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第1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船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案例;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38-02

前言

作为水上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是我们日常生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新《安全生产法》要求各级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这给我们企业在如何有效开展安全工作的问题上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即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一、事件分析介绍

首先对事故树的基本概念进行一点简要的介绍(图1):

①顶上事件、中间事件符号,需要进一步往下分析的事件

②基本事件符号,不能再往下分析的事件

③正常事件,正常情况下存在的事件

④省略事件,不能或不需要向下分析的事件

⑤逻辑或门,表示B1或B2任一事件单独发生(输入)时,A事件都可以发生(输出);

⑥逻辑与门,表示B1、B2两个事件同时发生(输入)时,A事件才能发生(输出);

割集:事故树中某些基本事件的集合,当这些基本事件都发生时,顶上事件必然发生。

如果在某个割集中任意除去一个基本事件就不再是割集了,这样的割集就称为最小割集。也就是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组合。

径集:事故树中某些基本事件的集合,当这些基本事件都不发生时,顶上事件必然不发生。

如果在某个径集中任意除去一个基本事件就不再是径集了,这样的径集就称为最小径集。也就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组合。

下面可以通过某航运公司一个事故实例来阐述事故树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并以此来作为开展安全工作的理论指导。

二、事故案例

案例:2005年10月16日15:00时左右,某拖轮绑拖一驳船作业。23:50时,拖轮将拖缆挂上驳船后放缆,17日00:20时正式启航。约航行了十分钟(17日00:30时),驳船驾长倪某某,听到船艉右后锚有撞击船体声,出外查看见锚绞起不够高,就叫水手发车,倪站在船艉右后锚外侧(船舷边距锚1米处)指挥开车绞锚,当锚已就位时未发出停车指令,直至连接锚环的卡环绞到导缆钳开口的横滚筒上(俗称绞过头)才指挥停车。车刚停下,船舶在受风浪外力的作用下,导致了锚缆随锚向船舷边滑出导缆钳,造成了锚缆钢丝先碰倪左腿膝盖以下三分之一处、后压右腿膝盖部位,送医院做右腿膝盖以上三分之一处和左腿膝盖以下三分之一处截肢手术。

三、案例分析评价

这里去除了操作者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因素,主要就设备、环境、作业信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事故树方法对本案例进行图形分析,并对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进行分析,以此作出事故的评价(图2)。

3.1 此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是

(1)X1X8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甲板照明不良;无限位保护装置;(2)X1X10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甲板照明不良;无限位保护装置;(3)X1X11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甲板照明不良;o限位保护装置;(4)X1X8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5)X1X10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6)X1X11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7)X1X9X6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未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8)X1X8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9)X1X10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0)X1X11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1)X1X9X7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给错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2)X1X9X3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甲板照明不良;无限位保护装置;(13)X1X8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4)X1X10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5)X1X11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6)X1X9X5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操作者不懂信号;无限位保护装置;(17)X1X8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未标识安全区域;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18)X1X10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过分依赖经验;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19)X1X11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麻痹大意;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20)X1X9X4X2事件的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酒后作业;海上能见度差;无限位保护装置;

3.2 此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是

(1)X1事件名称是: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2)X8X10X11X9事件名称是:未标识安全区域;过分依赖经验;麻痹大意;酒后作业;(3)X3X6X7X5X名称是:甲板照明不良;未给信号;给错信号;操作者不懂信号;海上能见度差;(4)X2事件名称是:无限位保护装置;

3.3 评价

最小割集是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是造成顶上事件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事故树的最小割集达20组,其中任何一组都会导致顶上事件的发生。最小径集表示事故树的安全性,上述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数目仅有4个,即预防事故的途径只有4种,远远小于其割集的数量,充分说明了该事故树的危险性。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最小割集中均包含两项基本事件,即:锚具与导缆钳未配套、无限位保护装置。事故树的分析理论中有一个概念称为结构重要度,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这两项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最高,可以说设备的缺陷决定了这次事故的发生。因此又必要继续讨论引起设备缺陷的原因就是是什么?人为因素是占了很大部分原因的。从船舶管理者来说,平时对设备维护的重视度值得怀疑,虽然有月度检查,但检查质量是低水平、低质量的。设备维护保养是十分关键的工作,不重视就会引起安全事故

最小径集是制定事故防范措施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上述4个最小径集中可以发现,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控制事故方法也就两种:第一种是使锚具c导缆钳能够相配套,第二种是安装限位保护装置。这两种方法并非要同时做到,而是两者择其一,就可以确保事故不发生。

我们可以再留意一下另外两个径集(2和3),其控制方法要同时做到的四项或五项基本事件,这无疑增加了事故防范的难度,并且3项中包含了“海上能见度差”这一基本事件,此项目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因此可以完全排除这一事故处理方法。2项中包含了两个基本事件属人的因素:过分依赖经验和麻痹大意。安全工作中对人的因素的控制是难度最大的,即使安全工作者都是最顶尖的心理学家,他们同样无法预测人在船舶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而不同的工作环境下人的心理状况以及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大厢径庭的。要使人的行为可控制,在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做好的,即使有再多的培训,但是人的特点决定了最缜密的思维者也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

事故树分析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事故分析方法,其中还包含较多的定量计算,计算的前提是要开展大量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来确定顶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目前本文仅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分析来阐述其对安全工作的指导意义。

第2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塔式起重机,作为建筑施工现场的主要建筑机械,因其起升高度大,覆盖面广被广泛使用,担负着主要的垂直运输任务。同时,又因其具有重心高,危险性大等特点,时常引发安全事故,严重的,甚至发生机毁人亡、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分析塔机的事故类型,重点介绍塔机安全管理,以期更好地做好该项工作。

一、起重机事故现状及分析

起重伤害与事故是指起重机械在作业过程中,由机具、吊物等所引起的人身伤亡或设备损坏事故。据统计,在冶金、机电、铁路、港口、建筑等生产部门,起重机械所发生的事故占有很大比例,高达25%左右,其中死亡事故占15%左右。如表1所示,其中在吊具打击中,有3起脱钩事故,占吊具打击事故的50%;在断绳事故中,有5起过卷事故,占断绳事故的38.5%;在108起事故中,有2起是超载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9%。据统计结果可知,在108起典型起重伤害事故中,吊物脱落打击事故占总事故数的25%,其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20.7%,居首位;其次是断绳伤害事故,分别为12%和12.1%;居第3位的是挤压伤害事故,分别为12%和9.3%。由此可见,吊物脱落打击、断绳和挤压伤害事故是起重机械作业过程中的多发性事故。 塔机事故如图:

