一书说:“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学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语言艺术方面的建树,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属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五、手法多样,技能精湛

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醇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参考文献:

[1]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朱自清.匆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朱自清.背影.朱自清――学生必备经典导读,2004.

[4]朱自清.背影.教科书八年级(下).语文出版社,2004.

[5]吴晓东,程光炜,孔庆东,郜元宝,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6]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全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第6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旨在促进大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语文能力的提高。文章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活动激活经典文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的幼师人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幼师人才;人文性;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20-02

大学语文课作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一、小说的教学设计

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说:“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小说通过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因此,高校要重视小说的教学设计,要通过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培养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文学故事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大致流程如下所示: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精析段落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艺术结构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时显得比较单调,缺乏互动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流程大致如下所示:教师线上布置任务资料搜集学生多元探究(自主探究、团队协作、任务呈现)任务展示任务评议(自评、他评、师评)成果展示资源保存。信息化的小说教学设计,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生,感情细腻丰富,课外喜欢阅读小说。针对2014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喜欢阅读网络小说的大学生占76.45%、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类小说的大学生占19.63%、不看小说的大学生占3.92%。可见,网络小说是高职女生的主要阅读类型,而在网络小说中又以阅读言情小说为主。言情小说多以“金钱+帅哥+平凡的女主=幸福美满的婚姻”为模式,未能给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让大学生爱读、多读、会读经典名著类小说,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在信息化的小说阅读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注重改变大学生阅读小说求新、求奇的心态,让大学生真正领悟经典名著类小说的深刻内涵。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多元探究,让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团队合作,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会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广泛搜索文字、图片、视频等相关的学习资料,会阅读到许多拓展型阅读材料,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小说中人物的悲喜命运、情节的一波三折、主题的深刻独到。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元探究、成果展示,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经典小说的精髓,促使大学生在探究与交流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认知小说的叙述方式,进而掌握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性格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小说阅读与鉴赏教学更加高效。例如,教学老舍的《断魂枪》时,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多元探究,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沙子龙断魂于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孙老者断魂于虽有学武激情却学武艺不得、作者断魂于“国术”的未来,《断魂枪》实际上充满着文化嬗变的悲凉感。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眼界,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散文的教学设计

散文总是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它以“形散而神不散”为最大的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选材灵活多变。散文的语言平实无华、简洁优美、自然真诚,传达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叙说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北岛在《失败之书》中写道:“散文与漂泊之间,按时髦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调查可知,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哲理散文知之甚少,而一些散文家运用复杂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部分大学生更无从体悟。因此,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大学生从作者抒发的情感入手,感悟其中的真意,提高大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1)以音乐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在学习郭凤的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时,为了唤起大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蟋蟀叫声、潺潺的溪水声、啾啾的小鸟声、雨打竹林声等让学生欣赏,还有学生从网络上找来轻音乐《Summer's Eve on a Mountain Lake》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将大家带入一美丽多彩的自然世界,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蟋蟀勤奋用功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建立电视散文资源库。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拓展课外学习空间,比如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丰富的电视散文资源库,让大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电视散文既有电视语言的特点,又包含散文艺术,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合真情实感,深受大学生喜爱。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散文,让散文变得有声有色,意蕴绵长。例如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导演用蒙太奇、长镜头等剪辑手法对文字进行艺术表现,作者在地坛所领悟到的生命的思考、命运的坚守、母爱的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的穿插使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内在情感。解说者用沉郁沧桑的语言诉说着往事,古园虽老旧,但生命生生不息,母爱深沉感人。这样的电视散文通过景物抒感,让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母爱的感知逐步加深,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深度。

三、诗歌的教学设计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经过岁月的洗礼,唐代成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李白、杜甫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以后,一大批新诗诞生,诗歌的传统在中国大地绵延不绝。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也喜欢诗歌,但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活离诗歌比较远。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13级4个班级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薄弱,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时常无从下手。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尤为重要。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形式。传统教学形式注重教师的“教”,强调学生的“学”,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新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一言堂的现状,激发大学生用新方式进行诗歌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诗歌教学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需要高职大学生多次诵读、品味,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诗歌的教学重难点在于意与情。意即意象,诗歌多以内涵丰富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情即情感,诗人多通过景物来抒感。例如,教学《蒹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电子词典了解生僻字的含义,明白诗歌的大概意思。同时,教师要在网络上搜集材料,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图片、文字、音乐(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动画,将悦耳悠扬的音乐美、意境朦胧的画面美、赋兴运用的韵味美融为一体,使大学生在学习《蒹葭》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追求心中理想的执着信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戏剧的教学设计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史诗的作者从对事迹的观照中创造出具体的形象,而戏剧则满足于描绘行动的内在动机,意志的动向以及内心的反应。”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独特魅力,戏剧中的冲突是浓缩了的生活。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冲突、情节冲突、利益冲突,都是对生活的浓缩和总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单一,对于戏剧冲突的理解还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大学生理解戏剧冲突是学习戏剧的关键所在。

(1)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戏剧教学。戏剧一般都比较长,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话富有哲理,并且多用优美的比喻,因而有时比较难懂。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让学生对剧情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来分析罗密欧与朱叶的性格特点,并在网上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该剧的戏剧冲突。最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理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2)利用信息技术储存课本剧。教师的简单讲解,有时并不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戏剧表演。在表演之前,要让大学生通过了解戏剧的基本内容,熟读剧本中的台词,理解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及情绪变化。大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戏剧表演,既能加深对戏剧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为以后工作进行团队协作打下基础。在大学生表演的同时,教师要将表演的课本剧用摄像机等电子设备记录下来,并将拍摄的视频进行筛选和分类,建立课本剧资源共享平台。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找出表演的不足,从而提高戏剧鉴赏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五、结束语

