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终心理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表情亲切温柔自然的表情能起到使患者无戒备心理容易接近的安全感。
1.2眼神安详眼睛可传神护理人员镇定自若或忧郁惊恐都是以眼神为导体给予患者不同刺激,眼神惊恐会使患者慌乱,眼神凝注会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怀,眼神镇定会使患者放松对死亡的关注,增加面对死亡的勇气1.3语言恳切语言是一门艺术,在临终患者的护理中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年龄、职业等层次的患者要使用不同语言,语言恳切真挚,语速稳健和缓并配合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如抚摸等,使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处于被关怀体贴慰藉之中,濒死者进入死亡阶段后视力模糊、语言困难但听觉保留时间长,护理人员在床边既不能窃窃私语以免增加患者猜疑焦虑也不能毫无顾忌,讨论病情防止患者受到意外刺激。
1.4动作轻柔对l临终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动作要也别轻巧敏捷、稳当、柔和、有序操作准确尽量降低人工呼吸机等各种抢救设备噪声,增加舒适度。
2临终患者不同心理阶段的护理
2.1否认期的护理否认是抵御严重精神创伤的一种自我保护,其中护士应与患者坦诚沟通既不要揭穿患者的防卫也不要对患者撒谎,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程度理解患者心情,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维持他们的适度希望,缓解其心灵创痛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现实。
2.2愤怒期的护理护士应把愤怒看作是一个健康的适应性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而千万不能把患者的攻击看作是针对某个人的并予以还击,对患者不礼貌的行为应忍让克制同时也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共同给予患者关爱、宽容和理解使他们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宣泄他们的感情,并在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尤其被事业家庭、子女等困扰的中年患者,发怒时要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护理上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态度和蔼可亲得到患者的谅解。
2.3协议期的护理此期患者尽量用合作和友好的态度来试图推迟和扭转死亡的命运,因此护士应理解这个时期的心理反应,对患者是有益的,应抓住时机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动和希望,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减轻痛苦控制症状。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通过60例临床观察,发现面对死亡的病人心理过程是震惊否认、愤怒、忧郁要求、接受4个阶段。
震惊否认:当病人自觉已患致命疾病的时候,首先是不肯接受,他不愿把自己疾病的危重情况讲给来探视的亲友,也不高兴家属谈及他的疾病,此时病人对自己的疾病仍抱有一线的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愤怒忧郁期:随着疾病痛苦的加重,病人渐渐开始绝望,临床表现为愤怒、急燥、沉默不语。
协议要求期:病人面对死亡最关心的问题是感到对亲人的责任未完成,反映了我国家庭责任心强,家庭价值对临终者很重要。此时表现为患者对家庭最担心的事情要有个明确的交待,临终者急于见一些亲友,把该办的事安排好,把该说的话讲出来。
接受期:临终者已饱尝了疾病的折磨,痛苦不已。
护理体会
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临终患者更需要精心的护理,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各种痛苦,要一视同仁。临床上常遇到治疗不合作的病人,此时要求我们护士更加诚恳耐心地对待病人,了解患者对治疗不合作的原因。
要善于洞察病人的内心世界:几乎所有的病人在临终前都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的作用使患者忧郁、沉默或愤怒、急燥,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善于听出病人的“弦外之音”,通过细致准确的分析、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心理:临终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及时发现和帮助病人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同情患者,给患者详细地讲解病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达到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
关键词:肿瘤患者;晚期;心理护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R47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91-01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肿瘤,其治疗的首选方式是放化疗和手术治疗。而我院呼吸科在2009年8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有32例为老年肿瘤晚期患者,这些患者在短期内随时会发生死亡,所以给予必要的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详的临终环境,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如何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措施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在本组资料中,老年晚期肿瘤患者为32例,其中女患者12例,男患者20例,年龄为58~86岁,平均69±3.8岁,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综合治疗方法为对症支持、中医药、提高免疫等等。
2方法
2.1心理护理
2.1.1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机体的T淋巴细胞免疫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对患者的生存期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患者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护士对患者要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同时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的了解,采取积极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让患者的心境保持安定和平稳,最大程度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1]。
2.1.2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陪住和探视:患者一旦从熟悉的社会和家庭环境进入到医院,会从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极度的排斥和不适应,感到茫然无助,表现为恐惧、不安、寂寞和孤独等等。而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往往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若严格按照医院的探视制度办事的话,会让人感到人情味的淡薄,使患者和家属都无法接受[2]。所以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家属和好友亲朋的守护、陪住和探视,使患者能够在生命的余光里感受亲情、真情,慰藉心灵,能够无惧、安详、坦然的面对现实、毫无遗憾的告别人生,同时生者也能在患者弥留之际,全部的、无悔的奉献爱心。