二、安全管理

塔机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高效管理体制

制定符合塔式起重机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起重机吊运指挥信号》(GB5082—85)的规定,除矿井提升设备和载人电梯外,使用其它机械作业时,实行全国统一的起重吊运指挥信号。对在用起重机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如存在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消除;维修保养不彻底的起重机禁止投入使用;严格防止侥幸和冒险的行为发生,把好塔机“退出机制”关,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加强安全教育

塔式起重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指挥不当、缺乏经验、考虑不周、捆绑不牢、或司机操作不合理,或者设备有未被排除的故障,带病工作等原因,都可能造成人身或设备事故。因此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安全教育有定期教育和班前教育两种形式。

(1)定期教育。定期教育一般是由厂安全技术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定期(一年或半年)组织全厂起重司机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知识,主要内容是:①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详细解释;②学习交流有关起重机安全技术、检验的知识;③从本厂和外厂的事故例证中总结经验教训;④总结推广本厂和外厂的安全生产经验。

(2)班前教育。班前教育每天由生产班长、安全员、带班司机利用接班前的几分钟时间,向全班司机讲述有关安全生产的注意事项,其内容一般有以下几方面:①交流本班组与兄弟单位安全生产的经验与教训;②指出本班组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交待应注意事项,及时堵塞事故漏洞;③讲述安全生产有关知识,提醒司机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三)强化拆装管理

塔机的拆装是事故的多发阶段,也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拆装不当和安装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的比重。塔机拆装必须要具有资质的拆装单位进行作业,而且要在资质范围内从事安装拆卸。拆装人员要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有一定的拆装经验并持证上岗,同时要各工种人员齐全,岗位明确,各司其职,听从统一指挥,在调试的过程中,专业电工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很重要,电工要持电工证和起重工证。我们通过对大量的塔机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发现我市某拆装单位今年到目前一共安装54台塔机,而首检不合格47台,首检合格率仅为13%,其中大多是由于安装电工的安装技术水平较差,拆装单位疏于管理,安全意识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拆装市场拆装费用不按照预算价格,甚至出现400~500元安装一台塔机,也导致安装质量下降。拆装要编制专项的拆装方案,方案要有安装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向拆装单位参与拆装的警戒区和警戒线,安排专人指挥,无关人员禁止入场,严格按照拆装程序和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作业,当遇风力超过4级要停止拆装,风力超过6级塔机要停止起重作业。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在夜间作业的要有足够的照明,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在夜间作业的要与汽车吊司机就有关拆装的程序和注意事项进行充分的协商并达成共识。

拆装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塔机基础

塔机基础是塔机的根本,它是影响塔吊整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塔吊基础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地耐力符合设计要求,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值的80%。有地下室工程的塔吊基础要采取特别的处理措施:有的要在基础下打桩,并将桩端的钢筋与基础地脚螺栓牢固的焊接在一起。混凝土基础底面要平整夯实,基础底部不能作成锅底状。基础的地脚螺栓尺寸误差必须严格按照基础图的要求施工,地脚螺栓要保持足够的露出地面的长度,每个地脚螺栓要双螺帽预紧。在安装前要对基础表面进行处理,保证基础的水平度不能超过1/1000。同时塔吊基础不得积水,积水会造成塔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在塔吊基础附近内不得随意挖坑或开沟。

2、安全距离

塔吊在平面布置的时候要绘制平面图,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小区,住宅楼多,塔吊如林,更要考虑相邻塔吊的安全距离,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都要保证不少于2m的安全距离,相邻塔机的塔身和起重臂不能发生干涉,尽量保证塔机在风力过大时能自由旋转。塔机后臂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少于50cm。塔机与输电线之间的安全距离符合要求(如图)。

电压(Kv)

距离(m)

沿垂直方向 1.5 3.0 4.0 5.0 6.0

沿水平方向 1 1.5 2.0 4.0 6.0

塔机与输电线的安全距离不够上表要求的要塔设防护架,防护架搭设原则上要停电搭设,不得使用金属材料,可使用竹竿等材料。竹竿与输电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m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强度,防止大风吹倒。

3、安全装置

为了保证塔机的正常与安全使用,我们强制性要求塔机在安装时必须具备规定的安全装置,主要有:起重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高度限位装置、幅度限位器、回转限位器、吊钩保险装置、卷筒保险装置、风向风速仪、钢丝绳脱槽保险、小车防断绳装置、小车防断轴装置和缓冲器等。这些安全装置要确保它的完好与灵敏可靠。在使用中如发现损坏应及时维修更换,不得私自解除或任意调节。

4、稳定性

塔式起重机高度与底部支承尺寸比值较大,且塔身的重心高、扭矩大、起制动频繁、冲击力大,为了增加它的稳定性,我们就要分析塔机倾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一、超载。不同型号的起重机通常采用起重力矩为主控制,当工作幅度加大或重物超过相应的额定荷载时,重物的倾覆力矩超过它的稳定力矩,就有可能造成塔机倒塌。二、斜吊。斜吊重物时会加大它的倾覆力矩,在起吊点处会产生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在塔吊底部支承点会产生一个附加的倾覆力矩,从而减少了稳定系数,造成塔吊倒塌。三、塔吊基础不平,地耐力不够,垂直度误差过大也会造成塔吊的倾覆力矩增大,使塔吊稳定性减少。因此,我们要从这些关键性的因素出发来严格检查检测把关,预防重大的设备人身安全事故。

5、电气安全

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要求,塔吊的专用开关箱也要满足“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要求,漏电保护器的脱扣额定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动作时间不超过0.1s。司机室里的配电盘不得在外。电气柜应完好,关闭严密、门锁齐全,柜内电气元件应完好,线路清晰,操作控制机构灵敏可靠,各限位开关性能良好,定期安排专业电工进行检查维修。

6、附墙装置

当塔机超过它的独立高度的时候要架设附墙装置,以增加塔机的稳定性。附墙装置要按照塔机说明书的要求架设,附墙间距和附墙点以上的自由高度不能任意超长,超长的附墙支撑应另外设计并有计算书,进行强度和稳定性的验算。附着框架保持水平、固定牢靠与附着杆在同一水平面上,与建筑物之间连接牢固,附着后附着点以下塔身的垂直度不大于2/1000,附着点以上垂直度不大于3/1000。与建筑物的连接点应选在混凝土柱上或混凝土圈梁上。用预埋件或过墙螺栓与建筑物结构有效连接。有些施工企业用膨胀螺栓代替预埋件,还有用缆风绳代替附着支撑,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四)细化安全操作,加强监督检查

