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1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的环境中,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概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的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作者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方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们对其的鉴赏就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论文摘要: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学实践为依据,大胆地探究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从创设情境、了解诗人及背景、诵读领悟、品味语言、品析名句、感悟主旨几方面来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2]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等[4]。
1.创设故事情境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5.创设竞赛情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准确地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
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5]。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6]。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很见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六、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中学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於爱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唐顺发.诗歌为何在学生中失宠.上海教育,2002(8)
[4]王正立.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5)
[5]黄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关键词:初二 古诗词 诵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璀璨的诗歌文化,从古至今在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几乎无处不萦绕着诗、凝聚着诗。孔子曾多次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以侍父,远以侍君”。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结构跳跃、情感凝练、意境深邃,读来朗朗上口,是最适于诵读的文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对诵读课程目标的建议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实施建议”部分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的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基于此,笔者写这篇论文,试图找到能够充分调动初二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积极性的方法,使古典诗词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古典诗词诵读,提升鉴赏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一、分类诵读以积累
布鲁纳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就会忘记。”心理学上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元称作“相似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和知识单元,这些“相似块”有不同的类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它把古诗词引入课堂,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集中学习。
初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所选古诗词,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历代筛选过的精品题材广泛、思想健康、内容丰富,既有阅读和欣赏的审美价值,又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分类积累诵读会给学生一种自觉认知的习惯,这样让学生理解同种内容的诗词是比较容易的,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同时也梳理了知识点。如教师在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引导学生重温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感情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
二、翻译诵读以解意
要把诗词读出感情,了解其意是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感情。笔者认为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文本,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词的大概意义即可。
大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学习古文,贵在会意”的精神,把字词句的处理作为一种手段,它服从于、服务于文意的理解,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不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是注意诵读感悟。
教师说出译文,让学生说出原文,以此来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是可行的。如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以这样引导,它的作者是位爱国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盼望着为国效力,一个深夜,风雨大作,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学生在引导下,诵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考查,既能反映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自觉读诗词,一举两得。
三、画图诵读以入境
浙江省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每一作品都配有一幅精美的彩图。把握文学形象,绝不能简单地把文字“翻译”成图画,所谓“但见情境,不睹文字,此诗之极境”,其中也要借助想象。想象可以唤起语言中的形象,使之鲜活灵动,一方面帮助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触发某些灵感,产生阅读的深刻感受,甚至萌生创作的思想火花。
古诗词是含而不露的中国画。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诗中静态的画面、文字,转化成动态的或立体的画面,方便学生诵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香菱揣摩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时,用的就是画图法。“孤烟在大漠上直”、“落日在长河上圆”,画面壮阔,流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情。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不仅仅是王维,许多诗人的诗都是情景交融的。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可以让学生给这一场景画图,学生在图中再现一个躬耕者,带月荷锄,路旁的草上有点点露水。用实景激发学生体会作者作为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真切感受。学生有了这样深切的感受后,有利于指导学生诵读出诗词的感情和深意。教学时词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词的情境。
综上所述,我们提倡的“诵读法”,不是采用单一的朗读训练来达到背诵的目的,而是通过诵读来带动学生对诗词意象的认识,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把诗词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初二年级是形成道德品质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年级有针对性地实行古典诗词诵读教学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通过诵读古典诗词,增强初二年级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夯实了传统文化基础。
诵读古典诗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细致入微的感受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入体味,有利于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的语感,激发想象与联想,启发顿悟,深入理解。同时也滋养了学生的性情,开阔他们的视野和胸怀,而且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重铸。
参考文献:
[1]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语文基础知识六十讲.北京出版社,1981
[2]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寻根溯源,“诗”出有因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赏读杜甫的《春望》,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15年(756)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诗人临时安顿了家小,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身陷长安的诗人,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怀,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春望”所见,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明确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诗人的“感时”“恨别”,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再如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应预先了解:词人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冷遇,但他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始终不改。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刻画了梅花历尽磨难、留芳而去的特有神韵,从中不难看到词人身世与人格的投影。有了背景材料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把握整首词的意蕴。
