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就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院校培养人才应该把专业细分为诸多的发展模块,采取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以后,选择不同的模块,既能够让学生把相关的模块学习好,又能够兼顾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也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胜任相关工作。比如,就可以把计算机专业分为软件应用、网页设计、硬件维护等不同的专业模块;把汽车维修可以分为钣金、汽车电路、汽车空调、机修等不同的模块。中专院校的学生通过一年的理论学习,一般都能掌握较好的理论基础,此时他们对今后的就业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就会有一定的想法和设计,由学生自己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模块,并通过第二课堂加强文化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与之相关的实训教学,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感觉到专业不与社会落伍,不与工作脱节。
2、加强学校和企业联系,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模式改革,必须认真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真正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围绕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标准,同一个工厂可能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有不同的人才要求标准。因此,学校一定要深入企业,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结构。
2.1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研究。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训练,了解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发展所需要人才。作为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每年组织教师到比较先进的地区和企业参加调研。同时也经常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对学校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样就能够让学校和企业保持有机地联系,学校可以通过派遣老师主动地深入企业调研,更好地把握企业生产特点,改革教学模式,确保教学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人才的培养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相统一,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较好的技术和知识基础。
2.2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办学,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院校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注重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和企业合作,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丰富的知识理论资源,借助于企业的技术标准、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机会,在具体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确保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同步,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前期阶段可以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后阶段可以到相关企业去工作实践,这样能够很好的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应用能力,确保人才更具竞争优势。
2.3充分发挥招生就业办的作用,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自卑
在近三年的德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道德和法律》这两门课程时,笔者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如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格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也成为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自卑心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自卑心理的表现
我们知道,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进行自我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论文,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部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存在误差,认为自己毫无优点,有的只是一大堆缺点,因此不可能确定什么职业奋斗目标,以后只不过是混碗饭吃罢了,不需要作什么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一部分中职生认为自己有优点,但是优点比较少,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依据自身的条件,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在学习《职业道德和法律》这门课时,其中有一个互动项目,就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同学选出一个代表,大家都写这名代表的优点。这个活动在各个班级进行得都比较成功。但是在所有的班级进行这项活动时,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果选出的代表是班干部或者学习较为优秀的同学,其他同学写的优点他大多都认为比较符合自己,但是如果选出的代表是班级成绩不太好或者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同学,当他(她)听到其他同学写的优点时,他往往认为是同学们在嘲笑他、讽刺他,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认为自己没有优点,是一个“坏学生”,正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自信,导致这类学生在听到大家评价他的优点时,往往有些气急败坏。
以上两个例子突出表现了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存在着极大地偏差,而这种偏差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自卑心理的根深蒂固。
二、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职学生大多都是16—18岁,正是花样年华,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美好时代,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如此自卑呢?通常自卑心理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原因。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人的性格偏差上,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的人,如;小心眼、内向、孤僻和偏见论文格式模板。这种人本能的看不起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明明自己有很多的优点,但总是妄自菲薄,总认为别人就是瞧不起自己,天生就比他人差。在中职学生中,这样的学生有一定的比例,但不是主要的部分。从笔者的调查了解来看,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更多的来自外部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成绩差,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成绩都不太好,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都不是好学生,好孩子。他们学习成绩差,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低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从而造成他们没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应试教育指引下,部分教师对学生只看重分数,而忽视了育人,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学上存在着轻视,教育上存在着歧视,他们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种压力下,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失败者,自卑倾向日益严重。
其次,家庭教育的失败或缺失。
当前,大多数中职生都来自于农村,在他们幼年时,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纷纷外出打工,他们大多都是和自己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我们一般称这些孩子为“留守儿童”。由于祖父母一般都溺爱孩子,对孩子管教不力,加上父母亲情的缺席,使这些孩子根本不可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这种状况下,缺乏管教的“留守儿童”长大后,大多数成绩不好,不太遵守校规校纪,于是经常会受到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的严厉指责。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或缺失,导致学生孤立,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从而走向否定自我的自卑困境。
再次,社会上对职业学校误解的影响。
目前,虽然中职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社会上对中职的一些错误看法仍然存在这消极的影响。“进中职无为,学技术无路”的思想还存在于一部分人头脑当中,由此引发对中职学生冷眼瞧、偏心待等现象。因此,外界舆论的压力也是造成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成因之一。[1]还记得有一次上课,学生说,“老师,咱们学校叫农校,多难听呀,出去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农校的。我以前的同学都很好奇,说农校都是学种田的。我看咱们学校以后要是升格了,可一定要把农业两个字去掉。”学生的话,其实正是社会上很多人的看法。
除上述主要原因外,还有诸多因素。如有家境不如人,家庭经济较困难,互相攀比而产生的自卑。还有的学生认为家长没能力,无权又无关系,做什么事都不如人而自卑。还有的女生认为自己外形不如人而自卑。更需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受其影响,学生之间不比学习,而比外表,这也是造成某些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学生,对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对工作认识不足,当受一两次挫折后,就怀疑自己,出现悲观情绪。当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中职学生,不仅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生理上也会引起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更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三、中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调试方法
