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高中理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理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理科总结

第1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首先,我觉得证券是一个压力性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刚刚毕业,身在异地,没有经过生活厉炼的新一批社会青年来说更是一种艰难的考验!作为客户经理,我认为开发客户与客户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市场行情,开发一个新客户真是难上加难,第一个月通过自己的努力,时间紧任务重,尽力克服重重困难,让自己佣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在维护客户方面,第一,常常给他们讲解一些股票技术方法,第二,力所能及的回答他们咨询的问题,第三,亲情服务,与他们认真交心交朋友,同时在他们身上学习一些知识。在此之间,也发现了开发客户是不容易的,维护客户是更不容易的,现在证券公司很多,竞争压力大,一不小心客户就很可能被转到其他公司,所以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因为知识永远不熊市,这样才会获取客户的认可与接纳!

如今我逐渐的喜欢上了证券行业,虽然有压力有困难,一切事在人为,我不怕,有压力才会形成动力!客户经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平时工作的细心,坦诚的与客户交流和沟通,相信自己可以!我的工作与热情一切尽在行动中!

总之,上半年我的职业规划及目标是:按照公司的规定,开发足够的客户,累积一定的资产,完成转正要求!

第2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学习经验,有效方式

高中数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仅仅采用“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改善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新课程理念含义及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原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自身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大纲的固定步骤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系统性较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从简到难的逐步完成学习,才能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是按照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走,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课堂笔记,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没有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学习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所接触、掌握的数学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减少无用、繁琐的学习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节约大量学习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但是却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能通过大量演算找出问题答案,花费的时间较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1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并针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做上标记,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蚨懒⒆灾鞯耐瓿裳习,通过布置下节课程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提前阅读,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结果发表自身观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3.2课堂交流合作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针对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时便需要通过课堂交流,交换学生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预习完新课程之后,将自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提出来,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老师在班内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进行共享,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3.3课后总结反思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深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总结反思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拓展性训练,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课后总结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秦丽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6):158-159.

第3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袁贵仁部长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关键能力:即劳动者在遇到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中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规格的技能型人才,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研究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可以真正抓住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质。

2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所以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有一致性也有着层次上的差异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进行制定,没有对培养目标层次和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进行深入探讨,造成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兼顾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协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我国尚未统一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而且由于教材建设的落后,一部分中职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能选择高教或者大专的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升入对口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的专业课程和中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这不仅造成了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

3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相关的、一定的基础能力之上的。如果没有经过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试图达到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不可能的。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入学水平既有高中文化的基础要求,很多专业还有一点职业能力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基础,才能保证其培养质量。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为避免其培养目标重复和错位,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界定层次,明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清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各层次的培养目标,然后将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涉及的综合职业能力细化分类,建立层次化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础。如图1所示,将应用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涉及的职业能力细化分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基于职业岗位和职业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针对从事任何职业、行业都需要具备的普遍适应性能力,如写作、信息收集、外语交流等基础能力;“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含具体工作的处理能力;“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及能力,着眼点在于特定的专业方向,目的是加强岗位针对性。“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模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或岗位变更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合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以使之迅速适应岗位或职业的变迁,顺利进行职业活动,提升自我空间。

4 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基础,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从职业岗位、职业任务、职业能力三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模块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课程内容衔接上,中高职双方专业骨干教师要根据中高职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更要延伸和深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连续性、逻辑性,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整体。

中高职的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中职阶段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应该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着重点在于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应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和跨专业学习的需求,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第4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1.主动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课程都逃不了思考这个关卡。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个人思考是少不了的,对课程的思考、对内容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都是学习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从自己出发,去努力地理解和记忆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2.主动总结

思考之后,便是总结。而高中地理的总结又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在总结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地学到了知识。高中地理既是社会科学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学的补充,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维上的想象有了载体,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后更加具体、更加直观。

二、方法篇

1.文理区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属于理科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用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按照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练习,以便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融合与记忆。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些属于文科内容,在没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该在有了自己观点和认识之后以记忆为主,把握书本知识的脉络和走向,以达到在学习中记忆,做到轻松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2.实际与理论结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众所周知,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路线与规则,地理的学习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观地看到某种现象,进而寻找现象的起因再进行分析,最后就是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推广展开。高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所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地将其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我们所学的地理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我们难道还怕学不好具有生活气息的高中地理吗?

