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支教师实习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大学生 实习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Carry out College Internship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Internship Practice Teaching
XIONG Shuangli, LI Anl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Practice hard and negative practice is a serious problem currently exists in college internships. This article from how to build a reasonable off-campus internship training program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llege internship practice base, and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internships three suggestions on how solid and stronger college internship,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practice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ship; teaching quality
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歌德也曾强调“知识只有通过高贵的实践影响外面的世界”。大学生的实习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来说,分别是弥补自己就业的短板和通向就业的一扇门窗,提升教学质量与就业力和就业率的重要举措,企业考察和储备人才的有效方式。高校和企业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尤其是各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学生的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但目前学生在校外实习涉及到工资待遇、人身安全、商业机密泄露、企业正常运转、以及实际操作经验少和好奇心强给企业带来的其它经济和社会问题,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一些单位由于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形式上接收实习生,但对于实习岗位的安排不完全考虑学生实习的最终目标,仅是让学生做一些整理文件、打杂之类的事情,不能完全达到实习目的,一些专家质疑实习的效果,并提出是否可以取消高校的实习。但是,一旦取消大学生的各类实习,现代教学研究型大学又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出台大学生实习相关政策,如广东为大学生实习见习立法,另外,还组织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结合自己多年的高校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现在不应该关心是否是实习,应该是如何做实大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实习作为理论 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与载体,真正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扎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在实践中认真社会,在实践中磨砺与成才。
1 合理的培养方案与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是做实实习工作与提高实习质量的前提条件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形式,是实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关键环节。成功的培养方案始终将实习实践融入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与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每种实习都是完成对整个教学课程的学习和对学生某些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西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实践体系示意图如图1:
图1
我们主要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时间创新培养平台与基地,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工作、创新、管理、沟通、社会适应和工程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和主线,着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精神、实践和就业能力等。
2 稳定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做实大学生实习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尽管校内也有相关的实验实训基地,但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犹如模拟的真空实习环境,学生只能学会相关的实际操作和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毕竟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才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实习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和保障。目前证明,仅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是完全不可能,也达不到实习要求,还是需要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习基地。当前十分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合作模式、产学研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是校企双方长期保持“平台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的良好合作关系,核心目标是校企双方联合办学和联合育人。
各高校各专业建立和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习实践基地是做实大学生实习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实习实践教学服务,应根据实习实践教学目标与计划,企业和行业优势,建立多层次实习实践基地。适合认知实习的单位不一定完全适合生产实习,适合生产实习的单位比一定完全适合毕业实习。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立一定不能简单地建在一方意愿的基础之上,学校组织实习主要是处于教学质量提升和缓解就业压力等需要,而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可以是主动联合学校为自己和社会培养学生,也可能是为了寻找廉价劳动力和节约经济成本,也可能是为了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地位。因此,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实习基地才是高校真正能长期合作培养人才的战略合作伙伴。
3 大学生实习的有效组织管理和实习制度是提高实习效果与质量的前提条件
有效的管理与实习制度才能长期有效地维护与促进各实习实践基的良性发展。简单的依赖于人际关系的经验性和个体随机行为的实习,双方没有明确个则的责、权、利,意味着实习基地的随意性、临时性和不规范性,不能充分保障学生系统化的教学实习和各类实践。只有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及家庭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和建立各种规范、系统的实习制度,才能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实习的需要。笔者认为在现有相关法律制度条件下,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实习制度主要包括:(1)校企双方签订产学研和共建实习基地类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包括明确学生实习产生相关的经费和安全问题等。有了协议的约束,督促企业将大学生实习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并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尤其可以促进双方积极地、规范地履行各自的义务,保障每年各种实习的顺利进行。(2)学校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并认真执行。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实习相关文件,并成立相关机构,但执行力度不够,认为实习工作主要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导致师生、企业和社会对大学生实习的极大不满。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实习工作,包括师资和经费的保障等。(3)实习前学校对实习生的教育与组织是完成各类实习的关键。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很多方面还远未成熟和稳定,缺乏职业素质和自我价值与能力的评价。实习前相关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应系统介绍和强调实习实践的目的意义、任务、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考核、安全等内容。另外,提醒同学们切勿眼高手低,应正确定位,珍惜实习机会,在实习中积极主动多做、多问、多思、多学,认真做好实习日记。(4)学校应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或技术人员等作为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导师,一方面可以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实习实践教学工作,还可以参与校内理论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有利于革新教学模式,培养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级应用人才,同时,还可以经常为学生做专业兴趣、职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社会教育。(5)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生实习实践成绩或表现。不管是教学体系里的必修生产实习和课程实习,还是一般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都应认真评价学生实习成绩或表现。这样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实习,也可以及时了解实习中学生和企业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便于后期基地与实习机制建设的改进。(6)建立合理的实习基地评价和考核体系,定期进行实习基地评价和考核。高校应该根据评价评价和考核体系,每年考核所有基地,改革或淘汰运行不良的实习基地,增加“三赢”基地的投入,确保大学生有长期稳定的优秀的实习单位,进一步提升实习实践教学质量。
总之,真正的高等教育富含实习实践学习。实习实践的学习是高校学习的延伸,同时又是社会性的学习,不仅仅靠高校师生完成,更是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及家庭共同关心和努力探索,不断制定相关国家法律法规,革新教学模式、组织管理和实习制度等,真正长期有效做实大学生实习工作,真正发挥实习实践教学的作用,真正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示范实习基地建设项目(12xjjx73)
参考文献
[1] 郑凌焱,孟琳.大学生实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3:46-47.
