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铁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22―03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骤增的趋势,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综合调度能力是其核心岗位技能要求,承担着列车行车组织、调度指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保证乘客安全运输的重任。由于运营调度过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要求学生必须对运营调度各方面的内容及具体实施细节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调度指挥的实际能力,这些只有通过日常调度指挥训练来实现。
在实际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课程教学中,因其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等自身特点,仅依靠现有理论教学和硬件仿真实验的教学手段,难以使学生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大局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现实中运输生产单位出于安全和作业效率的考虑,学生即使在企业现场实习,也很难有机会参与调度指挥方面的实际操作。如何实现学生调度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摆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难题。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场所,是保证落实“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基础平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调度实训特点及岗位能力需求,从虚实结合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基于计算机软件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场地环境、仪器设备布置,采用仿真设备与生产性设备虚实结合的方式,模拟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等,为科学研究、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过程提供实训平台: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既经济又有效的一种途径。
一、实训平台功能定位
作为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岗位技能,运营调度能力实训在整个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调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根据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过程中已开设多门与综合调度能力养成相关的课程,并通过与长春轻轨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建成了列车自动控制、模拟运营沙盘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实训设备。但由于这些设备缺乏岗位系统性、生产环境真实性等不足,只能简单地演示调度工作的相关流程,不能充分地锻炼出学生的职业技能。
为此,在现有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以虚拟仿真形式再现长春轻轨实际线路的真实生产调度场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实训平台建设的功能定位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多门主干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调度的岗位核心能力;二是能够满足教师、学生的科研、实验、实践需要,能够为职业大赛、创新项目、教师科研课题提供运行平台,服务于教学;三是能够为地方区域乃至东三省轻轨、地铁、铁路等相关企业运营调度人员提供人员培训平台,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采用仿真设备与生产型设备虚实结合方式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实训平台,提高生产性实训的仿真化程度,为学生提供“具有企业生产真实产品”的虚实相关的教学环境,可有效保障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大型工作流程、技术密集型岗位的核心技术的培养。
二、实训平台开发建设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的功能定位,结合前期校内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生产型设备,该实训平台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进行开发与建设。
(一)行车调度指挥实训子系统开发
按照长春轻轨某条具体线路(例如4号线),模拟全线车站的车站值班员系统和调度控制中心(OCC)中控系统,能够模拟全线不少于30辆车的正线运营,并且能够设置各种故障实现技能考核。为操作人员提供了一个逼真、稳定的操作环境,同时可进行教学培训和考试使用,可使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得到更直观、有效、全面快速提高,实现OCC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局域操作工作站(LOW)等重要岗位职能的实训。
(二)虚拟列车及运行图编辑子系统开发
该系统与长春轻轨4号线相同,可以实现站场显示、列车显示和调度过程中的报警显示,可以模拟站场操作,可以模拟列车操作、列车自动驾驶与防护,可以模拟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修改及实迹运行图的自动生成操作。
(三)环境控制仿真实训子系统开发
模拟长春轻轨4号线地下部分的三个站点:长春站北广场站一北亚泰大街站一伪皇宫站的环境控制系统。模拟内容包括:大系统、A端小系统、公共区、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模式控制、系统状态图、控制方式切换等功能。能够模拟编制和执行环控系统的运行方式。教师控制中心能够设置各种故障,在故障情况下训练学生指挥整个环控系统的突发事件或事故处理的能力。训练学生对事故、报警认真确认并分析情况,及时通报,迅速指挥事故现场按灾害模式运行。
(四)电力调度指挥仿真实训子系统开发
电力调度系统与长春轻轨线路(4号线)电力调度系统(PSCADA)界面和操作逻辑完全一致。模拟内容包括一次主接线图、通信系统图、平面布置图、告警显示、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归档和统计报表功能等系统功能。
(五)视频监控仿真子系统开发
调度员可以切换监视器所显示的内容,并可以调节监视器所显示场景的水平视角。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熟悉视频监控原理和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操作。
(六)教师控制服务器搭建
教师服务器主要用于教师主导的教学,教师可以模拟多种角色。功能包括:查看和控制学员使用状态,手动设置各类应急故障和模拟事故,设置和维护各类基础数据,管理学生成绩等功能,是整个系统中为教师设置的操作终端。
(七)大屏幕显示子系统
模拟轻轨调度控制中心及站控中心,采用寿命较高的液晶显示屏幕,显示行车、电调、环调、中央监控(CCTV)的实时动态。
(八)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集成与评估
在系统硬件配置的基础上,将城市轨道交通调度各子系统软硬件实现集成,并完成功能测试,并对调度系统平台的职业性、情境性、过程性、交互性与智能性进行评估。
三、实训平台特色体现
当前,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系统由于建设时间短、建设经费制约等原因,存在实训系统岗位针对性、工位配置完整性、工作过程导向性、实训情境创设系统性、功能性与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实训效果有待提高,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系统实训平台。
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调度实训平台,除了具有成本低(软件即设备)、功能全(克服传统设备品种、数量限制)、效果好(学生可反复操作)等优点,其创新性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实现与地铁运营公司(长春轻轨4号线)实际现场完全一致的现场化教学,包括控制软件、技能要求、标准化工作流程等,让学生熟悉岗位要求。二是可实现理论知识和专业内容的实训和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地铁实际运营过程中,调度指挥系统的所有专业术语及其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控制过程和原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实现调度应急和非常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地铁调度指挥过程中的各种应急状况的处理,如火灾疏散、电话闭塞、车站设备故障、停电、列车故障等应急状况处理,实训流程遵循地铁地铁运营公司的应急预案,与实际运营现场完全一致,能够到现场就上岗。四是可实现学生现场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熟练使用和操作地铁实际线路的调度指挥系统软件,完成各种常规和非常规操作。可实现学生全面熟练掌握地铁运营管理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结构、内容、网络状况和工作原理,能站在理论高度,对运营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
四、实训平台建设途径
采用模块化开发模式,重点开发行车调度指挥、虚拟列车及运行图编辑、环境控制仿真、电力调度指挥仿真、视频监控仿真以及大屏幕显示等六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的开发集成。同时,以现有运营调度相关生产性设备为接口,结合场地环境、仪器设备布置,将ATC系统、模拟运营沙盘等调度相关生产性设备进行接口并人开发。平台分模块开发流程如图l所示。
孙晓梅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
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长春市与全国其它大中城市一
样,也迎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时期,根据长春市建设总体规
划, 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 (2003 年-2010 年)
轻轨 3、4 号先工程的建设,运营线路总长 52.1 公里;正在进行
第二阶段(2010 年-2020 年)地铁 1 号线和 2 号线的建设工作,
建设里程 41.98 公里;预计 2020 年-远景年,长春市地铁将完成
地铁 5、6、7 号线和其他线路的外围直线建设,线网里程将达到
256.9 公里,基本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
合交通体系。按照城际轨道交通每公里需运营人员 16 名,地铁
每公里配备运营人员 20 名推算,到 2050 年长春城市轨道交通运
输企业将需要运营管理人才 5000 余人。
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宗旨,2012 年 6
月,我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学
院,在过去订单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基础上,把企业文化和学
校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和学校办学模式、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深
度融合的一种“双主体”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
向介入、资源互用、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在这种双主体合作办
学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
准制定、专业学生认识实习、教师企业实践、共建实训基地等多
方面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一、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走访调研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同长春轨
道交通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运营公司领导和站务工作人员进行
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为:城
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将本专业的主要就业
岗位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客运岗位,包括:站务员、售票
