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折线统计图范文

折线统计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折线统计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折线统计图

第1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我不会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平均气温℃

3

5

10

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第2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1、认识折线统计图,使学生读懂图意,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根据折线统计图发现与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推测;3、通过对简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情境呈现:欢欢和乐乐将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分钟趣味投篮比赛,来看两人每天的训练成绩。

2、解读:从“乐乐上周一分钟投篮成绩统计图”上,你看懂了哪些信息?

生1:乐乐星期四的球拍的最多;星期二拍的球最少;

生2:乐乐星期三投篮的个数比星期一多,比星期四少;

生3:乐乐的成绩忽上忽下。

3、引出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简单而又贴近孩子生活的实际情境唤起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已有认知,然后直奔主题揭示新知,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尊重了孩子的学习起点。]

二、初步解读积累经验

1、解读――解读欢欢上周一分钟趣味投篮成绩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想看吗?老师也是一个有心人,将欢欢和乐乐他们当中某一人的成绩绘制成了折线统计图(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

师:你知道老师画的是谁吗?给我个判断的理由。

生1:我觉得是欢欢的,因为欢欢星期五投篮的个数最多,是18个。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1:我看星期五对上去这个点,再对牢纵轴的线,正好对牢18,所以我知道星期五投篮的个数是18个。

师:找到最多的了,最少的呢?(星期一8个)星期二呢?星期三呢?星期四呢?

师小结:这位同学从一个一个点上(板书:点:)看出了这是欢欢的,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是这样看的,刚才我看条形统计图的时候,看到了乐乐的成绩是忽上忽下的,欢欢的成绩是不断上升的,所以我认为是欢欢的。

师:谁听懂了他的意思?

生3:欢欢的成绩是不断上升的,这幅图上的成绩也是不断上升的,所以是欢欢的。

师:这幅图上的成绩是不断上升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是从这条线上看出来的。

师:看来从线的变化(板书:线)也可以看出是欢欢的。无论是看点,还是看线,我们都可以判定这是欢欢的。

2、了解――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都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师生共同小结:点、线、标题、日期、横轴、纵轴、网格

师: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是表示什么,你看懂了吗?

生: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投篮个数。

3、绘制――绘制乐乐上周一分钟投篮成绩统计图

(1)提出问题。

师:如果我们把乐乐的投篮的成绩也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请你想象一下,这条折线是怎么变化的?能用手比划一下吗?(学生用手比划)能画下来吗?

(2)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绘制折线统计图;

(3)组织反馈

投影呈现画的正确的统计图。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

生1:先描点,再连线。

师:这个点是随便乱点的吗?比如这个8这个点,你是怎么点的?

生2:我先在星期一这条线对上去的8这个地方点一个点。

师:是的,同学们,画折线统计图得先描点,这些点表示什么呀?

生3:表示每天投篮的个数。

师提炼小结并板书:数量的多少。

师:从连的这条线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4:可以看出周一至周二,周三至周四的成绩是上升的,其实是下降的。

师:有区别吗?

生5:周三至周四上升的程度要高一些,周四至周五下降的要快一些。

师:那如果说点是表示数量的多少的话,那线又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6: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变化。

师:如果说点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线又表示什么呢?(数量的变化),上升表示数量在――(增加)下降呢?(减少)

在师生讨论大过程中形成以下板书:

线:数量的变化上升――增加

下降――减少

(4)实物投影有问题的画法,并指出其中的错误。

有两种,一种是折线从零开始点的,一种是点点不到位的。

(5)类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从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图形的形状、图形表示的意义几方面区比较。

4、预测――根据欢欢和乐乐的折线统计图分别进行预测和判断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记录欢欢和乐乐一分钟投篮成绩的统计图,预测一下记录欢欢和乐乐接下来的训练成绩的折线会怎么样?

生1:我觉得欢欢的成绩还是会一直好起来的,因为这条折线一直都是上升的。

师:会无止境地上升吗?