[2] 张炼,王新凤.我国大学生实习问题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7-59.
[3] 赖红英,刘慧婵.广东为大学生实习见习立法[N].中国教育报,2010.3.2:001.
沈阳师范大学以“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区”为载体,创建了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中小学“合作共同体”,面向辽宁省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尝试。
一、顶岗实习,师范生走向农村教学第一线,成为深受欢迎的“全职”教师
顶岗实习前,沈阳师范大学五百余名学生经过了一个半月岗前实训演练,到城乡中小学“临床观察”,到附属学校“挂职实训”,通过微格教室、仿真课堂、模拟教学、说课、评课、教研员现场指导等,以及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对话、交流、互动,为师范生开赴农村中小学一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9年4月初,五百余名师范生奔赴了辽宁的贫困地区――辽西北的北票地区,辽中的新民地区,辽东的本溪地区,共五十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顶岗实习,以“全职”教师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承担班主任管理、学科课程教学及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任务。按照所在学校的教学规定和标准,每一位实习教师接受全面考核。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在沈师大学科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部分教研员的“双重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重点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班队活动设计、教育实践调查三大方面内容。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实验、实践、答辩、评优全部在现场完成。一个半月的实习即将结束了,有的学生激动地说道:“我们的毕业设计是在体验农村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场景中完成的,是在解决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教育教学现象的问题中完成的,是在充满着对农村教育热切改变的激情中完成的。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种责任、一种期盼、一种使命在我们肩上。”农村教师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他们的到来原本是不放心的,怕把班级、学生交给他们出了问题,心里没底。可是这批年轻人融入了我们的集体,原来的负担变成了一种激励,原来的‘轻松’变成了‘压力’,我们没有理由不与他们同步进取。”
二、置换培训,农村教师迈进大学充电,迈上了素质提升的新台阶
顶岗实习置换下来的农村教师带着重托和企盼来到了沈阳师范大学,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全程组织集中培训。他们为学员安排了舒适的住所,打通了校园“一卡通”,为他们配备了“量身定做”的“课程大餐”,组建了由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学校各学科带头人,以及省基础教研中心知名教研员、中小学优秀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采用集中授课、校本跟进培训、小组辅导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技术应用、班主任管理、心理健康辅导等课程培训。采用到优质学校观摩,现场互动、交流,专题研讨,微格教室录像、评课,自我“诊断”“治疗”,专家点评,同行互评,重点、难点解析,“专家工作坊”“与名师互动日”,为在校本科生介绍教学经验,与省、市名校名师“手拉手”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还充分利用丰厚的图书资源、电子网络及教育应用技术的“小灶”弥补的优惠条件,使他们迅速补充了能量,吸纳了“前沿”教学成果,开阔了育人视野,提升了专业素质。学校的老师还帮助他们排解了思乡、离岗的烦恼,经常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教给他们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结束了一个多月的大学深造生活,学员们深情地说道:“只有走进高校这座知识的殿堂,聆听专家的精彩报告,观摩优质学校的经验,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新的方法技术,我们才知道,我们是多么需要尽快补充,尽快提升。在大学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们尽情遨游知识的海洋,广纳了多种教学的方法和新型的课堂教学技术。只有这种培训,才能使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常教常新!”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 探讨运用新媒体技术中的微信公众号或订阅号,搭建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平台相关技术,实现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就业信息,完成学生个性分析和测评,以及进行一系列基于学校、专业、学生个人的数据统计。
[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大学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85?03
[收稿日期] 2014-01-16;[修回日期] 2015-03-28
[作者简介] 徐昊翔(1982-),女,江苏南京人,法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
1.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内容。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往往是通过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和体现的[1]。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业指导在就业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信是大学生使用率极高的交流通信工具,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工作顺应了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微信这种新媒体新颖的特点。
2.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指导性越来越重要,前瞻性越来越必要,理论性越来越需要等方面[2]。
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以教师、辅导员为中心,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为目的,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互动、数据统计等分析。因而,一种融合学生个性分析、心理测评、职业匹配、工作信息统计等多维度的新型工作模式亟待研究。
(二)微信的特性
1967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 Goldmark 发表的一份关于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中首次提到“新媒体”。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各种户外电子媒体等为内容传输和现实终端的载体[3]。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11 月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其最大特点在于其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的特质,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摇一摇”“漂流瓶”等社交插件。该社交软件一经推出,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14 年1 月,已经吸引近6 亿用户,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4]。相比网络社区另一微工具——微博而言,微信有着更为独特的个性。微信、微博主要区别如表1。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微信具有跨运营商、跨平台、低成本、时效性强、关系性强、互动性强、工具性明显等优点。
尤其是2012 年8 月,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其基于一对多的关系,更具有凝聚性、高效性,侧重于用户的管理功能。公众号后台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包括用户管理分析、群发图文消息分析、用户消息分析、接口调用分析等)为用户的使用习惯等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可能性。公众号的平台接口功能为不同功能的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综上所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中使用频率高、内容可形式多样且便于分享、信息推送迅速可实时更新等特点,搭建高校就业工作公众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
(三)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调查报告》[5]显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微信用户已经占到了整个用户群体的一半以上(见图1 和图2 数据)。可见在高学历人群中,微信具有很大的优势和用户基础。微信作为新媒体时代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媒体,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使用的沟通工具。
二、微信就业指导工作平台的打造
(一)总体思路
微信就业指导工作平台主要用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总体目标是实现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其主要任务是提供学生就业信息,完成学生个性分析和测评,以及进行一系列基于学校、专业、学生个人的数据统计。结合工作实际,就业微信平台设计分为三个模块,即就业信息模块、个性分析模块和数据统计模块,如图3 所示。
(二)功能及界面设计
1. 就业信息模块
就业信息模块主要用于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相关内容。此模块分为:学校简介、专业介绍、招聘信息、笔试题库、面试经验。
2. 个性分析模块
个性分析模块主要从心理学理论及量表出发,以学生心里评估、个性分析为目标,进行个性的测评和工作匹配度的评估。此模块分为: 适应能力测试、MBTI 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力测试、九型人格测试、DISC 性格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试、组织协调力测试。
3. 数据统计模块