值班员、厅巡站员、客运列车长等;第二大类—行车岗位,包括:
车站值班员、列车调度、调车员等。
在专业调研基础上,由学院领导、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依据就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方案: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了以公共基础
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根
据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确定了 6 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本着职业教
育理论教学“够用、实用”的原则,确定了理论课程 1108 学时、
实践课程 1388 学时的课时分配,注重学生实际岗位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重日常同企业的沟通联系,企业专家在专业定位和
规划、专业级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建
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通过
召开研讨会、开展行业调查、毕业生跟踪等方式,科学合理地对
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正,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试模式,
使毕业生满足社会、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及顶岗实习
在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沟通和安排下,于
第一学期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业认识实习,针对本
专业学科渗透性强的特点,安排学生深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湖不同岗位进行认识实习,在企业专家的精彩讲解下,学生对轻
轨运行原理、站厅设备使用、行车调度工作流程、票卡管理工作
以及未来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等有了更加
感性形象的认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就业信心,很大
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于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在轻轨 3 号线沿线各车站进行了为
期三周的客运顶岗实习,学生在各车站督导员岗位上进行顶岗锻
炼。在一学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轨道交
通客运服务、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
轨道交通站场与枢纽等专业知识,通过这次顶岗实习,学生将这
些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岗位中,逐渐深化并融会贯通,并通
过与车站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学习,学习并掌握了本岗位工作纪
律规定、工作要领、服务技巧等岗位能力。在切实提高了学生专
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深化了校企合作。
三、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每年安排教师进行为期
一个月的企业实践活动。深入到朝阳桥 AFC 票务管理中心、行车
安全监管督察部门、通信-信号-供电中心、临河街站等部门现场
跟班学习、以及轻轨 3 号线沿线跟车学习,切实提高了青年教师
的一线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提
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表现力和驾驭力,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
效果。
四、合作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平台
从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出发,同企业共同建设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管理实训室”,可提供行车组织、调度组织、客运站接发列车等
模拟仿真平台,满足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要
求;二期建设 ATC 实训室和 AFC 实训室,分别完成轨道交通的
OCC 指挥调度系统模拟及轨道交通车站票务系统模拟实训。目
前,部分实训室已投入教学使用一学期,有效提高了本专业的实
践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总结
作为轨道交通企业的服务窗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部门
承担着繁重的售检票、接发车、客运组织、行车组织、运营安全
管理、车站设备设施运用等工作任务。因此,要求岗位工作人员
除了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处理突发事件的
应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吃苦耐劳等岗位能力,这些在学校
课堂中无法实现。借助“双主体”办学的大好时机,从优化配套
管理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校企共建平台三大方面
入手,逐步建立“站段集团”纵向深度递进、“学生实习与
就业师资共建共享企业职工培训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横向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7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93-02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它把校企不同的教育环境、资源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是,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合作模式多样,同时合作广度、合作深度又有所差异。“校企联合办学”是校企合作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其适用性、企业参与模式、合作层次、实施内容和途径等方方面面,都尚待各高职院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一、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九种形式,即“订单式”、“2+1模式”、“工学交替”、“全方位合作”、“实训――科研――就业”、“双定生”、“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以企业为主的合作”。[1][2][3][4][5]将各种模式综合起来,校企合作根据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教学条件合作
这种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为,在企业建立学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仅处于辅助地位。企业只需按照学校提出的校外实习要求,提供生产设备、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此种校企合作,企业基本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监督等。人才培养工作完全由学校自行进行。对于毕业学生,合作企业有可能会选择部分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属于此种类型。
2.人才培养合作
在这种校企合作中,由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招收学生,也可以在新生中选拔,来组建“订单”班级,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完全介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参与“订单”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在设备、技术、培训、师资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根据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环境,按照合作企业的需求对学生的技能、知识进行培养,并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等方面,从而提高“订单”班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合作企业未来劳动者的素质。
3.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联合办学的合作模式,是企业向高职院校注入设备、资金、场地、技术、师资等形式进行联合办学。合作企业以主人的身份深度参与办学,分享办学效益,使得学校与企业成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共同培养行业企业所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合作企业不但要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还要介入与产业或部门相结合的培养任务。校企联合办学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合作模式。
以上三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本质区别:学校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和参与的深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运作
以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从2007年至今,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密切合作,经历了教学条件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校企联合办学三个发展阶段。尤其自2010年起,开始校企联合办学,成立了由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四分公司和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从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完成。
1.机构和制度的构建
校企联合办学中,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很重要。校企双方共同构成的专门机构,才能实现校企合作健康的对接。2010年,学校成立了由学校教学院长、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为主导,学校系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人员组成的协调机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作为设在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下的二级学院,由校企双方领导共同负责,由学校教学院长兼任院长,原系主任和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担任常务副院长,全面负责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日常教学工作,专业教师团队由学院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的能够巧匠共同构成。
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日常运作中,建立了联合办学相关的规章制度。校企双方领导层定期协商,交换意见,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合作处于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状态。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双方工作责任和义务,如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实习安排及就业等问题,确保办学的顺利展开。
2.联合招生
联合招生是校企联合办学的前提,从入口就控制生源是企业满足企业所需要的条件。2010年4月起,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确定的联合办学招生方案,根据企业的用人条件,对考生的户籍、身体条件等进行了相应的限制,保证生源满足企业所要求的硬性条件。借助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良好形象、信誉和影响力,以高考前宣讲座谈等形式,让考生全面了解学校及企业,全面认识联合办学培养模式,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招录新生260多人,占学校总招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录取分数线比划定分数线高近20分,实现了招生“入口畅”。