那么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中职生走出自卑的泥沼,增强自我认同感,重拾自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实行鼓励教育,多表扬学生。在面对认为自己毫无优点的自卑学生时,老师应该认真地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你没发现,只是你缺少发现的眼睛,或者自我谦虚罢了。老师在任何时候,即便在批评学生时,都应该首先指出学生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当然要用较为委婉的语气指出,可以用“如果你能……就更好了”,或者用一种幽默的语言说出你对他错误的不满,以便尽可能少地伤害学生敏感的自尊心。长期遭到批评和指责的学生,如果能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相信自我认同感会逐渐得到增强。
其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成才观论文格式模板。应该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评价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不是考分而是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那些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平时多给学生讲一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成功的例子,让他们懂得职业教育尽管在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时间与其他普通教育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澄清中职生在人才观上的片面认识,促使他们更新观念,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再次,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寻找自己的潜能。要真正除去学生自卑心理,重塑他们的自信心,就必须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行动,引导学生从已实现的事情得到鼓舞,增强信心。在集体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事情,给学生以表现和施展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有效地克服自卑。
最后,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针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职业生涯规划论文,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通过各种渠道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在面对各种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将自己的不满、困惑升华为斗志,才不会被失望占据了斗志。时刻以“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去开拓人生境界,去积极进取,从而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2]此外,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系统地、科学地、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课程学习,并对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予以疏导和缓解,保证学生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消除自卑心理的阴影,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业,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
总之,教师应根据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挺起自信的胸膛,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应当明确的是,“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教师的职责不是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教会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中职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自卑心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中职教育工作者长期面临的难题,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的成败。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解决中职学生厌学问题,行为不良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只要我们能积极面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重回自信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陈东明,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4)
[2]王健生,学校心理教育全书—自卑的心理调适[M]. 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领导文化研究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到了本世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领导文化对于提高领导素质、提升领导力的重要性,对于领导文化的探讨方兴未艾。遗憾的是,在教育界里,虽对现代校长的领导文化、领导力作出过一些探讨,但是这些仅仅作为学校领导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未能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研究,全面地对学校领导文化的研究还属于凤毛麟角。笔者通过对筛选的65篇文献进行精度分析后发现,目前领导文化的概念已趋于一致,国内的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领导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是有关领导这一特定角色群体的文化,是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如深圳大学吕元礼、邹育根二位教授认为: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在领导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领导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包括领导意识、领导观念、领导态度、领导价值观和领导行为模式等。而作为学校领导文化,除了具有领导文化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学校自身的特点。上个世纪90年代,广州教育科所秋实先生认为:学校领导文化是学校所有领导成员的群体文化。学校领导狭义的概念是指学校一级的领导,即正副职的校长、党支部书记等;广义上的概念,除了上述的校级领导为其上层外,还包括中层(如教导主任一级领导)和低层(如科组长、级组长等)。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学校领导文化是以校长为核心,包括上、中、下三个层次领导群体文化。此观点已被大部分教育界专家学者所认可,沿用至今。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目标与普通中小学有所区别,但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领导文化概念的界定上可以借鉴上述观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文化,是属于领导领域的主观意识范畴,是属于文化领域的非物质文化类型,是学校组织内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行为模式和相对稳定、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既包含组织内法理权利,又包括个人的人格魅力,最终是用思想和行为影响人。
二、学校领导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功能被充分挖掘,但对如何发挥学校领导文化的正面功能的研讨止于泛泛而谈
正是由于学校领导文化是组织内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行为模式和相对稳定、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所以它的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优秀与恶劣必定会影响领导过程中的人、事和结果。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张俊华经过翔实的研究,认为:当前薄弱学校的领导与管理存在两个极端表现:一是校长的领导太少、管理太多,校长承担了许多中层干部的管理职责;二是管理者缺乏视野,领导行为比较混乱,管理粗放、无序、随意,绩效考评缺失。学校领导决定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的文化,领导文化是影响学校改进、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文化。综合各家之言,学校领导文化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导向功能、示范功能、调适功能等五个方面。而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办学上既有着普通教育的共性,也有着其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在办学模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一所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既要遵循办学的教育规律,又要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律,更要贴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让职业教育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并在这样的价值之下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领导文化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领导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构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学校领导通过自身的示范、辐射和引领,能让学校领导层与教职工注入共同的目标感和价值观,把学校组织中的个体力量融汇成整体的力量,从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良好的领导文化一旦形成具有双向调适作用。领导文化的约束规范是软性的、隐性的,一旦形成是稳定的、可继承的。它既制约和影响被领导者,同时又对领导活动具有规范作用,从而有利于和谐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的建设。3.领导文化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学校现代化的进程。领导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将领导视为上对下的“统御”或下对上的“接受”的领导观念,转型、创新为将领导视为上下互动的“影响”的领导观念,有助于“道德领导”等现代学校管理观的形成,有助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待续发展。
三、对于中等职业学校领导文化的建设,重在强调校长领导力的引领和影响,缺乏对学校领导文化建设的体系构建