2.1.3对临终患者的家属实施人文关怀:患者家属也是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的服务对象,由于即将失去亲人,他们的行为和情感非常的脆弱,表现出来的痛苦常常难以克制,所以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疏导工作。对其进行鼓励,争取让患者在生命弥留之际能和家人在一起。若患者生命频临死亡,病情危重,医护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共同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能够舒适、安静的离开人世。
2.2一般护理
2.2.1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进食时间要根据患者需要,同时在饮食中适度增加纤维素的含量,若患者留置导尿管,应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的发生.若患者发生躁动、谵妄、并出现意识丧失,应时刻保障患者人身安全,同时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做好皮肤护理,防治褥疮的发生,若患者频临死亡,循环功能衰竭,会出现四肢冰凉或体温升高的现象,应及时给予更换衣服,同时加盖被服,并避免患者在意外刺激下发生抽搐[3]。
2.2.2做好口腔护理:患者保持呼吸畅通,必要时给予吸痰、吸氧,应经常用棉球或湿纱布对口腔进行擦洗,为防止口唇干裂,可涂抹石蜡油。
2.2.3对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老年肿瘤晚期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随时都会发生,因此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密切进行观察,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实施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2.3疼痛的护理:大概有70%的晚期肿瘤患者,其主诉是疼痛,而发生剧烈疼痛的又占了50%,所以及时发现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老年肿瘤患者畏惧死亡,机体又极度衰弱,所以对疼痛具有较差的耐受力,疼痛感会非常强烈,甚至无法忍受[4]。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在心理上给予安慰,精神上给予支持,同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痛苦。
2.3.1疼痛的心理护理:应对患者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在心理上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恐惧感,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痛苦,对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部位和特点准确、及时的掌握,为使患者的痛苦减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2按时给药: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规律的使用止痛药物,而不要按需给药。这样才可在疼痛的初始阶段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减轻患者的恐惧感,同时也规避了药物剂量的加大。
3讨论
针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可采用药物来缓解疼痛的症状。但临终关怀和心理护理是必要的和基础的措施,也是缓解和减低患者痛苦和不适的重要手段。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人文关怀,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对基础的护理技术、理论和操作要熟悉和掌握。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适合晚期肿瘤患者的支持疗法和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得提升[5]。在我院呼吸科就诊的32例老年肿瘤患者,通过采用科学的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措施,能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舒适、安全的度过,同时给予患者家属适度的关心和安抚,并做好后期的回访工作,使其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徐佳奕,方芳,章惠英,姜瑛,周. 三级甲等医院肿瘤患者PICC置管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2]陈钒. 剩下的时光,有我陪着你[J]. 心理与健康. 2010(11)
[3]田晓山,周宏灏,胡春宏,刘珈. 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中的人文精神――有感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救治现状[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02)
[关键词] 大面积烧伤患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0-0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患者的护理不能单纯停留在治疗和饮食护理上,而应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尤其对烧伤患者不仅要进行积极躯体治疗,还要进行相关有效的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利用应对资源(生理资源、心理资源、社会资源)。掌握让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较好恢复的方法和技术,在烧伤患者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现代护理定义 现代护理定义为“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其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显然,这里“反应”是指目前已存在和潜在健康问题所引起的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反应。该定义包含了现代护理工作的四个主要特征―现象、理论应用、护理行为和效果评价。这些特征是与现代护理程序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的38例烧伤、烫伤、电击伤患者中,作者观察和发现,患者作为“弱者”自身评价往往较低,但却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重视,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和破格对待。不同社会角色的患者,常有意或无意地透露和显示自己的身份,让别人知道他们的重要性,以期望医护人员对他们的特殊照顾。