3.联合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结合实际,确定出一套重技能、重素质的符合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学团队多次到企业了解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学校企业的文化和先进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达到高度一致。自2010年3月―2010年6月,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多次组织校企双方相关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研讨,共同确定了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校企联合办学特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二是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面,采用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以学校为教学主体,企业辅助,主要完成高职基础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专项技能的培养。第三年以企业为实践主体,学校辅助,主要进行岗前综合培训和顶岗实习,学校辅助学生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学生通过“2+1”模式的培养,毕业后即成为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方面,是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通过职业着装等,营造的“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校企互动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担任学校就业指导顾问,定期开展就业讲座、就业咨询,提前向学生渗透企业的文化。通过三年系统的教育,使学生完成专业认知感、职业认同感、企业归属感的培养,毕业后即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利于学生在企业内的可持续发展。
4.实习与就业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都能在合作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并且只要能够完成学业,而且没有不良品行,即可到合作企业就业;合作企业每年都可根据自身需求从顶岗实习、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学院将优先确保予以满足。2010级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
5.师资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聘请企业负责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参与学院专业建设与开发、制定教学计划、编写专业教材。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将企业先进技术引入到实践教学中。2011年12月,校企合作编写出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学院教师也有计划地轮流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半年。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教学的前提下,校企双方互派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做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场所等资源的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三、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联合办学,调动了企业直接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在设备、技术、场地、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学校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初现成果,也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实力的提升。
1.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院和企业共同投资,共同建立了校内实训试验室,用于学院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与考核。
2.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院的办学定位更加清晰,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质量更上层析。带动了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学校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3.学生就业得到解决
校企联合办学解决了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现状,实现和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对接,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题。
4.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企业从学校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提高了人才的储备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完善联合办学制度
要实现联合办学的可持续化,需要完善的办学制度支持。应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联合办学机制,不断修订和完善校企联合办学的规章制度。
2.联合办学经验推广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成功实践,为学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提供的范例,今后可将在学校与其他企业合作办学中广泛推广经验。
3.人才培养的进一步优化
通过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教学成果、技能大赛成绩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
五、总结
总之,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进程中,应通过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零距离、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零距离,切实增强校企联合办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实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程江平.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9):40-42.
[2]钟石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切入点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5):50-51.
[3]张丽.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与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2.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企业、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市政交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不同于铁路旅客运输管理。铁路旅客运输管理是在铁道部的统一领导下,依照《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来统一作业标准。而城市轨道交通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每个轨道交通公司都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办法,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广州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等。为了能让受到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进入轨道交通企业就能独立顶岗,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2003年开始,就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我校下单,至今已有8年的“订单”培养经验,为职业院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和收获思考。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的一种。
(一)轨道交通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共商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师资等方面充分尊重轨道交通企业的要求,在广泛听取轨道交通企业对一线技术型运营管理人才智能结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够用,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提出课程设计框架,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和轨道交通企业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
(二)加强师资力量,聘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
师资力量的确定上,专业师资除了本校的高级讲师、讲师及助讲(均为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外,还聘请了轨道交通企业的专家在该专业任兼职教师。同时每年的假期,专门将专业老师安排到不同的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跟班顶岗实践学习,加强老师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工作的关联性,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
(三)轨道交通企业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的学生,一进校就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本轨道交通企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迅速完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树立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在开班仪式上由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向学生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公司每学期至少一次派人来学校举办针对性强的讲座或报告,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线路目前的修建情况和公司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由于校企互动,使教学更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现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变了学校的整个风气。
(四)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毕业后能去国有企业工作,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劲头十足,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自信,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最有效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首先,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合作有一个从了解到信任、再到合作的过程,有一个从培训员工到培养员工由浅到深的过程,有一个从单纯的人员互动到项目互渗,实验室共建的由点到面的过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也不仅仅是轨道交通企业的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流程的一整套培养安排。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双方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职业操守、就业心态等有一个磨合、协作、探索的过程。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局限性,我校对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信息库的建设与订单企业合作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原则,以实现校企“双赢”为目的的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你冷我热”的现象,学校对校企合作很热心,而企业对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冷冰冰,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信心,主动出击,做好基地建设,