早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如何使学校体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与“人的终身发展”不和谐的因素,最突出地体现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淡薄,其主要表现有:
1、是学生喜欢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职中的学生好动,吵起来追追跑跑,不亦乐乎,一旦到了体育课上却没了劲,或者自己搞点活动还有点劲,一到体育课上对规定的练习、任务就没有了积极性。
2、是有的学生把体育当作一种被动的任务与负担。如果没有测试,可能连最起码的活动也不乐意,一旦出了校门,可能就不再对体育有什么兴趣。一旦有这样的观点,就是在学校也难以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增强身心健康的目的,更谈不上什么体育兴趣了。
3、是有些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花费精力。在初中阶段教师、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考上重点高中。所以对文化科目抓得很紧,而认为体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文化课教师作业布置量非常大,学生课余负担过重,使学生无法抽身于体育锻炼,殊不知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也就谈不上兴趣培养。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在校学生的家长、长辈,他们往往也因为没有在年轻时重视体育活动,没有养成良好的能力和终身的兴趣,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懂得用体育活动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只凭着年轻就以为自己很壮实,把本可以用于陶冶情操的体育活动时间用来打牌、搓麻将等。由于家长不爱体育,加上“希望孩子考个好学校”的观念,对孩子的锻炼就不理解不支持乃至强烈反对。一方面拼命为孩子买各式各样的营养品补身子,一方面却不晓得让孩子参与锻炼来强身。他们只晓得体育只是“玩玩”、“消遣”,不晓得体育也是一种身心调节,不晓得体育还能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
鉴于以上认识,我相信,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在体能方面要比他们的长辈缺乏潜力,因为他们的长辈可能下过乡,吃过苦,经过体力锻炼,也有一定的意志,而他们的下一代缺少活动和意志磨练,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将更加难以适应。所以我们当今的学校体育,应着力培育学生的体育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日常体育教学的一些尝试,谈谈培养体育兴趣的一些方法:
一、多方激励,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学生升入高中后,都有一种新鲜感,在各方面都有一种“重新做人”的感觉。高中的体育课是怎么样的,苦不苦,有趣不有趣,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不少教师怕学生不听话,第一堂课总是扳着脸讲体育课的规矩,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学生听听高中的体育课不过就是多年来“领教”过的东西,心理上就有了抵触情绪,这样要想培养兴趣是困难的。
针对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在高中体育教育起始中,想方设法使学生对体育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意义是深远的。
1、名人轶事介绍
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明星的成长历程和辉煌成绩以及轶闻趣事,如篮球名星美国的乔丹、奥尼尔,特别是我国的姚明。足球名星巴西的罗纳尔多、英格兰的欧文、贝克汉姆等。另外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奥运冠军的辉煌成绩和他们为国争光的奋斗足迹,如乒乓球名将邓亚萍,跳水名将伏明霞、田亮、熊倪,以及我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得主许海峰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或请学生来讲他们所熟悉的名星趣事,还向学生宣传知名人物重视体育锻炼身体的事迹等等。
2、未来体育
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身心健康是人们的第一需要,未来体育将以健身和休闲体育为主要内容。未来社会一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在工作中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脑力和体力;另一方面随着双休日和各种假期的增多,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加。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也将是一种时尚。有鉴于此,我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中,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
二、多方面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1、精心备课,树立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做严师又要充当益友,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易近人,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觉得体育老师有学问,懂技术、会指导。学生对体育的接受往往从对教师的接受开始。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一开始就要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体态端正、衣着整洁、落落大方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热情洋溢的语调向学生问好。在教学中教师讲解要简洁,语言精炼,吐字清楚,声音宏亮;还可以根据教材情况编一些通俗、简单、易记的顺口溜、口诀等;教师的指导语,一要准确,说中要害;二要用积极性语言,挖掘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同时还要具有广阔的心胸,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多一点沟通与交往,少一点架子与对立;多一点肯定与鼓励,少一点轻视与批评;多一点疏导与宽容,少一点禁令与责罚。在学生练习中发现错误,耐心指导,拉近与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关系是改变教师形象的基础。
2、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要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管一开始有多大吸引力,最终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比如在耐久跑教学时如果让学生经常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单调乏味的跑,学生练习几次后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此对耐久跑丧失兴趣。但如果我们在耐久跑教学中穿插一些图形跑,越野跑,走跑交替等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排除学生对耐久跑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另外在众多的教学手段变换中,游戏和教学比赛是经常采用,并且应用面广。如在快速跑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进行30米跑、50米跑、100米跑等,这样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精神;但如采用一些游戏,象“抓尾巴”、“背向听哨声追逐跑”或采用接力跑比赛等。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使用适当的游戏或比赛,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一般学生的活动能力比较强,但有的学生对体育一点兴趣也没有,因为这些学生都是从农村初中招进来的,由于他们初中时一般只练中考项目,很少接触一些球类运动,所以到高中后,课外活动只好在球场边看其他同学打球踢球。根据学生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按运动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次教学。比如对未学过篮球的学生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首先让他们学会“打球”,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机会,逐步在参与中提高。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如在上“后滚翻”课时,有的同学由于身体较胖或其它原因翻不过去,那么先让他们从斜坡上由上向下滚翻,并给予一定帮助;翻过后,再慢慢的降低坡度进行练习,让学生再努力,再次体验成功。这样学生觉得自己能做,并能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即使下了体育课,即使出了校门,也会自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三、多方合作,确保兴趣培养的顺利进行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靠体育教师“独家经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效果不好,如能得到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那么肯定事半功倍。
1、与学校有关方面的配合与合作
体育兴趣培养,需要有一个体育文化氛围,在创设校园体育氛围过程中,有些工作不是体育教师力所能及,要争取得到学校配合和支持。如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每天播放体育新闻,定期观看体育专题节目,还可以开设一些体育、健康、卫生知识展。每年开展文化体育艺术周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安排体育欣赏,另外还可以组织校运动队和兄弟学校开展校际比赛,扩大学生参与范围。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体育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
2、与班主任配合与合作
班主任老师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一般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班主任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也会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体育教师与班主任老师配合利用班队活动组织一些体育内容的主题班会,还可以协助班主任开展一些班内小竞赛,如班级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等一些小型活动。
3、与家庭的合作
学生是家庭的一员,虽然高中学生不象小学生那样依赖家长,但家长的体育意识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阐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要求家长重视子女的体育锻炼,我们还利用校运动会组织家长观摩,以增强学生家长的体育意识。