2 烧伤患者的心理 护理应贯穿整个治疗的全过程,包括烧伤早期、手术前后期(植皮术)、烧伤后期。烧伤患者在治疗中常有较强烈且持久的情绪反应,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由于制动,丧失了独立性和能动性;换药、清创等治疗的痛苦和严重的住院规则的约束,使患者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毁容、畸形和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往往使患者丧失生活的信心;对以前生活和事业计划的破灭,陷入极度的空虚的绝望。这时,作为一名护士对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心理护理,现将心理护理简介如下。
2.1 幼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主要方法是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掌握好他们的心理特点。幼儿一般都处于天真幼稚阶段,对自己的伤情及预后有什么功能障碍基本属于不知,所以在此阶段不必详细解释,他们最恐惧的是治疗时疼痛(如换药、静脉输液等),所以在为他们进行治疗时动作要轻,态度和蔼,多给一些鼓励。治疗前多给讲战斗英雄故事,使他们鼓起勇气,积极接受治疗,病情会早日好转的。
2.2 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烧伤后大多数患者都处于体无完肤,头面肿胀,双唇外翻,张口困难,疼痛难忍等状况,这时都会使患者身心受到刺激,使其意识到将面临终身残疾,感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包袱,悲观失望,自卑,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倒退,比如生活上能自理的事也依赖陪护和护士等。尤其是女性心理护理就特别难做,如一想到婚姻问题、就业问题就产生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此时,医护人员多了解患者的背景和现在的病情,通过和患者的谈话及客观的观察,了解患者如何对待疼痛、恐惧,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设法让患者认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和片面的,要经常向患者解释病情和各种治疗的作用和必要性,给患者介绍治疗好的典型病例以树立其战胜治疗信心,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使患者感到只有树立坚强的信心,战胜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疾病是会早日治好的。
【关键词】心理护理;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49-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
1 对急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因为急性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患者心理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不良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者,无论病愈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身心放松,有安全感。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可信感: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可信感,从而获得安全感。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亲切感:急性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的接诊。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亲切感,患者会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2 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性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等表现增多。他们过分关注肌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会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患者自然就会好转。又如,慢性患者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患者来说也常常引起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能取得患者的信赖。再如患者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
3 心理护理在手术中的应用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患者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多、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致并发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1〗。 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代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不应向患者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权威性的咨询对患者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有依据不同的患者,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准备在局麻下做腹部手术,就应告诉患者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痛苦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患者说明,使患者醒来后不致惧怕。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导管的患者,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患者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要患者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术后护理措施也是有益的。
手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的身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身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愈后的情况了。因此,对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很重要的。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医生护士都应体察理解患者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患者的痛苦。比如,术后6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鼓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一部分患者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或残缺,造成身体缺陷的患者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对突然致残的患者,护士术前要交待病情,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帮助患者克服心理抑郁,患者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患者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患者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患者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患者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含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之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打电话等。