生1:可能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会上升了,因为人是有极限的。

生2:我觉得乐乐的成绩是忽高忽低的,估计接下来的折线也会起伏不定。

师小结:看来根据折线统计图,我们可以科学地进行分析,合理地进行预测。

5、辨析――怎样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两幅图是一模一样的。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是不一样的。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生2:虽然这两幅图点和线看去是一样的,但是纵轴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生3:我也认为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星期一欢欢是投中了6个,明明拍球是拍了12个。

生4:欢欢星期二与星期一只相差两个,但是明明却相差了4个,所以线看去是一样陡的,其实是不一样的。

师:所以,如果要看懂折线统计图,只关注点与线行吗?

生5:不行,有时候还要关注纵轴的数据变化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妙地通过五个情境串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不仅做到了紧扣教学目标,而且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得到了提升,并逐步积累了一些可贵的“学习经验”,从而成为本课学习有效的催化剂。]

三、深入解读提升经验

1、构建

同桌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感受不同变化

师:咱们接着画这幅折线统计图。如果说,周五至周六的温度是明显上升的,(点击课件)这三条线你会选哪条?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我会选红色,因为红色的这条线最陡。

师:略有上升呢?(课件点击出现周六至周日的气温的点与两条不同的线)

生2:我会选红色,因为红色相对于绿色折线的变化更平缓一些。

师:接下来的这两条折线哪条是明显下降,哪条是略有下降呢?

生3:蓝色的线是明显下降,绿色是略有下降。

3、讨论

师:同学们,欢欢制作这样一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啊?

生1: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几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生2:可以预测接下来的气温变化情况。

师:你怎么预测呢?

生3:我觉得气温会下降。因为这个图整体的气温是下降的,所以我预测会下降。

生4:我也觉得是下降,因为10月份接下去的时间是冬天了,应该很冷了。

4、判断

师:这个折线统计图,除了可以表示气温之外,你觉得还可能表示什么?

生1:还可能表示降雨量的情况的;

生2:还可能表示小店的销售量变化情况。

生3:还可能表示体温变化的。

师小结:看来数学只有紧密地与生活结合起来,咱们的数学学习才会更有价值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学习经验之后,顺着学情,设计“温度”这一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练习,旨在让学生在具有相应体验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比、感知、辨析明显上升与略有上升等的区别。看似不经意的辨析,却能让学生在观察中增强比较效果,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折线的起伏变化可以体现不同的数量变化,并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活动经验。]

三、拓展应用强化分析

1、根据描述绘制折线统计图

过渡语:这几天由于气温变化太快,欢欢感冒了,你能根据欢欢体温变化的情况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吗?(单数组的同学制作图1,双数组的同学制作图2)

(1)呈现乐乐生病时体温变化的情况

反馈(双数组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师:我想问问双数组的同学,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那张作业纸进行绘制?为什么呢?

生1:我会选择单数组的同学的作业纸,因为这张作业纸太麻烦,找点数太难找了。

2、感受同一内容折线变化的不一样

师:同学们,如果将这两幅折线图放在一起,你有什么疑问呢?

生1:为什么同一个人同一时段的体温变化,折线起伏变化却不一样呢?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2:这是因为一格的间距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格子间距的变化对折线的变化有影响是吗?

生3:是的,格子间距小,折线的起伏变化要小一些的;格子间距大,折线的起伏变化要大一些。

师:这里为什么要省略一部分刻度?

生3:人的体温不可能低于36摄氏度,所以这部分刻度是多余的;

生4:只有省略一部分刻度才能使每一格表示更少的数量。

师:那如果你是医生,你会选择哪副统计图?为什么?

生:我会选择第一幅,因为第一副能更明显看出病人的情况。

生2:我也会选择第一幅,因为第一幅的折线变化要明显一些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体温”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解释,让数据开口说话,感受数据背后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分析并没有只停留在“最大”、“最小”之类的简单判断上,而是看到了数据更加丰富的内涵。学生的疑惑:为什么同一个人同一时段的体温,会出现不同的折线起伏变化呢?通过比较,得到了较好的澄清,读图效果自然会更深入些,学生也在看图比较的过程中揭示出有价值的知识点,强化了数据分析的观念。]

四、渗透文化辨析升华

1、介绍统计图的历史。

2、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课件依次呈现:公司销售情况统计图、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股票走势图、心电图等。

3、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3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且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逐步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积累的探究经验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时发生正迁移。教学时先由常见的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统计的需要,进而由条形统计图逐步引入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所在,最后学习重点落于观察、描述、分析数据,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着眼点是:通过学习折线统计图,力求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统计问题的数学意识。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给数学课堂赋予新的生命力,构建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眼光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在学习简单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能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进行简要的分析。

【教学过程与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我们来看一下,这是气象小组在4月19日观测校园白天气温的情况(课件):测量时间分别为:7∶00,9∶00,

11∶00,13∶00,15∶00,17∶00,19∶00;气温分别为:12℃,14℃,20℃,24℃,22℃,16℃,8℃。

13时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举手的同学不多嘛!能不能告诉老师,刚才怎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找到呢?