鉴赏古诗词,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而不牵强附会地把握主旨。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重视对诗词社会背景和作家个人境遇的讲解,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铺垫。
二、浅吟低唱。诗情激荡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吟唱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诵读的最直接目的是记忆,即所谓熟读成诵。但我们可以把“读诗”、“背诗”、“唱诗”巧妙整合,挖掘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潜在能量。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有助于由浅入深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教师在带感情范读或配音朗读之后,可以灵活组织学生单一读、分组读或齐声读,方法多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学生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教育。
为了激发古诗词诵读和熟记的积极性,我还尝试了“唱”诗教学法。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我们在赏读古诗词时,绝对不应该忽略音乐的“魔法”作用。越是优美的古诗词,在古代被谱曲传唱的机会越大。今人也不乏给古诗词谱了曲子演唱的,诸如《阳关三叠》、《问君能有几多愁》、《但愿人长久》、《满江红》等等,都因广为传唱而词曲皆人人心。例如,在赏析曹操《观沧海》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古曲《沧海龙吟》,当激越高亢的旋律响起后,我没忘记范读,但我更没忘记让学生随后跟着乐曲唱出整首诗来。大合唱当然不够整齐,不怕。接下来的个别“演唱”,效果就一次比一次好了。有些同学不满足于我播放的乐曲,配上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调子来唱,还有的借用了林俊杰的那首《曹操》,不一而足。唱起来时,“以观沧海”唱得缓慢而拖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被唱成了高八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可以反复多遍。笔者自己也唱,撇开嗓音优劣,可以在情感、节奏、旋律的把握方面与学生平等“PK”。师生协作唱过的诗词,就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但记得牢固,而且易于理解。年年岁岁,诗情激荡。
三、斟字酌句,诗意盎然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句,紧扣诗眼或词眼,精读精讲,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又一个突破口。
例如,赏析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隋,又是吹笛人之心。关外不见春色,乃春风不度之故,则风也如人之有情,它不愿离开江南而远出塞外了。其用语之妙,传神之佳,令人叹服。再看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仅平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作为意象,就勾勒出寒春早行时看到的凄清、冷寂的景象,读者眼前自然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山村清晨图。特别是“人迹”这个意象,作者在雄鸡初鸣、残月未落之时就早起赶路,没想到路上已有“人迹”,体现其出行之“早”。这番意境,说明了首联“悲故乡”的原因,又为尾联“思杜陵”作了很好的铺垫。不放过关键词句,又能将其与上下文联系对照来解析,不但明确了诗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时,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品析研读诗词中的佳词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内涵和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四、挥毫泼墨。诗情画意
诗词以含蓄凝练著称,为了进一步领会以及拓展迁移,“画诗”和“写诗”很值得推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意思想像出画面,然后用图画来表现诗意。除了课文插图和特意绘制的挂图,也可用剪贴画、简笔画、水粉画等再现课文情境。还可以将适合于动漫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制成动画,创设出独特的学习氛围,无需多言,学生就能够融汇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跨越时空体会诗人创作的情境,和诗人进行零距离的心灵沟通,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赏析温庭筠的《梦江南》时,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盼望丈夫归来,呆立楼头,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悠悠江水,依依夕阳,无限失望惆怅。能画出这幅图,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了。诸如王湾
的《次北固山下》、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画出一幅幅灵性各异的画来,增添赏析的乐趣,和唱出诗词一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写诗”包括对诗词进行续写、改写、扩写,通过大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的。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后要求改写,学生或花大力气重现历史现状,或浓墨重彩刻画杜甫逃难形象,或惟妙惟肖模拟恶吏夜捉人的场景,或设身处地揣度当事人的心理,各显神通,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写”,不能局限在传统的改写模式里,比如就杜牧的《赤壁》,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自己的历史观;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文天祥的经历,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等等。不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可以发挥再造想象能力,写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小说、现代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把自己化身为作者进入篇章以后,对作者的遭遇情感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了,由此培养而来的学诗兴趣,将更持久。
五、百川归海。诗兴永在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都会和学生一起对不同内容的诗词进行分类归纳,比如写春夏秋冬的、写山川河流的、写风云雨雪的,还有爱国诗、思乡诗、边塞诗、田园诗等等。之后的运用,却大都限于背诵默写。为何不有意识地培养运用能力和赏读兴趣呢?从命题式的专门使用,到查阅拣取,再到随手拈来,当然有个过程,但练习多了,必然熟能生巧,不仅给作文增光添彩,减轻写作的心理压力,提高写作积极性,还会延续一份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以后的工作生活间接受益。
一、分类鉴赏,外露诗意
语文晨读的时间并不长,大约40分钟。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择了许多名篇佳作、古诗词曲、典型句段。探究练习的最后一题往往会提出朗诵全文、体悟作者的感情或背诵的要求,如《鼎湖山听泉》探究练习的最后一题就是“从课文中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吟哦讽诵”,再如《故乡》的探究练习四是“背诵课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三段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而《岳阳楼记》则直接标明“背诵全文”……
有时候课文要求的背诵默写任务学生都完成了,那么笔者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朗读些课外名家散文、中考满分作文的片段,或者是欣赏名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阅读时笔者不忘教会他们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并做批注,增强了阅读的语感,提高了鉴赏、驾驭文本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对自己欣赏的语段熟读背诵,为写作积累了不少素材。很显然,这样的晨读滋味多多,一石几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教学不是干巴巴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搬入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在进行心灵接触。
二、师生颂读,浸染诗意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本中的一些经典文章或片段,笔者会利用晨读进行示范朗读,分享朗读时的一些技巧,如句读的停顿、声调的把控、情感的处理……根据文体的不同,组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特色朗读,把晨读进行得有声有色。那些较为复杂、文章偏长而且语言文字艰涩难懂的文言文,笔者会选择在晨读时帮学生捋一捋,顺一顺,有时候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肢体语言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核舟记》时,三四两段介绍了船头三人,船尾两人,对于他们的位置以及各异的姿态学生背诵时老是容易混淆。于是笔者想到了请一位学生朗读,五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登台表演,或坐或立,或蹲或躺,即兴发挥。几位学生出神入化的表演:苏轼黄庭坚的儒雅研读,佛印和尚的放荡不羁、不拘礼俗,两位舟子的粗犷平静,使得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课文的相关情节,背诵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晨读,笔者也不闲着。笔者喜欢在这种朗朗的读书声中跟读,或者读课本上的优秀段落,或者读自己喜欢的散文随笔,或者读名家的教育论文,适当做做笔记。自己提升的同时,也给学生做了专注读书的榜样。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课堂要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诗意的晨读,就是师生共同自由呼吸书香的过程。