总之,使他们已经意识到能够顺利渡过手术关,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被护士使用的心理护理技能:临床心理护理的效用取决于其可操作性,而后者恰是长期阻碍我国临床心理护理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有人认为心理护理的方法是综合的,形式以集体护理和个案心理护理为主。临床心理护理根据介入的深度可概括为两种形式: ①一般的心理护理:对病人心理需要的满足和一般的心理支持; ②心理问题干预:通过系统的方式,采用一定的心理治疗技术对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护理。开展最多的是对病人的一般心理护理。
存在的问题:心理护理虽然对提高临床护理服务品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护士目前所具有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对心理护理的需求。目前多数护理人员仅局限于一般的宣教式心理护理,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心理问题缺乏动态研究,心理护理流于形式。调查表明,护士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心理干预措施掌握不熟练。主要原因是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继续教育等形式,使护士对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等理论方法掌握不够。心理护理未得到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不能从组织上给予时间、人力、物力的支持,如护理项目的收费和报销等。
心理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核心部分,必须在研究并建立自身理论体系的同时,研发一套行之有效又易于为护理人员掌握和使用的心理护理技术和方法,切实增强心理护理的可操作性,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4 出院后随访
做好出院指导,加强家庭随访。家访的目的是让患者获得更多的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以便知道如何去对待它;家访还应该让患者确信她们有社会各界的支持,让她们与其亲人(丈夫、妻子、孩子等)分担其焦虑的情绪。调查表,与以前在医院与医生进行短暂的交流相比,护士进行家访更有利于一些敏感问题的探讨。对于不方便进行家庭随访的患者可采用电话随访的方法进行。100%的患者满足电话随访的形式和内容,电话随访把医疗过程延伸到患者家中,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能体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2]。
5 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医学卫生知识不断普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病人看病、住院、手术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迫切需要解释指导及安慰。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把一片爱心传递给患者,对病人的心理问题逐一认真、正确的解释指导,从而获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解除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情绪,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符合病人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心理护理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病人摆脱困难。心理护理任务艰巨。要为病人排除紧张、恐惧、忧伤、愤怒及消极情绪,使他们心情愉快,坚持治疗,树立信心,战胜疾病。鼓起勇气,面对现实,重新走向新生活。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95912009)04―0120―01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医疗更加注重除药物外的其他可行性治疗方法,这就是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绪、身体等变化,能其及时的作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减轻疾病,促进疾病痊愈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心理状态
患者的心态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但他们来到医院的心情是一致的,一般患者刚到医院,对自己的病情缺乏了解,表现为紧张、不安、有寂寞、陌生感。出现失眠、食欲不佳,不喜欢交流,经与医护人员接触,对自己的病情略有所知,病房环境也渐熟悉。心理上也逐渐感到踏实、安全,经过与同病室病友交流,对病情了解更多,能适应医院生活及环境,表现为积极配合治疗,若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则表现为心情舒畅,食欲增加,睡眠好,若治疗效果不佳,则表现烦躁、沮丧、食欲差,思想顾虑加重,出院时,若病已痊愈,则欢欣鼓舞、愉快告别、重返工作岗位,若疗效不明显,需继续治疗,则对疾病预后问题思前想后,心情抑郁。
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因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1.1不同年龄患者的一般心理状态:老年者患有慢性病,病程长,因而顾虑较多。情绪消极、悲观。中年患者对家庭,子女,工作的顾虑较多,一般不愿拖长住院时间,当病情略有好转时便急于出院,青年患者无过多的顾虑,较易适应医院生活环境。未婚青年则常考虑到疾病的预后,担心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婴幼儿多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对治疗有恐惧感,要求家长陪伴。不易配合治疗。
1.2不同性别患者的一般心理状态:男性患者多数能较快习惯医院生活,易保持正常睡眠与饮食,对医护人员易产生依赖心理。女性患者多数对病房环境的细节较注意,适应较慢,挂念家庭及子女,常有不安全感,愿结识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女病友,容易与女医务人员熟悉。
1.3农民与职工患者的一般心理状态:农民患者中家庭经济状况差者,常因未能及时诊治而使病情延误,且家庭负担大,患者多情绪郁闷,顾虑重重,家庭经济富裕者则后顾之忧较少,但因挂念家庭,农作物等,也多希望早日出院。职工患者因享受公费医疗。故治疗中情绪一般较稳定,能配合治疗,并愿意协助护理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应该注意到每一个住院患者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接触患者时必须用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以取得患者的信赖。
2 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
2.1患者自身的影响: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在病例观察中,我们常看到不同性格的人由于不同疾病的折磨其性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有的患者生病前性格开朗、热情、病后可能变得郁闷、淡漠、行动迟缓办事拖拉。