3.图与文的结合

何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图,而图是高中地理学习必有的一个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学习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运用图来完成“理”,是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学习的手段。以图来记忆和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是现在看来最准确和最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极其杂乱,但这些知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相应的图来解析。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做到看书和看图相结合,做到由知识点能想起图,由图能够联想到知识,从而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能够认识和理解以及掌握记忆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

4.知识结构的融合

第5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诸暨中学2007届毕业生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

整理: 严晨安

第一回 奥数得奖上诸中 赌气偏科埋隐患

说来惭愧,其实刚上高中时我的成绩并不好,也就是年级前三百来名的水平。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初中时有一门课程叫“综合课”,是理科综合学科。初一刚开学不久,有一次上综合课,我为了帮同学交英语作业迟到了,老师让我罚站。那时候不懂事,和老师赌气,之后一直没用心学习这门课,我的理综成绩就一直不好。

不过由于我的数学成绩不错,又拿过全国奥数竞赛一等奖,最终还是上了诸暨中学的实验班。实验班的理科课程上得特别快,基础薄弱的我无法跟上进度,成绩一度亮起了红灯。

第二回 物理老师授秘诀 勤做巧做不分离

我偏科的情况日益严重,到了期末考试时,物理、化学成了拖后腿的科目。我又着急又郁闷,但越着急情况越糟糕!

多亏了我的物理老师,他告诉我理科学习得靠勤做题,多总结规律。可是我太性急了,只听了老师的前半句,一段时间里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做题目上,却不见成效。

老师发现我的问题后,告诉我得有选择地做题。他让我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来总结理论规律,比如上课做笔记;另一个用来记录平时做错的题。前一个本子常拿出来看看,能把基础的知识记熟;后一个本子有空拿出来做做,就能掌握曾经错过的题。

第三回 同桌巧计助提高 事半功倍效果好

这两个本子一开始很让我伤脑筋,因为我不懂得怎样选择值得摘抄的题,怎样总结要点。后来我终于掌握了技巧,这还要感谢我的同桌――一个理科超棒的女生。

同桌教我改变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将题目变样。这样做我觉得特别难特别累,到了考试时却发现这法子非常有效,因为老师出试卷时也喜欢改编题目。

后来同桌提出把摘抄错题改为剪贴错题,反正辅导书是自己的,做完就没用了,裁剪了也不心疼。这个方法帮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贴满一本,我们就换新本子,告诉自己不会一错再错了,也鼓励一下自己的进步。

错题本很快被推广开来,一时间教室里刀光“剪”影,一下课大家就开始讨论错题,景象之“壮观”可想而知。

我的理综成绩在逐步提高,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就更足了。

第四回 共历焦虑同减压 全班快乐迎高考

高二时看着高三的学哥学姐们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想到一年后的自己,我开始害怕,情绪低落起来。不瞒大家说,我偷偷哭过好几次呢。

学长们毕业了,高三楼冷清得吓人,食堂里的人也少了,学校里显得特萧条。老师说:“高三的人走了,你们就是高三了。”于是,课桌上堆起大本大本的高考第一轮复习资料,大家开始觉得来不及复习啦,无形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我把学习理科的经验用到别的科目上,所有的笔记都记得很厚。空下来的时候我就逗自己:有生财之道啦――等毕业了把笔记卖了!