1.建立基地信息库。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哪些城市规划了修建地铁,这些城市的地铁规划详情、就业信息、地方特色等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库,为开办不同城市的地铁订单班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寻求潜在的“订单源”。我们要对信息库里的基地进行一番分析,物色与自身办学实力相当的基地,主动与他们接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人才消费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他们也急需物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不再一味追求学历越高越好、能力越强越好。职业院校需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合作的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不断地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深化与下单企业的合作。项目互渗是合作的平台,校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实验室建设、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项目合作;人员互动是合作的基础,高讲下车站,站务员上讲台,学校对企业在职员工及未来员工的培训;工学交替是合作的方式,从教学的时间上和内容上进行工学交替,职业意识上学生与学徒的交替。
(二)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与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相结合。
学生一进校门就按“订单”进行全程培养的模式,周期较长(2-3年),优点明显,但局限性也明显,如:企业和学校投入大的同时,企业和学生本身都变数很大,存在无法兑现承诺的风险。针对这一模式的不足,我校在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的同时,推出了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可以选择在学生进校后,毕业前一年下单。如我校的“宁波地铁订单”与“青岛地铁订单”均为全程培养,而“广州地铁订单”、“成都地铁订单”和“重庆轻轨订单”均为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进行“订单”培养的多层次培养方式。
(三)单一的招生模式“订单培养”与多方式招生模式“订单培养”相结合。
单一的招生模式是指在我校范围内或本省范围内与轨道交通企业选拔相对较优秀的学生进入订单班培养,如我校的“广州地铁订单”和“成都地铁订单”班。这种单一的招生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生,如:学生不愿到外地工作,或者去工作后不能适应外地的生活习惯,从而造成学生不能长久地为企业服务,浪费了企业和学校的培养资源。针对这种局限性,我校对订单培养学生的招生范围扩展到地铁所在城市,与地铁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招生任务,如我校的“青岛地铁订单”班的学生均为青岛生源。这样既能解决当地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又能改善前面所述的局限性。
(四)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的跟踪调查相结合。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获得合格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标准,进行评估。学校还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从而为今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模式培养,从根本上做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成为职业学校与轨道交通企业之间最直接、最紧密、最有效的合作形式,并使这种形式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它在社会教育和经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实践和理性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
[2]姚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07,4,(2).
[3]崔国成,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物流科技,2010,(9).
[关键词]学生 动手能力 授课方法 教师素质 教学理念 职业道德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劳动者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社会越来越需要层次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给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课题。为此,职业教育应将实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逐步向中高层次技能提升”的大转变。
本人三十多年来都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铁道接触网专业教学和学生实训工作,对学生的实训教学有着自己的一些见解及体会。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中专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一些看法。根据专业不同,动手能力的内涵也不同。以我校铁道接触网专业而言,动手能力主要包括:(1)各种常用工具、测量仪器的应用能力。(2)接触网零、部件的安装调整能力。(3)接触网检修的工艺流程以及技术标准的把握能力。
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训教学是关键
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首要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取决于课程教学自身的改革。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中起指导性作用的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一直以来,职业教育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训教学,这样就造成了在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较大,生产实践和实训教学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职业教育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我校近年来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情况比较理想,这与学校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为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到扎实、实用的技能,增长实际操作经验,学校从“理论够用,操作娴熟”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勤动手,敢操作,练技能,提能力,促就业,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学校教学部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调整实习教学计划,紧跟市场脉搏,及时捕捉技术革新动态,与时俱进,确保实习内容与施工现场同步,并在实习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规范课程教学。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以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为工作重点,按照学生学习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过程,规范课程教学,认真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我校学生多年来在就业方面供不应求就是学校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有力的证明。
三、具有较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从实践教学中获得。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要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仍起着主导作用。这里指的实训指导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实际操作技能、教授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
实训指导教师有熟练、标准规范的技能就能为学生作出准确的示范动作。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动作首先是模仿实训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然后自己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的过程。一方面,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例如在进行接触网线岔调整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线岔调整的方法步骤,还要了解线岔调整的技术标准及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操作,按照技术要求又好又快地完成调整任务。不容置疑,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可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启发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对所学技艺不仅会做,而且明白其中的诀窍,从而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促进动手能力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保证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也就谈不上什么动手能力。因此,实训指导教师在传授技能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教师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对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和提高教学质量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实习教学中,指导教师要起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学生,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动学生。