这样整理数据的确不容易一下子发现某一时刻的气温。(顿一下)如果你是预报员,打算怎样整理数据,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找到?

明确:用我们学过的制统计表、统计图的方法来整理。

2.回顾常用的统计方法。

(1)用统计表整理。

13时气温是多少摄氏度?19时呢?

用统计表整理可以很快看出某一时刻的温度,还可以怎样整理?

(2)用条形统计图整理。

找一找,13时是多少摄氏度?还有什么发现?那请你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请学生说一说。)

小结: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就表示数量的多少。

【学生之前已学习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新课伊始试图唤醒学生的统计意识,整理相关数据,便于分析数据。同时,也为引入“折线统计图”作好铺垫,并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承续“统计”这一教学板块,符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局部与整体知识关系的教学指导意见。】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体会

1.观察条形统计图,感受数量的变化。

如果从整体上观察白天的气温,你有什么发现?

请2-3名学生说一说。

你们发现了气温的变化趋势,能用手势比划一下这种变化吗?

2.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1)逐步简化,引入折线统计图。

提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直条的哪一部分比划的?

你们都是这样比划的?那大家意思是:顺着每个直条的顶端(最高的位置)去观察,就能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是吗?

那不如把直条简化一下,动画演示:把直条向上收缩,成一短线。看,直条变成短线后,表示的温度变了吗?能不能再简化?动画演示:继续简化为一个点。

7时到19时的气温变化情况是怎样的?谁再来比划比划?请学生到大屏前用教鞭比划。显示学生比划的轨迹,将相邻的点连起来。

【“老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出发,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通过比划,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条形统计图所示的数据,从“面”到“线”简化,再到“点”表示数据,逐次简化,再依次连接各点,无痕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将教材知识转化成学生知识的实现取决于教师是否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实质的联系,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中获得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提问:这时,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出什么?(温度/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前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它叫折线统计图。(板书)在这幅折线统计图上,你知道些什么?(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变化。)

(2)比较辨析,清晰折线统计图的统计优势。

(出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同一屏)比一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小结:条形统计图中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数量的多少)

第4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一是让学生明白当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后,为什么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

二是为什么书上说:条形统计图方便我们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怎么解释呢?

虽然想在课堂上尽力体现这两点,但是实践发现,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操作起来很不简单,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真正从心底里接受这种说法吗?在上完课后笔者给自己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而俞正强老师在教学该课时却那么自然地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被学生所领悟和接纳了。于是,笔者迫不及待地想记录下这些精彩片段,供大家赏析。

【教学过程观摩】

环节一:了解起点

学生是这么认为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用来表述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只是折线统计图画起来比较方便。

(和学生一起分析2012年某地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

师:下面我来变,变点大家没有学过的。看,变成什么了?(课件显示:条形统计图的长条逐渐变短直到变成一个个点,然后将相邻两个点连成线,见图1)

生:折线统计图。

师:怎么变的?

生:变成了很多点,再连成线。(板书:描点 连线)

师:这个折线统计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和原先的条形统计图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什么没有变,什么在改变?

生:横轴、纵轴和格子都没有变,统计图的意思没有变,但是样子变了。

师:有小朋友补充吗?

生:统计图上的数据没有变。

师:数据怎么没变?

生:最高还是7月,最低还是1月和2月,1月和2月是相同的。

师:既然意思都没变,那你们有没有产生一个问题啊?