1、安全操作

塔式起重机管理的关键还是对司机的管理。操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了解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熟悉机械原理、保养规则,持证上岗。司机必须按规定对起重机作好保养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作好清洁、、紧固、调整、防腐等工作,不得酒后作业,不得带病或疲劳作业,严格按照塔吊机械操作规程和塔吊“十不准、十不吊”进行操作,不得违章作业、野蛮操作,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夜间作业要有足够的照明。塔机平时的安全使用关键在操作工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检查维修关键在机械和电气维修工。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2、安全检查

塔式起重机在安装前后和日常使用中都要对它进行检查。金属结构焊逢不得开裂,金属结构不得塑性变形,连接螺栓、销轴质量符合要求,在止退、防松的措施,连接螺栓要定期安排人员预紧,钢丝绳保养良好,断丝数不得超标,绝不允许断股,不得塑性变形,绳卡接头符合标准,减速箱和油缸不得漏油,液压系统压力正常,刹车制动和限位保险灵敏可靠,传动机构良好,安全装置齐全可靠,电气控制线路绝缘良好。尤其要督促塔机司机、维修电工和机械维修工要经常进行检查,要着重检查钢丝绳、吊钩、各传动件、限位保险装置等易损件,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做到定人、定时间、定措施,严格杜绝机械带病作业。

第3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危险点;查找方法;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TM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危险点”分析,从心理学讲,是一种逆向思维,从可能发生的后果去提醒人们注意,因为讲“危险”比讲“安全”更直观具体,更有针对性、剌激性,更易被职工接受,更易引起职工的注意,从而更能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危险点预控就是对电力生产中的每项工作,根据作业内容、工作方法、环境、人员状况、设备实际等去分析、查找可能导致人为失误事故的危险因素,再依据规程制度,制定防范措施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危险点分析、预控是预防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

1 危险点的定义及危险点分析的目的

1.1 危险点的定义

危险点是指易引发人为失误事故的潜伏点。电力作业中的危险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作业环境中的危险点,如施工殊的地理环境、道路、交通、天气等;二是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设备(线路)等物体,包括作业中使用的生产工器具;三是因作业人员在作业中违反安全规程或习惯性违章而构成的危险点。

1.2 危险点分析的目的

开展危险点分析,是从科学技术上把握 生产活动中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运行操作、检修作业中物与人、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说,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是系统安全的补充,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找准危险点是前提,控制危险点是关键,化解危险点是目的。通过危险点分析,可以指明防范的重点,达到安全的目的。这一活动紧紧抓住了“人”这个关键因素,是一种由过去的管结果转变成管因素、管过程的超前预防、超前控制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手段。企业有效地开展危险点分析活动,把人为的、设备的、环境的、管理的等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消灭在其形成之前,充分地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 危险点的查找方法

危险点查找一般采用三种方法:

(1)普查。这是危险点数据库形成的重要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年度安全大检查工作进行;

(2)作业过程中补充危险点。这是危险点动态管理的有效方法,要求作业人员在作业前和班后会中分析、总结,进行补充;

(3)日常巡视。这是设备固有危险点动态管理的有效方法,可以及时补充和消除危险点。

3 危险点的控制方法

危险点控制就是要运用现有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最优的安全水平。可分为:

(1)宏观控制。以整个系统为对象,对危险点进行控制。采用的手段主要有:法制手段(政策、法令、规章)、经济和行政手段(奖、罚、惩、补)以及教育手段(安全教育培训);

(2)微观控制。以具体的危险点为控制对象,对危险点进行控制。所采用的主要手段是整改措施、组织措施、安全技术措施、预警提醒和监护。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可以建立人为失误事故的多层次、立体的控制系统。

3.1 设备固有危险点的控制方法

对设备固有危险点的控制方法主要有:

(1)采取整改措施或在设计、选型、安装中改进,消除危险点;

(2)从设备防护和人体防护两方面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险点;

(3)采用设置警告标志,固定隔离措施、设安全防护围栏或设定安全距离等方法,隔离危险点。

3.2 作业过程中危险点的控制方法

对作业过程中危险点的主要控制方法是开展程序化、规范化作业。这是实现人为失误事故控制的关键所在,其控制措施为:

(1)制订作业标准、安全操作规定及危险点控制措施,规范人的行为,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充分运用现行的安全规章制度,如“两票三制”等,将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停电、验电、接地)、各种警告、预警提醒等,应用于标准化作业的每一环节,达到对危险点的控制。

②危险点控制措施应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为防止继保"三误"事故,应针对具体保护制订二次作业安措卡,明确与保护工作相关联的保护应做的安全措施。

③作业标准应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由于生产实际情况千变万化,通用的作业标准往往很难达到全面控制危险点的目的,所以应制订切合实际的作业标准。

(2)为使员工自觉遵守作业标准、安全操作规定及危险点控制措施,必须经常不断地对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加强现场安全监督的力度。

第4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 事故 分析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D8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68-2

我国大地拥有很多煤炭资源,这些资源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探测的可开采煤炭资源有限,大量的煤炭需要进行开采,服务与社会,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安全问题十分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如果煤矿安全无法保障的话,煤矿行业的发展会减速,进一步减慢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是因为煤矿开采本身具有特殊性、复杂性,这对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的煤炭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探究。分析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查找原因,总结教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这一探讨性研究将推动煤矿开采事业的大力发展,也将推动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1我国煤矿开采的现状

煤矿开采的过程十分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但是这些年我国在不断开展煤矿开采安全教育活动,提升煤矿开采技术含量,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煤矿开采事故发生的概率还是较大,特别是瓦斯事故、透水事故等,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目前我国煤矿都需要进行地下作业,地质状况较为复杂,而且设备科技水平含量不是普遍很高,有的煤矿设备简陋,煤炭专业人员不足等,这使得我国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到现在为止,我国经常出现煤矿安全事故的一般是乡镇小煤窑。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以下的一些原因,比如: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没有进行有效地监督;监督单位没有对煤矿的开采实施实时监控,还存在隐瞒煤矿事故的情况;安全生产的意义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等。在一些地方煤矿企业,还在采用一些较为落后的开采技术,使用简单的生产设备,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对员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

2煤矿开采事故发生的原因

在煤矿开采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安全意识淡薄

在一些地方煤矿开采企业里面,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水平有限,没有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没有首先考虑安全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利益问题,存在侥幸心理,有的时候会隐瞒安全事故。当煤矿掘进的时候,没有按要求通风,排除瓦斯,导致巷道内的瓦斯超标,管理人员在知道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侥幸心理,并没有进行立即处理,随之出现瓦斯事故。例如:2001年5月25日23时原平市轩岗镇黄甲堡村里沟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26万元。分析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5方面原因。第一,矿井风量不足,该矿应该配风至少500m3/min,但实际配风只有140 m3/min.不足三分之一;第二,局扇安设位置不当,产生了循环风;第三,风筒漏风严重,导致工作面风量不够,瓦斯积聚;第四,瓦斯检查空班漏检,三班只有一个瓦斯检查员,且当班瓦斯检查员没有下井;第五;工人没有安全意识,在井下吸烟,引爆了积聚的瓦斯。