除了上述素质以外,实训指导教师应能通晓生产实习教学的原则,懂得生产实习的基本规律,掌握生产实习的教学方法,所有这些知识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兴趣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全心投入。实践技能的学习与理论学习一样,需要学生对实习操作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热爱铁道接触网专业,对铁道接触网实习课题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铁道接触网实习任务。这是我们每个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目的。如果说,学生思想上没有准备,练习的目的不明确。那么,学生一开始对铁道接触网专业的好奇、热忱,一下子就会烟消云散,有的只是对实习项目的害怕、厌烦和无奈。这方面,作为一个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与学生谈心时,讲些生动有趣的工作实例等等。其次,要安排好合理的实习课题内容。学生从进入学校时的什么都不会做,到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要领,利用各种工具和仪器设备完成中级工的考核,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铁道接触网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实习课题的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因为每个学生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在平时的练习中,一个班的实习课题内容可以不同,带班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高低,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三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对于专业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所学的东西会越学越多,掌握的技能也会越学越精,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越学越浓。这时,带班教师可以有启发地引导这些学生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的实习项目。这对技能掌握较差的学生也是一个促动。对于这些较差的学生,带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可多安排一些单项课题的训练内容,多辅导、多鼓励,让他们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兴趣教学在实习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五、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实习场地,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条件
培养学生较高的动手能力需要有相应适宜的实习场地,这一点在当前实习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针对实际情况,我校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对铁道接触网专业AT实习场进行了改造。通过改造,目前我校铁道接触网AT实习场的装配形式基本涵盖了大秦线(亿万吨重载线路)以及京津城际(最高时速350km/h)在内的世界一流的铁道接触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使实习教学更具有多样性和实效性,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随着AT实习场正式投入使用,也标志着我校铁道接触网实习场地具备了国内先进水平。
在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实习场地的同时,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近年来,我校定期邀请现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来说明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学好本领,练好技能,不但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次,学校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相关专业教学需要,使学生有机会到施工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我校组织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到如广州地铁、中铁电气化局公司等单位实习,在施工一线,学生见到的是一流的先进的设备,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人人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他们都非常认真对待工作,其中有不少表现好的学生被用人单位留下,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还有机会解决自己就业问题,同时也弥补了学校实习教学资源有限的不足,可谓一举多得。
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尚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实习教学,实习教学应像理论教学一样得到重视。一般来说,学校决不会让正在上理论课的班级停下课来去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例如搬东西或其它事情,但是实习教学就可能不同了。在实习期间常常会抽调一些学生干一些与原实习内容无关的事情,如搬东西、打扫卫生或其它事情,这样就会影响到系统地、全面地掌握原定实习计划的内容。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重视实习教学,严格按照实习计划进行。
2.内容上要严格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纲时应给予充分考虑,合理安排好实训内容。
3.保证学生有足够操作技能训练的工作量。俗话讲:熟能生巧,学生学习某一技能只有通过一定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在实施实训教学任务时,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有一定的训练工作量。
【关键词】传输系统 建设方案 轨道交通
1 概述
1.1 轨道交通行业传输系统的需求分析
对于轨道交通行业来说,传输系统需要完成各种信息、数据的传递,属于承载网络。根据轨道通信系统的业务类型、传输距离等情况分析,轨道交通传输系统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多业务的统一承载;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时延;视频、图像业务高效统计复用;传送网的完善的网管及调度能力。
1.2 传输系统实验室建设的特色
本论文要提出一个既能适应于培训和教学,又能与实际高度一致的综合实训基地方案。
1.2.1 传输系统实验室建设对学校的意义
通过这个传输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作为我校与地铁合作建设的培训基地中的通信综合实验室中一部分;同时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资源库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为通信专业大一学生提供通信系统的认知场所;
b.为通信专业大二学生完成光传输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授课,同时作为通信社团学生实践学习场所;
c.为轨道通信专业大三学生的综合实训环境,与学校其他通信系统互联互通,提供毕业设计场所;
d.为学院老师提供研发环境。
1.2.2 传输系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
传输系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遵循以下几点:
a.作为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现代化综合实验室;
b.开设的实验课程,保证实验室的开课率,满足高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
c.购买的实验设备最大限度缩小实验室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差距;
d.实验设备选型具有可预见性,具备后续升级和扩容能力。
2 传输系统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2.1传输系统实验室建设方案
为了能够展示光传输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功能,实验室建设拟选用4台基于STM-4的SDH光传输标准机架式设备组成标准的环状组网方式,采用的4台设备作为622M环网的节点设备,设备必须支持平滑升级到2.5G速率,以便满足后期对大速率业务的需求,从而建设一个基于MSTP的光传输实验室,此光传输实验平台部分主要用于学校实验教学需求,至少能够满足40名学生同时进行光传输实验操作。同时,基于MSTP传输系统内嵌RPR,参考郑州市轨道交通公司一号线传输系统建设,延伸实验室功能,提供企业订单班教学及企业员工培训项目。
此次实验室建设是采用层次划分模式来搭建的,需要通过这个传输平台,将有线和无线平台连接起来,解决无线和固网的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
2.2 E-MSTP解决方案
传统的MSTP设备能够实现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统一接入、统一传送,同时各业务基于VC通道物理隔离、技术成熟、保护完善。但是由于MSTP设备是刚性管道传输,统计复用能力低,传送IP化业务的效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增强型MSTP即E-MSTP解决方案。E-MSTP是在传统MSTP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加载内嵌RPR数据处理单元,使MSTP设备具备高效的统计复用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传输网络对数据业务的承载效率,实现TDM业务与数据业务承载能力的均衡。凭借高效、灵活、兼容的特点,充分利用既有的MSTP承载资源,从而实现网络快速部署。 E-MSTP方案通过SDH内嵌RPR技术,既继承了SDH技术的优势,又提高了数据业务的承载效率。
2.3可开设实验项目
a.认知性实验:SDH设备硬件介绍、SDH设备管理软件演示、SDH光电口接口参数测试、常见的网元形式介绍、网络拓扑结构设置、网管系统的基本操作、传输系统基础实验。
b.基础实验:SDH 链形网配置、SDH 环形网配置、环带链形网配置、相切环网配置、相交环网配置、MSTP以太网口配置、时钟设置、公务设置。
c.综合实训实验:传输系统基本开局、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组网配置、二纤双向复用段保护环环网配置、自动保护的倒换、通信过程中传输故障分析、传输过程中业务中断的故障分析、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的故障分析、传输过程中出现时钟故障的分析、传输网组网过程中公务故障的分析、网络管理系统连接故障的分析、设备对接故障分析。
3 建设方案总结及后期展望
3.1 实践教学理念的改革
在实验室建设中,融入企业元素,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对早期固定模式的实验进行改革,创建新的教学理念,开设基于具体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对传输系统在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完成传输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给学生创建了一个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几乎一致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2 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传输实验室的建立,将实现传输系统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不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固知识的掌握。通过现场工作环境的搭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协作得到很好的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了传输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3 为学校在通信领域研究提供平台
通信设备从产品硬件上来说基本一致,不同品牌之间有标准接口,能够实现互联互通。这样,此次建设的传输系统实验室可以与学校现有通信系统之间实现对接,作为承载网络完成各种业务的传递,也可以通过与铁路专用调度系统连接,实现国铁调度系统的信息传递,亦可以通过增加RPR单板,完成郑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传输系统功能的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为相关专业老师在通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Abstract: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accordance with the "employment and service-oriented" should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following areas: determine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buil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of curricula and course content;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school; innovative teaching regulatory mechanism.