2.2环境的影响: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湿,空气新鲜,无燥声。混乱的设施,都是对患者的刺激,会引起患者情绪上的不安和烦躁。
2.3其他患者的态度;来探视患者的亲友对患者表示的态度,常使患者情绪受到很大影响,亲友们的话语可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以使患者情绪低沉悲观失望。对于某些患者先天畸形,社会上各类舆论与对待他们的态度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影响更大,这类患者的自尊心与自卑感往往同时存在,极为敏感,所以对他们要表示更多的尊重和同情。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不同时期
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心理护理是当代护理学发展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心理护理和人性化关爱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在任何活动中都会产生相应心理反应,做为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心理护理在躯体治疗中的作用
1.1对危重患者
心理护理危重病是急性或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健康问题,需要多个专业联系,进行持续并做好治疗与维持病情的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以及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
1.2对外科病人
通过术前访视,在广泛了解术前病人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患者中同类性质或共同特征的心理问题,并制定了一套规范化指导语,以利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来解除病人术前焦虑情绪,可收到满意效果。
1.3对内科患者
特别是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这说明,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对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2针对治疗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开展护理
新入院病人要热情诚恳的接待,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友谊,逐步打消各种顾虑,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2.2进入缓解期,开始对疾病过程进行回忆。要关心理解病人,诱导病人分析有利前景,珍惜治疗成果,正确对待过去,重新开创未来,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疾病恢复期的病人,常出现各种心理负担,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状态,引导病人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自己。帮助病人分析发病原因,总结发病规律,制订预防措施,教给病人防病知识,鼓励病人放下包袱,树立信心,依靠科学战胜疾病。
对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开展心理知识讲习课,组织病人座谈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启发、鼓舞斗志、共同战胜疾病的目的。也可请恢复较好的出院病人做经验交流。使病人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
3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过程
首先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文静、沉稳,给病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使病人愿意与护士交往,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逐步取得病人信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要了解病人主要病史。对不同身份、职务的病人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尊重病人,为病人解除痛苦。对暴露出的各种心理矛盾,应给予足够重视,不得歧视。要综合分析,善始善终给予解决。护理人员的行为是无声的治疗。生硬或冷淡的护理态度,不仅使相别病人产生烦感,对周围病人心理也是一恶性刺激,护理道德的败坏绝不会取得心理治疗的成功。
要针对疾病不同特点进行护理。对于拒绝配合,治疗依从性欠佳的患者,此时要耐心劝解病人暂住下来做系统检查,向病人讲解其重要意义,使病人能接受治疗要求,安心住院。患有焦虑的病人,常纠缠工作人员,述说内心忧伤像各种躯体不适,对自身疾病焦虑不安。要向病人宣传疾病知识,解除思想负担,可根据病人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心理矛盾个别交谈。语气要肯定,观点要明确,使病人有一定收获,争取再次谈话时达到预期目的,以使病人得到安慰。增进信心,缓解忧伤情绪。
4体会
摘要:随着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人们已经意识到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患者的各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何让患者得到最佳的心理护理,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心理学;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在门诊病人中,有近80%病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婚姻、感情、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也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促进医患互动,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1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强烈的紧张、焦虑、痛苦、愤怒以及情绪的压抑常常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心血管病发生之后,病人亦常常出现烦躁、易激惹、易伤感、感情脆弱、记忆力减退等心理症状,且这些症状往往与血压和心功能的升降呈平行关系。因而,在此类疾病的防治措施中,除了应用药物等躯体治疗外,还应配合心理治疗。关心、安慰、沟通、精神调养并施行松弛训练.可发现病人体内的外周肾上腺素能活力下降.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作用减弱,血压下降。