数据统计模块主要从数据统计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记录、统计、分析数据,为高校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数据支持。将此模块分为:就业率、第一次跳槽时间、职业健康指数。
(三)系统流程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平台主要通过自定义菜单来完成用户的互动,通过菜单项的点击和关键字的识别来自动返回相应的内容,如图7 所示。
三、结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开创新的工作模式,努力使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新平台。本文研究如何发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师生互动性、收集处理数据等方面,微信平台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以微信平台为代表的移动新社交媒介势必对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2] 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江苏高教,2005(2):115-117.
[3] 曹培庚.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120-121,127.
[4] 唐绪军.2014 年新媒体蓝皮书[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手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人际传播手段;现代传播手段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70-02
手机作为现代人沟通和交流必备的设备,已经是最近十年来互联网科技对人们工作和生活影响最深刻的事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形成的手机文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这种文化冲击和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手机文化特点分析
手机文化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高速变化,还体现了现代人对高质量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智能手机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使用、操作便捷,与人几乎形成了形影不离的关系,是带着温度的媒体。[1]“手机文化已经成为改变和影响人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兴文化”。[2]它使人们使用互联网变得更加便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用户的体验和自主参与性越来越强,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符合青年人猎奇的心态和娱乐化的生活态度。作为手机文化的承载者,手机自然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得信息、体验成就感的第一途径,智能手机完全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APP、需要的信息、交流对象、喜欢的游戏、做微商、甚至设计推广自己和自己的特色产品,给人们创造了表达和交流的空间。同时这种空间不受时空限制,让手机持有者有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青年大学生更是趋之若鹜。手机文化把个人的自主性发挥到了极致,契合了现代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成为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的优点,如:思维活跃、善于交流、有亲和力、活力四射、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也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具有多样性的价值观和冒险意识,这些特点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手机文化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例如:大学生日常的关注点越来越宽泛化、碎片化,精力难以集中,大学生的钻研精神逐渐缺失;具有自主选择、高速传播的手机文化使学生们的思想更加不稳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甚至学生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强、控制力差,尤其缺少新媒体时代学生应有的媒介素养教育等特点。
二、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模式的考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文化是通过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种潮流文化,手机具有强大的娱乐、消费、沟通、媒体、搜索、商用等功能,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更多的是用于消费和娱乐,很少有同学利用手机带来的便利进行学习,同时移动互联网使多样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这些信息,涉世未深的学生很难理性面对、客观分析,导致他们更容易盲目地相信和不加证实地传播,容易使虚假消息在网络世界呈几何级数的爆炸性传播。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手段的灌输、课堂讲解、面对面谈话这些纯粹以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等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很难让学生信服。手机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使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革,这种变革对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手机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下的流行文化,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受到影响,正因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适应了当代青年人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所以在校园中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长期受到手机文化的影响,会使大学生丧失精神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人甚至失去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冲击,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欠缺,[3]手机文化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据调查95%以上的同学都有上课被手机打扰或者期间看手机的经历。手机带给大学生的是内心的孤独和虚拟的成就感,其必然导致学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少,虚拟世界成为多数学生的心理安慰。不少学生精神世界空虚。手机文化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成为扰乱高校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罪魁祸首,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带来挑战。
(三)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介素养的挑战
互联网带来了资源占有的公平性,这种公平的获得信息资源的形式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获得知识和信息,他们对于网络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他们熟练运用手机互联网、APP的使用能力也很高,但却对一些迷惑性较强的信息缺乏提防意识,容易接受误导而出现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和多元化,[4]这就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挑战,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水平还不是很均衡,很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低,还难以适应青年人的网络化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对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移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手机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一)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变成了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超级终端,可以想象,防范能力不强、媒介素养不高的学生随时在线、随时分享传播信息,如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适应这种快速的传播和分享模式,提高自身应用移动互联网设备的能力,还是单一地依赖传统的人际传播手段,其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在加强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分析判断能力,教育学生理性对待敏感事件或没有依据的信息,杜绝不加分析地分享和盲目传播引发突发性事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思维,坚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在手机互联网条件下针对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力图使自己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还要从传统的说教者变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会通过网上、网下、网言、网语和学生互动,学会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平等沟通,达到帮助学生突破思想困境的目的,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先进校园手机文化的引导者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的思想政治引领者。