关键词: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31-02
0引言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2006年以来,按照“学习-实践-研究-优化”的思路,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过三次修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道路上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1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指导思想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办学思路。要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国内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本专业多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时,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①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专业针对性;②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岗位群)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推行“多证书”制度;③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考虑行业、企业单位实际的工作特点;④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把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⑤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⑤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将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⑦坚持创新,根据不同地区、学院、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3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具体做法
3.1 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分析和研究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通过对就业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归纳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同时应结合本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经过多年来对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电信以及铁路行业通信类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本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电信及信息技术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营销等岗位群所需基本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根据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理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重新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优化以后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它们之中又融入了素质培养的要求。
3.2.1 理论教学体系经过几次改革,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也更加符合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本专业新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综合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公共素质拓展领域五部分构成。公共和基础理论课程均以应用为目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做了进一步精选。专业综合课程加强了对通信技术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之更加符合通信技术发展和通信企业实际岗位需要。专业拓展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知识广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新技术,照顾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关心学生在专业及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公共素质拓展课程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创新教育,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2 实践教学体系新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将实践教学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实践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通过设置素质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多个实践课程模块,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包括实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军训、入学和毕业教育、劳动等,总计1590学时,占教学总学时数的53.5%,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有足够的课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了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实现了实践性教学三年不断线。
3.2.3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了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新培养方案一大亮点是推行“多证书”制度。方案中注意涵盖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将通信“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们结合考取“光纤数字通信设备调试工”、“程控交换机整机检验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3个岗位证书,对“光纤通信”、“交换技术”、“移动通信”3门专业核心课规定了考证要求,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还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通信网”3门课程,对学生获取“英语A、B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规定了考证要求,初步构建起了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3.2.4 课程体系框架我们将上述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所涵盖的所有课程纳入公共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三个平台,分别对应于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公共课平台包含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2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专业课平台包含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专业拓展3个学习领域的课程;素质拓展课平台课内外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和军训3个方面的训练。
3.3 课程内容的整合新的培养方案加大了课程标准改革和课程内容整合的力度。根据本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优化了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整合中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①体现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任务,服务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②有利于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需要,并注意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与衔接;③课程设置体现科学性与适时性相统一;④基础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落到实处;⑤校企合作开发新课程,建设精品课,构建“理实一体化”等优质课程资源;⑥特色与创新相结合,保留本专业原有特色及教学成果。通过以上工作,规范了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夯实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3.4 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
3.4.1 师资队伍建设新方案对实施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做了较为具体的规范,从数量、学历、学位、职称、双师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整体要求。按这一要求,本专业在学院支持下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选派骨干教师脱产进修研究生学位,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新技术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选派青年教师直接进入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经过几年努力,本专业建立起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位层次较高,胜任高职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掌握最新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实施,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
3.4.2 实践条件改善按照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需求,近年来本专业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光纤通信、数字传输、程控交换、接入网、通信网络、数字通信、移动通信等多个实训室;开发了实践教学体系中所有实训环节的课程标准,并组织教师编写了对应的实训教材;各实训室均有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配备专任实验人员负责设备、仪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实践教学设备有较高的正常使用率,发挥其最大效益。
3.4.3 校企合作的推进本专业一贯重视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聘请了多位本地铁通、电信、移动等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一起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控,校企合作新课程的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指导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们与企业联合建设了"西安联通校内移动通信基站"和"西安铁通校内电话机房"2个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与中国铁通陕西渭南分公司、中铁电化局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2家企业合作,建立了2个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与专业对口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场地充足,运行和保障措施规范得力,校企合作关系良好。
3.5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管理和监控健全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保障。我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教学管理部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教务处代表学院进行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系部在学校指导下负责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指导专业教研室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实训)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的开发、实施与管理。学院设立教学督导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监督、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工作,形成专家教授与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学院教学质量的运行机制。机构的完善,大大加强了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强化了质量管理力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到严格地执行。
4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又是专业建设中最根本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涉及到高职教育管理各个层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目标的达成有赖于高职教育理念和制度的不断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要把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要不断贯彻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结合学校和本专业自身的特点,树立起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进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新华,陈敏辉.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0,(13).