生:数据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生:我没有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条形统计图太麻烦了,折线统计图画起来简单一些。

师:既然两种统计图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还要学折线统计图呢?刚才这位小朋友说因为折线统计图画起来简单,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大多数学生认同,有的学生半信半疑,但又说不上原因)

师:我在其他班上这节课时,那个班的小朋友也碰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就打开书本看看,书上说:条形统计图方便我们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你们信吗?(学生静默)

环节二:凸显问题

学生不敢怀疑书上说的结论,但他们真的不认同书上说的结论,因此,留了一个空间形成讨论的“势”。

师:还有一位小朋友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猜猜看是什么?

生:不知道。

师:我来启发一下,你在哪里见到过条形统计图?

生1:书本上。

生2:试卷上。

生3:三年级的数学书上。

生4:老爸的股票上(真的为俞老师捏了把汗,终于说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结果……)

师:你在老爸的股票上看到过条形统计图吗?

生4:没有,是折线统计图。

师:那有问题吗?

生:没。

师:那你怎么不问股票上为什么要用折线统计图呢?(听课老师都被俞老师的幽默逗乐了)

师:其他班那位小朋友和这位小朋友的问题有点像,他说,俞老师,我经常听到爸爸说一个词,但是这个词我弄不明白。(是什么呢?所有学生都好奇地看着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走势图”这三个字)

环节三:感悟走势图

条形统计图12个主角各走1个月 (离散)

折线统计图1个主角连续走12个月(连续)

师:你觉得哪种统计图指的是爸爸说的走势图?走势图表示的是条形还是折线呢?(连续请了三位同学,都说是折线统计图)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和生2都说是猜的)

生3:因为它们连起来的线会往上走,也会往下走。

师:哦,你们都猜是折线统计图。因为它是今天刚学的,所以它比较有用,是吗?(学生还是一脸疑惑)

师:那老师问你们,条形统计图有走势吗?折线呢?

生:条形统计图没有走势,因为它没有路线。

师:我也是这样和他说的,我说走势总要有线才能走啊!他说不是的,你看,它也在走的啊!

(说着俞老师指着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条柱子:1月份从0走到了5,然后就停下来了;2月份也从0走到了5,又停了;……12 月份从0走到9,最后也停了)

师追问:一共走了几次,每个人走了多久?

生:走了12次,都是走了1个月。

(板书:12个主角各走1个月)

师:我们再看看折线统计图。

俞老师指着折线统计图,边指边问:从0开始,走到几?1走到哪儿了?再从2走到几?再呢?(从3走到4)再呢……几个主角在走?1个主角走多久?

生:1个主角在走,走的时间是12个月。

(板书:1个主角走了12个月)

师:这两幅图是怎么走的?大家再说一遍。

生:条形统计图是12个主角各走了1个月,折线统计图是1个主角走了12个月。

师:同学们,现在你觉得哪个是走势图?

生:第二幅图(图3)。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幅图(图3)是同一个主角在走12个月。

师:所以这两个统计图有差别吗?差别在哪里?你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教学赏析】

学生明白了什么?

显然,是明白了折线统计图的反映增减变化的特性。

我们在进行统计教学时,通常对其中的“理”不够重视,一般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一记书本上的规定,或是让学生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后,简单地下一个定义。这样的授课,表面上看,学生已经懂了,让他做题目,基本上也不会出错了。

那么,这样的明白有意义吗?

课前,在分析完条形统计图后,俞老师将条形统计图通过课件演示动态形成折线统计图,这样做,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看出折线统计图上表示的信息和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是相同的,既然相同,那为什么还要研究折线统计图呢?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样子不同?或是因为书本上所说的“道理”所在吗?

对于这些课堂上学生们都会想到但是我们一般都视而不见的问题,俞老师没有回避,也不急着下定论,而是在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后,在轻松愉快的对话气氛中让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辨析,而当有学生说出 “爸爸的股票”时,俞老师就抓住“走势图”做足了文章,走势图会出现在哪个统计图中,为什么不是条形而是折线呢?之后,当学生跟随着老师一起在两幅统计图上“走”了一遭后,学生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条形统计图的“静”以及折线图动态的优势,直观形象而不需过多的言语,虽然学生的表达不够完整、严密,但是不必经老师点明,道理就已蕴含其中,原来“条形统计图是12个主角各自走了一个月,而折线统计图是一个主角走了12个月”,对于孩子来讲,这是多么形象的解析啊,这比背诵似的准确描述更为珍惜和难得,这也是俞老师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带给所有听课老师和学生的最大启发和惊喜。