2.2管理不到位

很多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管理存在松懈的问题,有些管理人员没有重视现场的管理,抢进度、赶工期表现突出,管理工作一般只是流于形式,有些问题或隐患是上级部门检查提出来才勉强整改,本单位的管理很不到位,认为看惯了、干惯了,已经养成习惯性违章,管理不到位和不专业,管理松散。往往是事故发生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明显的违规指挥。例如:2002年5月21日8时30分宁武县马连沟煤矿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分析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5方面原因。第一,领导违章指挥,命令工人进入危险区域作业;第二,职工缺乏安全意识,自主保安意识差,明知有大量有害气体涌出还要下井作业;第三,火区管理差,安全检查不到位,对有害气体认识不足;第四,对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少,工人素质低,不能按章作业;第五、镇政府及煤炭主管部门安全检查不到位,监督不力。

2.3缺少基本的培训

煤矿发生安全事故还因为没有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在矿难中大部分的受害人员都是井下作业人员,他们除了了解瓦斯的浓度不能够过高之外,其它的安全知识基本上不了解。还有研究调查显示,在一些偏远的煤矿,大部分的下井工人都是当地的农民,这些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就很低,而且不了解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这些人安全意识淡薄,而且在遇到灾难的时候无法做到随机应变。

2.4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

安全管理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制度,还有一种是外部制度。外部制度指的是国家关于煤矿安全开采方面的法律法规。外部制度虽然有了,但地方的监管还有好多疏漏之处,对制度的执行不够严格,一些地方的煤矿企业正是利用这些监管不到位,偷干、蛮干。有了问题煤矿企业只需要缴纳一定额度的罚款就能够继续经营生产。有的煤矿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完善,追求利益最大化,安全设施投入少,缺乏完整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不足且管理水平不高,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安全生产的现象时有存在,这些企业的管理基本流于形式,这样安全生产很难保障。

3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就需要煤矿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这包括了三个方面:立法、执法和守法,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基本要求。在有的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讲原则,不执行有关制度,监督管理流于形式,管理松懈,好人主义严重,这样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且贯彻到位并严格执行,该处则处,该罚则罚,该停则停,这样才能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3.2改进工艺,更新设备

煤矿开采过程中除了监管不力造成事故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艺简单,设备简陋,面对复杂的地质状况无法适应,工人的安全也无法保证。因此,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开采设备及工艺,不断对采掘、运输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适应煤矿井下复杂的环境及特殊的地理条件,给员工创造一个较好的作业环境及场所,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要减少甚至杜绝不安全的人为因素,首先需要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对煤矿企业的三项人员及其它员工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在企业中开展全方位安全教育培训,首先使每一个人都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其次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安全及社会的稳定。企业还需要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专业水平,保证知识水平和时代接轨,才能真正实现安全高效发展。

3.4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煤矿企业内部的安全管是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管好的,关键的有完善的制度,且制度的执行要严格,人与人、部门之间互相协调与配合,现场管理到位,重点区域重点地点重点管理,坚持领导带班值班,坚持定期不定期隐患排查,把问题解决在现场,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实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树立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的理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的煤炭事业献计献策。

第5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水利工程规模较大、工程周期比较长,施工难度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施工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安全问题,必须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下文将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不同于一般的民用项目施工,并且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筑环境比较偏僻,缺少完善的交通设施,而且有着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所以对地基处理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应采用特殊性的地基处置对策,存在较大的施工难度。

水利项目工程通常建设在河流、湖泊与沿海区域,因此建设不但应考量主体建筑工程建设,还应依照自然环境与项目施工标准从事辅助设施与配套项目建设,例如截流施工、导流处理、水下施工等。同时水利项目的涉及面比较广,对其进行集中管理难度比较大。另外,水利项目需要完成防潮、泄水等处理任务,且工作环境不佳,因此,针对水工建筑可靠、抗冻、抵御腐蚀的水平具备较高的标准要求,应利用专项施工处理方式与对策,方能保障项目整体质量水平。

水利项目施工建设同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体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以及较高的施工强度,较多项目不但要应用枯水期进行施工,还要应对建设过程中的渡讯或是防洪等有关事项,为此应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通过有效的组织建设,良好的温度管控对策,保证项目整体质量。

二、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

1.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一,其中有很多农民工,由于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其缺少具备的工程安全专业知识,并且安全意识淡薄。尤其是在遇到紧急情况下,由于不能及时进行救助和防范,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此外,一些施工作业人员不具备特种行业的职业资格,在具体的施工作业过程中,也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频发。

2.水利设施设备不完善

水利施工机械质量不达标,如起重设备的钢索、缆绳不符合国家制定的行业要求、信号装置不灵敏等,这些也会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有些升降机组装完成后边,并没有进行经过调试和验收,而是直接投入使用,进行载重的时候可能出现重物下落或发生其它事故,对施工人员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此外,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加上防护工作不到位等等,如没有按规定设置指示标志,在施工现场的洞口、坑槽附近没有安置警告牌、防护栏等,这些都会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3.违章操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国很多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设备操作人员违反规定进行操作,或者违章作业造成地,这不仅威胁了自身的安全,也严重影响到施工现场其他人员的安全。此外,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很多内容的规范与管理上仍然无章可循,这样既不利于执法人员查处,也无法呈现法律的强制性与约束性

4.安全技术措施存在问题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缺乏工程具体概况、施工方法、场地环境和施工不利因素的针对性,在技术管理上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消除危险,保证施工安全。

三、水利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由于某些原因,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针对问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有效预防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从观念上强化安全意识。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施工人员,都要始终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在工地内部制定内容全面、符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贯彻落实。同时,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要权责分明,责任到人,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安全教育,并逐级监督,将安全与绩效挂钩。与此同时,要严格审查特种行业施工人员上岗资格,确保特殊工种的岗位安全。

2.加强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周期比较长、难度较大、施工环境复杂,安全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在安全事故预防过程中,各个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明确管理的内容,例如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设备的管理、施工环境的管理等,各个部门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定期进行安全工作汇报交流,将各自负责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总结,对为工程安全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忽视安全问题或者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生产事故的员工进行处罚。同时,可以联合水利工程质检机构进行监督,强化行业监管,这也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有效途径。

3.采用新技术,加强技术创新

近年来,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因此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当然,任何工程安全管理控制并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遵循和安全为先、合理预防的原则。主管单位应创建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监督系统,施工单位不但应形成内部安保体系,还应建立相对应的内部监督系统,构成一整套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并全面维护的预防管理体系。水利项目施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一些时候建设强度较大,因此季节因素导致的突发性施工安全事故较多,为有效预防该类事故的发生,缩减造成的损失影响,应对项目有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制定有效的防范管理对策。重点由防护处理、技术以及管控等层面应用综合对策,制定有效的应急管理预案,例如现场进行快速的指挥、组织各项救援管理、及时的抢救各类重要物资的输送,保障通讯联系的及时性,做好后续处理,并及时进行信息。为实现良好的应急救援既定目标,还应依照预定的救援预案做定期的演练,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进行现场的演练,这样不仅能降低安全施工的发生几率,还能有效做好事故的应对工作,有利于将损失将至到最低,最终实现安全、可靠、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如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水利施工的安全管理及采用新技术等等,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楠,裴宗爱,李先管.浅谈提高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对策[J].治淮,2013(01).