关键词:职业教育;分层次;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双闭环控制
作者简介:鲍风雨(1964-),男,满族,山东黄县人,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职业教育;王启龙(1984-),男,辽宁沈阳人,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双闭环控制’原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编号:FFB090597),主持人:鲍风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67-0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目前职业院校生源来源广泛、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等方面均差强人意。2006年,总理在永川市调研时曾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对于广大基层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们而言,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功的勇气和动力,成为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分层次教学与评价模式的实施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基于控制论原理,构建“双闭环控制”教学质量保障框架
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无论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撇开各自的质态特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双闭环控制系统有两个串接工作的控制器,两个检测器和两个控制阀构成主副(即内环、外环)两个回路,控制阀具有设定作用。由于副回路(内环)的存在,对进入回路信号的干扰有超前控制的作用,因而减少了对控制器发出的信号的干扰。该系统是通过设置副变量来提高对主变量的控制,系统对负荷改变时有一定的自动适应能力,是一种动态系统。
“双闭环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的一种,由设定、控制、执行、检测和校正等几个环节组成。主要应用于控制参数相互关联的过程,适用于干扰激烈反应比较大和纯时延较大的过程。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同“双闭环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十分相似。通过闭环控制系统反馈原理的运用和因此而产生的自检功能的实现,促进职业院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自我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功能。
借鉴“双闭环”控制原理,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内环反馈与监控和外环反馈与评价的闭合回路(如图2)。
在图2中,以学校教学系统的行政组织为控制点,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教育研究部门是设定环节,教学管理部门是控制器。由教务处、教学系部、教师、学生、毕业生、家长、企业社会、就业质量评价部门组成主回路。在主回路中,就业质量评价部门是检测器,负责收集毕业生、家长、企业、社会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影响和导致设定信号的变化。主回路是定值控制即周期控制,包括设定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等教学文件,根据教学执行过程中各种信号的传送(反馈)进行调整,重新设定教学文件;由教务处、系部、教师、学生和教学质量评价部门组成副回路,教学质量评价部门也是检测器,负责收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实施结果与教学文件设定的偏差,起到尽量减少对主回路干扰的作用。副回路是随动控制,既根据主回路确定的教学文件来组织并保障实施。
“双闭环控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有六个关键环节:设定、控制、执行、对象、反馈和校正。当设定信号进入“双闭环控制”系统中,在常态教学环境下,内环(副回路)和外环(主回路)将依据自身性质调整设定信号,解决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中产生的偏差,实现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前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标准制定、实训教学资源以及师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实训教学环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学生来源特殊性与课程标准固定性面临冲突,难以“因材施教”
一般说来,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一般,家庭经济困难,自律性较差等等,加上毕业学校的层次和类型各异,使得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千差万别。而作为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往往是目标单一而相对固定的,似乎只关注学生全体的“面”,忽视了部分群体的“点”,从而造成实训教学在强调学生具备能力要整齐划一的同时,忽略了能力突出的学生对较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也挫伤了那些能力稍弱的学生的成功欲望。
(二)技能训练广泛性与实训资源有限性存在矛盾,无法“面面俱到”
现代工作世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日趋复杂,越来越强调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技能,熟悉多种品牌、多种型号的工具和设备,以完成各层次、各类别的任务。但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实训设备往往是由省或市级政府统一采购,品牌集中、功能单一、类型不全、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全方位的技能训练。
(三)培养目标层次性与师资能力失调性形成比对,造成“供不应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和生源的特殊性使得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区别对待,差异培养”,也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相对均衡的能力结构,“双师型”即为这一要求的表现之一。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来源十分复杂、能力结构和水平层次不齐、培训和进修渠道不畅等问题始终存在,造成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普遍偏弱,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推行分层次实训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质量管理机制。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执行”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初步认识工作世界、掌握职业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实训教学让那些在应试教育环境里丧失信心的、不擅长学习学科知识、不善于逻辑思维的学生,找到了发挥自己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的用武之地,重新树立成功的信心。面对目前生源学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如何发挥实训教学在提高学生技能学习和树立自信等方面的功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了每一名实训教师面前。
由对上述问题的总结与分析可知,必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考核评价方式上有所转变。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并广泛推行分层次实训教学与评价模式,通过对实训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的细化分层、配备品牌多样、功能全面、种类齐全的实训设备、鼓励教师主持实验实训室的二次开发等途径,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重新树立自信心,燃起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寻找到了获取成功的勇气和动力。
(一)细化实训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考核与评价,树立“人人成功”的教学理念
学校探索将实训教学内容细化,考核与评价进行分层,即在所有学生均有能力完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标准。首先,把实训教学的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依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的顺序将每个项目分成项目层级,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下达给学生的任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级别的项目,才可以逐级进入高一级别的项目学习,直至完成最高课程标准要求的项目。以机械加工实训为例,教学项目先是以生产工序进行横向分层,然后在加工难度上进行纵向分层,学生必须完成所有工序的基础项目后,才能进入某一道工序的较高难度的学习项目学习(如图3)。
在考核与评价阶段,基础项目是合格标准,学生完成了基础项目即意味着考核合格,对于那些做完基础项目、进入更高层级项目学习的学生,其考核标准也并不分为“良好”和“优秀”等,在成绩登记中只标明“在完成(基础/提高/优秀)级别**项目学习中‘合格’”,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清晰地区分开来,又使完成高层级项目学习的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同时避免了完成基础项目学生的自卑感。学校在电工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同时开展了分层次教学与评价。
通过细化实训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考核与评价,所有的学生均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成功体验,同时满足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扩大实训设备种类,丰富实训教学资源,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保证
为了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完成不同等级的实习项目,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职业技能,熟悉多种品牌、多种型号的工具和设备,学校探索出了一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和办法,即在设备采购的过程中,不单纯地追求某种设备的数量,而是尽可量地使设备在保证真实的生产的情况下,品牌更多、功能更多、类型更多。
以机械加工实训中心的数控机床为例,其操作系统就有德国的海德汉、西门子、日本的发那科、国内的广州数控、华中数控和沈阳高精等多家产品。再比如控制气动实训室的PLC控制生产线实训系统,包含自动上料、传输检测、真空分拣、颜色分拣、位置调整、配件供给和装配下料等模块,各模块选用的气缸和可编程控制器品牌就包括了德国西门子、费斯托、日本三菱、欧姆龙、SMC、神视、英国诺冠、国产的气力可,EMC等十余个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品牌的不同型号的产品。实训设备的种类、品牌、型号的多样化,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设备的品牌和型号,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期职业能力意义重大。
(三)二次开发实训室,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分层次教学效果
首先,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接受专业实践的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实训室二次开发指在校内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不再以单纯购买教学用模拟机为主,而是通过购买企业生产性设备零部件,由教师主持或重点参与来组装或改造成适合教学的“真”设备,给学生以真实的工作体验。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教师加深和拓展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我校自主研发的数控车床仿真实训系统为例,该系统采用广州数控218TB操作系统,并以实物介入的形式配置了真实的机床系统面板和操作面板,可完成数控编程、零件加工等所有操作,学生操作时的感觉与真实的数控机床十分相似,与其它数控仿真软件教学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机床拆装、电梯维护、地铁模拟驾驶等实训系统也采取了这种建设方式。同时,每一名理论课教师都依据各自专业的岗位技能分工担任相应实训室的实验员,负责管理实训室并指导其他教师准备和开展实验。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使实训室成为提高广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摇篮。
其次,通过引进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和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从相关企业将高技能复合型精英请进来,对其进行教学基本能力的训练,培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还鼓励教师以脱产、半脱产形式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养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
再次,通过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加强教师和企业界及其他职业院校间的联系,为教师跟踪企业一线生产技术提供了优越条件,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
参考文献:
[1]鲍风雨,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鲍风雨,王启龙.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职教集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2).