[关键词]中国;英国;职业教育;文凭差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于2006年春赴英国剑桥进行了访问,期间对英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有一定了解,英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普通教育曾经引领世界,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在欧盟等发达国家中,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较法、德等国也有一定距离。英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又陆续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政府教育白皮书以及“国家教育和培训目标”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把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期振兴英国的经济。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政府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在数量与规模上,而质量与特色则没有跟上来。我们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该更多地向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学习;而在制度与政策上的国家与政府作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英国。
二、英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文凭差别
为了有效地增加青少年受教育年限,提升教育水准,2001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提出了14—19岁教育阶段的概念。他们认为,14—19岁是人生观及知识、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2001年1月24日时任教育与就业大臣的大卫·布鲁凯特(DavidBlunkett)在经济协会年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随着就业性质和经济行为的变化,拥有灵活的技能和技术的劳动者必须能够保持相应的变化,这对于经济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同年6月教育与就业部颁布的《国家技能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后来的教育大臣埃斯特尔·莫里斯(EstelleMorris)和现任教育大臣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都坚持了同样的观点。2002年4月,教育与技能部《14—19岁,更多机会、更高水准》咨询报告,提出了延长义务教育时间,推进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的具体方案,职业教育被摆在14—19岁教育阶段的重要位置。一是在国家课程中增加职业类课程的比重。继续在必修课中保留科学和技术两个科目,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技术和技能教育,增加职业指导内容。二是建立职业和普通教育的混合考试机制。鼓励学生在14—16岁阶段选择职业方向。这个阶段考试,既可选普通学术科目,也可选职业类科目,由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2005年,设立8个职业教育考试科目。三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公民责权、职业性方面的学习以及广泛的课外活动,例如艺术、音乐和体育。四是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在正式表述中,义务教育阶段的GCSE证书和高中阶段的文凭(Alevels)不再冠以职业的或学术的。如工程机械与数学、艺术和设计等有同等地位。
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和《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国家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地方发展目标。以湖南为例,该省《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5万人,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20万人左右,在校生达到60万人左右;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年培训在职职工200万人次,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次。湖南省教育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了重点打造的“八项举措”,其中一项谈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并举,到2010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含中专)的在校生人数应该大体相当。但职业教育的实际又是如何呢?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普通高中得到发展,而职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却在萎缩。1998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72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58.29%,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54.12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2.86%。1999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上年下降2万多人,2000年比1998年减少约1万人。2000年11月,湖南省对岳阳、常德、怀化3个市的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实地调查,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份额,已从1997年的49.07%下降到2000年的40.15%。2001年,全省中职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37.64%,2002年进一步下跌至35.65%。至于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职业学校离要求更是相差甚远。2000年,湖南省对11所农村中职学校调查,生均专业教学设备为1369元,与正常标准相差254元。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专任教师的42%,比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低19个百分点[1]。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重普教而轻职教,如果政府能从证书上取消二者的差别,统一学历,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2.不断创新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办学体制,设立职业教育的学位序列
中等教育上连升学和就业,下接初等教育,具有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功能。如何实现这双重功能,历来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建立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双轨制,到推行兼顾升学与就业的综合中学,再到实施中学后就业培训计划,英国人从未放弃对中等教育功能实现路径的探索。证书制度的变革是其中重要一环。1994年德林报告(DearingReport)提出,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应有三条出路:直接就业者参加国家职业资格(NVQ)考试;学术升学导向者参加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ALevel);职业升学导向者参加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MVQ)考试。根据英国政府1991年5月《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白皮书规定,这三类证书在国家资格框架内相互融通。其中1992年专为16—19岁青年设置的GNVQ最有特色。它介于普通教育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之间,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的方式,使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通过中介性课程过渡成为可能,构建了普教与职业课程一体化的技术平台。GNVQ一经实施就得到中等学校的广泛欢迎。1992—1999年有189000名学生注册,涉及2000所学校。2002年6月,66000多人参加了中级GNVQ课程的学习,参加初级GNVQ课程学习的人数达到14500余人。2003年5月,英国课程与资格委员会宣布,将于2006年8月逐步以职业课程普通教育证书(GCSEsinvocationalsubject)取代中初级GNVQ。这个变化很值得注意,它标志着英国人又在审视GNVQ实施中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与劳动就业的结合问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定位在专科层次和职业培训、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上。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这种定位,形式过于单一,而且不设学位,没有形成序列。这种短期的教育培训形式在客观上必定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而变化不定,对市场的依附性太强,缺乏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自身没有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名义上为高等教育,其办学条件无论是设备、师资、资金投入等都不能与普通高校同日而语,其生源质量也是最差的。职业教育“先天”就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只是一时应急之举,权宜之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生自灭。职业教育既然是与普通教育并重的一种教育形式,为什么不能设立职业教育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并授予自己的学士、硕士、博士呢?说到底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还只是缓解政府就业压力的一种策略。
3.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正名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体制不顺,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顽症。对这个在许多国家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英国人率先提出了大胆的解决方案。近30年来,英国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几经变化。1991年由教育科学部更名为教育部;1995年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更名为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两部合并从宏观管理层面上解决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此前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教育部和就业部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职能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彼此有着很多矛盾。英国于1986年成立了由就业部领导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政府明文规定,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互通。这无疑侵犯了教育部的利益。后来发生了两部对培训和资格证书及其授予权的争夺战。两部合并后,1997年原教育部所属的学校课程及评估委员会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争夺战也由此而告终。此举不仅得到了本国工商界和学术界的赞同,而且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教育与就业的管理提供了借鉴。