[2] 周高桥,仇小红.水利工程建筑项目日常管理探析[J].科技资讯,2013(21).

第6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

安全管理指管理者针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以及协调控制等的一系列活动,以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与职工人身安全。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安全,旨在分析、发现以及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杜绝事故发生和职工职业病,避免经济损失,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促使企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企业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单件性、离散性、劳动密集型等特点,是事故高发的行业,我国建筑行业的死亡率、工伤率居高不下,是继煤炭、交通领域之后的又一大事故高发行业,建筑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类别与时间规律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中的危险因素多存在于高处交叉作业、垂直运输、电气工具使用以及基础工程作业中。伤亡事故主要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事故,施工坍塌和中毒事故等类别,这几类伤亡事故是建设施工中的最主要伤害,死亡人数占每年因工死亡数的比例超过三成。

高处坠落以从脚手架上坠落、在拆除井架时、在临边和平台等作业场所、拆除塔吊时为主要类型。由于在脚手架上吵闹,休憩;悬空作业、探身作业身体探出度过大;饮酒高处作业和不使用安全带;扣件不符合规定要求;施工管理部门忽视安全防护用品的发放、忽视安全检查;施工安全制度不尽完善;没有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恶劣天气作业等都可能造成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事故通常由高空落物、崩块、滚动体,硬物、反弹物、器具、碎屑和破片的飞溅造成。由于工人安全意识差、作业;施工人员违规操作、违章施工;在施工中精力不集中、操作不当、误操作;机械设备的安全装置失灵、安全装置不齐全或存在设计或制造缺陷;采光或照明不足导致的施工人员视角疲劳;施工场地狭小,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物体飞出,极易导致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主要有:施工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低,操作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误操作;施工或操作时未使用合适的防护服及工具,未能合理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机械设备老化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保养维修制度;安全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另外还有照明、通风、温度、湿度等环境方面的原因。

触电事故分为电击和电伤事故。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所造成的内部伤害,电击会破坏人体呼吸、神经系统以及心脏,甚至产生生命危险。电伤是由于电流的热、化学以及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用电知识;防护措施不到位、安全用电检查不到位、未穿戴防护用品;接错电线、相零反接;违章操作、麻痹大意;电气设备年久失修,破损设备线路未及时更换;潮湿的施工环境;紧邻高压操作等等都会引起触电事故。

施工坍塌事故包括边坡失稳引起土石方坍塌事故,拆除工程中的坍塌事故,现浇混凝土梁、板的模板支撑失稳倒塌事故,施工现场的围墙及在建工程屋面板坍落事故。

中毒窒息事故会发生在工人清理污水管时,在人工挖孔桩中、在顶管施工中,在室内取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形中。

从时间上来看,上午6点到9点的时候事故比较多,工作分配、安排任务后工人到各自的岗位上,7:30点以后工作会达到满负荷,但是这个时间段工人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容易出现伤亡的事故。而9点到12点的时候,工种交叉作业增多,工人手头的活越来越多,这个时侯只要稍微有点分心就会发生事故。下午将近6点快下班的时候,工人的注意力又开始分散,极易发生事故。晚上6点到9点,有时为了赶工期,晚上要加班,夜间灯光、环境等各种因素和个人体力、精神下降,也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通过对伤亡时间分布的分析,提示我们可以在事故高峰期的时侯,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这样就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2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成因溯源

2.1 宏观原因

从宏观方面来讲,我国一直由政府主导的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多但不全,执行力不够,建设部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管理不到位,也形成了一定的安全管理真空。

2.2 主体原因

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人的主体,包括管理人员、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操作工人和其他人员等。他们的对安全的忽视是事故的重要原因。比如忽视安全和警告、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危险作业、高速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工代替机械工具违章操作、人为的安全装置失效等都是人作为主体的危险因素。物的主体包括原料、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燃料和动力等。诸如工具、设备的装置结构不良,零部件磨损和老化、材料强度不够;安全防护装置失灵;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等。毋庸置疑,物主体的危险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物质基础,势必造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从而转化为安全事故。

2.3 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不良、不安全的环境往往会引发安全事故,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岩石等自然环境的恶劣变异以及温湿度、通风、采光、照明、噪音、振动、空气质量等工作环境方面的缺陷。事故产生的间接原因是管理方面的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诸如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技术缺陷;安全施工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经费不足,未能执行良好的安全检查或错误的检查指导等不合理状况;未能执行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等原因。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建筑企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消除安全事故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建筑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真正责任主体,只有认真的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明确和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才能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建筑企业内部必须制定包括教育制度、检查制度、技术制度、奖惩制度在内的健全的安全制度,明确各层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严格要求员工必须照章办事,遵章守纪,抛弃主观感觉的错误观念,建立客观的科学的安全观念。从法规、文化、技术、管理等方面有组织的开展系统的安全培训,尤其对农民工的安全意识要特别加以关注,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把建筑安全政策法规与安全行为准则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规范,大幅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此外,要加大安全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减少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 邢哲.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中华建设,2008(02).