我们都知道:条形统计图中,条与条之间不相联结,它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不同,它的点与点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可以用来描述连续量。所以,条形统计图不便说明发展趋势,折线统计图便于估计没有取得的变量的值,便于推断发展趋势。这样的道理如果说给学生听,学生肯定听不懂,但是俞老师只需几句对话、一个动作,无需过多的说教,自然而然地就让学生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把“离散”和“联结”这两重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很多教师在听完这节课后都用“惊叹”来描述俞老师的授课。

第5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一、课堂小结片断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折线统计图越来越熟悉,理解得越来越深了. 如果把从刚上课开始到下课这段时间内你们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程度也用一条折线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想一想!画一画!好,拿出2号作业纸(如图),开始吧!

(师巡视,选三幅:生①从0开始画到完全理解;生②不从0开始画到完全理解;生③从0开始画到不完全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几名同学的学习成果.

从0开始到完全理解,评价:这是谁的作品?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①:这节课没上之前我对折线统计图一点都不了解,现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理解了折线统计图.

师:能把你理解的内容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生①:我知道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很多地方是一样的,折线统计图只不过是把直条统计图中的直条变成了点再用线连起来.

追问: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①:是通过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比较出来的.

师:对,有比较才会有发现. 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生①:我还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生说时师指板书配合)

师:谢谢你!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回顾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指生②的作品(不从0开始到完全理解)评价:这幅作品好像有点不一样?看出来了吗?(生答)哪位的?为什么不从0起点开始呢?

生②:因为我课前听说过折线统计图,对它有一些了解.

师:原来如此!

师指生③的作品(不完全理解)评价:这幅是哪名同学的?你是怎么想的?

生③:我没有画到完全理解,是因为我觉得这只是我们学的第一课,折线统计图应该还有其他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从上课开始的不理解或是有点理解,通过一节课的认真学习,现在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理解了. 而这名同学则想得更深更远,他认为我们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他的看法是多么的有深度啊!掌声送给他!

师:看来,这节课每名同学的学习都呈上升趋势,对吗?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对知识的学习也会呈什么趋势?让我们一起用手势比划出来,(生一致举上扬手势)让全场的老师都为我们见证!

反思:在本案例中,我采取了图示的方式,集巩固练习与课堂小结为一体,引领学生通过画图巩固画法;通过解说图意概括梳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通过交流提炼升华,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感受到“学无止境”,感受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最后,通过手势比划学习趋势激励学生去继续探索.

再反思: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结应该有不同的形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结都是采取师问生答式的口头叙述的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小结方式:如上述案例中的图示法,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梳理新知,归纳总结;再如我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一课结束时编了几句歌诀:小数点真正小,它的作用可不小. 向右移是扩大,向左移要缩小,小朋友们要记好. 学生们通过歌诀牢牢地记住了所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二、有效的课堂小结的设计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系统回顾所学知识

一般情况下每节课中都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课堂小结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知识的系统回顾. 如上述案例中引导学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所学的知识就是对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以及画法等新知的系统回顾.

2. 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所以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在课堂小结时,可追问学生:我们是如何学习这些新知识的?让学生不仅回顾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更要回忆总结本节课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回顾学习新知时所用的方法,总结学习方法. 如案例中追问生①是怎么知道“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很多地方是一样的,折线统计图只不过是把直条统计图中的直条变成了点再用线连起来”?这就是引领学生对方法的回顾.

3. 强化升华情感体验

让学生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升华情感体验. 如上述案例中的“看来,这节课每名同学的学习都呈上升趋势对吗?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对知识的学习也会呈什么趋势?让我们一起用手势比划出来,(生一致举上扬手势)让全场的老师都为我们见证!”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

4. 拓展延伸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时也可以适量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或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第6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中可看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被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了他对数学的真实理解,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一、在导入学习中利用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设计的资源应注重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通过这些学生已有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教学《数字与编码》时,根据学生原有的对身份证模糊的认知经验,我出示了我的身份证号码,让学生猜生日,由生日引申到身份证号码的学习,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蝴蝶剪纸的方法导入,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出示对称的蝴蝶剪纸。

师:现场再来剪一只,可是时间真宝贵,谁有好办法最快剪出这只蝴蝶呢?