同时,两部合并为长期分离的学术和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等值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是职业教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2001年6月大选结束后,教育与就业部又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新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将提高全体劳动力技能水平作为政策核心,突出了对技术教育的重视。新机构成立两年多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归入高教部门,而是单设了职成司、职成处,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放在一起。成人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曾盛极一时,在上世纪末,基本上烟消云散了。现在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引起国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很可能要重蹈成人教育的覆辙。过去,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现在下放到省市,国家连审批都不管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高职院校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方政府对这种很难显示自己政绩的职教工程是只批不管,更不愿意出钱,挂完牌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没有列入教育部门专管,在社会上职业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可。港商与爱国人士对教育的捐献,普通高校、普通中学甚至希望小学都能得到,唯独职业院校从来没有得过一分钱。从理论上说,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千千万万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它的回报率是最高的,也是最需要大力投入的,只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最好的师资才能培训最优秀的人才,但实际情况却是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远远不如先进企业的生产设备。这就好比一个发展中国家培养的学生到一个发达国家去就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吗?一些地方政府宁愿花钱修建一些使用几天,闲置一世的楼台场馆(如一次性使用的体育赛事场所)也不愿给当地的高职院校出资。
4.发展教育事业的自身诉求与教育产业的双重动力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国哈佛大学,排名第二的英国剑桥大学(上海交大的2006年世界大学排名)都是私立大学。按照经济规律,资本的投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据世界有关机构调查,全世界赚钱的行业中,教育培训排在中上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12.3%,在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更是高达20%。在英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剑桥、牛津这样的城市就是靠大学支撑的。每一个中国学生自费到英国读大学(预科两年,大学三年)约花费100万至200万元人民币。英美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学生都要收取比本土学生高得多的高昂学费。留学生交纳的不仅仅是高昂学费,还有生活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带动了第三产业。每一个留学生同时也给留学国家增加了一个就业机会。目前有超过60000名的中国大陆学生在英国接受全日制教育,占到所有欧盟国家中国留学生总数的60%。2006年赴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签证发放数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1%,达到20640份。英国的海外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占到将近15%,绝大多数是自费留学。除了学历教育外,英政府还大力兴办专为非英语国家幼儿提供全日制教育的寄宿学校,以及与之相衔接适合各年龄段的各类学校。据英官方统计,仅英语教学这一产业每年即可为国家积汇10亿英镑。英国还在全球设立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与培训,如英国文化委员会设立的雅思考试和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这两种考试也形成了一个产业。2006年,140000名中国学生参加了雅思考试。中国加入WTO后,教育作为一种跨国服务行业,已经向世界开放。目前,82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约占全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一半)正致力于在中国开展教育交流活动。英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两所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它们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诉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经济上的穷国。我国有13亿人口,近10亿农村人口正在走向城市成为农民工。如何把这样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舒尔茨早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本国教育资本同时吸引外国资金。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开发与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也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兴办教育,招收国际学生无疑是一条传播中华文明与提高教育收益的双赢之路。但时至今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还没有招收过一个国外学生,招生市场眼睛向内抢生源而不能到国外去争取一席之地根本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制约。
实际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职业教育与培训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有资料显示:中国培训教育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IT培训、英语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三大支柱。2005年整个IT教育和培训服务市场销售额达到41.49亿元,并仍然保持着年增长率30%以上的发展势头。当前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预计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五六年中,我国婴幼儿教育市场消费额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2]。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这也说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投入,也有产出。但必须投入在先,产出滞后。
[参考文献]
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市场化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有些职校企业能够依靠优势继续发展,但是也有许多职校的校办企业由于管理手段、经营方式以及产生的效益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而因种种问题自生自灭,原有的校办企业或者承包出去,或者变成了出租房屋,只收租、不育人;有些校企虽然在办,也达不到中职校企应该实现的育人目标,“产教结合”浮于表面,名存实亡,提高人才质量大受影响。这对于职教发展和实现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极为不利。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劳动者,为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生源,是科学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更加高质量化的重要支撑。
搞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使学生相应地掌握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达到熟练应用本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在本行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兴办校办企业,实行“产教结合”必不可少。因而,专业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和校办企业,就成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就成为“产教结合”的重要依托。
中等职教校办企业的存在有无必要,怎样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作用,这是关系职教生存、发展和保证质量的重要问题。
中职校办企业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各类教育层次中,都有校办企业,普通高校的企业,主要是为了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础教育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学校创收;而中等职教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中职的校办企业是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校的企业,与教学挂钩,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生产、管理、经营能力的任务。这个任务,在实习教室、在校外实习基地都不能完成,因为学校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距离;实习单位也不可能让学生放手施展才能。在校期间,获得真正的实践能力,只有在自己的企业里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锻炼,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固然,实习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场所,但那只是实习过程的第一步,没有校办企业的过程,就不能完全落实培养目标。
多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瞄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一线紧缺实用人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无论城市、农村,无论农业、工业、服务业,大批高素质新增劳动者的涌现,促进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繁荣,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校办企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职校办企业是富民兴国的实验田