(二)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利用手机文化搭起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移动互联网准确快速且便捷地展现出来的资源,其特点就是传递迅速、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等多重优势,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文化特点,把手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互动平台。国内一些具有先进理念院校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认识到手机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划时代的变革,并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多数院校发展缓慢,虽然进行了一些革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高校必须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建立与手机文化相适应的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多方面网络传播的资源,改进单一的人际传播的教育方式,利用现代即时沟通工具与现代传播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1]这样才能应对高速发展的手机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效地利用手机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的多元性和大学生的思想不稳定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适时给予大学生合理地引导,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通过培养大学生独立判断信息价值能力,引导他们对纷繁复杂的手机媒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表达,实现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汲取优秀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同时培养他们坚持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拒绝作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让自己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机文化严重挑战大学学风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相关制度,对课堂、集会、学习等时间,建立有针对性的手机使用的约束机制和规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对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手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2]黎志强,汪一伦.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导刊,2014(12).
【关键词】新疆;实习支教;大学生;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能力现状分析
1.语言能力
南疆农村民族地区,乡下学校几乎为百分之百的民族学生,县一级的中小学生受环境和教学水平的影响,可以进行简单交流,但乡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即使是高中双语实验班级,除个别汉语水平较好,可以无障碍进行学习交流外,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汉语程度不容乐观,这是南疆农村学校的客观现实,也是实习支教大学生面临的教学困难。实习生如果没有一点维吾尔语基础,没办法用维吾尔语解释说明,受教学生在课堂也是一知半解,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启发教学成为一种奢望。南疆农村民族学校迫切需要的是既能够用汉语又能用简单的维吾尔语授课的教师,尤其是数理化、音体美方面的双语教师。新疆高校中语维吾尔语专业的实习生虽然学的是维吾尔语,但专业方向为汉语教学,维语水平也未能达到授课用维语来解释的水平,特别是数理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这方面的训练的欠缺,维吾尔语专业实习生仍然难于完全胜任用汉、维两种语言进行数理化方面的双语教学。而少数民族实习支教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不能授汉语课,因为受到语音和汉文化方面的制约而少数民族实习支教的大学生汉语水平仅仅是MHK三乙,少数是三甲,基本没有四级,所以也无法用流利的汉语授课,再加之其自身专业水准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部分学生造成非但没有完成教学,反而严重影响了实习学校本身的教学进度和水平,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学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之前并没有真正站在讲台上授课过,在校学习的是教育教学类的理论课程,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兼职家教,但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模式无法与课堂教学相比,因此并不能锻炼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在问卷调查中有98%的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担任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可见实习支教还是以教学为主。实习支教它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对所教授的学生及其身心发展全面负责,但参加实习支教的大学生的素质方面还是暴露出如下问题,第一,敬业精神有待提高,大学生仅凭一腔热诚无法达到持久强大的责任感。第二,教育教学基本功尚待提高,特别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亟需加强,教学水平和管理类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在问卷中有27%的大学生在实习支教中担任了班主任工作,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由于语言的障碍,这一职务并未充分发挥其影响。
3.适应能力
南疆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和经济结构造就了具有特色的民族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方式。新疆地域面积广阔,主要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疆。天山以南是南疆,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每年有半年的沙尘暴天气,全年基本无降水;北疆气候较分明,冬季有大雪。这些气候、地域上的差距导致生活或习惯各个方面的不同。大学生赴南疆实习一般少则一学期,多则一年,必须要能完全适应南疆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投入的实习工作中。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性格的不同,对南疆地区生活的适应程度不同,总体来说大布恩学生可以适应当地的饮食,只有个别同学由于不吃羊肉或者不喝奶茶造成饮食上的不适应。但从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实习生活中真正无法适应的是南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他们认为南疆的生活让他们枯燥、无聊,有些学生甚至在问卷中表示是在浪费青春。问卷调查中,除了语言障碍外,“生活环境艰苦,饮食不习惯”是实习支教期间排名第二的困难,有47%的比例。大学生初到南疆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鲜感,马上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状态。主要表现在饮食不适应,无法习惯南疆以面食和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气候不适应,因此产生皮肤,眼睛瞪疾病;人际交往不适应,与其他实习同学之间,与实习单位同事之间,与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之间,都会产生人际交往的矛盾,这与大学生社会阅历和处事思维方式息息相关,但这些不适应势必会影响实习支教工作。
二、南疆少数民族地区实习支教能力培养的建议
1.掌握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学会只用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团结和个民族之间增进交流的表现。据笔者观察了解,参加赴南疆实习支教的大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都会学习维吾尔语,虽然程度不同,但是在实习支教期间都在维吾尔语的语法、词汇、发音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其中词汇量和发音进步最大,有6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词汇量方面提高最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语言环境的改变。语言的学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从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问卷调查中,有7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维语水品有了提高。可见,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时很有积极作用的。
2.培养爱国爱疆的奉献精神
新疆是我国西北边陲一个而美丽富饶的地方,大学生应当有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大学生作为祖国年轻的一代,参加实习支教活动不仅仅是完成学业的要求,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实习支教,对于培养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奉献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该时刻给与大学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济需要发展,大学生参加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习支教,不仅为南疆地区的教育教学注入的新的活力,也为南疆的人民带来了新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问卷调查中有6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支教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祖国边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因此,在对实习支教大学生的培训方面,除了专业技术和语言的培训,还需要一些爱国爱疆思想的教育和培训,从思想态度上让大学生对实习支教有更深入的理解。
3.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及培养