生:对折再剪。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数学方法呢?

生:对称。

教师动手剪纸,从而引入需平均分的分数。

此类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清晰、明显,课堂上运用这些方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在探究活动中迁移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能提出、解决问题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探究新知阶段,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以学生已有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载体,迁移旧知与已有的经验,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因为学生已经具备把单式条形统计图转变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由此,可以采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出示班级男女学生的数学单元平均测试成绩情况统计表。

师:你们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才能使大家清楚地看到男女学生各个单元成绩的增减变化情况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出示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男生单元平均测试成绩折线统计图和女生单元平均测试成绩折线统计图。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信息?你们能马上看出哪个单元男女生成绩最接近?哪个单元男女生成绩相差最多吗?左边看一下,右边看一下,怎么样?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汇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以前我们可以把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画在一起,成为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两幅单式的折线统计图能不能画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呢?同学们,你们每桌都有一张男生或女生的单元平均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请你选择一张,发挥你的想象,想办法在一张纸上表示出男女生的单元成绩。

又如在进行《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时,我模拟了春游时的情景,从两个地点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让学生在实际地图中“流连忘返”,层层递进进行学习。

(一)描述行走路线

教师出示轮渡码头到郑成功塑像再到毓园的路线,学生独立测量并和同桌说一说是如何走的。讨论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要重新确定方向标?

(二)绘制简单路线图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的描述画出路线图吗?

学生确定观测点,画出方向标。

师:从毓园出发向北偏西45°走500米到达鼓浪屿音乐厅,接着向南偏西30°方向走700米到达菽庄花园。

学生独立完成路线图,集体交流展示。

把学生已掌握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加以改造、利用,除了可以使教学富有情趣外,还可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融合,促进新知的掌握。

三、在运用知识阶段提升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我们要善于运用已有基本活动经验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把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提升,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比较,以提高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屏幕出示两张统计表:

郑某、黄某、许某、娄某2006年身高情况统计表

杨某2003~2006年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生同桌讨论:两个统计表分别用什么统计图合适呢?为什么?

生:第一张统计表适合用条形统计图画,是5个同学的身高,用条形画出来,谁高谁矮很明显;第二张统计表适合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是同一个同学的身高数据的变化。同一个同学的身高从2003年到2006年,每年有不同的变化,画折线能将变化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是不同的人或事物在同一时间进行对比,适合用条形统计图;如果是同一个人或事物在不同时间发生变化,就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又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让学生探究完课本“钱数要估大”的例题后,我又设计了反例,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估算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估。

出示:海洋馆里的观众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62个座位,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人观看表演?

集体交流反馈:估大了反而会造成坐不下的情况。

师:通过对车票的估算以及海洋馆里座位统计的估算,你觉得我们在进行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我们在进行估算方法选择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符合问题的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

对学生的经验进行提升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负面经验的影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会发现角是尖尖的,但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平角、周角这样不是尖尖的角,因此,在本部分中,教师还要提示一下学生:不是所有的角都是尖尖的,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有进一步的感知。

第7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1. 数据的整理

初二(1)班班长收集了同学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得到了如下数据:

体育 新闻 娱乐 娱乐 体育

新闻 动画 娱乐 娱乐 新闻

动画 体育 娱乐 动画 娱乐

娱乐 体育 娱乐 娱乐 体育

动画 娱乐 娱乐 动画 体育

新闻 娱乐 娱乐 动画 体育

娱乐 娱乐 体育 动画 娱乐

动画 体育 娱乐 体育 娱乐

利用表格整理上面数据如下:

【点评】一组杂乱无章的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容易看出某些变化、规律,经过科学有效地分析,便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依据和建议.

2. 数据的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图1-1,1-2所示:

扇形统计图:容易表示出一个对象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出各种情况下各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现出同一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频数分布直方图:通过长方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与组距的比(因为比是一个常数,为了画图和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高表示频数),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3. 条形统计图与频数分布直方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频数分布直方图是特殊的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各个“条形”之间都有间隙,频数分布直方图各个“条形”之间没有间隙.