第7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一、案情简介

某海关在对一起进口设备案稽查过程中发现,该设备进口商分四次向韩国某株式会社支付了340万美元的入门费和256670.4美元的提成费,该部分费用并未向海关申报。在该公司签订的设备进口合同中规定:“与本合同同时转让的技术及其使用费等内容,双方同意在本合同附件(技术转让合同)中详细约定。附件(技术转让合同)中约定之技术使用费是本合同项下总合同金额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是本合同履行的必要及前提条件。”在合同附件及技术转让合同中规定:“特许权使用费指受让人为获得使用专利、商标、专有技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和其他权利的许可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入门费和提成费。”其中“入门费为340万美元”,“提成费为受让人当年度合同产品的净销售额的4%,以实际发生金额为准”。这些“入门费”、“提成费”或“专利许可费”以“非贸付汇”方式支付,经商务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审批同意的渠道汇出,并没有凭我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支付,是否应对其征收关税需要海关认真核实。

二、案情分析

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该计入进口完税价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我国海关欠缺详细操作性的规定。

(一)特许权使用费的含义

特许权使用费在国际上目前未有权威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第12条的解释,特许权使用费是指使用或有权使用文学、艺术或科学著作,包括电影影片、无线电或电视广播使用的录制品的版权,专利、专有技术、商标、设计或模型、图纸、秘密配方或秘密程序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或者使用或有权使用工业、商业、科学设备或有关工业、商业、科学经验的情报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WTO《海关估价协议》对第8条的解释性说明中规定,特许权费和许可费可特别包括对专利、商标和版权所支付的费用。我国2006年3月修订的《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简称《审价办法》)第41条将特许权使用费的含义解释为,进口货物的买方为取得知识产权权利人及权利人有效授权人关于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著作权、分销权或者销售权的许可或者转让而支付的费用。但是在估定完税价格时,进口货物在境内的复制权费不得计入该货物的实付或应付价格之中。综上,特许权使用费是东京回合《海关估价协议》谈判中较晚才触及的问题,相关规定比较笼统。

(二)特许权使用费计入完税价格的条件

WTO《海关估价协议》第8条第一款列出了应加入到完税价格中的调整项目,规定作为被估价货物销售的条件,买方直接或间接地被要求支付的与被估价货物有关的特许权费(royalities)和许可费(license fees),只要未包括在实付或应付价格之中,则海关在确定进口商品的应税价格时应加入这类费用。《海关估价协议》明确了只要是买方为取得进口商品而必须支付的,无论是直接支付还是间接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都应被加入到出口价格中,但对于“与被估价货物有关的”以及“作为被估价货物销售的条件”都未作出解释。

我国的《审价办法》基本抄录了《海关估价协议》正文中的有关规定:以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时,未包括在该货物实付、应付价格中的特许权使用费需计入完税价格,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其一,特许权使用费与该货物无关;其二,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不构成该货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条件。而对于什么是“构成货物销售的一项条件”,《审价办法》第14条作出了原则性的解释,即买方不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则不能购得进口货物,或者买方不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则该货物不能以合同议定的条件成交的,应当视为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构成进口货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条件。按照海关估价专家的理解,不管买方是否购买了与进口货物有关的权利,只要买方在购买该进口货物时有选择是否购买该权利的权利,通常认为,为该项权利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不构成进口货物销售的一项条件。而对于“与被估货物有关”,《审价办法》只列举了进口商品本身是已包含有某项专利、商标或版权的商品的情形。《审价办法》第13条规定,符合下列四种情况之一的特许权使用费被认定为与该货物有关:其一,用于支付专利权或者专有技术使用权,且进口货物属于含有专利或者专有技术;或用专利方法或者专有技术生产;或为实施专利或者专有技术而专门设计或者制造。其二,用于支付商标权,且进口货物属于附有商标;或进口后附上商标即可直接销售;或进口时已含有商标权,经过轻度加工后附上商标即可销售。其三,用于支付著作权,且进口货物属于含有软件、文字、乐曲、图片、图像或者其他类似内容的进口货物,包括磁带、磁盘、光盘或者其他类似介质形式;或含有其他享有著作权内容的进口货物。其四,用于支付分销权、销售权或者其他类似权利,且进口货物属于进口后可以直接销售;或经过轻度加工即可销售。所谓“轻度加工”,指稀释、混合、分类、简单装配、再包装或者其他类似加工。本案中,技术转让合同明确注明: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是本合同履行的必要及前提条件,显然买方无权选择是否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已经构成该货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条件。同时技术转让合同还约定,技术使用费是合同项下总合同金额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明进口设备本身已含有某项专利或专有技术,所涉及的“入门费、提成费”与进口设备有关。该“入门费、提成费”既构成货物销售的一项条件,又与被估货物有关,符合特许权使用费计税构成要件,同时又未在申报价格中体现,因此应计入完税价格。

当然,如何理解和界定特许权使用费与进口货物有关且支付费用作为卖方销售的一个条件往往比上述案例复杂。如某制药企业进口货物涉及的特许权使用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使用、销售药品的配方和技术所对外支付的费用,即专有技术费用;二是成品药的商标权费用。该公司既进口成品药,也进口原药。对于以成品状态进口的药品,其在进口时的申报价格中已含有专有技术费用,无需重复计税,而商标权使用费如果未包含在申报价格中,应计入完税价格。对于原药的进口,原药的生产加工主要是在国内完成,不能认为专有技术与该原药有关,而是与在境内生产出来的成品药有关,专有技术费用无需计入进口原药的完税价格。而对于商标权费用部分,以原材料状态进口的原药,其国内的生产已经超出轻度加工的范围,因此其商标权使用费亦无需计税。但是如果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是为了取得某项专利权,而只有取得该项专利权,商品才能够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而进口,那么这项支付将被认为与进口商品直接相关。同时由于如果不支付此项费用,进口商无法购买到该项商品,即特许权费的支付构成出口销售的条件,则该项专利权使用费应计入应税价格。

此外,有些国家海关认为,特许权费的支付不针对所进口商品不是一项绝对的标准,美国海关会因交易中明显存在支持“相关性”的因素而改变。比如进口零部件组装整机处理系统,进口商向出口商支付特许权使用费以取得生产整机处理系统所必需的技术秘密。合同规定,进口商为生产整机处理系统必须从卖方处进口零部件,则美国海关认为特许权费与进口的零部件有关。美国等发达国家海关在实践中大量以“个案处理” 做出行政裁定,增加了进口商避税交易的难度。比较之下,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涉及特许权的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处理复杂商业交易的能力或经验普遍不足。

(三)特许权使用费计入完税价格的路径

特许权使用费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专利权使用费、商标权使用费、著作权使用费、专有技术使用费、分销或转售权费和其他类似费用。特许权费支付或计算的形式也不单一:以载体计算并与载体价格合并为货款且同时支付、以载体计算并与载体价格单列支付、以成品销售额计算一次或分期支付或产品销售后另外支付等。企业在财务处理上,特许权使用费可能记入“商品采购”、“原材料”、“制造费用”、“无形资产”、“管理费用”等科目,在进出口过程中往往采用分解价格分签合同的方式进口,而且涉及的企业多以跨国公司居多,增加海关的监管难度。实践中海关可以将特许权费按多种路径计入被估商品的成交价格。除作为特许权费外,还可以将对于特许权的支付看作“实付或应付价格”的一部分或“转售后的收益”而计入应税价格。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特许权费的支付是以进口商对商品的转售为生效条件,该项费用可能被作为转售收益;但如果某项支付不是基于对进口商品的转售,而是基于对含有进口成分的制成品的销售,即付款的相当部分不是来自进口成分,那么该项对于特许权的支付往往不能作为进口商品的转售收益而被认为应税。