搞好校办企业,必须把教育目的和经济目的有机结合。企业不能脱离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管理;教学必须依靠企业,既把企业当做必要的教学环节,又要为企业提供人力的支持。因此,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近年,北京昌平农村职业学校把校办企业的建设,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企业隶属于专业,专业实行7位一体:即教学、实习、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创收,统一于专业之下,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主任参与企业领导工作,协调教学与实习性生产的关系,从而,既能加强教学需要的专业师资,又能充实企业的人员;既把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传入课堂,弥补教材的不足,又能把生产问题反馈于课堂,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教学和企业实习结合,企业的事情教学支持,教学的事情企业解决,相得益彰。
几年来,我校汽车修理专业办的汽修厂以及园林花卉专业办的园艺场都已初具规模,在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在两个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把必要的实习课程分别安排到生产车间和温室进行,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车间、教室合一,师傅、教师合一,产品、作品合一,经营、实习合一”。由于是自己的企业,在“产教结合”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全面、系统、实用地把企业的创办、管理、经营、法规、程序、渠道等创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生动、直观地开展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仅我校园林花卉专业毕业生中(有些还在实习中)已有很多人单独或合作,成功地开办了自己的小企业??花店或花场。有的毕业生,不仅在本地开办了花场,还在外地办起了分店。它的直接效果是,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不仅使自己的家庭富裕了,而且带动、富裕了上百户农民,使每亩地的收入从原来的200元上升到千元以上。周围农民热心种花植树,改变了种植结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我们的园艺场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园林设计、施工、维护、核算……合同接踵而至。
“产教结合”给企业和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农民致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仅今年春节期间,园艺场的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汽修厂的年利润已有30余万元。这两个企业,近年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实践能力并经国家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才近千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并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不断地得到了改善。
职业技术学校,有着天然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优势,职校办企业,应该办好而且必须办好。学生不能富,怎能富民?一校不能兴,何以兴国?中等职教的校办企业是富民兴国的实验田,我们应该努力办好它。
下一步,我校要改革校办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股份制改革,使企业在决策、管理及用人机制上更加符合发展的需要。要利用世行贷款,把最新的汽车修理设备和技术引入企业、引进课堂,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求。
我们的实践证明,中等职教的校办企业可以大有作为。“产教结合”的路能够越走越宽。校办企业不能丢。
编后
“校办企业不能丢”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中等职教的校办企业是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结合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就能办好。
曾经红火一时的众多校办企业,现在的确有不少已经偃旗息鼓,究其原因,要么是与专业优势脱钩,要么是管理人员不力,因而缺乏面向市场的竞争优势,进而在竞争中采取逃避态度,不办了事。但同是一个市场,为什么有的企业甚至个体的企业都能发展,而有些职校的业却近水楼台不得月呢?关键是怎么办,谁来办。
关键词:卫生学校毕业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校园一社会协奏曲的主旋律。目前,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以致很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那么学校应正确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卫校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1.2从中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3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如基础医学、护理、检验、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而公卫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1.4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定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一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利一教育,使现有大量中专或中专以下卫生人员的县、乡卫生机构医学人才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一以上,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纲要颁布后,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严竣的考验。
1.5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中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了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卫校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6从学生的择业观看:当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时,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
2中等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中等卫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中等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2.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需要,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学生毕业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以致在众多的职业面前眼花缭乱,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见异思迁面临就业选择,怎样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陡会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焦.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指导和帮助。
一、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信用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信用担保机构风险高度集中,客观上要求分散风险
信用担保业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体现如下:(1)来自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第一,中小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市场风险常常是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其次,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不讲信用等情况仍然存在,信用风险较大。(2)来自贷款银行的风险。第一,信用担保机构尤其是民营担保机构往往被贷款银行要求就100%的贷款额承担担保责任,这就等于将信贷风险全部转嫁给了担保机构。第二,银行往往要求担保机构采取连带责任保证方式,从而使得担保机构的地位非常不利。(3)来自担保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风险。由于信用担保制度在我国尚处发展初级阶段,现行《担保法》对其留下了较多的调整空白,且《担保法》侧重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对作为担保人的信用担保机构的权利保护不够,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担保机构的风险。
(二)信用保险制度是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
信用担保机构有两种风险分散机制:(1)内部分散机制。担保机构可采取增加接受担保企业的数量、增加担保品种、控制单个担保债务比例等措施来实现分散担保债务的目的。但其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规模要求较高,且经常受到协作银行和贷款企业客观需要的限制而难以实施。更主要的是,这种担保机构内部消化风险的能力有限,风险始终滞留在担保机构内部。(2)外部分散机制。外部分散实为风险的转移,即将由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部分转移给其他主体承担。信用担保制度本身即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外部分散机制,所以在担保机构的风险集中时,同样可采取措施将部分风险转移,信用保险机构恰为这样一种选择。
二、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信用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自1998年国家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获得迅速发展。截至2001年底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各种担保机构226家,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2001年7月底,上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共筹集各类担保资金60亿元,通过担保方式为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100亿元。但在另一方面,由上述数据可见,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总额对所获得担保贷款总额的放大倍数不足2倍,这与国外信用担保机构通常10到15倍的放大倍数相比相距甚远。因此,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远没有充分利用。这虽然有担保机构规模小、资金分散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风险过于集中限制了担保机构的代偿能力。所以,信用保险机构的出现为担保机构分散风险提供了良好途径,必然能吸引众多信用担保机构的投保欲望。
此外,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已经开始启动。另外,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中,担保机构已经建立了信用档案,对受保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对不讲信用者,由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联手,不提供贷款及担保服务。该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信用在中小企业的普及,降低信用担保风险的发生概率,使之成为一种可保风险。