问卷调查中有81%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实习支教钱的岗前培训。对于参加实习支教的学生,实习生支教前应接受实习支教任务、组织纪律、安全要求、实习支教学生的管理办法等几方面的培训,从教师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包括支教宣传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相关学科教学理论课程、备课、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培训合格后再走上岗位。实习期间带队教师们定期巡回检查指导支教工作,从支教生的工作到生活全方位进行指导,了解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反馈各有关方面对支教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工作的实际困难,指导学生在自我调整完善中提高支教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掌握乡镇中小学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引导支教生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圆满完成支教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习支教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双语教学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45-01
国务院32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新疆“双语”教学。我校师范类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实习支教工作,迅速缓解了边远贫困地区合格教师紧缺的现状,并且提升了农村教师素质,有力的推动了“双语”教学。在开展实习支教工作的6年中,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并且实习支教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积极的推动了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质量。
1.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实习支教服务的必要性
师范类大学生实习支教的重点是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在我国乡村教育中所占比重极大,然而现实状况实令人堪忧,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更是参差不齐,知识陈旧、年龄老化、教师缺乏,尤其是汉语教师严重缺乏至使学生严重流失。据2007年支教调查统计,以喀什市周边的伯什克然木乡为例,学生人数达到630人,按照相关规定正规编制教师人数应为45人,实际在编教师仅为28人,短缺27人,更为严重的现象是汉语教师的人数为0。这种情况在南疆地区比较普遍,因此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义务教育,无法用汉语进行交流,直接影响到学习质量和升学质量。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的现状导致具有高文化水平的少数民族人才匮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基于目前的现状,我校师范类学生积极投身于边疆的基础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大量双语教师。支教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实施教育扶贫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他们热情上进,思想敏捷,掌握有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一群体参与到边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无疑对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2.实习支教首先解决当地师资短缺现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一直处于迟滞落后状况。发展边疆教育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好的边疆教师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扎实的知识;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但目前边疆贫困地区的不少乡村学校教师在数量上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质量。喀什地区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荒地乡小学学生人数将近500人,但全校共计教师22人,其中汉族教师人数为0。这种教师短缺的现象极为严重,许多规定开设的课程无法开设,本该实行分级管理的班级也由于教师的不足而实施复式制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开展高校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大大缓解了边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紧缺的矛盾。新疆石河子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支教计划,至今已选派1500余名学生前往阿勒泰、喀什等地区进行实习支教,涉及中文、英语、数学、化学、物理、地理、音乐等多个学科。2008年石河子大学共派往新疆喀什地区实习支教学生300余名,分布在喀什周边乡镇学校及疏附,疏勒,巴楚,英吉沙,伽师,岳普湖等县下属的几十个学校,支教区域广泛涵盖了大部分贫困乡镇,多元化的学科组成极大地缓解了教师资源短缺的矛盾,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实习支教优化教学结构
边疆少数民族学校不仅教师严重缺失,还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错位扭曲,因人设课,无人开设的课或取消或挪作它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少数民族学生课堂纪律散漫,缺乏学习动力,逃课现象严重。实习支教生来到受援学校后,使多年来无法开设的双语教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全部开出,所谓的“副科”政、史、地都有了专任老师。实习生爱岗敬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化教学内容。如石河子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当地学校讲授初中语文时,他们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适时给学生补充文学常识和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将“因材施教,教学合一”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受益,让社会满意,并且取得了学生的认可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学改革
边疆基础教育除了师资短缺,还面临着教师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师范类大学生的实习支教不仅对提高当地教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推动了当地教学教育的改革。师范类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校内的实践锻炼,有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大学生实习支教既为乡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也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行为利落、知识渊博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当地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不高,实习支教生利用业余时间充当了他们的汉语补习老师,提高了当地教师的汉语授课水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低、民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我国边疆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正在实施的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实习支教活动正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好形式。支教学生以实习支教为载体,以服务当地教育为宗旨,既锻炼了师范类大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又帮助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缓解偏远地区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
5.实习支教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顶岗支教;实践;问题;建议
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一个最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问题。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于1997年正式启动顶岗实习支教工程,经过11年的实践探索,该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7年5月,教育部领导表示要认真总结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的经验,全面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并认为这是师范教育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为解决师范生实习与教师职后培训难的问题探索了一个适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办法。不管顶岗实习的举措是否为师范生或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界都带来了生机和前景,我们仍要冷静地看到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2007年,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自治区教育厅决定由广西师范学院和都安县教育局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实习与师资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十月,我校数学、中文、外语三个专业48名学生,奔赴都安县的五所乡镇中学,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同时置换出实习学校相等数量相同科目的教师到我校进行培训。在自治区教育厅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首次顶岗支教实习试点工作顺利地开展并且取得了成功。至今已有5届300多师范生参与。师范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锻炼并受到实习学校的好评,但也发现了存在不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和反思。