气氛紧张的时候,大家就会放松一下。课间活动是飞纸飞机,嘻嘻,幼稚吧!一上课“飞机”就全不见了,班主任一次也没发现过……那时全班空前团结,“备战”状态良好。

尾声 得偿所愿上北京 高中生活极可贵

第6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摘要:高一学生普遍感觉地理学习困难,经调查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理课的认识和学法存在误区。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理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图表法、理解和记忆结合的方法、构建“知识树”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困难;学习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学不懂,学习困难超过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甚至出现了“恐地症”。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学习困难的最主经的原因是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学习方法存在误区。

二、高中地理学习的误区

1、对地理学科认识的误区。从初中升入高中,许多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形成对地理学科片面的认识,认为地理课就是区域地理,属于文科。

2、对地理科学习方法的误区:因为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文科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常常越学越迷惘,甚至无从下手。

三、解决对策: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指导地理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由三部分组成,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地理科其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文理交叉性。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而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他的工作是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授人鱼不如受人渔。”指导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渔”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终生受益。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科最有特色的学习方法包括:图表分析方法、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知识树的学习方法。

(一)指导读图、图文转换、用图、绘图的方法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地理图表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图表的学习方法,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二)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突破文理兼容性

地理科的文理兼容性,要求学生即要用文科的学习方法去记忆,又要用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记忆与理解有机结合,会使地理学习妙趣横生,增强学习效果。

地理知识的掌握过程可以总结为:理解——记忆——应用——强化理解和记忆,这样周而复始,并逐步升华的过程。首先要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理、过程;然后把这些已经理解的知识具体化成为文字或图表,进行记忆;最后要运用这些记忆去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记忆的错误和理解的误区,进行纠正。再次理解和记忆,再次运用;……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

(三)循序渐进积累地理知识,构建地理学科“知识树”,突破地理综合性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知识再现和知识迁移能力,这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 “知识树”。

学习地理,不能一暴十寒,功在平时。首先必须有平时对“一片叶,一片叶……”的积累,然后串成“一条条枝”,再沿着这些枝找到共同的“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树”。在教学中,“知识树”的建立要循序渐进,步步提高。在学习新的章节时,先把各个知识点抓牢固、抓扎实,这就是“叶的生长过程”;在进行章节复习时,把用一条主线把本章节内容串成一个整体,这是“枝的延长过程”;在模块结束时,再把章节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用主枝联系起来;最后在高三的综合复习中,把各主根枝认真梳理,归到地理学科这一“根”上,从而形成 “知识树”。这种方法能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再现和梳理能力。构建“知识树”,切记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度综合,会导致学生断章取义,越学越迷惘。

“知识树”运用,是对学生更高水平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 “根—主枝—侧枝—叶”的过程。见到一比较生的地理事象,首先要在知识“存储器”中寻找熟悉的、类似事物,这就隐含了对地理事物的归类能力,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一棵完整的“知识树”,就能不断地训练学生从 “根—主枝—侧枝—叶”,找到类似的事象,找到后要冷静地再现这个熟悉的知识点,进一步比较和陌生地理事象的异同,相同点照搬过来;对于不同点,再找其他方面的类似事物,依次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就能让这种知识迁移的速度加快,最后达到可以跳跃地,得心应手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生要会学地理,需掌握以上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学地运用这些方法,做到熟能生巧,必将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

第7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思考

目前我国高中政治老师的教学方法即有其优点,也有缺点。经过多年对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中反复验证,得出四方面的看法,包括学生对课本内容和做练习的错误观念、学习政治的思维、老师课堂教学等等方面。

一、以课本为主,练习为副

政治不是理科,政治学习有着跟理科不一样的思路,许多理科学生学习政治、政治老师教学时,容易把学习理科的思路带到政治的学习上。就常常有学生或者老师认为,题海战术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方法之一,有的老师认为,练习册上的题是反应课本内容而编写的,如果能够把练习册的题做懂了,并且把老师发的试卷、资料等等做好,政治学习就没什么问题。事实上不少政治老师在大考前一周喜欢拼命发试卷,让同学们陷入题海战术。其实,这种想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政治老师在高中政治的教学当中,必须以课本为主,练习为副,不能本末倒置。原因一是练习来源于课本,但是练习题会不断变化,学生学会这道练习题,如果变化成另一种来源于同样知识的练习题,学生不一定能做出来。课本是知识的根源,也是学生做练习的思路所在;而练习册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之后,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学会如何把课本知识运用到解题上面。