三、对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信用保险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基本制度选择
1.模式选择:商业化运作和政府扶持与监管相结合。
政府主导型尽管有利于中小企业扶持目的的实现,但是政府行政运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市场主导型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信用保险机构是以分散风险为目的,这必然限制了商业性公司营利目的的实现,不利于调动其经营积极性。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采取商业化运作和政府扶持与监管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原因在于:(1)我国属于后起国家,资金的积累能力较弱,政府的投资能力有限,所以并不能像日本和美国一样由政府出资,并由政府做主要或者完全的后盾来承担代偿责任。而混合型经营模式采取由政府出资或由政府出资为主,由商业性公司以市场模式运作,一方面可以使政府摆脱繁重的代偿责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但信用保险是以分散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为目的,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这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不利于吸引市场主体从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业务。另一方面,我国的商业保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不具备独立从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业务的能力和实力。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在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还需要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2.赢利目标选择:非营利或者微营利性。信用保险承保的是信用担保风险,与一般保险承保的风险相比,这种风险的发生因受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更难预期,且一旦发生,损失较大,如果以营利为目的,必然要求较高的保险费率,这就会加重信用担保机构的负担,从而抑制了担保机构投保的动力,这与信用保险分散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风险的初衷不符。另一方面,信用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与信用担保制度配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困难,而不是要创造一个营利性经济实体。以营利为目的,不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信用保险是以商业化方式运作的,所以也难免会带有商业特性。即对于经营者来讲,其必然要有利可图,否则就失去了经营的动力,可以考虑通过其他利益机制推动商业经营,如由国家对该部分业务免税、强制有关中小企业的财产保险在该保险公司投保、给于信用保险业务相应的资金补贴等。
3.投保比例的控制:投保的非全额性即信用担保机构并不是将其承担的全部担保责任都投保,而是将其中的一定比例投保,这是各国信用保险制度的通行作法。信用保险机构是为分散而不是全部转移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而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如果将其担保的全部责任都投保,就成了风险的概括转移而不是风险分散,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仍然没得到有效化解。在国外,担保机构一般将所承担的每笔贷款担保责任的60%—80%投保,具体投保比例由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根据每笔担保贷款数额依法确定。
4.投保的强制性。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保险制度属于国家对中小企业资金扶持体系的内容之一,它不具有营利的目的性,而更多地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这一点使之与普通的商业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该种信用保险领域,不能象普通商业保险那样实行自愿投保原则,而强制性投保更有利于实现该项制度的目标。
(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运作的几个环节
1.使用信用保险的条件
为降低信用保险机构的风险,实现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目的,必须对使用信用保险的条件有所限制:(1)有关中小企业必须是符合《中小企业促进法》中规定条件的中小企业;(2)有关中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应有所限制,并不是所有行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都可以用信用保险方式获得贷款,如日本规定只有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的中小企业才可使用信用保险,而金融业、餐饮业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则不行;(3)担保机构必须是为上述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4)贷款资金必须是用于企业的流动资金或者购置设备。
2.申请与审批
信用保险制度的建立大大降低了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压力,因此,实践中难以避免担保机构因放松警惕或者因其他原因而放松了对中小企业以及担保条件的审查,从而加大了保险机构的风险,因此,保险机构必须认真审查投保申请,以降低自身风险。
3.投保比例和保险费率的确定与保险费的支付
在各国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实践中,虽然投保比例和保险费率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根据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和风险特点确定相应的投保比例和保险费率,并随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方式比对所有行业中小企业都适用同一投保比例和保险费率更为科学,我国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如日本普通(一般行业)保险投保比例为70%,保险费率为0.57%;能源对策保险投保比例为80%,保险费率为0.55%。
参考文献:
一、收益性分析方法
收益性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从损益表中只能了解到盈亏额,分析不出因果关系,也评价不出好坏程度。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来评价企业的收益性。企业收益性水平高,意味着企业可获取的回报高,同时说明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合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安全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帐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2.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收入扣减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计算公式:
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销售成本率,其公式为:
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
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对毛利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由生产微利产品转向生产高利产品时,毛利率将显著上升,从而增加净利,提高投资者的报酬率。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年销售净利润/年销售收入
从上式中可知,资产净利率的高低由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决定。资金周转率越高,资产净利率越高,同时提高收益。但若资金周转率过高,则会导致资金不足,降低安全性(流动性)。而且从以上指标分析中可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来增加净利。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即销售退回和折让除以销售收入。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用这一比率可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销售战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净利。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
企业安全性主要是保证能收回本金和固定性收益。影响企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它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相互比较来分析。资本流动性所反映的是到期偿债能力,当然还有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问题。反映投资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支付能力、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凭籍,短期偿债能力薄弱,不仅维持日常交易活动艰难,而且根本谈不上如何计划未来。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表示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还款的保证。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人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因为比率越高,资金流动越畅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越有保障。
流动比率因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无法为各种行业确定一项共同的标准的。一般来说,凡营业周期较短的企业,其流动比率也较低。因为营业周期较短,就意味着具备较高的应收帐款周转率,而且无须储存大量存货,所以其流动比率可以相对降低。反之,如果营运周期较长,则其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投资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与行业平均比率或以前各期比率相比较来判断流动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计算流动比的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帐款+存货+预付费用
由上列各项因素得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在其特定时点可使用的静止状态的资源,是一种存量观念。因为其分子分母都取自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不能代表全年平均的一般状况,而这种静止状态的资金偿付概念显然与未来真正资金流动的情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流动比率仅显示在未来短期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可能途径。事实上,此项资金流量与销售、利润及经营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均未予考虑。