一、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及意义
1.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师范生的实践性活动影响着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师范生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提升专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所谓顶岗实习是指高师院校有计划地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到乡镇中学进行顶岗实习执教,同时置换出在职教师集中进行脱产强化培训,是提高基层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一种实习与支教模式。
2.顶岗实习的意义。①增强实习生的实践能力。顶岗实习支教和教育实习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承担的任务不同:与教育实习的师范生相比,顶岗实习支教生顶替原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周内有的多达12节课,实践性强,任务重,能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在顶岗实习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与一线教师的接触,能了解到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促进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②顶岗实习支教创新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顶岗实习支教形式创新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解决了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因师资紧缺而不能离岗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村基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农村基地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提高了基层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二、顶岗实习对比普通教育实习的实践探索
1.顶岗实习对比普通教育实习具有的几个鲜明特点。①师范生顶岗实习时间长。顶岗实习比普通实习的时间明显增长(至少三个月),这就意味着顶岗实习对师范生的耐心和恒心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习学校一般都为贫困地区学校或农村的乡镇中小学,教学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对师范生是一种磨练和挑战。②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角色多重性。顶岗实习生在实习活动中充当着实习学生,实习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的三重角色,其中实习教师这一角色对师范生尤为重要,更值得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和研究。③顶岗实习对师范生的特殊要求。普通教育实习中师范生主要扮演实习生的角色,他们在实习中尾随指导教师参与跟班听课、开展试讲以及实习上课。而顶岗实习生往往更需要自己独当一面的承担1~2个班级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要求更高,相应的任务和责任更重。④顶岗实习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有差异。于普通教育实习相比,开展顶岗实习不再是单个专业或单个班级的事,而是涉及到几个专业(一般是数学.中文.外语三个专业)的共同任务。我们通常挑选出2~3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混合的小组并共同下到一个班级开展工作。此外,由于实习时间较长和学校地点分散,造成本校派遣专门的指导教师跟队实习的管理模式很难实施,这就更多地要求师范生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和具备较强地自主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的解决实习期间的教学、生活和沟通等问题。
2.顶岗实习比普通是实习更具重要意义的两个主要方面。①顶岗实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经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顶岗实习师范生为实习学校校园面貌带来的变化是明显的。从反馈信息得知,师范生特有的青春活力和敢想敢担当的工作作风给学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欣喜的是这种影响是长久的。正如国内不少教育家的评价:顶岗实习是农村教育的“及时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②顶岗实习工作使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获得极大提升。顶岗实习支教是一种新的教育实习形式,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是顶岗实习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师范生能初步体会到教师职业的辛苦以及要承担的责任。实习期间,师范生学会了如何与中学生沟通,如何调控课堂,如何在新的环境里与人相处,如何践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们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有了新的体会,为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三、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实情的了解和踏实工作的态度。顶岗实习生都是学校精选出来的佼佼者,积累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他们怀着饱满的热情来到基层学校支教,很容易产生“夜郎自大”和脱离实际的想法和做法。有些实习生们会自以为来自城市高等学府,与生俱来的时尚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育模式对付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应该“顺手拈来”。也有同学认为来这里支教就是为了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所以一味追求各式的教育模式创新,而忽视了对当地教育实情、学情的了解,进入了“眼高手低”缺乏脚踏实地工作态度的误区。
2.缺乏开展教学反思环节的训练。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于缺乏经验,不少实习生都没有意识到反思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只要上了讲台,开讲授课,自身的教学水平自然就能得到提高。因此,很少去思考如何开展必要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3.知识量不足及知识面狭窄。在当下科技发达、信息畅通的时代,眼界开阔,兴趣广泛及思想活跃是每个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固有的特质。但在与实习学校的师生接触后,很多实习生自身知识量不足和知识面狭窄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这反映出我们的学生日常不太注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多元性的学习研修。实践也进一步告诫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业务,而且还需具备相对丰厚的知识面,否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理想的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四、对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强对当地基础教育实情的了解。在实习期间要加强对当今基层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情的深入了解。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方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一般而言,当今的学生都肩负着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升学压力,所以要结合实际地将素质教育和升学的务实现状相结合,既要努力提高学科成绩,又要关注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2.加强教学反思的训练。师范生需逐步提高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注意对自身知识、教学行为、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和改进;还要从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反思。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反思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这项制度的落实。
3.注重知识量的储备和处理好知识“渊”与“博”的关系。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如果安于现状,不善于学习和对旧知识结构的改良与更新,很可能会造成思想的逐渐僵化,思维的逐步愚钝,工作的机械与麻木。学生的学习既要有广泛性的“渊”,又要有专业性的“博”,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丰富的兴趣爱好的教师是赢得学生青睐和爱戴的前提,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顺利开展教书育人的基本保证,也是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工作的可靠保证。
虽然顶岗实习模式本身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我们不断完善,但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仍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制度的成功探索。顶岗实习在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提升、帮助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已经收到了较好成效。只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顶岗实习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提高师范实习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就能使顶岗实习工程更趋于完善和健全,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梁海波.广西高师院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2]李萌.付超.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师生关系特点[J].学周刊,2011,(34).