二、重视句子分析,合理记忆

也有许多老师把学生强行记忆课本知识作为学好高中政治的主要方法。通过早读、晚读、课间朗读两分钟、上课朗诵五分钟等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在帮助学生记忆方面,却很少考虑到学好高中政治的其他因素。

政治确实需要一定的记忆,如果没有记住重点内容,在政治测试时,学生需要回忆题目涉及的课本知识,通过整理相关知识,才能解答。显然,记忆是解答政治题的前提,却被不少政治老师当成学习政治的主要方法。如果只是记忆,没有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学生也不容易通过题目要求想到相关的知识,也不容易整理好知识作答。理解政治课本重点句子,之后再合理记忆,不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学生还能灵活运用政治知识来解题。

高中政治的概念较理论化、专业化,而且一句话字数很多,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很难清楚其中表达的意思,对句子进行分析很快就把复杂的句子简单化,同学们也马上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政治老师利用分析句子的方法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考试题目的分析能力,对题目字数较多、理解不容易的题,能更快地明白其中的意思。

三、分清教学互动的主次内容

高中政治教学会有很多争辩内容,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一有关“钱是万能,没钱就万万不能”这个问题的争辩。政治老师教学过程触碰到这些争辩内容事,往往喜欢进行分组争辩,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样,很多老师对争辩过程控制不恰当,让争辩部分占据了课堂大量时间,学生经过激烈争辩之后,对老师总结的知识听不进去了,甚至不知道争辩之后自己学到了什么。

有争辩的政治教学,其中的重点、难度内容不是争辩的过程,而是争辩之后老师的总结的部分。老师在分组争辩教学时要明白,什么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要把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留在非主要部分太长时间,争辩的总结内容才是老师要教给学生的,长时间激烈的争辩之后,学生会感到疲劳,在老师进行总结时分散注意力,对学生学习政治很不利。

最佳使用争辩的方法便是,在两、三位同学发表观点后,老师即使总结一下,并且在争辩过程中进行知识灌输,在争辩之后再重新强调一遍已经灌输过的知识。同学之间的争辩确实有助课堂气氛的提升,同时老师也要明白,提高课堂气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好政治,如果因为激烈的争辩影响到学生学习知识,那么还是不要这些争辩更好。

四、引用课本理论讲解试题

刚成绩教学工作的高中政治老师在评讲政治选择题时,往往会犯一个错误,便是不懂得引用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许多老师自己看过答案,知道正确答案应该选哪个,自己心里理解,但是不容易解释,当同学们提问到时,总觉这些题没必要讲解,也没什么好讲。

在实际教学当中,政治老师要学会通过审题,联系到课本理论进行分析。例如题目说明政府失职导致欧债危机的爆发,在我国深化改革攻坚阶段,对我们的启示。A.承担更多职能,提高服务水平。B.严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现。C.审慎行使权力,实现权责统一。D.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政府权威。对该题进行阶段,需要联想到政府积极履行职能。因此选择C。

五、结束语

高中政治的教学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地理的思路,如果政治老师用错误的思路教学,学生很可能不仅政治一科学习不好,也会把学习政治的思路带到学习历史和地理上,形成不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卓.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153-153

[2]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初探[J].素质教育论坛,2008,(12):59-60

[3]周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18):87-88

第8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几点学习方法

我叫万琳,来自河北。本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专业,保送攻读硕士学位经济法方向。