三、不忘默写,留住诗意
晨读是中学生完成课标任务达成的重要机会,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默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中考语文试卷的默写一般10分左右,包括记忆型默写、理解型默写、应用型默写等。默写范围一般为初中6册语文书上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及经典段落或文章。P者要求学生必须拿满分。单是背诵远远不行,要理解,不能写错别字,因此默写这一环节显得特别重要。
晨读恰好给了笔者们这一机会。先读再默,读原文,读书下注释,读词句解析。有默必改,不管多忙,笔者都要亲自批改,及时反馈给学生默写的信息。如若默得太差,就争取进行第二次默写,相信功到自然成。正是因为晨读默写抓得实实在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意境主旨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考试时也才能轻松应对。
四、开导情绪,拓展诗意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需要老师来鼓励和激活。激励、启发性的语言要是使用适时、真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自觉行为,扩大思维能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使人心眼明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人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成为黑板角落的座上宾。当然笔者也会自创一些激励性话语以飨学生,比如“读书永远不晚”、“读活文章,写美习作”、“阅读,擦亮你的眼睛,开启你的智慧”、“把握现在,你才有美好的未来”等。在晨读心语的陪伴下,学生读书的热情高涨,不仅任务完成得迅速,质量也是非常好,还能挪出一点时间读自己喜欢的美文佳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71-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占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使每一堂语文课都达到这种效果,就要调动每个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能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他学科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虽已是老生常谈了,但不得不说其确有价值值得人们投入精力去思考、研究。以下谈谈我的教学经验。
一、重视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负担重,课时少,语文老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1.注入新的内容,突破课堂局限。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而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如教《出师表》一课,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三国历史及人物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诸葛亮的古诗词、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其酝酿出对语文课堂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导入氛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人有很多种。根据文本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位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饶有兴致。例如学生在鲁迅的《雪》一文时,播放《塞北的雪》,那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这就有利于学生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交流越深入,有利于深入领会课文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受到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而那时,提高教学质量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可谓“春意闹枝头”,一系列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并且坚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充分的利用语文教学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等文都是童年趣事的课文,情感描写细腻,我们完全可以充分的用此点燃学生内心的正义之火,促使学生积极交往,增强“情感”的感染力
2.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只有教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创造出生动而有激情的课堂。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应当顺应学生乐学好动的特点,给学生创造尝试、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跳出被动灌输的困境,把学生引进主体参与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活动性、自主性,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语文问题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由此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艺术,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
要想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就要将学生进行分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基础存在客观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才能有效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平行班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是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1.在备课时,为如何给目标定性,将它分得所谓分明“A、B、C三层一清二楚”,有些甚至无法细分,即使勉强分出,也不知是否恰当。因此对ABC三层学生提问,应有不同的设计提问,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预设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再次渴望成功的过程,教师如果把这个过程把握好了,那么因材施教便也真正落到实处了。
2.作业分层是学生持续发展的途径。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形式。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提高型、应用型的作业,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同样要为他们“开小灶”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此外,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而若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正确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语文能力,单凭有限的课堂时间是难以完全实现上述目标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课外学习的习惯,这些好的习惯都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复杂性的过程,要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性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学,要结合新课改理念,讲究和实施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改为独立思考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这样才能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才能做到功成正果,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永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初中语文质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智力团因素;心理素质;培养
一、关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对学生使用”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要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测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由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关于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搞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如,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写议论文来提高学生的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我在班上搞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可以搞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也可以搞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要求全员参与。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关于学生的情感沟通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一些励志类的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通过作文,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已的看法,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成才观,引导他们成才。