[3]鲍风雨,栾燕.基于“双闭环控制”原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1(06).
[4]鲍风雨,杨科举.议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5]鲍风雨,孙秀延,王启龙.“双闭环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下德育工作创新[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学改革 制约因素
Abstrac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is also the key projec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cientific training talents.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constraints
0 引言
独立学院,在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些年来,部分独立学院吸引了许多学生的报考,甚至有过重点线的学生来就读。一些学校,通过高额奖学金吸引高分学子报读,例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对第一名的学生给予三十万的奖励。另外一方面,国家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加大,过去独立学院高额的学费让许多寒门学子选择放弃,但是现在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的颁布,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独立学院。例如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学费高达两万一年,但是对于珠海学籍的学生可以优惠一半学费,同时为贫困学生提供入学绿色通道等。
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很多学校加大力度完善硬件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例如广东某独立学院,通过送房子等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甚至通过高额年薪引进工程院院士等。
影响与制约独立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因素是多样的。总的来说会有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之分。著名学者成长群(2008年)提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发展前景、办学定位、母体高校、治理结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自有研究等方面的制约。张春梅(2009)提到了独立学院与公办学校不同的是,它的办学起步较晚,但是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和创造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在研究中提到了独立学院的发展可以利用现有公立高校的教学、师资、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与充足的社会资金进行合理的资源重组,并以民营的机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型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本课题在分析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归纳与总结了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的制约因素,并为独立学院未来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本课题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相关理论,并为独立学院的办学提供实际参考意义。
1 影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制约因素
1.1 学校的知名度与声誉
改革,发展的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也进入了十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民办学院与独立学院,在招生、就I等领域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影响与制约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知名度与声誉。有一些学校因为知名度与声誉的问题,严重影响着自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甚至给师资引进都造成了困难。因此,独立学院要特别重视和维护自身声誉。
1.2 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管理者的办学思想
独立学院,虽然具有营利性质,但是它的申请者是公办院校,它始终是坚持公办院校对学员的指导与管理。学院的办学定位与管理着的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改革与创新。在任何时候,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要始终是适应学院的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例如某独立学院,在对该校的实训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就要考虑该校的办学定位“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个定位在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操能力。正是因为这个办学定位,该学校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都进行了改善与创新,为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其次,管理者的办学思想,也是直接影响着独立教学改革与创新。例如某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者的办学思想是“打造一个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独立学院”,可知在该校管理者心中,国际化是其办学的重要思想。因此在实际教学改革中,要重点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增加双语课程,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再如,某独立学院校长是研究传统文化,他的办学思想是“打造一个具有国学与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该校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1.3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性因素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高校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目前,影响与制约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因素是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首先,独立学院的教师实践技能性比较差,主要是因为很多学院在聘请教师时,过于注重教师的学历以及理论水平,招聘了大量专业知识扎实的博士毕业生,但是实际操作技能非常差。例如部分会计学教师,连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技能操作都不熟练。这样的教师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改革,假若要培养实践性人才,实际操作技能差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
1.4 独立学院的硬件环境影响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因素
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就要有完善的硬件条件。国内的独立学院,与公办重点大学相比,由于国家资金扶持较少、办学历史较短,因此硬件环境与重点本科是无法相比的。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实验室,设施依然比较落后,例如北京某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验室,远远不及北航、北理工等名校,部分独立学院的各种硬件设备出现大量的陈旧破损状态,例如计算房的电脑很多是坏的,严重影响着实训教学。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以及电气工程化等专业的硬件环境,更是不容乐观,部分独立学院由于硬件环境的问题,将很多实操课程直接改为理论课程,这样难以进行教学改革,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直接影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1.5 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人类与历史的沉淀物。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在教育事业中,文化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的高校受到了国外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今,西方各种理念影响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很多独立学院参考西方高校或者港澳高校的办学模式,整个学校弄得非常商业化,部分独立学院的校园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息。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些学生在独立学院读书四年后,将大学文凭拿下了,但是整个人是非常迷茫的,也有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学校,成为了利益的追逐者,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体现。
2 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2.1 完善独立学院教学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要完善独立学院教学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独立学院,要加大力度对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例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保证计算机室、案例室的资源资源充足,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软件环境方面,主要是从师资力量入手,独立学院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住房补贴、高薪津贴等激励措施,面向全球招聘优秀的教师。例如广东某独立学院,2010年招聘,以100万的年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据了解该校的辅导员招聘要求博士学历,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层次水平。独立学院同时要加大力度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尤其是要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邀请海内外学者给现有教师进行培训,组织现有教师参加专业技能的学习,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加强对独立学院教师的考核,包括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教风师德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等,邀请学生、教师以及名师对各位教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2.2 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很多老百姓或者用人单位认为独立学院就是“贵族学校”“花钱就能上的学校”,因此学生的素质受到社会与企业的质疑。这种现象的持续,将会影响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因此,独立学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一方面,独立学院从宏观方面,结合办学定位与管理者的教学思想,加大力度对校园进行文化建设,例如某独立学院要打造一流国际化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增加国外文化内容,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可以增加一些英语类的主题。这类独立学院,还可以开设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协会,为培养国际化学生提供广阔的舞_。
2.3 增加独立学院公关活动,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学院的知名度与声誉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同时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独立学院要加强学校公关活动,提升学院知名度。例如广东某珠海独立学院,在各校友的支持下设立了“爱心资金”,这笔资金主要是用于帮助在校贫困生,不仅是本校的学生,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可以申请。独立学院,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去做志愿者或者义工,例如某交通类独立学院,组织学生到地铁站、高铁站等地方实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知名度,同时为学生的锻炼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 总结
总的来说,改革与创新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点课题。影响制约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点因素有学校的硬件环境、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还有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等。要进一步加强对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就要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硬件环境与软件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农户的学习氛围,增加独立学院公关活动,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成长群.浅析制约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因素[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89-91.
[2] 陈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浙江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