关键词:师范生 师生关系 顶岗实习支教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从发生关系的形式而言,可以是由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也可以是情感、认知、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师范生的顶岗实习支教,是指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学生在实习学校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师范生占据教师岗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全程参与教学活动。
以下我们就探讨一下顶岗实习支教期间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师生呈现好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的特点
师范生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每一个人还都是未毕业的大学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顶替原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履行教师职责,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这一身份的双重性来说,师范生还无法摆脱学生固有的一些特点,因此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顶岗师范生在实习期间会受到所在顶岗实习学校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主要表现在: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下爱与师范生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班内的一些事件;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会主动寻求师范生教师的帮助。而师范生也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积极地引导学生,力求在思想上转变学生的不合理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二者关系融洽,沟通、交往障碍较少,使师生关系呈现好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二、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一点在顶岗实习期间体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是学生的学。师范生来到工作岗位之后,一般都是担任本专业的课程,知识基础牢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在课余时间也会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获得学习和人格方面的提升。
其次是教师的教。顶岗师范生经过了大学三年的学习之后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如何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急切等待着实践的验证。但师范生的理论水平还不够深入,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想象之外的困难,这就需要学生学的密切反应,从学生学的效果中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学生一个疑惑的眼神、一个摇晃脑袋的动作都应看在师范生的眼里,指引着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除了学习方面,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意志品质也影响着顶岗师范生。一般初高中生都有早起的习惯,往往是在早自习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到教室里上自习了。这种学习的劲头是顶岗师范生以前亲身经历过的,只是经过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活的安逸使自己渐渐忘却了以前的那段刻苦奋斗的历史。这种情景再现似的记忆会让师范生重拾昨日的斗劲,在顶岗实习支教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坚强乐观。
三、师生情感交融
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心的过程。对教育者来说,他们是心灵感知的输出者;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心灵感知的输入者。教师教育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心的愉快碰撞,从而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为达到师生情感融洽,顶岗师范生必须以宽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的信赖,以深沉的师爱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学生怎样去爱。只有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近、融洽。这也体现出了教育的艺术: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效果。
一个顶岗师范生若只有爱生之情,而无爱生之行,这种爱缺乏情感应有的效能性。倘若爱生之情能导致爱生之行,但却不能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也同样无法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因此,师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应注意使自己的爱发挥其实际的效力,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平日里与学生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和关爱。反过来,学生会因感受到自己被教师理解、自己的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而高兴,并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由此,师生之间的情感达到了交融的局面。
四、师生坦诚相对
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有着绝对的威严。其实,只要真诚地沟通,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学生在初中阶段属于青春期,思想和情绪有时候波动很大,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班主任及任课课师建立了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不被理解的感觉,在思维方式和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有些话题不能对当地教师倾诉,实习教师就成为了他们倾吐心声的选择之一。例如一些早恋问题、学习缺乏兴趣问题等。师范生也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替他分析利弊,最后进行积极的引导,师生之间达到了坦诚相对。
顶岗实习支教为师范生建起了一座通向自我、加强对师生关系认识的桥梁。师范生在实习中同时正视了自己,正视了学生及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为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后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顶岗实习支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师范生在以后的实践中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茗、王鑫,《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2] 韩俊岩,《简议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3] 王丽霞,《当前师生关系的特点分析》
关键词:支教活动 积极影响 实践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01-02
1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的概况
1997年,《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下发后,“三下乡”便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序幕。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可以是单人形式,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般小组形式才更加有利用实践活动的展开和取得成功。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在“三下乡”活动中,如何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学知识,既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作用,是一个理应得到重视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的暑期“三下乡”更侧重于文化方面,基本上以支教活动为主。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赠送图书报刊。
一般农村小学所在地尤其是贫困的山区的小学,缺乏获得书籍的途径。孩子们很少接触甚至接触不到课外书。大学生去支教的同时,带去很多通过募捐等形式获得的多类图书、杂志、报刊等,让孩子们有机会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成长中的遗憾。
(2)丰富授课内容。
大学生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开展形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课程,如诗歌、书法、美术、折纸等,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的还借此机会向孩子们讲授《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欢迎。
(3)拓展交流时空。
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不仅仅是孩子们课堂上的小老师,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在课外,他们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聊天、谈心,为孩子们解除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此外,支教队员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与孩子们的家长进行交流,与当地的老师进行沟通,做孩子们与家长、老师间的桥梁和纽带,拓展彼此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这种形式为孩子们的生活添加丰富多彩的元素。
(4)有针对性地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教学方法落后等影响教学的问题。大学生受教育水平较高,特别是部分师范类院校的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