四、关于学生的意志教育
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首先,学习课本中的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结合教材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也是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制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视听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看、收看电影、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量。为此,可以设计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课堂,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通过第一位同学的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是对学生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锻炼……
那如何让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能顺当的度过这一磨合期,从而自信的进入高中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对于怎样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生理技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学生把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注意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语文的我,在乍一接触高中语文课程时,就发现其深度、广度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媲比的。也听其他教师说,教了高中,再去教初中,那是省力的事情,因为初中教材实在是浅,只要看一遍教材就可以把教学思路理清,而高中则需要看多方面的资料,不把教材研究透,就不能把握的去上课。可见,教师自身都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跨度,而且这个跨度并不小,经历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尚且有此看法,那我们的学生呢?可以想象他们的无所适从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进一步”,不让学生感觉高中语文是如此的难以把握,不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语文学习是从颠峰跌落到低谷,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的起始教育。
二、依据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语文教学
苏教高一语文课程的阅读编排:
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的礼赞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永远的新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分为互相连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一、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必修三、四),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迁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比如在教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单元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而这一要求是建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的读诗其实就是学生自己背诗,为的是应付中考的古诗词填空。所以说,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还停留在只知其字而不知其意的阶段,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片空白。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三一样,直接进行理论分析,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的基础上稍微让学生接触一些术语:“炼字”、“意象”“象征”等,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不一定非得让学生从意象、字词、手法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解剖,从而得出诗歌的主旨。我认为,在起始阶段,对诗歌的教学最好是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我想,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厌学,反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的、心情舒畅的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乏味的事。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记的牢,不易忘却。巴浦洛夫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像奔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积累、感悟、熏陶,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型的上升,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顺利向前飞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呢?
一、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关键
1、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需在认真研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1)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我在上《感受亲情》活动课时,用老人的口吻,读了一段老人对儿子说的话,读完后全班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2)借助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授《化石吟》时,先是播放了有关图片并加以简单的描述,学生对其有了感性认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2、课堂拓展延伸,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掉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里面对鲁达的描写独特而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知道《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一百零八将,关羽、刘备、曹操等,也是个个性情各异,人人描写传神。学生的读书欲望被诱发而出,自然在课外时间去读有关名著。
3、开展阅读活动,促发阅读兴趣。
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如:?(1)开展读书会,开学初,教师明确读书计划?,并定期交流。(2)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经常古诗词朗读比赛,由学生自主组织,相互指导,教师监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竞争氛围中,自然形成了阅读兴趣。(3)展评摘抄读书笔记,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展览、奖评。(4)举办读书节,组织读书竞赛,激发读书热情。(5)培养读书骨干,以点带面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正确的方法指导是保障
1、课内向课处延伸。
课堂教学从当前来讲,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教者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方法。在这方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讲练结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讲应是精讲,是为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而讲;学生的练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而练,是用以培养阅读能力的。因此,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要注意给学生的自读(或课外阅读)做示范,教给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在一般情况下,朗读课文、识别字词、句子分析、结构特点等,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做,由于自学能力主要是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因此,在讲练内容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实现的。当然,教师的提问也应适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设计问题,做到突出教学重点,能启发学生思考,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会学生阅读,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精读就是仔仔细细的研读,反反复复的揣摩、品味。它是学生学习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⑴咬文嚼字,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通过教师的训练,让学生“习惯成自然”。⑵品味重点语句,如主旨句、警句、含蓄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体会句子的语意,从而培养敏锐语感。⑶研究体裁、结构。⑷讨论文法、作法。⑸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
而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信息。泛读的方法主要可采用:⑴扫视法,对文字用眼睛和思想一下子把握住,然后离开文字,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⑵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主要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有关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