条形统计图用横向指标表示考察对象的类别,用纵向指标表示不同对象的数量特征.

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横向指标表示考察对象数据的变化范围,用纵向指标表示相应范围内数据的频数.

何时用哪种图表,应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应多总结、提炼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不要一味模仿.

4. 统计图的选用

例 反映台州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宜采用( ).

A. 条形统计图

B. 扇形统计图

C. 折线统计图

D. 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析】四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及频数分布折线图能清晰地表示出收集或调查到的数据分布情况. 根据题意,应选C.

第8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统计图

(一)意义

*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 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第9篇:折线统计图范文

联系教学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和自由创图中,了解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是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必要信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体会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在设计教学时,笔者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利用旧知,探求新知

扇形统计图和条形、折线统计图最大的区别就是能清楚地反映出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这是以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作为基础的,从学生角度而言,在对统计知识的认知上有一定的思维跨度。

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体会、认识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先从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入手,引出条形统计图。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条形统计图中不能反映出部分和总体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抛出了一个条形统计图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统计图。这样的设计既能很好地区别条形和扇形统计图不同的作用,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让学生对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体验更深刻,我没有直接把扇形统计图出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创图。

二、立足实际,充分感受,建立连接

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能从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基于百分数的应用。因此,我在练习中放了大量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建立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练习,出示两张统计图“陈东家和张强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统计图”,两张图中每月用于食品的百分数一样,请学生估计两家每月生活费是否一样,从另一个层面来深入认识扇形统计图。

三、精讲巧练,高效落实,渗透思想

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并非一张白纸,因而在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精讲巧练的原则,达成高效落实的课堂教学。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间的不同,很少会去探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本课中,我不仅比较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还找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对扇形和折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这种辩证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六(1)班大课间活动图。提问:有哪些活动?

师:要能清楚地看出参加每项运动的人数是多少,有什么办法?

学生交流后,很快得出需要条形统计图。教师适时出示条形统计图,追问: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创图

师:打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能直接从图上看出来吗?(生:不能要经过计算才能知道。)请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计算,指名回答。而后,师追问:“能不能设计一张图,能反映参加各种项目的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百分比关系?”

学生独立创图,可能会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表示总体,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是怎么考虑的?最后,在比较中得出用圆表示总体,而用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形式最为恰当。

3.师出示扇形统计图(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大课间活动入手,引出条形统计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不仅为了引出扇形统计图,也为下面“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铺垫。在追问中学生发现,要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某个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在条形统计图中是做不到的,这样就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统计图,能直接看出“参加某个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符合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接着,特意安排让学生自主创图这个环节,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充分感受部分和总体的关系,在比较中得出,“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反应部分和总体的关系。

(二)学习扇形统计图

1.解读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

①各个百分数的含义。

②哪个部分占得最多?打乒乓球的人数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比较百分数大小或者比较扇形的面积)

③“整个圆”代表全班人数,单位“1”的量。

④哪两个项目之和占全班人数的50%。

⑤打乒乓球的人数是跳绳的2倍。

2.小结。沟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①师:这两幅统计图反映的都是六(1)班参加大课间活动人数统计图。你觉得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各自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每个部分数量的多少。

扇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个圆代表总数,也就是单位“1”的量。

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反映关系不同,条形统计图反映数量多少,扇形反映部分和总数之间的关系。说明同样的事物,为了不同的需求,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在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之后,没有就此住手,而是再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一方面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它们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练习

1.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所含营养成分请看大屏幕。

①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②每天喝一袋250g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同桌合作计算。)

2.多媒体出示李明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如图。

①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看了这幅图,有什么想说的?

师:和李明相比,你的作息时间中哪些比他多,哪些比他少?

3.多媒体出示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图。

①从这个扇形统计图里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陈东家每月用于食品的支出是600元,那么一个月的生活费支出是多少元?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把算式列在草稿纸上)

③出示张强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图。和陈东家的比,有什么相同之处?(每月用于食品的支出都占了总支出的30%)

④比较这两家每月用于食品的费用是否相同?(不一定,分3种情况。)

设计意图: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目的,除了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图中解读出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在这里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这些练习情景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使他们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同时,深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特别是比较陈东和张强两家每月用于食品的费用是否相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扇形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