总而言之,企业在采用流动比率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尚须配合其他各项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也是检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反映的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及应收帐款等各项可迅速支付流动负债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预付费用是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例如预付租金、预付保险费等,因在合同中订有不可退回的条款,故其变现能力为零,一般的预付费用也很难收回而转化为现金。存货项目中作为安全库存的那一部分资产,几乎是一项长期资产。而原材料、在制品等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部分存货可能已被抵押给特殊债权人,并且企业在为偿债和清算而被迫出售库存品时,其价格也往往受到不利的影响。速动比率的计算,就是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扣除后,由剩下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应收帐款等迅速变现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除后得到。
一般报表分析者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要维持在1.0以上才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两者中任何一项比率,都可以得到关于短期流动性改善或恶化情况的相同信息。影响流动比率变化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也会影响速动比率变化。一般而言,流动性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不安全。
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合理地筹措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是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条件,是分析企业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有:
(1)应收帐款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分析应收帐款的合理性与收帐效率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是静态地说明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而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则动态地补充说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情况。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短期内收回货款,利用营业产生的资金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流动性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使资金流动安全。企业现存问题中,存在应收帐款因收不回来而形成的呆帐。因此,分析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时,还应结合应收帐款坏帐备抵率来分析。即坏帐备抵与应收帐款总额之比。该比率如逐年增加,企业应注意应收帐款有效性问题,因它必须连带影响应收帐款的周转性,影响资金安全性。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特定期间的存货余额对期间销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存货通过销售实现周转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相当份量。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销售的需要都维持相当数量的存货,如存货不足,不能及时供货,销售就会因减少而导致净利的降低,影响长期偿还能力,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额或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上式反映了与销售量相比,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高,表时存货的使用效率高,存货积压的风险相对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有保障。但存货周转率过高也有问题,如库存水平太低,未设置应有安全库存、经常性缺货、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小,造成库存成本过高。存货周转率过低,通常是企业库存管理不良、产供销配合不好、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减弱资金流动安全性。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中存在劣质积压品,就会影响周转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性,应及时进行改善处理。
(3)长期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从这个比率中,可以看出自有资金的动向,可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反映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一般而言,该比率较低,资金流动安全性较高;比率低,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会降低。在美国通常以1.0做为标准比率使用,如该比率小于1.0说明该企业固定资产全部由自有资金来解决,剩余部分用于流动资产中;如该比率大于1.0,则说明自有资金不足,不足部分由长期债务来解决。企业如以长期举债方式过多地购置固定资产,企业将处于危险边缘。因此,企业往往利用该指标来考核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4)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一般而言,企业的长期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用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运用的基金来支持。因此,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以低于1.0为好;如果该比率高于1.0,说时企业长期资产的一部分是由流动负债来支持的,这样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3.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收益率,是保障企业投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具体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是通过借贷获取的。对投资者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资金收益率低。它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基础,并以较少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若负债比率过高,而企业状况良好,当然可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倘企业状况不佳,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有导致破产的危险。
(2)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以得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1,即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1.由此,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只求其一即可。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了两者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自有资金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与前两个比率意义基本一致,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事实。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得: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1
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1/所有者权益-1=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
同时,这一比率还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比率低,则表明投资者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一些递延借项的价值不稳定。因此,这些资产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应将其从企业资产中扣除,在据以计算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时宜保守一些。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有倒闭的危险时,有形资产是偿债的主要来源。该项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有形资产对其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
三、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业不仅关心投资的报酬,更关心高报酬率的持续性。因此,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成为被关注的另一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宏观经济条件、各种政策规定等竞争环境相同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以提高效益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效益,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投入的劳动、资源、设备、材料等各种经营要素,经过经营者和职工有效地运用,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它用来衡量劳动力与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具体指标有:
1.附加价值率
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最关心的是能否产生高附加价值的问题。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增价值。用公式表示为:超级秘书网
附加价值=税前净利+人工费+资本化利息+租金+费用税金
附加价值的计算,可通过查找损益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来计算。附加价值率是附加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说,越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其产品附加价值越高,净利润也随之提高;反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净利润也就较低。
2.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是附加价值与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总人数
该指标越高,说明劳动利用效率高,创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因而成为衡量同行业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