三、在通关各环节完善进口货物特许权使用费海关估价的思考

(一)在正式申报前,赋予报关人尽到“合理注意”的义务,并为其创设相应的知法申报的环境。实践中报关的情形远远多于自理报关,报关企业虽然有“合理审查”的义务,但报关企业对收发货人的特许权费状况很难做到充分了解,所以应特别强调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等纳税义务人的“合理注意”义务。比如要求进口商必须查询海关估价的法律法规、海关公布的案例以助其准确申报,或者向接受申报的海关专家寻求帮助。同时,要明确相应的责任制度,规定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可能承担的责任,但要注意防止“合理注意”成为贸易壁垒。当然,对于海关来说,应及时、充分地公布有典型意义的行政决定、举办关企沟通会等帮助进口商在知法的情况下完成申报。对于大型的跨国公司,可以派驻海关联络员来兼顾把关和服务。

第8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需氧量大幅增加,氧气管道输送工程建设也逐步增多。氧气管道运输大多为纯氧,对管路系统的安全要求非常高。氧气的氧化性极强,金属在氧气中被助燃后,会发生瞬间燃爆的人员重大伤亡事故。因此分析和研究氧气管道安全事故机理,加强氧气管路系统的设计、安装、使用、维护过程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提高管氧输送水平,已越来越成为研究人员探索的方向和研究的课题。

二、氧气管道燃爆机理分析

氧气具有活泼的化学特性,除与金、银及少数惰性气体不产生化合反应外,与包括金属在内的多数物质都能够发生氧化反应,而且氧气的浓度、压力越大,反应越剧烈,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具有一定压力的压缩氧气在输送过程中,流动的氧气极易与管路中的油脂、铁屑或有机物发生碰撞、产生摩擦,静电负荷过大都会导致燃爆。因此氧气管道设计对流速控制不严、管道材质选择不当、施工时管道清洁度不达标、操作不当等都是引发氧气管道燃爆的主要因素。

三、氧气管道安全事故分析

氧气管路线路长、分布广,事故产生因素复杂。对典型事故进行分析,是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恶性事故发生的关键。

1.绝热压缩

氧气管道阀门两端的压力很大,当突然急剧打开,低压端气体被急剧压缩局部产生很高的温度,会发生氧气与外界无交换的“绝热压缩”现象;开启阀门时,阀芯、阀座及其转动部件所产生的摩擦,在纯氧、高压环境下极易燃烧和爆炸。2008年发生在张家港某钢铁公司的管道燃爆事故,就是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定,在管道氧气球阀前后压差高达1.9MPa的情况下,快速开启阀门导致的恶果;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时,发现管道内留存着的施工焊渣、焊接头等杂质,也是造成这一恶性事故的主要原因。

2.油脂处理不当

油脂自身易燃,在纯氧环境下更具可燃性。氧气管道、管件、阀门等配件,其制作过程、安装施工过程难免沾染油脂、剂、溶剂等化学油脂,处理不当时,则在高纯高压氧气环境中迅速燃烧。2002年、2004年先后发生在独山子的氧管燃爆,均因违反氧管脱脂操作规程所致。

3.摩擦起火

金属在纯氧中的燃点会大大降低,氧气输送管路中任何一个安装后未进行清管吹扫所遗留的焊接毛刺、氧化皮、铁锈等与管壁相互摩擦和撞击,都可能成为氧管燃爆安全隐患。鞍钢氧气厂曾经发生的因开启阀门,沟槽中铁屑微粒与氧管管壁发生激烈碰撞和摩擦导致的重大燃烧事故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此外,设计时管道材料、阀门、管件选用不当、施工安装不规范、氧气过滤器更换或定期清洗不及时、静电火花等也是氧气管道频繁发生燃爆的主要原因。

四、氧气管道安全控制技术

氧气管道安全控制,应从设计控制、施工管理、材料检验和安全操作、使用维护等多方面入手。

1.设计控制要点

氧管布置。1)氧管宜采用架空敷设,氧管支架应采用非燃烧材料;走向不宜穿过生活区、高温区和可能产生明火的区域,当必须穿越时,则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2)应按照GB16912严格计算并设置架空氧管与其他管道或建筑物的最小距离,特别是当氧管与其他化工气体如乙炔或氢气管道共同架设时,应将氧管设置于乙炔或氢气管道的下方或两侧;而与输送腐蚀性介质管路或输油管路共同架设时,为防止泄漏则将氧管布置于上方或两侧;3)氧管无法实现架空须埋地敷设时,管顶与地面距离应大于0.7米,且对埋设地面按照GB16912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埋地氧管不宜配置阀门等管件,埋地氧管除不应与热力管道、输送易燃易爆品管道同沟敷设,还应与其他管道或建筑物保持最小距离,不得与电缆同沟。

管材选取。应根据使用压力、工作场合对钢板卷焊管、焊接钢管、无缝钢管、不锈钢焊接钢管、铜及铜合金挤制管以及铜及铜合金拉制管进行选用,工作压力小于0.1MPa时,宜选用碳钢钢板卷焊管;而当工作压力大于3MPa时,则应采用铜合金管。

管件选取。氧管设计弯头、变径管、三通等管件宜少不宜多;选取冲压成型管道弯头和安全性较好的四氟乙烯铜垫片;采用氧气输送专用安全阀门和氧气过滤器。

2.施工检验控制要点

标准依据。氧气管道的施工、验收应符合GB 50235、GB 50236、SJT 31450等标准规范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氧气管道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脱脂。氧管、阀门以及各种管件安装前必须进行脱脂检查,脱脂后用干空气或惰性气体吹扫;采用碱洗脱脂、酸洗除锈的化学清洗等方法对管道进行清洗。

焊接。焊接前应对管道内壁进行检查,不得有油脂、铁屑等异物;焊接采用氩弧焊,确保无焊瘤等缺陷,并杜绝焊接过程中焊渣的进入;应采用机械方法对管道进行截取和坡口加工,禁止气焊切割。

检验。氧管施工完成后应按标准规范进行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确保无渗漏、无变形;对氧管线路仪器仪表、安全防护装置进行定期检验,并保证在有效检定期内。

操作维护。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阀门开启应缓慢并一次到位,严禁快速开启阀门;禁止用氧气进行管道试漏和清洁;氧管及各阀门、管件应定期校验、刷漆维护;应对氧气过滤器进行定期清扫,清除铁锈与异物,杜绝燃爆事故。

五、结论

综上所述,氧气管道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对管氧输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切实提高设计、施工、操作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管氧安全水平,确保送氧安全。

参考文献

[1]崔海莉等. 氧气管道安全运行措施的分析[J]. 管道技术与设 备,2010 (4):15-17.