权衡文理科成绩和个人喜好,高中时选择了文科。在很多人认为,选择文科是因为可以避免理科纷繁复杂的公式、计算,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而选择文科,它将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文科的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序的知识网络和灵活的运用。与理科相比,文科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老师在书本上点到的重点知识必须去记忆。不要说书本枯燥、乏味,不要说自己不想背。学习本身就是一门苦差事,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可走。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以政治为例,比如复习商品价值这一块儿。以价值定义为出发点,扩散到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价值规律、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等等。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特别要注意,不要一边翻书一边写知识网络。因为就是在默写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出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遗漏了。在地理的学习上,对于图的运用很重要。在考试中分数很重的题目,都是以图为基础的。结合图形,去记忆该地区的地形、气候、经济作物、人口特点等等。学习中,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必不可少,最后能有一个小地球仪。时常翻阅和观察,比起一味的背书更能强化记忆。对知识的运用,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多做习题,特别是典型例题。那政治、历史的问答题为例,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很多种考法。你做完几套习题后,总结几道题的答案,会发现答案中会有类似的归纳。熟能生巧,多做题,就能总结出同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思维和套路。另外,准备一个错题本。任何人都有惯性思维,同一道政治选题你也许会错上三次。把错题总结下来,特别在考试之前去翻阅,提醒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不要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高中三年,除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心态也很重要。当时学校里的标语—心态决定一切,至今记忆深刻。高中生活,要适应变化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要独立处理与人、对事的关系。平和的心态会让自己保持清醒,不好高务远,也不会妄自菲薄。

以上是自己一些浅薄的经验,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天道酬勤,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第9篇:高中理科总结范文

“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等” 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最高目标之一。但自从普通高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来,理科班历史教学以“过关”为终极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际上,高中理科班历史教育价值实践是可能和必要的。

一、高中理科班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理科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轻,可以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像文科历史教师有高考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想着教学成绩,致使教学受束缚。

理科生对人文知识有很大的欠缺与很强的需求。学生在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上与文科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学习数理化,追求科学的真实和理性,忽视人文之间的多变与联系,不能及时、和谐的处理人情世故,所以理科生多表现为做事认真讲原则,但遇事处理简单、粗暴。很多理科教师在理科班教学上难以摆脱定式:机械、教条为达“过关”目标兢兢业业,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感化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也给历史教师启迪:在空白的领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既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又要有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人才,实践素质教育。

二、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本挖掘素材中的深厚文化与思想内涵价值

教学素材的生活化、新颖性、时代性固然重要,但是“新课程标准”决定了历史教学和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定位,离开了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谈不上价值和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托课程标准,完成“三维目标”。但很多理科历史老师往往只关注基础知识和历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重点。所以,在备课时我精心准备的是第三目标。例如, 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展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相关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总结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对秦始皇堪称“千古一帝”的评价,进一步体会杰出政治家智慧及对社会与历史的贡献。如果教师只关注教材表面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而忽视其蕴涵的思想内涵,对问题的提问定向性,提供的答案格式化。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失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功能。

三、教师既要有“仁术”更重要有“仁心”

作为教师也是同样道理。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欧阳修有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大师的史学著作,可领略大家的风采,“大家”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多读有益的书不仅能够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精神风貌,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教师书读多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自然就会提高,就会有雍容的气度,优雅的仪态,进而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身边有些教师,学历较高,知识渊博,但不讨学生喜欢,教学成绩平平。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教师对学生、学校、社会多有怨言,为人处事也是较为消极。这样的教师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的。教师应有“海纳百川”之心对待学生和课堂。教师应该积极维护正常的课堂秩序,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理科班学生学习倾向和兴趣要包容,毕竟教学方向有别文科班,不能奢望每个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能使理科班学生在学历史的同时都能受到启迪,学生能够厚重历史传承品性,能够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性就足够了。我们还要对他老师的教学方式、风格加以学习、吸收、借鉴,自身的教学才会升华产生灵感,才能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真正为理科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宽容、开放、向上的学习环境、心理环境的话,学生自然就会生成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并乐此不疲,教学目标也许就会如期实现。我不期望成为大师、名师,但外在与内在修养的深厚一定能够让处于“小科”的理科班历史教学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做一名有用的教师。

四、教师要有“艺术”之风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思路与方式多式多样,但无论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怎样变化,教师始终都是课堂文化的建构者与教学意义的赋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