1.内分泌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的发病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调查表明,糖尿病病人较健康人抑郁,且有显著性差异。抑郁状态可降低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导致空腹血中胰岛素含量下降和血糖升高或诱发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心理护理应有计划地通过与患者沟通来消除消极抑郁情绪,指导患者缓解心理矛盾冲突,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多注重甲亢病人的心理护理也可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2.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尤其与心理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负性情绪,如:忧郁、悲观、绝望、忍耐、克制、压抑等造成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削弱人体免疫机能,增加了机体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病人情绪乐观,积极配合治疗,身心处于良好状态,会增加全身免疫功能,可使疾病得以控制,或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代俊总结了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对策,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杨燕在对690例癌症患者的护理中发现.癌症病人的心理变化期主要分为:体验期、怀疑期、恐惧期、幻想期、绝望期和平静期,并针对患者各期的心理变化和个体差异实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增强病人与癌症作斗争的信心.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
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般手术病人心理状态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①恐惧、焦虑心理。病人没有手术经历,担心术后能否很快恢复体力,能否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一些病情急骤、发展迅速,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病人,这种恐惧、焦虑心理就更为严重。②紧张心理。由于害怕手术,术中的紧张感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或不自主地全身肌肉颤抖。③担忧心理。手术病人最担心医生水平不高,手术不是最佳操作,害怕手术时疼痛。因此在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过程中,要始终调整好病人的情绪。心理护理是一切其他任何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手术等所不能取代的。它有利于机体调动自身的全部抗病防御功能,稳定和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确保手术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诊病人一般起病急,病情重,主诉不清,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人家属一般也都烦躁焦虑,进院后急于想得到诊治急诊病人的病情。此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敏锐观察,引导病人正确就诊;细心解释,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稳定情绪,说明病情,配合治疗,否则很多因素将掩盖病情,影响诊断,治疗后果难测。
5.其他疾病的心理护理
1 病人的心理变化
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心理功能的改变可以导致身体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身体的损伤或疾病也可间接地造成心理上的变化。疾病对于病人来说是个大的应激原,病人会随之产生多种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病人常见的情绪反应
1.1.1 焦虑和恐惧
病人会对疾病的病因、转归和预后担忧,会对某些检查和治疗产生焦虑和恐惧。他们希望对疾病做深入调查,但又怕出现可怕的后果;他们反复询问病情,但又对诊断半信半疑,忧心忡忡,病人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或抑郁哭泣;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动辄生气。也会有些反常行为,如有的人突然梳洗打扮,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玩命吃东西,有的长时间向外眺望,有的蒙头大睡等。
1.1.2 否认和怀疑
临床经常会看到有的病人否认自己有病,尤其是一些预后不良的疾病,自我否认是一种自我防卫方式,可以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大多数病人否认过程会逐渐消失而适应。怀疑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异常敏感,如怀疑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药物是否对症、怕别人有事隐瞒或没给他最好的治疗,害怕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医疗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身体上某一部位稍有异常感觉,便乱猜测。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或无法治疗。
1.1.3 抑郁
患病意味着失去健康,同时还可能失去身体器官的完整性、姣好的容颜和身体形象、独立、隐私,还有前程、工作、爱情和经济上的损失等。而抑郁往往与诸多的丧失有关,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有的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不感兴趣;有的哭泣不语;有的则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1.1.4 卑微和孤独
病人因体力下降、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而感到不受重视、低人一等或因必须受人照顾而失去尊严。这种卑微感加上社会信息的剥夺及与亲人的分离会使病人感到孤独。
1.1.5 退化和依赖
病人进入病人角色之后,大多产生依赖心理。因为一个人得了病之后,自然会受到家人的照顾和周围同事的关心,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只要亲人在场,本来自己能干的事也让别人干;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去;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2 认知的改变
疾病所引起的病人心理、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破坏了病人的心理平衡,影响病人的认知功能。在感知方面,意识清醒的病人可以表现迟钝,也可表现得过于敏感,以致产生错觉和幻觉。有疑病倾向的病人可以强烈地觉察到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肠道蠕动等。枯燥的住院生活使病人产生度日如年的错觉。有些病人会发生定向障碍;记忆力方面,有些病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不能记住医嘱,甚至刚发生在身边的事,刚放在身边的东西,也难以记起;思维方面,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的能力受到损害,如一些病人在医疗决策上,即使是面对不太重要的抉择往往也表现犹豫不决。有些病人可能草率决定,但不久这一决定成为病人苦恼的根源。
1.3 意志变化
首先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会引起病人痛苦和不适,需要病人忍受。此外,许多疾病同不良行为或生活习惯有关,治疗疾病过程中,需要很大程度上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这些挑战需要病人的意志努力,也会引起病人意志的不良变化。有些病人表现为缺乏坚毅性,稍遇困难便妥协、失去治疗信心;有些病人变得缺乏自制力、感情用事。
1.4 自我概念的变化
自我概念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信与自尊感)和自我控制等。一个人患病,尤其是首次患病,其自我概念常发生变化。主要变化和原因有:
1.4.1 疾病所致的应激反应会损害病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使病人对自己控制生命的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产生无助和依赖感。
1.4.2 疾病使病人丧失了包括健康在内的许多东西,病人感到忧郁、悲哀,导致自我价值感或自尊心降低。
1.4.3 疾病往往使病人担心自己不能应付外界的挑战,从而自信心下降。
2 心理护理的前提
要有爱心、耐心、尊重病人的利益和人格。态度要和善,语言要和缓,语气温柔,让病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这就是成功的心理护理,切忌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因条件所限不能做到,也应表示一下歉意。工作中还要学会洞察病人的心理,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和实施心理护理。
3 心理护理的原则
要做好心理护理必需掌握以下几种原则
3.1 服务性原则
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品质。
3.2 交往性原则
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往,可以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患者的需要。
3.3 启迪性原则
在护理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运用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向患者做宣传解释,给以启迪,消除各种悬念和错误观念,使其鼓起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3.4 针对性原则
要根据每个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态,针对性的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4 心理护理的目标
指心理护理的实施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还和行为去影响病人,促使其疾病或适应不良得到改善。
4.1 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
了解和分析病人的不同需要是心理护理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4.2 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创造一个使病人康复的心理和物质的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4.3 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发现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早地采取多种措施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4 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
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
5 心理护理的程序
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兼顾患者身心的各个方面,遵循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过程,针对各科临床的特殊性,突出重点正确有效的应用心理护理,通过了解与分析,患者心理最主要,最关键的需要作为要解决的问
题,然后确定最佳护理干预手段(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适与适应,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康复。 6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重视社会因素
病人由于疾病,工作和生活能力都受到了影响,严重的会丧失工作,生活能力。病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常常会感到焦虑、抑郁、孤独、悲观、依赖感曾加等。此时医护人员应说服教育病人的家属体谅、理解、关心、照料病人、帮助病人克服困难,战胜疾病,顺利康复。
同时病人的工作单位如果对病人缺乏同情、关心、视病人为累赘、负担,对病人因患病而造成的困难,尤其是因经济上的困难不给予解决,也会曾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影响病人的康复。所以我们在做心理护理的同时,评估病人心理问题的来源,尽量给予解决,寻求社会因素的帮助,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7 非语言交流的种类及对患者的心理影响
7.1 仪表和躯体的外观
当两个人见面时,一个人的外表是首先被对方所关注的事情,据报道84%的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基于他的外表。仪表、衣着、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它人们可以表现自己、了解别人。如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高雅大方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构成护士的外表美,而且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患者留下很好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
7.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沟通交流中最丰富的源泉,其他的身体语言可能无法与之相比。面部表情是一种共同的语言,精神病学家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人们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感受和态度是相似的。一个人面部表情如何,自己很难知道,而且控制面部表情有时也非常困难,护士应该意识到自己面部表情的重要性,并且尽可能去控制那些容易引起误解或影响护患关系的表情,如不喜欢、厌恶、敌意等,因患者时常会仔细观察护士的面部表情,并且将它与自己的需要或焦虑相联系。护士也可以从患者的面部表情了解到患者的状况,如患者担忧时可能会出现皱眉,患者恐惧时脸上可能会显得很焦虑、恐慌,疼痛患者会出现非常痛苦的面部表情等。护理人员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把握患者病情的波动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在与患者交往中运用和调控自己的面部表情。
7.3 目光的接触(眼神的交流)
它是面部表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表示尊重并愿意倾听对方的讲述,此外还可以通过目光的接触来判断患者的需求指数,交谈中运用目光接触技巧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视线的方向和注视时间的长短。一般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的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地、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其次是眼神,恰当地运用眼神,能调节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如在巡视病房时,尽管不可能每个床位都走到,但以眼神环顾每个患者,能使之感到自己没有被冷落,当患者向你诉说时,不应左顾右盼,而应凝神聆听,患者才能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
7.4 触摸(专业性皮肤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