第9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熔盐炉;熔盐加热系统; 熔盐泄露; 安全措施

分类号:TF806

一.管道化溶出熔盐加热系统概述

中美铝业氧化铝厂的熔盐加热系统是以热载体――熔盐为介质,经过熔盐泵将液相热载体从溶盐罐送至熔盐炉的管中,与炉内煤气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以辐射和对流两种换热形式进行换热,使熔盐的温度升至320℃―380℃,然后经管道输送至溶出工序用来加热原矿浆,把料浆加热到270℃左右 ,以保证料浆在停留段快速反应。换热后的熔盐温度降至280℃―320℃经管道返回熔盐罐中而闭路循环使用。

热载体采用三元系熔盐其组成为硝酸钾;亚硝酸钠;硝酸钾

主要物理参数为:熔点142℃ 沸点680℃ 比热1.42KJ/(kg.℃)

熔盐的密度:

温度x(℃) 密度ρ(x) (kg/m3)

200 1934

300 1856

400 1783

硝酸钾(KNO3) 53%

亚硝酸钠(NaNO2) 40%

硝酸钾(NaNO3) 7%

熔盐的成分比例:

二.案例分析

在正常生产时,由于熔盐加热段溶出套管内管发生穿孔刺料,致使部分高压.高温.高碱的矿浆回流至盐罐,与高温熔盐接触发生剧烈爆炸,大量高温熔盐矿浆及水蒸汽从熔盐罐的人孔喷出,对周围设备造成严重污染。

事后将内管取出发现,在内管局部出现20mm―40mm的蚀坑,经分析基本确定和原矿浆的细度和使用高硫矿石有直接关系。

三.事故发生后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存在问题:

1.内管刺料后溶出机组停车过程的注意事项,熔盐炉盐阀流程应该怎样改流程,使熔盐的损失降到最低。

2.内管刺料后致使高压矿浆喷出,将外套管击穿破裂,使大量高压 高温 高碱浓度的矿浆和部分熔盐喷出,另外有一部分矿浆经熔盐回流管进入熔盐储罐,与高温熔盐接触发生剧烈爆炸,大量高温熔盐.矿浆 水蒸气从熔盐储罐人孔喷出,造成周围设备电器线路的污染甚至火灾。

3.熔盐和矿浆混合在熔盐管道内,随着停车机组温度的降低会冷凝固化,采取什么措施处理管道堵塞。

4.熔盐受污染后还要再加入粉状的混合无机盐以满足供热需求,加盐过程的操作注意事项。

5.放盐口流出的受污染熔盐应怎样处理。

处理措施:

1..主控工监控溶出机组运行情况,当发现隔膜泵出口压力下降,盐罐和卸压槽上方大量冒蒸汽,盐泵电流降低,熔盐炉联锁跳停时,确定为熔盐段内管刺料,立即将情况报车间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报告上级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1.1如经过准确判断熔盐管道内管刺料,应快速停熔盐泵关闭所有回盐流程(在关盐阀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劳保防护措施一定要到位防止灼伤),防止受污染的熔盐回流至盐罐造成污染扩大化,使熔盐储罐压力进一步升高。

2.熔盐炉岗位关闭01~06盐阀,防止熔盐管道中的物料进盐罐污染熔盐,停盐泵,打开07、08盐阀使盘管熔盐回到盐罐。同时打开熔盐管道及盐罐电伴热。

2.1 溶出机组应直接由矿浆流程改为机组打水流程,将机组内的矿浆置换成水防止矿浆堵塞机组管道。并打开机组系统泄压阀使机组快速降压降温。

2.2主控工立即通知泵房岗位改管网水流程,机组转水降温,现场岗位完全打开K系统放料阀、西平台排气阀泄压。

2.3当终端阀压力(P2)下降至3.0Mpa时,将L系统气动阀打开泄压,隔膜泵打水1小时左右,停泵泄压。

2.4开启熔盐炉打内循环,提盐温,防止凝固,并蒸发熔盐中的水分。再打开盐阀将管道中的熔盐回至盐罐,减少熔盐损失。

3.调集岗位操作人员劳保防护用品穿戴整齐,关停受污染的设备,用篷布铁皮等方式把电器设备线路进行覆盖,并及时联系电工关停污染区域用电,钳工负责将盐泵电机用篷布盖好,防止盐罐物料溅出造成电机损坏。

3.1现场岗位人员排查熔盐管道,确认具置。

4.安排检修人员将熔盐段管道割开通蒸汽检查是否畅通。

4.1在熔盐进盐管和回盐管上开口放盐,开口大小控制在长宽20公分左右以利于恢复。开口位置要选在低位和弯管处,在开口的过程中检修人员要注意安全以防高温熔盐和矿浆的混合物刺出伤人。

4.2在熔盐进盐管和回盐管上开口放盐后用蒸汽通入熔盐管道,根据熔盐流程从前到后把蒸汽一一通入放盐口,等下一个放盐口冒出蒸汽后证明这两个放盐口之间的管道是畅通的。如果不出蒸汽就证明中间有堵塞,就要加大蒸汽量熔化堵塞熔盐直到冒出蒸汽。这样以此类推逐一排查待完全确定熔盐管道全部畅通后再恢复放盐口。9、通知泵房岗位机组继续打水降温,E1降至50℃,停水泄压,安排检修。

5.根据熔盐储罐的液位成份估算出加新熔盐的具体吨数,因为这时熔盐罐内还有少部分液态熔盐,所以在加新熔盐时要根据熔盐储罐的温度来安排加新熔盐的进度,并通过安装在盐罐内的蒸汽盘管和电伴热来加热保温熔盐,要时刻关注盐罐温度使其保持在熔盐熔点以上。与此同时需要对熔盐炉内管进行预热,以防止熔盐在流经冷盘管时发生冷凝固化。

5.1测量盐罐液位达到能开启熔盐泵的条件时开启熔盐泵点火熔盐炉打内循环提盐温,这时可以持续加入新的粉状混合无机盐并定时测量熔盐储罐的液位,直到满足生产需要为止。

5.2放盐口流出的熔盐根据污染程度回收至盐罐溶化后经过沉淀,用特制的盐泵流量每小时30m3抽盐罐底部的沉淀污染熔盐,观察抽出熔盐的颜色成乳白色证明污染的熔盐清理完毕。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以高压溶出熔盐段内管刺料事故后分别从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事故现场遇到的实际困难,员工的安全操作,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生产恢复的实施步骤进行分析。目的是遇到此类事故能够安全处理减少企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国长城铝业.管道化初步设计