2 “三下乡”支教活动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的开展,为实践地区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学生、师资和学生家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1 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1)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掌握许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知识面、视野上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通过课堂内的教授讲解,课堂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帮助农村孩子学到更多课内外的知识,对外部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加清晰的认识,提高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2)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对于农村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大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多年积累和总结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学习经验,具有时代特色的见解观念等等。有利于改善农村学生思想保守,学习方法落后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注重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1],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尤其是外语和普通话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其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
(3)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的到来,为贫困农村的学生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希望,再加上未成年学生的崇拜、模仿心理较强,大学生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他们的一举一动或多或少地都会影响着学生,比如,大学生的穿着、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等[2]。此外,一般大学生个人素质都比较高,而且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使孩子们也能够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打消辍学的念头,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2.2 对农村师资的影响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于当地师资队伍的影响体现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师资紧缺的状况,同时也让当地教师真正接收到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在思想、教育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农村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实践方面比没有太多甚至完全没有教学经历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农村教师长期处在落后封闭的山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队,本身受现代文化、现代教育影响较深。他们有着先进的文化知识,懂得更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们的到来能让农村教师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和现代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教师的思想,从而扩大了农村教师的知识面,这样更有利于农村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教育方向上的调整。同时,大学生也掌握着一定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这也能为农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对于其改变自身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为农村教育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2.3 对农村家长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也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想在教育学习上给予孩子帮助,可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部分家长,尤其是在封闭落后的贫困山区,仍然固守着“女孩读书无用”甚至完全的“读书无用”的陈旧观念。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状况,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会对农村学生家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与农村学生家长的接触交往中,向他们宣传现代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着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读书对于孩子成长成才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及所学的知识,将正确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家长交流。会对农村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从而为农村学生的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 扬长避短,完善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
3.1 延长支教时间,避免形式主义
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主要在暑假期间,周期一般是一周左右,由于时间很短,缺乏连续性,当地学生刚刚与老师熟悉,适应他们的教学方式,支教活动就结束了。一方面,难以带给孩子们系统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地学生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反而可能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适当地延长支教时间,尽可能地做到系统、连续、有效,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真正沉下来,为当地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3.2 合理确定授课内容,改变授课形式
大部分支教大学生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从未有过教学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利用假期时间满怀热情、不怕辛苦地去贫困山区支教,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教学内容未必是当地孩子们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未必是当地的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备课准备不足或重点偏离,往往会造成课堂效果难以发挥等现象。此外,有时由于之前的沟通工作做得不到位,支教大学生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当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使支教活动“事倍功半”。因此,在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之前,精心做好计划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支教学生组织岗前培训,例如提前熟悉当地教材进行教师角色演练,提前进行实地考察等,使他们提前对当地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与当地的学校和老师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合理开发更加适合、难度适宜、符合当地学生需求的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3.3 端正支教态度,做到善始善终
支教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存在经验不够丰富、能力有限、知识不够充足等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对支教的认识不足,态度不够端正,积极性不高,缺乏毅力和耐心,不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善始善终,这会给学生的学习等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支教的大学生首先要对支教活动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端正态度,发扬勤劳朴实、艰苦肯干的优良作风,做到有毅力、有激情、能坚持,在支教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把支教作为一个教学相长的平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水平,同时,多与其他支教人员沟通联系,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认真地做好支教工作,为当地孩子带来切实有用的东西,真正对他们有所帮助,使得支教活动能够善始善终,此外,也要注意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反馈带动今后更好的支教实践。
总之,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起到很多积极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实践地区的认可与接纳。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更大的支持,高等院校也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各方密切协作,共同努力,争取使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于农业地区的教育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逐步缓解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