大学语文课作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具有文学性、工具性、审美性等特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文学常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鉴赏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幼师人才奠定基础。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大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内容为主题,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以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语文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JG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筠(1984-),女,湖南吉首人,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高等职业文科教育研究和民俗学研究;李静(1969-),女,广西陆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李源清(1978-),男,广西河池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年制教学部行政秘书,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方琼.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第7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1)发挥语文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以其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里接纳教师的德育渗透,自然地就会受到教师德行的影响,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利用课文作者或者其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育课本选用的通常都是一些很具有典型性的课文,这些课文可以很好地展示作者的个人品格以及其所处时期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对于这些内容给以足够关注。如在讲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很多学生反映课文过于晦涩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讲述给学生,并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先生高贵的品格,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根据文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形式。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也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如,在讲授《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既要学习论文精辟的语言,又要学习了解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意义;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要着重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旧社会中“人”的地位是怎样的;在讲授《荔枝蜜》时,则要注重其抒情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到其美的本质,让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4)利用课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课本选用的大多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经典作品中包含了形形的各类人群,其中不乏道德的楷模和时代的英雄。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人物的完整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我们应该着重分析刘和珍的责任感,她爱憎分明、不畏强权的品格,引导学生培养正义感、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初中语文课中应该进行哪些德育渗透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2)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升学的压力、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其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3)人生观教育。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初中语文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4)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第8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文本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适合在微机室进行。比如一些篇幅较长经典古文,一些文笔细腻的抒情散文,一些说理论事的哲理诗歌等。它们要么是基础知识量大,学生需要很多的笔头练习,要么是诵读任务量大,学生需要不断的朗读、赏析、思辨,都不适合在微机室进行的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我在确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这节整合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是一则消息,课文较短,生字生词较少,学生读写量不大;更重要的是考虑到这篇文章很有历史背景,学生对当时时局的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到对主题的理解。

二、把握语文的主体地位,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其主体是语文课程,而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设计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时,如果出发点是学校微机室的装备条件和自己掌握的教学软件特点,认为它们能干些啥,自己的课堂上就进行些啥,就特别容易为花样而花样,为形式而形式,容易忽视甚至不顾语文文本的特点,容易偏离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课被信息技术喧宾夺主,成为信息技术课。学生成为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者,或者只是观看课件的观众———语文味严重缺失。因此在设计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考虑到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达成,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其次再考虑到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学校微机室的装备条件和掌握的教学软件特点,并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学校微机室装备条件、掌握的教学软件特点,灵活处理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教学环节的进行方式和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活动形式。这样,才能使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充满语文味。笔者设计这一堂课之前,认真研究了这则消息的文本特点,确立了符合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调查了解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练习熟悉了学校微机室的红蜘蛛电子教室软件,一共设计了引入激趣、目标展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质疑问难、整理笔记、小组合作、展示成果、布置作业九个教学环节。

三、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要充满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对程老师的定义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阐释。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和“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笔者认为,在微机室上的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教师不能长时间让学生操作电脑,去完成一个又一个预设学习任务,甚至是充满信息技术操作难度的任务,而应该通过听和读,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比较、探究、写作,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文体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认同与赞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的同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表现欲和创作欲。

四、合理设计信息技术难度,适度减少信息技术的操作过程

课前有同事建议,我们面对的都是农村来的学生,可能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应该把常用的搜索引擎和一些可能用到的网址罗列给学生,还要事先下载好一些资料,提供给一些不会网上下载资料的同学。为此,笔者专门咨询了上课班级的计算机老师,同时调查了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之后,笔者果断舍弃了这些做法。同时对于后面的小组合作环节的“电子手抄报”,我事先准备了4个word版精美的电子手抄报模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感兴趣的方面,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知识,办一张电子手抄报,传到教师机,在后面的“成果展示”环节展示给同学看。笔者觉得整合课要合理设计信息技术难度。难度太低,学生提不起兴趣;难度太高,课堂上也还得指导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影响课堂进度不说,也喧宾夺主。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合作交流

第9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讲授《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写景抒情散文,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心灵体会。

讲授《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成就了一座平凡父爱的丰碑,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

不只是现代文有这么多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文章,古文里启迪、激励学生的文章更是星光灿烂。

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利用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语文阅读并不仅仅是对文字符号的理解,而是心理体验的过程。它能够使学生产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情感、意志、兴趣共鸣等心理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语文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语文阅读的兴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指导时充分吃透作品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实行心育的目标控制。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对于读者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省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家》《巴黎圣母院》《子夜》和《论语》《孟子》《庄子》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读历史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古人留给我们丰富的珍贵遗产,朝代的兴起与衰亡,人物的沉浮。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的雄韬伟略,高瞻远瞩,也寓含了很多拼搏的艰辛。一个人便是一本书,一个王朝闪现一个时代,看项羽,我们看到勇猛与刚强的一面,又看到其自负、优柔寡断的一面;看庞涓,我们知道嫉妒人才的危险。因此每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一面可借鉴的镜子,可以健全学生的心理。

不只是教材和文学名著,许多格言警句,也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教育家魏书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魏书生经常给学生讲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话:“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一个人的胸怀,可以像天空、像大海,也可以像湖泊、像游泳池、像脸盆,甚至还可以像马蹄坑。生活中我们见过个别愚昧的人为了针尖大的小事,吵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那样活得不是很苦、很累、很可悲吗?”他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是:“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试想,经这样的引导,我们的学生还会心胸狭隘,唯我独尊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